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財政工作

2019-01-27 05:04
中國財政年鑒 2019年0期
關鍵詞:財政資金

北京市

2018年,北京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7億元,下降2.3%;第二產業增加值5647.7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24553.6億元,增長7.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4 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9.9%。北京地區進出口總值27182.5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出口4878.5億元,增長23.0%;進口22303.9億元,增長24.1%。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9%,非食品價格上漲2.4%;消費品價格上漲1.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5%。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785.9億元,增長6.5%,完成預算的100.0%;加中央返還及補助等收入2186.7億元,收入合計7972.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75.9億元,增長9.7%,完成調整預算的100.0%;加上解中央等支出796.7億元,支出合計7972.6億元。市對區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執行1791.3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2.5%。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009.3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5.7%。加地方上年專項政策性結轉使用等收入1285.3 億元,收入合計3294.6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2531.7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1%;加地方專項政策性結轉下年使用等支出762.9億元,支出合計3294.6億元。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65.4 億元,完成預算的107.4%;加上年結轉收入3.1億元,收入合計68.5 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48.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3%,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出資金15.9億元,結轉下年使用3.9億元。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4216.7 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10.9%;加上年結余收入5475.4億元,收入合計9692.1億元。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3039.1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6.3%,年末滾存結余6653.0億元。

全市累計完成各項稅費收入13142.3 億元,同比增長2.9%;累計完成稅收收入12655.5億元,同比增長2%。主體稅種平穩增長,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三大主體稅種合計增長2.6%。北京市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增長動能不斷釋放,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科技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稅收分別增長17.5%和14.6%?!叭且粎^”創新平臺建設進程加快,稅收增長11.1%?;ヂ摼W新經濟、新零售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批發和零售業稅收增長15.4%;文娛、教育和衛生領域稅收合計增長14.4%。

一、優化支出保重點,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提供有力保障

在優先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設、“三城一區”、中軸線申遺、藍天保衛戰、冬奧會和世園會籌辦、美麗鄉村、大數據行動計劃、疏解整治促提升、“回天”計劃、城南行動、對口援建、為民辦實事等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事項的基礎上,統籌調度各種財力,保障部門層面研究推動的重點項目,如促進商圈提質增效、節能減排促消費、籌建北京互聯網法院等,為各部門履職盡責提供堅實支撐。加大市對區轉移支付力度,有力支持各區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二、綜合運用資金政策工具,有效發揮財政引導調控作用

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綜合運用稅收、政府采購、基金、PPP、擔保、貼息等政策工具,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放大和引導調控作用,支持促進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落實增值稅減稅政策,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范圍,提高個稅起征點,實現大幅度減稅降費。清理涉企收費,嚴格規范北京市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停征水資源費、排污費,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繳費上限,全市現有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全部為中央設立項目。全市納入財政部PPP 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累計109 個,落地率達88.7%。拓展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完善指導性目錄,提升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充分利用“首購”、“訂購”等政府采購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積極協調、配合稅務部門做好部分非稅收入及代征社保費職責劃轉工作,確保企業社保繳費負擔不增加。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強化對新增財政政策措施的公平競爭審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三、強化風險防控,確保財政安全運行

在進一步規范政府債務管理的同時,按照中央文件要求組織隱性債務摸底,制定合理化債方案,穩妥推進債務風險防范化解,統籌研究棚戶區改造、土地儲備等重點領域項目后續資金需求,分類別、分地區指導推進“一區一策”方案落實,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財政金融風險。加大預決算公開力度,首次公開部門的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及預算,推動重點支出和重大投資項目公開,實現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市級部門全部公開。啟動市級預算單位實有資金動態監控試點工作,實現市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上線,推動預算執行動態監控覆蓋所有市級預算單位和各區、街鄉財政部門。

四、完善財政管理體系,促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預算編制為龍頭,以事前評估、投資評審、國庫支付、監督檢查、績效評價為主要鏈條的財政管理體系更加規范、更加成熟。一是在全國率先開展績效成本預算試點,建立起“預算安排核成本、資金使用有規范、綜合考評講績效”的預算管理體系。探索完成學前教育、養老機構運營兩項績效成本預算首批試點,累計收集1500多家幼兒園、280多家養老機構的數據信息,根據業務量實施全成本核算,將成本效益分析結果應用于2019 年預算安排,并將試點成果推廣到自來水補貼、農村污水處理、公用事業補貼、老舊小區改造、院前急救等9 個領域。二是選取資金規模500 萬元以上的新增事業發展類項目(政策)144個,全面啟動財政支出項目(政策)事前績效評估工作,推動以部門為主體開展事前績效評估,組織各部門開展績效自評和填報績效目標。三是有序推進“雙評審”機制,調整財政評審和部門評審限額,申報金額在1000 萬元以下的項目由部門自評,充分發揮主管部門作為預算實施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起財政與預算部門合力提升資金使用效益的工作格局。四是建立國有資產報告制度,首次向市人大常委會報送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地方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專項報告。連續7年被財政部評為省級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考核先進單位,各部門的績效觀念不斷強化、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主體責任感不斷增強,由單一的財政管理到財政和部門共同治理的格局正在形成,有力促進了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財政再分配及兜底保障作用,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加大教育發展投入,支持學前教育學位擴充、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支持在京34 所大學和162個學科開展“雙一流”建設,促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加大養老、社保、就業投入,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扶持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支持居家養老服務分類改革試點。加強殘疾人事業保障,增加殘疾人就業、教育、輔助器具、職業康復中心等投入。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改善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對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進行補助,保障居民享受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大文化體育事業投入,落實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推動“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建設(即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根基,以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區建設)。扶持特色實體書店建設,創建全民示范街道和體育特色鄉鎮。加快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場館建設,加強冰雪競技隊伍訓練保障,支持舉辦冰雪賽事活動,支持冰雪后備人才培養。統籌資金支持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推進棚戶區改造,進一步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保障老樓加裝電梯工作穩步推進。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北京市財政局供稿)

天津市

2018年,天津市生產總值18810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3 億元,增長0.1%;第二產業增加值7610億元,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11027億元,增長5.9%。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按可比口徑計算下降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33億元,增長1.7%。外貿進出口總額8077億元,增長5.6%。其中,進口4870 億元,增長3.8%;出口3207億元,增長8.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0%。全年新增就業49 萬人,年末登記失業率3.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萬元,增長6.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 萬元,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萬元,增長6.0%。

一、財政收支情況

(一)一般公共預算

1.全市收支。一般公共收入2106 億元,完成預算94%,比上年下降8.8%。其中,稅收收入1625 億元,比上年增長0.8%,占一般公共收入的77.2%,比上年提高7.7個百分點。預算執行的主要特點:一是天津市正處在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戰略性調整關鍵階段,在上年淘汰落后產能、整治關?!吧y污”企業的基礎上,大力培植智能制造、現代服務等新動能產業,落實降低增值稅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大力清理非稅收入等減負措施,財政收入規模相應下降,質量結構有所優化。二是稅收收入總體平穩,其中第二產業稅收增長3%,扭轉了近兩年的下降態勢;第三產業稅收與上年基本持平,一方面占稅收30%以上的房地產業持續下降,另一方面金融租賃、互聯網服務等新興產業增長18%以上,但體量相對較小,對產業稅收的支撐力還不夠強。三是非稅收入持續下降,全面實行地方涉企行政事業性“零收費”,將水資源費、排污費等非稅收入改征水資源稅和環境保護稅,收入規模比上年下降31.1%。一般公共收入加上中央稅收返還246億元和轉移支付250億元,一般債券83億元,調入資金等377億元,上年結余122億元,預算總收入為3184億元。一般公共支出3105億元,完成預算95.9%,下降5.4%。當年結余79 億元,全部為結轉項目資金。

2.市級收支。一般公共收入865 億元,完成預算101.7%,比上年下降3.2%。加上中央稅收返還246億元和轉移支付250 億元,一般債券38 億元,調入資金等149 億元,上年結余47億元,減去市對區稅收返還117億元和轉移支付355億元,預算總收入為1123億元。一般公共支出1096億元,完成預算98.7%,下降8.1%。當年結余27億元,全部為結轉項目資金。

3.轉移支付。中央轉移支付250億元,比上年減少48億元,包括由地方統籌使用的一般性轉移支付139 億元,按規定使用的專項轉移支付111億元。市對區轉移支付355億元,比上年增加40億元,包括一般性轉移支付290億元,專項轉移支付65億元。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

1.全市收支。政府性基金收入1160 億元,完成預算99.1%,比上年下降5.6%,其中土地出讓收入986 億元,下降18.3%。加上中央轉移支付3億元,專項債券613億元,上年結余277 億元,減去調出資金等208 億元,預算總收入為1845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647億元,完成預算92.2%,增長27.6%。當年結余198億元,全部為結轉項目資金。

2.市級收支。政府性基金收入452 億元,完成預算139.8%,比上年增長24.1%,其中土地出讓收入374億元,增長8.1%。加上中央轉移支付3億元,專項債券159億元,上年結余74億元,減去市對區轉移支付10億元,調出資金等67億元,預算總收入為611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538億元,完成預算101.6%,增長48.1%。當年結余73億元,全部為結轉項目資金。

(三)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601億元,完成預算113.7%,比上年增長15%,其中保險費收入1072億元,財政補貼收入399億元,利息收入32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507億元,完成預算107.6%,增長22.7%。當年結余94億元,滾存結余1206億元,主要是社?;鹗罩б诰闫胶獾幕A上實行以豐補歉、動態平衡。

(四)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1.全市收支。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9.5 億元,完成預算125.3%,比上年增長12.7%。國有資本經營支出12.3億元,完成預算79.3%,下降28.8%,包括融資平臺公司資本金5.7億元,一般企業資本金2 億元,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補貼2.3億元,區屬國有企業改制和重點民生項目2億元,國有企業解困資金等0.3億元。當年結余7.2億元,全部為結轉項目資金。

2.市級收支。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0.3 億元,完成預算78.3%,比上年下降16.2%。國有資本經營支出10.3億元,完成預算78.3%,下降16.2%,包括融資平臺公司資本金5.7億元,一般企業資本金2 億元,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補貼2.3億元,國有企業解困資金等0.3 億元。

二、財政工作情況

(一)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1.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更大力度的減稅清費政策,在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清理取消34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基礎上,繼續降低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擴大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范圍,實行地方涉企行政事業性“零收費”,延長階段性降低部分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繳費水平的政策期限,進一步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克服財政減收等實際困難,多渠道籌措資金,設立智能制造財政專項資金100億元,增加海河產業基金財政出資,吸引社會資本跟進投入,重點支持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等智能科技產業集聚。

2.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支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企業外遷和承接平臺建設,財政安排10 億元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完善產業轉移稅收分享機制和企業注銷遷轉辦法,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線上平臺建成運營,濱?!嘘P村科技園等承接平臺建設提速,一批總部機構和優質項目落戶天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歸并整合科技型發展專項資金,建立京津冀科技創新券合作機制,一批高水平創新大平臺相繼落戶,新增市級科技型企業7000家、規模超億元科技型企業200 家。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落實“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千企萬人”計劃等人才政策,著力打造“天津智港”。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安排外經貿發展資金,鼓勵全市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

(二)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1.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充分發揮規范舉債的積極作用,爭取財政部擴大天津市新增債券額度,比上年增長37.3%;全年發行7 期政府債券,平均利率3.92%,發行進度獲得財政部通報表揚。創新債券品種,發行棚改債和生態債,有效支持棚戶區改造和生態保護重點領域補短板。嚴格政府債務預算管理,依法編制預算調整方案,分類納入全口徑預算。貫徹落實中央防范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的決策部署,出臺7 方面26 項措施,全面開展隱性債務摸底,組織各區各部門制定隱性債務風險化解方案,督促逐項落實償債來源。厘清政府和企業償債責任邊界,壓實各區各部門屬地、屬事責任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主體責任,嚴查違規舉債行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

2.加大扶貧解困力度?;I措資金,足額安排對口支援省市幫扶預算25.7 億元,將80%以上資金用于縣級以下基層和民計民生領域,助推受援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安排1000個困難村發展經濟扶持資金11.2億元,以“一村一社”“一鎮一主業”為導向,支持各區自主安排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項目,促進農民增收。實施市區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行動計劃,加快農村危陋房屋改造,累計向14.8 萬戶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租房補貼。安排30 億元資金,調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和殘疾人補貼標準,進一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

3.支持污染防治?;I措財政資金,加快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采取控煤、控塵、控污、控車等綜合措施,低氮改造燃氣鍋爐,完成煤改電、煤改氣和集中供熱補建23.8萬戶,淘汰老舊車8.2 萬輛,有效減少大氣污染排放。市財政安排資金12.4億元,支持水、土壤污染防治,生態修復河道20條163 公里,加強工業、生活、農業“三水”治理,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有序推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支持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保護補償,對七里海、北大港、團泊、大黃堡濕地進行全面升級保護。新增植樹造林綠化38萬畝,新建提升綠地1500萬平方米。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完成起步區7400畝綠化任務。爭取中央財政獎勵資金11 億元,支持清潔取暖試點和節能減排示范城市建設。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民生支出3658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7%。撥付資金116.7億元,全面落實20項民心工程。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12所,完成300所義務教育學校第三輪現代化標準建設,持續推進天津市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快職業教育提升質量和“魯班工坊”建設。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惠民卡發行總量達到14 萬張,一批健身園、街鄉鎮健身中心等體育設施投入使用?;竟残l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70元,為140余萬老年人提供免費健康體檢,實施婦女兒童健康促進計劃,惠及300萬人次以上。

落實17 項增收措施,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連續第十四年上調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月人均增幅5.5%,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與城鄉老年人生活補助標準。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和門急診報銷限額,惠及540萬人。城市綜合交通建設提速,地鐵5、6 號線通車運營,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到220公里,整修城市道路49條,支持公交、地鐵、民航等公共交通穩定運營。世芳園等13 個老舊小區海綿城市改造基本完工,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地下管廊開工建設,完成水氣熱舊管網改造230公里,實施208 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對燃氣供熱虧損及延長供熱時間給予補貼。

(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1.建立更加規范的預算剛性約束機制。針對剛性支出加大、收支矛盾突出等實際情況,制定出臺加強市級財政管理硬化預算約束的意見,嚴格預算追加審批程序,完善資金籌措機制,強化債務風險源頭管控,切實增強政府預算的嚴肅性和約束力。建立更加嚴格的存量資金清收機制,在國家規定收回結轉兩年以上存量資金的基礎上,將基本支出結轉的50%以及項目支出結轉超過1 年且執行率不足30%的資金全部收回,全年共清理單位結余資金23.8億元,是上年的4 倍。參與修訂《天津市預算審查監督條例》,協助市人大常委會完善預算審查監督網絡系統。推進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工作,試點范圍覆蓋市本級和16 個區級財政部門、市區兩級5000余家預算單位,全面、準確反映政府整體財務狀況。建立政府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

2.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調整區域性財政扶持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精準滴灌”式引導作用,以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產業扶持政策試點為突破口,將原有的普惠性財政扶持,調整為區域和產業政策并舉的支持方式,促進區域產業集聚、高質量發展。落實市政府《關于推進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的改革方案》,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制定基本公共服務、醫療衛生領域市與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實施方案。落實國家費改稅政策,制定環境保護稅市與區收入劃分方案,將費改稅后市區分享比例統一調整為50∶50;落實《天津市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水資源稅改革試點順利實施,促進水資源節約與合理開發利用。

3.狠抓預算監督和績效管理。強化市級重點支出管理,選取住房保障、科技創新、污染防治等領域的10 個項目,將政策內容、預算執行和績效情況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項目預算執行率總體達到95%。制定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加快支出進度的具體意見,通過據實編制項目預算、加快資金審核撥付、加大督導問責和懲戒力度等7 項措施,督促各區和部門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預算績效目標管理,部門預算500萬元以上的790個項目全部編制績效目標,占項目支出總額的93%。擴大績效評價范圍,財政重點評價金額達到205 億元,部門整體支出績效目標編制試點擴展至49 個。

(天津市財政局供稿,岳 凱執筆)

河北省

2018年,河北省生產總值實現36010.3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38.0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6040.1 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16632.2億元,增長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2017年增長5.7%。進出口總值完成3551.6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出口總值2243.0億元,增長5.5%;進口總值1308.7億元,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6537.1億元,比上年增長9.0%,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2659.8億元,增長8.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877.3億元,增長10.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其中,城市上漲2.5%,農村上漲2.4%。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完成收入3513.9 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稅收收入2555.8 億元,增長16.2%;非稅收入958 億元,下降7.4%。分級次看,省級收入747.7 億元,比上年下降2.81%;地市收入完成2766.2 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7726.2 億元,比上年增長16.4%。省對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167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完成3271.1億元,比上年增長30.9%。

一、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支持轉型升級。規范省級產業發展資金使用,統籌21類專項資金64.5億元,重點支持工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質量強省等系列三年行動計劃和萬企轉型、軍民融合發展等部署落實。認真落實去產能獎補政策,河北省鋼鐵、煤炭去產能工作受到國務院表彰?;I措資金推動省屬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任務基本完成。二是推動科技創新。認真落實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支持創新創業平臺培育,在5市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試點,對新認定的11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給予后補助,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券制度實施,開展科研機構績效撥款改革試點,有力推動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三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制定出臺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條財政政策,激發縣級發展內生動力,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5億元的縣達到83個,較上年增加13個。落實資金10億元支持沿海經濟發展,并籌措30億元支持設立沿海高質量發展投資基金。四是創優財稅環境。全面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省立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實現清零,并對19項國家行政事業性收費、12項政府性基金實行目錄清單動態管理,實現清單之外無收費,全年減輕企業稅費負擔400多億元。

二、增強財政支撐保障能力

一是狠抓預算收入組織。堅持保任務與提質量同時發力,強化分析預判,堅持每月調度通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占72.7%,較上年提高4.7 個百分點,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較好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二是規范引導社會投入。規范PPP項目運作,全省新增簽約落地項目71個、投資額681億元,28個示范項目獲國家以獎代補資金1.54億元。加快股權投資基金運作,省級22 支政府引導基金累計設立73 支子基金,落地投資174.1 億元,其中冀財基金公司完成投資項目88個,投資總額142億元。三是著力撬動金融投入。完善財政助推金融創新政策體系,促進企業直接融資400多億元。統籌整合專項資金4.19 億元,支持普惠金融發展,引導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257 億元。深入推進“政銀?!保ㄒ哉斦度氲幕鹱鰮?,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符合貸款條件的擔保對象提供貸款,保險公司對上述貸款提供保證保險的新型融資產品)融資工作,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相關貸款51億元。下達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23.45億元,增長23%,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000億元。下達省以上創業擔保貼息資金2.7億元,撬動銀行發放貸款12.96億元,扶持1.37萬人成功創業。此外,開展省級國庫資金運作1700億元,實現利息收益6.26億元。

三、支持做好“三件大事”

一是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提出北京新機場稅費分享方案、臨空經濟區財稅利益分享思路和廊坊北三縣與通州區協同發展財稅政策。多方籌措資金支持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與京津分別建立完善密云水庫上游水源涵養區和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二是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爭取財政部制定新區規劃建設6方面23條財稅支持政策,每年給予財力補助100億元,單獨核定新區債務限額300億元;爭取雄安新區成功入圍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三年將獲資金20億元;省財政下達雄安新區財力性轉移支付14.6億元,撥付雄安集團資本金15億元,為新區起步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三是支持冬奧會籌辦。落實省級冬奧補助資金7 億元,并爭取中央資金31.09億元、新增專項債務額度50億元,重點支持冬奧場館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冬奧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監督檢查方案,切實防范項目資金使用出現問題。

四、助推打贏“三大攻堅戰”

一是防范化解財政風險。開展全口徑債務清查統計,并組織制定化解方案,相關做法得到財政部肯定。省級設立政府舉債融資負面清單,嚴控高風險地區新增政府債務,完善債務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完成省市縣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做好縣級“三?!保B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支出預算審核和運行風險監控,確??h級財政運行平穩。全面落實企業養老保險中央調劑金制度,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全省基金近年來首次實現收支平衡。二是助力脫貧攻堅。落實省委“兩個確?!币?,省級安排專項扶貧資金較上年實現大幅提升,并指導市縣調整優化預算全力給予保障。制定河北省《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實施辦法》,推動落實資金支付“四方聯簽聯審”、公告公示等制度,研發構建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并制定《扶貧資金監督管理追責辦法》,架起扶貧資金管理使用“高壓線”,財政部向全國推廣。在全省組織開展扶貧領域設立“小金庫”等違反財經紀律問題專項清理及“回頭看”。省財政廳選派12 名干部開展駐村幫扶,全省向康??h選派結對幫扶人員增至135名。三是支持污染防治。爭取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63.72 億元,規模居全國第一;省級投入89.3 億元,力度為歷年來最大。新爭取張家口等4 市成為冬季清潔取暖試點、邯鄲市成為全國首批20 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五、精準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省財政民生支出6163.1億元,占到全部支出的80%,增長16.4%,其中統籌省以上資金603.4億元,保障20項民心工程全部完成。一是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全年支持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00所和貧困地區中小學校舍約100萬平方米、12 所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115 萬學生受益。促進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實現參保人群全覆蓋。支持文化體育強省建設。二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國家和省各項民生提標政策全部落實,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108元,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90 元。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確保零就業貧困戶至少一人實現就業。支持棚戶區改造開工23.5 萬套、農村危房改造竣工9.5 萬戶。三是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全面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扶持533 個村開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全省新改建農村公路7005 公里。爭取16 個縣(市)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示范縣數量達到56 個。

六、深化財稅改革

一是預算管理改革全面加快。研究制定《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對所有市縣開展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對標評估。圍繞15 方面重點領域財政專項資金開展績效評價,涉及資金591 億元,將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等掛鉤,并將部分報告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參閱、向社會公開。二是稅制改革穩步推進。水資源稅征收范圍實現全覆蓋。推進環保稅改革,有效提升了企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的積極性。順利啟動個人所得稅改革。三是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推進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明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8類18項財政事權,并明確劃分外事領域11項、醫療衛生領域10 項財政事權。此外,推動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實現市級層面全覆蓋,省級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實現首批改革企業統一監管;研究制定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實施意見。

七、提高財政管理效能

一是加強財政財務管理。全面加強支出管理,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進度達到95.4%。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差旅電子憑證網上報銷全國唯一試點工作得到中央領導批示肯定,河北省模式被推廣到第二批試點。組織開展全省專項資金、亂收費亂攤派和“小金庫”等違反財經紀律問題專項清理“回頭看”,發現問題全部進行整改,其中專項資金清理“回頭看”工作經綜合評估,在全省16 項專項治理中位列第一。二是提升機關工作質效。制定《廳黨組議事決策規則》等全廳性制度文件10 余份,理清了相關崗位職責,工作更加規范有序。組建政策研究謀劃推進組和督查督辦落實組,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提質提效。推進政務公開,此項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三是強化信息技術支撐。升級完善財政一體化業務系統,完成財政扶貧資金支付動態監控系統建設,完成單位會計核算系統、專項資金即時分析監控系統、國庫電子支付系統等升級改造工作。

八、推進財政法治建設

一是加強法治學習培訓。建立廳黨組學法制度,開展會前學法4 次、專題學法6 次。舉辦全省市縣財政局長法治培訓班,進行2次《憲法》知識測試,組織全省財政系統及省直單位共2.3 萬名財政財務人員參加財政法規知識競賽,實現法治培訓全覆蓋。二是健全依法理財制度機制。深入開展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試點,創新“四步辦案法”,應訴案件勝訴率100%,“法治財政建設示范點創建活動”入選河北省“十大法治事件”。改進信訪接待和信息公開辦理機制。深入開展“開門辦案”活動,全年辦理省人大建議政協提案321 件,全部按時辦理,滿意率100%,并獲得全省建議提案承辦先進單位稱號。三是推進財政“放管服”改革。將審批項目縮減為4 項,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資產評估機構設立、中外合作企業提前收回投資等三項審批,審批事項取消率達到43%。通過直接或委托方式向雄安新區下放57 項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監督等權力,下放率達到86.4%。

(河北省財政廳供稿,李志平執筆)

山西省

2018年,山西省實現生產總值16818.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0.6 億元,增長2.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4%;第二產業增加值7089.2億元,增長4.5%,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2.2%;第三產業增加值8988.3億元,增長8.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53.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5328元。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省、農戶)6050.4億元,增長5.7%。全省進出口總額1369.9億元,增長17.8%。其中,進口額559.5億元,增長18.4%;出口額810.4億元,增長17.4%。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38.5億元,增長8.2%。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956.7億元,增長8.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81.8億元,增長8.4%。全省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

全省財政收入總計為5129.5 億元(不含國債轉貸資金,下同),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292.7 億元,上級補助收入1804.3 億元,上年結余收入163.1 億元(其中:待償債置換一般債券上年結余1.5 億元),調入資金128.4 億元,一般債券收入435.7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05.3億元。全省財政支出總計為4931.2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283.9億元,上解支出、調出資金等24.4億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83億元,地方政府債券還本支出239.9億元。收支相抵,全省財政年終滾存結余為198.3億元,其中,待償債置換債券結余0.6 億元、結轉下年的支出197.7 億元。

從稅收收入來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科目略有變化。一是進行水資源稅改革。利用稅收杠桿調節用水需求,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政策導向,自2018年1月起,將原“水資源費”改為征收水資源稅。二是自2018年1月1日起,開征環境保護稅,相應減少原排污費收入。全省稅收收入完成1645.7億元,增長17.8%,增收248.3億元,拉動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3.3個百分點。分稅種看,除耕地占用稅略有減收外,各項稅收均增長較快,其中:增值稅(含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等四項主體稅收收入共完成1303.4億元,占稅收總額的79.2%,平均增長16.6%,增收185.5億元,占全部稅收增收額的74.7%,拉動稅收收入增長13.3個百分點,是稅收增長的核心動力。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等地方小稅種合計完成342.2億元,增收62.9億元,平均增長22.5%,超過稅收收入平均增幅4.7個百分點。

一、強化政策資金保障,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打好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攻堅戰。一是使用新增債券459 億元彌補發展短板、支持經濟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公路鐵路、生態保護等領域債務由政府承擔。二是化解存量債務。累計發行置換債券1343.4億元,利用三年多的時間完成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每年減輕政府債務利息負擔60 億元。一次性置換省屬高校債務40 億元,解決了高校迫在眉睫的還貸問題。三是參與全省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債務化解工作。利用財政收入增長的有利時機,解決了多年想解決但無力解決的債務問題。通過分期注資的方式置換高速公路債務1317 億元,制定了鐵路建設債務化解方案,明確在建和新建鐵路資本金出資政策。四是健全完善風險管控機制。省政府與各市簽訂了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責任書,將政府債務率、違法違規舉債、債務風險事件等3 項指標納入全省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指標體系,壓實市縣屬地管理主體責任。加強對隱性債務的甄別監測,摸清了隱性債務家底,研究制定全省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實施意見及方案,隱性債務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二)支持打好脫貧攻堅戰。省級扶貧專項資金比上年增長28.6%。將30%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用于10個深度貧困縣,規模達14.9億元。加大對深度貧困縣和扶貧任務重的市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涉農資金實質性整合,整合6類56 項資金148.9 億元,可由貧困縣“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創新安排省級扶貧周轉金5 億元,引導45 個貧困縣投入2.4億元,撬動銀行貸款16.2億元,支持136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開展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專項檢查。對財政扶貧項目資金實施績效管理,績效目標基本實現全覆蓋。開發運用縣級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打通了扶貧資金監管“最后一公里”。

(三)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生態環保資金投入,解決大氣、土壤和水污染防治等突出問題。推進清潔取暖“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建設,改變農村取暖用煤補助辦法,對農村采暖期采用清潔化能源和潔凈燃料取暖的農戶給予補助。

二、聚焦“供改”“綜改”,推動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

(一)突出重點定向發力。將有限財力投向轉型綜改重點領域。轉型綜改示范區和開發區稅收收入增量省市分成部分,全部用于示范區、開發區建設發展,縣級新興產業、第三產業產生的稅收收入增量省級分成部分,全部用于縣級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省本級科技投入近20億元,增長45.5%。加大科技成果獎勵力度,省級科技獎勵資金由原來的500萬元增加到6000萬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小微工業企業上規升級,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落實省政府出臺的40 條財政支持人才政策,引進高精尖缺人才實現歷史性突破,引進的優秀博士生由2017年的485人增加到1103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省政府出臺的30條支持政策中,由財政部門牽頭的就有12 條,包括籌資50 億元組建政策性紓困救助基金、省市縣三級籌資建立50 億元的接續還貸周轉資金、財政分年度增加省級融資再擔保資本金等。

(二)進一步減稅降費。深入推進“營改增”試點,落實降低增值稅稅率政策,全面落實小微企業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完成部分行業增值稅留抵退稅任務。取消、停征或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收標準,切實減輕了實體經濟稅費負擔。

(三)不斷創新支持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引導示范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經濟發展建設領域。省級企業技改引導資金規模翻倍,達到20億元,扶持項目258個,帶動企業投資391億元,主要用于工業強基和綠色制造。推動太行產業投資基金實體化運作,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以高端制造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規范發展PPP模式,更好服務供給側改革,全省入庫項目投資總規模2752億元,財政承受能力報告規范率全國評選第一。通過公開招標進行省級社?;鸶偁幮源娣?,引導各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三農”等的信貸支持。

三、持續增加投入,促進鄉村振興和民生改善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省財政統籌資金90 多億元,支持全省產業振興、生態宜居、公共服務及強農惠農、農村改革四大板塊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安排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糧改飼、規模經營、發展優勢主導產業、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服務、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等。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擔保規模穩步擴大,累計為全省3144戶農業主體提供融資擔保近18億元。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支持建設美麗鄉村144 個,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458 個。爭取亞洲開發銀行綠色低碳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項目貸款,支持全省6個縣農村供水、垃圾處理、集中供熱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二)統籌抓好民生各項工作。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通過社會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等方式,加強就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吸納困難人員。推進實施高?!?331”工程(堅持“立德樹人”一個根本任務;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創新團隊三項建設;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三項建設;產出一批標志性成果)及“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率先發展。提高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水平。支持實施“136”興醫工程(以提升全省醫療水平為主線;建設一批省重點臨床醫學???、重點臨床醫學實驗室和重點臨床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區域臨床醫學、疑難重癥診療、急救體系協作、互聯網+國際醫療、前沿醫療技術、醫院管理評價“六大中心”)。出臺提高優撫對象待遇和社會保障兜底政策,建立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保險正常調整機制,提高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水平。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礎養老金月人均分別提高169元和173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每人每月80 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3 元,城鄉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49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55元,城鄉低保保障標準每人每月至少提高20元。進一步加大全省“三基建設”財政投入,繼續提高鄉鎮人員工作補貼,實施鄉鎮辦公用房填平補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管理?;I資2 億元支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足額安排掃黑除惡、政法綜治、宣傳陣地建設等專項資金,促進社會協調穩定發展。省政府“六件民生實事”資金全部落實到位。

四、不斷開拓進取,改革完善財政體制機制

(一)深化預算管理改革。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改進預算工作集中財力?;颈鹇缘囊庖姟?,要求全省提高財政支出有效性。在農口部門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制度,有效解決了農口資金項目多、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省級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數由2015年的279項減少到96項。改革本科院校生均撥款制度,制定統一的學科分類補助標準和差異化調整系數。將財政投入與省級公立醫院基本醫療服務數量、績效考核相掛鉤,建立起公立醫院“多勞質優者多得、少勞質低者少得”的新型補助機制。出臺省直部門信息化建設項目支出預算編制標準,使信息化建設項目預算從“憑經驗估算”變為“按標準測算”。提請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工作全面提速。初步構建起具有全省特色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審機制,首次全面反映全省各級政府財務狀況和運行情況。大幅減少集中采購目錄并上調部分限額標準,擴大部門分散采購范圍,政府采購更加便捷高效,省級政府采購網上商城全年交易額達2.8 億元。深入開展管理會計專家團隊入企服務和資產評估專家入所服務活動,加強對政府會計準則、資產評估準則的宣傳推廣,強化對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機構的執業質量檢查和監督管理。積極推進預決算公開,部門預決算公開率達100%?!叭苯涃M做到了只減不增。建立起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

(二)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提請省政府印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級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實施方案,為后續分領域改革提供了示范。完善省對市縣轉移支付辦法,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均衡性轉移支付進一步向財力困難市縣傾斜。在6 個縣(市)實施體制型省直管縣試點,激發了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三)加快健全地方稅體系。水資源稅試點和環境保護稅改革平穩運行,促進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改革效應逐步顯現,全省地方稅體系進一步完善。

(四)支持其他領域改革。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完成省屬企業資產價值重估“增值一千億元”工作任務,推進解決“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維修改造和企業分離辦社會等歷史遺留問題。支持養老保險改革,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省屬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制,加強企業負責人薪酬考核。促進司法體制改革,將市縣法檢兩院預算全部納入省級管理。推動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加快構建新型標準體系。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推進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管理,督促指導金融機構嚴控各類風險,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統一“省市縣三級財政部門行政職權事項標準清單”。

(山西省財政廳供稿,梁智騰、衛忠梅執筆)

內蒙古自治區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28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53.8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807.3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8728.1億元,增長6.0%。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27.3%。全年進出口總額1034.4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出口378.6億元;進口655.7億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11.1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8%。

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57.6億元,增長9.1%。其中,稅收收入1399.8億元,增長8.8%;非稅收入457.8億元,增長10%。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31.5 億元,增長6.7%。

全區政府性基金收入567.5億元,增加224.7億元,增長65.6%;政府性基金支出682.5 億元,增加288.4億元,增長73.2%。

全區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478.7 億元,同比增長17.5%;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418.7 億元,同比增長35.3%。

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1.4 億元,同比增長63.4%;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5.5 億元,同比增長10.4%。

一、聚力增效發揮積極財政政策效應

落實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要求,堅持“加減乘除”并用,全力促進穩增長。一是做好“加法”。面對債券市場收緊、利率持續上漲等多重不利因素,采取重新組建債券承銷團、開辟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渠道等措施,累計發行政府債券1144.3億元,新增政府債券較上年增加121.9億元。年度利用外貸規模再上新臺階,達到136億元,累計節約融資成本近百億,爭取新開發銀行正式簽約放款42億元支持呼和浩特新機場建設,不僅有效降低融資成本、緩釋風險,也籌措了大量資金擴投資、補短板。二是做好“減法”,繼續落實原有減稅政策的同時,落實降低增值稅稅率、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試行留抵退稅、支持小微企業和科技創新等新增稅收優惠政策,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項目,全年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796億元,用財政收入的“減”換取企業效益的“增”。三是做好“乘法”,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及時下達公路等基建資金491.5億元,保障重點項目建設,促進社會投資。規范推廣運用PPP模式,47個項目進入運營階段,帶動投資358億元。自治區養老服務產業基金投資落地9個項目,吸引社會投資3.5億元。指導部門編制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引導社會力量增加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供給。四是做好“除法”,提高基層財力均衡度,爭取中央財政階段性財力補助15億元,自治區對下轉移支付較上年增長8%,占比不斷提高。進一步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大對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困難旗縣及革命老區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層均衡可持續發展。

二、精準投入助力 “三大攻堅戰”

財政資金的使用堅持問題導向、務實推進、精準投入,全力以赴支持打贏打好“三大攻堅戰”。一是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先后研究制定《關于積極穩妥化解政府債務的意見》等8 個政策性文件,積極化解存量、嚴格控制增量。面向全區組織開展3 次大規模培訓,督促各地各有關部門開展3 輪清理摸底工作,確定年度化債目標和化債期限,在逐級逐部門壓茬上報的基礎上匯總形成全區實施方案,并按時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備案。向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全區政府債務管理工作,主動與自治區政協就《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進行專題協商。多渠道籌集化債獎勵資金80.6億元,鼓勵支持各地化債,特別是償還“十個全覆蓋”拖欠工程款。全年累計化解債務2323.5億元,完成年度化債任務的137.2%,“十個全覆蓋”項目內拖欠工程款全部清償,全區法檢兩院符合條件債務應化盡化。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設立100 億元企業流動性風險防控基金,為企業提供“過橋資金”;設立100億元企業紓困發展基金,紓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和企業債券到期兌付困難。二是全力支持精準脫貧。各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147.9億元,增長21.6%,投入總量和增幅都居全國前列。自治區對15個深度貧困旗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財力性轉移支付增幅高于其他旗縣平均增幅85.8個百分點。推動31個國貧旗縣整合涉農涉牧資金56.7億元。支持完成4.2 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在加大投入的同時,抓住問題癥結,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進一步強化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的意見》,提出19 條切實管用的具體措施,從根源上解決資金閑置等實際問題。推進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建設,資金下達率達到99.7%。三是全力支持污染防治。積極呼吁將烏梁素海流域納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引起財政部高度重視,成功將該項目列入國家第三批試點,獲得中央基礎獎補資金10 億元。爭取PPP獎補資金、清潔基金貸款和外貸30多億元,支持環保項目建設。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在國家績效評價中連續7年獲得第一。

三、多點發力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堅持以“破立降”為主攻方向,支持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增強供給能力。一方面,支持振興實體經濟。在“破”上,繼續落實結構性去產能政策,支持提前完成“十三五”鋼鐵、煤炭去產能任務。有序推進解決“三供一業”等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在“立”上,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達到58 億元,撬動社會資本36.6億元,實現落地項目13 個。注資15 億元支持組建天驕航空公司,助力自治區民航產業發展。落實工業園區振興財稅政策,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在“降”上,下達蒙東電網同網同價改革補助12 億元,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在自治區權限范圍內,研究制定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財稅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零收費。自治區本級財政出資26 億元,設立規模分別為100 億元的企業紓困發展基金和企業流動性風險防控基金;注入資本金1億元,加強自治區融資擔保體系建設,解決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另一方面,促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下達各類科技資金19億元,實施科技項目1750個,初步建立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到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的全產業鏈財政科技投入體系。其中:新增設立5 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綜合運用創新引導、后補助等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強化科研項目資金績效評價。

四、優先考量支持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優先保障“三農三牧”支出,全區農林水支出首次突破900億元、增長12.2%,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是圍繞“宜業”,繼續支持實施糧改飼,探索財政支持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下達補貼資金148.6 億元,鞏固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成果,落實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新增農牧業擔保貸款12.1億元,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國貧縣全覆蓋。下達資金50.2 億元,加強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110萬畝。二是圍繞“宜居”,投入24.6億元,實施一事一議、美麗鄉村、嘎查村集體經濟項目建設。安排資金支持打造6個農村牧區環境綜合整治試點示范區,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加強“四好農村路”建設和養護,推進農村牧區“廁所革命”,下大力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五、節用裕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財力吃緊情況下,堅持用財政緊日子換取百姓好日子,注重兜底線、?;?,全區民生支出達到3369.9 億元,增長6.7%,占比首次超過 70%。通過“一卡通”發放財政補貼資金381.8億元,惠及3686.1萬人(次)。加大財力調節力度,給予特殊困難旗縣一次性財力補助24.3億元,建立旗縣財政“三?!眲討B監控和季度統計報告制度,切實落實“三?!必熑?。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等重點群體就業得到較好保障。義務教育階段學?!按笸ㄤ仭?、旱廁、淋浴、供暖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人均分別提高135 元和18 元;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40 元;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文革“三民”(文革期間受到迫害的農民、牧民、市民)生活補助、孤殘兒童保障和邊民補助等標準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居全國前列。繼續支持棚戶區住房改造和農村牧區危房改造,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及時下達救災資金,保障受災群眾正常生產生活。此外,在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基礎上,自治區財政擴大烏蘭牧騎發展專項資金規模,著力推動烏蘭牧騎事業發展。

六、重點突破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按照總書記關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關系的要求,正確處理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扭住“三大重點任務”不放松,完成29項改革任務,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向前邁出堅實步伐。在財政體制改革上,提請出臺推進自治區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自治區與盟市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推進自治區以下政府間收入劃分改革,科學建立環境保護稅、水資源稅收入分享機制。在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上,重點抓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的貫徹落實,及時報請自治區黨委、政府審定自治區實施意見,將自治區本級績效目標管理范圍從部門項目支出拓展到對下轉移支付,組織自治區本級部門全面開展績效運行監控和績效自評,擴大重大民生項目及重大政策執行評價范圍。為加快預算支出進度,及時建立預算支出進度和部門整體預算、對下轉移支付預算安排掛鉤機制。在稅制改革上,順利開征環境保護稅,推進水資源稅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個人所得稅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稅制,啟動實施專項附加扣除政策。開展耕占稅、資源稅等立法調研。完成鄂爾多斯綜合保稅區驗收工作。推動自治區以下法檢兩院財物統管、交警罰沒款便民收繳等改革。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取得新進展。

