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針聯合體外反搏治療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觀察

2019-01-11 05:56陳志建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9年1期
關鍵詞:心肺電針心絞痛

陳志建

(福建省古田縣中醫院內科,福建 寧德 352200)

冠心病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而引起的血管狹窄、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礙,穩定性心絞痛是冠心病中最常見的類型,多表現為勞累后誘發胸悶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導致活動受限,生活質量下降[1]。臨床上多應用硝酸酯類、抗血小板類、他汀類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冠心病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病”范疇,近年來電針在治療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作用機理方面已經取得較大進展,在多項基礎研究中證明針刺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痙攣解除或使之擴張而增加其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改善心律失常等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2-3]。近年來研究證實體外反搏是一種無創增加心肌灌注的方法,促進心臟康復[4]。在藥物基礎上聯合電針、體外反搏的相關研究較少見,考慮穩定性心絞痛多為勞累后誘發,故予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在運動狀態中來評價心肺功能。本文觀察了 30例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針刺聯合體外反搏的療效。筆者采用該綜合康復方案治療穩定性心絞痛,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穩定性心絞痛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齡45~68歲,平均年齡為59.4歲。入選者按加拿大心血管學會 (CCS)心絞痛嚴重度分級均為Ⅱ級~Ⅲ級。入組病例被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2組在性別、年齡、心絞痛分級構成比方面無顯著差異。

1.2 診斷標準 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及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的診斷標準[5]:(1)勞累時出現胸骨后疼痛或憋悶,持續數分鐘,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緩解;(2)發作時心電圖可見以R波為主的導聯中ST段壓低,T波平坦或倒置;(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絞痛。

1.3 納入標準 符合穩定性心絞痛診斷標準,年齡 18~70歲,心絞痛至少穩定2個月,愿意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 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急性感染、尚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壓、低血壓或糖尿病者;(2)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者;(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4)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5) 不能配合電針治療者;(6)有體外反搏禁忌癥者:①主動脈瓣關閉不全;②有全身或局部出血性傾向,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壞血病、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大出血,夾層動脈瘤等;③肢體有感染灶或靜脈炎,四肢靜脈血栓形成等;④活動性腦出血、腹水;⑤肺栓塞及中程度以上的肺心病,特別是右心衰竭時,反搏可能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右心負荷;⑥有血管或其他部位不便受壓的疾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 患者隨機分為 2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增加電針、體外反搏方案。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

1.5.1 治療組 治療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電針聯合體外反搏治療:(1)電針治療方案:取穴通常以主穴加用配穴,以內關為主穴,氣陰兩虛明顯者加氣海、膻中、厥陰俞、足三里等穴。心血瘀阻明顯配人中、巨闕、合谷、中脘等穴;具體操作根據患者陰陽、虛實及氣血等相互關系,靈活選用不同的針灸手段,進行配穴。針刺操作:75%酒精常規消毒,內關直刺0.5~0.8寸,得氣后留針,按對穴連接電針儀,采用低頻5 HZ疏密波,輸出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刺激 20 min,留針期間 10 min行針 1次,余穴位如上述常規操作;(2)體外反搏治療,每次 45 min,1次/日,14次為1療程,反搏氣囊沖氣壓0.035~0.04 mPa/cm。上述體外反搏治療時間以及氣囊充氣壓根據患者個體耐受情況,酌情增減5%~10%,連續2個療程,觀察時間4周。

1.5.2 對照組 僅采用常規穩定性心絞痛藥物治療方案:應用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抗血小板聚集類、他汀類藥物。

1.6 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1.6.1 臨床癥狀 參照《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價標準》[6]。(1) 心絞痛臨床療效:顯效:心絞痛完全消失,或減少發作次數超過治療前總數90%以上,心電圖原有ST段壓低或T波倒置恢復正常,或ST-T有明顯改善;有效: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上,ST段壓低較前改善;無效:心絞痛發作程度、次數、持續時間及心電圖均無改善。

1.6.2 心肺運動試驗 采用德國耶格公司生產的耶格Oxycon Pro PC型運動心肺功能檢查儀(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進行最大攝氧量、無氧閾和運動當量測定。運動心肺功能測定中反映受試者心肺功能指標:(1) 最大攝氧量 (vo2max):vo2max是全因死亡的一個強烈預測因子[7],提供心肺儲備能力的重要信息;(2)無氧代謝閾(AT):AT表明心肺系統在運動時能為肌肉提供足以維持有氧代謝的VO2的最高水平,Ohnishi K等[8]發現有心絞痛的患者,AT和心肌缺血顯著相關;(3) 運動當量 (METs):Valeur N等[9]指出每增加一個最大運動的METs,總人群的死亡率下降28%,不完全血管重建的患者中下降39%。

1.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采用 t檢驗,治療前后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心絞痛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心絞痛療效比較 [例(%)]

2.2 運動心肺功能評估 見表2。

表2 運動心肺功能評估 (x±s)

綜上數據,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有較好的療效,在改善心絞痛癥狀和提高心肺儲備能力、運動耐量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穩定性心絞痛的電針治療是以經絡輸穴理論為基礎,以調理經絡氣血為法則,選取與心、心包及其經脈密切聯系的腧穴調整相關臟腑、活血通脈。體外反搏可促進靜脈回心血流量增加,提高心輸出量,提高血流切應力為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提供了適宜的非藥物干預手段。兩者單獨應用對穩定性心絞痛均有療效,但聯合應用未見文獻報導,通過初步觀察,電針和體外反搏均為冠心病康復方面2種重要的非藥物療法,聯合治療方案可起到良好效果。運動心肺試驗通過增加運動負荷動態反映生理負荷下人體呼吸、循環、代謝等方面的反應和功能儲備,在某種程度上與心絞痛患者勞累后增加的心臟負荷相似,因此較靜態心電圖能更準確評價心肺功能狀態,客觀評價心肺系統對需氧量增加時的反應,測定心血管儲備和在負荷下心排血量增加的能力,因此應用于心絞痛治療的療效評價是可行的、客觀的。2組在治療、評測過程中未出現1例并發嚴重心腦血管事件,提示電針、體外反搏、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在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開展有較高安全性。很多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康復過程中由于長期過度服用藥物或PCI手術治療后,易造成經濟和精神負擔,癥狀易反復,難以回歸社會恢復正常工作。而中醫學如電針以副作用小,成本少低廉,療效佳正成為治療冠心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聯合體外反搏治療,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單純藥物治療的不足,充分顯示出冠心病康復治療。聯合電針、體外反搏治療穩定性心絞痛臨床上效果顯著,改善癥狀同時提高心肺儲備及外周組織攝取利用氧的能力,可臨床推廣,為心血管疾病預防及康復提供了有效、適宜的非藥物干預方案。

猜你喜歡
心肺電針心絞痛
心肺康復“試金石”——心肺運動試驗
冠心病心絞痛應用中醫辨證治療的效果觀察
電針基于不同參數治療坐骨神經損傷的實驗研究進展
中醫急診醫學對心肺復蘇術的貢獻
《心肺血管病雜志》
俯臥位手法整復結合電針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
“心肺之患”標本兼治
電針與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電針改善腦卒中患者膝過伸的效果
改良溶栓法治療梗死后心絞痛的效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