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 題

2019-01-27 05:04
中國財政年鑒 2019年0期

積極的財政政策聚力增效

2018 年,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時加強預調微調,推動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背景

(一)外部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一是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國稅改可能對我國營商環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同時還會給美國經濟注入強心劑,加之美聯儲啟動“縮表”“加息”,美元繼續走強,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二是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增強。除采取反傾銷、反補貼、關稅壁壘等傳統貿易保護手段外,各國非關稅壁壘、知識產權保護等形式的貿易保護手段更加頻繁,出口鼓勵政策、政府補貼以及本地化要求等新型貿易保護手段和措施層出不窮。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強化了貿易保護主義升級勢頭,不利于世界貿易增長。三是地緣政治等風險較大。朝鮮半島核危機、歐洲地緣政治裂變、“薩德”問題、敘利亞武裝沖突等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風險因素。

(二)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多。一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東北三省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明顯落后于東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新經濟蓬勃發展,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平穩,中西部地區還主要依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經濟和財政收入增幅波動大。脫貧攻堅任務仍很艱巨,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藏和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等民族地區。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是較大的薄弱環節,貧困地區全面提升受教育水平、實現從入學到畢業的全程全覆蓋資助任務艱巨。二是新動能發展不充分。傳統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較強慣性,新經濟的發展潛力需進一步打破一些體制機制的制約,適應新經濟發展的人才還較為短缺。高端制造業發展不充分,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研發基礎、金融服務以及新技術產業化經營支持還有待完善。服務業發展也不充分,生產效率和附加值較低,服務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低于發達經濟體的水平,現代服務業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三是消費的有效供給仍不充分。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駕“馬車”,但符合居民消費偏好、與居民購買力匹配的有效供給依然短缺,文化、體育、旅游、健康等熱點消費領域發展滯后,潛在購買能力無法釋放,制約消費增長。

(三)財政運行仍面臨一些問題和風險。一是部分市縣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地區收入質量不高,實際可用財力緊張,保工資、保運轉、?;久裆摹叭!崩щy,不少市縣難以靠自身財力化解收支矛盾,有的完全依賴上級轉移支付。二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要高度關注。一些地方仍有強烈舉債融資沖動,一些地方仍繼續利用平臺貸款、政信合作、資管計劃、售后回租等融資渠道變相舉債。三是社會保險基金可持續性堪憂。受養老金標準逐年提高、人口老齡化加快等因素影響,以東北三省為代表的養老保險基金不可持續問題越來越突出,中西部省份的一些市縣出現基金結余用盡的情況,部分省份面臨較大支付壓力。

二、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情況

(一)實施減稅降費。減稅降費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結合稅制改革和形勢變化,在年初確定的減稅降費政策基礎上,年中新增部分措施,全年減負約1.3 萬億元。一是完善增值稅制度。降低增值稅稅率水平,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增值稅稅率調整為16%、10%、6%三檔。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退還部分企業的留抵稅額,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二是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自2018 年10 月1 日起,將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由每月3500元提高到5000元。調整優化稅率結構,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級距,廣大納稅人能夠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減稅紅利,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獲益更大。設立專項附加扣除,圍繞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支出領域,設立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 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三是加大小微企業稅收支持力度。將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由1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四是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取消企業委托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限制,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虧損結轉年限由5 年延長至10 年,對企業新購進單位價值不超過500萬元的設備、器具允許當年一次性稅前扣除。五是調整完善進出口稅收政策。分兩批對4000多項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并簡化退稅率結構。對包括抗癌藥在內的絕大多數進口藥品實施零關稅,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部分日用消費品和工業品進口關稅,我國關稅總水平由上年的9.8%降至7.5%。六是進一步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停征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等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等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延長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和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政策期限。

(二)保持較高支出強度。一是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全國財政赤字規模23800億元,與上年持平,赤字率2.6%,通過統籌各項資金,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22萬億元,有力保障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投入。二是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新增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3500 億元,比上年增加5500億元,提前兩個月完成發行目標,有力支持地方穩增長、補短板。三是創新財政支出方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提高民間資本參與度,截至年底,全國PPP 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累計落地項目4691 個、投資額7.2 萬億元,落地率54.2%,同比提高16 個百分點。

(三)推動三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加強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出臺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辦法,指導地方有序公開債務限額余額、債券發行和資金使用安排、債務還本付息等信息。完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監管政策,加強資金供給端、項目建設源頭風險防控。強化監督問責,配合建立終身問責、倒查責任機制,組織核查部分市縣和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舉債行為,并公開通報曝光。健全統計監測機制,及時警示債務風險。督促地方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二是支持脫貧攻堅。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060.95億元,增加200億元,增長23.2%,增加的資金重點用于“三區三州”(“三區”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三州”指甘肅的臨夏州、四川的涼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全面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全年整合資金超過3000 億元。探索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制定財政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績效目標管理基本實現全覆蓋。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中央財政支持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資金約2555億元,增長13.9%,其中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投入力度為近年來最大。擴大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范圍。實施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啟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支持中西部地區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組織開展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

(四)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推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0.3%。支持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開展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督察,在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減少報表和過程檢查、推進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舉措。二是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能力建設。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政策,累計支持推廣1087個項目,涉及裝備價值總額1500多億元。三是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支持100 個國家級、省級實體經濟開發區打造特色載體,助推中小企業“雙創”升級。設立國家融資擔?;?,提升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等的能力。對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獎補激勵。四是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出臺推進去產能和“僵尸企業”債務重組相關政策,繼續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十三五”鋼鐵、煤炭去產能的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中央企業處置“僵尸企業”和治理特困企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五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增長9.2%,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增長15.7%,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建立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

(五)改善社會民生。一是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就業創業補貼政策,加強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設,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支出468.78億元,增長6.8%。二是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的84.4%投向中西部地區,并向貧困地區傾斜。鞏固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持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三是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約5%。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88 元,并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90元,增加的40元中一半用于加強大病保險保障能力?;竟残l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55 元。四是支持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困難群眾救助工作。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惠及全國860 余萬優撫對象。繼續支持各類棚戶區改造、公租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

三、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成效

(一)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2018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增長6.6%,增速連續16個季度運行在6.4%-7.0%區間,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韌性增強。就業持續向好,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全年各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82%,降至近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物價水平漲勢溫和,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

(二)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取得明顯成效。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占GDP比重升至52.2%,比上年提高0.3 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60%。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至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高43.8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展,分別增長8.1%和11.7%,增速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 和5.5 個百分點。新動能不斷成長,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智能經濟加快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 萬戶。節能降耗取得明顯成效,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1%。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9年高于城鎮居民。全國約1.45億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并獲得免費教科書,1392 萬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生活費補助,1400 萬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3700萬學生享受營養膳食補助。社會保障網進一步織密兜牢,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擴大。困難群體住房保障持續推進,全年棚戶區改造開工626 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90萬戶。脫貧攻堅成效卓著,全年減貧1386萬人,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四)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覆蓋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預算管理、風險管理、監督管理等各個環節的“閉環”管理制度體系已基本建立。截至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8.39 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76.6%,遠低于國際通行的100%-120%警戒線;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余額14.96萬億元,全國政府債務余額33.35萬億元,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債務余額/GDP)為37%,低于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風險總體可控。

(財政部綜合司供稿,涂 驍執筆)

財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情況

2018年,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機制,制定出臺各項政策,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隨著各項政策的逐步落實,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一、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出臺一系列稅費政策,重點支持小微企業和科技研發創新,逐步形成了降低小微企業成本、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就業創業,以及以支持高科技研發和產業化為主、涵蓋多個創新環節、覆蓋面較廣、具有普惠性和引導性的稅費優惠政策體系。進一步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出臺清理規范經營服務性收費、推進網絡提速降費、降低企業用能和物流成本、支持企業去產能調結構和改制重組等改革措施。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推動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加大公共財政保障力度,增加促進就業創業資金支出。調整完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進一步推動“三支一扶”(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計劃,增加全國計劃選拔招募高校畢業生中央財政補助名額。加大殘疾人事業發展補助資金支持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區實施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項目。推動失業保險條例修訂等。

三、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健全知識價值要素參與分配機制

一是配合有關部門報請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加大對承擔國家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科研人員的薪酬激勵力度。二是配合出臺《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明確科研人員兼職及科研人員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等具體操作辦法。三是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科技人員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明確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四、完善制度辦法,深化國有企業薪酬制度改革

一是研究鐵路總公司、郵政集團公司工資總額決定機制及預算管理辦法,深化對監管企業的薪酬制度改革。二是研究國有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管理辦法,做好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落實工作。三是為做好政策銜接,根據《企業年金辦法》,修訂《國有金融企業年金管理辦法》,充分發揮企業年金在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促進居民收入合理增長中的作用。

五、加大激勵力度,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政策

一是落實正常調整機制,再次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二是提高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準。三是配合有關部門穩步推進擴大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四是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保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保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激發基層醫療活力。

六、支持農民增收,確保農業穩定

一是落實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中央財政全年安排1204.85億元,繼續推進農業“三項補貼”改革,鞏固改革成果,提高補貼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促進耕地地力保護和農民增收。二是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中央財政安排187.6億元,繼續支持做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調整完善政策措施。三是推進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擴大試點范圍,推動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法人治理機制、經營運行機制、監督管理機制和權益分配機制,逐步提高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四是支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啟動實施產業興村強縣示范行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支持加快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七、完善財政扶貧政策,支持脫貧攻堅

強化財政投入保障,進一步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和脫貧任務重的貧困縣的傾斜支持力度。中央財政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061 億元,比上年增長23.2%,連續三年均新增200 億元。安排專項彩票公益金20 億元,用于支持貧困革命老區實施村內小型生產性公益設施建設。優化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安排1090.8 億元用于支持脫貧攻堅。深入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落實“省負總責”要求,促進扶貧資金精準投放、精準使用。深入推進資產收益扶貧,以及就業、生態、教育、健康、易地扶貧搬遷等重點工作,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建設,實時動態監控各級各類扶貧資金,全面推進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

八、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推動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鹪圏c。穩步擴大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補助標準以及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明確符合條件的地區可繼續階段性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費率、失業保險及工傷保險費率。

九、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減輕居民負擔

先后于8 月和12 月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所得納入綜合征稅范圍,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至5000元/月,設立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

十、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減輕企業負擔

在鞏固前期增值稅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增值稅稅率水平,將增值稅稅率調整為16%、10%、6%三檔。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讓較低征收率計稅政策惠及更多企業。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

十一、落實公益捐贈稅收政策,推動公益事業發展

按照《慈善法》相關規定,修訂《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有關公益捐贈條款,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調整情況,會同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公益性捐贈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結轉扣除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公益性捐贈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結轉三年扣除的具體政策規定。

吸取10 μg/mL的野黑櫻苷標準溶液10 μL注入色譜儀,同一色譜條件下連續進樣6次,測得峰面積分別為:158.0、155.1、150.0、150.4、151.7、149.4,相對偏差(RSD)2.23%,說明色譜分析野黑櫻苷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十二、穩步推進相關稅費改革,推動民生福祉改善

在上海市、福建?。ê瑥B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等地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出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社?;鹩嘘P投資業務給予稅收減免等稅收優惠政策。明確保險保障基金印花稅政策,支持保險保障基金發展,增強行業經營風險防范能力。出臺抗癌藥品增值稅政策,減輕居民用藥負擔,促進提升醫療衛生發展水平。

十三、支持教育事業發展,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一是持續支持基礎教育。中央財政安排149 億元,支持地方繼續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公民辦并舉擴大包括貧困地區在內的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安排19.85億元,支持中西部地區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提高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教師隊伍素質。安排360.5億元,支持地方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基本完成五年規劃任務。二是提高學生資助精準化水平。配合教育部等部門印發《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認定對象、機構職責、認定依據、工作程序等,確保各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三是支持實施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完善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體系,支持加快“雙一流”建設,完善深入推進“三區三州”(“三區”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三州”指甘肅的臨夏州、四川的涼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教育脫貧攻堅。

十四、支持棚戶區改造,改善居民住房條件

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別是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全年完成投資1.74萬億元,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626萬套,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財政部綜合司供稿,黃志鵬執筆)

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

2018 年,財政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制度、部署第三方績效評價工作、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建立聯系點制度、推進指導性目錄編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一、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制度