七、依法行政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沿著法治軌道強化管理,不斷提升財政法治化制度化管理水平。一是注重強基礎。深化法治財政示范點建設,對年度考核前5 名和考核成效進步較大的盟市予以表彰鼓勵。按照“一項資金一個管理辦法”要求,全年出臺規范性文件34 個。印發《行政訴訟應訴工作規則》。強化資產管理,首次向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報告全區國有資產管理情況,高質高效做好機構改革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推進編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點工作。二是持續抓內控。進一步完善覆蓋全系統、重要崗位和關鍵環節的風險防控體系,實現財政收支全過程管理、實時監控預警。組織開展內部控制操作規程測評考核等工作。三是加力“放管服”。完善政府采購備案制改革,提高公開招標數額標準,擴大部門、單位采購自主權。會計師事務所設立審批時間壓縮三分之二。落實“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強化對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機構的執業質量監管。積極與自治區“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對接,實現能網上辦理、全部網上辦理。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供稿,閆海城執筆)

遼寧省

2018年,遼寧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15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3.3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0025.1 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3257 億元,增長4.8%。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42.8 億元,增長6.7%。進出口總額7545.9億元,增長11.8%。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 萬元,增長6.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1%,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 萬元,增長6.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 萬元,增長6.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5%。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16.1億元,增長9.3%。分項目看:稅收收入1976.1億元,增長9%;非稅收入640億元,增長10.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5337.7億元,增長9.4%。中央和省級財政對各市、縣的各類轉移支付補助1881.2 億元,增長10.5%。全省財政保持收支平衡。

一、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取得新成效

(一)有效防控風險隱患。及時足額償還到期債務本息,全省債務余額低于國家核定限額954.5 億元,出臺多項規范政府債務管理政策措施,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健全地方政府全口徑債務風險管控體系,強化風險評估預警和應急處置,順利發行政府債券1779億元,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安排企業養老保險補助資金746.7億元,補充養老保險風險基金189億元,強化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管理,防范養老金支付風險,確保企業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面梳理全省2018年支出預算,排查財政支付風險,推動市縣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下資金補助力度,2018年財力性補助增量資金分配和中央下達遼寧省階段性財力補助資金進一步向基層傾斜,防范和化解基層財政運行風險。

(二)強力推進脫貧攻堅。繼續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力度,省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5.1億元,比上年增長30%,重點支持產業扶貧,培育和壯大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相關領域專項資金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業、教育等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增加15 個貧困縣財力轉移支付資金8億元,緩解貧困地區財政運行壓力。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強化陽光扶貧、廉潔扶貧。2018年支持實現農村D級危房改造2.1萬戶、15.4萬人脫貧、519個貧困村銷號、6個省級貧困縣摘帽。

(三)積極支持污染防治。圍繞中央環保督查反饋的突出問題,安排17.3 億元,支持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黑臭水體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等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安排26.9 億元,支持礦山環境治理、土地綜合整治、草原生態恢復治理等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安排4.8億元,落實重點生態保護區補償政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民生。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持續增加。

二、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完善增值稅制度,降低增值稅稅率水平,上調小規模納稅人納稅標準,對符合條件企業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返還。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并適用新的稅率。加大小微企業稅收支持力度,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范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新購進研發儀器享受稅前扣除優惠上限等。繼續加大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的清理力度,落實降費政策39 項。全年共計減免稅費1390億元,進一步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降低創新創業成本,為實體經濟企業帶來真金白銀,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二)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安排85.9億元,支持重大水利工程、東北振興新動能培育平臺建設等項目。安排22億元,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支持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77.6萬畝。農業信貸擔保金額達到18.7 億元,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安排67.4億元,支持廠辦大集體改革、“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和處置“僵尸企業”等國企改革工作。

(三)支持科技創新。安排3.6 億元,支持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遼寧省人民政府聯合基金建設,重點解決遼寧產業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安排科技后補助專項資金1.5 億元,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推進設立“遼寧新材料創投基金”,支持材料科學發展,打通創新鏈條。安排4.5 億元,支持“興遼英才計劃”實施,引進高層次人才1906名,國外“高尖精”專家610名。

(四)支持工業發展。安排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1.9 億元,支持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費補貼、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等項目建設。安排2.1億元,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軍民融合發展等。

(五)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全面貫徹落實支持民營經濟各項政策,配合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累計下達引導基金預算37.1 億元,支持參股設立8 只子基金,出資135個直投項目,發揮產業(創業)引導基金作用。安排35億元,注資組建省擔保集團,引導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業等普惠領域。安排1.6 億元,支持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以及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建立政府采購合同融資平臺,發揮政府采購支持小微企業和綠色發展等政策功能。搭建政府采購合同融資平臺,為中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新的渠道,發揮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功能。

(六)支持對外開放。安排省全面開放專項資金3.5億元,與中央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2.9 億元統籌使用,支持引進優質外資項目,開拓國際市場,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走出去”,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同時安排省旅游發展專項資金0.6億元,促進旅游業提質升級,塑造遼寧對外開放新形象。

(七)支持鄉村振興。安排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5.3 億元,支持不少于400 個行政村發展優勢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安排41.7 億元,支持“四好農村路”建設,新改建5819公里,維修改造5207公里。安排15.5億元,建設“一事一議”村內道路6293公里,美麗鄉村448個。推進惠農(民)補貼資金“一卡通”發放,全省“一卡通”發放已覆蓋1291個鄉鎮或資金管理部門,發放項目累計達143項,發放額度118億元,受益人數592.4 萬人。

(八)支持五大區域協同發展。爭取中央新增補助資金10億元,支持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安排1.4億元,對12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給予支持,拉動固定資產投資93.9億元。支持沈陽經濟區發展,制定財政支持沈陽經濟區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新型工業化綜合實驗區建設。加大財力傾斜力度,對遼西北地區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系數在原基礎上提高3個百分點,整合資金10億元(其中3億元用于“飛地經濟”),支持遼西北地區加快發展。支持沈撫新區建設,除中央分享收入外,2018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額留存沈撫新區,爭取中央補助資金10億元支持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整合資金10億元,重點支持縣域農產品加工、特色產品推廣、農產品研發和重大項目貼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果

(一)支持實施就業創業政策。安排28.1億元,支持促進穩定就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創業政策。落實普惠金融政策,安排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資金1.9 億元,支持大眾創業和困難群體就業。2018 年城鎮登記失業率3.98%,低于年度控制目標。

(二)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安排42.5億元,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落實城鄉統一的“兩免一補”政策,支持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支持20所薄弱高中改善辦學條件。安排7.2億元,支持10所高水平職業院校和60個高水平示范專業建設,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安排83.5億元,支持提升高等教育辦學質量,促進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安排14.7億元,完善教育資助體系,建立了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資助機制,全省79萬名學生受益。

(三)支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安排52 億元,保障全省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安排7.4 億元,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安排43.9億元,支持養老機構運營補貼、優撫對象補助等各項社會福利和安置撫恤項目。2018年,退休人員養老金提高5%,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6.3%和8.5%,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提高13%,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提高10%。

(四)支持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安排71.5億元,推動整合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制度,支持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安排16.7 億元,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設立以獎代補資金4.8億元,解決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短板問題。安排5.3 億元,支持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安排1.3 億元,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和隊伍建設,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五)支持各項民生事業發展。安排35.3億元,支持棚戶區改造民生工程,改造棚戶區6.1 萬戶,消除早期棚改小區安全隱患,惠及早期棚改小區房屋28 萬套、70 多萬小區居民。安排2.7 億元,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落實公共文化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開放政策,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舉辦第七屆全民讀書節,支持舉辦省第十三屆全運會。全力保障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經費,支持平安遼寧建設。

四、財政體制機制建設取得新突破

(一)推進預算管理改革。在教育、衛生等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財政對遼寧省補助比例由35%提高到50%。出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制定統籌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工作規程。實施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鄉鎮金庫全覆蓋,激勵鄉鎮經濟發展,全年鄉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36.3億元,增長27.3%。落實“先生活、后生產”要求,上下聯動編實編細2019 年預算。深入推進預決算信息公開,按法定時限統一規范公開財政及部門預決算信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修訂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選擇重點公共服務領域項目開展第三方績效評價試點。開展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在省市及部分縣區開展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工作。貫徹落實《關于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實施意見》,完善服務人大預決算審查監督機制,全省統一的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上線運行。

(二)強化預算績效管理。省本級2018 年項目支出預算績效目標全部隨預算批復,各市也擴大了預算績效目標管理范圍。重點對扶貧項目資金實行績效管理,在省本級和部分市實施績效動態監控,對部分重點項目開展績效評價試點,并將評價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

(三)加強國有金融資本管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指導意見,制定遼寧省實施意見,理順管理體制,從制度上實現了國有金融資本由財政部門集中統一管理。

(四)強化財政監管。圍繞財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財政中心工作,深入開展市縣2018年預算編制核查等,加大對市縣貫徹執行國家和省重大財稅政策等情況的監督力度,先后對1029戶單位進行了監督檢查,查出違規資金14.62億元,查補、糾正1.08億元,保障財政資金安全規范有效使用,切實維護財經秩序。

(遼寧省財政廳供稿)

大連市

2018年,大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68.5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7 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241.6 億元,增長11.9%;第三產業增加值3984.2億元,增長2.9%。全部工業增加值2633億元,增長14.1%,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80.1億元,增長7.8%,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0%。全年進出口總額4701.4億元,增長13.9%。其中,進口2811.8億元,增長17.9%;出口1889.6億元,增長8.5%。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4.0 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市本級收入288.9億元,增長6.8%;縣區級收入415.1億元,增長7.2%。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01.5 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市本級支出433.0億元,增長10.3%;縣區級支出568.5億元,增長7.8%。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4.0 億元,加上中央和省對大連市稅收返還及轉移支付收入278.7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收入540.6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51.7 億元、調入資金等108.8 億元,收入總量為1683.8 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01.5 億元,加上上解中央和省支出46.5 億元、債務還本支出495.8 億元、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77.1億元、結轉下年支出62.9億元,支出總量為1683.8 億元。收支總量相等,做到收支平衡。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83.2億元,比上年下降8.3%;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96.2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全市國有資本經營收入0.48億元,加上上年結轉收入0.47億元、上級補助收入0.02億元,收入總量為0.97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支出0.74億元,加上調入一般公共預算0.14億元、結轉下年支出0.09億元,支出總量為0.97 億元。收支相抵,實現收支平衡。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618.0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支出601.3億元,當年結余16.7 億元。

一、加強收入征管,落實減稅降費政策

(一)依法組織稅收收入。2018 年,大連市稅務局共組織稅收收入1137.2億元,同比增收57.4億元,增長5.3%。其中,中央級稅收599.6億元,同比增收34.8億元,增長6.2%;地方級稅收收入537.6億元,同比增收22.6億元,增長4.4%。大連市稅務局共組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74.4 億元(含非稅收入),同比增收25.5 億元,增長4.6%,占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81.6%。

(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2018年5月1日起實施增值稅改革政策,降低增值稅稅率,統一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退還部分行業留抵稅額,全年減稅57.3 億元。10 月1日起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政策,將起征點由3500 元提高到5000 元,全年減稅4 億元。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優惠政策范圍,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50萬元提高至100萬元。鼓勵科技創新,擴大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范圍。繼續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將排污費改為環境保護稅征收,停征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標準上限,全年降費1.5 億元。加強政策宣傳,幫助企業了解當年新出臺的降費政策。實行收費基金目錄清單管理制度,并根據國家、省政策調整情況進行動態管理,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二、統籌政府財政資源,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年撥付交通運輸資金35.9 億元,支持大連至旅順中部通道、渤海大道一期工程、金普城際鐵路、大連灣海底隧道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通屯油路新建、大修和養護項目建設,通屯油路占比由2014年的68%提高到2018年的97%。對城市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運營予以補貼。

(二)保障重點民生工程。繼續支持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工程投入,加快推進天然氣入連工程建設。繼續支持暖房子工程建設,統籌資金推進市內四區暖房子工程順利實施,累計撥付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市補助資金3.6 億元,從根本上解決老舊樓體歷史遺留的透寒、漏水、外立面脫落等問題。繼續保障普灣新區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項目、群眾藝術館、京劇院等文化事業項目資金支出。四是持續推進衛生和教育工程建設,有效增加涉及百姓的公共產品供給。

三、落實財政扶持政策,助推經濟轉型發展

(一)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扶持重點產業,會同市經信委出臺《大連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軟件研發、系統集成及相關信息技術服務的企業或高校項目予以政策支持。市財政安排資金3652萬元,支持智能制造項目9個;安排資金2708萬元,補助新建重點項目9個;新建制造業創新中心6家、企業技術中心27家、工業設計中心6 戶。支持科技創新,根據《大連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及時做好資金需求測算,安排專項資金3.5 億元,發揮政府投入的杠桿作用,引導企業技術創新。撥付資金3.1 億元,保障科技創新基金、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高新技術企業補助等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實施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45項、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87項,認定實際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 家。加快推進旅游、會展等產業發展,安排資金4447.31萬元,重點用于旅游宣傳促銷補助、重點旅游項目開發建設扶持、基礎旅游事業發展補貼等方面,補貼項目81 個。會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大連市分會修訂印發《大連市鼓勵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采取獎勵和扶持的方式,對列入大連市年度會展計劃的各類展覽、國際性會議予以支持。撥付展覽業補助資金645.4萬元,補貼展會34個,享受補貼企業17家。

(二)推進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出臺《大連市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暫行管理辦法》,采用下壓一年的方式對重點物流項目、物流服務項目、引進物流企業總部項目等予以補貼,下達2017年度物流發展專項資金2657萬元。落實國家免除查驗沒有問題外貿企業吊裝移位倉儲費用試點工作通知精神,根據大連市制定的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安排試點經費4701萬元,免除查驗費用集裝箱60310個,實際免除費用5791萬元。市財政安排資金7989萬元,對引進金融機構,發展地方性金融組織,鼓勵企業上市掛牌,引導金融機構開展面向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等方面給予獎勵。修訂出臺《大連市跨境電子商務扶持資金管理規定》,扶持跨境電商項目9 個,撥付跨境電商扶持資金963.5萬元。

(三)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下達城市公交車、農村客運、出租車等行業中央油補資金77293.4萬元。安排燃煤鍋爐整治資金5.5億元,對燃煤鍋爐實施并網拆除或改用清潔能源、燃煤鍋爐提標改造、燃煤鍋爐在線監控設施建設等項目補助。安排資金3.7億元,用于對市內四區環衛保潔的補助。安排市本級污水處理運行經費4.1 億元,保障主城區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廠、梭魚灣垃圾壓縮轉運站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正常運營,支持大連市城市建設管理局組織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整合水源生態重點區域轉移支付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印發《市對區市縣(先導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下達該項資金0.94億元。同時,會同市發改委委托中介機構審核2017 年底預撥莊河市的市級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企業關閉搬遷補助資金2.17億元,推進關閉搬遷補償工作。

四、深化財政支農改革,促進鄉村振興

(一)統籌整合涉農資金。以市政府名義印發《大連市人民政府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實施方案》,明確大連市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建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主要目標是2018 年實現部門內部涉農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統籌整合,2019 年基本實現部門間涉農專項轉移支付和涉農基建投資的分類統籌整合,2020 年構建形成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

(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會同中共大連市委組織部、大連市農村經濟委員會制定《大連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實施方案》,全面部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工作。下達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2500萬元,扶持13個試點村(12個村每村200萬元,1個村100萬元)。財政獎補資金重點用于對鼓勵土地流轉、零散土地整治、發展為農服務、物業經營等補助。

(三)聚力扶貧攻堅。制定《大連市財政扶貧開發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大連市財政扶貧開發專項資金績效評價辦法》,加強和規范財政扶貧開發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突出扶貧資金使用對全市低收入村扶貧增收的成效。加大財政專項扶貧投入力度,市財政安排農村扶貧開發專項資金6000 萬元,確保扶貧投入力度與扶貧攻堅任務相適應。

五、保障民生重點支出,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市財政投入補助資金18760 萬元,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市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由50 元提高至55 元。撥付資金365 萬元,推動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及衛生技術人才培養。撥付資金5710 萬元,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撥付資金5558萬元,用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補助。撥付醫聯體醫師下基層補助資金152萬元,根據市級醫療聯合體三級醫院下派到社區衛生機構出診醫師職稱和出診時間給予補助。撥付資金2469萬元,繼續開展重大公共衛生項目服務,其中撥付全市新生兒兩病免費篩查補助592 萬元;撥付結核病患者營養交通補助388 萬元;撥付高校結核病控制專項200萬元;撥付耐藥結核防治經費400 萬元,用于全球基金耐多藥結核病防治項目;撥付資金303.5 萬元,用于適齡兒童窩溝封閉及免費涂氟項目;撥付資金300 萬元,用于兒童先天性心臟病醫療救助;撥付補助資金223.5 萬元,用于農村婦女“兩癌”檢查;撥付補助資金62 萬元,用于農村“兩癌”患病貧困婦女救助。撥付資金1136萬元,全面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其中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資金242萬元、退出村醫生活補助資金894 萬元。

(二)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連續第14次提高養老金水平,做到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同步調整養老金,撥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助資金69.7億元。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補助標準,會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印發《關于調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的通知》,從1月1日起,大連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23元,調整后達到每人每月218元,撥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助資金16.4億元。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提高至580元,投入補助資金13.6億元,保障參保居民醫療待遇。撥付公費醫療和企業離休干部醫藥費統籌財政補助資金1.1 億元,保障離休干部醫療待遇。

(三)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開展臨時救濟和慰問活動,按照每戶(人)800元標準,籌集救濟和慰問資金7087.2萬元,在元旦、春節期間對全市城鄉8.83 萬戶(人)低保戶、在鄉優撫對象、困難企業特困職工、農村省部級以上困難勞模、百歲老人開展臨時救濟和慰問。會同市民政局印發《大連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的通知》,從 7 月1 日起,提高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撥付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市級補助資金3.9億元。開展第2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會同市民政局制定《大連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中央補助資金管理實施細則》,撥付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中央補助資金3822萬元。撥付殘疾人事業發展資金2.6億元,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

六、合理安排教育經費,推進教育全域均衡發展

(一)著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市財政投入中小學公用經費3.46 億元,保障全市義務教育學校正常運轉。投入0.74 億元,用于全市43.5 萬名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市財政下達資金5000萬元,用于改善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市財政下達校服補貼資金4500萬元,為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學生配備校服。市財政下達資金1712 萬元,用于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乘坐校車的學生補貼。

(二)支持普惠性學前教育發展。全年投入3.1 億元,其中市財政承擔1.5 億元,保障公辦幼兒園基本運行。對托保費城市低于580元、農村低于280元的538所公辦幼兒園,按月生均城市365元、農村230元的標準,安排運行補助。全市全年投入0.54萬元,其中市財政承擔0.28萬元,引導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通過“政府限價、財政補貼”的方式,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給予最高月生均200元的補貼,引導近百所民辦幼兒園降低收費。

(三)支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會同市教育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下發《大連市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年)》,落實高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下達高中公用經費補助12919.5萬元。其中,下達市屬高中公用經費補助4123萬元,撥付區市縣高中公用經費補助8404.2 萬元,下達大連理工大學附屬高中、遼寧師范學院附屬高中辦學補助392.3萬元。

(四)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提升。會同市教育局下發通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公用經費保障機制,將中職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至2000元/年。安排市屬公辦職業學校及國有資產參與舉辦的中職院校公用經費,生均定額標準2000元/年,市財政下達資金6779.6萬元。繼續落實中職學校免學費政策,市財政按照物價部門核定的學費標準和享受政策的學生人數,補助各中職學校,下達免學費補助資金15681.6萬元。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市財政下達資金9810 萬元,用于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購置教學設備、改善實訓條件、深化校企合作等。

(五)落實學生資助和特殊教育扶持政策。市財政安排資金5821.2萬元,用于免除家庭經濟困難幼兒托保費,給予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寄宿生生活補助,免除高中貧困學生學費,發放普通高中市政府助學金和職業院校、高校學生獎助學金,從制度上保障每名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市財政下達特殊教育公用經費及免生活費補助1438.6萬元,用于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免收學費、住宿費、校服費和體檢費等。免除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在校期間各項學習生活費用,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特殊學生,比照特殊教育學校生均經費按8000 元標準安排。

七、提供財政資金支持,促進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設

(一)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大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城鄉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市財政投入3625.4萬元,用于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公益性場館免費開放、文物精品展、送戲下鄉演出、演出超場次補貼、農村電影公益放映、農村廣播電視信號無線覆蓋、農家書屋及社區書屋出版物更新、大連“文化云”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購買文化服務,增加文化產品供給,市財政投入481萬元,購買社會力量演出166場、培訓講座528 場,調動社會力量參加文化建設,繁榮文化市場,滿足市民文化需求。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引導文化消費,市財政投入912 萬元,用于發放文化惠民卡、鼓勵市直專業劇場引進高端演出、組織低票價藝術賞析活動,激活文化消費,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導市民在劇場觀看高雅文藝演出。傳承傳統文化,加強非遺和文物保護,投入專項資金459.7 萬元,用于保障市級及以上非遺保護項目、傳承基地、傳承人、組織管理、宣傳等方面經費,補助縣級及以上387 處文物看護單位。支持大型文化惠民活動,市財政投入大型文化活動經費1054 萬元,用于大連國際演藝惠民展演活動、《追夢大連》公益演出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扶持大連市文化產業發展,市財政安排資金5000 萬元,采取項目補貼、貸款貼息、保費補貼、獎補、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全市文化產業,支持大連市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二)支持體育事業發展。市財政投入資金1202.1萬元,由市體育局統一組織全市運動場所建設和健身器材配備。投入特色示范性群眾體育活動經費522萬元,用于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體育賽事,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加大市對下轉移支付力度,下達資金2391.1 萬元,用于建設5個全民健身示范體育公園,并為20個鄉鎮全民健身廣場、10個街道文體中心、50 個社區健身活動室、350 個小型健身廣場配備健身器材,完善基層體育設施。市財政安排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補助資金1070萬元,整合學校體育資源,滿足廣大群眾健身活動需求。

八、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提升財政工作整體水平

(一)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冃繕伺c部門預算實現同步批復。批復績效目標235個,預算金額162.5億元,占本級項目支出預算的比重50.9%。制定《2018年市本級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方案》,明確市本級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組織所有2017年批復績效目標的196個項目單位全部開展績效自評,在此基礎上確定6 個項目通過公開招投標開展第三方評價。通過公開招標,搭建市本級績效管理信息系統,覆蓋目標編制、績效監控、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全過程。制定《市本級財政支出項目績效監控實施方案》。組織所有批復2018年績效目標的項目單位全部開展績效監控,填報監控表,形成監控報告。

(二)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制定《大連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從擴大鄉鎮財政自主權、科學界定縣鄉事權范圍和支出責任、合理劃分收入范圍、加大對鄉鎮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強鄉鎮財政收支管理、建立績效考評長效機制6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其中,為增強鄉鎮財政實力,自2018 年起,3 年內市、縣分享的增量財力全部返還鄉鎮,以提升鄉鎮工資發放、機構運轉、社保繳費等基本保障能力。印發《大連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市與區市縣(先導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實施意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市與區市縣(先導區)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首先將8類19項納入改革范圍,其中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保障等12 個事項統一市級分檔分擔辦法,規范和簡化原有分擔辦法。

(三)深化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依據《大連市市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實施方案》,結合“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溝通協調中國人民銀行大連市支行、集中支付業務代理銀行等部門,加強業務需求研發,組織做好電子化業務聯調聯試,加強對預算單位財務人員業務培訓等環節。市本級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實現財政直接支付、財政授權支付、資金劃款清算、實撥資金支付、報表傳遞等業務全流程電子化,12月10日起,市本級全面實施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為2020年底前全市范圍內完成改革奠定基礎。同時,強化電子化全面實施后的審核、簽章風險防控管理,基本完成“第三方業務審計系統”建設,通過全面梳理國庫集中支付業務流程及電子憑證庫調用過程,研究提出單據要素變動、簽章錯誤、非工作日辦理、異常登錄、簽章數據比對等審計預警節點,為流程跟蹤、事件追查和責任認定等工作提供有效支撐。

(四)加強財政專戶和預算單位銀行賬戶管理。通過歸并同類資金財政專戶、清理撤銷不合規或已無存在必要的財政專戶,嚴格規范財政專戶開戶的審批管理,并編制全市合規財政專戶目錄,真正做到財政專戶“底數清、性質明”。截至年底,全市市縣兩級保留存量財政專戶88個。其中市本級10個、縣區78個。規范市本級預算單位銀行賬戶管理,強化各部門和單位資金管理的主體責任,結合財政部全國財政國庫工作會議提出的國庫管理“放管服”有關要求,重新修訂并印發《大連市本級預算單位銀行賬戶管理辦法》,重新規范預算單位銀行賬戶開立、變更、撤銷等業務流程,對市本級預算單位銀行賬戶實行審批和備案管理。對預算單位工會賬戶和黨費賬戶開設、除變更開戶銀行以外的其他賬戶變更、除零余額賬戶以外的賬戶撤銷均列為備案管理,方便預算單位加強管理。

(五)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修訂《大連市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管理辦法》。辦法梳理和修訂專家選聘和解聘、抽取和使用、勞務報酬、監督管理等方面,并圍繞專家業務水平、評審質量等內容建立專家評價依據和指標體系,詳細規定專家的激勵和退出機制。印發《關于印發<大連市政府采購進口產品管理辦法>的通知》,通過簡化進口產品采購審核程序、細化進口產品論證內容等方式,解決以往審批重復煩瑣、專家論證意見表述不規范等問題。印發《大連市財政局關于印發大連市政府采購項目委托代理協議范本的通知》,明確全市統一使用代理協議范本,規范代理委托行為。轉發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并結合實際在代理機構名錄登記、從業管理、信用評價、監督檢查等方面做出規定,不斷加強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監督管理,促進大連市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規范發展。印發《關于在全市統一使用新政府采購專家庫系統的通知》,正式啟用新專家庫,實現全市專家庫統一管理。印發《關于統一啟用市本級政府采購電子開評標系統的通知》,市本級政府采購全面啟用電子化開評標系統,有效規范專家和代理機構行為。

(大連市財政局供稿,趙心宇執筆)

吉林省

2018 年,吉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74.62 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0.75 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6410.85億元,增長4.0%;第三產業增加值7503.02億元,增長5.5%。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56萬元,增長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20.37 億元,增長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6%。進出口總額1362.80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出口總額325.81億元,增長8.8%;進口總額1036.98億元,增長8.5%。商品零售額6507.71億元,增長4.6%;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1。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 萬元,增長6.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 萬元,增長6.2%。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1240.8億元,增長2.5%。其中,完成稅收收入891.7 億元,增長4.4%。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支出3789.59億元,增長1.7%。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0.21億元,為預算的99.4%,增長0.3%;加上一般債務收入、中央補助收入、市縣上解收入、上年結余和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2933.77億元,收入總計3303.98億元。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75.9 億元,為調整預算的99.1%,增長4.3%;加上省對市縣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支出、政府債務還本支出、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及結轉下年支出等2628.08億元,支出總計3303.98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75.9億元,占20.5%;債務還本支出68.65億元,占2.1%;省對市縣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支出1975.83 億元,占59.8%。省級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一、增加財政有效供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落實各項稅費減免政策。全面落實國家出臺的調整增值稅稅率、提高個稅起征點等各項減稅政策;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收費目錄清單動態管理,鞏固省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征收”成果,切實減輕實體經濟負擔。

(二)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圍繞省委、省政府年初確定的重點項目建設任務,通過清理整合專項資金、盤活存量資金、統籌政府債券資金和使用股權引導基金、PPP 基金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集中財力保重點、辦大事,保障了全省鐵路、公路、機場和重大水利基礎設施等一大批重大項目順利推進。長春地鐵2號線順利通車,敦化至白河客專啟動開工,長春龍嘉國際機場二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輝南至白山、吉林至舒蘭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西部河湖連通、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松原灌區等重大水利工程順利實施。

(三)支持重點產業和行業發展,促進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支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有序推進解決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推動醫藥健康產品制造業升級,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大對服務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關鍵領域和新興業態支持力度,促進外貿新業態發展,支持“數字吉林”建設和冰雪強省建設,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大投入,創新方式,支持科技領域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改善科研院所科技基礎條件,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四)提高縣級財力保障水平,支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統籌使用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和階段性財力補助資金,切實加大對困難縣市補助力度,上述三項資金比上年凈增加近60億元,增長26.3%,重點用于支持市縣保工資發放、機構運轉和重大民生政策落實。密切關注市縣財政運行狀況,為應對縣級財政收入規模持續萎縮和個別市縣運行可能出現的階段性風險,省廳及時組成工作專班,深入30 多個縣(市)實地調研指導,充分了解市縣困難,有針對性地采取加大對下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國庫資金調度、啟動臨時應急救助機制等有效措施,從收入、支出、債務等不同層面,幫助市縣解決實際問題。經多方共同努力,全省縣級財政收入增長2.1%,實現了由負轉正。

二、聚焦三大攻堅戰,加大政策資金投入

(一)有效防范政府債務風險。一方面,開好“前門”。嚴格在國務院批準的限額內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方式舉借政府債務,并全部納入預算管理。2018年,國家核定吉林省新增債務限額485億元,較上年增加109億元,用于支持950個重大公益性、基礎性民生項目。穩步推進項目收益專項債券改革,試點發行了省屬公辦高校、省級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債券。另一方面,嚴堵“后門”,開展全省隱性債務風險摸底排查工作,制定化解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方案。堅持兩條“紅線”不能觸碰,嚴控高風險地區新增債務限額增量。加強債務風險預警監測和應急處置,動態跟蹤化解情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穩妥推進存量政府債務化解和置換,吉林省高速公路債務化解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全力以赴支持脫貧攻堅。圍繞推進“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和落實六個精準等扶貧政策要求,大幅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幅達21.8%,增加部分重點向貧困縣、貧困人口和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及時撥付下達2017年度財政扶貧資金績效獎勵1.1億元,對扶貧工作推進扎實、成效突出、群眾滿意度高的市縣給予獎勵。全面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逐步將權力和責任落實到縣,為基層深入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創造條件。探索建立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和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聯動系統,資金使用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完善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保障性扶貧措施,設立大病兜底補助資金,農村貧困人口住院和慢病門診醫療費報銷比例分別達到90%和80%,扎實推進兜底保障扶貧體制機制建設。

(三)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圍繞環境整治重點領域、重要環節,持續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力度。主動謀劃的長白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被列為國家試點項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長白山投資最大、措施最實、范圍最廣的國家級行動。截至年底,各級財政累計撥付資金46.7億元,開工項目75個,森林保護等生態監測體系初步建立,長白山區域和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遼河流域水污染問題的批示精神,通過向上爭取支持、新增省級預算安排、統籌相關專項等,累計籌措安排13.66 億元支持遼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制定出臺《吉林省遼河流域生態補償實施細則》,將生態補償金上限由每年500萬元調整到1000萬元,對流域內達到年度考核目標的斷面市縣給予1000 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調整現有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相關專項資金使用方式,支持推廣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快推動形成以秸稈還田利用與耕地保護相結合的種植生態化生產方式與耕作制度,在保護黑土地資源、控制秸稈焚燒、減少大氣污染和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在?;?、保運轉的基礎上,支持實施一系列教育改革發展重點項目,建立覆蓋各個階段的財政教育政策資金扶持體系,重點支持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落實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公辦普通高中公用經費定額補助政策,支持發展特色現代職業教育和高等學?!半p一流”“雙高”建設,促進各類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二)積極支持就業創業。調整完善支持就業的財政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省級人才開發及創業促就業政策體系,加強農民工欠薪應急周轉資金管理監督,支持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管理,建立健全基金管理的激勵約束機制,繼續適當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水平;全省城鄉低保人員保障標準分別由2017年的城市月人均484元和農村年人均3734元提高到2018年的508元和3872元;完善城鄉醫療保障制度,城鄉醫療保險基本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

(四)支持改善群眾居住生活條件。多渠道籌措資金,協調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支持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設和清潔供暖等。

(五)支持繁榮文化事業?;I措安排資金,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基層體育設施條件等,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四、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加快劃分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印發《吉林省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明確了教育、醫療衛生等8 大類18 項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制度化、標準化。

(二)不斷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對100個省級預算部門進行了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對22項省級財政專項資金、103個部門預算項目開展績效評價,省級實現了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全覆蓋。加大預決算信息公開力度,全省各級各部門全部按規定公開了政府預決算和非涉密部門預決算。加強政府采購預算編制管理,細化政府采購預算,并實現應編盡編。

(三)落實全面推開營改增后調整省與市縣收入劃分過渡方案。加大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補助規模,省撥付下達市縣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73 億元,比上年增長9%。設立中心城市省級以上開發區獎補資金,開展省對市縣正向激勵,對努力發展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市縣繼續給予正向激勵轉移支付。

(四)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通過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有效撬動社會資本,截至年底,基金總規模超過250億元,實現5.3倍資本放大功能,基金運作覆蓋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以及并購、定增等各個階段;支持推廣應用PPP模式,對省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引導基金增資10億元,規模達到25億元,通過PPP重點項目建設,帶動了670多億元的投資項目落地,較好地發揮了PPP基金引導、規范、增信的作用;農業信貸擔保規模逐步擴大,全省農業信貸擔保授信金額達到19.5億元,已放款16.7億元,授信金額與放款金額分別是上年的3.4倍和4.8倍,全年新增支持111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上年的5.1倍。

(吉林省財政廳供稿)

黑龍江省

2018年,黑龍江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36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01.0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4030.9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9329.7 億元,增長6.4%。三次產業結構為18.3:24.6:57.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3274元,比上年增長5.0%。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4.7%。實現進出口總值1747.7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其中,出口294.0億元,下降16.7%;進口1453.7億元,增長56.5%。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0%。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82.6億元。其中,稅收收入完成980.8億元,非稅收入完成301.8億元。加中央補助收入3073.5 億元(包括稅收返還收入118.6 億元,專項轉移支付補助收入1157.1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收入1797.8億元),加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26.4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944.8億元、待償債置換一般債券上年結余0.2億元、上年結余資金403.9 億元、調入資金52.8 億元,全省收入總計5984.4億元。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676.8億元,加上解上級支出22.5億元、調出資金0.3億元、債務還本支出665.3億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78.9 億元、待償債置換一般債券結余2億元、年終結余438.6億元,支出總計5984.4億元。省市縣預算全部實現當年收支平衡。

省對下轉移支付完成2519.2億元,其中返還性支出181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支出1387.7億元、專項轉移支付950.5億元。

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57.1億元,下降4.2%;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516.7億元,增長40.3%。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55.9億元,下降7.2%;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64.9億元,增長10.9%。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中央專項補助、上年結轉和市縣上解等335.2億元,收入總計391.1億元。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加省補助市縣、地方政府專項債務轉貸支出和調出資金等294.9億元,支出總計359.8億元。收支相抵,省本級結轉31.3億元。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6.2 億元,增長11.6%;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5 億元(由于廠辦大集體資金清算上解),下降120.1%。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1億元,增長103.9%;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6億元(由于工業企業結構調整資金上解),下降139.8%。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加下級上解收入、上級補助收入等,收入總計3.2億元。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加省補助市縣支出、上解中央支出和調出資金3.6 億元,支出總計2 億元。收支相抵,省本級結轉1.2 億元。

一、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國家各項減稅政策和省級出臺的減稅政策,全年為企業減輕稅收負擔超過218億元。減稅效應和外溢效應成為了制造業企業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一是落實國務院部署的8000 億減稅政策,全年減稅約54.6 億元。其中:下調兩檔增值稅稅率全年減稅約25.5 億元;落實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政策全年減稅14.9 億元;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全年減稅約6.5億元;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大幅擴展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大幅提高企業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上限、將一般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與高新技術企業的限額統一、擴大物流企業倉儲用地稅收優惠范圍等減稅政策,全年減稅約7.7 億元。二是繼續貫徹落實營改增試點改革、部分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支持企業創新和科技研發等主要結構性減稅政策,減稅152.4 億元。三是完成全省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調整工作,為納稅人減稅11億元。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為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稅收負擔,牽頭組織全省財稅部門開展了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調整工作,將各市縣低等級土地稅額標準下調2元以上,并適當下調了部分市縣高等級土地稅額標準。調整后,全省城鎮土地使用稅整體減稅幅度達26%,為納稅人減稅11億元,其中,工業納稅人整體減稅5億元左右,實現稅收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目標。四是落實國家優化政務服務流程要求,按新政策確定并公布符合免稅條件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名單125戶、公益性群眾團體3戶、非營利組織25戶。

(二)支持“三去一降一補”。推動煤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遵循早關多獎、多關多獎、動態管理原則,淘汰關閉小煤礦245 處,并及時兌付市縣政府、龍煤集團關閉煤礦獎補資金4.3 億元。多措并舉緩解企業融資難,為240戶工業企業提供貸款周轉金41.4億元,為113戶企業發放助保金貸款13.8億元;落實國家結構性減稅政策,降低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停征、免征或降低標準征收6 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有效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完善支持做好“三篇大文章”等財政政策實施細則,落實流動資金貸款貼息、新增規上企業獎勵、研發和應用首臺套產品獎勵等16 項支持產業發展財政政策,全年兌現獎補資金10.1 億元,惠及工業企業838戶,增強了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實行省級分享增量稅收返還政策,推動哈爾濱新區創新發展;落實支持開發區發展財政政策,通過地方政府債券、省級集中土地出讓收入、省級分享增量稅收返還三方面政策,支持全省重點開發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著力發揮原生態資源優勢,服務旅游強省建設,支持舉辦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推動417個旅游景區廁所建設,促進實施旅游新業態拓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項目,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豐富產品供給。通過項目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扶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支持開展駐場演出3600 余場,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教強省建設,省級統籌安排資金6.9 億元,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實施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項目684 個,推動提升源頭創新能力;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省重大及重點成果轉化項目扶持、孵化器績效后補助、科技創新券補貼等支持科技創新政策,出資組建省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支持建設孵化器94個、科技創新基地100個,激勵808戶科技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7 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

(五)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推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深入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推動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及時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玉米、大豆、稻谷生產者補貼;支持10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2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檔升級,扶持地方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支持發展現代畜牧業,重點扶持發展高產奶牛、高端肉牛、東北民豬等優質品種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15個牧業半牧業縣建設草原圍欄、草原播補和人工種草,在68個市縣實施糧改飼;落實“三減”行動計劃,推動黑土地保護利用、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支持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圍繞提高農業科技化、良種化、水利化、機械化、標準化水平,支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增生態高標準農田9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92.4萬畝,落實農機購置和更新報廢補貼政策,做好農業生產救災等工作,促進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部署,支持17萬農戶改造建設室內外廁所,促進實施農村垃圾和污水處理等項目,支持秸稈“五化”綜合利用;落實緩解鄉鎮財政困難補助資金和村級組織運轉保障經費,保障鄉鎮政權和村級組織正常運轉。

(六)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省級籌措撥付資金187億元,支持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哈牡客專、哈佳鐵路建成通車為百姓出行提速,哈爾濱機場新航站樓啟用,奮斗水庫、閣山水庫建設工程穩步推進。

(七)支持提升開放合作水平。省級籌措撥付資金2.6 億元,支持“打造一個窗口、建設四個區”。推動加快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同江界河鐵路中方段主體工程完工,哈歐班列、哈綏俄亞陸海聯運常態化運營;推動加強對外交流,保障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第五屆中俄博覽會、外交部黑龍江全球推介等活動順利開展,對新開通的哈爾濱至新加坡、哈爾濱至車里雅賓斯克等國際航線予以補貼;完善支持對外貿易發展的財政政策,在外貿自主品牌建設、外貿新業態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加大財政民生支出力度,民生支出3950.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4.5%。

