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患者認知行為護理干預的價值分析

2019-01-07 07:54韓艷秋
關鍵詞:病程依從性冠心病

韓艷秋

(南京中醫藥大學連云港附屬醫院心內,江蘇 連云港 222004)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的進步,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以及生活節奏的改變,導致冠心病的發生率日益增加,由于較多患者對于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往往治療效果差強人意。隨著病情發展,可發展為心肌梗死,甚至引發猝死等危急情況,現亦成為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首要致死原因[1]。近年來,隨著對疾病認識程度及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較多患者對于疾病的診療已采取積極的態度,但冠心病患者仍以老年人為多,對于多年養成的不良生活習慣難以加以糾正,時常存在消極態度。認知行為護理干預通過糾正冠心病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及認知錯誤,協助患者采取積極態度及科學方法,進而改善生活習慣、提高診療依從性,從而達到治療疾病、控制疾病進展的良好狀態[2]。本研究通過分析認知行為護理在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是否進行認知行為護理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納入標準:冠心病診斷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心臟病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均經臨床??漆t師確診。排除標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相關臟器功能不全及藥物過敏患者。其中,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67.64±6.78)歲,病程5月~22年,平均病程(5.58±2.26)年;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2~84歲,平均年齡(69.03±7.36)歲,病程9月~19年,平均病程(6.46±2.38)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參考既往的研究[3],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相關行為認知護理,干預周期為2個月。具體內容包括①飲食方面護理:針對患者的飲食習慣以及內容進行干預,提高高蛋白飲食物、新鮮水果及蔬菜的攝入,減少鹽及辛辣油膩食物的攝入量,戒煙限酒。②行為方面護理: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建立良好的作息規律,適當身體鍛煉,并遵醫囑按時定量服用藥物。③睡眠方面護理:首先對患者進行睡眠障礙評估,針對睡眠障礙者進行睡眠知識宣教,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及計劃,例如避免在床上進行睡眠以外的活動、待有困意的時候再躺到床上休息等。④心理方面護理:通過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耐心解答相關問題,疏導負面情緒,建立積極治療的心態,提高治療的配合度。⑤后續方面護理:患者出院以后,通過電話隨訪及登門拜訪等形式及時掌握患者的思想動態及良好行為執行結果,對于執行較好者給予適當的鼓勵與支持,對于執行效果較差者,加強醫護人員及家屬的監督,并進一步進行溝通,解決其相關問題。通過徹底改正不良認知,提高和保持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參考既往的研究[4],通過使用本院自制的健康問卷調查表于患者出院三個月后進行相關效果評估:①遵醫行為方面:通過評估患者情緒、飲食、遵醫囑用藥、運動及定期復查加以評價。②睡眠質量評估:通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5]對患者出院第三個月的睡眠質量進行評估,量表內容包括5個同伴問題和19個自我判定問題,總分為0~21分,分數越低則顯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遵醫行為良好率比較

觀察組遵醫行為顯著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觀察組睡眠質量(PSQI評分)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良好率 [n(%)]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s)

0.4015 <0.0001組別 n 入院 出院第三個月觀察組 30 9.26±2.48 5.82±1.58對照組 30 9.82±2.65 9.26±1.95 t-0.8451 -7.5074 P

3 討 論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數據顯示:心血管類疾病是引發人類死亡重要疾病之一,其中又以冠心病位居首位,其為多種危險因素導致的心血管供血動脈發生狹窄或堵塞,繼而引發心臟的缺血缺氧性表現。既往的研究[6]顯示大多數冠心病患者可以通過控制相關危險因素,減緩或阻止其進展以及復發。隨著我國居民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提升,嚴重危及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身心健康,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臨床工作中,在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診療方面,不僅需要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相關危險因素的發生、發展,而且亦需要積極的、高效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依從性[7]。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病程較長,需要進行長期治療,且容易伴發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患者亦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8]。如果冠心病患者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浦委?,將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9]。既往的研究[10-11]認為:患者的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對病情發展及結局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科學的護理模式現已經成為冠心病患者診療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認知行為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對患者的日常行為進行評估,針對患者的飲食和生活行為進行糾正和干預。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保障治療效果,降低疾病進展風險。同時通過改變患者錯誤理念,糾正負面情緒,醫患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關系,提高協作有效性,讓患者在心理上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以肯定。

睡眠是個體必需的生理過程,睡眠不足嚴重危害人體的心理生理健康,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尤為重要,但冠心病患者往往普遍存在睡眠質量差的問題,導致患者出現焦慮,乃至抑郁的狀態[12]。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實施認知行為護理模式,遵醫行為良好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睡眠質量(PSQI評分)亦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通過對冠心病患者實施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有效改善治療依從性,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病程依從性冠心病
鼻負壓置換治療對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兒病程及病情的影響
冠心病心絞痛應用中醫辨證治療的效果觀察
應用PDCA循環法提高手衛生依從性對醫院感染的影響
sST2水平與冠心病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義
計劃行為理論在藥物依從性方面的應用
中藥藥學服務對患者依從性的干預作用研究
健康教育對改善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的效果
棗莊地區小兒支原體肺炎實驗室檢驗結果及流行特點的研究
針灸配合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