財政部等部門于2014年出臺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保障了近年來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2018 年,根據立法工作計劃安排,研究起草了新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于6 月下旬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并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聽取意見等??傮w上看,修訂后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在認真總結前一階段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改革面臨的新形勢和出現的問題,對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的各個環節做了進一步規范和優化。一是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購買服務的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并明確了非主體的情形。二是規定了購買內容負面清單,防止政府購買服務的濫用和泛化。三是強化了預算約束,未列入預算的項目不得實施。四是加強履約管理和監督管理,政府購買服務參與主體的相關責任更為清晰。結合各方面反饋的意見,財政部對新《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并正在履行相關立法程序。

二、部署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績效評價工作

根據中央深改委有關工作部署,起草形成《關于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績效評價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經中央深改委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由財政部于7月30 日印發實施?!吨笇б庖姟访鞔_了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績效評價的相關主體及其責任,要求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納入第三方績效評價范圍,并對評價指標建立、評價結果應用、評價經費管理、相關信息公開等都作了具體規定。同時,綜合考慮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評價工作開展情況等因素,選取天津、山西、吉林、上海、江蘇、浙江、河南、四川、貴州、深圳等10 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組織開展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績效評價試點。9月13日,在四川成都召開全國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座談會,對推進該項試點工作作了專題研究部署。

三、推進重點領域政府購買服務改革

一是推進政府購買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2017 年7 月,財政部與共青團中央、民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做好政府購買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簡稱《意見》)?!兑庖姟烦雠_一年多來,財政部與共青團中央、民政部加強政策宣傳和工作督導,各級財政部門做好資金保障和管理,各級團組織等有關部門對接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的實際需求,組織做好項目立項、預算申報、實施購買、績效評價等工作,開展了大批項目,成效比較明顯。二是開展政府購買公租房運營管理服務試點。配合住房城鄉建設部研究出臺政府購買公租房運營管理服務試點方案,確定在浙江等8 個?。▍^)開展試點,參加座談會對試點工作給予政策指導。三是推進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改革。指導督促地方認真落實《財政部 中央編辦關于做好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的意見》,組織召開座談會交流研究各地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開展情況。截至年底,30個省份印發改革實施方案并已開展改革工作,有的地方改革取得較大進展,如山西已有兩批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實施了改革,占比接近2/3。

四、建立政府購買服務改革聯系點制度

為了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總結政府購買服務改革的典型做法和經驗,以點帶面推動改革工作走向深入,提高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政策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財政部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聯系點制度。選取山西、浙江、河南、湖南、廣西、重慶6個地方12個市、區、縣作為聯系點,實行蹲點調研為主、地方部門協同、激勵約束并舉的工作機制。組織赴浙江平湖市和建德市、廣西北海市、河南鞏義市政府購買服務聯系點開展調研,通過蹲點調研深入了解地方情況,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就地就近加強政策指導,有效推進改革工作。

五、加快推進分級分部門編制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

六、做好研究培訓宣傳工作

一是做好課題研究工作。形成一系列專題研究報告,對政府購買服務各環節進行了深入研究。二是組織政府購買服務培訓班赴美培訓,學習了美國政府購買服務先進經驗。三是編寫《政府購買服務知識問答》,幫助地方和有關部門全面準確理解和把握政府購買服務政策要求。

(財政部綜合司供稿,朱雅嶠執筆)

推進財政領域“放管服”改革

2018 年財政部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針對社會關注的重點領域和事項,以市場主體感受和訴求為導向,加大財政領域“放管服”改革工作統籌力度,完善工作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激勵創業創新、精簡審批事項、推動商事制度改革、改善社會服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完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放管服”改革工作

(一)成立財政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協調小組由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偉同志任組長,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許宏才同志任副組長,成員包括部內主要業務司局與信息網絡中心在內的21 個單位。協調小組下設精簡行政審批組、優化營商環境組、激勵創業創新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組、改善社會服務組5 個專題組和綜合組、督查組2 個保障組,對口承辦國務院協調小組布置的工作任務。研究制定《財政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工作規則》,明確協調小組及其辦公室、各專題組、保障組的組成與職責,確定協調小組及專題組的年度工作計劃、會議、文件辦理、聯絡員、簡報等制度。

(二)貫徹落實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后,財政部黨組第一時間召開會議研究落實會議精神的具體舉措,部黨組書記、部長劉昆同志明確要求部內各單位堅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落實電視電話會議精神與“放管服”改革各項政策措施,在財政領域做到“放”出活力與動力,“管”出公平與秩序,“服”出便利與品質。同時,根據《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制定部內具體分工方案,將其中由財政部牽頭、參與或者配合、支持的23 項任務職責,逐一分解到21個司局,并提出落實要求。

(三)編發“放管服”改革工作簡報。根據工作需要不定期編發簡報,及時總結、推廣財政系統“放管服”改革工作經驗與成效,匯聚財政“放管服”改革合力。

二、全面優化營商環境,落實減稅降費政策

(一)大幅減輕企業稅負。深入推進增值稅改革,降低制造業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對符合條件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提高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出臺對境外投資者以利潤直接投資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實施企業境外所得綜合抵免等政策;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降低出口企業稅收負擔。

(二)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停征、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自1 月1 日起停征生態環境部門執收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污費;自4 月1 日起停征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暫免征收證券期貨行業機構監管費;自8 月1 日起停征專利收費(國內部分)中的專利登記費、公告印刷費等費用,延長符合條件的申請人的專利年費減繳期限,對特定發明專利申請事項允許退還50%的專利申請實質審查費;自4 月1 日起降低網絡化運營的衛星用戶終端無線電頻率占用費標準,對5G 等無線電新技術新業務實行“前三年免收、后三年逐步到位”的收費優惠政策。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自4 月1 日起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標準上限;自7 月1 日起降低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收標準。同時,充分發揮涉企收費投訴處理機制的作用,確保降費政策得到真正落實。截至年底,中央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由185項減至49項,減少幅度超過73%,其中涉企收費由106項減至31項,減少幅度超過70%;政府性基金由30 項減至21 項,減少幅度為30%。

(三)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起草《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方案(送審稿)》,通過減少審批審核事項、優化審批審核工作流程、簡化材料報送要求、推行網上審批、實行限時辦結、完善政府采購保證金制度、推進政府采購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實施“互聯網+政府采購”等措施,促進政府采購市場公平,降低政府采購活動的制度性成本。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方案》。同時,推進政府采購等財政領域的公平競爭審查工作,做好存量文件審查專項清理工作。

(四)牽頭搭建工作機制,加強營商環境政策溝通和磋商交流。認真研究世界銀行的評估要求,梳理各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經驗、機制安排以及世界銀行政策建議,協助相關部門和單位與世界銀行進行溝通。加大與世界銀行的溝通協調力度,力爭營商報告全面反映我國最新改革成效,邀請世界銀行專家在北京和上海與國內相關部門進行政策磋商預演,以提高正式磋商的溝通效率。

三、持續激勵創業創新,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一)通過稅收政策鼓勵創業創新。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有關稅收優惠政策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國家對企業新購入500萬元以下的設備、器具當年一次性在稅前扣除,取消企業委托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的限制,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

(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創業創新力度。支持100個國家級、省級實體經濟開發區打造特色載體,助推中小企業“雙創”升級。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在科研項目及資金等管理方面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支配權。建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中央財政安排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資金支持8個城市(城區)開展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體系。

(三)多措并舉,緩解企業融資難。一是加快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運行。二是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三是實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監測分析工作的通知》,推動創業擔保貸款規范發展。四是支持普惠金融發展。設立國家融資擔?;?,重點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四、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推動商事制度改革

(一)推動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修改部門規章《彩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取消“彩票銷售機構開展派獎審批”“彩票銷售機構銷售實施方案審批”等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彩票品種開設、變更所需的技術檢測”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進一步調整完善《財政部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刪除原“海域使用金減免審批”“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免繳審批”兩項審批事項,將“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審批”從其他權力事項中刪除,調整“出口信用保險相關業務事項審批”的共同審批部門,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全面清理現有行政審批事項,并對已取消下放行政許可等事項的落實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本著“應減必減、該放就放”的原則精簡了80%財政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了財政部門全部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和前置審批事項。

(二)落實“證照分離”改革。全面推開“證照分離”改革,修改部門規章《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許可和監督管理辦法》,精簡申請材料,簡化會計師事務所跨省遷移程序,實現了“最多跑一次”。印發《關于落實“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優化會計行業準入服務的通知》,在會計師事務所及分支機構設立審批、代理記賬業務審批事項辦理中壓縮審批時限、精簡材料。

(三)開展證明事項清理。組織證明事項清理工作,建議取消法律設定的證明事項1 項,保留2 項;建議取消規范性文件設定的證明事項16 項,保留31 項。完成司法部轉來的地方建議取消證明事項的清理工作。

(四)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做好會計從業資格取消后的會計人員事中事后監管工作,出臺政策文件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繼續教育、行業協會管理與自律管理。全面推動“雙隨機、一公開”,隨機抽取14家證券資格評估機構開展檢查,發布信息質量檢查公告向社會公開檢查信息。推動“互聯網+監管”建設,按照“一網通辦”的改革要求,修改部門規章《資產評估行業財政監督管理辦法》,實現資產評估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備案管理全部網上辦理;夯實會計監督大數據管理基礎,統一會計師事務所報備數據格式,分步將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國有大中型企業等的年審報告錄入系統;落實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要求,成立財政部政務服務平臺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對接工作組。

五、改善社會服務,推動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

(一)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改善社會民生。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采取措施支持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的企業開展內部轉崗和技能培訓。推動教育改革發展,鞏固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持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改善公共服務供給。印發《關于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績效評價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升財政資金效益和政府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啟動政府購買服務規章立法程序,研究起草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并廣泛征求意見。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示范項目規范管理的通知》,推進PPP 項目,同時通過信息公開、政策支持等多項舉措,引導各類市場主體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配合有關方面共同制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法治化。

(財政部條法司供稿)

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管理制度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是構建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重要制度基礎。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中央財政不斷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加強轉移支付管理,加大績效評價力度,推進預算公開,提高了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益。但是,仍然存在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功能交叉、轉移支付項目分類與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夠銜接、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等問題。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要求,財政部提出了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的方案,并已報國務院批準。

一、總體思路

在基本不改變中央和地方及地區間分配格局的前提下,將現有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中屬于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項目歸并,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同時理順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的關系,進一步加強轉移支付管理,增強轉移支付政策效果。

二、優化轉移支付分類

調整以后,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主要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三大類,各類轉移支付邊界清晰、分工明確。

(一)一般性轉移支付。將一般性轉移支付項目剔除屬于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具有指定用途性質的項目,形成新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具體包括均衡性轉移支付、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固定數額補助等。新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主要用于均衡地區間財力配置,保障地方日常運轉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目標更加單一聚焦。隨著區域均衡程度的提高,逐步將上述轉移支付項目整合歸并,實行統一管理。

(二)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將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中已明確屬于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項目,以及雖然沒有明確但按照改革方向屬于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項目歸并,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主要用于履行中央承擔的共同財政事權的支出責任,保障地方落實共同財政事權事項支出政策所需財力,提高地方履行共同財政事權的能力。今后結合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進展逐步趨于穩定。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暫列入一般性轉移支付,條件成熟時單獨作為一類管理。

(三)專項轉移支付。將轉移支付中為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安排的對地方必要引導性支出、以及中央財政事權委托地方行使的事項歸集為專項轉移支付。新的專項轉移支付主要用于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引導地方干事創業,重點保障中央大政方針的有效落實,更加突出靶向精準。

三、加強轉移支付管理

(一)簡化一般性轉移支付分配因素并加強管理。均衡性轉移支付先根據客觀指標確定各地的標準收支缺口,再結合地區財政困難程度系數等因素進行調整后,按照分配公式下達地方。逐步完善其他一般性轉移支付分配方式,促進分配因素更加簡化、政策目標更加聚焦。激勵省級財政加大對基層政府和困難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均衡本地區財力配置,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建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清單管理制度和控制機制。對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建立單獨的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管理措施。探索實行清單管理,先行選取教育、醫療衛生領域的支出項目實行清單管理,以后再結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逐步擴大范圍,明確每項支出的保障范圍、支出標準。建立標準控制機制,國家制定基礎標準,地方在確保國家基礎標準落實到位、財力允許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制定地區標準,并按程序報上級備案后執行。國家基礎標準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超出國家基礎標準的部分由地方自行承擔。

(三)規范專項轉移支付管理。細化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支出內容、分配方式和標準等,并嚴格執行。健全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完善政策或取消專項,打破項目固化僵化格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進預算公開,通過公開資金管理辦法、申報指南、分配結果等信息,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推動專項轉移支付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財政部預算司供稿)

