?

2018年神經病學與睡眠醫學的“交叉融合”

2019-01-04 23:17肖福龍KingmanStrohl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9年7期
關鍵詞:丘腦下丘腦酸鈉

肖福龍, 張 軍, Kingman Strohl, 韓 芳

2018年,幾項機制和干預研究闡明了我們在臨床神經病學和睡眠醫學交叉領域的認識。發作性睡病是一種主要由下丘腦分泌素缺乏引起的睡眠疾病,常表現為日間過度思睡,有研究者考慮其發病可能與機體免疫反應對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的攻擊有關。一項研究報告在一些發作性睡病患者外周血和腦脊液中檢測出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特異性細胞毒性CD4+T淋巴細胞[1]。這一發現強化了發作性睡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認識,將來T淋巴細胞可能成為診斷或提示預后的生物標志物。關于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的可塑性,在人類和小鼠的研究中都報道了阿片類藥物的作用,在野生型小鼠中長期注射嗎啡可保護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免于死亡[2],但神經元的發生并非保護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的機制。此外,應用嗎啡可減少發作性睡病小鼠模型的猝倒發作。與此相關的研究是,對5例海洛因成癮者進行尸檢,發現其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的數量比對照組多54%,這一轉化研究發現了保護甚至重建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功能的途徑。

兩項隨機臨床試驗[3,4]研究了γ羥丁酸鈉治療嗜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兩項試驗均報告了陽性結果。在一項對伴日間過度思睡的12例帕金森病患者隨機試驗中,發現與安慰劑相比,γ羥丁酸鈉顯著改善嗜睡癥狀,輕度改善經多次小睡睡眠潛伏期試驗顯示的客觀嗜睡程度[平均睡眠潛伏期增加2.9 min(95%CI2.1~3.8);P=0.002]和主觀Epworth嗜睡評分[-4.2分(95%CI-5.3~-3.0);P=0.001],此外,γ羥丁酸鈉還可以通過延長慢波睡眠持續時間[增加72.7 min(95%CI55.7~89.7)];P<0.001)增加睡眠深度。在第二項多中心、開放性試驗中,63例發作性睡病兒童患者先服用γ羥丁酸鈉,然后轉入安慰劑組或繼續服用該藥2 w后,與服用安慰劑的患者相比,嗜睡和猝倒發作均有顯著改善[4],與繼續服用γ羥丁酸鈉的患者(中位平均每周增加0.3次發作)相比,停止服用γ羥丁酸鈉的患者猝倒發作的頻率明顯增加 (中位平均每周增加12.7次發作)[4]。γ羥丁酸鈉治療兒童發作性睡病的安全性與成人患者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研究都發現,在一些接受γ羥丁酸鈉治療后的患者中新出現阻塞性或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3,4]。

主觀的日間嗜睡和睡眠-覺醒障礙可能是癡呆進展的特征,在沒有癡呆的老年人中,日間過度思睡與扣帶回皮質和頂前葉部位β淀粉樣蛋白沉積增加顯著相關[5]。這些發現的重要意義在于日間過度思睡的老年患者更容易發生β淀粉樣蛋白相關的神經退行性變,早期發現和治療睡眠障礙可能會減緩β淀粉樣蛋白在大腦中的積聚[5]。

夜間睡眠中斷或睡眠剝奪會導致腦脊液中β淀粉樣蛋白濃度增加和在大腦沉積[6],但似乎與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風險(APOE基因型)無關[7]。這些關于夜間睡眠中斷和睡眠剝奪對大腦β淀粉樣蛋白積累的不良后果的研究表明睡眠障礙是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6,7]。

快速眼動(REM)睡眠期間的異常運動是REM睡眠行為障礙(RBD)癥狀學的一部分,可能是α-突觸核蛋白神經退行性病變的前驅癥狀。一項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8]應用PET和SPECT評估自主神經和多巴胺功能,對比了特發性RBD、健康對照組和帕金森病患者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特發性RBD患者的腸道副交感神經和心臟交感神經功能受損,藍斑和殼核的損傷更為明顯,盡管21例RBD患者中有15例(71%)二羥基苯丙氨酸(DOPA) 的攝取在正常范圍內[8]。帕金森病患者比RBD患者殼核的多巴胺攝取顯著降低(P<0.0001),兩者的自主神經系統或藍斑黑色素信號無顯著差異[8]。雖然RBD的病理可能始于周圍自主神經,然后擴散到藍斑核,但大多數患者殼核內的多巴胺攝取功能維持正常。RBD也可能是路易體癡呆的前驅癥狀,對該類患者的隨訪顯示,隨著路易體癡呆的進展,認知功能特別是單詞學習和記憶力逐漸受損[9]。

不寧腿綜合征(RLS)是一種常見的睡眠-覺醒障礙,可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已證明丘腦底核深部刺激對帕金森病合并中、重度RLS患者有效[10]。22例患者中有一半 (11例)報告RLS癥狀改善了約50%,6例(27%)癥狀完全消失,療效持續2 y以上[10]。本研究為丘腦底核深部刺激治療帕金森綜合征合并不寧腿綜合征提供了臨床依據,但這種干預是否適用于單純不寧腿綜合征的患者,既是一個倫理問題,也是一個臨床難題。

一項有關小鼠的設計巧妙的生理學研究證實丘腦室旁核的谷氨酸能神經元在調節睡眠到覺醒轉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1]。從伏隔核和下丘腦到丘腦室旁核的神經元投射對維持清醒很重要,丘腦室旁核目前被認為是大腦睡眠-覺醒調節的關鍵結構[11]。

總之,發表于2018年的這些研究極大提高了我們對過度嗜睡、認知健康、生物標志物以及調控睡眠-覺醒轉換的大腦神經核團的認識。

注:該文章的英文版已經發表在2019 Lancet Neurology (vol 18),經韓芳教授同意中文在本刊發表,意在讓更多的中文讀者了解睡眠與神經交叉融合的新進展。

(王傳蕾,孫晴晴,王 贊翻譯)

猜你喜歡
丘腦下丘腦酸鈉
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3對前丘腦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軸突的排斥作用
玻璃酸鈉+rhEGF治療白內障術后干眼癥
基于uAI深度學習算法分析延安地區不同年齡階段丘腦體積與年齡的相關性
溴芬酸鈉滴眼液治療干眼癥的臨床效果觀察
阿侖膦酸鈉聯用唑來膦酸治療骨質疏松
老年人能用“退熱栓”嗎
科學家發現控制衰老開關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興奮下丘腦腹外側視前區對結節乳頭體核c-Fos表達的影響及其受體途徑
How to Avoid Weight Gai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