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網絡與企業競爭優勢文獻述評

2019-01-15 15:55王梓鑒
山西青年 2019年21期
關鍵詞:競爭優勢研究

王梓鑒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上海 200444)

在從事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的學者當中,美國新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自然是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其成名作《弱關系的力量》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格蘭諾維特認為,大多數網絡模型只適合強連接,因此,其適用范圍局限于小的,定義明確的群體。強調弱關系有助于討論群體之間的關系及分析社會結構中不容易定義的主要群體。

格先定義了人際網絡中的聯系的“強度”這一概念:聯結的強度融合是一個(可能是線性)時間組合、情感強度、親密關系(相互依賴)、互惠服務等特色的紐帶。之后又用社會關系網圖論證弱關系之于強關系在網絡的擴大和信息的擴散上的優勢。信息傳遞不一定是僅僅靠強關系和直接關系實現的,弱關系的意義就是通過局部橋創造更多、更短的路徑。之前的研究中沒有衡量弱關系在擴散中的重要性。作者又從兩個層面: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來證明上述結論。作者以波士頓郊區勞動力市場研究為例發現:哪些活動于不同圈子的弱關系所獲取的信息要比我們自己獲取的信息更加豐富。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弱關系在尋找機會時是一個重要的資源。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弱關系在影響社會凝聚力方面發揮著作用。換工作使得人在不同的關系網絡之間轉移,并建立了更多的弱聯結橋,在特定領域構成了關系橋。使信息和思想更易流通,這些弱關系通過會議和見面得以維持。在舉例論證之后,作者提出了POX網絡模型,其關于人際關系的核心命題是:人際關系的選擇往往是可傳遞的,如果P選擇O,O選擇X,然后等于P也選擇了X。作者強調的是選擇而非關系,能夠反映出傳遞性,也能反映不平等和分層。

本文的主要含義是:個人經驗與大規模的社會結構緊密相連,遠遠超出個人的視野或控制。微觀和宏觀之間的聯結對社會學理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這樣的聯結產生悖論:弱關系,經常被認為是一種疏遠,但對個人的機遇和他們融入社區都是必不可少的,強聯結,培育局部的凝聚力,卻導致整體的分散。

邊燕杰的《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是與格氏的《弱關系的力量》針鋒相對的一篇文章,盡管可以看作是一種回應,但是邊燕杰在寫作邏輯和思路上卻都與格氏截然不同。邊燕杰用量化研究方法,運用數學模型對研究數據加以分析,并得出與格氏相反的結論:與國外經驗研究不同,中國的工作分配是在制度環境下的,依靠基于信任和義務的與工作分配實權人物的強關系而獲得的。作者基于格氏的見解提出觀點:工作分配制度對于求職過程中的強關系和弱關系之相對有效性具有深刻的意義。強關系可以創造連接其他沒有關系的個人的網絡橋梁。

邊燕杰先對格蘭諾維特對弱關系的研究進行總結,并列舉出很多有關強關系和弱關系之相對有效性的經驗研究案例??偨Y出格蘭諾維特的三種見解:(1)區分“信息”和“影響”;(2)注意直接關系和間接關系;(3)重視制度背景的影響。

邊燕杰先借用了格氏對“橋梁”這一網絡概念的定義。之后又引用博特的結構洞理論中的個人網絡關系隔斷(disconnection)能夠帶來競爭優勢的觀點駁斥了認知平衡理論認為強關系不能作為橋梁的這一觀點。而后作者引用波特和勞曼的研究發現證明個人之間的關系隔斷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沒有經過商議的社會文化過程。

在提出研究假設之前,作者先對中國社會中的關系、工作分配體制、關系網和非正式過程做出闡述。通過之前的論述,作者最后將研究的重點集中在求職者與控制代理人取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并據此提出研究假設。

在界定了相關變量的的具體測量方法之后,作者用了OLS最小二乘法回歸及Logistic回歸兩種統計模型來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印證研究假設。

作者在最后的總結與討論中指出:我們必須嚴格制定求職中通過個人網絡流動的是什么,是信息還是影響?當影響而非信息通過個人網絡流動時,通過強關系而非弱關系更容易建立求職通道。這里作者似乎表明弱關系發揮的是信息渠道的作用,而強關系發揮影響傳遞的作用。