(一)支持學有所教。支持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和改擴建118所公辦幼兒園,“入園難、入園貴”問題進一步緩解。支持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規劃,全面落實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基層教師生活保障等政策。啟動11 所高水平高職院校和43 個高水平骨干專業建設工程,大力推進5 所高水平大學和40 個優勢特色學科建設。

(二)支持勞有所得。省級籌措撥付資金32.6 億元,落實穩就業部署,將就業支出由保障型向促進型調整,提高對科技人員、大學生、農民和城鎮轉移就業職工創業就業服務水平。支持做好龍煤集團分流人員安置工作。完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資金管理辦法,降低創業貸款門檻,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學生擔保公司創業擔保貸款突破1 億元,直接扶持大學生創業者1500 余人,帶動吸納就業8000 余人。

(三)支持病有所醫。全面落實取消藥品加成財政補償政策,省級財政籌措撥付資金5.7 億元,推動深化公立醫院全面綜合改革;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貼標準由450元提高到490元,惠及1993.2萬城鄉參保居民;積極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府補助標準從年人均50元提高到55元;支持全省34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開展衛生人才培訓,繼續為鄉鎮衛生院招聘本??漆t學畢業生,全年培養培訓衛生健康專業人才萬余人次。

(四)支持老有所養。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基礎上,確保全省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分別增長5.5%和4%。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108元,確保城鄉老年居民基礎養老金按時發放和個人繳費政府補貼政策落實,惠及344.5萬城鄉老年居民和326萬參保繳費居民。補助民辦養老機構建設運營,改善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條件,全省新增養老床位1.6萬張。

(五)支持住有所居。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支持保障房開工建設,加大貨幣化安置力度,推動公共租賃住房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六)支持弱有所扶。將城市低保指導標準提高到每月556元,農村低保指導標準提高到每年3900元;將城市特困人員集中和分散供養指導標準分別提高到每年15420 元和10800元,農村特困人員集中和分散供養指導標準提高到每年8424元和5892元;全面落實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企業軍轉干部解困、優撫優待安置、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等政策,讓困難群眾、優撫對象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七)促進環保事業發展。省級財政安排資金248.53 億元,支持打好包括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美麗鄉村保衛戰、原生態保衛戰等污染防治攻堅戰。小興安嶺—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獲得國家第三批試點批復。

(八)促進文體事業發展。保障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文體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支持鄉鎮中心學校少年宮建設及運轉,支持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改善貧困地區文體設施設備條件,扶持開展送歡笑赴基層、戲曲進鄉村、農民文化節等文化惠民活動,促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及文化精品創作生產。推動群眾性體育場所建設,支持開展全國大眾速滑馬拉松等賽事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

三、深化財稅改革,堅持依法理財

(一)支持黨政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落實經費劃轉、資產管理、公務用車調整、部門預算執行等政策,推動省直機關黨政機構改革穩步實施。制定省直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中資產管理相關規定,摸清事業單位收入情況,提出培訓療養事業單位改革意見,積極推進全省事業單位改革。

(二)支持國有企業改革?;I措落實資本金,劃轉省直部門相關資產,支持組建7 個省級產業投資集團。完成地方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清算工作,推進中央下放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移交改造,妥善解決國有企業職教幼教退休教師待遇等歷史遺留問題。

(三)支持農墾森工改革。完成農墾和國有林區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成本測算、債務清理和資產清查等調查摸底工作,明確改革推進中經費劃轉、債務處理、財政管理體制調整等政策,支持北大荒農墾集團、龍江森工集團、伊春森工集團掛牌成立。

(四)支持司法體制改革。按規定時限完成第二批省以下法院檢察院財物省級統管工作,支持推進農林法檢機構改革,落實法院檢察院司法職業保障政策。

(五)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制定實施《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以下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堅持財力下移,中央轉移支付的80%下達市縣,新增債券448.3億元轉貸市縣,重點向財政困難地區、資源枯竭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和生態地區傾斜,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實施臨時救助機制,確保市縣全部實現當年收支平衡。制定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省對縣預算管理的意見》,從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政府性債務管理、財政基礎管理、資金監管和內控制度建設等方面,全面提升省對縣預算管理水平。完成環境保護稅、個人所得稅改革任務,落實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明確省以下環境保護稅收入分享政策。

(六)強化財政監督管理。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監管,推進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建設,督促整改貧困縣扶貧資金閑置問題,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對環保、交通、住建、民族事務等重點行業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及時整改違規問題。

(七)自覺接受監督。深入推進財政預決算公開,按時公開省本級政府預決算、“三公”經費預決算和省直部門預決算,公開內容更加完善,首次向省人大報告政府性債務管理、全省國有資產管理和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情況。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審計部門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配合全省各級人大通過聯網對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進一步增強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針對性、時效性。

(黑龍江省財政廳供稿)

上海市

2018 年,上海市實現生產總值32679.87 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37億元,下降6.9%;第二產業增加值9732.54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22842.96億元,增長8.7%。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5461.91億元,增長8.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68.69億元,增長8.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5.2%。截至年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累計開立自由貿易賬戶13.6 萬個,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25518.88億元。實現金融業增加值5781.63億元,增長5.7%。年末,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21112.33億元。實現信息產業增加值3508.30 億元,增長13.7%。上??诎敦浳镞M出口總額85317.00億元,增長7.7%。上海關區貨物進出口總額64064.29 億元,增長7.3%。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34009.93 億元,增長5.5%。上海港口貨物吞吐量73047.94萬噸,下降2.7%,集裝箱吞吐量4201.02萬國際標準箱,增長4.4%。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08.1 億元,為預算的100%,比上年增長7%。加上中央財政稅收返還和補助收入851.4億元、上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1086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382.1億元,收入總量為9427.6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351.5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9.1%,增長10.7%。加上上解中央財政支出184.9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173.5 億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485.4億元、結轉下年支出232.3億元,支出總量為9427.6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決算平衡。

市對區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1091.3億元,完成預算的101%。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645.4億元,專項轉移支付445.9億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095.4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07.1%,增長6.9%。加上中央財政補助收入18.8 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323.8億元、調入資金23.6億元、動用上年結轉收入324.8億元,收入總量為2786.4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2351.9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7.5%,增長15%。加上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60.5 億元、調出資金182.4億元、結轉下年支出191.6億元,支出總量為2786.4億元。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48.1 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12.3%,增長23.3%。加上上年結轉收入21 億元,收入總量為169.1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支出121.7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2%,增長22.4%。加上調出資金32.6億元、結轉下年使用的結余資金14.8 億元,支出總量為169.1 億元。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4429.7 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00.5%,增長6.4%。其中:保險費收入3774.8億元,財政補貼收入327.2億元,中央調劑資金收入114億元,利息等其他社會保險收入213.7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支出3951.5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9.2%,增長10.2%。其中:中央調劑資金支出165.2億元。本年收支結余478.2億元,年末滾存結余4989.3億元。

截至年底,上海市發行的地方政府一般債券余額為2603.9億元(其中市級使用339億元,區級使用2264.9億元)、專項債券余額為2362億元(其中市級使用322億元,區級使用2040億元)。上海市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5034.9億元(其中市級712.8億元,區級4322.1億元)。

一、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面落實市委《關于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加大對高質量發展關鍵領域、重點區域、大科學設施、科技重大專項、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四大品牌”(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建設和知識產權運營服務等重點領域的財稅支持力度。

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98 億元,支持“華力二期”“和輝光電”等重大項目和12 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建設。落實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地方配套資金44.9億元,支持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落戶上海。安排國家實驗室能力培育資金2.7 億元,支持張江實驗室等開展重大基礎科學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落實國家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提高獎勵標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由30 萬元/人提高到50 萬元/人,上海市科技功臣獎由50 萬元/人提高到200 萬元/人。出臺《上海市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優化科技創新券政策,明確支持范圍、完善支持方式、簡化申請流程,降低中小企業研發成本、提高大型儀器利用效率、促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完善國家重要科技計劃項目地方配套政策,調整重要科技計劃匹配資金適用范圍,鼓勵企事業單位承擔國家項目,發揮國家重要科技計劃項目地方匹配資金作用。市級財政支持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519 個,撥付扶持資金9.5 億元。修訂專利資助辦法,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創新,提升專利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發揮專利制度對激勵創新保障作用。拓展政府采購支持國產設備政策導向功能,落實政府首購、訂購政策,對《2016 年度上海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中的32 件創新產品、《2017 年度上海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中的19 件創新產品,實行政府首購政策。

建立上下聯動、左右聯通的工作推進機制,從稅收政策和資金保障上確保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順利舉行,放大其“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溢出帶動效應。

支持在省際對接道路貫通、協同創新網絡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共治和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深化合作,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全面提速,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上海自貿區專項發展資金規模由24 億元擴大到40 億元。啟運港退稅政策試點口岸由8 個擴大至13 個,促進上海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與自貿實驗區聯動發展。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支持建立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為各類企業開展國際化貿易投資經營提供信息資訊、會展及海外推廣、商事法律等全方位、綜合性公共服務。

優化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財政投入機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全力支持打好脫貧攻堅戰。

二、創新完善財稅支持方式,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突出財政支出公共性、普惠性和公平性。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500 億元,有效降低了實體經濟成本。

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快實現從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的轉變。落實上海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7條”(上海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提升民營經濟活力 大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從進一步降低民營企業經營成本、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提升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加強政策執行等七個方面共二十七條對進一步助推民營經濟發展作出部署),安排資金20 億元用于支持組建上市公司紓困基金,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鹨幠?0 億元擴大至85 億元,進一步加大擔?;饦I務創新力度,鼓勵、引導各商業銀行加強對各類科技型和“專精特新型”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全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鹄塾媽嵤m椖?507筆,擔保貸款額達到130億元。

實施融資租賃業財政政策,鼓勵、引導融資租賃業創新集聚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融資融物。

做好穩定外貿發展政策服務工作,促進增強出口企業信心。研究提出在優化退稅方式和拓展退稅標的物等方面先行先試的稅收政策措施,創新完善上海市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優化國際化的購物消費環境。

三、支持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創造高品質生活

持續推進軌道交通線等重大工程和重點區域,加快推進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向郊區特別是財力困難區傾斜,支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上?!苯ㄔO。

全年市級基本建設支出530 億元(其中:市級329.4 億元、對各區轉移支付200.6億元),主要用于G228公路新建、S7 公路新建、區與區對接、斷頭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以及黃浦江上游水源地連通管等城市運行重大保障工程、白龍港污水廠提標改造等重大生態環境工程建設、上海圖書館東館建設等重大社會民生工程建設等方面支出。

強化政府統籌保障責任,上海市城鄉居民低保補助水平從每人每月9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70元,適當提高重殘無業人員等特殊救濟人員和優撫對象補助標準,加強對特困人員、殘疾人等群體的兜底保障。支持擴大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覆蓋面,對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按該單位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總額的50%給予穩崗補貼。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470.1 億元,其中市級支出198.1億元。推進醫養結合,支持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范圍從徐匯、普陀、金山擴大到全市其他各區,照護服務對象拓展至23.4萬人。

支持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范圍從上海大學、中醫藥大學2 所擴大至7 所(新增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理工大學等5所高校)。

落實公益性文化、體育場館運行和開放經費14.9 億元,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上海圖書館東館等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設立上海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并落實首期市級出資15 億元,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文創產業發展。制定實施《上海市歷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統籌推進風貌保護、城市更新、舊區改造等。落實水利建設補助資金141.1 億元,保障消除河道黑臭任務目標實現。

支持構建精細科學的城市智能化管理體系,推進垃圾綜合治理,支持公共安全體系建設,補好城市管理短板,促進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四、深化財政體制、預算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改革,推進財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研究擬定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市與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建立權責清晰的財政管理體制。出臺上海市環境保護稅收入劃分改革方案,引導各區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規范和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構建債務風險防范長效機制。推進財政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和重點支出項目庫建設,推進中期財政規劃與年度預算有機銜接,增強跨年度重大支出政策的可預期性。出臺《關于本市建立健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財政政策導向、資金投入重點與鄉村振興規劃目標任務相適應。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市各區和部分符合條件的鄉鎮。全面執行公務卡和現金使用管理制度,經費支出的規范性和透明度進一步提升。建立政府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并將2017 年度國有資產綜合報告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專項報告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進一步加大對市級行政事業單位所辦企業清理規范力度,深化推進政府資金、資產和資源統籌調劑配置機制改革;完善與職能調整、機構編制相適應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機構改革落地實施。

五、加強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管理,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

修訂完善《上海市市級財政項目預算評審管理辦法》,加快實現預算評審制度化、機制化。結合實施《上海市政府采購實施辦法》,修訂《上海市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和評審工作管理辦法》,明確和強化采購代理機構對評審工作的現場管理職責。選擇體現部門履職特點、涉及重要民生和重大支出的33個項目實施重點評價,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重點項目的評價過程進行現場指導監督,提高績效評價的科學性和公信力。首次選擇部分金額較大、社會關注度高、代表性強的教育、科技、衛生、交通等領域31 個重點支出項目,將項目的基本情況與部門預算向社會公開。首次將各市級主管部門重點支出項目績效自評價報告的摘要匯總和10個市級重點支出項目績效的評價報告,作為市級決算參閱材料提交市人大,并在會后向社會公開,績效評價的科學性和公信力進一步提高。

(上海市財政局供稿)

江蘇省

2018 年,江蘇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595.4 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41.7 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41248.5 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47205.2 億元,增長7.9%。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5168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7.9%。全省完成進出口總額43802.4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出口26657.7億元,增長8.4%;進口17144.7億元,增長11.3%。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3%,其中城市上漲2.3%,農村上漲2.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96元,增長8.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00 元,比上年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5 元,增長8.8%。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30.2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稅收收入726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4.2%,提高4.8 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658.2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8222.81億元,增長17.4%。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9055.8億元,增長19.8%。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28.66億元,下降23.7%,加上年結轉收入7.79億元,收入共計136.45億元。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78.95億元,下降44.1%,加調出資金34.11億元,當年支出共計113.06億元。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收入6331.41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支出5708.81億元,全省社會保險基金當年收支結余622.6 億元。省對市縣轉移支付補助1959.36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1064.89億元、專項轉移支付894.47 億元)。

一、優化支出結構,財政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一)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輕企業負擔超過1200 億元。安排21億元,支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完善工業企業技改綜合獎補政策,依據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和新增稅收貢獻情況等給予獎補。綜合運用財政補助、信貸、信保、貼息等財政金融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和外經貿轉型發展。充分發揮政銀合作融資支持政策作用,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引導金融機構累計投放貸款920 億元,“小微創業貸”累計為2.6萬戶次小微企業提供648 億元低門檻、低成本的貸款支持,創新推出“富民創業貸”更大力度支持創業就業。

(二)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安排46 億元支持全省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繼續對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給予重點支持,支持南京市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4 個開發區獲批國家中小企業雙創特色載體。在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等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依據企業研發投入按5-10%予以普惠性補助。認真貫徹“人才26條”(即江蘇省委出臺的《關于聚力創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發展環境的意見》,共26 條,簡稱“人才26條”)“人才10條”(即“人才26條”后,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支持企事業單位聚才用才強化高質量發展人才引領的意見》,共10 條,簡稱“人才10 條”)政策,支持人才發展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推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或團隊到江蘇創新創業。出臺《省財政廳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實施細則》,改革項目經費預算編制方式、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強化成果轉化激勵。

(三)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省級統籌安排177 億元,支持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水利等重點工程建設,發揮重大項目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支持組建省鐵路集團、東部機場集團,及時撥付鐵路建設專項資金支持9個續建鐵路項目和鹽通、蘇南沿江鐵路開工,加大對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四好農村路”、干線航道建設的支持力度。水利資金重點支持新一輪淮河治理、長江干流河道整治、太湖治理等流域性骨干工程建設。

(四)推動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省對市縣返還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等超過2700億元,其中對蘇北地區超過1300億元。圍繞省重點功能區規劃,支持南京江北新區、沿海港口和東中西合作示范區等建設。支持國家和省級試點地區開展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動蘇北蘇中地區污水處理設施全運行。對年度考核合格的24個省級特色小鎮給予獎補。

(五)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提請省政府出臺《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省級涉農資金推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支持建設29 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全省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實現設區市全覆蓋。積極研究提出支持加快改善蘇北農村住房條件的建議方案,省級通過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新增預算安排等設立專項支持資金,下達2018、2019兩年專項資金101億元。進一步提高村級運轉經費保障標準,推動做好村級財務管理第三方代理試點工作。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深化教育改革,進一步完善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堅持“?;?、強基層、建機制”,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府補助標準等。全面落實各項社保提標、提檔、提補政策,做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實施和委托投資運營相關工作。完成省級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清算。提請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的意見》。

二、聚焦突出問題,全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防控債務風險。政府債務全部納入限額管理,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嚴格控制在限額以內,進一步強化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提示。建立對13 個設區市的債務管理督導聯系制度,成立省財政廳政府性債務應急處置協調工作組,督促各地切實防范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并對個別隱性債務風險較大的地區及時予以指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681.9 億元,將各類政府債券分門別類納入預算管理,及時做好政府債券還本付息工作。

(二)支持精準脫貧。下達省以上扶貧專項資金17.19億元,支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增收。扶貧小額信貸實行基準利率貸款、財政全額貼息。落實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大病醫保補助政策,并全額免除低收入農戶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個人繳費。深入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省對重點經濟薄弱村補助標準由每村60萬元增加到200萬元。推進扶貧資金動態監管機制建設,建立會計師事務所參與全省扶貧脫貧核查工作機制。落實中央扶貧開發部署,及時撥付對口支援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

(三)推動污染防治。下達78 億元,著力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減煤”“減化”及灌河口化工園區整治取得實效,支持解決了一批重大環境問題。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推動全省所有設區市均簽署了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與安徽省在長江流域建立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受到財政部通報表揚。完善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對生態保護工作成效較好的地區予以獎勵。完善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政策,強化市縣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出臺《江蘇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辦法》,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完成設區市環保監測機構經費上劃工作,推動環保監測監察執法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建立財政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政策體系,開展“環保貸”業務,撬動各類金融資源支持綠色發展。

三、推進改革創新,財政政策效果和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

(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全口徑預算體系,首次按經濟分類試編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政府支出預算和決算。深化預決算公開,開展財政預決算領域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省級績效目標和績效評價報告首次作為省人代會會議材料供人大代表參閱。落實《省對市縣均衡性轉移支付暫行辦法》,均衡性轉移支付覆蓋所有市縣,向蘇北等經濟薄弱地區傾斜。擬定《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下達市縣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70 億元,支持各地保工資、保運轉、?;久裆?。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重大稅制改革平穩落地,環境保護稅征收順利,蘇州工業園區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綜保區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啟運港退稅等國家稅制改革試點平穩推進。

(二)持續提升財政資金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水平。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改列一般性轉移支付,允許市縣在完成項目任務的基礎上,統籌使用結余資金。專項轉移支付原則上采用因素法分配,推行“大專項+支持方向”方式下達資金。研究全省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貫徹意見,強化財政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加大對扶貧資金等重大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力度,進一步提升以查促改、以查促管成效。

(三)積極發揮財政金融合力。用好政府投資基金工具,截至2018 年底,省財政累計對省級政府投資基金實繳出資157.8億元。其中,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已與159個主體開展合作,發起設立或出資參與基金54 支,所投基金已投資項目386個,投資金額434.7億元。參與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設立,出資設立省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規范推廣運用PPP 模式,嚴格新增項目入庫和存量項目清理,加強PPP 財政支出責任監督,對規范落地的省級試點PPP 項目給予獎補資金支持,出臺PPP 項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顧問制度。全省PPP入庫項目達538個,總投資1.05萬億元,307個入庫項目落地實施,吸引社會資本5328 億元。

(四)夯實財政財務管理基礎。按照中央和省統一部署,認真做好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專項督查、全省作風建設自查自糾等工作。擴大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加強預算執行動態監控,財政部庫款管理考核江蘇始終位居前列。編制全省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專項報告,受省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會首次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做好省級機構改革涉及部門的經費、資產等劃轉工作。積極支持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監察體制改革、公務用車改革等相關改革工作。

(五)推進財政部門依法理財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法治財政標準化管理,該項工作被省依法行政領導小組認定為全省推廣項目,啟動《江蘇省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立法后評估。構建完善“1+4+N”的廳內控制度體系。深化財政“放管服”改革,全面取消省級立項的直接面向企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全省統一公共支付平臺試點工作扎實推進,推動會計行政審批領域“證照分離”改革,在省級預算單位全面實施“網上商城”政府采購并向全省推廣。

(江蘇省財政廳供稿,單霄旋執筆)

浙江省

2018 年,浙江省實現生產總值56197 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67 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50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724億元,分別增長1.9%、6.7%和7.8%。全省人均生產總值98643元,增長5.7%。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008億元,比上年增長9.0%。貨物進出口總額285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出口21182億元,增長9.0%,進口7337億元,增長19.0%。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2.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40元,比上年增長9.0%,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5574元和27302 元,增長8.4%和9.4%。

全省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98.21億元,增長11.1%,其中稅收收入5586.63 億元,增長11.6%。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629.53 億元,增長13.1%。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0.97億元,增長7.1%;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76.95億元,增長10.6%。全省及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平衡。

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736.56億元,增長32.7%;支出9020.03億元,增長36.3%。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2.06億元,增長28.4%;支出95.03億元,下降6.4%。全省和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平衡。

省級財政安排的轉移支付1728.49 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1073.64億元,專項轉移支付654.85億元。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81.27 億元,增長24.1%;支出50.07 億元,增長35.0% 。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6.48億元,增長31.8%;支出22.72億元,增長86.2%。全省和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平衡。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4812.43億元,增長4.7%;支出4388.16億元,增長11.3%。省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10.66億元,下降12.5%;支出171.65億元,增長20.2%。收支相抵,全省和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分別結余369.97億元和28.29億元。

一、重質量,保障財政收支可持續

(一)提升財政收入質量。全省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4.7%,收入質量較好。在確保全省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爭取中央財政政策和資金支持,擴大政府可用財力。

(二)培育壯大財源稅源。發揮集中財力辦大事財政政策體系作用,打好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基礎。關注全省財政運行態勢和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帶來的變化,做好收入分析、預測和監控。加快推進財政大數據建設,加強全省財政、稅務數據信息共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優質財源稅源,應對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帶來的減收效應。

(三)加強政府非稅收入征管。推進自助繳款和財政票據按需自主取票改革試點,截至年底全省各設區市均已完成自助繳款、自主取票項目試點任務。強化土地、住房、海域和彩票公益金等重點非稅收入監管,推進財政電子票據改革試點。當年全省收繳政府非稅收入9995.42 億元,其中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的非稅收入1011.55億元。

(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強財為政服務意識,聚力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三大攻堅戰”、“四個強省”(即“改革強省”、“創新強省”、“開放強省”和“人才強省”)、“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即深化“最多跑一次”推動重點領域改革的意見、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行動計劃、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行動計劃、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行動計劃、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計劃、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行動計劃、富民惠民安民行動計劃、傳承發展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以及政府強謀劃、強執行,提高行政質量、效率和政府公信力建設行動計劃)、“八大萬億產業”(即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文化產業)等重大決策部署,集中財力辦大事。同時保障各項民生事業發展資金需要,確保全省財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厲行節約的各項規定,調整會議費、培訓費管理有關規定,實行住宿、伙食經費預算總量和單項的雙重管控。出臺《浙江省財政廳關于規范差旅伙食費收繳有關事項的通知》,制定更加細化、更具操作性的公務出差伙食費支付規定,規范差旅報銷行為。省級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三公”經費支出下降3.8%。

二、強保障,助力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按照“底數清、結構清、風險清、責任清”的總體要求,以及“查核總數、科學分類、開好前門、堵死后門、黨政同責、逐步化解”的工作方法,以“一市、縣(市、區)一方案”為原則,編制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創新提出融資平臺公司轉型“四個標準”,注資50億元構建省級國有融資擔保體系。完善考核問責機制,實行“六必問責”,穩妥有序化解債務風險。對政府投資項目實行“三個不得立項”,從源頭上管控風險。

(二)打好“脫貧攻堅戰”,強化精準脫貧資金保障。全省籌措資金24.61億元,推進對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海西州建設;落實中央對口支援的決策部署,籌措28.31 億元,提高東西部扶貧標準,較上年增資23.55 億元。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市縣投入統計制度,完善援助資金督查機制。省財政安排專項扶貧資金7.95億元,爭取中央財政扶貧專項資金2.74 億元,精準施策,促進低收入農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安排省級扶持資金1.29億元,支持“26+3”(即浙江省26個加快發展縣(市、區)及臺州市黃巖區和金華市的婺城區、蘭溪市)加快發展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年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1118 個。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省財政兌現綠色發展財政獎補資金122.67億元,支持藍天、碧水、凈土、清廢四大行動。開展省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在錢塘江流域干流、浦陽江流域上下游地區及金華市、臺州市、麗水市部分市縣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跨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簽訂新安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第三輪試點協議。安排城鎮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補助資金8.72億元。入圍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獲得中央財政基礎獎補資金10 億元。

三、促轉型,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支持培育發展新動能。落實浙江省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優化財政政策體系,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實施。安排省工業與信息化發展財政專項資金12.20 億元,聚焦數字經濟、制造強省建設、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等領域。安排資金8 億元支持之江實驗室等重大科創平臺建設;安排資金4.50 億元支持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安排資金2 億元支持西湖大學建設。

(二)助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鞏固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零收費”成果,實施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全年新增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578億元。落實中央下達的增值稅留抵退稅84.28億元,緩解企業資金壓力?;I措落實振興實體經濟(傳統產業改造)財政專項激勵資金18億元。給予市、縣(市)地方部分增值稅當年增收額5%的獎勵,支持市縣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推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安排財政資金3.23億元,擇優支持市、縣(市、區)創建“1+X”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1”是指各市、縣(市、區)政府建立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工作機制,統籌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的組織領導、頂層設計、統一規劃、政策整合;“X”是指立足各地產業發展實際和資源稟賦,探索建立若干不同特色、不同模式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11個。落實首臺套產品和“浙江制造精品”政府首購制度,中小微企業合同金額占全省采購規模的比重達84.3%。

(三)發揮政府產業基金放大效應。研究打造政府產業基金2.0版,加強省市縣聯動,強化政策引導,健全溝通協作機制,組建主題基金和定向基金,加快推進全省政府產業基金投資運作,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的投資力度。截至年底,全省政府產業基金總規模1495.56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1767.06億元,實現省政府確定的三年工作目標。

(四)支持“四大”建設。支持“大灣區”建設。實施在杭金融企業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安排海洋(灣區)經濟發展專項資金20 億元,支持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發展。支持“大花園”建設。安排省山海協作產業園建設資金3.45億元,較上年增加1.25億元,支持首批9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提升工程和15 個山海協作生態旅游產業園建設,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推動省內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支持“大通道”建設。支持“一帶一路”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安排“義新歐”班列常態化運行補助1億元。完善萬億綜合交通重大項目財政保障機制,落實中央和省補助資金171.36億元,發行政府債券115億元。發揮省基礎設施投資(含PPP)基金引導作用,出資15.94億元支持杭紹臺鐵路等重大項目實施。支持“大都市區”建設。爭取中央基建投資資金43.54 億元,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

四、兜底線,保障民生事業惠百姓

(一)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全省安排教育支出1572.47億元,增長12.7%。完善各類生均公用經費制度,確定全省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最低標準為500 元/(生·年),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為1200 元/(生·年)。安排“雙一流”高校建設資金26 億元,包括第一、二批省重點校建設、省一流學科建設、省重點暨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等。整合現有同類型專項,設立“省高??冃И勓a資金”6.7億元,出臺《浙江省高??冃И勓a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專項資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引導高校高質量發展。設立引進名校合作辦學省財政專項資金50 億元,鼓勵市縣政府和省內高校對接境內外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制定公共財政扶持民辦教育發展、民辦學校財務管理、財務清算等辦法,明確各級各類非營利民辦學校支持政策。

(二)支持就業和社會保障。全省安排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14.93億元,增長14.1%。從2018年1月1日起,將全省失業保險金標準統一提高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省定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135 元/(人·月)增加至155元/(人·月),其中省財政轉移支付最高補助155 元/(人·月)。落實中央和省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助51.94 億元,加強職工養老保險目標責任考核,完善職工養老保險省級調劑制度。加大困難群眾救助力度,啟動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價格補貼機制,落實中央和省級困難群眾補助資金21.86 億元。推進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實施,安排省級補助資金9.74 億元。

(三)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全省安排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626.20億元,增長10.0%。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510 元/(人·年),其中省財政轉移支付最高補助321 元/(人·年);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55 元/(人·年);省級大病保險籌資標準提高至不低于40 元/(人·年);合規醫療費用最低支付比例提高到不低于60%。安排“雙下沉、兩提升”(即醫學人才下沉、城市醫院下沉,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群眾滿意度)補助資金2.90 億元,探索醫共體建設財政投入新政策。按500 萬元/個的標準支持4 個重大疾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提升高精尖醫療技術能力。落實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獎補資金4200萬元。出臺《關于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預算管理 發揮醫療保險基金控費作用的實施意見》,推動醫??刭M,提升醫?;鹗褂眯б?。

(四)支持文化軟實力提升。全省安排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74.59億元,增長13.6%。支持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重點縣及薄弱鄉村文化建設“十百千”工程,補助第二輪重點縣建設4500萬元,補齊公共文化區域短板。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安排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資金3 億元,落實《關于推進農村文化禮堂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要求,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長效機制情況作為補助資金分配的重要因素。保障浙江小百花藝術中心、浙江自然博物園核心館區順利完工,推進之江文化中心、省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

(五)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完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安排資金75.07 億元支持“百項千億防洪排澇工程”等水利項目建設,安排資金20.31 億元支持保障糧油高收生產、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健全完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等,安排資金11.50 億元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安排資金16.66 億元用于墾造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安排資金6.31億元用于農村綜合改革,重點支持國家級和省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等,獲財政部考核獎勵5000萬元。安排資金1.88億元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工作。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各級財政投入獎補資金26.42 億元,帶動村集體投入8.02億元,村民籌資籌勞2.97億元,社會力量捐資贊助2.18億元,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4558個。選擇15個縣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助推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重點支持連線成片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推動升級版美麗鄉村建設。

(六)支持住房保障建設。爭取土地儲備和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券548.60億元、中央補助資金34.53億元,安排省級資金3.50億元,支持全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省財政安排2.30億元,支持1.25萬戶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和26個加快發展縣(市、區)及臺州市黃巖區、金華市婺城區、蘭溪市其他危房治理。

五、促改革,強化“財為政服務”職能

(一)構建集中財力辦大事財政政策體系。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集中財力辦大事、提高財政資金績效的要求,圍繞“兩個高水平”(確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在此基礎上,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聚焦聚力三大攻堅戰、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等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對未來幾年可用財力進行測算,對現有政策進行梳理、整合,保留政策49 項,強化政策47項,整合47項政策后設立21項政策,新出臺政策12項。按照省市縣聯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省市縣聯動機制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機制,系統構建集中財力辦大事財政政策體系。

(二)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安排資金18.28億元,支持省級政府數字化轉型建設,其中“政采云”平臺和統一公共支付平臺被列入全省政府數字化轉型“8+13”(21 個跨部門協同重大數字化轉型項目,其中8個標志性的數字化轉型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罢稍啤逼脚_在全省123 個區劃(含功能區)全部上線,交易金額1066億元,完成對廣西、重慶、青海、云南、新疆、江蘇等6 省市以及稅務、海關、邊防等3個部門204個區劃的推廣應用,被評為2018年度省政府部門改革創新項目。統一公共支付平臺實現全省所有行政區劃全覆蓋全貫通,功能全上線。接入非稅收入等項目200余項、介入執收單位10486家。平臺接入代收機構31家(其中商業銀行28 家、支付機構3 家),代收商業銀行實現全省柜面通繳。2018年,全省通過平臺受理收繳業務超5845萬人次,增長81.9%,收繳資金1585.60億元,增長9.2倍。繳款人通過“浙里辦”APP 等移動支付渠道辦理繳款事項、實現一次不用跑的比例達94.7%。制定浙江政務服務網統一公共支付平臺繳款票據,在各設區市行政服務中心依托統一公共支付平臺開展自助繳款和自助取票工作試點。開展上門服務至少一次活動,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共到部門(單位)上門服務58793次,到企業服務13496次,集中輔導2098次,服務人數達34.71萬人次。

(三)深化財稅體制機制改革。出臺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意見,推進建立省級財政事權、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兩張清單”。建立健全涵蓋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的財政支出標準體系。根據中央文件規定,按照“統一規制、分級分類”的原則,提出全省加強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措施。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綜合報告和國有企業資產專項報告首次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規范實施PPP 項目,建立PPP 財政承受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制定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實施方案。開展省級國庫現金管理7期,累計操作金額1290億元,預計可實現利息收益10.58億元。加快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2018年共發行政府債券2086.59億元,平均發行利率3.81%。

(四)做好機構改革相關工作。出臺機構改革經費保障和財務管理、國有資產管理、政府采購、預算執行等規定,加強涉改部門經費保障和財務管理,規范財務行為,嚴肅財經紀律。承擔省稅務機構改革協調小組辦公室工作職責,研究提出財政地稅人員轉隸和資產、經費劃分劃轉建議,做好財政地稅人員轉隸及稅務部門經費保障工作,確保全省財政稅務干部隊伍及業務工作“雙穩定”。

六、強監管,全方位落實績效改革

(一)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研究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在6 個部門11 個市縣探索部門整體績效預算改革試點,強化評價結果應用。提請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全面落實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浙江省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總體要求和具體舉措。加強績效目標審核,指導省級部門規范績效目標申報。組織實施省級績效自評及抽評工作,實現省級部門所有項目績效自評全覆蓋。加強省級內控制度建設,配合制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風險內控辦法,形成“1+9+X”(1,指財政內部控制基本制度;9,指重點防控的法律風險、政策制定風險、預算編制風險、預算執行風險、公共關系風險、機關運轉風險、信息系統管理風險、崗位利益沖突風險、專項資金管理風險內部控制辦法;X,指各單位內部控制操作規程)內控制度體系。健全國庫集中支付動態監控機制。強化財政監督,開展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省級部門“小金庫”、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民生項目支出標準等多項財政專項檢查(調查)工作。做好房屋建筑物購建類項目、大型修繕類項目、信息網絡類項目及其他專業技術復雜類項目支出預算審核、省級政府投資項目竣工財務決算審核工作。完成各類財政項目審核任務497 個,審核金額77.48 億元,凈核減資金9.80 億元,平均核減率11.2%。

(二)嚴控社?;疬\行風險。制定《浙江省社會保障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規范風險準備金籌集與使用,提高社??癸L險能力。研究修訂基于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制度的浙江省過渡性養老保險基金調劑辦法,開展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險基金試點,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防范養老保險基金風險。建立浙江省工傷保險省級調劑制度,增強基金持續保障和抗風險能力。

(浙江省財政廳供稿,嚴 琦執筆)

寧波市

2018年寧波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06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508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932 億元,增長8.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32603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90 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全年完成口岸進出口總額16016.5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全年完成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8576.3億元,增長12.9%。其中出口5550.6億元,增長11.4%;進口3025.6億元,增長15.7%。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10.8億噸,增長7.4%,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02元,增長8.6%。其中,城鎮60134元,增長8.0%,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5.7%;農村3.36萬元,增長8.9%,實際增長6.6%。

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2655.3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79.66億元,增長10.8%;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收入259.16億元、轉移性收入449.21億元(其中:中央稅收返還等返還性收入47.04 億元,上級轉移支付收入82.55億元,調入資金291.47億元,使用結轉資金28.15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可用資金為2088.03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592.1億元,增長12.9%;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債券還本支出253.55億元和轉移性支出242.39億元(其中:出口退稅專項上解等上解支出72.21億元,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28.63億元,結轉下年41.05億元),支出合計2088.03億元。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預算保持平衡。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999.24 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加上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收入165.48 億元和上級轉移支付收入4.7 億元、調入資金1.51 億元、上年結轉122.26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可用資金為1293.19 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973.9億元,增長39%;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還本支出87.48 億元;調出資金96.47 億元;結轉下年135.34億元。

一、聚焦“六爭攻堅”

圍繞市委市政府“六爭攻堅、三年攀高”戰略部署,發揮財政在政策、資金、制度層面的支持作用,推動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項目爭速。財政部門統籌整合各類資金、資源,完善財政金融互動政策,依法依規運用PPP、產業基金、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形式,推進財政、金融和社會資本高效結合,擴大財政資金乘數效應,推進寧波綠色石化片區產城融合生態綜合開發項目、杭州灣吉利汽車等項目建設,推動上下游石化產業鏈項目集聚落地,為擴大有效投資,厚植新增財力來源打好基礎。

(二)產業爭先。支持發展先進制造業,安排33 億元用于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積極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安排4.3 億元推動外貿企業轉型升級及外向型經濟發展。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出4.4 億元用于推進“16+3”(16 個欠發達鄉鎮及奉化、寧海、象山等南部三縣)區域村莊整治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支出3.1 億元用于落實惠農政策、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土地綜合整治。安排資金2.9 億元用于大氣污染整治、“五水共治”、節能環保等領域,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安排資金4.8 億元,加大對口幫扶財政投入力度,助力打好脫貧扶貧攻堅戰。

(三)科技爭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財政三年整合安排150 億元用于支持“創新寧波‘一轉六大’(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核心,實施‘大平臺、大項目、大產業、大團隊、大投入、大協同’六大創新行動)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科技爭投。加大人才引進扶持力度,安排9.3 億元,全面實施“3315 計劃”(2011 年,寧波開始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用5-10 年時間,以各類開發區、科研機構和留創園、研發園、創意園等為載體,引進并重點支持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寧波創新創業。其中,第一個“3”表示要引進30 名列入國家“千人計劃”的海外人才,第二個“3”表示要引進300 名列入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海外人才,“1”表示要引進1000 名列入寧波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海外人才,“5”表示要引進5000 名海外創新創業儲備人才)和“泛3315 計劃”(寧波市建設國際港口名城、努力打造東方文明之都,大力引進培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舉措,是指在5年內,根據各引才領域責任單位的工作目標,重點支持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領域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200 人、高端團隊100個,帶動集聚高層次人才3000人、高端團隊500個)。推進重大平臺建設,支出4 億元支持引進科研院所,補齊重大科技創新資源不足短板。支持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支出2.9 億元用于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破解技術瓶頸。

(四)城鄉爭優。支出18.2億元用于推進軌道交通、寧波至奉化城際鐵路、甬金鐵路和寧波機場三期建設。支出36.1億元用于推進機場快速路南延、環城南路西延等快速路聯網工程。支出27.8億元用于推進環城北路、薛家路等主干道建設,加快世紀大道、中山西路等道路綜合整治。支出5 億元支持衛星城市、中心鎮和特色小鎮建設。

(五)服務爭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貫徹落實國家、省已經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全年共為企業減免各項稅費452.8億元,比上年增加57.8億元。推進浙江政務網統一公共支付平臺應用,開展財政電子票據管理改革試點,助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開展“最少上門一次”服務,加強對預算單位財政改革指導,全年累計上門服務預算單位1443個,集中輔導145 次,服務15069 人次。

(六)黨建爭強。市財政局黨組不斷加強和改進機關黨的建設,依托“智慧財政”講壇、“支部書記講黨課、普通黨員上講臺”“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等平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理財治稅重要經濟思想,強化干部思想理論武裝。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開展“牢記初心使命 勇于奉獻擔當”專題教育實踐活動,把黨風廉政“兩個責任清單”貫穿始終,推進財政廉政文化建設,推進痕跡化管理,深化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運用。聚焦重點任務,精準發力,制定財政政策和制度,全面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二、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按照節用裕民的原則,突出公共導向,發揮財政在支持辦好民生事業發展中的兜底作用,支持社會事業發展。

(一)教育方面。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支出13.5 億元重點支持寧波大學建設“雙一流”高校,推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寧波材料工程學院等項目建設。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支出14.7億元支持開展“一帶一路”國家職業教育合作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支出9.8 億元支持特色辦學。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支出4.8 億元支持義務教育學校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推進薄弱學校改造提升。