加快推進財政體制改革

一、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

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理順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新一輪財政體制改革的邏輯起點和突破口。2018年,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

(一)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取得突破。2018 年1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方案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考慮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總體格局,將由中央與地方共同承擔支出責任、涉及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和發展需要的義務教育、學生資助等基本公共服務事項,首先納入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范圍。同時,在方案中明確中央與地方分擔比例,根據不同地區財力狀況,中央分擔比例簡化歸并為五檔;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設立共同財政事權分類分檔轉移支付,對共同財政事權基本公共服務事項予以優先保障。方案的出臺,有利于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的職責,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加快推進分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在2017 年出臺外交領域改革方案的基礎上,2018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方案從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計劃生育、能力建設四個方面劃分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以全國性或跨區域的公共衛生服務為重點,適度加強中央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屬于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由中央統一制定國家基礎標準或提出原則要求;統籌推進項目優化整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同時,穩步推進教育、科技、交通運輸等領域改革。

(三)有序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各地積極落實中央要求,穩步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截至年底,為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共有27 個?。ㄗ灾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專門制定了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意見或實施方案;為落實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精神,共有20 個?。ㄗ灾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專門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同時,各地積極推進分領域改革,如天津、河北、吉林等出臺了醫療衛生領域改革方案,湖南、江西、深圳、廈門等開展了水利、政府投資、市政園林管理維護等領域改革。

二、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是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核心要素。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結合稅制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的要求,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主要進行了兩方面改革。一方面,隨著稅制改革的進展,完善相關稅種劃分辦法,包括:結合2016年5 月1 日營改增試點的全面推開,實施增值稅五五分享改革;結合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的實施,明確環境保護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另一方面,根據客觀形勢變化,逐步理順收入劃分,包括:完善出口退稅負擔機制,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中央與地方分享比例,調整中央對地方原體制消費稅、增值稅返還辦法等。這些改革舉措,對保持現有財力格局穩定,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兼顧東中西部利益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

(財政部預算司供稿)

依法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堅決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工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近年來國務院有關部門堅持“開前門、堵后門”的管理思路,加快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取得明顯成效。

一、依法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做法

(一)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體系。一是健全法律制度框架。積極配合修訂預算法,賦予地方政府采取發行政府債券方式規范舉債的權力;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建立了“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二是強化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從2015年起,每年提請全國人大批準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依法設置地方政府舉債規模的“天花板”。將地方政府債務分類納入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徹底改變以往地方政府債務游離于預算之外的局面。三是開展風險評估和預警。從2013年起,每年組織評估全國地方各級政府債務風險情況,含36個省本級、約390個市本級、約2800個縣級政府,督促高風險地區切實化解風險。四是建立風險應急處置機制。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財政部印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分類處置指南》,妥善做好風險事件應急政策儲備。

(二)開好正門,支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一是置換存量政府債務。從2015年起用三年左右的過渡期,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截至2018 年8月末全國地方累計發行置換債券12.2萬億元。二是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2015—2018年全國分別安排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0.6萬億元、1.18萬億元、1.63萬億元、2.18萬億元,用于土地儲備、棚戶區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等領域公益性項目支出。三是豐富專項債券品種。試點發行地方政府土地儲備專項債券、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地方政府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保障重點領域合理融資需求。四是完善專項債券管理。借鑒國際經驗,發展融資與項目收益相平衡的專項債券品種,加快建立專項債券與項目資產、收益相對應的制度,打造立足我國國情、從我國實際出發的地方政府“市政項目收益債”。

(三)嚴堵后門,堅決制止地方違法違規或變相舉債。一是完善監管政策。國務院有關部門印發通知,依法設定“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嚴禁地方政府借融資平臺公司、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名義變相舉債。二是構建日?;B化監督機制。財政部、審計署密切協調配合,始終將防控化解債務風險作為財政監督檢查和審計工作的重點。三是核查問責違法違規融資擔保問題。財政部、審計署加大核查、調研和審計抽查力度,依法處理部分地方政府、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相關責任人被給予撤職、行政降級、罰款等處分。四是通報違法違規舉債融資典型案例。分批公開通報部分市縣政府和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發揮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引導地方政府依法行政、金融機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及時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增長勢頭明顯遏制。2015—2018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分別為16萬億元、17.19萬億元、18.82萬億元、21萬億元,年均增長7%,顯著低于1998—2013年年均30%左右的增速。二是融資方式依法規范。截至2018 年末,地方政府債券余額18.1萬億元,占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的98%,較2014年末增加71.3個百分點。三是短期償債壓力大幅緩解。截至2018年末,地方政府債務平均舉借年限6.4年,與2014年末清理甄別結果相比,增加了2.4 年,地方政府短期償債壓力大幅緩解。四是利息負擔持續降低。截至2018年末,地方政府債務平均利率3.57%,比開展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前降低約6.43個百分點,已累計降低地方政府利息成本約1.7 萬億元。

(二)發揮政府規范舉債對補短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支持地方補短板。2018年全國地方累計發行的21705億元新增債券資金,用于在建項目的債券資金6632億元,占比31%,有利于解決拖欠工程款、農民工欠薪問題。從資金投向領域看,主要用于補短板項目建設,及時彌補了重大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缺口,促進了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促進了居民擴大消費和企業提高投資能力。2015—2018年發行的12.2萬億元置換債券累計向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等債權人償還存量政府債務109.2 萬筆。維護了政府信用,化解了舉債不規范形成的許多矛盾和社會風險。

(三)加快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券市場。一是債券品種逐步豐富。試點發行土地儲備、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2018 年,共有24 個地區發行土地儲備專項債券4288億元,25個地區發行收費公路專項債券750億元,29 個地區發行棚改專項債3156 億元。二是發行渠道逐漸拓寬。2018年地方政府債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約16025億元,占比39%;在證券交易所市場發行約25600億元,占比61%,比上年增加約15358 億元,較好地發揮了對券商類金融機構的動員作用。三是金融機構投資意愿明顯提升。2017年以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大型國有銀行繼續擴大地方政府債券投資規模,比上年增長3%—5%,部分股份制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也加大了投資力度。四是投資者主體多元化。商業銀行投資意愿提升的同時,非銀行機構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個人投資者積極參與投資地方政府債券,外資機構也繼續加大了投資力度。

(四)支持化解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通過發行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糾正了過去不規范舉債方式下的高利率扭曲,更準確、合理反映地方政府信用水平,將政府債務風險和收益顯性化,支持金融機構有效甄別信貸風險,合理配置資產。通過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及時避免了地方政府短期集中償債可能引發的資金鏈斷裂,降低了金融系統呆壞賬損失,提前化解了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通過將不可流動的銀行貸款、信托等轉化為可抵押、可流通的政府債券,提升了資產流動性,進一步降低了金融機構運行風險。

(財政部預算司供稿)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2018年,財政部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和“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決策部署和財政部黨組要求,推進預算績效改革全面邁上新臺階。

一、預算績效管理頂層設計取得新突破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預算法規定,針對預算績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標志著我國歷經十幾年探索和推動,全面實施以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績效管理模式正式確立?!兑庖姟诽岢鲆獎撔骂A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結果導向、強調成本效益、硬化責任約束,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變預算資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為貫徹落實《意見》要求,2018年11月,財政部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的通知》,對中央部門和地方財政部門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出具體要求,督促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制定貫徹落實方案,抓好預算績效管理的重點環節,加強績效管理監督問責,健全績效管理工作協調機制。

二、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取得新成效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和預算法要求,近年來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尤其在《意見》印發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進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績效目標覆蓋范圍逐步擴大。2018年,績效目標管理范圍從一般公共預算的所有中央部門本級項目和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拓展到大部分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和部分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項目,初步建立了比較全面規范的績效指標體系。同時,積極推動中央部門對所有本級項目支出的預算執行情況和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實施“雙監控”,實現中央本級項目績效運行監控全覆蓋。

(二)績效責任不斷細化壓實。在近年工作基礎上,結合審計問題整改,健全了績效目標與預算同步申報、同步審核、同步批復下達機制。推動將中央本級一級項目和專項轉移支付的績效目標隨同預算批復和分解下達,增強了績效目標管理的嚴肅性和約束力,進一步強化了資金使用單位的主體責任和效率意識。

(三)推動實施多層次績效評價。一是中央部門所有本級項目全部開展了績效自評,并首次組織地方對專項轉移支付全面開展績效自評。二是建立并完善了重點績效評價常態機制。以財政部為主體選擇確定了34 個重點民生政策和重大專項支出開展重點績效評價,涉及資金5000多億元。三是組織對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工作績效考核,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兩支政府投資基金開展績效評價。

(四)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一是督促相關地區和單位根據重點績效評價結果進行整改,并將重點績效評價發現的問題作為預算安排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據。二是各部門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將部門自行組織開展的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預算申請、內部預算安排、加強管理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據。三是在出臺相關資金管理辦法時,明確績效評價結果應用要求,并在資金測算分配時予以體現。

(五)加大績效信息公開力度。2018年,財政部將中央部門本級36個重點項目、所有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大部分政府性基金項目績效目標,15 個重點項目績效評價報告,93個中央部門182個項目績效自評結果,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或參閱,穩步推動績效信息向社會公開。

三、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取得新突破

到2018 年底,中央和省級財政已經初步建立從預算編制、執行到決算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框架,各市縣財政也以扶貧資金績效管理為突破口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扶貧資金績效管理有關要求,2018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對扶貧項目資金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提出明確要求。財政部組織各省全力推動《辦法》落地實施。在各級財政部門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全國28 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省份完成了11 萬個扶貧項目的績效目標填報和績效自評工作,涉及財政資金8000多億元,首次實現了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全覆蓋,為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支撐。

(財政部預算司供稿)

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取得新成效

公開透明是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透明”作為預算制度的基本標準。國務院第一次廉政工作會議強調“要進一步擴大預算公開范圍,細化預算公開內容,向老百姓交出一本能看得懂的明白賬”。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預決算公開的決策部署,2018年7月20日,財政部組織105個中央部門集中向社會公開了2017年度部門決算,及時回應關切,社會反響良好。

一、加大公開力度,提升公開實效

2018年是中央部門連續第8年公開決算。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在范圍、內容、形式等多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加強組織協調,擴大公開范圍。2018 年公開決算的中央部門中有31 家涉及機構撤并或重組,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認真做好職能調整、人員變動等銜接工作,確保機構改革前原部門的決算信息能夠對應預算公開范圍及時公開,不留“死角”。中央部門決算公開數量由2011年的90個增加至105 個,比上年增加2 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首次公開決算。

(二)突出績效重點,深化公開內容。按照“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要求,財政部組織中央部門把績效信息公開作為深化決算公開的重點。中央部門隨決算公開的預算績效管理信息從一般公共預算項目擴大到政府性基金預算項目,共公開項目績效自評結果170個、重點項目績效評價報告82個,分別比上年增長75%和356%。

(三)增強主動意識,加快公開節奏。中央部門認真落實“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要求,積極履行公開主體職責。2018年7月20日下午5點前,105個中央部門都完成了公開工作,首次實現在公開當日下班前全部公開決算,其中中國作家協會最早于20 日早晨5 點半就公開了決算。中央部門及時“曬賬本”,從“要我公開”轉變為“我要公開”,主動公開決算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四)堅持便民導向,優化公開形式。財政部連續3 年采取“一站式”發布方式,將中央部門自主公開的決算信息統一匯集到中國政府網和財政部門戶網站的專欄同步發布,并專門制作發布《小玲帶您一起了解中央部門決算草案》解讀文章、《從數字到績效:小玲帶您看中央部門曬賬本》導讀視頻,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力求讓公眾“找得到”“看得懂”“能監督”。

二、強化統籌推進,筑牢公開基礎

為向老百姓交出一本看得懂的“明白賬”,財政部積極會同有關方面按照中央要求,及早著手準備,精心制定方案,周密組織實施,穩妥有序完成了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各項工作。

(一)強化數據審核,保障信息質量。進一步加大對中央部門編制決算的指導和培訓力度,按時完成部門決算批復,保障決算數據真實、準確、完整。特別是重點審核“三公”經費支出及實物量、一級項目績效自評結果、政府采購數據等內容,為后續公開奠定了可靠的數據基礎。

(二)主動接受全國人大監督,明確公開重點。按照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將15個重點民生政策和重大專項績效評價報告、182個項目績效自評結果隨中央決算草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分別比上年增長50%和64%,并積極協調有關中央部門向全國人大報告本部門決算和重點項目績效評價情況,主動接受全國人大監督。

