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針刀配合牽引治療寰樞椎半脫位的臨床研究

2019-01-11 05:56袁鳳祥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9年1期
關鍵詞:寰椎寰樞寰樞椎

袁鳳祥

(沈陽市中醫院骨二科,遼寧 沈陽 110004)

寰樞關節半脫位又叫寰齒關節錯位、寰樞關節紊亂,是因寰樞關節關系異常而導致的上頸椎節段性不穩,臨床表現為頸部僵硬、疼痛、偏頭痛或頭項痛、頭暈或眩暈發作、惡心、胸悶、眼脹、視物模糊等交感神經機能增強和腦供血不足的癥象。該疾病在由于頸痛、頭暈為主訴而就診的患者中非常常見。研究表明炎癥及慢性損傷是引起該病主要原因[1]。隨著電腦及手機的廣泛普及,寰樞關節半脫位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2]。

目前對寰樞椎半脫位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理療、牽引、針灸、推拿、中醫正骨手法整復等,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可部分緩解癥狀,但復發率高,遠期效果不理想,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除極個別出現脊髓受壓、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才需要手術治療。采用小針刀配合牽引治療寰樞椎半脫位,療效肯定,多數患者的癥狀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復發率低,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 12月—2017年11月 36例符合要求的寰樞關節半脫位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18例。治療組男 3例,女 15例;年齡 18~60歲;病程最短 1周,最長2年。對照組男2例,女16例;年齡18~62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2年。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行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診斷

1.2.1 病史、臨床表現及體征 主要包括:(1)有頭、頸部炎癥、慢性勞損史;(2)枕項疼痛、偏頭痛、頸項痛;(3)頭暈、視力模糊、失眠、耳鳴、健忘、胸悶、惡心、嘔吐等;(4)頸椎歪斜、頭位不正;(5) 頸部觸診,樞椎棘突偏歪,有明顯壓痛及條索狀物;有偏歪側的項肌萎縮,上下項線壓痛陽性,樞椎的棘突、橫突、局部壓痛,頸肌緊張等。

1.2.2 輔助檢查 X線頸椎側位片:3 mm≤寰齒前間隙<5 mm;頸椎開口位片:齒狀突軸線與寰樞軸線偏移距離≥1mm[3-4]。

綜合臨床及輔助檢查,可診斷寰樞椎半脫位。

1.3 納入標準 (1)綜合臨床及輔助檢查,診斷寰樞椎半脫位;(2) 年齡>18歲;(3) 近期未接受其他治療;(4)依從性良好,同意本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6)伴有內科疾病但不影響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1) 嚴重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及椎體滑脫需手術者;(2) 腫瘤、結核者;(3) 頸肩部周圍皮膚破損或有皮膚疾??;(4)糖尿病,空腹血糖≥8.0 mmol/L;(5) 3個月內有心腦血管病發作者;(6)患有凝血障礙性疾病者。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眩暈病臨床癥候評價量表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優0~2分,良3~9分,差≥10分;治療后隨訪6個月、12個月、18個月,分別進行療效評估。

1.6 小針刀治療風險防范 (1)設立針刀治療室,嚴格消毒,預防感染;(2)治療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緊張情緒;(3)治療后觀察0.5 h,如出現不適反應留院觀察,對癥治療。

1.7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取俯臥位,醫用記號筆頸肩周圍定點,常規消毒、鋪巾,1%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潤麻醉,依照四步進針規程在上下項線內測、頭后大、小直肌起止點、頭上、下斜肌起止點、C2棘突、項韌帶旁側壓痛點等處行疏通、剝離。治療后局部無菌包扎,頸托固定,24 h后,行頸椎牽引,3 d內保持術區干燥,避免劇烈活動,治療每周1次,2~3次為1療程。對照組:行傳統針灸、理療、牽引及中醫手法治療等。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AS 9.4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根據資料特點,計數資料以 (x±s)表示,采用 х2檢驗和 t檢驗(P<0.05有顯著差異,P<0.01有極顯著差異)。

2 結果

見表1~2。

表1 2組治療療效評價 [例(%)]

治療后隨訪,2組間療效比較,治療前無差異(P>0.05),具可比性。治療后6個月、12個月及18個月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表2 2組治療前后評分、寰齒前間隙、寰齒側間隙差值(x±s,mm)