(二)醫療衛生方面。支持公立醫院改革,支出9.2 億元用于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加大公立醫院大型醫療設備購置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投入。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支出3.2 億元支持開展特色服務項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65元。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提高參保人員大病醫療保障水平,實施醫保領域精準扶貧工程。

(三)就業方面。落實就業創業各項扶持政策,支出3 億元用于促進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就業,繼續做好各類人才購房補貼工作。

(四)社保方面。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被征地人員養老金,市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月人均提高10 元。完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支出3.9 億元支持提高孤兒和困境兒童生活保障標準。

(五)文化體育方面。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支出4.1億元支持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推進體育事業發展,支出1.7億元支持開展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和舉辦體育產業博覽會。

三、強化改革創新

全面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夯實財政管理基礎,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一)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改進預算分配方式,按照“保運轉、保民生、保續建、?;瘋?、保重點”的順序,科學編制年度支出預算,保障財政平穩運行。編制中長期財政規劃,研究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制定政府投資預算管理機制,加強政府投資項目資金來源審查,強化預算執行和竣工決算管理。

(二)規范產業基金和PPP 模式投資運營。完善基金政策制度,加快產融基金實質運作,加強產業基金績效管理,發揮基金在產業引導方面的積極作用。市縣兩級產業基金總規模186.4億元,共投資項目400個,總投資額196.8億元。規范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嚴格控制支出責任風險,完善PPP制度建設,市縣兩級累計實現入庫項目48個,PPP項目落地率達到85.4%。

(三)夯實財政管理基礎。首次向市人大常委會作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專項報告。完善資產管理制度體系,開展全面理清資產家底調查。推進政府采購云平臺的推廣應用,實現全市所有單位全面上線。加快管理會計推廣應用,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提升部門財務管理水平。推進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做好金融資本管理基礎工作。完善存量資金定期清理制度,全年全市累計清理市級部門存量資金213 億元。規范國庫現金操作,提高國庫資金投資效益,全年實現利息收入2.5億元。

四、防范政府債務風險

實行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強化政府債務管控,積極爭取新增債券限額。推動或有債務轉化為政府債務,充分利用限額空間,全市184 億元或有債務轉化為政府債務。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有關要求,實施防范化解隱性債務專項行動,組織開展公益性項目債務與隱性債務及風險核查,分年度制訂和落實隱性債務消化計劃,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制定融資平臺公司轉型工作方案和市本級償債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推進化解債務風險專項工作。規范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三批地方政府置換債券順利發行。

五、提高財政績效

強化制度建設和執行,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和公共資產,加強財政管理基礎,實現財政管理水平新提升。

(一)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要求,研究制定具體、有針對性、可操作的落實方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確保市級到2020 年、區縣(市)到2022 年基本建成政府預算、部門和單位預算、政策和項目預算“三位一體”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形成以績效為核心的財政政策體系和資金管理機制。建立新增政策和新建項目事前績效評估機制,尤其是加強基本建設項目和招商引資政策的績效評估論證。強化預算績效目標管理,將績效目標設置作為預算安排的前提,未按要求設定績效目標或審核不通過的,一律不得安排預算。開展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雙監控,完善重大政策和重點項目績效評價機制,開展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和對下級政府的財政運行綜合績效評價試點。注重結果應用,推進績效目標和績效評價結果公開,將資金使用效果與預算安排和政策調整掛鉤。按照預算、績效一體化思路,梳理預算績效管理流程,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和辦法,建立健全預算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推進專家庫和第三方機構庫等智庫建設,依托大數據和信息化提高預算績效管理水平。

(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財政內部控制體系,聚焦關鍵崗位、風險崗位,逐項篩查風險,細化防控措施,明確責任流程,同時加強監督檢查,完善考核機制,提高內控制度執行力,發揮內控制度過濾網、保險閥作用。對重大財政政策及資金分配政策制度、重大項目資金分配等重點業務,加大內部公開力度,提升決策層次,防范重大風險發生。

(三)強化國庫現金管理。加強庫款監測督導,合理管控庫款規模。核定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均衡調度財政資金。完善國庫現金管理操作機制,提高庫款資金效益。加強暫存暫付款管理,嚴格規范暫付款的范圍、期限和審批程序,嚴控暫付款增量,同時全面清理消化暫付款存量。

(寧波市財政局供稿,翁公羽執筆)

安徽省

2018年,安徽省實現生產總值30006.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38.01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3842.1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3526.7 億元,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1.8%。進出口總額629.7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00.1 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城鎮實名制新增就業70.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83%。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84 元,比上年增長9.7%。

全省財政收入完成5363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049億元,為預算的102.5%,增長8.4%;加中央補助收入、一般債務收入、調入資金等,收入總量為8048.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占比71.5%,省對市縣轉移支付2456億元,16個市財政收入超100億元,54個縣(市)財政收入超10 億元。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6572億元,增長5.9%,加一般債務還本、結轉下年等,支出總量為8048.4億元。收支總量平衡。

一、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支持“去降補”。撥付專項獎補資金19.9 億元,落實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人員安置等獎補政策。加大住房保障資金支持力度,下達棚戶區改造補助資金68.5 億元,對納入省政府批準的棚戶區改造規劃和年度計劃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進行補助。通過爭取中央支持、省級預算安排,下達453.7億元,重點支持引江濟淮、農村飲水安全、住房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247.9億元,完成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年節約融資成本140億元左右,支持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發揮規范舉債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

(二)支持實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全省減稅1103.2億元,增長19.9%,省級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實現清零,減少收費約14億元,落實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減輕參保單位養老及其他社會保險繳費負擔29.2億元。規范推廣PPP模式,截至年底,納入財政部PPP 項目庫項目448 個、總投資4996億元、落地率68.09%。投入31.7億元以補充資本金形式支持設立種子投資、“三重一創”(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產業發展、中小企業發展等7 只母基金,建立規模1000億元的省級股權投資基金體系。安排專項資金實施融資擔保業務風險補償,為12.7 萬戶中小微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擔保1372億元。安排續貸“過橋資金”,帶動市縣投入,對小微民營企業提供臨時性資金支持,幫助1.3 萬戶企業周轉資金699.8億元。撥付外經貿資金3.8億元,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深化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全省實施政府購買服務項目5154個、涉及資金125億元。常態化推進“送發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創新項目、送生產要素,服務實體經濟”活動,健全財政部門服務非公經濟制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三)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安排“三重一創”建設專項引導資金60 億元,支持第三批13 個重大新興產業工程、17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啟動建設。聚焦“四個一”(“一中心”即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城”即合肥濱湖科學城,“一區”即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省”即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撔轮髌脚_建設,大幅提高省科技獎獎勵標準,完善財政科技資源配置機制。省市投入60 億元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安排創新型省份建設專項資金13 億元,保障兌現科技創新若干政策,聚焦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10 個省實驗室和10 個省技術創新中心組建運行,支持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科技擔保融資公司,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擔保服務。擴大高校院所科研項目資金管理自主權和財務自主權,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采取設立基金、項目獎補等方式,撥付制造強省建設資金24.9億元,支持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研究制定做好新時代“江淮英才計劃”人才經費保障工作的通知,推動落實市縣人才經費保障。撥付省級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資金1.6 億元,兌現農村電商全覆蓋獎補政策。

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發展整體效能

(一)支持鄉村振興。出臺并落實30 項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政策措施,支持構建財政、基金、銀行、保險、擔?!拔逦灰惑w”財政金融協調支農機制,強化政策集成、統籌整合、引導撬動,持續加大財政農業農村投入,繼續安排5 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建設運營,推動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向基層一線延伸、覆蓋80 個縣、實現農業縣全覆蓋。統籌投入30 億元,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撥付農業支持保護補貼72 億元,引導保護耕地地力。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啟動實施稻谷補貼政策?!耙豢ㄍā卑l放惠農補貼資金312.2 億元,全面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支持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推進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和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統籌安排47 億元支持農村“四好”(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道路暢通工程,下達38.7 億元推進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性治理行動計劃,下達35.9億元推進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29.2萬畝,投入20.4億元,支持美麗鄉村建設,一體化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垃圾整治、污水處理、廁所改造),支持完成114.9萬戶農村廁所改造、247個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設施建設,分類推進村(莊)臺、保莊圩整治,改善農業發展支撐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

(二)支持污染防治。統籌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等資金15億元,打好藍天保衛戰。統籌15億元,重點圍繞長江、淮河和巢湖流域污染治理,生態良好湖泊環境保護以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等方面,打好碧水保衛戰。支持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工作,打好凈土保衛戰。撥付14.4 億元推進林長制改革。全面推行湖(河)長制,撥付資金1 億元,支持河長制信息化建設、跨市界斷面水質水量監測、河道管護等;推動農業用水節約管理,撥付資金5 億元支持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實施。簽署第三輪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協議,安排生態保護補償類資金5 億元,實施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全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全省空氣質量生態補償等政策。建立健全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新增投入8億元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項目實施。

(三)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全面落實區域協調發展財政扶持政策,支持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一圈五區”(合肥都市圈、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下達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北地區轉移支付資金1377億元,下達生態功能區、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28.7億元,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安排2.4億元,支持旅游強省“五個一批”(建設一批旅游特色精品景區、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線路、構建一批旅游新業態、發展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旅游領軍企業)建設工程,對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大黃山國家公園建設項目予以補助。安排特色小鎮、城市工作“五統籌”專項資金(省財政安排用于支持統籌推動全省城市工作,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創建城市特色風貌、創造城市優良環境、創優城市管理服務,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專項資金)9 億元,下達獎勵資金17.1億元支持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安排3.2 億元落實取消貧困縣國家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縣級配套政策,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建設。

三、保障改善基本民生,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開支,全省“三公”經費同口徑下降4.8%。持續加大財政民生投入,教育、就業、社保、醫療等重點民生支出較快增長。全省財政投入民生工程資金1067.3 億元,增長13.5%,制定民生工程實施、資金籌措和績效評價辦法,強化資金籌措管理,加強項目跟蹤調度,強化建后管養,完成33項民生工程。

(一)支持精準脫貧。落實專項扶貧資金與地方財政收入增量掛鉤機制,全省專項扶貧資金121.3 億元,增長25.6%,省級新增專項扶貧資金50%以上集中支持深度貧困縣。探索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繼續在31 個重點縣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落實債務資金、存量資金支持脫貧攻堅政策規定,整合涉農資金105.4億元、債券資金31億元、存量資金12.8 億元,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建立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實現從預算安排到資金撥付、使用、支付、績效考評全覆蓋。

(二)推進就業創業。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繼續實施就業扶持和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撥付資金8.86億元,購買5 萬個公益性崗位,保障困難群眾穩定就業和基本生活;落實技工大省建設若干政策及實施細則,撥付資金近9 億元支持企業新錄用人員技能培訓、新技工系統培養等。

(三)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出臺財政支持保障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建設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公共財政保障機制,下達91.7億元對貧困縣區予以重點支持,推進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建設。統籌67.2億元落實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政策。建立公辦幼兒園、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制度,實行財政轉移支付與中小學教師待遇優先保障政策落實掛鉤,支持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統籌資金2.5 億元,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改革。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增資幅度分別為6.05%、4.7%和50%。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公共數字文化、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等公益性項目實施,推動文化惠民項目提質增效,扶持文化產業企業轉型發展,增強文化產品服務供給。

(四)支持公共安全建設。制定公民舉報黑惡勢力犯罪獎勵辦法,支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做好維穩綜治、防邪反恐、司法救助、社區矯正等經費保障,完善縣級公安機關公用經費保障標準和正常增長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支持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等一批重大項目和重點任務實施,推動“軍轉民”“民參軍”產業發展壯大。支持食品安全快檢體系建設,實現全省覆蓋,提升檢測能力。

四、深化財政重點改革,加快建設現代財政制度

(一)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健全政府預算體系,省屬商業一類國有獨資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由18%提高到20%,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由19%提高到20%。制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編制省級2019—2021 年中期財政規劃和部門三年滾動財政規劃。進一步規范預算編制,常態化提前召開預算編制工作會議,連續三年省市縣鄉四級一體部署預算編制工作。健全預算支出定額標準,修訂省級部門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預算管理暫行辦法,規范基本支出供給政策。創新預算公開評審論證,公開評審大專項40個,評審部門整體支出2個。深入推進預決算公開,在預決算批復后20日內,省級128個部門、16個市105個縣區全部公開部門預決算,省級政府預決算公開內容從27 項增加到34 項。硬化預算約束,出臺預算執行支出進度通報辦法,建立省市縣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系。

(二)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出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設立共同財政事權分類分檔轉移支付,減少專項轉移支付,進一步理順省市縣財政關系。省級全面實行“大專項(大類別)+任務清單”管理,一個部門原則上只設置1 個對下專項轉移支付大專項,基本支出分類管理、項目支出整合歸并,打破預算項目支出只增不減的固化格局。推進環境保護稅收入劃分改革,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環境保護稅預算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省以下收入劃分體制。

(三)推進稅收制度改革。落實深化增值稅三項改革政策,平穩推進環境保護稅開征,落實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開展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立法調研,支持做好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

(四)加強績效管理。制定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出臺省級部門預算績效目標管理辦法,健全績效評價體系,省級重點績效評價由項目拓展到部門整體支出和財政政策,對農村道路暢通工程等34個重點項目、2個部門整體支出、2 項財政政策開展重點績效評價,涵蓋農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金融等重點領域和社會公眾關注項目,涉及財政資金134.7億元。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在財政扶貧資金、社保資金等領域推動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和資金分配掛鉤。加大績效評價結果公開,及時向省人大報告重點支出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和績效情況。

(五)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機制,政府性債務全面實行預算管理和限額管理,完善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舉債融資機制,健全債務風險應急處置和風險預警監測機制。出臺加強隱性債務管理的實施意見和問責辦法,開展“四清四實”(四清,即底數清、結構分布清、原因癥結清、具體責任清;四實,即工作方案要穩妥務實、處置預案要周密詳實、依法監督問責要從嚴從實、深化改革和規范管理要到位落實)專項整治,完成隱性債務清理統計工作,全面摸清政府隱性債務底數,嚴格規范政府舉債融資行為,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和融資,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六)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醫療衛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撥付357.2 億元,重點支持推進健康安徽建設,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公立醫院債務化解。將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450元/年提高至490元/年,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由50元/年提高到55元/年。完善住院、門診特殊(慢性)病、普通門診統籌待遇政策,實現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基金補償比例達到75%左右。提高大病保險待遇標準,將合規大病保險報銷提高至不低于50%。

(七)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落實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要求,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加強國有金融機構財務監管。落實新設和引進金融機構、上市(掛牌)獎勵等政策,支持新設分支機構36個、總部性金融機構1個,支持完成上市輔導備案、上市及掛牌融資企業66 戶。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財政普惠金融政策,實現縣域“基礎金融不出村、綜合金融不出鎮”。

(八)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制定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擴大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范圍,對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再設定研發費用和研發人員指標條件,統籌資金7億元推進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出臺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報辦法,完善政府投資基金運行情況報告制度,進一步規范國資預算收支管理,收繳國有資本收益24.06 億元,同比增長68%,調入一般公共預算資金4.8億元,更大力度保障基本民生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五、加強財政基礎管理,提升財政服務水平

(一)推進法治財政建設。組織開展“七五”普法中期評估,系統推進財政普法工作。強化涉法涉訴事項前置審查,落實規范性文件制定合法性審查、備案等制度,對160 件重大事項進行合法性審查,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備案率均為100%。開展財政制度立改廢工作,制定財政制度規范近300 件,加強涉法涉訴事項管理,辦理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13 件,化解行政糾紛。

(二)嚴格財政監督管理。深化會計監督,檢查會計師事務所與資產評估機構45 戶,組織開展省直部門預決算公開情況集中檢查,調查處理投訴舉報事項。推進財政內控建設,排查業務管理制度的漏洞和制度執行的短板,推動內控建設由“立規矩”向“見成效”轉變。全面落實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要求,及時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預算調整方案,定期向省人大有關機構報送政策,繼續豐富省級預算聯網監督內容,加強與人大預算信息網絡聯通。落實審計監督全覆蓋,建立審計重要問題及整改情況統計報送制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全部整改到位。

(三)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專項報告制度,首次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完善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開展行政事業性資產報表編制工作,推進各項資產管理改革。加強資產配置管理,規范資產出租、處置和對外投資事項。

(四)加強政府采購管理。深化政府采購“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府采購監管力度,依法處理投訴舉報案件,開展政府采購代理機構檢查,提升政府采購服務水平,推進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完善代理機構登記管理。提高政府采購執行效率和質量,加快省級政府采購預算執行,推廣應用網上商城,優化采購程序。

(五)加強會計行業管理。貫徹政府會計準則制度,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推動實施企業會計政策,強化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做好會計初中高級資格無紙化考試,加強高端會計人才培養,推進會計中介機構“放管服”,落實“證照分離”改革,精減行政審批材料,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持續實施執業機構加快發展支持政策,開展新業務拓展評選、財務報表質量競賽,組織開展“清掛名”專項治理,清退掛名人員666 人。

(六)推進財政信息化建設。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宣教和技術培訓,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推廣應用省級部門預算系統、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系統、銀行賬戶管理系統、地方全口徑債務監測平臺和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等建設,優化完善一體化系統,整合省直行政事業單位出租出借系統,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系統接入省政府服務平臺管理。

(安徽省財政廳供稿,蔡功伙、牛 陣執筆)

福建省

2018 年,福建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804.04 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79.82 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7232.36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6191.86億元,增長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進出口總額187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17.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1元,比上年增長8.0%。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045.49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07.41億元,完成預算的101.0%,增長7.1%。上劃中央收入2038.08億元,增收24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占比74.4%,高于上年1.3個百分點,收入質量穩中有升。積極爭取中央支持,2018年全省獲中央財政補助超1300億元。同時,支出規模不斷擴大,支出結構繼續優化,支出進度明顯加快,重點支出保障有力。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32.69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31.15億元,增長10.3%。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求,一般性支出壓減5%,“三公”經費只減不增,集中財力用于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和重點事項支出,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5.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8.7%,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增長5.1%,公共安全支出增長2.7%。全省民生相關支出3722億元,增長10.3%,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七成以上。與GDP核算相關的八項支出增長11.9%,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2.1個百分點。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2587.10億元,完成預算102.1%,比上年增長29.8%。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2917.00億元,增長46.6%。財政部核定福建省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791.3億元,其中,2018年新增債務限額736億元,增加151億元,增長25.8%。全省地方政府債務余額6059.06億元,嚴格控制在核定限額內。

一、三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

(一)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使用,全年發行債券994.01 億元。試點發行土地儲備、棚戶區改造及政府收費公路等項目收益和融資自求平衡專項債券,新增專項債券發行進度居全國首位。存量債務置換任務全面完成,累計發行置換債券4056億元,節省各級政府融資成本約402 億元。強化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開展債務風險評估和動態監測,將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納入省對設區市的績效考核,壓實債務管理主體責任。對高風險地區進行預警提示通報和風險防控督導,繼續推進政府舉債融資清理整改,總結推廣化債典型經驗,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機制進一步健全。開展全口徑債務清查,制定隱性債務化解工作方案,全省政府債務余額嚴格控制在中央核定的限額內。全省一般債務率、專項債務率、綜合債務率三項指標均低于風險預警線,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二)支持脫貧攻堅。多渠道籌集財政扶貧資金75.65億元,專項用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增財力持續向23 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傾斜。在2017年750個村的基礎上,再選擇756個村開展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推廣應用省扶貧(惠民)資金在線監管系統,建立扶貧資金監督檢查聯合工作機制,將中央和省級67 個專項資金納入在線監管,實時監控資金的流向、流量、流速。

(三)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力度。出臺《福建省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試行方案》,選擇23個縣實施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統籌整合9個部門20個生態保護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加大對重點生態保護區域的補償力度?;I措18.36 億元,用于支持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和海上養殖污染整治。下達以獎促治資金5 億元,用于全面提升小流域水環境質量。下達水土保持資金3.3 億元,加快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有序推進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確定省級60 億元資金籌措方案,并及時下達中央首批和第二批獎補資金15 億元。福州、漳州獲評2018 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三年可獲中央財政補助12 億元。支持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

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一)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落實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達290 億元。具體包括:落實降低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退還部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免征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增值稅等增值稅政策,落實提高企業設備器具扣除標準、擴大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業范圍、擴大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適用企業范圍、支持創業投資等所得稅優惠政策,落實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等其他稅收優惠政策,落實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繳水平、降低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收標準、暫停征收福建省物流企業江海堤防工程維護管理費等降費政策,延長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及工傷保險費率、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政策期限。設立總規模150億元的省級紓困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發行總規模20 億元的紓困專項債,首期10 億元,用于化解民營企業股權質押平倉風險。

(二)加大重點領域投入。統籌中央和省級資金313.34億元,支持鐵路、公路、港口、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下達147.9億元,支持鄉村振興、水利、信息網絡、新型城鎮化等重點領域36個投資工程包建設。發行179億元專項債券,加快資金使用進度,支持棚改、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放省級政府投資基金135 億元,支持重點企業和新興產業發展。

(三)支持創新驅動發展。實施工業企業技改獎勵政策。省級企業技術改造基金投放80.35 億元,帶動全省簽約項目技改總投資660.36億元。分片區實施績效獎勵,推動福廈泉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簡化補助申領程序,加快落實企業研發經費分段補助政策,下達企業研發經費預補助資金和結算資金5.43億元。設立并下達1.44億元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扶持專項資金。落實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獎勵。采用“以獎代補”“后補助”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員在基層創新創業。落實人才專項資金4.5 億元,支持引進高層次人才及工科類青年人才等。爭取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2.05億元,支持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建設、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支持加快數字經濟、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下達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3 億元,支持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公共服務等數字經濟項目建設。下達省級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1.48億元,支持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和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省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基金募集與投放順利進行,省級財政首期出資4.24億元已全部到位。穩妥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加快外貿轉型升級。

(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建立鄉村振興戰略經費投入長效機制,保障鄉村振興戰略任務落實。開展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賦予縣級涉農專項轉移支付統籌整合權限。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下達中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12.21億元?;I措糧食風險基金8.61億元,撥付省級儲備糧油費用4.52 億元。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獲批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省份。省級以上財政投入農業擔保機構資本金7.58億元。下達9.8億元,培育農業主導產業。下達14.14億元,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和田園綜合體項目試點。下達6.75億元,用于村級組織運轉經費補助。下達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9.7億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民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一)新增財力持續向民生傾斜。全省民生相關支出372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7%,持續保持在七成以上。27件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省級以上財政投入124.73 億元,完成計劃的113.8%。

(二)推進民生補短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下達6.54億元,支持新建100所公辦幼兒園,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下達28.69 億元,鞏固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下達11.5億元,支持職業教育院校建設。建立職業教育經費穩定投入機制,下達41億元,支持提升高校辦學水平,打造省級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改革完善高校預算撥款制度,穩步提升高校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水平,支持高?!半p一流”建設。下達89.93億元,用于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政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490元。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支持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困難群眾救助工作。下達2.09億元,用于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提升獎補。下達1.87億元,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項目、農村幸福院建設。下達15 億元,支持美麗鄉村、農房整治、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村莊垃圾治理、城鄉公共廁所建設。下達4.1 億元,支持廣播電視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完善征繳管理和省級統籌制度。有序做好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鹣嚓P前期準備工作。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按總體水平5%的幅度調整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從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18元。省定農村低保最低標準從3000元提高到3350 元。落實創業就業稅費優惠,加強就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下達就業專項資金8.7 億元,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等群體就業創業。加大獎補力度,強化孵化支持,推動創業帶動就業。下達7.58 億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統籌支持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協同推進司法、監察體制配套改革,落實掃黑除惡等政法經費保障。

四、財稅體制改革持續深化

(一)推進財政體制改革。落實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制定出臺《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依據環境保護稅法和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稅收入歸屬問題的通知》,制定出臺福建省環境保護稅收入省與市縣歸屬方案。

(二)完善預算管理制度。預決算公開持續深化,在全國評比中躍居第4 名。開展分類清理整合,繼續減少省級專項資金46 項,完善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制度。完善通報、約談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大結轉結余資金盤活力度,加快支出進度,全省清理盤活財政存量資金102.8 億元。強化資金配置與考核結果掛鉤,下達設區市正向激勵資金6.5 億元,激勵各地加快財政經濟發展。

(三)落實稅收制度改革。開征環境保護稅,促進污染物減排。落實個人所得稅改革,啟動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落實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辦法,新增竹木加工、餐飲服務等試點行業。配合做好消費稅、城建稅、契稅等稅種立法調研工作。

五、預算管理監督實效增強

(一)強化預算績效管理。推進績效目標分類管理,繼續開展半年一次績效跟蹤評估。突出三大攻堅戰等重點支出,選擇政策到期、歷年審計問題較多以及其他重點專項資金等開展省級績效重點評價,涉及100.18億元。部門專項支出100%開展績效自評,績效評價的資金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二)強化國有資產管理。開展國有資產綜合報告編制工作。推動出臺福建省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實施意見,加強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全流程和穿透管理。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穩步推進省級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做好省級機構改革涉及的資產清查、劃轉、接收等工作。

(三)強化財政資金監管。落實中央巡視整改要求,開展財政收入質量專項監督檢查和土地出讓金違規減免返還中央巡視整改工作。制定規范財政收入秩序辦法。實現道路交通違法罰款省內異地全渠道通繳,推進第三方支付繳交非

稅收入試點。推進非稅收入電子繳庫。規范政府采購運行。推進政府采購與互聯網、大數據融合,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府采購業務系統在線運行全覆蓋,全年采購項目預算金額達1148.83 億元。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按照省紀委部署,開展“三公”經費等“1+X”(“1”是指紀委監委對各職能部門履職情況的專責監督;“X”是指各職能部門根據職責定位和管理權限,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扶貧和民生相關政策落實情況的職能監督)專項督查,進一步完善差旅費培訓費管理辦法等制度建設。

(福建省財政廳供稿,唐文倩執筆)

廈門市

2018年,廈門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91.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0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1980.16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2786.85億元,增長7.5%。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10.1%。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6005.31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出口3341.54億元,增長2.7%;進口2663.77億元,增長4.0%;貿易順差677.76億元,下降2.1%。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2.42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8%,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3%,消費品價格上漲1.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48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01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0元,增長9.5%。

全市實現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1283.29 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754.54億元,增長8.3%。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283.3 億元,為預算的100.1%,增長8.1%。其中:地方級收入754.5億元,為預算的100.1%,增長8.3%;上劃中央收入528.8億元,增長7.8%。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92.5億元,其中:當年預算支出843.6億元,完成預算的96.3%。預算收支平衡。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99.1 億元,為預算的82%。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446.8億元,其中:當年預算支出375.7億元,完成預算的73.3%。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8.9 億元,為預算的119.2%。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4.6億元,其中:當年預算支出12.4億元,完成預算的94.3%。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43.9億元,為預算的76.4%,其中:保費收入199.6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1.5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75.2億元,完成預算的78.6%。剔除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市社?;鹗杖?51.4億元,為預算的110.1%。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22.1億元,完成預算的93.3%。

一、穩增長、促轉型成效顯現,財政收入運行穩中提質

(一)幫扶企業措施有效。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維持較低社保費率水平,多措并舉減輕企業港口物流、融資等成本,全年為企業減稅降負超300億元。投入33億元。出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工業穩增長促轉型等政策,加大工業企業投資、技術改造等獎勵,助力企業擴產提質;工業產銷率穩步提高,全市工業稅收335 億元,增長11%,比稅收增幅高3%。完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擴大擔保規模、降低擔保費率,設立應急轉貸資金,緩解企業融資難題。加大進出口企業信用保險、開拓市場扶持力度,鼓勵企業爭取訂單擴大出口、開展離岸貿易,穩定外貿企業發展。

(二)產業轉型步伐加快。投入50 億元。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出臺企業上云、人工智能等扶持新政,重點支持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軟件信息、新材料等產業發展,新增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機械裝備、文化創意等3 條千億產業鏈群,千億產業鏈群累計達到8 條。廈鎢永磁電機、士蘭微電子等項目落地,戴爾、天馬微電子等龍頭企業增產增效。殼牌石油、神州優車、瑞幸咖啡、橙聯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進駐,美團、美柚等新興平臺企業成長迅速,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稅收突破300億元,增長20%以上,成為財政增收新動能。

(三)創新引領作用增強。投入20 億元。聚焦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工業企業,加大科創孵化器、企業研發經費等獎補力度,鼓勵企業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全市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0 家,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 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68%。深化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完善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支持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運作,鼓勵開展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國內專利授權增長53%,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增長70%。加大引才引智資金投入,兌現人才新政45 條,重點引進高端產業人才和團隊,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增至110 人。

(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投入18 億元。支持大通關一體化建設,通關效率大幅提高。出臺促進外商投資、總部經濟發展等政策,優化投資和營商環境,總部經濟集聚效益顯現,總部企業稅收增長20%以上。促進自貿區加快發展,航空維修、融資租賃、跨境電商、文化出口等業態發展迅速,航空維修業產值增長14%,稅收增長23%,成為全國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新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國家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片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廈門軟件園獲批中國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園區。

二、補短板、促均衡步伐加快,公共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一)教育發展擴容提質。投入40 億元。加大公辦校建設資金保障,建成中小學項目20個,開建幼兒園項目20個,新增學位2.75萬個。提高普惠性幼兒園補助標準,鼓勵國有企業、優質民辦學校參與辦學,逐步解決學前教育學位緊張問題。支持廈門一中、科技中學開辦島外校區,實施60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質量提升項目,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島外、農村拓展。落實名師考核獎補政策,加大教育人才引進資金投入,助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支持在廈高校人才引進和科技成果轉化,推進6 所省級示范職業院校復評達標,推動高校、職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二)健康廈門加快建設。投入39 億元。擴大醫療資源有效供給,建成廈大翔安醫院、心血管病醫院和一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增醫療床位4000張。支持與復旦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醫學高校開展戰略性合作,設置“名醫工作室”,柔性引進專家170名,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財政補助資金向基層醫療機構傾斜,助力深化分級診療改革,民眾就醫更加便利。多部門聯合開展醫保反欺詐專項整治行動,查處違規醫療機構、藥店574家,醫?;鹗褂酶影踩?。

(三)民生兜底扎緊扎牢。投入33億元。加強困難群眾幫扶,落實困難群體醫療救助、殘疾人生活補助等政策,重殘、重疾群體納入低保范圍。城鄉居民醫保財政籌資標準從450元提高至650元,擴大大病醫保受惠范圍,減輕患者醫療負擔。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為超過12萬人次提供就業創業培訓服務。啟動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加大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投入,加快推進39 家農村幸福院和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養老機構,新增養老床位1612張,滿足多層次養老需求。落實中央精準扶貧要求,對口支援新疆、西藏、甘肅臨夏、寧夏、重慶萬州及省內地區近7億元,增長95%。

(四)惠民實事有效落實。投入59 億元。支持36 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開建保障性住房2.8 萬套,推出1.97萬套,出臺住房租賃試點扶持政策,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逐步構建。促進文體事業發展,支持改革開放40 周年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展演,組織文化惠民演出近500 場;建成市體育中心綜合健身館,免費開放學校體育設施,舉辦30 項國際、國家級賽事和600 多場全市群眾體育賽事,參與人數超過150 萬人次。加大食品安全監管投入,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基本建成。

三、優環境、促協調保障有力,城市功能優化

(一)新城建設提速提質。投入69 億元。高起點、高標準保障島外新城公建項目建設,竣工項目64 個,新開工項目126 個,續建項目210 個,丙洲、美峰現代服務業基地初具規模,濱海旅游浪漫線一期、集美新城圖書館、學校、醫院等一批公共設施建成投用,產城融合不斷深化。推進新城片區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完成三年試點建設任務。

(二)鄉村振興加快實施。投入26 億元。出臺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完善惠農、支農政策體系,7家企業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500強,新增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21 個。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基本建成346個自然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和278個自然村截污納管工程,推動8個市級重點示范村、12 個市級示范村和30 個美麗鄉村建設,白交祠、馬塘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進安全生態水系建設,9 條主要溪流及其他小流域整治順利推進。

(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投入101億元。軌道交通1號線運營安全有序,日均客運量11.4萬人次,2、3、4、6號線工程加快推進,國道324 改線等一批重點交通項目建成通車。全面推進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做強郵輪母港、支持開拓國際航線和中歐(廈門)班列,郵輪旅客運輸量增長100.8%,中歐(廈門)班列發運列數增長42%。開展新一輪城市提升改造,實施街區立面改造項目30 個,整治主次干道31 條、建筑1216 棟,改造老舊小區156 個,美化城市環境。推進交通疏解工作,打通6 條斷頭路,整治36 處安全隱患路段和20 所學校周邊堵點,增加公共停車泊位1.2萬個。

(四)污染防治攻堅克難。投入29 億元。全力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防治,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政策,推廣新能源車超過9000輛,更新884輛純電動公交車,空氣優良率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排名第2。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全市6處黑臭水體除臭,8座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新(擴)建13個污水處理廠。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投用,東部垃圾焚燒廠二期開工建設,全市93%的居民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支持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完成農用地土壤詳查和重點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

四、防風險、促改革推進有序,財政服務大局作用凸顯

(一)政府債務風險安全可控。落實監管職責,明確各級各部門債務風險防化責任,將債務風險指標納入各區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評。健全債務風險預警監測體系,開展政府隱性債務清查,有效防范新增隱性債務。嚴控債務風險,發債資金主要用于土地收儲項目、重點基建投資,形成優質資產,確保后續債務還款來源。截至年底,全市債務余額637億元,債務風險可控。

(二)預算管理改革不斷深化。進一步理順預算執行和調劑審批管理權責,落實部門預算執行主體責任,提高預算的嚴肅性和約束力。細化預決算公開內容,健全考核監督,促進公開及時準確。擴大預算績效評價覆蓋面,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重點績效評價,推進績效目標和績效評價結果公開。新增和調整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列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的事項總數達到285 項。

(三)財政監督管理更為有力。保障財政資金運行安全,開展涉農資金、災后重建資金、中小企業幫扶資金、“三公”經費等專項檢查;推進財政資金支付信用審查,限制失信對象獲取財政資金支持;配合開展人大預算聯網監督,聯網監督實現市區全覆蓋。完善公務支出管理,確?!叭苯涃M只減不增。推動完善財政投融資項目業主確定機制,制定代建單位激勵約束措施,明確各方監管責任。

(四)政府資產管理更加規范。建立國有資產報告制度,摸清各類國有資產底數,并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為強化監管打下基礎。健全基建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管理機制,妥善處理一批歷史遺留項目竣工決算,防控資產流失風險,提升資產管理水平?;就瓿蓹C關事業單位所辦企業清理,分類明確管理要求,逐步實施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監管。

(廈門市財政局供稿,李小麗執筆)

江西省

2018年,江西省地區生產總值(GDP)21984.8 億元,比上年增長 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1877.3 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 10250.2 億元,增長 8.3%;第三產業增加值 9857.2 億元,增長 10.3%。人均生產總值 47434 元,按年平均匯率計算,折合 7168 美元,增長 8.1%。

全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11.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 17.2%,占全部投資的 2.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 13.1%,占全部投資的 49.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 13.1%,占全部投資的48.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 8.9%,占全部投資的 48.2%。民間投資拉動有力,民間投資增長 12.5%,占全部投資的 67.9%?;A設施投資增長 17.7%,比上年加快 9.8 個百分點。全年全省貨物進出口總值 3164.9 億元,比上年增長 5.1%。其中,出口值 2224.1 億元,增長 0.7%;進口值 940.8 億元,增長 17.3%。全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94 家,比上年增長 20.0%;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25.7 億美元,增長 9.7%。在贛投資具有世界 500 強投資背景的企業達 68 家。全年全省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 2.1%。其中,城市上漲 2.1%,農村上漲 2.2%。

全年全省財政總收入 3795.8億元,比上年增長 10.1%;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 81.3%,比上年提高 2.5 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73 億元,增長 5.6%;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 70.1%,比上年提高 2.7 個百分點。在主體稅種中,增值稅 712.9 億元,增長 17.1%;企業所得稅 222.6 億元,增長 22.2%;個人所得稅 89.0 億元,增長 27.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5667.5 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在重點支出中,教育支出 1054.4億元,增長 12.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761.1億元,增長 14.6%;城鄉社區支出676.1億元,增長 31%。

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9.8億元,比2017年決算數增長12.4%。加上中央補助收入2460.8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收入531.5億元、市縣上解收入50.5億元、調入資金49.2億元、上年結余收入156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收入64.9億元,收入總量為3592.7億元。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37.3億元,增長15.7%。加上上解中央支出12.6億元、補助市縣支出2215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還本支出56.5億元、轉貸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支出389.7億元、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55.7億元,支出總量3466.8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125.9億元。

省對市縣補助支出2215億元,增長3.8%。其中,稅收返還224.1億元,增長0.5%;對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1254.6億元,增長5%,占轉移支付總額的63%,較上年提高0.5 個百分點;對市縣專項轉移支付736.2億元,增長2.9%,占轉移支付總額的37%。

一、積極財政政策聚力增效

(一)促進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繼續大幅度增加省級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全省科學技術支出147 億元,增長22.4%,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2.6%,比上年提高0.3 個百分點。共安排19.3 億元支持科技創新“5511”(“十三五”期間,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重點,以重大項目、平臺載體、人才團隊建設為支撐,新建50 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載體、新增50 個國家級創新人才和團隊、實施100 項重大科技專項和新增1000 家高新技術企業)工程倍增計劃、創新型省份建設、重點創新產業化升級工程等;安排10.6 億元支持工業轉型升級,安排23.5 億元支持新能源及光伏產業發展;加大力度支持擴大開放、招大引強,研究制定促進軍民融合財稅政策,支持全域旅游、航空、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

(二)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深入實施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全年累計為企業、居民減稅659 億元;繼續實行階段性降低企業社保費率政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20%降至19%,失業、工傷保險繳費率不同程度下降。

(三)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安排補助資金10.2億元,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安排5億元用于贛江新區、鄱余萬都(鄱陽、余干、萬年、都昌)濱湖四縣小康攻堅、贛西轉型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省財政對行政村和社區居委會平均補助標準各提高1 萬元。

(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整合資金87億元實施29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資金30 億元用于“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新增5 億元支持9 大產業發展工程;統籌安排資金4.5億元支持30個縣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設美麗鄉村;開展省級田園綜合體試點;爭取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央補助資金8.78 億元;出臺《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

(五)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成功自主發行1082.4 億元政府債券,完成國務院要求的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每年節約利息超過100億元;新增債券重點支持扶貧、棚戶區改造、普通公路建設等重大公益性項目。省發展升級引導基金新增11 支子基金落地運作,重點聚焦人才創新、民企紓困、環境保護等領域?!柏攬@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當年發放貸款549 億元。全省農擔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共設立縣級辦事處46 家。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財政部門推廣運用的PPP項目已入管理庫304個,總投資2578億元。

(六)積極爭取中央支持。2018 年中央財政下達江西省補助資金2493 億元,凈增102 億元,其中均衡性轉移支付617.2 億元,增長8.6%;全國重點領域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入圍90 個,獲得補助18.2 億元;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貸款江西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項目列入國務院貸款規劃,貸款總額4億美元,是截至2018年底江西最大的政府利用外貸項目。

二、三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

(一)積極防控債務風險。下發規范債券資金管理等10個制度性文件,通過強化制度建設,明確債務管理要求和風險防控底線。定期評估全省各地債務風險狀況,在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中首次運用債務風險指標對各地進行考評打分,并對列入風險預警和提示的市縣集中進行約談。按因素法測算分配各市、縣(區)新增債券限額,對被通報為風險預警和提示的市、縣(區)不安排或少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確保適度舉債。建立平臺公司債務統計制度,密切監控融資平臺債務風險情況,防控其風險向政府傳導。對全省隱性債務進行摸底匯總,并制定《江西省政府隱性債務底數詳細情況和化解風險實施方案》。

(二)打贏脫貧攻堅戰。健全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的投入保障機制,全力保障扶貧資金需要。全年獲得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7.1億元,比上年增長2.5%,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28.8億元,增長16.35%,達到中央考核的滿分要求。進一步規范資金整合工作,瞄準薄弱環節,提高整合實效。印發《江西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等制度,建立健全規范財政資金管理的長效機制,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脫貧攻堅的刀刃上。建立完善支出通報約談制度,定期對資金支出進度排名通報,對2017 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和財政涉農扶貧資金統籌整合優秀的縣(市、區)給予資金獎勵。完善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建設。推進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立行立改。