雖然強關系橋梁對弱關系強度的假設提出了挑戰,但作者并未完全否認弱關系的重要性和作用。作者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弱關系比強關系在市場經濟中有更大的工具效能。

《競爭優勢網絡》這篇文獻是由社會學家J·Galaskiewicz與A·Zaheer所寫的,正如作者所說:“盡管我們大量借鑒社會學、組織理論及策略研究文獻,但我們目的并不是就此領域作一個全面的評述,而是提供一種研究網絡或策略的框架,這種框架可以將社會網絡理論運用于競爭性策略研究,也可以使研究者認識到融合這兩種研究領域的可能性。最后,我們希望這既能為組織社會學也能為策略管理研究做出貢獻”。作者的確在試圖建構一個用社會網絡視角分析競爭優勢的框架,作者先提出了“組織域”這一核心概念,通過從一個“域”的視角中來看組織行為是對將企業看做一個孤立的實體并跟其他實體沒有長期的有約束性的聯系的這一觀點的挑戰,強調了網絡視角的重要性。在這一基礎上,作者探討了網絡成員(網絡構成)、網絡結構、網絡模式這三個維度,并將網絡結構與網絡模式相結合來分析企業采取不同的行動意向在不同的網絡結構下獲取競爭優勢的方式。盡管作者從組織行為動力學角度來分析企業行為,但實際上組織行為的分析并非如此簡單,作者提出的這四個不同的方式雖然都予以舉例論證,但仍舊有反例,并不能反映所有情況。

作者試圖從組織中的個人及個人間網絡出發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并認為之所以存在不符合上述四種方式的例子,是因為組織間個人網絡的作用。這也涉及到了社會學與組織學研究中的一大問題:即微觀—宏觀問題。組織中的個人經常會為了自身利益而使企業蒙受損失,企業與個人之間的交往模式也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作者認為社會網絡關系是情感的、有意義的、有內在價值的。因此,行動者可以利用社會網絡關系改變結構等價或與之有聯系的實體的行為來獲得優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擁有,或能發展相同的社會資本。其中的差異解釋了公司的競爭優勢。

由R·Gulati,N·Nohria與A·Zaheer所寫的《策略研究》則更像是管理學研究。與上一篇文章相似,作者試圖強調不應該將企業視作原子化的、自治的實體,而是應當將其置于其所嵌入的關系網絡來分析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尤其強調戰略網絡潛在地為企業提供了涉取信息、資源、市場、技術的能力。因此,通過考察企業所嵌入的關系網絡,能夠更好的理解企業的行為與表現。

在這篇文章中,網絡自身的特點并非作者想要考察的地方,作者關注的是如何將傳統的企業盈利來源與網絡相結合來解釋企業的競爭優勢。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五個傳統的企業盈利來源,即(1)行業結構,包括競爭的程度和進入的壁壘;(2)一個行業中的地位,包括戰略群體和流動障礙;(3)無可比擬的企業資源與能力;(4)簽約與協調成本;(5)動態的網絡制約和利益;作為五個議題,貫穿全文始末。

這篇文章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運用社會網絡的思路并結合傳統的經濟學相關概念來分析企業形成競爭優勢的原理。在結語中,作者認為,企業增加的利潤部分來源于自身擁有的資源,部分來源于它所屬的網絡結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有關社會網絡與競爭優勢的文獻,雖然作者大多是經濟學或管理學專業的,但其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黃甜在其《嵌入性、社會網絡與集群競爭優勢》一文中指出,網絡的強弱關系通過影響集群內知識共享和傳遞過程,進而影響集群競爭優勢。弱關系網絡比強關系網絡更有利于集群內的知識創造。弱關系在傳播中充當著溝通不同群體間的信息橋,突破了內部強關系網絡的束縛,實現了跨界社會團體的交流與聯系,獲得異質信息,提高集群的創新能力。當然強關系力量也不容忽視,它減少隱性知識傳遞的交易成本,減少機會主義行為??梢?,弱關系網絡有利于集群探索知識創造過程,強關系網絡更加有利于集群運用知識創造過程。

在《中國零售企業競爭優勢的構建路徑——一個社會網絡視角下的探索性案例》一文中,作者將社會網絡先分為兩個維度:一是結構性的;二是聯系性的。結構洞、網絡中心性、聯系強度都能帶來競爭優勢。

猜你喜歡
競爭優勢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矮的優勢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感謝競爭
畫與話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競爭
農資店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