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企業和政府在生態治理中的角色厘定和行為重塑

2019-01-05 21:24
湖北林業科技 2019年2期
關鍵詞:中央政府環境治理利益

王 創

(湖北鄂電德力電氣有限公司 荊門 431900)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正在以迅猛的速度發展,隨著經濟的增長帶來的城鎮與工業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但是發展過程中相攜而生的生態問題日漸加重,不容忽視。環境問題的形成,與國內的企業甚至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都脫不開干系。地方政府為了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往往會高度重視企業和項目帶來的利益,如此帶來的一些環境問題就被忽視掉,使得設備落灰、條款無效。中央的政府機關所起到的作用是環境保護相關條例的制定者及執行的監督者。在環境和生態的治理過程中產生污染的企業、引進企業的地方和制定和監管的中央三者之間的角色扮演與關系成為了當下爭議最熱門的話題。

1 企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角色厘定

1.1 企業的角色

一個企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經營管理,還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生態保護就是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谀壳暗纳鷳B問題,全國總動員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勢在必行。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就很容易發現一些企業拒絕履行應盡的治理責任。將精力放在與監管部門進行“躲藏游戲”上,想盡辦法的逃避因不合規生產帶來的需治理問題。所以想要治理工作全面推進,一定要明確企業在這一工作中所必須承擔的工作。第一要提高企業的責任意識,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主動的放棄以污染和破壞為代價的生產活動,積極引進和開展綠色的、環保的生產模式,將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切實作為企業發展必須承擔的責任。第二要讓法律法規走進企業的文化中,讓每個企業的發展過程都依法、守法。我國《環境保護法》里對于環境保護工作中企業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做了明文規定。這就表明我國的法律有關于企業存在的底線,這也是一條邊界線。這條線的存在標志著一個企業自成立開始就必須要依法承擔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責任,否則國家有權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處罰。

1.2 地方政府的角色

1.2.1 履行相關職責

(1)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它有權力和義務對它管理的客體履行相關職責。自然環境是客體履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政府對生態環境的治理責無旁貸。

(2)政府能動的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是企業無法比擬的,其所發揮的宏觀調控作用也是企業無法替代的。

(3)政府可以充分的發揮其杠桿作用,通過宣傳等手段對公民進行意識教育,營造全社會生態治理的氛圍。企業對生態環境的治理也同樣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導和政府的扶持,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和規范企業行為。

(4)政府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調和著各方利益的矛盾,最終達到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3 中央政府的角色

在我國,中央政府的權力來自于人民,因此中央政府在生態環境整治過程中自利傾向和晉升偏好相對較小。在對待環境問題上,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并且制定一系列關于環境治理的政策法規并且將環境保護上升到了作為基本國策的戰略高度。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來看,地區之間環境治理的改善所帶來的外溢效應是不存在的,任何地區質量的改善都意味著整體環境質量的提高。

2 重塑政府在地方生態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及其發揮機制

2.1 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利益整合,實現雙方利益均衡

中央政府是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它的主要目標是尋求中央利益的最大化,而地方政府代表局部利益,它的主要目標是從本地區利益出發,尋求本地區利益的最大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治理生態過程中,對環保政策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和收益預期,這使得中央政府頒布的環保政策往往得不到有效地執行,出現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因此,加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整合,有效實現雙方利益均衡,是促使環保政策目標得到實現的重要手段。

2.2 加強中央政府的監管權威,杜絕地方對中央政策的曲解

監督是整個生態治理的終點,也是其起點,因為監督是否有效是保證其他各個環節能否切實有效運行的基礎。中央政府能否正確且及時地懲罰地方政府的違規行為,能否對地方政府產生可置信威脅以規范其在博棄過程中的戰略選擇,這都取決于是否建立了嚴格的監督機制。增大中央政府的監督概率,就會使得地方政府在抵制中央環保政策的行為中得到懲罰的承諾變得可置信。而且,目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效監督制約的創設對代理人責任之履行至為重要。因此,為了實行有效地監督,必須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監督,實際上就是中央政府為保證地方政府行為的合法性與既定目標的一致性而對地方政府實施的檢查、控制、糾偏的活動。加強中央政府的監管權威。

2.3 建立科學的地方政府及官員政績考評體系

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政策博棄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政府及官員政績考評體系的不合理性。我國現行的許多地方政府及官員政績考評體系是以GDP作為考核核心的政績考評體系,把本地GDP作為官員工作業績表現的主要參考依據。不治理的地方政府更多考慮自身的利益,對中央政府的環保政策采取各種對抗措施,只是盡力追求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和GDP的增長,往往以地方財政收入的最大化為目標。因此,必須樹立更加科學的政績觀和建立更加科學的政績考評體系,更多地將諸如生態治理等與市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服務納入到考評指標體系中。

3 地方政府間合作治理

3.1 健全憲法與法律,完善政府間激勵約束機制

要使中央政府與地方在生態治理中的利益矛盾得到有效的協調和平衡,首先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土壤。這里的“公平”是指通過健全憲法與法律,建立一個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法治的、公平的競爭博弈規則。要建立“規則”層面上的公平性,必須要以法律制度作為基礎。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建立一個立足于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公平競爭機制,才能使生態治理中各方利益都得到保障。

3.2 加強政府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完善利益表達機制

在生態治理過程中,環保政策的執行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有效的信息溝通過程。信息的完備與暢通是保證生態治理政策有效執行的必要條件和關鍵因素。信息不對稱和溝通渠道受阻,都會影響生態治理政策目標的順利實現。而生態破壞加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博弈中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信息是一種特殊的資源,中央與地方所能獲取信息量的多少、廣泛程度和獲取時間的遲早,決定著他們釆取行動的方向,決定著他們在策略集中會做出何種選擇,博弈雙方對信息占有的不對稱性會導致利益博弈結構走向失衡。

猜你喜歡
中央政府環境治理利益
渤海海洋環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國家鄉村環境治理科技創新聯盟
城市水環境治理問題及對策探討
配偶短線交易利益返還責任的解釋論展開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I Love You, Dear China
中央政府將首次在澳門發行人民幣國債
利益與西瓜
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研究
歷代中央政府對藏區賠命價習慣法的態度考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