(三)支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安排31.3億元,比上年增長16%,開展全境流域生態補償;落實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財政獎勵政策,安排4.5億元重點支持長江沿線地區打造“最美岸線”;首輪東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15 億元全部籌集到位;探索建立省內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省本級新增2000 萬元用于建立秸稈禁燒獎罰機制,下達2.55 億元支持水污染防治,支持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下達9754 萬元,用于提升全省環境監測水平和監察執法能力、開展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等;下達省級資金2000 萬元,支持宜春、南昌、贛江新區等地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下達省級資金800萬元,支持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指導贛州市實施國家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治理水平。出資8 億元支持組建華贛環保集團;全面啟動“林長制”工作,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21.5 元/畝;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

三、社會民生事業持續進步

統籌1600 億元資金,集中力量辦好50 件民生實事。民生領域的支出達到4540.6 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80.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穩就業方面,安排16.3億元支持就業創業;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政策支持力度。

社會保險方面,連續14 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水平提高158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105元。

撫恤和社會救助方面,城鄉低保財政月人均補差水平分別提高到380 元、255 元;城鎮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70元;統籌提高城鄉孤兒、特困人員等群體生活補助標準。

醫療保障方面,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年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90 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55 元;出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住院護理補貼保險政策。

加大力度支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支持做好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等工作。

四、財稅體制進一步改革創新

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率先在基本公共服務、水利領域推開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滾動編制2018-2020 年省級中期財政規劃。

稅制改革方面,制定環境保護稅省以下收入分成辦法,并順利開征;落實個人所得稅提高起征點和增值稅稅率下調、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等政策。

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選擇社會關注的17 個民生項目進行重點績效評價。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首次向人大報告全省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出臺《江西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實施辦法》;研究制定貫徹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實施方案。

財政“放管服”改革取得突破。省本級政府采購推行“網上購物”模式,全省政府采購限額標準進一步提高;省級投資評審優化程序,提高評審效率;開展財政票據和非稅收入收繳電子一體化管理改革試點;打造全新的“江西會計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公務消費網絡監管平臺在省、市、縣、鄉四級全面上線運行,實現“全覆蓋”。

(江西省財政廳供稿,黃紹松、廖樂逵執筆)

山東省

2018年,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GDP)7646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50.5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33641.7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37877.4億元,增長8.3%。人均生產總值76267 元,增長5.9%,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8%。貨物進出口總額19302.5億元,增長7.7%。其中,出口10569.6億元,增長6.1%;進口8732.9 億元,增長9.7%。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485.4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30億元、50億元、70億元、100億元的縣(市、區)分別為62 個、32 個、22 個和11 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100.96 億元,增長9.1%。政府性基金收入6000.62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6707.79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7.34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41.05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收入4871.44億元,比上年增長21.8%;社會保險基金支出4287.38 億元,增長12.2%。

一、支持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重大突破

2018 年初國務院準予山東省先行先試8 項稅收優惠政策,確定五年給予專項財力補助100 億元,2018 年首批補助30 億元。在此基礎上,山東省研究制定了《支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若干財政政策》及5 個實施意見,形成“1+5”財政政策體系,省財政多渠道投入資金480 億元,加上市縣財政投入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為實體經濟直接“輸血”2100億元以上。

(一)強化財政體制導向作用,建立與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掛鉤的轉移支付分配、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增長獎勵等六項機制,有效激發了各方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積極性。

(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化解過剩產能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進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聚焦十強產業,支持全省重點打造的64 個產業集群高端化、園區化、集約化發展。

(三)圍繞企業減負增效,落實下調增值稅稅率、部分企業期末留抵退稅政策,擴大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出臺支持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大力清理涉企收費,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1127億元。

(四)推進科技創新,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搭建協同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五)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創新財政金融協同機制,吸引更多金融資本投向實體經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投資運作,截至年底全省共設立新舊動能轉換基金340 只,當年實現投資354 億元,帶動社會投資619 億元。規范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儲備并納入全國PPP 綜合信息平臺的項目達到1038個,簽約落地項目465個,投資額4910 億元。

(六)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參股設立國家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出臺支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22條財政政策。

(七)推動“雙招雙引”工作開展,支持成功舉辦儒商大會、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香港山東周等重大活動,致力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二、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邁出堅實步伐

針對涉農資金多頭管理、使用分散等問題,制定加快推進省級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的意見,將中央(部分)和省級涉農資金全面歸并整合,設立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以省級整合帶動市縣整合,由縣級把中央、省、市、縣四級涉農資金全部納入鄉村振興資金池。

(一)鄉村產業振興。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耕地質量,支持建設高標準農田500 萬畝。支持電子商務進農村建設。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17 個、田園綜合體18個。完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農業信貸擔保在保戶數5388戶,貸款金額16.7億元。

(二)鄉村人才振興。健全基層農技推廣人才服務保障機制,支持實施農民培訓工程,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方人才參與鄉村建設。

(三)鄉村文化振興。支持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扎實開展鄉村文明行動,深入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四)鄉村生態振興。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支持500 個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推動175 萬戶農村廁所無害化改造。

(五)鄉村組織振興。提高村級組織經費保障水平,強化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三、支持三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

(一)加強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堅持開好“前門”,發行新增政府債券1324.26 億元、置換債券和再融資債券1172.02億元。經過三年努力,全省8194.5億元存量債務全部完成置換,僅利息支出每年就節省400多億元。注意堵嚴“后門”,在全面摸清政府隱性債務底數的基礎上,制定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實施意見和風險化解方案,建立政府舉債融資負面清單制度,規范了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加強“政府債務率”等指標考核,對債務高風險地區進行約談,引導各地化解債務存量,嚴控債務增量,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二)大力支持脫貧攻堅。全省財政投入扶貧開發資金177.87億元,增長12.9%,其中落實專項扶貧資金62.89億元,增長11.2%。支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加快實施,28個新建村臺和27 個外遷社區開工建設。啟動建設全省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加強各類扶貧資金監督管理。

(三)加大污染防治支持力度。圍繞推進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全省落實節能環保支出289.45億元。支持實施“四減四增”(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過剩和落后產業,增加新的增長動能;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費,增加清潔能源使用;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計劃。研究建立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礦業權退出補償機制。深入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濟南等7市入選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市,青島、臨沂、菏澤3市入選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兩項試點共獲得中央財政補助129 億元。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進一步加大

持續增加民生投入,全省一般公共預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到7950億元,民生支出占比達到79%,各項民生政策得到較好落實。

(一)保障就業創業。實施就業創業稅費優惠政策,落實就業創業補助資金20.99億元,就業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保障教育發展。全省教育支出2006.5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20%,支持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鞏固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持高?!半p一流”建設,統籌推進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

(三)落實民生提標政策。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49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人均經費標準提高到55 元,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18 元。支持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困難群眾救助工作。

(四)加強基本住房保障。落實資金635億元,支持棚戶區改造開工85.2萬套、老舊小區改造43.4萬戶,推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年度任務全面完成。

(五)加大文化惠民支持力度。支持尼山論壇、文化惠民消費季等重大活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六)全力支持抗災救災。特別是“溫比亞”臺風災害發生后,各級財政部門快速響應,多渠道籌集資金31.73億元,為抗災救災與災后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保障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加大安全生產投入,支持“平安山東”建設,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

五、財稅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

(一)預算管理改革持續深化,實施以“兩放權、兩統籌、兩轉變、兩規范”(把資金分配權交給部門,把項目確定權交給基層;統籌“全口徑”預算編制、統籌專項資金安排;轉變財政資金分配方式、轉變財政對市場主體的扶持方式;規范預算編制、規范預算執行)為主要內容的省級預算管理改革,推動構建權責清晰、協同高效、運行規范的預算管理新格局。

(二)啟動新一輪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部分重大民生政策省級分擔比例,將省財政直管縣范圍調整擴大到41個縣(市),促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

(三)稅制改革穩步推進,落實國家稅制改革政策,開展環境保護稅和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健全地方稅體系。

(四)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全面實施,研究制定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省財政組織對61 個重點項目實施績效評價,資金規模比上年增長32.2%。

六、財政財務管理水平穩步提升

(一)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出臺一次辦好財政事項清單。加快建立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的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體系,創新非稅收入便民利企第三方繳費方式,讓信息多跑路、部門少跑腿。提高政府采購效率,將集中采購品目精簡至112項,全省政府采購2949.6億元,政府購買服務213億元。

(二)強化管理基礎工作。首次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摸清了各類國有資產家底。加強文化資產管理,推動文化資源優化整合,支持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推進財政信息化建設,全省財政大數據平臺匯集數據31.2億條,初步滿足了多維決策和管理需求。完善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通過“一本通”(“齊魯惠民一本(卡)通”業務是指山東省將政府支持和補貼給農民的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柴油化肥補貼、庫區移民補助、計劃生育輔助獎勵等惠農資金,由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全山東省農村信用社營業網絡,直接支付到每個農民開立的"齊魯惠民一本(卡)通"賬戶上)發放惠民補貼162.1 億元,惠及2920萬人次。

(三)加強部門財務管理。強化依法科學民主理財意識,不斷深化細化預算編制,大力推進財務會計管理改革,認真落實政府采購、公務卡等制度,精打細算、注重績效,財務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四)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加大預算評審力度,省本級完成評審值389.58億元。扎實開展財政監督檢查,持續加強財政內部控制建設,全面強化票據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注冊會計師和資產評估行業管理等工作,財經秩序進一步規范。

(山東省財政廳供稿,范 凱執筆)

青島市

2018年,青島市實現生產總值12001.5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6.9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4850.6 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6764.0 億元,增長7.7%。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9%。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842.5億元,同比增長10.0%。全市外貿貨物進出口總額5321.3 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出口額3172.2億元,增長4.7%;進口額2149.0億元,增長7.3%。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1.8。

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31.9億元,比上年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61.23億元,增長11.3%。政府性基金收入885.52 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為925.58 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9.72 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為7.1 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33.34 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為668.66 億元。

一、改善財稅營商環境,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一)加力實施減稅降費。深入推進“營改增”改革;全面落實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率、企業研發支出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小微企業增值稅所得稅、增值稅留抵退稅等優惠政策;推進降低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車船稅等“地方性”稅費優惠政策;停征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標準。全年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約147 億元,影響地方級收入95億元。持續實施養老、醫療、工傷和失業保險降低費率政策,全年為用人單位和職工減負46.4 億元。

(二)幫扶企業紓困解難。實施創業補貼、創業崗位開發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創業孵化載體獎補等創業扶持政策,全年完成政策性扶持創業1.9萬人,創業帶動就業6.6萬人。加快創業孵化體系升級,累計設立6支天使基金、6支孵化器種子基金,新增3 家省級創業孵化基地、7 家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助力種子期、初創期企業成功“破殼”。通過支持融資擔保、低成本過橋、化解銀行不良貸款等方式,幫助企業獲得金融機構貸款200 多億元。

(三)優化涉企服務。梳理公布15類221項惠企政策,組織走訪765戶重點企業,協調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459個。建立50 個涉企收費動態監測點,選聘22 名企業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涉企收費監察員。推進非稅繳費電子化改革,建成青島市本級非稅收入網上繳費平臺,引入支付寶、微信、手機銀行、網銀等互聯網支付渠道,優化流程讓群眾少“跑腿”。

二、助推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一)推進產業“大轉型”。出臺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75條財政政策,綜合運用稅費減免、獎勵補助、風險補償、擔保貼息、保險補貼、基金投資等方式,重點支持“956”產業(做強9 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5 大新興未來產業、提升6大傳統支柱產業)、“一帶一路”、軍民融合、海洋名城等領域項目。積極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投資運作,統籌中央、省、市、區(市)四級資金,為新動能快速成長聚資聚智。組織召開一系列基金推介會,新批準設立11只基金,累計設立母(子)基金55 只,總規模400 多億元,投資項目300 余個。

(二)支持創新驅動戰略。啟動科技創新和企業研發兩個“倍增計劃”,出臺支持培育科技型企業政策11 條,助推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和千帆企業快速發展。安排2.6億元,對598家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新認定的559家高新技術企業給予后補助獎勵,資助國內發明授權、有效發明專利、國(境)外授權、PCT 國際專利申請等8683 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700 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812 家。大力支持國際海洋名城建設,累計投入22 億元支持國家海洋實驗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國家深?;氐雀叨撕Q髣撔缕脚_,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海洋產業發展。

(三)支持“雙招雙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動開展“鏈條式”招商,創新“一項目一基金”招商運作模式,支持引進關鍵產業重大項目。創新出臺高端人才培育、青年人才引進等方面22 項“聚才”政策,安排1.8 億元支持高端研發機構及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進一步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為產業發展提供創新源動力。

三、全面優化財政收支管理,有效保障重點領域支出需求

(一)圓滿完成上合組織峰會保障任務。將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作為財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堅持“務實節儉辦會、規范高效服務”,積極爭取中央、省和社會資金支持,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上合峰會預算審核、資金籌集、經費管理、政府采購、資產調配等財政保障工作。

(二)拓寬資金來源。爭取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度223 億元,比上年增長48%,有效增加可用財力。探索發行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全年共發行專項債券140 億元,為棚戶區改造、土地儲備、鐵路等重大交通建設項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全市儲備并納入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平臺項目80 個,投資額2255億元,支持交通、醫療、教育、環保等領域基礎設施“補短板”。地鐵4號線、市民健身中心等6個項目入選中央PPP示范項目,獲得3000萬元獎勵資金。

(三)強化預算統籌。取消教育、科技等6 大領域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避免資金“碎片化”,增強財政資金統籌能力。繼續按5%壓縮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公用經費,嚴控“三公”經費、會議費、培訓費等一般性支出,并實施動態監控。強化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出臺《青島市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國有企業按15%比例上交利潤,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由22%提高到25%。

(四)夯實財源基礎。完善企業跨區(市)遷移預算管理辦法,引導各區市把招商引資重點放在優化營商環境和吸引外來財源上。出臺進一步規范財政收入實現收入高質量增長的政策,提出規范核算收入、嚴禁編造虛假財政收入等六個方面的要求,促進財政收入量質齊升。強化涉稅信息共享機制,開展應用地理信息加強稅收征管、不動產拍賣執行稅源管控聯動機制等工作,各協稅護稅部門通過財源建設信息平臺共享涉稅信息1687萬條,實現地方稅收34億元。

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全市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到1156.2 億元,增長9.3%。支持提高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等13 項民生保障標準;新增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補助等4項民生保障事項,擴大了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等2 項民生事項保障范圍。財政投入78 億元補充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將即墨、膠州、平度、萊西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納入全市統籌,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險可持續性。創新升級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生活照料納入護理范圍,實施“全人全責”新型護理保險制度,為1.8 萬名失能失智老人支付護理保險3.3億元。推出困難居民剛性醫療支出救助辦法,對25 種大病實施剛性救助,部分病種“兜底”救助。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十四連漲”,將退休人員取暖補貼提前到10 月份發放,解決低收入退休人員的實際困難。多渠道籌集資金244 億元,啟動棚戶區改造41248 套,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200 戶,完成住房保障7986 套(戶)。

(二)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整合4.5 億元,支持建設高標準農田29.7萬畝,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及時足額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4.3億元,保護種糧農戶積極性。為109家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提供貸款貼息,撬動銀行貸款34億元。通過農業融資擔保累計支持農業項目507戶,放款3.4億元。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全面取消產糧大縣小麥、玉米種植保險縣級財政保費負擔。安排5.1 億元積極開展村級一事一議獎補、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示范試點、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等工作,支持建設1047 個村級公益事業項目。

(三)支持美麗青島行動。撥付74 億元保障新機場、地鐵、高鐵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膠東機場主體竣工,配套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濟青高鐵、青鹽鐵路、董家口疏港鐵路開通運營。地鐵11 號線、13 號線開通。累計投入24.5億元支持完成海綿城市建設131平方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52.5公里。安排節能減排生態環保資金25.3億元,較上年增長22.6%。完成6 萬戶居民531 萬平方米的建筑節能改造、240 臺燃煤鍋爐節能改造。成功爭取入選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試點,獲得中央補助資金6 億元。支持構建有關空氣質量、地表水環境、重點水源地、生態濕地、生態公益林的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等,著力激發“綠色發展”內生動力。

(四)支持脫貧攻堅。安排財政扶貧資金3.26 億元,增強貧困戶、貧困村、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200 個省定貧困村、3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和10個市定經濟薄弱鎮全部摘帽。出臺《市級財政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意見》,組織對全市2015 年以來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自查,確保扶貧資金安全高效使用。

五、持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財政制度

(一)完善財政體制政策。深入推進市與區(市)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按照“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原則,從基本民生支出入手,逐步厘清市與區(市)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采取定額補助、因素法分配等方式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增強區(市)政府履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的能力。完善體制激勵政策,建立“飛地”項目利益分享、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增長、財政資金調度激勵等新機制,明確將環境保護稅作為區(市)級財政收入,進一步激發區(市)發展增收的積極性。

(二)深化績效管理改革。組織實施市級專項資金“拉網式”評估,取消歸并整合98 項,保留設立64 項,實施“清單式”管理并逐一完善資金管理辦法。組織完成政府投資預算評審項目90 個、決算審查項目42 個,組織開展生態補償等17 項市級專項資金和支持畜牧業發展等5 項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重點績效評價。將33 項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納入績效自評范圍。修訂完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績效目標管理辦法。建立了涵蓋240個項目支出績效目標體系參考模板,進一步提高績效目標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三)防范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全面完成存量債置換任務,累計發行置換債券696 億元,進一步優化債務期限結構,每年可節省政府付息支出超15 億元。組織完成2573 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融資平臺、國有企業的隱性債務排查,逐項制定化解方案,穩妥化解存量、堅決遏制增量。建立政府債務風險與新增債務限額掛鉤、新增債務審批等制度,將各區(市)政府債務率、債務壓減情況等納入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和深化改革考核體系,從源頭上抑制過度投資沖動,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四)財稅領域改革穩步推進。環境保護稅、水資源稅、個人所得稅等稅制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全年全市征收入庫環境保護稅6722萬元、水資源稅14632萬元,105萬人按照過渡期政策繳納個人所得稅,47 萬人不再繳納個人所得稅。支持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穩妥推進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工作。將市直部門(單位)舉辦的229 戶國有企業納入改革范圍,全面完成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改革任務。高質量完成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地方性債務投資項目資產清查登記工作。深化政府采購管理改革,推動政府采購管理從程序導向型向結果導向型轉變,構建放管結合的采購監管模式,切實提高政府采購績效。

(青島市財政局供稿,杜 睿執筆)

河南省

2018 年,河南省實現生產總值48055.86 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89.38 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22034.83 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21731.65 億元,增長9.2%。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8.1%。全年進出口總額5512.71 億元,比上年增長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94.74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2.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2.3%。

2018 年,河南省財政總收入5875.8 億元(快報數,下同),比上年增長11.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63.9 億元,增長10.5%。稅收收入2656.5億元,增長14%,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0.6%,同比提高2.2 個百分點,如果考慮口徑調整因素,稅收占比提高更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225.4億元,增長12.3%,首次突破9000億元,近三年每年躍上一個千億元臺階。

一、強保障謀突破,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聚力增效作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把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嚴格落實降低增值稅稅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等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免企業稅收480 億元。鞏固2017 年10 月以來省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負擔成果,繼續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推進重點產業發展。聚焦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目標,統籌財政資金14.8 億元,支持煙草、豫酒、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等12 個高技術、高成長、高稅利產業加快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先后制定實施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40 條財稅政策、支持建筑業轉型發展10 條財稅政策等重點產業發展財政政策,加快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省級16 支政府投資基金新增投資114 億元,支持了全省企業和產業發展。引導市縣設立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11.2億元。全面推開政府采購合同融資工作,為330 家中小微企業實際發放貸款9.6 億元。實施債轉股獎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置換省屬國有企業債務166 億元,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二)加快推進創新驅動。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打造創新開放載體平臺。安排專項資金5 億元,鄭州、洛陽、新鄉三市投入17.2 億元,推進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發展。安排自貿區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專項資金2 億元,推進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平臺。統籌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5.3 億元,實施外貿高成長企業培育工程。修訂招商引資資金管理辦法,確保重大招商活動順利開展。預撥4800 萬元,支持中原學者科學家工作室建設。經過積極爭取,鄭州等4 個高新區獲批國家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強化創新機制建設。統籌資金3 億元,建立企業研發投入引導機制,對建立研發預算制度、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給予后補助支持,引導企業加大自身研發投入?;I措資金5.3 億元,支持重大科技專項、基礎前沿研究類項目、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關鍵領域技術創新和突破。創新財政投入機制。開展“科技?!?、“科技貸”業務,建立企業專利貸款分檔補助機制,引導社會資本超過14 億元支持科技研發。

(三)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把鄉村振興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研究出臺關于建立完善財政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政策體系的意見,初步形成河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N”財政政策體系構架,夯實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基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農林水支出964.3億元,增長5.2%,以“四優四化”(“四優“重點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四化”統籌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為重點,以支持十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抓手,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采取保險等手段撬動金融資源,支持建成高標準糧田6015萬畝,糧食產能達到625億公斤,農民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3831元,平均增長8.7%。安排125.5 億元耕地地力保護和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支持農民科學耕作,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加大對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等支農重點工作支持力度,深入開展優質糧食工程,拓寬糧食收購企業融資渠道,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業態,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統籌安排資金29.4 億元,支持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戶用廁所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改善。此舉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充分發揮保險政策作用,開展小麥完全成本保險試點,提高農業保障能力,得到了財政部的充分肯定。爭取中央財政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糧改飼、耕地輪休、秸稈綜合利用、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溫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等7項試點在河南省落地實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提升新型城鎮化和基礎建設水平。貫徹落實國務院以及財政部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決策部署,規范高效推廣應用PPP 模式。截至年底,省財政廳PPP 項目庫入庫項目1051 個、總投資13629 億元,全省示范項目落地數量及獲取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均居全國第一。由于推廣PPP 模式成效明顯,鄭州市、固始縣被國務院通報表彰。加大基礎能力建設投入。安排資金353.6億元,支持鐵路、公路、水路等基礎設施、新鄭國際機場改擴建等重點建設項目,提升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成效。研究制定全省十項重大水利工程籌資方案,綜合運用BOO 模式等市場化方式予以支持。確定青年人才公寓建設出資來源,支持加快推進省直青年人才公寓一期二期建設。獲得國外貸款3.9 億美元,統籌用于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安排30 億元新型城鎮化轉移支付資金、25.8 億元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支持市縣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

(五)功能類公益類企業改革持續深化。圍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功能類公益類企業作用充分有效發揮,印發出資人權力和責任清單,完成企業戰略發展規劃編制,突出分類考核,強化負債約束,功能類公益類企業主業進一步聚焦,企業活力和監管效率進一步增強,橫向聯系互動更加緊密,縱向合作交流持續深化。截至年底,13 家企業管理資產規模9102.5 億元,較年初增加847.9 億元。

二、建機制管長遠,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規范融資舉債機制初步構建

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全省債務風險總體可控,財政部專門派出調研組對河南省經驗做法進行總結,并向全國推廣。在全省進行隱性債務摸底調查,通過“一個縣一個縣審計”、“一筆債一筆債核實”、“一個包一個包打開”,基本摸清了全省政府隱性債務底數和風險狀況。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提請省委省政府出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實施意見,明確了32 條具體措施。按照“分類施策、因地施策、一債一策”的原則指導各地穩妥化解風險,形成全省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化解方案上報黨中央、國務院。集中排查整改債務風險隱患問題,組織開展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清理整改和PPP 項目摸底核查工作,及時消除和整改了一批風險隱患點。強化警示教育,依法嚴肅處理違法違規舉債問題,繼續保持對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的高壓態勢。加快建設政府債務監控平臺,構建“制度+技術”模式,運用大數據技術將所有政府債務項目納入監控范圍,對全口徑政府債務實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為防范化解債務風險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在嚴堵違規舉債“暗道”的同時,拓寬規范舉債的“明渠”,形成了債券發行機制,降低了債券成本,提前完成年度債券發行任務,累計發行政府債券1325.9 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015.2億元,償還類債券310.7億元,為河南省在資本市場籌集了大量低成本資金,有效發揮了政府債券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積極作用。

三、補短板強弱項,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夯實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完善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全省民生支出突破7000億元,達到7126.5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77.2%,其中落實重點民生實事資金1023.6 億元,各項民生政策得到較好落實。

(一)推進脫貧攻堅。完善投入機制。調整完善河南省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辦法,規范統籌整合資金管理,提高整合質量,引導貧困縣在“因需而整”的前提下做到“應整盡整”。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全省扶貧資金投入357 億元。撬動金融資源。綜合運用貼息、擔保、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向貧困戶和龍頭企業落實扶貧小額信貸政策,撬動小額信貸投放462.7 億元,支持97.6 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產、增收脫貧,新增180.9 億元,新增額位居全國第一。強化資金監管。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進一步優化,資金一一匹配到項目,資金支出進度與項目進度一一匹配,扶貧項目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財政部充分肯定河南省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工作成效,4 月,在鄭州召開了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現場會。河南省扶貧資金績效考評被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評為A 類等次,獲得獎勵資金1.1 億元。

(二)支持污染防治。建立穩定投入增長機制,全年節能環保支出358.5 億元,增長48.3%,較好地支持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安排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23.1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市縣生態補償引導性補助6 億元。強化稅收調控。及時制定方案,開征環保稅、水資源稅。2018年以來,全省環境保護稅申報數額18.4億元,依法減免稅款5.3億元,少排污少繳稅激勵效應初步顯現,企業節能減排動力明顯增加。實施生態補償獎罰。建立月度生態補償制度,獎優罰劣,充分調動市縣政府實施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倒逼各地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從源頭上管控和改善環境狀況。推廣新能源運用。安排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充電基礎設施財政獎補資金96.9億元,安排5000萬元推進“雙替代”工程實施,支持新能源推廣應用。支持國土綠化。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籌措資金28.4億元,支持600余萬畝國土綠化、3.4 萬畝退耕還林、3726 萬畝森林資源管護。

(三)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提升教育質量。在全國率先建立學前教育生均綜合財政撥款制度,持續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動職業教育布局調整。深化省屬院校生均撥款制度改革,實施本科高校分類支持辦法。支持“雙一流”建設,通過壓減一般性支出、優化支出結構等方式,研究確定“十三五”籌資方案,當年統籌10.9 億元,保障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其他高校支持力度不降,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研究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意見,改善鄉村教師待遇。健全全鏈條國民教育資助體系,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緩解看病難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看病貴問題有效緩解。支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升全省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推進“369”(通過引進、培養、培訓等三種途徑,用6 年時間,實施醫學院校畢業生特招計劃等9 項行動計劃)人才培育工程,免費開展預防出生缺陷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和貧困婦女“兩癌”救助。推進文化建設。全省文化建設支出40.2 億元,增長15.2%,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助力平安河南建設。足額安排資金,保障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基層宗教問題綜合治理工作順利推進,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四)強化基本民生保障。促進就業創業。推動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加快運作,投資48.6億元,支持18家企業發展?;I措安排就業補助資金30.7億元,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保障大學生、返鄉創業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安排貼息資金9 億元,引導金融機構發放擔保貸款100億元,改善了創業環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調劑制度,均衡全省地區間養老保險基金負擔,增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養老金水平、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進一步提高。強化住房保障。不斷完善保障房資金分配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統籌資金143.2 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分配河南省資金138.5 億元,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總資金量的11.2%,增加47.8億元,增長34.6%,有力支持了66.3 萬套保障房順利開工建設。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8.6 萬戶,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有效改善了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

四、重規范精管理,推進依法理財,財政現代化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一)提升財政法治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18項、下放4 項、整合2 項行政職權,推廣因素法分配資金,省級財政審批服務事項基本實現“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梳理公布行政執法依據目錄、權責清單、流程圖和崗責體系,強化行政執法責任制。配合推進省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工作,進一步提高財政透明度。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鄉鎮財政建設的意見,促進基層財政規范發展。

(二)強化基礎管理工作。摸清全省國有資產底數,首次向省人大常委會匯報了全省各級各類國有資產管理情況。推進政府會計準則實施準備工作,加強會計高端人才培養,推動會計職能轉型升級。完成信息化建設項目等8個通用標準制定工作,推動提升預算編制規范化水平。完善道路救助基金政府購買服務運行機制,全省籌集使用基金同比增長43.1%,救助人數和資金使用量均居全國前列。改革國庫現金管理和省級社?;鹭斦舸磴y行招標辦法,評分全部采用客觀性指標。完成3 期規模共330 億元的國庫現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收益。推進全省信息化統建統管工作,財政大數據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健全監督管理機制。開展扶貧資金督導幫扶、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圍繞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抓出成效。一卡通使用開展專題調研,監督轉型取得初步成果。全省評審項目超過6萬個,送審資金3830.2億元,審減519.9億元,平均審減率13.6%。完善網上商城系統功能,拓展網上商城品目,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為政府采購人提供了便利,網上商城交易額達8.8億元,增長72.5%,受到了普遍好評。出臺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實施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績效評價試點,深化政府購買服務改革。

(河南省財政廳供稿,張寒毅執筆)

湖北省

2018 年,湖北省完成生產總值39367 億元,比上年增長7.8%。三次產業結構為9.0:43.4:47.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548 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7089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8730 億元,增長9.9%。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總額增長11.0%。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487億元,增長11.2%,其中,進口1234億元,增長15.0%;出口2253億元,增長9.2%。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19億美元,增長8.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34億元,增長10.9%。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5685億元,可比增長8.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07 億元,可比增長8.5%。完成地方稅收收入2464 億元,可比增長9.6%,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74.5%,比同期提高5.3 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質量持續提高。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7258 億元,可比增長6.7%,比同期回升0.8 個百分點,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持續保持在75%以上。其中,轉移性支出3990億元,包括返還性支出294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支出1926億元、專項轉移支付支出923億元、債務轉貸支出313億元等。

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深化增值稅改革,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增值稅稅率,調整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實行增值稅留抵退稅,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堅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和常態化公開,實現“涉企收費進清單、清單之外無收費”。停征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費,降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標準,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進一步清理規范全省各市縣區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范圍、征收標準。

(二)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設立500 億元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培育新增長點。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支持煤炭行業去產能。安排資金2.28 億元,妥善解決“三供一業”(企業的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等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補充省出資企業資本金30.55億元,支持鐵路建設和綠色發展。支持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業發展。支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省財政科技資金支出269 億元,同比增長15%。統籌資金支持“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支持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修訂完善省屬高校院所橫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和代理記賬管理辦法。

(三)推動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向省級再擔保平臺注資30 億,完善50 億元中小實體經濟發展資金管理機制,增強擔保機構實力。調整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管理體制,省財政履行出資人職責。建立再擔保代償補償機制,構建新型政銀擔合作關系和“4321”(原保機構、省級再擔保機構、銀行、地方政府按照4:3:2:1比例承擔代償責任)風險分擔模式。爭取國家融資擔?;鹬С?,省再擔保集團納入第二批合作范圍,獲授信100 億元。實施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操作,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引導撬動社會融資。加大普惠金融政策落實力度,引導金融機構支農支小。落實企業債券獎勵扶持政策和企業上市獎勵政策,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

(四)保障重大項目建設?;I措資金601億元,發行新增政府債券702 億元,支持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村公路、鄉鎮生活污水治理等“四大補短板”工程建設,支持交通強省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支持長江生態修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項目,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推動PPP 項目提質增效,截至年底,納入財政部PPP 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項目393個,投資規模6162億元;落地項目181個,投資規模3266億元,獲財政部示范項目獎勵2.34億元。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贈款及清委貸項目13 個、貸款額10.45 億美元。

(五)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完善財稅激勵政策,設立市州高質量發展激勵性轉移支付20 億元,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襄陽、宜昌提升城市綜合實力,推動形成更多新的區域性增長極或特色型增長極。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安排縣域高質量發展激勵性轉移支付,鼓勵縣市爭先創優。堅持固本強基、財力下移,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構建均衡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基本財力的轉移支付體系,新增調資轉移支付20 億元,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52 億元,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久裆?。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省級新增財力全部用于市縣,市縣支出占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超過85%。

(六)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省級財政安排農林水事務支出57.4億元,對下專項轉移支付246億元,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進農業保險提標增品擴面,支持“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荊楚農優品”等“八大工程”。健全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放補貼資金67.53億元。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重點項目?;I集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7 億元,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健全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財政獎補機制,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農村“廁所革命”。支持357 個試點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鞏固完善“以錢養事”機制,配合推進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和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二、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一是健全風險防控制度體系。建立定期會商、情況通報、防范預警、督辦督查、責任追究工作機制。貫徹落實《湖北省政府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聯合省紀委監委印發《關于政府違規舉債融資問題線索移送處置的暫行辦法》,起草《湖北省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意見》《湖北省政府隱性債務問責辦法》。二是引導依法合規舉債融資。發行新增政府債券1011.7 億元,置換存量政府債務340 億元,支持各地合理融資需求。推進專項債券管理改革,探索發行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專項債券。規范PPP 模式和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公益性項目。三是化解政府隱性債務。制定全省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方案,加強隱性債務統計監測,督促和指導市縣嚴格按照化債計劃償還債務。

(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一是落實扶貧投入政策?;I措扶貧資金194.1 億元,比上年增長14.2%。省、市、縣當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量的15%、財政當年清理回收可統籌使用存量資金50%以上用于精準扶貧。二是加大傾斜力度。落實“三個新增”(新增脫貧攻堅資金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項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貧困地區)要求,向深度貧困縣傾斜,在2017 年對深度貧困縣每縣傾斜安排1000萬元的基礎上,從2018年起每縣再追加1000萬元。協調省直單位對納入統籌范圍的中央財政資金,確保分配給貧困縣和片區縣的資金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增幅。三是支持精準扶貧“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推動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借貸資金償還機制。鼓勵貧困人口參加生態護林管護脫貧。兜住貧困家庭民生底線,全省農村低保、五保供養標準全部高于國家扶貧線,貧困家庭子女優先享受學費減免和補助生活費。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四位一體”的健康扶貧工作機制。四是推進扶貧資金統籌整合。指導、督促28 個國定貧困縣推進實質性整合,實行“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實際統籌資金220 億元。制定《關于完善財政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通知》,從省級整合、縣級統籌、健全工作推進機制三個方面構建長效機制,全年全省統籌財政資金972億元。五是強化資金監管。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將中央42 項資金、省級33 項資金納入扶貧資金總臺賬。開展全省財政系統扶貧資金監管年、扶貧資金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三年行動。在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兩項考核中均被評為“優秀”。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是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力度。省級籌措資金129 億元,轉貸政府一般債券93 億元,支持“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用三年時間推進“廁所革命”、精準滅荒、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四項重大生態工程),推進長江經濟帶“雙十”(長江經濟帶“十大標志性戰役”和“十大戰略性舉措”)工程。支持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破解“化工圍江”。安排轉移支付資金53 億元,支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漢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I措資金9.3 億元,支持森林、濕地保護、水土保持工作。二是堅持示范試點引領。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國家地質災害治理重點省、咸寧市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重大項目成功入選國家試點支持范圍,累計將獲中央財政補助46 億元;繼續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示范試點項目;推動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參與制定《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省內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四是提高環保監管能力。支持環境監測預警、環境執法監督和環境信息化三大體系建設,推動全省環境監測與監管能力提升。

三、促進社會民生持續改善

全省民生支出5787 億元,增長7.1%,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達到1748億元?;I集就業補助資金27億元,支持“我選湖北”、技能強省等重大政策,支持實施就業提升和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防范化解養老保險支付風險,爭取中央財政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補助資金354 億元、中央調劑資金46 億元;加快省級資金撥付進度,提高缺口地區省級調劑金預撥比例,順利實現養老金向中央調劑平穩過渡;壓實市縣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省級調劑金激勵機制,將養老保險轉移支付分配與市縣基金預算完成、缺口補助資金到位、養老金發放等落實情況掛鉤,全省養老保險基金平穩運行?;I集社會救助資金110 億元,支持縣市落實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等社會救助政策。落實優撫對象撫恤、退役士兵安置、軍隊離退休干部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二)推進健康湖北建設。制定省醫療衛生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落實衛生健康投入政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490 元、55 元。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推進完善分級診療、藥品供應保障等制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經費,全面提升全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防控能力。

(三)支持教育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大教育支出力度,全省教育支出達到1066億元。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健全完善公辦幼兒園生均撥款和幼兒資助制度。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營養改善、師資力量進一步加強,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7%。督促市縣逐步完善普通高中經費保障機制。繼續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發展?;I措資金32.3億元,推進高?!半p一流”(世界一流大學以及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強化職業教育投入保障,中職學校、技工學校生均撥款標準不低于8000元,高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不低于12000元。

(四)支持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全省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13億元,增長7.5%。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繼續落實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政策。支持完善基層公共服務綜合設施建設。加強重點文物單位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支持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動漫等文化產業發展。保障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等大型文體活動,支持省博物館三期工程建設以及洪山體育館等場館維修改造。

(五)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統籌資金44.9 億元,支持全省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建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分配激勵約束機制,資金分配與市縣上年任務完成情況掛鉤,與結轉結余資金掛鉤。推進建立租購并舉住房保障制度,支持武漢市開展住房租賃國家試點。

(六)保障行政政法經費。支持監察體制改革平穩推進。支持司法體制改革,調整市縣政法機關公用經費保障標準。完善政法經費保障機制,支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禁毒工作。不斷提高弱勢群體救助能力和保障水平。支持引智引資,保障華創會、全球外交湖北推介會等重大活動經費。做好群團組織改革經費保障工作。支持“互聯網+放管服”改革,推動省、市、縣三級聯通。

四、加快現代財政制度建設

(一)推進財政體制改革。一是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草擬并提請省政府出臺《湖北省省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湖北省省以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推進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財政管理體制。完善省對市縣轉移支付制度,實施差異化幫扶政策,對特殊困難市縣給予傾斜照顧。二是加強預決算管理。完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調整機制,擴大定員定額管理單位范圍。完善省級項目庫管理系統,建立項目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實現入庫項目滾動管理。編制部門三年滾動預算和中期財政規劃,并將改革工作向市縣延伸。制定《機構改革期間省直部門經費資產保障工作方案》,保障省級機構改革順利推進。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加強決算分析利用,決算編審質量明顯提高。三是規范預決算公開。明確政府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公開的內容、主體、時間和方式。除涉密單位,省直部門2018 年度預算信息和2017 年度決算信息均向社會公開。四是推進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全省各級部門預算單位全部完成政府部門財務報告編制工作;省市縣三級財政部門完成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工作。

(二)完善財政支出管理機制。一是強化支出預算管理。督促各地各部門加快支出進度。加強財政庫款管理,完善庫款目標余額制度,保持合理庫款規模。二是盤活財政資金。全面清理省級財政撥款結余資金,嚴格執行結轉結余資金管理政策,收回存量資金42.2億元。三是完善國庫集中支付運行機制。全面推進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運行機制。提前兩年實現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全覆蓋,推進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試點。拓展公務卡使用渠道,省本級發行11.4萬張公務卡,刷卡量增長13%。

(三)推進預算績效管理。落實省人大制定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決定》,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法治化。全面開展預算績效目標管理,實現省級預算項目支出和部門整體支出績效目標管理全覆蓋。選擇14 個省直專項和省對市縣轉移支付項目開展財政支出政策評價試點。加大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力度,完善績效評價結果反饋整改、績效信息公開機制,向省人大常委會報送重點績效評價。預算績效管理工作連續5 年在財政部考核中位列優秀等次。