(三)廣泛聽取意見,完善公開方案。采取多種形式多次聽取中央部門、專家學者、新聞媒體等有關方面意見建議,集思廣益,共同研究深化部門決算公開的工作思路。在充分吸收合理化建議的基礎上,認真制定完善公開工作方案,對公開流程、工作規范、公開表樣等提出明確要求,進一步細化落實責任,為決算公開各項工作提供具體指導。

(四)前移工作環節,加強指導服務。將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工作啟動時間由往年的7 月上旬提前至6 月中旬,給部門留出更多的準備時間,對公開準備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早研究早解決。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組織部分中央部門先行整理本部門公開內容,作為公開模板提前發給其他中央部門參考,推動決算公開規范統一、步調一致。

三、加強輿情研判,回應社會關切

結合往年輿情,財政部專門制定了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宣傳工作方案。公開前夕,通過座談等形式向有關方面介紹情況,釋疑解惑,交流互動,形成共識;針對公眾關注的重點問題和公開后可能形成的輿論熱點,提前編寫解讀材料,主動做好解釋說明。公開后,跟蹤關注輿情反應,及時掌握輿情動態,認真做好輿情回應工作。

中央部門決算公開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新社、經濟日報、新京報、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等40 余家媒體以多種形式刊發和轉載相關報道,專家深入分析解讀,網民積極跟帖評論??偟膩砜?,評價積極正面,輿情反應平穩。

(財政部國庫司供稿)

中央財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污染防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財政部黨組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強化政治擔當,著力在增投入、建機制、轉方式上下功夫,推動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

一、切實擔負起污染防治攻堅戰政治責任

(一)堅持把污染防治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不折不扣貫徹落實。2018 年,財政部黨組共召開5 次黨組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等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審議貫徹落實工作方案。強調要深刻認識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意義,堅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指示,認真梳理現有支持污染防治的各項資金,統籌存量和增量,逐步建立常態化、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集中資金全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七場標志性的重大戰役,并對研究出臺綠色發展稅收政策、深入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試點、抓緊研究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作出部署。

(二)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溝通協調,形成推動污染防治攻堅的合力。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后,財政部第一時間成立了分管副部長負總責的“財政部支持污染防治攻堅戰協調小組”,相關業務司局共同參加,統籌研究推動相關重大問題、重大事項,形成部內工作合力。分管部領導靠前指揮,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帶領相關司局專題研究工作方案十余次,落實重點任務和工作安排。部內相關司局切實擔負起財政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從工作大局出發,強化履職盡責,主動與生態環境部等保持溝通,了解打好相關標志性重大戰役的目標路徑和政策要求,組成共同攻關小組每周進行會商,配合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測算資金需求。

(三)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調研課題,全面掌握分析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實際,為做好污染防治決策打下堅實基礎。將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作為重點調研課題,組成以部黨組成員為組長的調研組,分赴甘肅、青海、重慶、安徽等地,重點圍繞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長江大保護、黑臭水體治理等開展調研,調研以審計、媒體、績效評價反映的問題為導向,通過與地方政府、居民、農戶座談交流、現場實地察看等方式,深入了解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形成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水污染防治工作、關于祁連山生態保護等多份調研報告,系統梳理了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中央財政下一步工作的總體思路及具體措施。

二、加強統籌,明確思路,抓實抓細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工作

(一)強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中央財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總體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確了“既要積極配合牽頭部門推動工作,又要主動作為拿出實招硬招。集中資金等政策資源,統籌存量和增量;既要打好標志性的重大戰役,確保3 年時間明顯見效,又要注重采取機制性、長遠性的措施”的總體工作思路。同時,在認真梳理既有支持政策基礎上,貫徹精準方略,瞄準七場標志性重大戰役的目標標準,抓實抓細,針對性提出下一步擬出臺的數十項政策措施,包括擴大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范圍、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開展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示范等。

(二)明確責任壓實目標,定期調度政策推進情況。根據工作方案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明確責任清單,逐項細化責任司局和完成時限。對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新的決策部署而研究制定的新增政策措施,如已出臺對符合條件的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黑臭水體治理獎勵等,加強同相關業務司局的溝通協調,定期跟蹤政策研究制訂執行情況,總體掌握各項工作進展。

三、加強資金保障,強化監督和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一)堅持資金投入和工作任務相匹配原則,不斷加大投入力度。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相關轉移支付資金達到3716億元,同比增長近23.9%。同時,認真梳理已有支持政策和資金,統籌增量和存量,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收支平衡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通過節支調劑70億元,用于支持水污染防治等重點工作。

(二)聚焦重點和薄弱環節,瞄準問題精準發力,提升污染防治成效。大氣污染治理瞄準霧霾問題最為嚴重和突出的京津冀及周邊和汾渭平原地區,全年安排大氣專項187.5億元,分配比例占全國的94%,突出燃煤鍋爐治理、散煤替代等重點項目。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擴大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的指示精神,按照報經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韓正副總理同意的工作思路,有序擴大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范圍。水污染治理加大對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區、長江、黃河、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支持力度,并注重將短期消除黑臭水體與中長期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相結合,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的同時支持中西部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支持地方補齊污水處理短板。近岸海域治理瞄準污染嚴重的渤海地區,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攻堅方案,圍繞增強海岸生態涵養能力,減少入海排放,重點環渤海地區開展岸線整治、濱海濕地恢復、入海排污整治等工作。

(三)支持科技創新,增強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能力。配合科技部等通過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污染防治相關科研活動,如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固廢資源化”等重點專項,以及“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等開展科技攻關提供支撐。對污染防治領域相關中央級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穩定支持,支持其改善科研基礎條件,自主開展研究等。相關單位可圍繞國家戰略部署及行業部門要求,自主開展污染防治相關研究。

(四)完善資金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機制。充分發揮兩個積極性,形成工作合力。中央相關轉移支付專項資金大都按因素法切塊分配,充分賦予地方自主權。地方可結合本地實際和相關規劃目標,充分發揮信息優勢,自主確定具體任務,統籌使用專項資金,把錢用到刀刃上。同時,逐步建立起激勵約束機制,根據大氣、水等環境質量考核結果和績效評價等安排資金。對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省市給予獎勵,對未完成任務的省份扣減資金。

(五)強化資金監督監管,實施資金績效管理全覆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將防治資金執行情況納入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監管范圍,實施常態化監管。會同有關部門定期調度資金執行進度,督促各地加快執行。逐步推開項目庫管理制度,將完成前期準備、具備實施條件、符合政策導向的項目入庫,確保資金下達時能第一時間執行,充分發揮效益。二是逐步推進防治資金績效評價全覆蓋,細化分省績效目標,布置各省開展防治資金績效自評,并組織部內預算評審中心、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等定期開展大氣、水、農村環境等專項資金重點績效評價工作,加強評價結果應用,突出獎優罰劣的績效導向。三是對部分污染防治的重點工作,如北方清潔取暖試點、山水林田湖草試點等,加強監督和指導,要求各試點地區建立定期報告制度,以全面了解掌握資金執行、試點組織實施、進展成效、機制建立等情況,更好推進相關重點工作。

四、推動相關領域改革,加快建設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一)加快推進相關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改革,有效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為科學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有效督促地方政府落實好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主體責任,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生態環境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經財政部黨組會議審議通過上報國務院。研究起草自然資源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征求地方和各有關中央部門意見。

(二)加強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建設和環境監察執法經費保障,推動落實企業社會環境保護責任。中央財政繼續圍繞適當上收監測事權和監測市場化改革加大投入,2018 年累計安排近13億元,有效提高了監測的科學性、精準性。同時根據工作需要,累計安排2.5 億元保障環境監察執法,堅決打擊遏制生態環境違法現象,推動了各項生態環境法律法規落地落實。

(三)繼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生態重要地區財力保障。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完善與環境質量變化掛鉤的獎懲機制。繼續實施好森林、草原、濕地保護政策。繼續開展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總結提煉試點經驗,提高生態修復效率。在新安江等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基礎上,研究完善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制度安排,繼續支持推動橫向生態補償工作。出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重點支持長江經濟帶沿線省份在跨省流域及省域內建立橫向補償機制,加快推進建立共抓大保護新格局。

(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供稿)

財政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創新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切實讓市場主體特別是小微企業有明顯減稅降費感受。2018年,財政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采取減稅降費、融資支持、創新支撐等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一、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減輕中小企業負擔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聚焦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多環節、多領域、重點突出、受益面廣的稅費優惠政策。2018 年,繼續實施減稅降費,在完成年初確定的1.1 萬億元減稅降費措施基礎上,年中根據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又出臺了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支持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措施,全年減稅降費約1.3萬億元。

(一)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將增值稅免征額由月銷售額3 萬元提高到10 萬元;將小型微利企業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50 萬元提高到100 萬元;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在50%幅度內減征部分地方稅種和附加;擴展投資初創科技型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的范圍。

(二)支持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將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向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可按投資額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優惠推廣到全國實施;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 年延長至10 年;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75%的政策擴展到所有企業,并取消企業委托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的限制;對企業新購置單位價值500 萬元以下的設備器具允許在企業所得稅稅前一次性扣除;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對2018年1月1日后投資新設的符合條件的企業或項目分別給予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2017年12月31日前設立但未獲利的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8微米<含>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并享受至期滿為止)“五免五減半”(2017 年12 月31 日前設立但未獲利的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25 微米或投資額超過80億元,且經營期在15 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并享受至期滿為止)優惠。進一步加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及退役士兵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的稅費優惠力度。

(三)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允許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按風險分類分別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并稅前扣除;對融資(信用)擔保機構開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實施稅收優惠;不斷擴大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優惠政策范圍;免征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簽訂借款合同印花稅;不斷完善農村信用社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縣域金融機構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增值稅免稅政策覆蓋范圍,將金融機構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政策范圍由農戶擴大到小型、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并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稅額度,由1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

(四)清理規范政府性收費。停征、減征或暫免征收揮發性有機物排污費、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專利收費、證券期貨行業機構監管費等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無線電頻率占用費等行政事業性收費,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等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延長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和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政策期限等。

二、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一)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全年共安排71.26 億元。一是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出臺《關于支持打造特色載體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工作的通知》,安排25億元啟動支持100個實體經濟開發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科技資源支撐型等不同類型雙創載體,提升各類載體市場化專業化服務水平。二是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關于對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實施降費獎補政策的通知》,安排30億元對擴大實體經濟領域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獎補激勵。三是安排1.85億元支持科技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對大賽優勝企業予以獎勵。四是安排14.41 億元用于撥付“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尾款。

(二)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資金。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工作的通知》,對創業擔保貸款的對象范圍、申請條件、擔保和貼息要求等方面均做了優化調整,進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創業擔保貸款申請門檻得到較大降低,進一步釋放了政策紅利,并于當年下達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資金70億元。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監測分析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推動創業擔保貸款規范發展,加強創業擔保貸款數據監測和分析工作。

(三)就業補助專項資金。安排477.3 億元,用于支持各地貫徹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職業培訓補貼、就業見習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就業創業服務補助等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

(四)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通過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地方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建設等,其中包括科技園區、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專項資金采取因素法分配,中央財政不指定具體項目,由各地結合實際,按規定統籌安排用于科技創新相關工作。此外,配合科技部組織實施了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工作,對考核結果優秀和良好的101家單位給予后補助獎勵。同時,通過后補助方式支持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運行維護和共享服務。

三、通過基金市場化方式,支持中小企業融資

(一)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基金設立方案,中央財政出資150億元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出資組建若干基金實體,使基金總規模達到600 億元,共同擴大對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企業的股權投資規模。截至年底,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已設立了4支基金實體,基金規模共計19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認繳出資48億元,累計投資206個項目,完成投資62億元。其中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項目數占比超過80%。

(二)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下設3支基金實體,總規模670.5億元,其中國家認繳出資135 億元。截至年底,3 支基金各方出資實際到位249億元,其中國家出資到位80億元,基金實際投出162億元,共參股129支創投基金、投資26個直投項目,支持了一大批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企業。