行VAS及眩暈病評價量表評分,2組患者頭頸部癥狀均有改善,寰齒前間隙及齒狀突軸線與寰椎軸線偏移距離變小 (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P<0.01)。提示:小針刀配合牽引治療寰樞關節半脫位療效確切,復發率低,優于傳統治療。

3 討論

寰樞關節是第一頸椎寰椎和第二頸椎樞椎之間連結的總稱,其解剖結構復雜,一共包括3個獨立的關節,即2個寰樞外側關節和1個寰樞正中關節。寰樞外側關節由寰椎下關節凹和樞椎上關節突構成。寰樞正中關節由樞椎齒突與寰椎前弓后面的后關節面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構成。主要靠翼狀韌帶、寰椎橫韌帶、齒突尖韌帶以及關節囊韌帶、覆膜等來維持其穩定性。寰樞關節以齒突為垂直軸進行旋轉運動,使頭連同寰椎繞齒突作旋轉運動。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構成聯合關節,使頭能作多軸運動,即能使頭作俯仰、側屈和旋轉運動。因關節活動幅度大,是應力的集中點,軟組織易損傷、變性,失去彈性,成為半脫位或脫位的解剖學基礎[5-6]。因此,外傷、勞損及炎癥因素都會對上述肌肉造成長期慢性損傷,造成寰樞關節動態平衡失調,進而引起半脫位,引起相應癥狀。

長期的創傷、勞損、炎癥引起寰樞關節周圍炎性滲出、攣縮、肌痙攣致寰樞關節形成偏移、旋轉、傾斜等微細變化,致使椎動脈受到牽拉、扭曲、壓迫,嚴重時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脊髓前動脈供血不足、枕神經卡壓、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叢(頸上神經節)過度興奮,軟組織進一步痙攣、疼痛加重及廣泛的神經系統相應癥狀[7-8]。

目前對寰樞椎半脫位的診斷主要為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其中影像學檢查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頸椎開口、側位X線片可以清晰地顯示齒狀突與寰椎位置變化。CT掃描及螺旋CT三維重建對診斷寰樞椎半脫位可提供最直觀可靠的依據[9]。

治療上以往多采用牽引、手法等治療寰樞椎半脫位,在牽引狀態下更有利于恢復寰樞椎解剖位置關系,大部分患者治療后頭痛、眩暈等癥狀有所緩解,但持續時間較短,治療周期長,癥狀易反復[10-11]。筆者采用小針刀局部松解加牽引治療寰樞椎半脫位,獲得滿意效果。

小針刀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镵 (音“纏”)針、鋒針等基礎上,與現代醫學手術刀有機結合的產物。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介于手術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切割、剝離,以達到松解粘連、恢復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12]。筆者以小針刀松解軟組織內高應力點的粘連、癱痕、攣縮,消除應力的不平衡,配合牽引可有效改善和恢復肌肉、韌帶的收縮性,減少關節內壓力和炎性滲出,使半脫位的關節復位,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從根本上治療本病,因此能取得滿意持久的臨床療效。

由表1及表2可以看出,治療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提示小針刀配合牽引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近、遠期療效肯定,優于傳統治療。

4 結論

采用小針刀對軟組織高應力點的粘連、癱痕、攣縮的松解,消除了應力的不平衡,配合牽引可有效消除炎癥,恢復頸項部軟組織功能,緩解癥狀,使脫位關節復位,能取得滿意、持久的臨床療效。其創傷小,費用低,操作簡單,可隨治隨走,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猜你喜歡
寰椎寰樞寰樞椎
寰樞椎后方結構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意義
寰樞關節的解剖與功能研究
寰樞椎不穩臨床診療研究進展
兒童寰樞關節半脫位31例臨床診治觀察
寰樞椎聯合骨折的診療進展
2016廣總脊柱外科論壇暨經口寰樞椎內固定(TARP)技術及頸椎前后路內固定技術workshop學習班掠影
X線斷層融合攝影在Halo架固定結合枕頸融合治療寰樞關節脫位術后評價中的價值
兒童寰樞椎脫位的診斷與治療寰樞椎脫位系列講座(五)
寰椎后路螺釘固定技術寰樞椎脫位系列講座(三)
寰樞椎脫位診斷與分型寰樞椎脫位系列講座(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