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場記憶

2019-01-10 17:36劉建成
中國鹽業 2019年2期
關鍵詞:鹽巴鹽場海堤

劉建成

一條偌長的海堤,從莆田東沙一直延伸到仙游楓亭朱寨(舊時楓亭海濱、海安、和平3個村子多為朱姓,統稱朱寨)。海堤內,是綿延不絕的百姓民房;民房之前,是一片圍墾而成的鹽場。當朝陽從秀嶼區羅嶼港海面冉冉升起時,鹽場波光粼粼的水面,映襯著白花花的鹽巴,吸人眼球。那鹽巴,如一座座小山似的。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有一段時光,我和楓亭鹽場比鄰而居。聽慣了海浪拍打堤岸的聲音,看慣了鹽場那和我如今的頭發一樣花白的鹽巴。鹽場風光,如詩如畫,歷歷在目,時至今日,記憶猶新。 海水漲潮時,我常常跑到海堤上去觀潮。洶涌澎湃的海水拍擊著海岸,濺起朵朵巨大的浪花,翻了個跟斗后又從空中狠狠地甩下來。海風吹來,水珠濺到臉上衣服上。海水,后浪推著前浪,很想涌進鹽田,卻被海堤毫不客氣地給擋回去。海堤內便是鹽田。波紋漣漪的水面,和堤岸外的海面截然相反。它們也是來自大海的,現在卻被乖乖地關在鹽田里,讓陽光曝曬,讓海水“變態”。 海濱村前,有條小水渠,是村子和鹽場的分界線。漲潮時,滾滾的海水直往溝渠內猛灌。這海水,便是生產食鹽的天然資源。 水渠上,安放著一張踩過去會顫悠悠的木板,就算是通往鹽場的小橋。鹽場上也有田埂,田埂將鹽場分割成大小幾乎均勻的塊塊。海堤口,有2 部水車,工人們踩著水車“咕嚕咕?!钡仨?。幫著水車抽水的,還有那晝夜不停轉動的風車,十字形的風扇時而轉動得很快,時而轉動得慢騰騰的。風車,聽風的話,海風的大小決定著風車的速度。那陣子,國產影片《柳堡的故事》流行。影片中《九九艷陽天》插曲,剛好描述著鹽場周邊的田園風光:“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轉哪,蠶豆花兒香呀麥苗兒鮮?!睏魍ぱ睾5奶锏厣?,種著蠶豆,也長著小麥。只是缺了“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的身影。 走在水平如鏡的鹽田邊沿,我伸出右手食指,沾了沾水,放在舌頭上舔一舔,有點咸,也有點澀。再往西走,鹽田水底,看得出一層薄薄的沉淀的鹽巴。還是春夏秋冬,不管嚴寒酷暑,鹽場工人的汗水一滴滴地融入海水之中。其實,他們濕透了汗水的衣背上,曬干了便布滿了白花花的鹽漬。此刻,我真正體會到,那鹽巴就是海水和汗水的結晶,乃是“結晶”一詞的本意。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可急壞了鹽場工人,他們要保住鹽堆不受大雨沖刷。海風夾雜著大雨,傾斜了他們頭上的斗笠,吹歪了他們身上的蓑衣。幼稚的我們,倒覺得雨水會把海鹽沖洗得越白越凈越好。鹽場工人拿著工具將鹽巴鏟在一堆兒。漸漸地,曬后的鹽巴越堆越高,堆成了小山似的。田間地頭,沒有插著“鹽田之地,謝絕參觀”的牌子,也沒有裝置任何監控設備。眼看著工人們肩挑著一包包笨重的海鹽,送到離鹽場百米遠的“車子化”大路上,讓手扶拖拉機或小貨車拉走。這,此前事后還有道多少工序,我們全然不知。 那時候,鹽巴大多是“散賣”(零售)的,1 斤1 毛多錢。然而,越是“黑市”的越便宜,那是自家曬的還沒經過加工處理的鹽巴。村子里,有百姓用自家的壇壇、罐罐、甕甕,甕底朝天,將海水倒進去,擱在屋外露天的場地上、石塊上曝曬。當年,海濱百姓的日子過得怎么樣呢?吃的多半是麥糊湯配小魚干,要么是地瓜渣配腌制的海藻。低矮的用石條砌成的房子,為的是抵御海風的侵襲。我嘗過自家曬過的鹽巴,有些苦澀。

宋《仙谿志》載:“鹽則編竹為盆?!奔垂糯捎稳艘灾衽钑覃},還采用水車和風車抽海水曬鹽。新編《仙游縣志》和《莆田市志》里,均有楓亭鹽場的記載,遺憾的是僅記載至1997年(當年楓亭鹽場和民營海安鹽場共產原鹽980 噸)。更遺憾的是之后海灘開發了,鹽場關閉了。失去了海灘則失去了鹽場。我依戀當年的鹽場風光,欣賞當年海鹽的味道,感嘆制鹽工人的艱辛。 水平如鏡的鹽田里,曾經留下了我少年時代的身影;堅固的海堤大壩下,曾經留下了我風華正茂時代的腳印。當年的楓亭朱寨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了海潮,利用海水,生產了人們飲食和醫療上的必用品。楓亭人民世世代代與貧窮落后抗爭的精神一直弘揚至今。

那些年,要是有朋友到海濱,我陪著他們出外散步時,首選是去參觀鹽場。如今,站在高高的塔斗山上往東南方向眺望,鹽場已經不復存在。但鹽場仍然是楓亭人民創業史上曾經的輝煌,鹽場仍然在仙游史志上留下光輝的一頁,鹽場也因此成了老一輩朱寨人、抑或曾經在那里工作和生活過的人們的永恒記憶。

猜你喜歡
鹽巴鹽場海堤
淺談額吉淖爾鹽場的生產與運輸情況
防范未來風暴潮災害的綠色海堤藍圖
鹽馬古道(組詩)
林忠成的詩
戈壁“雪山”
『綠色海堤』扮美『飛地漁村』
海堤加固技術分析
痛苦是鹽,心靈是湖
綠皮車是高鐵時代不能少的“鹽巴”
大造海堤嚴重損毀中國濕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