(三)國家融資擔?;?。設立國家融資擔?;?,注冊資本661 億元,通過再擔保、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各?。▍^、市)開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業務,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發揮作用,建立銀行與擔保機構之間,中央、省、市、縣四級擔保機構之間的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和業務聯動機制,實現基金、擔保機構、銀行“利益融合”,有效減輕商業銀行和擔保機構支農支小的后顧之憂,改善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環境。截至年底,基金已與10 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簽署銀擔戰略合作協議,與17 個省市擔保再擔保機構簽訂再擔保合作協議,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326 億元、擔保戶數25245戶,其中單戶500萬元及以下的擔保金額197億元,占比約為60%。同時,為加強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政策引導,財政部提請國務院印發《關于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鹱饔们袑嵵С中∥⑵髽I和“三農”發展的指導意見》,以行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導向,遵循“聚焦主業、降費讓利、銀擔分險、規范操作”的原則,從明確行業定位、規范業務范圍、加強機制引導等方面,提出了“四個不得(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不得偏離主業盲目擴大業務范圍,不得為政府債券發行提供擔保,不得為政府融資平臺融資提供增信,不得向非融資擔保機構進行股權投資)”“兩個不低于(合作機構支小支農擔保金額占全部擔保金額的比例不低于80%,其中單戶擔保金額500萬元及以下的占比不得低于50%)”等具體要求,進一步明確了行業聚焦支小支農的使命,引導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低費率水平、加大支小支農擔保供給。

四、優化營商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權益

一是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府采購政策。主要通過預留份額、評審優惠等政策措施提高中小企業在政府采購中的參與度和競爭力。政府采購合同授予中小企業金額占采購總規模的比重已超過70%。二是全面清理現有行政審批事項,并對已取消下放行政許可等事項的落實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截至年底,已精簡了80%財政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了財政部門全部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和前置審批事項。三是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清理拖欠民營和中小企業賬款工作,督促有關中央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盡快完成清欠任務。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供稿)

中央財政支持脫貧攻堅

2018年,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擺在財政工作突出位置,切實履行脫貧攻堅政治責任,不斷提升財政扶貧開發水平,全力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加強脫貧攻堅投入保障

(一)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中央財政繼續把脫貧攻堅擺在優先位置,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引導相關專項轉移支付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一是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支持力度,分別切塊下達有關地區革命老區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邊境地區轉移支付110.6 億元、770.9 億元、200.4億元。二是持續大幅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達到1061億元,較上年增長23.2%,實現連續三年保持200億元增量。三是安排專項彩票公益金20 億元用于支持貧困革命老區小型生產性公益設施建設,幫助貧困革命老區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四是在核定2018 年分地區地方政府債務新增限額時,明確要求各地優化債務資金支持重點,安排債務資金1090.8 億元用于支持脫貧攻堅。五是指導督促東部地區繼續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二)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支持。安排“三區三州”專項扶貧資金120 億元,占當年專項扶貧資金增量的60%,同時要求“三區三州”所屬省份,優化資金投向結構,加大對“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傾斜支持力度,避免資金投入上的“擠出效應”。

(三)深入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繼續將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作為強化資金投入保障的重點工作,印發《關于2017 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推進情況的通報》和《關于做好2018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的通知》,對進一步抓好整合試點提出明確要求,推動試點深入有序開展。截至年底,全國832 個貧困縣實際整合涉農資金3277.6億元。

(四)通過稅收政策引導社會力量支持脫貧攻堅。印發《財政部關于貫徹落實支持脫貧攻堅稅收政策的通知》,系統梳理了支持脫貧攻堅的各項稅收政策。聯合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于公益性捐贈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結轉扣除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企業用于包括扶貧在內的慈善活動和公益事業捐贈支出,符合相關政策規定的準予結轉三年扣除。完善對金融扶貧、小微企業、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參與脫貧攻堅、小微企業帶動創業就業。

二、支持做好行業扶貧相關工作

(一)支持推進產業扶貧工作。通過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資源及保護補助資金、土地整治工作專項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補助資金、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等渠道,支持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用于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生態資源保護。協同推進生態扶貧工作,支持貧困群眾通過護林員等公益崗位增收,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利用生態資源加快旅游等產業發展。

(二)支持推進教育扶貧工作。在分配下達教育相關轉移支付時,重點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其中新增安排“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資金30 億元。支持農村義務教育,安排360.5 億元支持地方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巨k學條件;支持地方穩步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安排困難學生資助資金357億元,落實完善普通高中、中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政策。

(三)支持推進健康扶貧工作。城鄉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90元,著力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240億元用于城鄉醫療救助投入,著力增強托底保障能力,資金分配向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省份和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對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補貼,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

(四)支持加強貧困群眾社會保障。加強農村低保政策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中央財政安排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401億元,支持各地統籌做好貧困戶政策性兜底保障,資金分配重點向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傾斜。下達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66 億元,將“三區三州”四類重點對象存量危房改造任務一次性全部安排,并增加深度貧困地區任務因素,提高對深度貧困地區所在省份的戶均補助水平。

(五)支持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中央基建投資預算安排支持脫貧攻堅資金992億元,重點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以工代賑示范工程、農村扶貧公路、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項目。安排地方水利發展資金660.75億元,支持水利工程建設,資金分配時包括20%權重的政策因素,主要向貧困縣、革命老區縣、民族縣、邊境縣傾斜。單獨設立光伏扶貧補貼目錄,下達補助資金48.6億元,惠及貧困戶96.5 萬戶。

(六)規范調整易地扶貧搬遷融資方式。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打好三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針對部分地區易地扶貧搬遷融資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財政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調整規范易地扶貧搬遷融資方式的通知》,將易地扶貧搬遷貸款融資等統一調整規范為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融資。

(七)支持推進金融扶貧工作。中央財政撥付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100 億元,部分用于對全國832 個貧困縣個人創業擔保貸款的三年全額貼息支持。部署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自繳部分保費給予減免。規范PPP 模式發展,示范項目評審時優先支持貧困地區符合條件項目,第四批PPP 示范項目分布在連片特困地區的有68 個,占比17.2%。截至9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入庫項目投資額1.2萬億元。

三、全面加強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管理

制定印發《財政部關于全面加強脫貧攻堅期內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管理的意見》,建立“1+4”的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即圍繞全面加強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管理這個中心任務,進一步健全完善扶貧資金管理體系,確定扶貧資金總臺賬并強化管理?!?”就是4 方面的主要措施:一是探索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將探索建立動態監控機制作為提升扶貧資金監管水平的重要抓手。以預算編制為源頭,以績效目標為依據,以支付環節為依托,整合信息系統資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針對納入總臺賬的42 項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研究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體系,取得階段性進展。二是部署實施扶貧項目資金全面績效管理。制定《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樹立扶貧項目資金“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績效理念,特別是資金使用部門承擔起績效主體責任,對扶貧項目資金管理各環節實施全流程跟蹤,做到預算“編制有目標、執行有監控、事后有評價、結果有應用”。三是建立完善扶貧資金項目公開公示制度。配合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于完善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的指導意見》,督促地方按照“兩個一律”公開的要求,公開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管理情況,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同時,在財政部門戶網站設立“扶貧資金政策專欄”,結合公眾號等新媒體,專題公開有關扶貧政策、中央財政各項扶貧資金分配結果及地方財政支持脫貧攻堅的經驗做法。四是做好扶貧資金日常監管和專項核查。不定期組織地方財政部門和監管局開展財政支持脫貧攻堅政策落實情況專項核查,加強對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的日常監管,依法處理檢查發現的各類違規違法問題。督促各地抓好2017 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發現問題整改,舉一反三、完善制度,并組織開展“回頭看”調研。配合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開展扶貧領域監督檢查工作,支持民主黨派中央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

四、做好財政部定點扶貧工作

堅持把定點扶貧工作作為財政扶貧重點工作,與其他脫貧攻堅工作統籌推進。財政部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先后5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定點扶貧工作,完善工作機制,充實成員單位。部領導先后帶隊赴定點扶貧縣考察調研,了解脫貧進展情況,加強工作指導。同時,按照盡銳出戰的要求,增派扶貧掛職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分類制定幫扶舉措,幫助兩個定點縣培育特色產業、勞務輸出就業、加強技能培訓、開展干部培訓、吸引社會力量幫扶。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部內10 個單位黨組織結對幫扶定點扶貧縣10 個村級黨組織,幫助建強村級組織班子,通過結對幫扶幫助貧困村脫貧。經過多年努力,定點幫扶的湖南省平江縣順利脫貧摘帽。

(財政部農業司供稿)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逐步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示范樣板

2017 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共同推動下,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為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步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示范樣板。

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梯次推進的工作格局初步建立。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批準創建了62 個、認定了20 個國家級產業園,其中2017年批準創建41個,2018年批準創建21個、認定20個國家級產業園。在國家產業園創建工作引領下,各省普遍加大了對產業園工作的推進力度。全國共有27 個省專門印發了推進產業園建設的文件,25 個省開展了省級產業園認定工作,共創建1000多個省級產業園和一大批市縣級產業園,建立了農財部門牽頭、各方面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廣東省高規格推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2018 年全省召開3 次現代農業產業園現場會、工作推進會和電視電話會議,分別由省長和副省長主持,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支持措施。

(二)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初步構建。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0 多億元獎補資金支持國家產業園創建,各省級財政2018年安排60.53 億元專項投入,帶動市縣加大投入力度。廣東省財政計劃投入100億元,從2018年起,用4年時間創建200個省級產業園,每個省級產業園補助財政資金5000 萬元;四川省財政每年拿出5億元,開展省級農業園星級評定;山東省安排7.8 億元獎補資金支持省級產業園建設;山西省對排名前10的產業園每個予以1000萬元獎補支持。同時產業園創建工作也撬動了大量社會資本投入,62 個國家級產業園共吸引返鄉下鄉創業人員14.2萬,撬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近1800 億元。

(三)市場化的運行格局初步形成。2017-2018年,62個產業園共吸引98 個國家級龍頭企業和476 個省級龍頭企業入駐,1.8 萬余個規?;滦徒洜I主體在園區孵化成長,各類市場主體紛紛到產業園投資興業,政府搭臺、主體唱戲、市場運行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湖北省潛江市產業園有19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入駐,培育了規?;滦徒洜I主體355家;湖南省靖州縣產業園有18 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入駐,培育了規?;滦徒洜I主體247 家;山東省棲霞市產業園有5 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入駐,培育了規?;滦徒洜I主體1000 多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產業園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二、現代農業產業園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一)鄉村產業興旺的新動力?,F代農業產業園通過科學規劃,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規模種養為基礎,集聚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主體,實行“生產+加工+科技”全鏈條開發,在園區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領帶動當地鄉村產業做大做強。截至2018年底,62個國家級產業園已形成95個主導產業,總產值3842億元,比2016年底增長18%以上,首批認定的20 個產業園主導產業覆蓋率和適度規模經營率均達到66%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2%,已成為鄉村產業興旺的典型樣板。

(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桿?,F代農業產業園把綠色發展理念、先進科技裝備、現代產業模式等引入園區,全面提升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打造了一批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平臺和載體,示范帶動了各地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62 個國家級產業園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 個百分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8%、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44%、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45%,這幾項指標都走在了全國前列?,F代農業產業園已經成為不同區域不同產業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桿,示范帶動了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三)城鄉融合發展中的橋梁紐帶。產業園一頭連著工業、一頭連著農業,一邊接著城市、一邊接著農村,城市的人才、技術、資金可以通過產業園流向農村,農村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田園風光也可以通過產業園走進城市。產業園搭建起了聯結城鄉的橋梁和紐帶,引導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也是相關部門推動促進鄉村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廣東新會國家產業園建立了陳皮產業研究院,與30 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設20 多個產學研合作基地,吸引社會資本5.9 億元投入產業發展,孵化了150多家創新創業企業。

(四)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產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大多數鄉村只有種養環節,加工、流通等環節集中到城市。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根植于鄉村的現代種養業、現代加工流通業和鄉土產業,培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整個產業鏈留在縣鄉村,創造條件讓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有利于廣大農民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打造縣域經濟增長極。6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園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萬元,比所在縣平均水平高34%。對貧困地區而言,加快產業園建設,對提升產業扶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正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通過創建花生產業園,花生產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縣域經濟全省排名從2013年的102位躍升到2018年底的62位,有力支撐了全縣脫貧摘帽。

(財政部農業司供稿)

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率先破冰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一個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

一、事權劃分改革主要背景

(一)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劃分改革的要求。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財稅體制改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會議研究財稅體制改革工作,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要完善中央與地方事權和財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部署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梳理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務提供和保障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起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并于2018 年2 月以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形式印發,為分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提供引領和支撐。按照工作計劃,醫療衛生作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第一個開展劃分改革的分領域,2018 年7 月,以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形式印發《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醫療衛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事業。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基本醫保制度逐步覆蓋全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加強,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政府衛生投入作為醫療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公共財政履行保障和改善民生職責的重要體現。合理劃分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有助于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供穩定的物質支撐和經費保障,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三)促進事權合理劃分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不斷細化明確,初步構建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體系框架。隨著政府衛生投入的大幅增長和各項改革政策的密集出臺,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中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一是劃分體系不夠完整,缺乏系統的制度規范。二是部分事項財政事權劃分不明確,地方執行缺乏依據。三是部分事項財政事權劃分不科學,職責交叉重疊。四是不同事項存在多種中央與地方分擔比例,支出責任劃分不盡合理。五是部分項目分散、多頭管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需要通過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以解決。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堅持問題導向,對醫療衛生領域公共服務提供和保障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全面梳理,進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