(四)加強財政監管。一是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建立市縣財政預算合規性審核制度,推進市縣政府預算編制全面、科學、規范。開展脫貧攻堅、水利“補短板”、預決算公開、財政票據、會計信息、會計師事務所及資產評估機構執業質量等專項監督檢查。改革辦事處管理模式,按照“四個不變”“五個統一”(機構名稱不變、編制性質不變、領導職數不變、職能職責不變;統一組織領導、統一工作部署、統一支部建設、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考核評價)要求實施集中片區管理,統籌監督資源,形成監督合力。開展因素法分配財政資金內審核查,更加科學準確地設置因素和公式,提高資金績效。二是加強財政財務監管。進一步嚴明財經紀律、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出臺“1+3”(《省財政廳關于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 加強財務信息化管理工作意見》和《省財政廳關于統一省直單位財務開支報銷審批模板的通知》《省財政廳關于進一步推進和規范公務卡結算制度的通知》《湖北省代理記賬管理暫行辦法》)制度文件,推行單位財務開支模板化、標準化管理,規范公務卡結算,規范會計代理記賬,推進財務管理“大數據”監管平臺建設,加強預算單位財務開支風險控制。強化公務開支制度建設,修訂省級黨政機關會議費、因公臨時出國經費管理辦法,出臺基層黨組織黨建活動經費管理辦法,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黨政機關評審費管理辦法。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一期上線運行,實現對重點項目資金全過程跟蹤監控。三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落實中央關于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管理的要求,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完成了全省國有金融資產全口徑統計上報工作。首次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湖北省國有資產管理綜合情況。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配置、處置、使用管理辦法,健全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國有資產收益征管機制,建立直繳國庫制度。推進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制定《湖北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暫行辦法》。四是加強會計管理。支持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財智服務平臺建設。加大政府會計準則制度落實力度,推進管理會計體系、會計信息化、內部控制和會計誠信體系建設。培養會計領軍人才。湖北省注冊會計師行業黨委和協會同時順利換屆。提高會計師事務所行政審批效能,優化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限。推動武漢中國光谷自主創新會計服務示范基地升級。五是加強農村財政財務管理。出臺《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明責確責辦法(試行)》,著力解決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中存在的履職風險和能力建設問題。鞏固規范化財政所創建成果,創建達標率達到88.06%。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繼續推進委托中介機構代理村級會計記賬改革。六是加強政府采購管理。堅持擴面增量,全省政府采購規模達到783 億元。強化預算單位主體責任,擴大采購自主權,提高政府采購效率。加強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及誠信管理,開展多層次政府采購監督檢查,健全投訴處理機制,持續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湖北省在財政部組織的中國政府采購透明度第三方評價中獲全國第一名。編制全省2018年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

(五)推動法治財政建設。一是落實財政法治建設主體責任,《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辦法》和《湖北省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列入省人大2019年立法計劃。二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制訂《湖北省財政廳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編印《湖北省財政廳規范性文件匯編》,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印發《湖北省財政廳關于做好廳內公平競爭審查工作的通知》,強化公平競爭審查。三是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制定印發《省財政廳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實施方案》和《省財政廳普法責任清單》,精心組織“七五”普法中期督導,深入開展法律“六進”(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扎實開展國家工作人員無紙化學法用法活動,廳機關工作人員每年合格率達到100%。

(湖北省財政廳供稿,譚經燦執筆)

湖南省

2018年,湖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425.8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83.6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4453.5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18888.7億元,增長9.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949元,增長7.2%。三次產業結構為8.5∶39.7∶51.8,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40.9%和55.1%。其中,工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6.3%,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9.4%。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34.1億元,比上年增長6.05%,同口徑增長8.18%,其中,地方收入2860.8億元,增長3.74%,考慮到規范非稅收入管理、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因素,同口徑增長7.3%;上劃中央收入1982.3億元,增長9.58%??偸杖胫?,稅收收入3941.9億元,增長10.48%;非稅收入901.1億元,下降9.76%,占地方收入比重31.5%,較2017年下降4.7個百分點,較2016年下降11個百分點。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479.6億元,增長8.88%,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一、財稅改革

(一)一批重大改革走在前列。深化預決算公開,將鄉鎮、街道、開發區納入公開范圍,在財政部預決算公開評比中,湖南省高居榜首。對省級所有專項資金開展三年整體績效評價,評價結果作為專項存設和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績效管理工作連續五年獲評全國一等獎。推動出臺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實施意見,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扶貧資金績效管理分別獲全國第一名、第二名,獲中央獎勵資金1.6 億元。農村綜合性改革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兩項試點”工作,獲中央獎勵資金1 億元。在省直部門率先完成“三供一業”改革,督促推動省級機關事業單位全面完成改革。

(二)一批重大改革不斷深化。加強全口徑預算管理,政府性基金結轉資金超過其當年收入30%部分,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統籌使用,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保持在30%以上。取消教育、科技、文化、農業、衛生等領域重點支出掛鉤事項。推動專項資金深度整合,省級專項壓減至75 項,擴大市縣自主分配權。全面推進省以下法檢兩院財物省級統管,強化制度建設和標準化管理,確保改革平穩高效運行。支持財信金控推進管控體系、薪酬制度、選人用人等一系列結構性改革。

(三)一批重大改革啟動實施。擬訂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縣財政共同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開展國有金融資本大清查,推動各級財政部門根據本級政府授權,集中統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擬訂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實施意見。開征環境保護稅,科學調整砂石資源稅率。制定政府會計改革“1+X”系統方案(“1”為《湖南省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工作方案》,明確了全省推進政府會計改革的指導思想、組織領導、主要任務及具體要求?!癤”分別為《湖南省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實施專家咨詢工作方案》《湖南省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先行實施工作方案》《湖南省政府會計改革宣傳方案》《湖南省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先行實施軟件服務方案》等系統化、全方位推進改革的措施與方案),啟動會計服務行業證照分離改革。

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一)推動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落地見效。推動出臺財政貫徹落實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20 條政策,促進經濟增效、財政增收。增加科技投入,省級科技投入達到36.18億元,增長84.87%。出臺支持企業研發財政獎補辦法,健全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制度。推動出臺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16條措施,全面實施外貿“財銀?!?,統籌安排資金15.52 億元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成功承辦第四屆對非投資論壇。

(二)支持產業項目建設和實體經濟發展。省財政統籌資金6.62億元,轉貸市縣新增專項債券120億元,專門用于支持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帶動“五個100”項目完成投資逾1300億元。全面落實新一輪減稅降費,減免各項稅費900多億元,其中,新增減稅約120億元,省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清零”。安排園區基礎設施投資項目融資貼息4 億元。安排制造強省專項資金13.78 億元,支持發展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創新推出政府采購合同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完善財銀保、惠農擔等政策工具,緩解企業融資難題。支持財信金控做大做強,充分發揮新興產業基金作用。安排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51億元,支持軍民融合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三)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安排預算內基建資金221 億元,支持城鄉基礎設施補短板?;I集資金24.34 億元,實施農村“百千萬”工程,支持推進“六大強農行動”(品牌強農、特色強農、質量強農、產業融合強農、科技強農、開放強農),夯實鄉村振興基礎。設立農業產業興旺發展基金。推出扶貧惠農補貼“兩卡兩折”,全年共發放補貼297.5 億元。強化村級運轉保障,村均運轉經費超過11 萬元。

三、加強財政管理

(一)政府債務風險管控有力。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財政廳新設債務處,組建省債務辦。推動出臺嚴控債務增長、防范債務風險、化解隱性債務、建立應急預警等制度辦法,印發平臺公司轉型指導意見、預警地區制約措施。全面摸清債務底數,制定化債實施方案,開展風險預警。嚴控隱性債務增量,全面實施“停緩調撤”,全省共壓減政府投資項目3200多個,涉及金額約9100 億元;實施PPP 和政府購買服務負面清單管理,清理PPP 項目330 個,清理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規融資項目920 個。整合規范政府融資平臺,市縣應壓減的平臺公司已有96.4%實質進入壓減和轉型程序。全面完成存量債務置換,每年節省利息約200億元;發行新增政府債券834.2億元,圓滿完成全年發行任務

(二)支持精準脫貧。省財政安排扶貧資金38.1億元,增長13%。51個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74億元,支持扶貧基礎設施、產業項目建設。支持28 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喬遷新居,基本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安排國家和省級補助41.5億元,完成農村四類困難人群危房改造17.7萬戶。全省投入89.8億元,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2.05萬公里。全面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救助,推進健康扶貧工程。建設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將中央42 項、省級36 項扶貧資金納入監控范圍。

(三)支持污染防治。國家和省級資金達到169.67億元,其中省級安排46.14億元,增長22.9%。出臺財政獎補方案,支持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治理。推進湘江保護治理“一號重點工程”。安排資金10 億元,支持全省耕地普查和長株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湘資沅澧“四水”生態補償機制全面推進,大氣生態補償啟動實施,南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初步確立,與重慶簽訂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協議。成功入圍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爭取試點補助20 億元。對照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支持解決洞庭湖區矮圍清理等突出問題。發布第六批政府兩型采購目錄,兩型產品銷售額增長134%。

(四)優化收支結構。非稅收入占比持續下降,收入質量穩步提升。支出結構更加合理,重點支出增長較快,民生支出保障有力,省級“三公”經費全年執行數5.4 億元,比年初預算減少1.3 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2038.4 億元,增長10.8%,占轉移支付的62.8%;專項轉移支付1206.5億元,下降1.8%。突出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下達老少邊窮轉移支付108.8億元,增長12.9%。

(五)加強運行管理。推動出臺加強和規范縣級財政管理20 條意見,改設市縣財政處,強化對縣級財政運行的指導、監管與考核。建立庫款管理預警機制,對“三?!保ū9べY、保運轉、?;久裆┤笨诖?、庫款保障水平低、債務風險高的市縣實行名錄管理。嚴格清理暫存暫付款項,嚴控對外借款,嚴禁赤字掛賬。完善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模式,增強困難地區“三?!蹦芰?。調整省直單位基本支出預算編制定額標準,修訂省直會議費、差旅費管理辦法。同時,不斷完善管理機制,提升財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在全省開展預算法巡講,督促市縣嚴肅財經紀律。

(六)夯實管理基礎。加強會計領軍人才培養,深化會計職稱改革,強化會計行業監管。推動財政投資項目全過程、全范圍評審,全年審減金額14.6 億元,審減率9.65%。加快非稅收入電子化收繳和電子票據改革。深化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系統用戶達到2126家。開展預算公開、財政運行、會計信息質量等財政監督工作,配合人大開展財政預算聯網監督。完成“湖南電子財政”總體框架設計,財稅綜合信息平臺已接入49 家單位。

四、保障和改善社會民生

全省民生支出達到5241.5 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70.1%。

(一)支持發展公平優質教育。全省教育支出1186.7 億元,連續多年位列財政第一支出。投入89.7 億元,鞏固落實“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安排省級獎補資金16億元,推動完成化解義務教育超大班額任務。省級補助4.8 億元,支持啟動27 所芙蓉學校建設。安排“雙一流”建設專項資金15.8 億元,支持高等教育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全省投入137億元,支持883萬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免學雜費、營養餐、助學金、獎學金等資助,將建檔立卡貧困生納入重點資助范圍。

(二)促進就業創業。省級投入3.5億元,落實扶持政策,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打造一批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研修平臺,推進技工大省建設。推動率先出臺促進就業20 條措施。

(三)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企業基本養老金“十四連調”,達到每人每月2395 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03 元。農村低保指導標準達到每人每年3200元。統一城鄉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標準,達到每戶每年1.2 萬元以上。建立農民工欠薪應急周轉備用金制度,健全農民工工資“治欠保支”長效機制。

(四)支持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城鄉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90元?;竟残l生服務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5 元。支持提升縣級醫療服務能力,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補償實現全覆蓋。

(五)推進文體事業發展。改變定額補助方式,按照實際績效分配資金,支持公共博物館、文化館、體育館等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支持文物及“非遺”保護利用。安排資金11.88億元,推進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

(湖南省財政廳供稿,余立新執筆)

廣東省

2018年,廣東省實現生產總值97277.77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31.44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40695.15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52751.18億元,增長7.8%。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4.0:41.8:54.2,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286.84億元,增長10.7%。完成進出口總額71618.3億元,增長5.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2。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2105.26億元,可比增長7.9%,其中,稅收收入完成9737.51 億元,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0.4%。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完成15729.26億元,增長4.6%、增支691.78億元。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30.8億元,增長11.6%。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7222.26 億元,其中,省級支出完成1237.34億元,增長0.2%;省對市縣稅收返還、轉移支付及債券轉貸支出4948.88億元,占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68.5%,包括稅收返還706.29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支出2044.01億元、專項轉移支付支出1304.25億元、債券轉貸支出894.32億元。

一、狠抓收支管理,保障全省財政平穩運行

一是財政收入質量提升。全省稅收收入增長9.8%,比非稅收入增幅高13.1個百分點;稅收占比80.4%,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有13個市稅收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有19 個市稅收占比高于上年。二是財政支出實現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有14個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實現兩位數增長;有16 個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在全省支出總量增長空間有限的條件下,各級財政通過調整優化支出結構,保障了重點領域和民生事業支出需求。全省民生類支出10799.99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8.7%。三是財力統籌實現多措并舉、全面盤活。對省屬國企沉淀資金分類采取盤活措施,對2017 年底前難以支出的資金收回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省級政府性基金原則上按照不低于當年度省本級預算收入的10%進行統籌;進一步清理整合專項資金為12 大項、87個用途。

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科研經費跨境使用,探索實施粵港澳三地互相開放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優化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資助體系,充分發揮港澳地區高??蒲袡C構在基礎科學研究、創新資源及國際化創新環境等方面的優勢,推動粵港澳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促進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足額落實省方出資任務,支持港珠澳大橋按時通車、廣深港高鐵開通運營,推動南沙大橋、深中通道、粵澳新通道等項目加快建設。加強粵港澳會計服務合作,建立“粵港澳會計師事務所合作聯盟”。二是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按規定實施調低增值稅兩檔稅率、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和留抵退稅政策,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的范圍,停征排污費和海洋工程污水排污費,暫免征收證券期貨行業機構監管費,降低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收標準。三是探索實施差異化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助力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打造新增長極,專項支持湛江巴斯夫項目、湛江東海島工業園區、陽江海上風電產業基地、揭陽中委廣東石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打造生態屏障,省級安排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資金55.84億元,同比實現翻番,提升生態地區獲得感;省財政對原中央蘇區和海陸豐革命老區困難縣財力性補助,以及對少數民族縣交通基礎設施補助,均從每年每縣1000萬元提高到3000萬元;省級全額負擔原中央蘇區和海陸豐革命老區困難縣、民族縣境內省管高速公路、國鐵干線項目資本金;推動珠三角優化發展,專項補助南沙、橫琴、中新知識城等重大平臺建設。

三、統籌財政資金精準投入,為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實施提供財力保障

一是支持推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支持企業、產業升級發展,投入資金103 億元,用于企業技術改造、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共建與產業園發展、民營經濟及中小微企業發展、利用外資及外經貿發展,落實“實體經濟十條(修訂版)”“民營經濟十條”“外資十條(修訂版)”“穩外貿九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資金保障。二是支持創新驅動戰略取得突破。落實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創新政策的資金保障。其中,從2018 年起省財政三年投入100 億元支持重點領域研發,力爭在前沿性、引領性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三是支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省財政十年投入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約1600億元的計劃,2018年省財政安排257 億元,為歷年最多;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從2018 年起省財政3 年安排75 億元,對欠發達地區每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補助5000 萬元。四是持續推進精準脫貧。省財政安排92 億元,瞄準30 萬戶特定貧困群眾落實扶貧開發,累計幫扶近150 萬相對貧困人口達到當年脫貧標準。按中央部署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和平臺,實現扶貧資金全流程可記錄、可預警、可追溯。五是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18—2020年省財政統籌安排683億元,集中用于落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工作任務和中央環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按中央部署開征環境保護稅,發揮促進治污減排的作用。六是支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經費保障。從2018年起全省各級財政三年安排236億元,通過“五加一減”(即增加補助人數、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補助范圍、設立績效獎勵、增加為群眾辦實事專項、調減縣級負擔比例等措施),推動欠發達地區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七是支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圍繞省委實施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九大行動計劃,印發了《關于建立紅色革命遺址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省財政將統籌安排85億元,推動紅色資源有效利用和傳承發展。八是推動全省交通網絡建設。省財政安排90 億元用于普通國省道建設;撥付高速公路省級資本金133.8 億元,支持汕頭至湛江、開平至陽春、河惠莞等13 條高速公路建設。落實國鐵干線及珠三角城際鐵路省級資本金76.81 億元,支持深茂鐵路江門至茂名段、廣梅汕增建二線、新塘經白云機場至廣州北站城際等軌道交通建設。安排4億元用于內河航道網建設。安排11.88億元支持韶關機場、惠州機場、湛江機場遷建,揭陽機場擴建等工程建設。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落實十件民生實事資金保障。全省投入十件民生實事資金838.31 億元,完成預算的110.5%,其中省級投入475.91億元,完成預算的107.3%,支持落實提高山區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提升勞動者就業技能素質、提高困難群眾救助補助標準、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水平、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升級建設、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完善全民健身活動設施、實施普通國省道改造、增加農民農業生產補助十項任務。二是支持教育均衡發展和內涵提升。從2018 年起省財政三年安排22 億元,支持欠發達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增加學位供給,基本滿足偏遠山區學生和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2018年省財政安排37.34 億元,推動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由高等學校自主安排項目,充分賦予學校資金使用自主權。三是啟動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在全省三年投入約500 億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基礎上,從2018年起省財政安排約90億元支持約30家高水平醫院建設,讓群眾享受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四是加強法治建設和社會治安防控。省財政安排12億元支持掃黑除惡、智慧警務建設、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加強和規范社會治理等;安排65 億元支持智慧檢務、智慧法院、執行攻堅、公益訴訟等工作,推動司法體制改革。五是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省財政安排棚戶區改造、公租房建設等資金9.05億元,推動提前完成中央下達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安排13.19 億元支持欠發達地區農村危房改造,基本完成貧困戶住房改造任務。六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省財政安排52.6億元,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推動全省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

五、突出重大改革牽引性作用,集中突破改革關鍵

一是省級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全面推開。出臺實施《關于深化省級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的實施意見》,通過財政管理重心、部門權責配置的“兩轉變”,財政資金項目審批、預算執行流程的“兩精簡”,實現部門、市縣推動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和資金使用效益的“兩提高”,牽引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提升行政效率效能。落實財政部門向業務主管部門和省級向市縣“兩個放權”,強化部門預算編制和執行的自主權,賦予市縣更大的項目審批權限。改革實施以來,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項目庫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修訂完成,預算評審機制基本建立,支出標準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財政審批事項和環節明顯精簡,全省實現預算管理動態聯網監督,有效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效能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二是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穩步推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研究制定廣東省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拓展重點績效評價范圍,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項目基礎上,從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痤A算中選擇項目列入重點評價范圍,繼續推進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實現重點績效評價覆蓋財政四本預算,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覆蓋全部省直預算單位“兩個全覆蓋”;率先建立廣東省財政預算績效指標庫,收錄績效指標20大類近2600個;加強績效結果應用,除補助到個人的民生項目外,對重點評價結果為中、低、差的資金項目,在2019年預算安排中予以壓減、調整用途或不予安排。三是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研究完善與“一核一帶一區”(將區域發展格局明確為三大板塊: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把粵東、粵西打造成新增長極,與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鏈形成沿海經濟帶;把粵北山區建設成為生態發展區,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區域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政策。修訂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辦法,擴大生態補償范圍,加大生態補償力度,重點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建立生態補償與監測評估體系評價結果及生態整治結果掛鉤機制,促進生態地區與同類非生態地區均衡發展,支持打造北部生態屏障。通過提高財力性補助和交通基礎設施補助,對革命老區困難縣部分項目補助實行“三個全額負擔”,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等特殊困難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四是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啟動實施。制訂廣東省改革實施方案,確定八大類18 項省級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范圍,適當強化省級支出責任;按照“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的功能設置,將市縣精細劃分為四檔,將省以上財政對第一檔“老少邊窮”地區和第二檔北部生態發展區、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的補助比例提高到100%和85%。探索在民政、社保領域開展省級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試點,選取惠州市、陽江市開展社會治安、城鄉社區事務領域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試點。五是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取得突破。制訂《廣東省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實施方案(試行)》,實行“兩個50%”的雙控制原則(由省級組織實施的項目資金原則上不得超過涉農資金總額的50%,由市縣實施的每類約束性任務所需資金占比不得超過該類由市縣統籌實施資金總量的50%),推動涉農資金“放得開、管得好”“放得活、管得住”。六是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改進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和控制,推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和項目庫管理,對預算支出考核,保障資金安全有效。逐步提高企業收繳比例,2017—2018年提高至25%;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2018年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資金比上年增長53%,統籌用于社會保障、教育等民生支出。

六、加強債券資金管理,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

一是加強債務預算管理,開好規范舉債融資“前門”。牢牢盯緊政府債務限額“天花板”,將債券收支分類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建立省對市、市對縣的債務分級管理監督指導機制,合理控制債務規模、化解債務風險,確保各地政府債務限額與其償債能力相匹配,守住風險底線,健全政府債務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實現全省所有地區政府債務風險“零預警”。二是用好用足債券資金。全年發行新增債券1354.3億元,合理分配新增債券額度,分配方式從“因素法”向“項目制”轉變,更加注重對接省定重點項目,服務區域發展新格局,實現粵東西北地區省定重點項目資金需求、珠三角地區國鐵干線項目資金需求、原中央蘇區高速公路資金需求“三個全覆蓋”。加強新增債券資金使用監管,建立新增債券“一周一報、月度通報”機制。三是處理存量債務,化解隱性債務風險,堵住違法違規舉債“后門”。全年發行置換債券1108.96 億元,優化債務期限結構。摸清全省隱性債務情況,堅決遏制增量、有序消化存量。規范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印發《關于嚴格執行地方政府和融資平臺融資行為有關規定的通知》,組織清理整改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和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融資行為。四是細化債務預算編制,推進信息公開。編制2019年預算草案時,政府債務報表新增4張報表,整合歸并2 張報表,調整完善1 張報表,進一步增加至12張,實現“兩個首次,三個細化”,即首次將中央提前下達部分新增債券額度編制預算,首次報告債券資金以后年度償還計劃,細化債務限額余額至縣級,細化債券品種類型,細化債券發行及還本情況。進一步規范政府債務管理,增強政府債務信息透明度和精細度,自覺接受監督,主動回應人大代表和社會公眾關注。

七、突出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推進財政管理改革

一是首次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作全省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專項報告。研究起草《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實施意見》,推進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改革工作。二是改革政策性基金管理方式。將省級政策性基金出資方式從財政資金委托管理改為向省屬國企注入資本金,做大做強省屬國有企業,突出市場化法治化運作,簡化投資審批流程,拓寬重點項目投資渠道,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作用。三是推動國庫改革實現“三個全覆蓋”。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全部覆蓋全省鄉鎮,財政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全部覆蓋省市縣鄉四級,將省級尚未納入改革的單位全部納入改革范圍,推動財務核算信息集中監管改革全部覆蓋省級預算單位。四是加快推進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全面覆蓋省、市、縣三級財政和預算部門,納入試點的一級部門14562 個,基層單位28143 家。五是創新政府采購監管模式。率先開展以激勵守信和失信聯合懲戒為主要內容的政府采購信用監管,6 月,廣東省政府采購信用監管系統正式上線運行;創新評審專家監督管理機制,建設專家抽取系統,實現全省范圍專家資源共享、系統隨機抽取和全程留痕可監控;探索建立專家階梯抽取制度,率先建立三方互評機制。六是財政“放管服”改革實現多點突破。優化財政專項資金管理,采取“大專項+任務清單”模式下放項目審批權。推進省級電子化采購改革,下放自主權、取消額度限制。優化基建項目財政審核流程,除涉及省財政新增預算項目外,其余項目資金安排不再報省政府審批;優化基建項目資金結算審批撥付程序,將基建項目財政資金由省財政廳審核后直接支付,改為授權由省級項目主管部門審核后支付,減少審核環節;對于代建項目,將代建項目支付申報權限授權至省代建局。推進科研資金“放管服”改革,優化財政科研資金管理,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營造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環境。實現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許可審批期限、審批材料、審批環節“三減半”。

(廣東省財政廳供稿,柯 迪執筆)

深圳市

2018年,深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21.98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09 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9961.95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4237.94 億元,增長6.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8.8%。在現代產業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10090.59億元,增長7.1%;先進制造業增加值6564.83億元,增長12.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6131.20 億元,增長13.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9568元,增長3.2%,按2018年平均匯率折算為28647美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68.87 億元,增長7.6%。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5424.38 億元,增長7.4%;餐飲收入額744.49億元,增長8.4%。貨物進出口總額29983.74億元,增長7.0%。其中,出口總額16274.69億元,下降1.6%;進口總額13709.05億元,增長19.4%。出口總額連續二十六年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43.60元,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0535.02元,增長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恩格爾系數為29.2%。

2018 年,深圳轄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02.4 億元,增長5.5%,平均每平方公里產出財稅收入4.6 億元。與轄區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稅收實現5878 億元,增長7.6%,增速與GDP 基本保持同步。中央級收入5564 億元,增長5.1%,地方級收入3538.4 億元,增長6.2%。地方級收入中稅收收入2899.6億元,占比達82%。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282.5億元。在早編細編實編部門預算的基礎上,強化預算執行主體責任,督促各區各部門加快年初預算資金支出進度。完善支出預算量化目標管理機制,按時序進度細化分解支出任務。繼續抓好政府投資、專項資金等重點支出進度,建立支出進度雙周通報制度。主動謀劃重大支出。通過年度預算調整、加大資金統籌使用力度,及時盤活支出進度慢的資金用于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的領域。

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企業降成本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全年為全市企業降成本1418 億元,促進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增值稅降稅率、留抵退稅、提高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和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擴圍提標等政策,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推出深圳工商業用電降成本措施,在落實國家降電價的政策基礎上,對工商業平均用電成本再降10%、規模以上高端制造業再降20%。

多措并舉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首先,健全政府采購風險防控。重新梳理采購權責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落實重大行政處罰案件聽證范圍,發揮聽證作用,形成有效制約。完善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管理,重建深圳市政府采購代理機構從業名錄,打破行業壟斷。增強采購人主體職責,采購人自主擇優選擇代理機構。取消第一批11項政府采購審批審核事項。其次,加大涉企收費清理力度。對深圳市12 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6 項政府性基金清單目錄,全部實行網上常態化公開和動態管理。

二、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是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成立深圳市政府性債務管理領導小組,健全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機制,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建立跨部門聯合監測工作機制,全口徑監測深圳市政府性債務和隱性債務,嚴格防范新增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跟蹤分析深圳市國庫定期存款及社?;鸲ㄆ诖婵钯|押品風險情況,動態提出優化建議。成功發行8期地方政府債券共計52.4億元,其中一般債券13億元,專項債券39.4億元,債券認購倍數分別高達24倍和26倍,創歷史新高。債券品種取得突破,專項債全部為財政部推廣的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債券,有效引入社會資本,拓寬政府融資渠道。4支債券全國首創專項債分期還本機制,節省融資成本,防范地方債兌付風險。二是支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保障對口支援新疆、西藏以及廣西的百色、河池等扶貧協作,同時做好廣東省內河源、汕尾的幫扶工作。增加對省貢獻20億元,用于支持粵東西北加快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協助制定《深圳市對口支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三是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密切配合中央環保督查整改工作方案實施。支持水污染治理提速。出臺并實施市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安排老舊高排汽車提前淘汰補貼資金16億元、公交運營定額補貼76.5億元、傳統泥頭車提前淘汰獎勵資金1億元、純電動出租車超額減排獎勵資金13.9億元,推動提升大氣環境質量。

三、推進預算管理改革

一是加強預算管理改革頂層設計。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強化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從轉變理財用財理念、鞏固強化預算管理主體責任、深化預算編制改革、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健全預算監督管理體系和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等五個方面,推動深圳財政預算管理工作。二是預決算公開排名全國領先。在財政部發布的2017 年度地方預決算公開度排行榜中,深圳市在全國36 個?。▍^、市)和計劃單列市中排名第二,是繼2015年度排名第二和2016年度排名第三以來,唯一連續三年位列全國前三的地區。及早啟動財政總決算工作,批復后的決算報表報送時間較往年提前5 個月,2017 年度財政總決算工作獲得全省評比一等獎。三是持續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實現2019 年部門預算項目績效目標編報全覆蓋。完成高水平大學建設等六個重點績效評價報告。首次將預算績效管理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加快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4000多個指標、139個項目分類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加大人大績效監督力度,編印預算績效管理參閱材料。四是早編細編實編預算。部門預算項目庫開庫時間比往年大幅提前5個月,推動各類專項資金提前一年發布申報指南。部門預算“一上”時間提前到6 月底,比2018 年再提前一個月。

四、完善調控政策,支持創新發展

一是支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支持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科技重點領域發展,推動加快建設一批基礎性、原創性科技重大項目,全市實現科學技術支出555 億元,增長57.7%。二是改革科技研發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等使用機制。形成事前資助、事后補貼、擔保貸款等多元化支持方式,進一步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益,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三是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統籌資金55億元,提前將2019 年中小企業扶持政策落實資金撥付到位,將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規模從20 億元擴大到50 億元,融資擔?;鸬轿毁Y金從5 億元擴大到30 億元。四是加大天使投資扶持力度。深圳市政府出資組建的50 億元天使母基金正式啟動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天使類項目,助力深圳打造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

五、推動財政保障民生工作發展

全市九大類民生支出累計完成2772.4 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64.7%。一是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市實現教育支出584.4億元,增長14.8%。每年新增在校學生午餐午休管理財政專項經費6.1 億元。二是推進共建健康深圳。全年實現醫療衛生支出281.5 億元,增長15.3%。持續加大對食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助力打造食品安全“深圳標準”。三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至每月2200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月1070元。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提高至每月492元,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至每月420 元。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增養老床位1000張。四是支持構建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向人才安居集團再次注資100億元,累計已完成人才安居集團1000億元注冊資本金注入,有效提升深圳市人才吸引力和競爭力。五是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繼續提高公共文化財政支出水平,籌建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推進新一批重大文體設施規劃落地。

六、促進財政改革

一是謀劃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出臺《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市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堅持激勵到位、優化管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原則,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營造良好環境,促進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二是按照“市場化、精準化、國際化、法治化”的原則,高標準推進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改革。制定出臺《關于深化市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深圳市市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清理整合專項資金,重點改革資金投入方式、項目審批方式、預算編制方式、資金績效管理和資金監管方式,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益。三是推進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深化政府采購訂單融資改革,參與業務的金融機構擴充至18 家。推進政府采購標準化建設,試點推行電商、競價、家具三類政府采購項目標準合同文本,提高政府采購效率。四是推動財政電子票據管理改革和信息化建設。制定財政電子票據管理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全面推廣往來票據和捐贈票據在線開票,擴大在線開票覆蓋面。在各區財政部門推廣應用財政票據管理系統。五是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提高財政資金授權支付限額標準至500 萬元,調整政府采購資金提交紙質資料標準至500萬元,實現大額資金支付憑證無紙化傳遞,大幅提升國庫集中支付效率。

七、加強財政管理

一是強化財政法治建設。完成上年度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工作,進一步規范財政執法,繼續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制度,做好公平競爭審查工作。配合做好全國人大預算工委和財政部稅收立法調研工作,及時反映情況,爭取合理利益。開展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情況調研,送政策和服務上門。二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有序推進深圳市國有資產報告工作,形成試編綜合報告報送財政部。首次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2017 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和金融企業國有資產情況,提升國有資產管理公開透明度。制定出臺《深圳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政府物業出租管理辦法》。修訂政府資產配置標準體系。規范罰沒物資處置流程。三是提高財政資金保值增值效益。研究完善國庫現金管理分存評價激勵體系,提高國庫定期存款保值增值水平。通過利率報價激勵機制及增加月度分存次數等手段,有效提高社?;鸲ㄆ诖婵钍找嫠?。制定并實施深圳市欠薪保障金保值增值方案。四是推行《政府會計制度》轉換實施。構建統一、科學、規范的行政事業單位政府會計核算體系。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與實施,加強內部控制報告編報考核。五是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首次覆蓋全市。提前對標財政部要求,將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市10個區(新區)、599個部門共1388家基層預算單位,首次實現預算單位全覆蓋。六是抓好監督檢查。部署開展全市各單位公務油卡使用和公車維修管理自查自糾和專項核查工作。對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循環經濟與節能減排專項資金進行檢查。開展會計監督檢查和資產評估機構檢查。七是推動會計行業發展。新設會計師事務所15家、資產評估機構28家,同比分別增長4倍和5倍。八是正式開展“智慧財政”建設。成立以“智慧財政”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為核心的項目建設管理體系,調研學習先進經驗,兩輪封閉培訓開展規劃設計,順利完成項目招投標,全面鋪開項目建設。上線“智慧財政”資產管理系統和大數據平臺(一期),并在年終結算會議上進行展示。

(深圳市財政局供稿,陳 強執筆)

廣西壯族自治區

2018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352.51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4%。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4.8%、39.7%和45.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489 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0.8%。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106.71 億元,增長5.0%,其中,出口2176.14億元,增長14.6%;進口1930.57億元,下降4.1%。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91.59 億元,增長9.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240.82億元,增長9.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50.77億元,增長10.6%。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5 元,增長5.5%,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36 元,增長3.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35元,增長7.4%;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375 元,增長4.2%。

全區組織財政收入2790.32億元,增長7.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81.45億元,增長4.1%,其中,稅收收入1122.09億元,增長6.1%;非稅收入559.36億元,增長0.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310.74億元,增長8.2%。全區財政民生支出達4278.8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6%。全區政府性基金預算總收入2223.85億元,其中,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434.86億元,增長48.4%;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386.08億元,增長54.9%。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總收入28.13億元,其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1.20億元,增長14.7%;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3.54億元,增長7.3%。全區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037.94億元,增長29.29%;全區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711.53億元,增長27.72%。下達市縣補助資金2474.87億元,增長6.8%,其中,稅收返還148.88億元,增長0.4%;一般性轉移支付1445.18億元,增長9.7%;專項轉移支付880.81億元,增長3.5%。組織稅收2316.7億元(不含海關代征),增長9.7%,其中,國內增值稅 935.1億元,增長9.4%;國內消費稅317.88億元,增長10.4%;企業所得稅374.5億元,增長18.7%;個人所得稅 152.05億元,增長21.2%。

一、擴量開源,財政實力不斷增強

(一)加強財政收入組織管理。支持稅務部門做好征管工作,建立健全財政收入增收激勵機制,加大對南寧、柳州、北海、貴港等增收貢獻大戶的獎勵激勵。全區組織財政收入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且呈現出速穩質優的發展態勢。

(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建立定期統計、定期清理、定期督導的存量資金動態盤活機制,全區累計盤活使用財政存量資金1135.64億元,盤活率達到95.8%,盤活的資金全部統籌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

(三)爭取國家支持。以自治區成立60 周年為契機,切實反映廣西的特殊困難和問題,全年獲得中央下達轉移支付資金2626.59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下達邊境和民族地區教育、社保和邊境事務等資金30 億元;下達地中海貧血防治服務體系能力建設一次性補助資金5 億元等;下達新增政府債務限額663 億元,比上年增長30.8%。

二、助推發展,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一)落實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研究制定“十條”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財政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出臺30 項稅費優惠政策,每年減輕企業和居民個人稅費負擔超過170億元。為全區60家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企業辦理了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退稅13.86億元。建立健全重點工業企業專項轉貸資金機制,緩解重點工業企業和小微企業資金周轉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二)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工業高質量發展,綜合運用政策和資金,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支持柳鋼、柳工、玉柴、南南鋁等龍頭企業發展,支持改善營商環境,支持招商引資和商貿物流業發展,支持建設南寧智能制造城、柳州現代制造城和玉林先進裝備制造城。投入10.6 億元支持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三)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財力進一步向市縣傾斜,下達市縣補助資金(含稅收返還收入)2476.87億元,重點支持市縣“保工資、保運轉、?;久裆焙徒洕鐣l展。投入資金198億元,支持鐵路、公路、民航、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60 億元,支持實施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

(四)支持全方位開放。投入財政資金16.5億元,務實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支持防城港國家邊境旅游試驗區建設,支持東興、憑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

三、克難攻堅,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累計發行置換債券525.92億元、再融資債券227.44億元,有效緩釋各級政府償債風險和付息壓力。累計發行新增債券649.71億元,重點保障在建項目后續融資,支持脫貧、基礎設施補短板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公益性項目。全面清查統計政府隱性債務,研究出臺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意見,有序化解存量隱性債務。

(二)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年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1.95 億元,并重點向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傾斜。投入政府債券資金43.94 億元和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12.27 億元,保障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需求。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54個貧困縣共整合涉農資金124.7億元。建立全區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加大扶貧資金監管力度。

(三)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投入資金132.10億元,推進“美麗廣西·宜居鄉村”建設,重點支持九洲江、南流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飲用水源保護為主體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四、統籌兼顧,保障改善民生福祉

(一)支持做好穩就業。出臺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孵化基地獎補等政策,對促進就業工作先進地區實行獎補。實施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及社會保險繳費補貼政策,推進農民工、建檔立卡貧困戶等群體就業創業。

(二)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投入教育資金933.22億元,支持教育優先發展,推動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鞏固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持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立鄉村教師招聘財政獎勵機制。

(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出臺規范補繳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等管理辦法,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提高企業、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投入衛生健康資金546.96 億元,支持深化醫藥衛生機制改革,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9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55元。投入保障性安居工程73.40億元,加強基本住房保障,重點支持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等群體危舊房改造。

(四)支持為民辦實事工程。自治區本級財政累計籌措下達為民辦實事工程項目資金710.02 億元,完成計劃的125.45%?;I措資金支持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顒痈黜椈I備工作,保障慶?;顒訄A滿成功。同時,健全投入保障機制,推進全區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支持開展以掃黑除惡等為重點的專項行動,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五、改革創新,推進財稅管理與改革

(一)加快推進財政體制改革。財政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印發《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自治區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八大類18 項基本公共服務事項自治區與市縣財政事權,并確定了保障標準和支出分擔比例。制定出臺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實施意見,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

(二)不斷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加大四本預算統籌力度,自治區本級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提高到18%,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達到29.4%,征收職能劃轉工作順利過渡。加大政府債券資金統籌力度,將新增政府債券資金納入預算并與其他各類財政資金統籌安排用于公益性資本支出。清理減少自治區本級財政專項資金39 項,專項資金額度減少76.42億元,資金額度下降26.5%。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并科學構建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和結果反饋應用機制。推進自治區本級預算支出標準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管理體系。推行項目支出通用支出標準清單管理,將77 個項目支出通用標準匯編成冊。開展項目支出專用標準建設試點,選取5個自治區本級預算部門開展項目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試點,制定了5項專用項目支出定額標準。開征了環境保護稅,落實個人所得稅改革工作,在南寧、桂林和防城港正式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創新政府購買服務預算管理機制,開展PPP 項目清理工作。廣西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新參與設立國家服貿創新發展引導基金等3支子基金,首期計劃募集規模113.08億元,財政資金放大杠桿達到7倍。出臺金融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撬動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推進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出臺機構改革經費保障和財政財務管理規定,加強涉改部門經費保障,規范財務會計行為,嚴守財經紀律。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實基本工資正常調整機制,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休人員離休費。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正常增長機制,一類區、二類區月人均標準分別提高40元和60元。完善機關績效考評獎金政策,鄉鎮獎金標準提高至所在縣同等次標準的1.2倍。

(四)深化國庫管理改革。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完善自治區本級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逐步擴大市縣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覆蓋范圍。自治區本級、14個地市和36個縣(市)均推行了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推動了財政國庫業務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五)推進各項稅收工作。自治區稅務局穩步推進稅務機構改革部署,完成了機構掛牌、落實“三定”、社保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等三項重要任務。全年共減免退稅768.2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共有51736戶企業直接享受企業所得稅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減免80.9億元。推進“互聯網+移動繳稅”,開發統一支付平臺,實現二維碼掃碼繳稅。

六、持續探索,提升財政管理效能

(一)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向自治區黨委、政府提請出臺關于全面實行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總體思路和改革路徑。繼續將自治區本級200萬元以上項目支出和所有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納入項目支出績效目標管理范圍;對自治區本級2017年度85個項目支出和59個部門整體支出開展績效再評價,并與2019年度預算安排掛鉤。

(二)加大財政投資評審力度和政府采購監管。完成送審額2048.51億元,凈核減額205.22億元,核減率10%。強化政府采購監管,圍繞“放管服”改革,推動“互聯網+政府采購”,提升監管效能,全區完成采購金額1511.48億元,節約資金79.06億元,節約率4.97%。