二、《方案》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內容

醫療衛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基本思路是: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推動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遵循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一般規律,適度加強中央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聚焦當前劃分體系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突出重點改革調整;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保持現有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框架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分類施策,扎實推進。通過改革,形成中央主導、權責清晰、依法規范、運轉高效的醫療衛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模式,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效率和水平。

主要內容則從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計劃生育、能力建設四個方面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對現行劃分較為科學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事項,予以確認;對現行劃分不盡合理且改革條件成熟的事項,進行改革調整;對改革條件尚不具備的事項,暫時延續現行劃分格局,并根據相關領域體制機制改革進展情況及時作相應調整。

(一)適度加強中央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減少職責交叉重疊的共同財政事權。將全國性或跨區域的重大傳染病防控等項目上劃為中央財政事權。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和發展建設按照隸屬關系分別明確為中央或地方財政事權。

(二)簡化歸并中央財政分擔比例,科學合理確定中央和地方分擔方式。對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和計劃生育項目,中央財政統一對西部地區(含中部比照縣)分擔80%,中部地區分擔60%,對東部地區的分擔比例簡化歸并為50%、30%和10%三檔。

(三)統籌推進項目優化整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近年來清理整合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項目優化整合,擴大地方的自主權。具體是將部分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計劃生育項目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并適當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一是將原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除全國性或跨區域的重大傳染病防控,以及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以外的其他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部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統籌安排。二是將原計劃生育項目中計劃生育事業費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調整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竟残l生服務補助資金新增部分不再限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由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統籌安排使用。

按照上述改革方案,改革后屬于中央財政事權的主要包括:全國性或跨區域的重大傳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央所屬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和發展建設、中央職能部門承擔的其他管理事務和中央醫療保障能力建設;屬于中央和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主要包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醫療保障、國家統一組織實施的人才隊伍建設和重點學科發展等能力提升項目、計劃生育家庭扶助保障補助等;屬于地方財政事權的主要包括:地方所屬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和發展建設、地方自主實施的人才隊伍建設和重點學科發展等能力提升項目、地方職能部門承擔的其他管理事務和地方醫療保障能力建設等;對于未明確的其他事項,按照改革的總體要求和事項特點具體確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

三、《方案》主要亮點

一是強化中央權責?!斗桨浮访鞔_,將全國性或跨區域的重大傳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上劃為中央事權,由中央財政承擔支出責任,有利于提高重大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二是完善分擔比例?!斗桨浮芬幎?,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計劃生育扶助保障等3 項共同事權事項,中央實行分檔分擔辦法。中央分擔比例簡化歸并為五檔,避免了原來中央分擔比例與個別省份的財力順序不一致的矛盾。

三是推進項目整合?!斗桨浮诽岢?,將原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項目中的婦幼衛生、老年健康服務、醫養結合、衛生應急、孕前檢查等內容劃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各地可結合實際自主安排補助資金,有利于調動地方在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方面的積極性,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調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

四是規范保障標準?!斗桨浮芬幎?,對于中央制定國家基礎標準的事項,地方在事先按程序報上級備案后,可在國家基礎標準之上合理增加保障內容或提高保障標準,增支部分由地方財政負擔。地方可根據實際需求和財力狀況,合理確定保障范圍和標準。

五是適應機構改革?!斗桨浮犯鶕乱惠啓C構改革的要求,對《方案》規劃的內容進行了調整。藥品生產流通管理的職責劃入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在制定其他領域劃分改革方案時予以考慮;醫療保障職能從原有多個部門獨立出來,相關能力建設支出在《方案》中單獨表述。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供稿,胡海振執筆)

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確保各地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近年來,我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覆蓋面不斷擴大,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待遇水平穩步提高。但隨著我國城鎮化、就業多樣化、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地區間撫養比差距擴大,省際之間基金不平衡的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中央財政逐年加大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補助力度。1998—2018年,中央財政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補助3.5 萬億元,對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省際之間基金不平衡問題靠中央財政補助和省級統籌已難以解決,迫切需要在全國范圍對基金進行適度調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和提高統籌層次問題。社會保險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改革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量力而行,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李克強總理指出,2018 年要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為實現全國統籌邁好第一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起草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方案》,并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2018年5月底,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從2018 年7月1日起實施。

一、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主要內容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圍繞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養老保險制度目標,從基本國情和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實際出發,遵循社會保險大數法則,建立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作為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第一步。加快統一養老保險政策、明確各級政府責任、理順基金管理體制、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加大調劑力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二)基本原則

1.促進公平。通過實行部分基金中央統一調劑使用,合理均衡地區間基金負擔,提高基金整體抗風險能力。

2.明確責任。實行省級政府擴面征繳和確保發放責任制,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和中央調劑基金進行補助,建立中央與省級政府責任明晰、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

3.統一政策。國家統一制定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逐步統一繳費比例、繳費基數核定辦法、待遇計發和調整辦法等,最終實現養老保險各項政策的全國統一。

4.穩步推進。合理確定中央調劑基金籌集比例,平穩起步,逐步提高,進一步統一經辦規程,建立省級集中的信息系統,不斷提高管理和信息化水平。

(三)主要內容

在現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基礎上,建立中央調劑基金,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進行適度調劑,確?;攫B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1.中央調劑基金籌集。中央調劑基金由各省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上解的資金構成。按照各省份職工平均工資的90%和在職應參保人數作為計算上解額的基數,上解比例從3%起步,逐步提高。

2.中央調劑基金撥付。中央調劑基金實行以收定支,當年籌集的基金全部撥付地方。中央調劑基金按照人均定額撥付,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核定的各省份離退休人數確定撥付資金數額。

3.中央調劑基金管理。中央調劑基金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組成部分,納入中央級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顚S?,不得用于平衡財政預算。中央調劑基金采取先預繳預撥后清算的辦法,資金按季度上解下撥,年終統一清算。各地在實施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之前累計結余基金原則上留存地方,用于本?。▍^、市)范圍內基金余缺調劑。

4.中央財政補助?,F行中央財政補助政策和補助方式保持不變。中央政府在下達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撥付調劑基金后,基金缺口由地方政府承擔。省級政府承擔確?;攫B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和彌補基金缺口的主體責任。

二、開展的主要工作

《通知》印發后,財政部配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按照國務院部署,組織各省認真貫徹落實,制度順利啟動實施。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完善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政策體系。2018 年下半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先后印發《關于印發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實施辦法的通知》《關于2018 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2018年繳撥計劃的通知》等配套文件,明確具體操作辦法和經辦流程,確保了制度啟動順利、操作規范、運行平穩。各省份根據當地實際,制定了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實施方案,明確了中央調劑基金籌集和使用具體辦法。

二是順利完成2018 年基金中央調劑資金繳撥工作?;鹬醒胝{劑制度2018 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截至12 月底,上解下撥資金已分兩個季度全部到位,調劑任務順利完成。中央調劑基金總規模2422.3億元,有22個省份從中受益,受益金額600多億元。2018年第三季度啟動資金上解下撥時,考慮上解資金到位時間情況和部分地方基金收支壓力較大的實際,采取分批下撥的方式,對遼寧、黑龍江等7 個省份先行下撥資金,有效緩解了這些省份確保發放的燃眉之急。

三、取得的政策效果

省份間基金結構性矛盾大大緩解,提高了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確?;攫B老金發放的能力。7 個上解省份為廣東省、北京市、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福建省和山東省,均為基金收支狀況相對較好的東部發達省份。實施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對緩解有關省份基金壓力、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通過實施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凈上解省份和凈受益省份省級調劑使用資金的力度都得到增強,對促進各省完善省級統籌制度,加快實現基金省級統收統支發揮了積極作用。各省份均在研究制定實現基金省級統收統支的時間表、路線圖,多數省份擬2019年底前發文,確保2020 年底前啟動實施。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供稿,蘇 航執筆)

積極應對內外部風險實施就業優先政策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應對各種復雜形勢對就業的影響,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將就業困難群體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放在首位,下大力氣調整完善促進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狠抓政策落實,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至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達7.76億人,而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3.8%、4.9%,均為近年同期低點,全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一、提升資金預算幅度,加大財政保障力度

(一)加大促進就業創業資金預算安排。2018年,中央財政共下達就業補助資金預算477.3億元,較2017年增加30億元,增幅6.7%,用于支持各地貫徹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同時,還下達其他促進就業資金近300 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各地推動去產能企業職工安置、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落實。

(二)開展促進就業工作先進地區激勵評價工作。按照國務院部署,組織開展2017年促進就業工作先進地區激勵評價,報請國務院辦公廳對促進就業工作綜合排名靠前的5個省份進行通報表揚,在安排中央就業補助資金時,對受表揚的就業工作先進地區予以傾斜支持,加大對落實鼓勵和支持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工作力度大、工作任務完成較好地區的激勵支持,督促地方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更好促進各類人員就業創業。

二、支持增強經濟發展,提升創造就業崗位能力

(一)落實減稅降費優惠政策。一是鼓勵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提升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享受當年一次性稅前扣除優惠企業的新購進設備單位價值上限,以及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并對符合條件資金賬簿減半征收或免征印花稅。二是加大創業創新支持力度。將創新改革試驗地區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優惠政策擴大至全國,統一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取消企業委托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限制,符合條件機構和學校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中給予科技人員的現金獎勵可減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三是培育創業創新平臺。對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國家備案眾創空間自用以及無償或通過出租等方式提供給在孵對象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其向孵對象提供孵化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四是支持重點群體創業就業。對符合條件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以及符合條件企業招用失業人員的,繼續按規定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等稅費。五是降低收費基金負擔。將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標準上限,由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3 倍降低至2 倍。六是持續降低社會保險費率。2015—2018 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配合相關部門先后多次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全國五項社會保險總費率水平從41%降至36.95%。

(二)積極做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進一步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支持力度,對創業擔保貸款的對象范圍、申請條件、擔保和貼息要求等方面均做了優化調整,將農村自主創業農民納入支持范圍,放寬擔保和貼息要求,對優秀創業人員等特定群體原則上取消反擔保,對還款積極、帶動就業能力強、創業項目好的借款個人,可繼續提供創業擔保貸款貼息。二是進一步做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監測分析工作。強化創業擔保貸款精準化管理水平要求,督促創業擔保貸款經辦銀行在現有貸款管理系統中細分貸款品種和借款人類別,并建立健全征信數據報送機制,對經辦銀行數據信息報送要求進行了原則性規定。同時,明確要求建立各相關部門間的數據信息定期共享機制,推動創業擔保貸款效率與質量的進一步提升。2018 年中央財政審核撥付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100 億元,其中,撥付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及獎補資金71 億元。

(三)支持打造“雙創”特色載體。在總結“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從2018年起,分三批支持引導200個優質的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科技資源支撐型、專業資本集聚型、高端人才引領型等不同類型的雙創特色載體,為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者精準提供優質資源與專業服務,在細分行業領域培育孵化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2018 年中央財政下達專項資金25 億元,啟動支持100 個開發區開展相關工作。

三、聚焦各類重點群體,分類施策促進就業

(一)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是支持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按照中央有關決策部署,2018年中央財政繼續支持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引導和鼓勵符合要求的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統籌考慮在崗教師人數,2018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特崗教師工資性補助資金70.5億元,招聘教師9萬人,比2017年增加1萬人。二是做好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自2008年起,中組部牽頭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大學生村官工作,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就業創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2018年大學生村官選聘規模為8.46萬名,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6.2億元。三是推動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自2003年起,團中央牽頭組織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每年選派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基層開展支醫、支教、支農等志愿服務。2018年西部計劃實施規模為1.8萬名,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4.5億元。四是進一步推動“三支一扶”(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計劃。要求各地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需求,不斷提升“三支一扶”服務崗位的針對性和有效性。2018年將選拔招募高校畢業生中央財政補助名額從2017年的2.5萬名增加到2.6萬名,增加名額重點用于深度貧困地區、貧困地區及工作成效突出地區,2018年中央財政下達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補助資金共計10億元。

(二)穩妥推進去產能職工安置相關工作。一是針對去產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政策調整建議并修訂完善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資金分配、使用和監管等內容,解決地方關于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內部輪崗問題的訴求。二是及時撥付專項獎補資金。2016年以來,根據去產能進展,中央財政共撥付專項獎補資金579億元,其中,2018年撥付專項獎補資金50億元,有效支持了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職工安置工作。三是綜合考慮各地區去產能實際完成情況、職工安置情況、工作積極主動性等因素,會同有關部門確定2017年鋼鐵煤炭去產能激勵省份報送國務院辦公廳,并對受國務院表揚的地區予以激勵獎勵。

(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為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央財政安排資金專項用于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經費20億元,比2017年增長33.3%。

(四)做好其他重點群體就業安置。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的政策,旨在提高退役軍人就業安置質量,增強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能力,盡快適應社會,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同時,積極做好退役士兵和軍隊轉業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此外,通過殘疾人事業發展補助資金,支持中西部地區實施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項目。2018年中央財政下達殘疾人事業發展補助資金13.9億元(不含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由各地統籌用于包括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在內的相關殘疾人事業支出。通過合理安排中國殘聯部門預算,支持搭建全國殘疾人就業創業網絡服務平臺、開展盲人按摩培訓等,提升殘疾人就業服務能力。

四、充分發揮失業保險防失業、促就業功能作用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失業保險防失業、促就業功能作用,配合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通過發放穩崗補貼和職業技能提升補貼、降低失業保險費率等措施,支持企業改革發展,支持脫貧攻堅,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穩定職工隊伍、預防失業、擴大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失業保險功能作用日益增強。一是加大穩崗支持力度,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二是實施失業保險支持技能提升“展翅行動”,助力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各地積極主動、全面規范地落實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政策,使符合條件的參保職工都能享受到技能提升補貼,從源頭上減少失業,增強就業穩定性。三是支持脫貧攻堅,進一步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功能作用,支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高深度貧困地區的失業保險金標準、企業穩崗補貼標準,放寬深度貧困地區參保職工技能提升補貼申領條件。四是降低失業保險費率,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減稅降費的有關要求,為增強企業活力,促進就業穩定,繼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2018 年失業保險基金全年收入1171.2億元,支出915.3億元,當年結余255.9億元,滾存結余5817.5 億元。其中,用于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穩定崗位和技能提升補貼等促進就業、穩定崗位等政策的支出約為274.5 億元。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供稿,侯媛媛執筆)

對標世界銀行評估標準優化我國營商環境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2018 年提升30 多位,成為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同時,我國發展環境跟國際上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給創新創業創造更好的環境。李克強總理指出,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要破障礙、去煩苛、筑坦途,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韓正副總理,王勇、肖捷國務委員多次專題研究相關工作。2018年,財政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邀請世界銀行(以下簡稱世行)專家團隊來華研提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建議,并會同北京市、上海市以及有關部門,對標《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以下簡稱營商報告)評估標準,做好世行對華評估工作。世行于10 月31 日發布的營商報告顯示,我國營商環境排名躍居全球第46 位,比2017 年大幅提升32 位,充分反映了近幾年我國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取得的積極成效,進一步彰顯了我國營商環境“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自2003年起,世行每年發布營商報告,通過測算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合同執行、辦理破產等10 項一級指標(每項指標權重為10%)及45項二級指標與最高分值的差距,對全球190 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進行評分排名。2014 年以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1 個人口數量超過1 億的經濟體,分別選取兩個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作為該經濟體的樣本城市參與評分排名,其余經濟體選取1個樣本城市參與評分排名。我國參與評分排名的樣本城市為北京市和上海市,權重分別為45%、55%。營商報告團隊每年向各經濟體政府部門,以及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市場主體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并以市場主體答卷和法律、政策條文為評分依據,以政府部門答卷為參考進行打分排名。評估期為上年5 月2 日至當年5 月1 日,世行在當年10 月正式發布營商報告,公布評分排名結果。世行營商報告排名對評價各經濟體營商環境、招商引資吸引力以及國際競爭力都有較大影響,穆迪、標普、世界經濟論壇等均在其相關報告中援引營商報告的分析和結論。

一、協調世行支持中國提升營商環境排名

圍繞世行來華評估,財政部加大政策宣傳、組織磋商預演,讓營商報告評估團隊更加全面透徹地了解中國最新改革成效。

(一)加強與世行溝通,宣介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政策成效。劉昆部長、鄒加怡副部長分別多次與世行行長金墉、首席執行官格奧爾基耶娃等高級管理層,以及營商報告主要負責人舉行會談,宣介我國特別是京滬兩地最新政策,力促世行充分考量,全面評估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成效。

(二)梳理國際優化營商環境先進經驗,為國內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借鑒。財政部于2018 年系統梳理其他經濟體在完善營商環境政策、建立國別評估體系、建立改革協同機制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并多次組織世行營商環境咨詢專家團隊來華研提改革政策建議。同時,先后與世行聯合召開了兩次優化營商環境高級別國際研討會,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雄安新區以及全國11 個自貿試驗區的改革提供國際智力支持。此外,財政部組織京滬兩地政府及相關部門赴新加坡調研營商環境,學習先進經驗,推動相關地區和部門持續優化和提升營商環境。

(三)推動世行營商報告團隊完善數據調查方法,促進世行客觀全面反映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成效。財政部積極推動世行參考中方提供的市場機構名單,進一步擴大營商環境問卷調查的樣本范圍。同時,敦促世行改變以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數據為主要評分依據并僅就部分指標與政府部門進行復核的傳統模式,先與中方政府部門就營商報告所涉全部指標的改革舉措及實施成效進行磋商和溝通,隨后再與私營部門核對政策落地成效,為世行全面跟蹤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最新進展夯實了基礎。

(四)建立工作機制,協調和推動政策制定、評估準備及溝通工作。財政部與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共同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積極參與優化營商環境專項督查,有效促進了京滬兩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落實各項改革舉措,精準組織開展相關工作。同時,組織世行營商報告評估團隊來華,與京滬兩地政府、有關部門和市場主體進行全面的政策磋商和數據核驗。組織北京市、上海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赴美國華盛頓世行總部,就辦理建筑許可等6項指標與世行開展年度磋商,進一步做好關鍵改革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

二、對標營商報告評估標準,有的放矢推進相關改革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相關部門支持下,北京市、上海市政府先行先試,聚焦辦理建筑許可、獲得電力、開辦企業、跨境貿易等營商環境薄弱環節,對標國際先進經驗,采納了世行提出的絕大多數政策建議,實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世行營商評估團隊對此高度肯定并表示,京滬兩地密集推出了大量改革舉措,展示了極高的行政效能,為全球樹立了新的改革樣板,也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持續上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北京市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9+N”政策體系,即9項主要改革政策和N 項落實細則,并發布了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市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行動方案》,并專門針對營商報告10個指標制定了專項行動計劃。

(二)京滬兩市政府對照相關調研反映的問題,進一步對相關指標改革措施落實情況開展了多輪專項督查,強化對標改革成效,認真抓好政策落實。

(三)京滬兩市政府在相關部門支持下,開展了密集的政策宣傳以及一線辦理人員培訓,將最新辦理流程、承諾時限、費用等信息上網,擴大政策信息的透明度、知曉度和獲得感。

(四)京滬兩市政府和相關部門支持參與營商環境評估工作,結合評估重點向世行營商團隊系統介紹了改革政策,展示了在線辦理系統、統計數據、企業案例,得到世行高度肯定。世行評估團隊表示,中方提供的信息之詳實、資料之豐富是其他經濟體無法比擬的,讓其對中國的營商環境最新面貌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了解。此外,世行提供2018年度營商環境改革備忘錄后,北京市、上海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研提意見并反饋書面材料,推動世行營商報告盡可能全面、客觀吸納和反映中方改革措施。

三、聚焦營商環境薄弱環節,優化流程、壓縮耗時、降低費用,部分改革成果已接近全球最佳水平

10月31日,世行正式發布最新報告,對全球190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改善情況進行了評估,中國營商環境總體得分為73.64分,排名躍居全球第46位,比上年提升32位,在二十國集團(G20)國家中提升位次最多,其中10 個分項指標中有7 項指標排名大幅上升。同時,報告還列舉了我國在獲得電力、開辦企業、保護中小投資者、辦理建筑許可、跨境貿易、納稅、登記財產等領域推出的大量改革舉措,認為部分改革成果已接近全球最佳水平,充分肯定了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的成效。

(一)“獲得電力”指標92.01 分,由第98 位上升至第14位(提升84 位)?!叭恪保闵祥T、零審批、零投資)服務等顯著改善了低壓線路用電報裝便利度,獲得電力的流程比上年減少一半左右,共3 項;耗時34 個自然日,較上年減少約109 個自然日;獲得電力費用占人均收入的百分比由上年的365%直接降為零。

(二)“開辦企業”指標93.52 分,由第93 位上升至第28位(提升65位)。其中,開辦企業流程為4項,比上年減少約一半;耗時8.6 個自然日,下降62%。京滬兩地已實現企業名稱預核準與設立登記流程合并辦理,并將首次申領發票的時間由上年的10 天壓縮至2 天以內。北京市還免除了公章刻制費用,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座開辦企業零費用的城市之一。

(三)“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60 分,由第119 位上升至第64位(提升55位)。修訂《上海交易所上市條例》、出臺《公司法》司法解釋、加強相關法律法規溝通解讀等措施,推動相關領域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信息披露指數、股東權利指數、公司透明度指數等方面已優于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

(四)“辦理建筑許可”指標65.16分,由第172位上升至第121 位(提升51 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深入推進,辦理建筑許可的流程平均為20 項,比上年減少3項;平均耗時從247個自然日大幅壓減至155個自然日,建筑質量控制指數得分由9.6上升至11.1(滿分15分),已接近經合組織153個自然日和得分11.5的平均水平。

(五)“跨境貿易”指標82.59分,由第97位上升至第65位(提升32位)。推進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廣應用等改革措施顯著改善通關效率,其中,進口邊境合規時間從92小時降至48小時,進口邊境合規成本從745美元降至326美元,降幅均在一半左右。進口、出口單證合規耗時24小時、8.6小時,較上年分別下降65%、59%;費用為122美元、73.6美元,較上年分別下降29%、13%。

(六)“納稅”指標67.53分,由第130位上升至第114位(提升16 位)。減稅降費、稅收征管改革等推動稅收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全年納稅時間和次數分別為142個小時、7次,較上年分別減少65小時、2次,并顯著優于全球平均水平(237個小時、23.8次)。

(七)“登記財產”指標80.08 分,由第41 位上升至第27位(提升14位)。其中,登記財產流程耗時9個自然日,較上年減少10 個自然日以上。京滬兩地通過實施“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和“全面服務、網上辦理、信息互通”等改革措施,全面實現了不動產登記、交易和稅收“一窗受理、并行辦理”。

(八)獲得信貸、辦理破產、執行合同等3 個指標排名分別比上年小幅下降5 位、5 位、1 位,位于第73 位、第61位、第6 位,但在執行合同便利度方面,仍屬世界領先國家之一。

(財政部國際財金合作司供稿)

多措并舉幫扶定點縣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8年,財政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準確把握中央關于新時代扶貧開發的戰略部署、目標要求和方法原則,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幫助湖南省平江縣、云南省永勝縣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18年底,平江縣貧困人口由上年底的4.5 萬人降至0.93 萬人,貧困發生率從4.5%降至0.95%;永勝縣貧困人口由上年底的2.9萬人降至1.4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8.56%降至4.25%。平江縣已經批準脫貧摘帽,永勝縣也將迎來摘帽驗收評估。

一、提高政治站位

部黨組把定點扶貧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在財政工作中不斷強化脫貧攻堅政治責任,明確由部黨組書記、部長擔任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分管扶貧和黨建的副部長擔任副組長,新增文化司等6 家單位為成員單位。部黨組把定點扶貧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部領導先后5次主持召開定點扶貧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專門召開部定點扶貧工作推進會,總結2018年定點扶貧工作,研究今后兩年幫扶工作。肖捷同志主持制定《財政部2018年定點扶貧工作要點》,立足發揮財政部門優勢,結合定點扶貧縣實際,明確年度重點任務。10 月,劉昆同志率隊赴平江縣調研督導,對進一步做好定點幫扶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胡靜林、程麗華、鄒加怡等部領導也先后赴兩縣開展調研,督促地方黨委政府落實主體責任。機關黨委作為領導小組辦公室,持續做好協調和服務,對各項幫扶工作進行動態跟蹤并及時反饋幫扶任務進展情況。