(三)強化財政監督檢查。組織開展財政扶貧資金、殘疾人事業發展補助資金、困難群眾救助資金和全面改薄補助資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等專項檢查,查出資金閑置浪費、投放不精準、使用績效差等問題,通過通報、處理、處罰等方式督促整改落實。建立了財政性資金管理使用信用負面清單制度,將失信失范行為與財政資金補助、政府采購資格掛鉤,促進財政檢查成果廣泛使用。出臺強化扶貧資金監督檢查三年行動方案,對全區所有貧困縣進行全方位、地毯式監督檢查。

(四)強化國有資產管理。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國有資產管理報告首次提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同時,優化財政政務辦事流程,政務中心窗口共辦理行政審批及公共服務事項365 件,全部按時辦結,平均實際辦結時間3.6個工作日,辦理提速約61.22%。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供稿,高姣萍執筆)

海南省

2018年,海南省地區生產總值4832.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00.1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095.79億元,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2736.15億元,增長6.8%。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0.7:22.7:56.6。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1955 元,比上年增長4.8%,按現行平均匯率計算為7858 美元。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12.5%。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5%。按產業分,第一產業下降22.0%;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5.8%;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4.4%。在建投資項目3866個,比上年增加296個,增長8.3%。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1192 個,下降0.7%。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66.71 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07.0%。全省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2.5%。其中,衣著價格上漲4.1%,漲幅居八大類之首;其次是醫療保健價格上漲3.6%。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8.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0.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增長6.2%。

2018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2.7億元,為預算的101.5%,增長11.7%。加上債務收入323.9億元和轉移性收入1155.9億元(其中中央轉移支付830.5億元),收入總計2232.5億元。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91.3億元,為預算(指調整預算數,下同)的105.3%,增長17.1%。加上債務還本支出233.1億元和轉移性支出308.1億元,支出總計2232.5億元。全省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82.0億元,為預算的98.3%(受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大幅減收影響未完成年度預算),下降3.6%,加上債務收入212.0億元和轉移性收入68.6億元,收入總計662.6億元。全省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527.3億元,為預算的86.2%,增長13.5%,加上債務還本支出69.9億元和轉移性支出65.4億元,支出總計662.6億元。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7億元,為預算的127.1%,增長31.3%,收入主要來自于企業利潤收入。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2億元,為預算的100.2%,增長10.1%,其中,國有企業資本金注入0.8億元,償還尚未劃轉的高速公路原有債務本息0.8億元,其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0.6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2億元,結余0.3億元。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收入517.4億元,增長25.7%。支出404.2億元,增長21.1%,當年結余113.2億元,滾存結余536.6億元。

省本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6.2 億元,為預算的101.9%,增長12.1%(與2017年收入同口徑 相比,下同)。加上債務收入323.9億元和轉移性收入1051.4億元,收入總計1641.5億元。省本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10.5億元,為預算的106.8%,增長14.5%。加上債務還本支出73.7億元和轉移性支出1157.4億元,支出總計1641.5億元。省本級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64.5 億元,為預算的88.0%,下降7.4%。加上債務收入212.0億元和轉移性收入25.5億元,收入總計302.0億元。省本級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83.6億元,為預算的74.2%,增長32%。加上債務還本支出58.9億元和轉移性支出159.5億元,支出總計302.0億元。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5億元,為預算的113.7%,增長21.8%。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6億元,為預算的100%,增長5.9%。調入一般公共預算0.6億元,結余0.3億元。省本級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90.0億元,增長13.9%?;鹬С?43.8億元,下降2.7%?;甬斈杲Y余46.5億元,基金滾存結余160.3 億元。

2018 年,省對市縣補助支出837.6 億元,較上年增長28.5%,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584.4億元,占省對市縣補助支出的70.0%。實施新一輪省與市縣分稅制財政體制。優化省與市縣財政稅收收入劃分,提高與房地產關聯度大的稅種省級分享比例,抑制市縣發展房地產的沖動,支持市縣產業轉型升級。改革后為維持省與市縣現有基本財力格局穩定,以2017 年為基期年對因財政體制調整影響省和市縣收入部分給予市縣體制補助(上解),共核定每年省對市縣體制補助額23.8億元。改革完善省對市縣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修訂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等轉移支付辦法,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與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相掛鉤,激勵市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統籌整合專項轉移支付,從2018年開始取消23 項專項資金,將21 項專項資金轉入一般性轉移支付,140項專項資金整合成83項。

一、籌措資金支撐和保障海南自貿區(港)建設

(一)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財政部于9 月29 日印發《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有關財稅政策的實施方案》《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綜合財力補助資金的管理辦法》和《關于下達2018 年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綜合財力補助的通知》,確定2018—2022年每年新增海南100億元綜合財力補助資金,并于當天下達了2018年綜合財力補助資金,重點支持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灣高速公路、??谑形逶春游捏w中心、三亞市中央商務區等28 個項目,確保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成投入使用。2018年,財政部總計下達海南省轉移支付資金830.5億元,增長18.4%。

(二)爭取地方政府債券資金發行額度。2018 年財政部下達海南省新增債券257 億元,增長32.5%,重點用于??诮瓥|CBD 項目建設、交通扶貧農村公路六大工程、城鄉污水垃圾處理三年行動、高速公路建設以及省本級重點民生項目等。

(三)加強財政收入征管。在堅決貫徹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實行全域限購等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措施的情況下,各級財稅部門密切跟蹤經濟形勢,加強對房地產業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土地增值稅清算和契稅征管,依法組織財政收入,做到應收盡收。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7%,比年初預期目標高1.7個百分點。

二、發揮財稅政策作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面落實中央降低增值稅稅率、提高企業研究開發加計扣除比例和小微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全省各類企業年減稅約70億元。停征首次辦理居民身份證工本費,將殘疾人保障金征收上限由社會平均工資的3 倍降為2 倍,將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收標準統一降低25%,全年減輕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負擔約1800萬元。將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20%降至19%、失業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1%降至0.5%,持續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增強企業發展活力。

(二)推動離島免稅購物政策調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分別于11月28日和12月27日發布離島免稅政策調整公告,將旅客年度免稅購物限額從1.6 萬元增加到3 萬元,對島內外居民旅客實行相同免稅購物政策,將視力訓練儀等康復醫療器械納入免稅商品范圍,并將乘輪船離島旅客納入免稅購物政策適用對象范圍,增加??谌赵聫V場、博鰲兩個市內免稅店。至年底,兩家離島免稅店購物人次和銷售額分別為288 萬人次、101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26%。

(三)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撥付108.6 億元用于支持交通重點項目建設,其中,撥付20 億元用于支持交通扶貧六大工程;撥付88.6 億元重點支持萬寧至洋浦高速公路、瓊中至樂東高速公路、文昌至瓊海高速公路、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灣高速公路、白沙快速出口路、??诶@城公路美蘭機場至演豐段公路及鋪前大橋等重點路橋項目建設。撥付20.5 億元用于高速公路建設償債和一般公路建設償債。撥付民航發展基金8.2 億元,用于??诿捞m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三亞鳳凰國際機場西端站坪擴建工程、博鰲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等。

三、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支持打好脫貧攻堅戰。大幅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1.3 億元,增長24.4%。其中,中央資金15.1億元,增長23.2%;省級資金10.1億元,增長42.7%。深入推進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支持5 個國定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15.9億元。撥付資本金2 億元,支持發揮省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平臺作用,推進扶貧型共享農莊(南梗村)項目建設。推行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納入政策性險種,由地方財政給予不低于60%的保險費補貼,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補貼100%。全省已有1.8萬戶次農戶約239.6萬畝天然橡膠參保,提供風險保障達18.7 億元,財政保費補貼1.3 億元,財政資金效益放大14.4倍,已決保險賠付2.6 億元。

(二)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撥付23.1億元,支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松濤水庫環境綜合整治及老舊車淘汰補貼等。撥付22.1億元,用于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撥付6.2 億元,用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建設。撥付0.5 億元,支持節能技術改造、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發展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撥付4.4 億元,支持??诘叵戮C合管廊建設和三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等。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海南省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試行)》,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及清潔能源汽車規劃編制工作。

(三)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完成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從2015年置換債券政策開始至今,累計置換債券1112.8億元,基本完成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工作。加強債務管理,堅守中央核定的政府債務限額底線,嚴控政府債務整體規模。摸清政府隱性債務,堅決制止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嚴格規范政府購買棚改服務的范圍,限定在政府應當承擔的棚改征地拆遷服務以及安置住房籌集、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規范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對已納入全國PPP 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的PPP 項目財政承受能力情況開展自查整改,確保不突破10%紅線。加強外債管理,維護政府對外信用。推進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防范地方財政金融風險。此外,撥付海南廣播電視總臺2.8 億元,用于收回旅游衛視外方股權。

四、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深化財政管理改革

(一)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已設立和正在推進政府投資基金9 只,認繳出資總規模59.2 億元,其中省財政認繳出資13.2 億元。發起設立首單8.7億元規模的省人才租賃住房REITs 基金,籌措資金保障人才住房政策。通過政府投資基金投資運作,推動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相結合,通過“投資+招商”聯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二)推進分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試點。出臺了基本公共服務、醫療衛生領域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明確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范圍、劃分比例等,加快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省與市縣財政關系。

(三)加大存量資金盤活力度。全省統一時間節點清理收回盤活存量資金,統籌用于民生、扶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的急需項目支出。加強對市縣盤活存量資金的考核通報,壓實盤活責任。

(四)推進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完成會議類、培訓類、課題類、人員補助類、信息系統運維類、辦公用房維修改造類等六類項目支出標準建設。推進定員定額與實物費用定額相結合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調整完善公用經費定額標準。

(五)加強財政績效管理。推進地方財政部門預算績效管理,在財政部組織的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考核中榮獲優秀等次,受到財政部通報表彰。推進財政內部控制建設,完善八個專項風險管理辦法。建立國有資產管理報告制度。

五、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社會事業發展短板

(一)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撥付15.7億元,用于發放各項惠農補貼。撥付1.5億元,促進中部地區農業生產發展。撥付6.5 億元,用于發展現代農業和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撥付4.3億元,按畝均補助27元的標準實施1345萬畝生態公益林管護。撥付30.2億元,用于紅嶺灌區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項目等。撥付1.2 億元,用于解決農村7.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撥付農墾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經費2.4億元及農墾改革獎勵資金0.6 億元,支持解決農墾改革歷史遺留問題和發展“八八戰略”相關產業。

(二)推進教育和文體事業發展。撥付38.1 億元,用于改善幼兒園辦園條件、獎補普惠性幼兒園,擴大學前教育資源,落實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教師生活補助,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等。撥付6.3 億元,用于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等。撥付4.7 億元,用于落實高等學校生均撥款制度,支持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等。撥付6.0 億元,用于落實中職免學費、學生獎助學金、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等政策。撥付2.9 億元,用于行政村文體活動室建設、公益性場館免費開放、文明生態村宣傳文化室建設等,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撥付0.3 億元,支持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順利舉行。

(三)支持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撥付59.9 億元,連續14 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確保全省57.8 萬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撥付13.4 億元,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月人均145 元提高到178 元,最低繳費檔次從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200元,最高繳費檔次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5000元,并將政府對繳費人員基礎補貼從年人均30元提高至40 元。撥付3.8 億元,重點促進貧困家庭成員、高校畢業生等七類人員的就業。撥付1.5 億元,用于低保等困難群眾救助支出。撥付28.8億元,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由450 元提高到490 元。撥付6 億元,用于公共衛生服務,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50 元提高到55 元。

(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撥付12.7億元,用于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撥付3.8億元,支持全省2.5萬戶農村危房改造。

(海南省財政廳供稿,吳曉姍執筆)

重慶市

2018 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263.19 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78.27 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8328.79 億元,增長3%;第三產業增加值10656.13 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6.8:40.9:52.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5933元,增長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7%。全年進出口總額5222.62億元,其中,出口3395.28億元,增長17.7%;進口1827.34億元,增長12.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0%。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6元,增長9.2%,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9 元,增長8.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1 元,增長9.0%。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66億元,增長0.6%,其中,稅收收入1603億元,增長8.6%。加上中央補助、地方政府債務收入、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以及上年結轉收入和調入資金等2957 億元后,收入總計5233 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41億元,增長4.7%,加上上解中央、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以及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結轉下年支出等448億元后,支出總計5223 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316億元,增長2.9%,加上中央補助、地方政府債務收入以及上年結轉收入等658億元后,收入總計3708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2677億元,增長22.7%,加上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以及調出資金和結轉下年支出等922億元后,支出總計9708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05億元,加上中央補助和上年結轉收入等15億元后,收入總計120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52 億元,加上調出資金和結轉下年支出等68億元后,支出總計120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898億元,增長17%,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298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預算收入559億元,失業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0 億元,工傷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1 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661億元,增長10.1%,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154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預算支出472億元,失業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5億元,工傷保險基金預算支出20億元,加上結轉下年支出237億元后,支出總計1898億元。

一、堅持依法科學理財,做好建議、提案辦理工作

堅持依法科學理財,嚴格落實預算法、《重慶市預算審查監督條例》的有關規定,按照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關于重慶市2017 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8 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和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第七次會議批準的調整預算等相關依據,嚴格執行財政收支預算。同時,在編制2019 年預算草案過程中,市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前介入預算審查,并邀請專家代表參與公開評審,一起“開門辦預算”,促進預算編制更為科學合理、扎實可行。抓好建議、提案辦理,始終堅持把辦好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作為科學理財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年承辦市人大代表建議共323件、市政協委員提案共298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完善服務機制,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定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健全與代表委員的溝通聯系機制,完善《建議辦理工作的基本程序與方法》,關注《人大信息》反映的涉及財政工作的情況、問題與建議,組織調研、整改和回復,全年向代表發送《財政工作信息》8期。

二、落實積極財政政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著眼于為企業和個人減負、為實體經濟降成本,全面落實中央出臺的各項減稅政策,全年新增減稅180 億元。采取普遍性降費措施,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3 項,降低政府性基金收費2 項,取消主城區路橋通行費。全面清理規范涉企保證金,持續改善營商環境,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通過資源整合、加快債券發行等方式,落實資金約2330億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支持城市路橋隧道、公路、鐵路、機場、軌道、水利等重大項目建設。落實資金92 億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落實創新主體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等政策,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支持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等核心技術與基礎前沿研究,推動科技創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汽車、電子穩產增效。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充分運用獎補、貼費、轉貸等政策,撬動信貸融資約200 億元。爭取國家融資擔?;鹬С?,為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授信100億元。安排資金11億元,支持自貿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和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清理口岸收費,助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安排資金13 億元,推進煤炭去產能相關工作,推進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改革。

三、嚴控債務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嚴守債務風險管控底線,做到債務總量心中有數、化解風險手中有策、債務監管肩上有責。組織全面摸底核查,建立風險隱患臺賬,實施風險預警,約談高風險區縣,不斷完善管控機制。督促落實債務管理主體責任,加強政府公益性項目建設資金管理,推進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落實償債資金來源,將到期政府債券本息納入年初預算安排,保障及時足額償還。全年發行政府債券1014億元,其中,新增債券697 億元,置換債券317 億元。優化債務結構,全面完成存量政府債務置換目標任務。嚴格落實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截至年底,全市政府債務余額4690.6 億元,政府債務率約67%,政府債務管理規范有序、風險總體可控。

四、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各項民生支出得到重點保障

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優先保障基本民生資金需求,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全年財政民生支出3580 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的80%左右。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安排專項扶貧資金51.7 億元,足額落實18個深度貧困鄉鎮2018—2020 年每年市級新增補助3.6 億元政策。支持貧困區縣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50 億元,提升資金統籌效能。構建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對扶貧資金實施全流程動態監管。擴大公辦園等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在園幼兒資助制度,保障全市各級各類9800 余所學校和幼兒園、70 所實際公辦高校和職業學校的運行經費。落實貧困學生等特定對象免學費、教科書費的資助政策,支持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薄弱學校改造、教師隊伍建設和校園安保建設。加大高校原始創新和“雙一流”建設投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提高就業能力,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優化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幫扶高校畢業生、去產能企業職工、貧困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將待遇標準從每人每月95元調整到115 元。落實資金16.8 億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標準從50元提高到55元。落實資金127億元,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450 元提高到490 元。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統籌資金5 億元,將老年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年齡下限由70 歲調整為65歲。推進公租房、廉租房建設和周邊環境整治,支持區縣城中村、棚戶區及農村危房改造,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落實資金58 億元,將城鄉低保人員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月均546 元、410 元。落實高齡失能特困人員每人每月200 元的護理補貼。創新文化產業扶持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領域,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五、堅持問題導向,推進財政體制改革

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對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就業服務、養老保險、醫療保障、衛生計生、生活救助、住房保障等8 個領域的18 項基本公共服務,逐一劃分理順兩級財政支出責任,進一步明確市與區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目標、要求和原則,為促進形成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政府間財政關系奠定制度基礎。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激勵流域上下游區縣協同實施水污染處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通過權責對等的橫向支出責任傳導機制,進一步提升區縣參與水質保護的積極性,加快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大保護格局。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組建重慶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構建資金、資產、資源整合統管的運作機制。按照分類處置原則,推進市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屬企業集中統一監管改革。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加強與市級各有關部門之間的橫向協作和區縣的縱向聯動,推進完成年度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全市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工作。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推動地方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出臺地方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理順地方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督促地方國有金融機構嚴防風險,建立健全地方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制度。

六、強化預算管理,不斷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按照中央“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部署要求,注重結果導向、強調成本收益、硬化責任約束,改進預算管理方式,建設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不斷推動財政資金聚力增效,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制定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實施意見,研究出臺市級預算管理辦法、市級基本支出、市級項目支出、重點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建立資金績效、審計結果與預算掛鉤的機制,初步構建了涵蓋基本支出、項目支出、轉移支付、重點專項四大類,覆蓋預算編制、執行、調整、監督、公開的制度框架體系。啟動市級重點專項績效運行監控,加快構建預算績效管理全鏈條。強化扶貧資金監管,推進扶貧資金全過程追蹤問效。改進財政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修訂科技創新券、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等基金管理辦法,更好發揮科研項目資金效益。推動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實現全面運行,鄉鎮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實現全覆蓋。深化政府采購改革,建設政府采購云平臺,構建政府采購網上交易管理機制,提高采購公開透明度和采購效率。加強機構改革期間財政經費保障和規范管理。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建立內控制度體系,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開展檢查,發揮會計監督職能,強化風險管控與監督。

(重慶市財政局供稿,陶俊羊執筆)

四川省

2018年,四川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067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6.7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5322.7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20928.7 億元,增長9.4%。固定資產投資28065.3億元,同口徑增長10.2%。進出口總額5947.9億元,增長29.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7%,商品類零售價格上漲1.4%。

全省范圍內征收的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6311.2億元,增長10.9%,其中:中央級收入2400.3 億元,增長13.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10.9 億元,為預算的105.3%,增長9.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2819.7億元,增長16%。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中央補助、上年結轉、調入資金、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等收入后,可供安排的收入總量為11444.6億元。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718.3億元,完成預算的96%,增長11.8%。收入總量減去當年支出、上繳中央支出、償還地方政府一般債務等支出10563.8億元后,全省結存資金880.8 億元。結存資金按規定清理后,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475.9 億元、因項目跨年實施需要結轉下年繼續使用404.9 億元。全省各級均實現收支平衡。

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1.2 億元,為預算的107.5%,增長9.8%。加上中央補助、上年結轉、調入資金、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等收入后,可供安排的收入總量為7378.9億元。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37.2億元,完成預算的89.3%,增長15.2%。收入總量減去當年支出、補助市縣支出、上繳中央支出、償還地方政府一般債務、轉貸市縣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等支出7006.4億元后,省級結存資金372.5億元。結存資金按規定清理后,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99.7 億元、因項目跨年實施需要結轉下年繼續使用172.8 億元。

一、聚焦理念創新,重點財政工作推進有力

(一)貫徹新發展理念,支持高質量發展有新舉措。研究支持高質量發展的財政政策,持續穩定政府投資,堅決落實降低增值稅稅率等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更好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撐引導作用,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統籌優化工業發展資金支出結構,加快構建“5+1”(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和數字經濟為主體的產業體系)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成功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啟動科技成果轉化“十大行動”,實施137 個成果轉化示范項目,提高省級科學技術獎勵標準。發布13個方面252條財稅“政策包”,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建立“一干多支”財政政策體系,研究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財政激勵獎勵政策,支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做強成都這塊‘主干’,大力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西北生態示范區五區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天府國際機場,完善支線機場網絡,推進公路水運通道建設,支持突破高鐵瓶頸,推進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建立招商引資激勵獎補機制,支持構建“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格局。

(二)聚焦群眾所急所盼,財政民生保障有新成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民生投入,完善民生政策,聚焦解決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群眾“急難愁盼”民生難題,安排下達1217.7億元,組織實施十項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實事,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養老服務保障制度,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增加有效服務供給。全力保障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推進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支持啟動避險搬遷安置11539 戶,實現地質災害成功避險98 起,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支持25.5萬套城鎮危舊房棚戶區和20.1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完成,推進實施62萬戶農村土坯房改造。

(三)強化資金政策保障,支持精準脫貧有新成績。全省各級財政投入803億元支持扶貧專項計劃實施,確保脫貧攻堅年度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全面落實“三增一免”(新增脫貧攻堅資金主要用于深度貧困縣,新增脫貧攻堅項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貧困縣,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貧困縣;從2018年起,一律免除納入年度扶貧專項計劃新增項目的縣級配套,所需財政資金由省市保障),出臺8個方面22條財政政策,全力攻克深度貧困縣“硬骨頭”。支持88個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303億元,集中財力彌補脫貧攻堅“短板”。截至年底,四項扶貧基金累計規模達121億元,累計受益貧困群眾超過675萬人(次)。實施資產收益扶貧,覆蓋8萬余貧困戶,年底戶均分紅500元以上。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購買勞務服務,選聘5萬多名貧困群眾作為生態護林(草)員,實現就地就近就業。開展“政擔銀企戶”聯動扶貧試點,為600余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業擔保貸款3.8億元,直接聯結幫扶貧困戶3800余戶,年戶均增收上萬元。

(四)注重政策機制創新,支持生態環保有新思路。堅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戰役”(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飲用水水源地問題整治攻堅戰、環?;A設施建設攻堅戰、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散亂污”企業整治攻堅戰),組織沱江流域10 個市簽訂《沱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與云南、貴州共同建立長江流域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形成合作共治、利益共享的污染治理新格局。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全年累計下達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42.6億元,增長46.8%。支持推進綠化全川行動,繼續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支持退耕還林還草55 萬畝,落實草原禁牧補助7000萬畝、草畜平衡獎勵1.4億畝。

(五)突出關鍵領域環節,財稅體制改革有新進展。出臺《關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通知》,新增18 項改革任務,啟動市縣財政改革兩年攻堅計劃,財稅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制定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穩步推進。實現全省預決算公開平臺、范圍、內容“三統一”,初步形成“事前有目標、事中有監控、事后有評價、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推進建立現代預算制度。加快轉變財政支持發展方式,率先發布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投資收益分析報告,全省入庫項目1258 個,總投資1.8 萬億元;省級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累計投資項目125個,協議投資金額145.8億元;財政金融互動政策由22 條調整擴充至34 條,政策效果進一步放大。

(六)堅持底線思維,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有新突破。制定財政風險防范工作方案,全方位加強風險防范。嚴格實施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全省政府債務余額控制在國務院核定限額內。開展政府債務風險評估預警,在全國率先出臺政府性債務風險突出地區財政重整實施辦法。深入推進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專項債券發行試點。全面完成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工作,全省平均每年節約利息支出300 億元左右。全面清理核實隱性債務存量,制定分年化解方案,實施動態監測,隱性債務增量得到有效遏制。啟動市縣財政暫付款清理消化三年攻堅行動,加強財政運行風險防范。

(七)堅持財力下沉,基層財政保障能力有新提升。將原為省級收入的金融保險業增值稅調整為省與市縣按照50:50比例分享,2018 年市縣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9.8%,比上年提高0.8 個百分點。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有力保障了縣級運轉和基本民生支出。加大對下轉移支付力度,全年下達市縣各項轉移支付4176億元,增長10.9%,占市縣支出規模的50.4%。更加關心基層干部群眾生產生活,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對村(社區)干部基本報酬、村級黨組織活動、日常辦公運轉和公共服務運行維護等給予補助。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一次性補繳政策,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轉移性收入占比提高約1.3 個百分點。

二、主要財稅政策和重點支出落實有力

(一)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全面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和個人減負、為實體經濟降低成本。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落實將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等個人所得稅改革措施。退還384戶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及電網企業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繼續落實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各項政策,及時向社會公布全省行政事業性收費、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三張目錄清單。全年全省新增減免稅費超過220億元,其中減免屬于地方收入的稅費超過115億元。

(二)全面落實“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全省投入1954 億元,支持對接先進生產力,強化區域聯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拓展發展空間,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支持成都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天府新區高標準規劃建設,支持辦好全國“雙創周”等創新活動載體,增強成都集聚集成和轉化國際國內高端戰略資源能力。推動干支聯動協同發展,支持甘眉工業園區、德阿生態經濟產業園等9個貧困地區跨區域合作項目加快發展。支持開展“魅力自貿·開放四川”鏈動全球活動,打造“萬企出國門”“川貨出川”“川貨新春大拜年”等對外開放展示平臺。支持成南達萬、成自宜等出川高鐵大通道建設,支持高速鐵路建設運營,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三)支持構建四川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全省投入1039億元,支持產業加快發展,重點支持五大萬億級支柱產業和數字經濟,加強對新經濟和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出臺支持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基金加快投資,多層次支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調整優化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險補償政策,全年支持項目125 個。支持成都市高新區納入“園保貸”風險補償試點,幫助企業成功貸款499 筆,累計貸款金額19.3億元。支持糧油千億級產業打造,重點推進“天府菜油”品牌創建,支持15個示范縣、4個示范企業、53個糧油質檢機構和1 個“天府菜油”產業聯盟發展。支持91 個電子商務和商貿流通示范縣建設,培育服務業強縣。

(四)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省投入1234 億元,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平穩發展。制定財政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政策,建立鄉村振興財政投入優先保障機制,重點推進財政補助改為股份、基金、購買服務、農業擔保、貼息分險“五補五改”,引導帶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支持鄉村振興。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支持創建26 個農民增收新產業新業態示范縣。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創新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分險制度,解決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落實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政策,支持應急物資采購儲備,有力支持非洲豬瘟疫情防控。

(五)推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省投入1495 億元,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推進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落實學前教育激勵獎補機制,支持各地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新增4.2 萬個公辦幼兒學位,進一步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啟動實施化解義務教育“大班額”三年攻堅計劃,建立激勵獎補機制支持“大班額”有效化解。連續第三年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省級補助標準。啟動實施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支持25所示范校、30個示范(特色)專業和94 所薄弱校標準化建設。構建省屬公辦高??冃鶕芸钪贫?,支持在川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

(六)支持建設文化強省。全省投入145 億元,廣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巴蜀文化繁榮興盛。支持加強理論研究,加快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和“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運行維護省級補助標準,實施廣播電視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等,進一步構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支持實施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升、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文化精品打造、文化產業提速提質等“四大文化工程”,群眾美好生活的精神食糧更加豐富。

(七)支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省投入1676 億元,支持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織牢基本民生保障網。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全國社?;鹄硎聲炗?000 億元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合同,全面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連續第14 年調整企業養老金水平,連續第3 年同步調整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75 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00 元。健全醫療保險制度體系,制定加強醫?;痤A算管理的意見,將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490元,將大病保險籌資上限由40元提高到60 元,將職工醫保個人賬戶使用范圍由本人擴大到直系親屬、使用地域由本地擴大到全省。支持2.8 萬名失業保險參保職工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增強職業轉換能力。啟動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完善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保障500 余萬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八)推進健康四川建設。全省投入929 億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落實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財政補償政策,鞏固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減輕群眾就醫費用負擔。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渠道補償政策,支持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由50元提高至55元,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14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持續加大艾滋病、包蟲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力度,繼續實施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農村婦女“兩癌”檢查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落實計劃生育家庭扶助保障等政策,建立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住院護理保險制度。集中支持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落實城鄉醫療救助政策,提高困難群眾醫療保障水平。

(九)支持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全省投入916億元,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落實“項目年”部署,發揮政府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安排下達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286 億元,保障天府國際機場、岷江港航電綜合樞紐、川藏公路改造、都江堰灌區建設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加大向中央爭取力度,組織申報生態環境保護、污水垃圾處理、礦山環境治理等重大儲備項目319個,總投資2547億元。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推進宜居縣城建設,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大力實施“兩個一批”行動計劃和“兩個千億”工程。建立健全績效獎補機制,強化試點示范,推動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

(四川省財政廳供稿,余 翔執筆)

貴州省

201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4806.4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2159.5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755.5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891.37億元。進出口總額760348萬美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01.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8。

全省財政總收入2973.36 億元,比上年增加325.05 億元,增長12.3%。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6.85億元,增加113.01億元,增長7%。其中,稅收收入1266.02億元,增加86.28億元,增長7.3%;非稅收入460.84億元,增加26.73億元,增長6.2%,非稅收入占比為26.7%,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加上中央補助、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含置換債券部分)、上年滾存結余收入和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收入總計6935.16億元。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029.68億元,增加417.16億元,增長9%。加上上解中央支出、一般債務還本支出(含置換債券還本)、結轉下年安排支出和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總計6935.16億元。收支平衡。

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1.47 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19.2%,比上年增加46.14億元,增長15.6%。其中,稅收收入229.78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12.8%,增加37.76億元,增長19.7%;非稅收入111.69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34.9%,增加8.38億元,增長8.1%。加上中央補助、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含置換債券部分)、上年結轉收入和調入省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收入總計5128.91 億元。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48.12 億元(其中權責發生制列支數5.75 億元),為調整預算的92.6%,增加141.59億元,增長17.6%。加上省對市縣補助支出、置換債券轉貸市縣支出、上解中央支出、結轉下年安排支出和補充省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總計5128.91億元。收支平衡。

省對下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2471.41億元,比上年增加130.91億元,增長5.6%。其中,稅收返還130.77億元,與上年持平;一般性轉移支付1236.43億元,增加84.08億元,增長7.3%;專項轉移支付1104.2億元,增加46.83億元,增長4.4%。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1249.89億元,比上年增加288.73億元,增長30%。加上中央補助、上年結轉、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收入等,收入合計2308.8 億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1081.94億元,增加203.23億元,增長23.1%。加上調出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待償債置換專項債券結余等,支出合計2144.16 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164.64 億元。收支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增加,安排的支出也相應增加。省本級政府性基金收入48.41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78.2%,比上年增加21.42億元,增長79.4%。加上中央補助、上年結轉、調入資金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收入等,收入合計994.27億元。省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39.57億元,為調整預算的94.5%,比上年增加7.34億元,增長22.8%。加上省對市縣補助支出、調出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和轉貸市縣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出等,支出合計922.04 億元。收支相抵,結轉72.23 億元。

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收支均為47.91 億元,為預算的100%,比上年增加38.66 億元,增長417.9%,收支平衡。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260.31億元,為預算的122.6%,比上年增加84.53 億元,增長7.2%。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021.26億元,完成預算的107.1%,增加7.43億元,增長0.1%。當年基金收支結余為239.02 億元,年末滾存結余為1352.49億元。省本級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97.76億元,為預算的108.1%,比上年減少34.67億元,下降14.9%。省本級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42.20億元,完成預算的103.7%,減少41.36億元,下降22.5%。當年基金收支結余為55.56億元,年末滾存結余為359.13億元。2018年決算數比2017年決算數降幅較大,是因為按照國家要求省本級2017 年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征繳發放、清算等相關工作,2017年決算數包含以前年度一次性清算數據。

一、持續聚焦重大任務,打好脫貧攻堅戰

一是主攻“四場硬仗”。(1)基礎設施建設硬仗。從中央車購稅補助資金中安排106.53億元用于農村公路三年會戰,安排21.65億元助力高速公路加密網建設?!敖M組通”貸款由省級財政全額貼息6.28億元,超額建成“組組通”公路7.75萬公里,完成投資200億元。(2)易地扶貧搬遷硬仗。全省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已劃撥915.01億元補助資金到各縣,已搬遷入住128.52萬人。其中2018年計劃建設的136個安置項目已建成住房14.33萬套。(3)產業扶貧硬仗。農村產業革命蓬勃興起,農業保險、農業擔保、政策性擔保跟進助力;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普惠金融政策、民貿民品補貼持續推動,財政和金融聯動保障,玉米調減指標超額完成,縣有主業、鄉有特色、村有一品的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見雛形。(4)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硬仗。省級下達教育精準扶貧資助資金10.45億元,46.51萬寒門學子受益,實現了“精準資助,應助盡助”。農村“危改”“三改”補助資金24.33億元及時到位,11.48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等4類重點對象受益,解決了88.4萬農村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三年提升計劃,安排12.66億元,支持全省縣級醫療機構5+2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外科、骨科、神經內科、兒科、急診科、重癥醫學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和基層人才隊伍培訓,補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薄弱的短板。支持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有效銜接的多重保障機制,有效防止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二是主攻深度貧困地區。統籌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464.3億元,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轉移支付補助力度,在省對市縣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以及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等轉移支付分配時,加大貧困因素和權重。三是主攻鄉村振興。下達農業農村發展專項資金51.62億元,重點用于耕地地力保護、農業產業發展、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等方面。全省小康寨行動計劃完成投資45.06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28.7%,廣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繼續支持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66個貧困縣整合資金269.81億元。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閑置扶貧資金專項清查工作,逐一提出整改時限,共清理16.58億元,全部整改完畢。啟動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實現扶貧資金與項目精準對接。

二、聚焦發展和生態底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安排信息化項目預算15.52億元,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全省大數據、信息化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二是支持實施大生態戰略。及時下達中央和省環保專項資金支持農村環境整治和水污染防治。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制度,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運行良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中涉及財政投入問題,省級財政整改任務已全部銷號整改,督促指導各級財政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并追蹤問效;“貴州省烏蒙山國家脫貧攻堅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成功入圍全國第三批試點。三是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省級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14.4 億元,60%以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安排省級資金7 億元扶持微型企業發展,優化微型企業“3 個15 萬元”扶持政策;省級安排10億元支持煤礦企業“一去二化三利用”(一去指煤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二化指煤炭企業智能化機械化改造;三利用指煤層氣、煤矸石、礦井水綜合利用。省級設立煤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重點促進智能化機械化改造,加快培育釋放先進產能,提升煤礦安全水平),完善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加強煤電要素保障,極大地緩解了電煤供應緊張局面;下達支持科技資金19.44 億元,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科技力量建設;深入推進“政銀擔”合作模式,“4321”(貸款項目所在地本級擔保機構、省級風險補償、合作銀行及所在地財政風險補償分別按4:3:2:1比例承擔融資擔保業務代償風險。即本級擔保機構承擔40%,省級風險補償承擔30%,合作銀行承擔20%,擔保機構所在地本級財政風險補償承擔10%)政策性融資擔保完成擔保額53.66億元。推動農擔體制改革,推廣“一縣一業農擔產業貸”產品包試點取得明顯成效。持續推進“貴工貸”(由省和企業所在地政府按一定比例建立并分攤<貧困縣按9:1,非貧困縣按8:2>貸款風險獎補金,金融機構以1:20 倍數新增融資為目標,向工業中小企業進行單個企業1 億以內<超過1 億元的融資事項,按“一事一議原則報批>貸款的融資模式。管理部門視金融機構放貸完成情況按比例實施貸款風險補償及以獎代補后,融資風險由金融機構承擔)“黔微貸”(從微型企業扶持資金中安排一定資金作為貸款風險補償金,選擇與金融機構合作,按1:30 以上倍數放大,對符合貸款條件的微型企業及其創業者發放貸款,完成目標后將貸款風險補償金按“以獎代補”方式兌現給承貸機構的融資模式)“貴園信貸通”(省級有關部門、產業園區共同籌措資金,與銀行合作設立企業貸款風險代償補償金,按1:8 以上倍數放大,幫助產業園區企業申請獲得1年期以內、1000萬元以下貸款的融資模式。主要支持貴州省產業園區內有融資需求,但抵押擔保達不到銀行貸款條件的中小企業)等融資政策,進一步緩解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四是落實減稅降費措施。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減稅政策,全年共減稅431.61億元,減輕了企業負擔、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下調增值稅稅率1 個點、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100 萬元的小微企業按20%的稅率減半征收所得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提高至年銷售額500 萬元等減稅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貫徹中央和省關于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優惠政策,全年為全省社會和企業共減負約3 億元。

三、聚焦改革開放,推進財政體制改革

一是推進財政與金融深度融合。探索PPP模式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截至年底,全省已進入執行階段的PPP 項目共211個,總投資5501.91億元,PPP項目的實施助推近100萬人實現脫貧。承辦亞太地區PPP和基礎設施融資聯絡網首次活動。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之間的貸款合作,提升外貸項目的示范性和創新性。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考察調研了全省農村電商、養老產業、大數據發展和滿幫集團,對貴州通過發展農村電商和大數據助力脫貧攻堅給予了充分肯定,為加強世界銀行與貴州的進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二是健全預算管理制度。加快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確定了八大類18 項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及支出責任分擔辦法,推進醫療衛生領域省以下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逐步建立起全省權責清晰、依法規范、運轉高效的醫療衛生領域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模式,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效率和水平。全面實施零基預算管理,改變原有“基數加增長”的省級部門預算編制方式,持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打造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從年初預算編制、年度預算執行、預算調整控制、資金支付管理和預決算編報等各環節的數據規范、業務流程、節點控制等方面實行技術管控,強化政府預算剛性約束,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預算管理水平。三是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擴大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圍,實現省、市、縣三級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全覆蓋;完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建立起集事前、事中、事后監控于一體覆蓋省、市、縣三級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系。突出專項監控,重點加強“三公”經費監控力度,與省紀委、監委實現“三公”經費監控信息共享,助力監督執紀精準化。四是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制定完善績效管理相關規章制度,將績效理念和方法貫穿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督促指導107家省級預算部門編制2018年度預算績效目標,并隨同預算同步批復407個項目支出預算績效目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74 個財政專項資金進行重點績效評價,為項目后續資金投入和政策完善提供決策依據。

四、聚焦財政風險,化解政府債務

一是穩妥化解存量債務。平均成本從7.8%降至3.5%,平均年限從4.2年拉長至6.1年,2015—2018年累計節約利息約1000 億元,極大緩解了全省集中還本付息壓力。政府債務已全部置換為政府債券,按規定可通過發行再融資債券予以置換,加上政府債券利息已納入預算安排,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二是堅決遏制債務增量。嚴格落實貴州省政府性債務管理“七嚴禁”(嚴禁違法違規舉債;嚴禁違法違規擔保;嚴禁違法違規進行政府購買服務;嚴禁“名股實債”;嚴禁“三邊”工程;嚴禁違規建設樓堂館所;嚴禁政府性債務管理不作為)。從嚴控制新建投資項目,強化融資平臺公司的風險意識、成本意識和底線意識,從嚴監管、審核國有企事業及平臺公司新增債務。嚴格落實各市縣債務風險管控責任,從嚴加強項目管理,堅持量入為出、量力而行,圍繞脫貧攻堅主戰略,突出重點投資項目,嚴格執行建設標準,控制投資規模,嚴禁以脫貧攻堅之名違規審批“花架子”項目,堅決遏制債務增量。通過統籌財力性轉移支付增量等安排32.47億元用于債務高風險市縣償還到期債務本息。三是建立債務風險應急預案。建立債務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從快速響應、分類施策、各司其職、協同聯動、穩妥處置等方面,指導和規范全省債務風險應急處置工作。設立省級債務風險應急資金池,推動市州資金池的設立,強化省市協同形成全省合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四是推進巡視整改。成立巡視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組建政府性債務清理化解、企業債務清理化解等14 個專項工作組,自上而下推進巡視整改相關工作。省財政廳相應組建5 個工作專班,建立并完善巡視整改工作機制。中央巡視組指出的典型問題已整改完畢,全省和省本級綜合債務率均降至100%以內。