二、選優派強扶貧干部

一是增強駐縣力量。堅持選派優秀中青年干部到扶貧點掛職。財政部向兩縣選派4 名扶貧掛職干部和2 名駐村第一書記,協調湖南、云南兩省財政廳選派2 名掛職干部,共計8名同志分別組建駐兩縣定點扶貧工作隊,形成定點幫扶合力。掛職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掛職時限均為兩年,掛職干部均分管或協助分管扶貧工作,駐村第一書記均派駐在貧困村。二是加強正面激勵。堅持正確用人導向,體現對扶貧干部的政治關愛,對表現突出的掛職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在提任時優先考慮。三是加大保障力度。落實艱苦地區掛職干部生活補助政策,對定點扶貧掛職干部按照每天100元的標準發放生活補助,每年為其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工作所需差旅費等費用由財政部在有關經費中報銷。

三、督促落實主體責任

為督促定點扶貧縣落實脫貧攻堅主體責任,部領導和各單位同志通過開展調研、座談等形式與兩縣加強溝通交流。1月,肖捷同志與定點縣縣委書記座談,共商精準扶貧舉措。劉昆等部領導到定點扶貧縣開展調研,指導兩縣脫貧攻堅工作。部內各單位以及兩省財政部門先后24 次深入貧困縣開展調研考察,指導定點扶貧縣落實好各項扶貧政策。8月,劉昆同志將財政部赴永勝縣定點扶貧調研報告中提出的意見建議批轉云南省委等單位,督導抓好扶貧問題整改工作。云南省委書記陳豪批示要求認真研究解決報告中指出的問題,省、市、縣有關部門專題研究部署永勝整改工作,確保整改到位。部內各單位將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作為改進脫貧攻堅工作作風的重要抓手,在調研工作中深入了解定點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指導兩地黨委政府落實各項扶貧政策,查找當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環節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形成多篇調研報告,有力推進了兩縣脫貧工作。國務院扶貧辦領導對財政部《關于赴永勝縣開展定點扶貧調研情況的報告》專門作出批示給予肯定。

四、持續強化資金監管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從財政部結余黨費以及其他經費中撥付扶貧資金800萬元;部內有關單位在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發揮財政部門四級聯動作用,在農業綜合改革、農業開發、水利發展、社會保障、教育科技、文化旅游、金融信貸、PPP 推廣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幫助解決兩縣困難。廣泛動員社會組織和企業捐款捐物,積極協調引進各類支持項目資金。二是幫助提高資金使用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農業司、預算司等部內司局結合自身職能,深入定點縣開展扶貧政策解讀和業務指導,對于發現的兩縣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醒,指導用好管好財政扶貧資金。財政部駐湖南、云南兩省專員辦分別派出工作組對平江和永勝進行了調研檢查,現場就發現的問題對兩縣黨委政府進行指導。當地財政部門主動對定點縣開展“以查幫扶”。云南省財政廳對永勝縣15 個鄉鎮財政所進行檢查指導,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駐兩縣扶貧工作隊指導兩縣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不斷健全資金使用管理制度。

五、動員社會力量

發揮財政部部門優勢,協調社會各界力量幫助兩縣脫貧攻堅。促成女子圍棋甲級聯賽落地平江,將扶貧公益、文化活動融于一體,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對平江縣的廣泛關注。幫助聯系社會公益組織,強化健康幫扶舉措。協調中國紅十字會為永勝845個村組統一制發“醫療包”,實現“小病不出村,不出組”。創新教育扶貧模式,阻斷貧窮代際傳遞。聯系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幫助平江縣爭取喻杰小學、新城小學、芙蓉學校3 所學校建設項目;協調云南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與永勝縣簽署教育合作協議,加強資源共享與溝通交流。成功舉辦“智庫專家永勝行”活動。邀請智庫專家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為永勝縣脫貧攻堅等問題把脈問診,幫助永勝對今后發展進行長遠戰略謀劃。幫助引入“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項目,通過明星代言、電商推廣模式,提高兩縣特產知名度。

六、開展扶貧培訓

發掘財政系統培訓資源和社會培訓力量,在“扶志”和“扶智”上積極作為,全年共為定點縣培訓基層干部1709名,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103 名。在湖南舉辦扶貧工作專題培訓班,對定點縣125名扶貧干部進行培訓;邀請兩縣干部參加兩期西部財政局長培訓班;協調財政科學研究院、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專家團隊對平江縣扶貧干部等展開培訓。邀請湖南農大、中南科大等高校為平江開展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班;對接碧桂園、快手“新農人”等企業項目,對貧困戶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

七、注重產業就業扶貧

扶持產業就業方面,財政部幫助引入碧桂園集團帶技術、帶樹苗、帶銷售渠道、帶工作小組入駐平江;創新“互聯網+扶貧”模式,與阿里巴巴、快手等互聯網企業建立起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提高當地特色產業品牌效益;推動金鹿服裝廠在永勝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等開辦加工廠,項目已進入審批環節,即可實現貧困人口就近就業;推動平江縣59 個基站納入電信普遍服務試點范圍,幫助永勝縣在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建設2964 口小水窖,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協調相關部門新增選聘1600 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新增護路員崗位425個;對接北京、昆明、成都等地用人單位,幫助聯系保安員、清潔員、醫院護理員等就業崗位。通過對接電商平臺、部內餐廳采購、納入部機關工會“關愛通”節日慰問發放平臺等方式開展消費扶貧,幫助消費、銷售定點縣農副產品。鼓勵部內各單位、干部職工開展有針對性的認捐和采購活動,全年捐助資金、圖書、電腦等價值近20 萬元;年初,永勝縣蒜價斷崖式暴跌,駐永勝縣扶貧工作隊積極作為,協調當地政府合理確定最低保護價,拓展各種渠道購買,幫助銷售滯銷大蒜5000 噸;全年直接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共計37.74 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514.28 萬元。

八、創新黨建促扶貧

探索實行了部內基層黨組織、鄉鎮黨委和村支兩委會與駐村扶貧干部、致富帶頭人統籌協作的“3+2”基層黨組織對接機制。對接機制上,選取部內10家單位黨組織與定點縣10個村開展結對幫扶,領導小組辦公室與駐兩縣工作隊做好統籌協調和跟蹤服務。組織形式上,部內基層黨組織調動各類資源開展幫扶;鄉鎮黨委監督相關村用好幫扶資金;村支兩委加強組織建設,組織、推動貧困戶投身產業發展;駐村扶貧干部協調各方關系,促進合作模式高效運轉;合作社帶頭人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資金保障上,財政部從自有經費、黨費結余以及其他經費中撥付資金,以“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聚焦用于扶持發展、結對幫扶村集體經濟。

九、總結典型經驗加大宣傳力度

在做好平江、永勝縣定點幫扶工作的同時,財政部發揮自身職能優勢,積極探索實踐,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經驗與特色做法,得到了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在2018年度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考核中,財政部被評為“好”等次。財政部農業司被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評為2018 年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國務院扶貧辦先后在《扶貧信息》刊發3 篇信息介紹財政部定點扶貧工作。同時,財政部深入發掘脫貧攻堅中出現的特色做法和經驗,全年編發《財政部定點扶貧簡報》47 期;《中國財政》《中國財經報》、“中國財政”微信公眾號等就扶貧掛職干部先進事跡及定點縣脫貧攻堅情況進行了大篇幅的專題報道。原云南省維西縣財政局局長和先念扶貧途中殉職后,部黨組印發文件要求廣大財政干部向和先念同志學習,推動扶貧工作,《紫光閣》、新華網、央視網等多家主流媒體也在網上進行宣傳報道。

(財政部機關黨委供稿,丁新慶執筆)

科學謀劃 加強社?;疬\營管理

2018 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工作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市場寬幅震蕩的情況下,投資收益率處于市場同類機構前列。至年底,社?;饡芾淼幕鹳Y產總額為29632.45億元,基金權益27058.76億元。其中,全國社會保障基金18150.59億元,個人賬戶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321.95億元,山東省委托資金1147.68 億元,地方委托養老基金6239.41億元,劃轉國有資本199.13億元。

一、提高政治站位,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

一是抓好機構改革方案落實。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主要步驟和時間節點要求,做好 “三定方案”的研究起草和報批工作。中央正式批復社?;饡叭ǚ桨浮焙?,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并就改革后的機構定位、黨的建設、干部管理等重大問題爭取有關部門支持,理順外部關系,完善外部管理體制和內部運行機制。二是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3 月份全面啟動了中國聯通等5 家試點企業的國有資本劃轉工作,截至年底,已全部完成5 家試點企業的國有產權變更登記,劃轉股權入賬價值198.72億元。配合有關部委制定出臺劃轉實施細則,制定社?;饡匈Y本劃轉工作流程,建立國有資本劃轉管理信息系統。三是繼續擴大養老基金受托管理規模。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擴大受托規模與搞好投資運營兩手抓、兩促進,做好養老基金受托管理。2018年新增8個簽約省份,新增合同金額4280億元,新到賬資金3318.5億元。截至年底,已與17個?。ㄊ?、區)簽署委托投資合同,合同總金額8580億元,實際到賬資金6050億元。四是做好定點扶貧工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將定點扶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多次專題研究定點扶貧工作,黨組成員分別帶隊前往定點扶貧縣——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調研,群策群力、多方爭取社會資源,深化細化各項扶貧措施,全力開展幫扶。

二、加強投資管理運營,努力實現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一是提高投資決策效率。突出黨組會對基金重大投資事項的審核把關作用和前置審批職能,優化投決會、風委會的職能分工,提高投資決策效率和風險防范精準度。二是加強研究分析。深入推進全局性重大課題研究,加強基礎性、前瞻性研究,拓寬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投資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三是優化資產配置。更加重視形勢分析研判,著力完善資產配置構建模型和實施策略。加強資產配置和投資執行部門的銜接配合,增強資產配置的穿透性。針對社?;?、養老基金的不同特點,分類施策、動態管理。四是加強各類資產的投資管理。豐富境內委托投資產品體系,密切跟蹤市場變化,開展長期布局;把握境內債券市場節奏,持續優化存量和增量結構;加強現金類資產分級流動性管理。搶抓市場機遇,根據國家戰略導向,加大實業投資特別是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把握市場方向,動態調整境外資產配置比例;加強境外存量資產管理,調整改造現有組合,優化境外投資結構;推動開展境外私募股權投資。此外,加大定期類存款詢價力度,及時辦理定期類存款。五是防范化解市場風險。改進和完善基金風險管理策略,強化合規監管,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和篩查。及時處置違規事件,強化銀行風險防范,努力防控存款風險。

三、持續推進三大基礎性工程建設,促進基金管理運營規范化

一是加強內部規章制度建設與執行。緊緊圍繞機構運轉、投資運營及內部控制建設等中心工作,全面梳理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并實施2018 年規章制度立項計劃,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體系。二是基本完成內部控制一級流程建設。全年共完成12 項基礎性內控制度,基本實現內部控制一級流程的全覆蓋。系統梳理了會內140余項規章制度,理清146條跨部門業務鏈條的操作流程,排查出1200 余項風險點,綜合運用750 余項防控措施,明確了部門分工和職責,加快構建組織架構、控制方法、業務鏈條三維立體式內控體系,提高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開展數據標準化建設和估值體系建設。著眼于推進投資管理的一致性和數據治理,形成了包括594項基礎數據標準、257項指標數據標準和報表體系在內的數據標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擬定基金資產估值管理制度,推進基金估值體系化、規范化建設。四是推進信息系統升級改造。有序推進內控信息化,努力實現內部控制程序化、常態化。初步完成IT 架構藍圖規劃和實施路線,加快基金投資業務、劃轉國有資本等相關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升級改造,為基金投資運營和機構運轉提供信息和數據支持。

四、以提升能力素質為目標,著力加強機構和干部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業務需求為導向,選派骨干參加境內外業務培訓,提升干部投資管理專業化水平。根據基金投資運營需要和崗位空缺,選優配強部門領導班子,開展干部輪崗交流。按照統一部署,選派干部參加扶貧掛職。按照向一線業務骨干傾斜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內部激勵約束和考核辦法。堅持從嚴要求、從嚴管理,加強干部經常性監督管理。二是優化提升機關運行效能。落實機構改革要求,完善機關運行制度機制。制定印發《退休干部服務管理工作辦法(試行)》,設立退休干部處,認真細致做好退休干部服務保障工作。圍繞督查督辦、公文運轉、新聞宣傳、外事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著力優服務提效能、練內功強素質,更好地服務保障中心工作。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供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