五、持續聚焦民生改善,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

一是提高養老金標準。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收統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93 元。全年共下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47.76 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進一步提高。及時撥付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補助資金90.23億元,人民獲得感進一步增強。二是提高醫療保障標準。2018 年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比上年提高40 元,達到每人每年490元。下達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160.08億元,確保提標政策落實到位。三是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標準。下達中央和省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資金18.58 億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由上年的50 元提高到55 元,重點推進城鄉居民免費建立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傳染病防治等工作。四是提升縣鄉醫療衛生水平。安排1.29億元,支持全省2732個深度貧困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農村中小學醫務室診療設備和移民搬遷點衛生室設備配置,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基層衛生機構建設和診療水平。新增重要基礎性民生項目醫療衛生建設資金6.9 億元,重點推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配套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省市兒童醫院項目建設。下達縣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化債獎補資金5 億元,推動公立醫院歷史債務的化解工作,為公立醫院改革發展減負。

六、聚焦法治財政,推動依法行政依法理財

一是貫徹落實預算法的規定,對虛增財政收入開展專項核查,針對核查發現的問題,及時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二是組織5 個檢查組,對全省16 個貧困縣上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情況開展了專項檢查,針對檢查存在的問題督促整改,進一步加強了扶貧資金的管理,提高了使用效益。三是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貫徹落實政府性債務管理“七嚴禁”情況專項檢查;會同財政部駐貴州專員辦,對全省9個市州及貴安新區置換債券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問責。四是按照政府采購法等法律法規,組織開展全省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監督檢查工作,對違法違規的代理機構,依法進行了處理處罰。五是按照財政部內部控制相關規定,隨機抽取代理記賬機構、行政事業單位、非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機構等開展會計監督檢查,進一步規范了行業發展。六是完成省級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建設,市州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配合省人大研究制定全省國有資產報告制度,參與制度起草工作,組織開展了2018年國有資產報告工作,試編貴州省2017 年度國有資產報告。

(貴州省財政廳供稿,余成智執筆)

云南省

2018 年,云南省生產總值17881.12 億元,比上年增長 8.9%,高于全國 2.3 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98.86 億元,增長 6.3%;第二產業增加值 6957.44億元,增長 11.3%;第三產業增加值 8424.82 億元,增長 7.6%。全省人均生產總值 37136 元,增長 8.2%。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 11.6%。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 298.95 億美元,增長 27.5%。其中出口總額 128.12 億美元,增長 11.7%;進口總額 170.83 億美元,增長 42.5%。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25.97 億元,增長 11.1%。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 101.6,上漲 1.6%。

全省財政總收入 3719.77 億元,增長 9.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 1994.35 億元,同口徑增長 5.7%。財政收入質量明顯提升,其中稅收收入1423.2億元,增長15.3%,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1.4%,提高了6個百分點,129個縣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占比全部達到5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 6075.03 億元,增長 6.3%,其中,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農林水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別增長 12.8%、5.2%、24.8%、5.0%和 7.9%。

一、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精準施策支持打好脫貧攻堅第一場硬仗。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籌措安排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9 億元,其中,省級46億元,增長40.3%。推進貧困縣財政涉農資金省級實質性整合,整合省級以上財政涉農資金370 億元,得到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的充分肯定。爭取中央財政對迪慶州、怒江州新增資金政策支持?;I措安排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資金。整改扶貧資金縣級結余結轉過大問題,全面實施扶貧資金項目績效管理,建立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加強扶貧資金監管。綜合施策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堅持嚴堵“后門”,開好“前門”,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14個州(市)本級、91 個縣(市、區)成立政府性債務管理委員會,實現債務統一歸口管理。完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摸底認定工作,制定實施法定政府債務和隱性債務化解目標方案。積極向中央爭取新增債務限額682 億元,提前2 個月完成全年1567.2億元新增債券和置換債券發行任務,全省存量政府債務平均利率降到4%左右。牽頭搭建云南省財政金融風險防范監測預警信息平臺,切實做到風險“早發現、早識別,早預警、早應對”,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進行交流。統籌施策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大節能環保投入力度,支持“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污染防治八個標志性戰役?;I措資金54億元,支持滇池、洱海、撫仙湖、異龍湖等9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I措資金推進“森林云南”建設和支持完成全省14.7萬輛黃標車淘汰任務。建立多省間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方面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二、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出臺實施穩增長政策措施。認真落實省政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22 條措施,籌措安排196 億元,支持工業轉型升級、工業園區、技術改造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推動重點建設項目“四個一百”(100 項竣工投產、在建、新開工、前期工作項目)和工業轉型升級“三個一百”(100 項新開工、續建、竣工投產項目)加快推進。加強財政經濟運行分析,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依據。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I措安排67億元,支持壓減粗鋼產能、淘汰煉鐵落后產能、棚戶區改造,穩步推進省屬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落實國有企業辦中小學、職教幼教退休教師待遇差補助。認真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和“降成本75條”措施,全年為企業降成本952.3億元。落實增值稅改革政策,及時完成部分行業增值稅留抵退稅15 億元。實施階段性降低企業部分社會保險費率政策,停征、免征4 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2 項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停征排污費、壩區耕地質量補償費等。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雙10 條”(《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建設發展10條措施》《關于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法治環境10 條措施》)措施,采取有力舉措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新增安排10 億元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支持金融機構發放中小微企業貸款286 億元。構建“政銀擔”合作和風險分擔機制,新增涉農和中小微擔保貸款113 億元。實施普惠金融政策,撬動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592億元?;I措資金支持昆明市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設。推動加快對外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推動云南以更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I措資金10 億元,支持對外貿易、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落實“電子商務銷售獎勵”政策,支持口岸通關便利化。做好第5 屆南博會暨第25 屆昆交會和首屆中國—南亞合作論壇經費保障,支持參加中國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

三、助推培育發展新動能

支持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圍繞把綠色能源產業打造成云南省第一大支柱產業的目標,籌措資金支持推進水電鋁材、水電硅材一體化發展,將新能源汽車產業首次納入省級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資金支持范圍。聚焦做大做強綠色食品產業的目標,助力打造“綠色食品牌”,省級財政籌措資金15 億元,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培育壯大綠色食品產業龍頭企業,對云南省“10 大名品”和“10 強企業”“20 佳創新企業”予以獎補。圍繞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目標,省級財政安排資金10 億元推動中藥飲片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一部手機游云南”APP上線運行及全域旅游建設,籌措資金22.5億元對15 個特色小鎮創建進行獎勵。促進構建迭代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支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以推動產業結構向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為方向,促進構建“傳統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的迭代產業體系,加快把云南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煙草業穩中有進,有色、電力等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八大重點產業加快培育壯大,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I措安排92 億元用于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和農業綜合開發。成功爭取烏蒙山貧困地區國土綜合整治重大工程立項,獲得中央補助9億元?;I措安排65億元,支持全省25981個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實現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全覆蓋?;I措資金2億元,支持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八奈灰惑w”和邊疆黨建長廊建設試點,得到省委領導和地方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支持創新型云南建設?;I措資金16億元,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三張牌”科技支撐能力,調動各類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支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建設,有效落實云南省“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激勵政策。

四、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省級財政安排75 億元助力全省縣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建設。省級財政籌措安排44.8億元,支持建制村、直過民族和沿邊地區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以及27 個深度貧困縣50 戶以上不搬遷自然村通硬化路,保障國省干線和農村公路養護等?;I措安排30 億元加快全省鐵路網建設?;I措安排5 億元支持航空事業發展?;I措安排53 億元支持滇中引水、水利樞紐、農田水利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鎮基礎設施轉型升級,提升城鎮人居環境質量,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系列財政政策。支持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昭通市入圍中央黑臭水體整治示范城市。

五、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省財政民生支出規模達到447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省財政教育支出1083億元,全面保障義務教育經費,省級財政分擔88 個貧困縣薄弱學校改造資金,支持全省改薄目標任務完成,支持推進全省中小學C 級校舍加固改造任務和國家義務教育均衡驗收,支持學前教育“一村一幼”工程和普通高中“擴容提質”工程建設,提高省屬本科院校財政生均經費標準,支持云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特崗教師”計劃和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培計劃”實施,落實500 名優秀鄉村教師獎勵政策。支持就業創業。實施“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計劃”,推動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建設,完成全年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創業10 萬人任務。推動“健康云南”加快建設。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改革,對鄉村醫生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標準給予補助。落實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兜底保障“四重保障”政策。支持全省新增4 所甲等醫院、40所縣級公立醫院晉級達標,探索公立醫院運行保障新機制。將全省人均基本公共衛生補助經費提高到55 元。支持關愛婦女兒童健康行動,保障全省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配合做好藥品、餐飲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和醫療器械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等工作。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十四連增”?;I措資金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落實。支持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全面實施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做好優撫安置和退役軍人經費保障。保障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統籌支持“六館一站”舉辦免費公益文體活動。加大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8000元。支持文藝精品創作和廣播電視事業發展,開展全民健身工程,支持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有效保障上合昆明馬拉松、第十五屆省運會等重大體育活動。保障“平安云南”加快建設。支持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確保全省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推進國家禁毒大數據云南中心建設,圍繞公安和司法體制改革、反恐維穩、國防和后備力量建設加強資金保障。開展立體化邊境“人防、技防、物防”建設,支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打好第四輪禁毒人民戰爭。完備省以下法院、檢察院財物統管機制,構建省級統管與分區域管理相結合的云南模式。保障應急救災資金及時到位。支持實施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I措資金8 億元支持金沙江干流白格堰塞湖搶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保障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及時到位。

六、不斷提升財政治理現代化能力

有效規范財政支出。率先實現全業務、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財政預算執行進度加快。提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水平。加大省對下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按照“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托底線、促脫貧、獎績效”的思路,省對下均衡性、基本財力、生態等一般性轉移支付大幅增加,縣級財政“三?!蹦芰Τ掷m提升。健全資金籌措機制。云南省進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451個,總投資額11198億元。加大向中央爭取力度,均衡性、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生態功能區、民族等4 項主要財力性轉移支付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2 個百分點,特別是爭取到中央對云南省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494 億元,增長15.6%。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研究建立“一個意見+N 個辦法+一套規程”的預算績效管理總體制度框架。全面下達項目支出預算績效目標,扎實開展績效跟蹤管理,加強和改進績效評價工作。出臺考試考務費支出定額標準,完成51個省級重大項目預算細化評審,首次開展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績效自評和績效目標前置審核。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互聯網+政府采購”工作,實現了省級政府采購備案、審批等事項“網上辦”,基本實現政府采購市場主體信息在云南省政務服務網大廳上“單點登錄、一號申請、一網通辦”,在2018年中國政府采購評選中榮獲“年度創新獎”。推進陽光財政建設??h級以上政府預算、10303 本部門預算全部公開。搭建“陽光云財一網通”平臺,推動支持市場主體財政資金實現“網上申報、網上辦理、網上永久公示”,革命性地改變了財政資金的分配方式。強化財政監督檢查。開展財政收支真實性、政府性債務管理、扶貧資金監管“三大檢查”,切實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和財政支出效益。開展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按因素法分配控制項目試點工作。對全省財政資金下達實施預警監督。加強財政資產管理。牽頭開展國有資產綜合報告和行政事業、金融企業單項報告起草、報告工作,首次實現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家底”和“明白賬”。開展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鹪圏c工作,為云南省社?;鹌椒€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制度基礎和補充渠道。規范內控制度執行。提升內控工作效能,建立與財政部駐云南專員辦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進一步抓好巡視、審計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有序推進政府會計改革,持續深化會計職稱制度改革。主動接受人大和政協監督。完善與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的溝通聯系和建議提案辦理機制,選派50 余名處級以上干部到省“兩會”現場解讀財政預算報告,組織近20個專題小組,分赴16個州(市)聽取代表委員意見建議。全年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和省政協提案266 件,辦復率、辦結率均達到100%。

(云南省財政廳供稿,邱 寧、蔣云偉執筆)

西藏自治區

2018 年,西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1477.63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25 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628.37 億元,增長17.5%;第三產業增加值719.01億元,增長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397 元,增長7.0%。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8%。進出口總額47.52億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1.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7。

自治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0.35億元,增長12.9%。加上中央補助收入1704.79億元,一般債務收入42.25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85.27億元,其他調入資金12.52億元,上年結轉94.0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269.2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為2170.74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70.68億元,增長17.17%;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72.5億元,增設預算周轉金20億元,上解支出0.56億元,債務還本支出7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轉資金98.52億元在下年度繼續安排支出。自治區對地(市)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1219.88億元。其中:稅收返還71.08億元,轉移支付1148.79億元。全區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9.14億元,加上中央轉移支付9.71億元、專項債務收入12.73億元和上年結轉19.79億元,全區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131.37億元。全區政府性基金總支出121.48億元,其中:全區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09.79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1.7億元。收支相抵,結轉9.89億元。對地(市)政府性基金補助支出15.49億元。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總財力8.17億元,其中: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完成4.07億元,較上年增加 0.93億元,增長29.62%;上年結轉4.1億元。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完成3.48億元,其中:全年預算支出2.66億元,調出資金0.82億元。收支相抵,全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結轉4.68億元。地方社?;痤A算收入完成185.33億元,全區社?;痤A算支出完成140.44億元。收支相抵,全區社?;痤A算結余44.89億元。加上歷年滾存結余,2018年底總結余285.67億元。

自治區稅務部門共組織收入406.5億元,同比增收66.7億元,增長19.6%。其中,稅收收入完成396.5 億元,同比增收64.6億元,增長19.5%,完成稅務總局下達目標任務的108.6%;其他收入完成10 億元,同比增收2.1 億元,增長26.2%。

一、堅持六項原則

一是繼續實施減稅降費原則。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減輕企業負擔,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培育創新環境。二是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原則。集中財力保重點、厲行節約壓一般,瞄準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的脫貧攻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民生、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加大支持力度。三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原則。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四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原則??s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增強困難地區和基層政府保工資、保運轉、?;久裆哪芰?。五是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原則。預算安排與績效管理相結合,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以績效為導向,嚴格支出管理,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六是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原則。合理安排收支預算。高度重視政府債務安全工作,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做好民生工作。

二、增進民生福祉

(一)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加大優惠政策落實力度,支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補助資金,支持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積極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的撬動作用,推進從政府主導就業轉為市場主導就業。

(二)提升教育發展水平。鞏固城鄉義務教育保障機制,進一步提高“三包”政策補助標準。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資金、15年免費教育資金等。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基層教師生活補助資金。推進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

(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支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月人均170元。研究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全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年人均500 元。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積極做好城鄉醫療救助保障。加大公共租賃住房、干部職工周轉房等住房保障。全力支持做好抗災救災減災工作。

(四)支持健康西藏建設。加大醫療衛生事業投入,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標準提高到年人均75 元;農牧區醫療制度補助標準提高到年人均515 元;支持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做好重大公共衛生專項資金保障。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藏醫藥事業發展以及區婦產兒童醫院建設等重點項目。

三、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防范重大風險。突出抓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控,強化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切實摸清隱性債務底數,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實行地方政府債務常態化和動態化監管,建立風險評估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主體責任,加大監督問責力度,督促高風險地區化解債務風險。開好合法合規舉債的“前門”,規范新增債券管理,保障合理融資需求。嚴堵違法違規舉債的“后門”,嚴防以政府投資基金等各種名義變相舉債。

(二)支持脫貧攻堅。按照年度脫貧攻堅目標,完善扶貧投入體制機制,充分發揮財政作為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全力保障脫貧攻堅資金需求。統籌整合自治區級財政涉農資金143.7億元。堅持向日喀則、昌都、那曲等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堅持精準幫扶特殊貧困人口,著力推進產業脫貧,支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增加生態補償脫貧崗位,補助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3500元。堅持管好用好扶貧資金,優化資金整合效果,推進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中央42 項、自治區29 項財政資金納入扶貧領域動態監管,確保扶貧領域資金安全,充分發揮效益。

(三)推進污染防治。突出支持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的污染防治,進一步守護好西藏的藍天碧水凈土。支持草原森林生態保護、造林綠化、重點區域水土保持等生態環保工作。支持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強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維護。積極爭取中央支持,拉薩市成功入圍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支持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認真開展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整改工作。

四、服務經濟發展

(一)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健全完善財政支農政策,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力度。自治區財政支農投入達272.27億元,比年初預算增長21%。大力推進邊境地區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累計統籌落實資金94.6億元,支持加快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邊境小康村。邊境地區一、二線邊民補助標準再次提高。加大對下轉移支付力度,提升基層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項目為抓手,積極發揮投資拉動作用,全力支持水利、鐵路、公路、航空、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籌集預算內基建投資,為全區重點項目及時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出臺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做好取消、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工作,自治區立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實現清零。制定招商引資財稅優惠政策,設立招商引資獎勵資金。支持辦好第四屆藏博會,加大對外宣傳推廣力度。

(四)支持產業提質增效。支持特色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實施“冬游西藏·共享地球第三極”活動。支持現代農業青稞、牦牛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等高原生物產業以及綠色工業、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落實資金大力支持現代服務業、高新數字產業、邊貿物流產業等協調均衡發展。

五、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一)國庫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持續向縱深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開展164 個鄉鎮國庫集中支付試點工作。推進國庫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進程,健全以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為特征的預算執行機制和動態監控機制。市縣公務卡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國庫現金管理公開招標工作規范有序。政府采購改革、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管理改革繼續深化。

(二)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逐步規范。開展全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查工作,強化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公務用車管理,嚴控車輛編制,加強車輛配置、使用、處置等工作。建立政府向人大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

(三)“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動態調整財政行政權力和責任事項清單,清理財政系統法律法規設定的證明事項,進一步簡化服務流程。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財政高頻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深入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

(四)財政監督作用有效發揮。嚴肅財經紀律,加強預算績效的審查、監督和評價,重點開展扶貧、環保、社會保障等財政資金及“三公”經費管理使用情況專項檢查,堅決查處各種擾亂財經秩序的行為。強化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監管和屬地中央預算單位預算監管,代行部分中央財政預算監管職能。

(西藏自治區財政廳供稿)

陜西省

2018年,陜西省實現生產總值24438.3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0.19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12157.48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10450.65億元,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2%,增速比上年加快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0.4%,其中民間投資增長22.3%,加快11.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38.27 億元,增長10.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5.4%。進出口總額3513.78億元,增長29.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0513.81億元,增長14.4%。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0567.42 億元,增長7.4%。

2018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243.14億元,為年度預算2167 億元的103.51%,較上年增收236.45 億元,增長11.78%,加上返還性收入160.15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收入1435.16億元、專項轉移支付收入880.39億元、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收入681.25億元、待償債置換一般債券上年結余585萬元和國債轉貸資金上年結余375萬元、上年結余196.25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18.35億元和調入資金390.39億元,全省收入總計6205.17億元。全省財政支出5302.44億元,占調整預算的94.31%,增長9.7%,加上解中央支出12.07億元、債務還本支出375.85億元、增設預算周轉金 -2290萬元,國債轉貸資金結余375 萬元、待償債置換一般債券結余191萬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27.72 億元和調出資金5485萬元,全省支出總計5918.45 億元。2018 年,年終滾存結余286.72億元,結轉下年的支出286.72億元,凈結余為零,全省上年赤字41.09 億元全部消化完畢。全年省對下轉移支付共計2355.86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1428.76億元,專項轉移支付927.1 億元。

全省地方稅收收入完成1774.29億元,增長19.43%。增值稅完成776.9億元,增長12.46%;企業所得稅完成228.28億元,增長29.3%;印花稅完成27.55億元,增長15.22%。與房地產市場密切相關的契稅完成90.67億元,增長24.95%;土地增值稅完成87.82 億元,增長95.95%。受居民收入增長及強化征管的帶動,個人所得稅完成102.58 億元,增長29.76%。受煤炭、石油價格較高位運行的帶動,資源稅完成181.31億元,增長25.34%。其中,新開征的水資源稅完成10.14億元。其他稅收中,城市維護建設稅增長17.65%,房產稅增長33.22%,城鎮土地使用稅增長11.09%,煙葉稅增長41.45%。新開征的環境保護稅完成3.29 億元。

全省各級財稅部門認真落實國家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稅收減收效應加速顯現。歷年來出臺的減稅政策在2018 年累計減免各項稅收收入(全口徑稅收)500 多億元,其中“營改增”試點減收256 億元、增值稅改革減收86 億元、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減收73 億元,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減收44 億元、小微企業增值稅和所得稅優惠政策減收41 億元。2018 年國家新出臺的一系列減稅政策中,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減少地方稅收3.2 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所得稅減稅政策減少地方稅收2億元、一次性退還部分企業進項稅余額11.1 億元(地方級)、增值稅稅率降低1 個百分點減少地方稅收26.4 億元,上述5項合計減少地方稅收42.7 億元。在稅收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非稅占比明顯下降,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2018年,全省各級不斷規范非稅收入管理,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落實中省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省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了“零收費”,共減免車輛通行費和水利建設專項收入18億元。全省非稅收入完成468.9億元,減收52.21億元,下降10.02%。其中,專項收入完成175.94億元,增長10.24%,主要是按企事業單位營業收入征收的教育費附加、水利建設專項收入等增收較多。受清費降費政策以及上年同期一次性收入較多的影響,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完成78.11 億元,下降24.28%;罰沒收入完成43.07億元,增長3.55%。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完成1.03億元,下降96.83%,其中西安市從2018年起單獨編制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減收29.84 億元。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完成133.86億元,下降1.7%,主要是部分市區上年一次性收入較多。

一、打好“組合拳”,支持經濟穩定增長

一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圍繞省政府支持實體經濟30條財稅政策,會同相關部門先后制定45 個配套文件,完善了政策體系。在全省開展“支持實體經濟財稅政策宣傳月”活動,推進政策落實。制定了金融企業支持陜西經濟發展評價激勵暫行辦法,設立年度貢獻獎和金融創新獎,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為企業降低成本約21.3 億元。二是支持“三個經濟”(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發展。省財政研究制定了《關于大力發展“三個經濟”的若干政策》,從支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國際通道開通、物流企業引進來走出去、促進物流要素流動和降低物流稅收成本五個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省財政新增安排23 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三個經濟”、產業轉型、雙創升級和中小企業發展,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三是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安排34.7 億元,支持穩定糧食生產。投入27億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特色優勢主導產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下達資金52億元,支持林業生態建設?;I集資金95.5 億元,支持水利工程建設。推進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農擔業務已拓展到11 個市區52 個縣區。四是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注入資本金3 億元,助推省再擔保公司加入國家融資擔?;?。推進國有金融資本管理,起草了《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由財政部門集中統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注入資本金30 億元,組建了陜西財金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支持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發揮基金引導作用,整合規范現有政府投資基金,設立了陜西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首期規模200 億元,出臺了管理辦法,明確了基金投入原則和方向。清理規范PPP 項目,全省納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261個,總投資3505.92億元;落地項目138個,落地投資2604.31億元,入庫項目數量、質量及落地率顯著提升。

二、搶抓政策機遇,爭取中央支持

密切關注中央宏觀政策取向,搶抓機遇,積極謀劃,儲備項目,持續跟進,更多項目被納入中央部委盤子,得到實實在在的支持。9 個利用國外貸款項目獲國家批準,貸款額度45.4億元。西安、咸陽兩市被列入國家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三年可獲得中央資金18 億元。陜西省入選國家地質災害防治重點省份、優質糧食工程試點省份,榆林市入選國家流通領域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示范城市,22 個貧困縣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積極向財政部反映延安財政困難,中央單獨安排財力補助10 億元。緊抓中央出臺的基礎設施補短板政策機遇,積極謀劃項目,獲得中央資金28.5億元,列中西部地區首位。爭取中央批準將榆林市煤炭資源稅稅率由現行的6%提高到9%,每年將增加煤炭資源稅50 億元左右,對公平企業稅負、促進資源有效利用、增加財政收入起到積極作用。

三、多管齊下,支持推進“三大攻堅戰”

(一)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一是摸清底數。會同省審計廳對全省各級政府隱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摸清了債務底數。二是遏制增量。嚴格落實中央債務管理政策,針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舉債問題,省政府逐市區約談政府主要負責人,并責成相關市區限期整改,有效遏制了債務增長勢頭。對全省PPP 項目逐項進行審核排查,不符合條件的堅決清庫。三是化解存量。印發了《關于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全省隱性債務化解實施方案》,對個別債務規模大、債務風險高的縣區開展重點監控,督促其把化解方案落到實處。四是開好“前門”。2018年全省共計發行政府債券1303.5億元,其中新增債券590.6億元,比上年增加146.9億元,增長33.1%。9月份提前完成了全年專項債券發行,發行進度位居全國第一,受到財政部的通報表揚和省政府的肯定。

(二)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2018年,各級財政共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29.3 億元,其中:中央資金54.3億元,較上年增加10.2億元,增長23%;省級預算安排30億元,較上年增加7億元,增長30%;市縣兩級安排專項扶貧資金45億元,較上年增加9億元,增長25%。通過財力補助安排脫貧攻堅資金11億元,比上年增長57.1%。整合貧困縣涉農資金189億元,重點支持貧困縣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I措資金82.91 億元,支持全省農村安全飲水和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大對11 個深度貧困縣的支持力度,投入增幅達到了50.5%。加快財政扶貧資金支出進度,實行扶貧資金下達、撥付限時辦結制,全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進度達到95%,超過了中央不低于92%的要求。啟動建立扶貧資金動態監控系統,將所有用于脫貧攻堅的資金納入監管范圍,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省財政籌措環保資金33.5億元,比上年增長50.4%。落實《關中地區鐵腕治霾專項行動獎補辦法》,下達資金15.3億元,比上年增長65.7%。安排5.5億元,加強水源地保護。省財政新增專項資金3 億元,支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安排資金3.34 億元,支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下達資金6.36 億元,支持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

四、提高政策精準性,各項民生政策落實到位

一是完善民生政策體系。對已出臺的各項民生政策進行梳理,及時調整完善,補齊短板。在事權劃分改革、民生政策提標擴面中,加強全省民生政策上下協調,統籌兼顧,確保民生保障可持續。二是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省財政安排資金47.41億元,支持緩解“入園難”“入園貴”“農村學校弱”問題。落實資金67.33億元,支持“四個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本科、一流專業)建設。投入7.82億元,支持培訓中小學幼兒園骨干教師10 萬名,為5.77 萬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保障特崗教師安心從教。統籌27.51億元,落實從學前到研究生教育貧困生全覆蓋的資助政策,惠及貧困家庭學生150余萬名。三是提升就業、養老、醫療等保障水平。下達就業補助資金23.85億元,全省60多萬人享受就業創業政策扶持。撥付周轉金822 億元,211 萬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十四連漲”,達到月人均2714 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每人每月提高23元,平均水平達到134元,全省527 萬60 歲以上城鄉居民受益。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8%和15%?;竟残l生服務人均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55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00元?;I集資金15.3億元,支持8.03萬戶農村危房改造。落實資金7 億元,支持文化惠民和第十四屆全運會籌備。省級籌措資金24 億元,支持公租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公租房分配率達97.4%。

五、突出預算績效管理,財政改革不斷深化

在預算績效管理方面,起草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用3-5年時間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省財政理順內部流程,明確各自職能,分工負責,相互制約,形成了預算事前評審、事中動態監控、事后監督評價的閉環管理。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構建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轉移支付掛鉤的“三掛鉤”機制。在專項資金管理改革方面,修訂了《陜西省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建立了專項資金設立、清理退出及動態調整機制,加大因素法分配比重,督促省級部門推進專項資金從“形式整合”向“實質整合”轉變,增強資金統籌使用能力。在預決算公開方面,在全省全面推行預算公開平臺、時間、內容和格式“四統一”,實現了預決算公開常態化、規范化和標準化。

同時,穩步推進稅制改革,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改革穩妥推進;環境保護稅和水資源稅試點改革進展順利;支持稅務系統機構改革,非稅收入和社保費征管職責平穩劃轉。實施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梳理了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基本就業服務、養老保險、醫療保障、衛生計生、生活救助、住房保障等8 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事權與支出責任,在醫療衛生領域率先推開,改革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六、深入開展“制度建設年”活動,財政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在大量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多層面的制度體系。2018年,省財政廳研究起草的全省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實施意見和化解方案、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實施意見、全面實行績效管理實施意見、省級專項資金管理、加強和規范政府性資金存放管理、省級財政資金分配管理、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管理等制度辦法,都上升到省委、省政府決策層面,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印發實施。省廳對財政業務和行政管理等工作進行認真梳理完善,出臺了100多項管理制度辦法。按照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原則,將內部控制貫穿于處室單位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融入財政各項業務流程和各個環節,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機制。作為全國法治財政建設示范單位,省財政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及時率、規范率、報備率達到100%。

(陜西省財政廳供稿,馮 毅執筆)

甘肅省

2018年,甘肅省實現生產總值8246.1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21.3 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2794.7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4530.1億元,增長8.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1336元,比上年增長5.8%。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3.9%。全年進出口總額394.6億元,增長21.2%。其中,出口145.8億元,增長26.8%;進口248.8億元,增長18.1%。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4%。其中,城鎮增長7.6%,鄉村增長6.6%。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57.0元,增長7.9%;人均消費支出22606.0元,增長9.4%;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4.1元,增長9.0%;人均消費支出9064.6元,增長12.9%;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7%。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0.8 億元,為預算的102.4%,比上年增長8.3%。加上中央補助2501.2億元、政府一般債券收入372.7億元、調入資金等209.8億元,使用上年結轉結余75.5億元,收入總量為403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610.4億元,增長13.6%;非稅收入260.4億元,下降2.3%,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70.1%,比上年提高3 個百分點,收入質量明顯改善。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74.1億元,完成預算的97.6%,增長14.2%。加上政府債券還本142.8 億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73.8 億元、上解中央支出4.9億元,支出總量為3995.6億元。收支總量相抵,結轉下年支出34.4 億元。

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99.2億元,為預算的112.9%,下降3.5%,主要是二級公路停止收費后車輛通行費收入減少。加上中央補助16.6億元、上年結余70.1億元、政府專項債券收入231.5億元,收入總量為717.4億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550.8億元,完成預算的88.5%,增長10.1%。加上政府債券還本支出27.5億元、調出資金70.8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量為649.1 億元。收支總量相抵,結轉下年支出68.3 億元。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1.6億元,為預算的136%,下降3.3%,主要是上年收入中含清繳以前年度欠繳收入。加上中央轉移支付7.4 億元、上年結余2.7 億元,收入總量為21.7億元。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5.1億元,完成預算的94.9%,下降22.2%,主要是中央政策性補助減少。加上調出資金4.5 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量19.6 億元。收支總量相抵,結轉下年支出2.1億元。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040.5 億元,為預算的118.2%,增長45%,主要是財政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貼增加,以及當年清算以前年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繳費后收入增加。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支出977.5億元,完成預算的112%,增長53.8%,主要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標準提高,以及新增上解中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調劑金支出。當年結余63 億元,年末滾存結余882.5 億元。

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2.1 億元,為預算的100.7%,增長8.9%。加上中央補助2501.2 億元、政府一般債券收入372.7億元、調入資金93.4億元、市縣上解收入95.4億元,使用上年結轉結余資金19.1億元,收入總量為3323.9億元。從收入結構看,稅收收入174.9 億元,增長12.9%;非稅收入67.2億元,下降0.3%。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25.7億元,完成預算的98.1%,增長21.2%。加上政府債券還本85.3億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59.1 億元、上解中央支出4.9 億元、對市縣轉移支付2143 億元(含稅收返還)、債務轉貸支出196.3億元,支出總量為3314.3億元。收支總量相抵,結轉下年支出9.6 億元。省對市縣轉移支付中,稅收返還和一般性轉移支付1296.1億元,專項轉移支付846.9億元,稅收返還和一般性轉移支付占省對市縣轉移支付總量的60.5%。

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94.5 億元,為預算的92.7%,下降14.4%,主要是車輛通行費、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減少。加上中央補助16.6 億元、下級上解1.8 億元、上年結余8.9億元、政府債券收入231.5億元,收入總量353.3億元。省級政府性基金支出107.1 億元,完成預算的85.5%,下降12.1%,主要是車輛通行費減收后安排的支出減少。加上政府債券轉貸支出197.5 億元、對市縣轉移支付22.9 億元、調出資金15.9億元,支出總量343.4億元。收支總量相抵,結轉下年支出9.9億元。

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6.1 億元,完成預算的101.2%,下降24.9%,主要是上年收入中含清繳以前年度欠繳收入。加上中央轉移支付7.4億元、上年結余0.8億元,收入總量14.3億元。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2.3億元,完成預算的99.2%,下降28.3%。加上調出資金1.5億元,支出總量13.8 億元。收支總量相抵,結轉下年支出0.5 億元。

省級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339.1 億元,為預算的103.9%,增長10.4%;支出304.1億元,完成預算的95%,增長52.9%,主要是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財政補貼資金由市縣支出調整為省級支出,新增上解中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調劑金。當年結余35億元,年末滾存結余492.5億元。

2018 年全省發行政府債券604.2 億元,其中新增債券433.9億元(不含中央轉貸地方外債額度12.1億元),置換債券170.3億元。新增債券中,省級125.1億元,市縣308.8億元;置換債券中,省級85.3億元,市縣85億元。當年全省償還政府債務本金185.9億元,其中:省級85.3億元,市縣100.6億元;支付政府債務利息67 億元,其中:省級24.7億元,市縣42.3億元。2018年全省政府債務余額2499億元,控制在債務限額以內,其中:省級847.7 億元(一般債務783.7億元,專項債務64億元);市縣1651.3億元(一般債務841.7億元,專項債務809.6 億元)。

一、爭取中央支持

面對經濟形勢變化和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等因素對財政預算執行的影響,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千方百計抓收入,多措并舉促支出,財政收支均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在加強財政收入征管的同時,繼續把爭取中央支持作為重中之重。2018 年,中央財政共下達甘肅省一般公共預算補助2501.2億元,增加322.3億元,增長14.8%,其中:稅收返還及一般性轉移支付1565.5億元,增加151億元,增長11.8%;專項轉移支付935.7億元,增加171.3億元,增長22.4%。特別是中央在還貸二級公路取消收費后補助、車輛購置稅補助地方資金、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以及流通領域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財政部核定甘肅省新增政府債務限額446 億元,比上年增加106億元,有力支持了甘肅省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財政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

二、支持脫貧攻堅

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實施方案落實。全省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73.3 億元,其中:爭取中央財政資金86.6億元,增長20.6%;省級通過壓減一般性支出、調整優化結構等措施,安排46.2億元,增長145%,為中央補助資金的53.3%。全省投入深度貧困地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6.9 億元,占61.7%;貧困縣60%以上的新增一般債券用于脫貧攻堅。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全省整合涉農資金175.3 億元,集中優先用于脫貧攻堅。在完善投入保障體系的基礎上,集中財力,精準施策,大力推動產業扶貧。支持完善貧困縣貧困村生產組織、產銷對接和風險防范體系,實現了貧困縣貧困村至少2個以上農民合作社全覆蓋;在有需求貧困村建成果蔬保鮮庫701 座;推動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降費”,新增省級補貼險種6 個,實現農業保險對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所有種養產業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兩個風險的全覆蓋。支持建立健全帶貧減貧機制,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落實貧困地區選聘生態護林員和保潔綠化等公益性崗位政策,支持農村貧困家庭人員就業,提高貧困家庭收入水平。建立“周調度、旬報告、月通報”制度和約談機制,督促部門和市縣加快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進度。全省扶貧支出318.6 億元,增長102.5%。建立扶貧資金總臺賬和監控平臺,將中央42項、省級25項和市縣安排的扶貧資金全部納入動態監控,實現扶貧資金監控到項目、到人到戶、到企業。

三、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

健全“借、用、還”相統一的舉債機制,規范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對全省各級各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含融資平臺公司)政府隱性債務和相關資產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出臺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意見,督促部門和市縣制定化債方案,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健全風險預警處置機制,根據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結果,對債務高風險地區進行通報,將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工作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內容。加大專項檢查力度,從嚴整治各類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等行為,對個別市縣違法違規舉債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處理。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進度,建立債券資金調度和撥付綠色通道,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益。按期完成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當年發行置換債券170.3 億元,累計發行置換債券1186 億元,每年可減輕各級政府債務利息約30億元。

四、支持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

爭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57.5億元,支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省級財力、中央補助、政府債券資金49.6億元,整改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支持完成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分類退出任務。實施山水林田湖草項目,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投入4.6億元,支持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及監管監測。下達42.6 億元,加強天然林保護,推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撥付8.9 億元,加強城鎮污水垃圾處理。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I措38.5 億元,支持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污水治理等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省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十類民生支出2983.8億元,增長14.4%,占財政支出的79.1%。省級撥付資金119.5億元,10件為民實事全部辦結。民生支出中,教育支出592.6億元,全面落實各階段學生資助政策,支持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巨k學條件,實施深度貧困村中小學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和農村邊遠地區中小學溫暖工程。支持省屬高?;獯媪總鶆?。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05.2億元,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辦法,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平均提高5%,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從每人每月85元提高至103元。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城鄉低保省級指導標準分別提高7.6%、6.3%,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省級補助標準提高7.6%。支持實施助殘扶貧康復項目,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醫療衛生支出313.5億元,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保險政策體系,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開展農村婦女“兩癌”檢查。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90元、55元。住房保障支出158.3億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落實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賃補貼政策,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23.22萬套。采取差異化補助的方式,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四類對象及其他農戶危房改造項目,完成改造7.9萬戶。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城市老舊住宅小區電梯改造。

六、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開展“轉變工作作風改善發展環境建設年”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活動,嚴格執行“十不準”規定,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行政效能,努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稅費負擔285 億元。取消2項中央、3項省級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將重大水利建設基金征收標準在2017 年基礎上再降低25%。延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19%和失業保險總繳費1%的階段性降低費率政策。分步有序做好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作?;I集330 億元,支持交通、水利、城市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I集20 億元,支持設立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基金,推動十大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軍民融合、循環農業、通道物流、中醫中藥4 支子基金注冊投入運營。完善融資擔保體系,注入甘肅金控集團資本金20 億元,支持省市縣三級融資擔保體系建設,通過抵押、擔保及信用貸款等多種方式發放貸款382 億元,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省級擔保再擔保機構納入國家融擔基金第二批合作簽約范圍。支持發展循環農業,推動戈壁農業、田園綜合體試點等建設。

七、強化預算績效管理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構建涵蓋政府和部門預算以及所有政策和項目全方位的預算績效管理格局,建立事前評估、目標管理、運行監控、結果應用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鏈條,完善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省級將預算績效目標編制作為部門預算編制的前置條件,實現所有經濟事業發展類項目績效目標申報全覆蓋,首次選取20 個部門項目績效目標向社會公開,對省級部門項目績效目標執行情況進行監控。組織省級部門對44 個重點財政支出項目和13 個二級預算單位的整體績效開展自評,并引入第三方機構對20 個社會關注度高、資金量大的環保、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開展績效評審,及時將評審意見反饋部門整改完善。出臺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實施辦法,對所有安排用于扶貧的各級各類財政資金實施績效管理,力促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八、深化財政管理改革

穩步推進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制定了包括義務教育、基本養老等八類18 項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和醫療衛生領域劃分改革方案,明確了省與市縣支出責任分擔機制。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賦予市州對部分項目資金的審核、分配權限,充分調動市(州)積極性,發揮就近就地監管優勢,進一步強化對省直管縣資金監管和業務指導。清理盤活項目結轉結余資金21.7億元,可統籌使用的資金全部用于脫貧攻堅、污染防治等經濟社會發展亟需資金支持的領域。組織實施新的政府會計準則,開展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推進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管理。建立向人大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首次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了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專項報告了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出臺《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實施意見》,推動完善地方國有金融機構管理體制機制。配合省人大開展預算聯網監督工作,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及時整改巡視、審計及各類監督檢查反饋的問題。深入推進預決算、政府債務等信息公開,提高公開的及時性、規范性,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甘肅省財政廳供稿,閆樹北執筆)

青海省

2018年,青海省實現生產總值2865.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8.10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247.06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1350.07 億元,增長6.9%。人均生產總值47689元,增長6.3%。全省固定資產投資4181.63億元,增長7.3%。民間投資增長4.6%?;A設施投資增長12.4%。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58.8%,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96.9%,信息傳輸服務業投資增長11.7%。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46.00億元,增長3.5%,其中,出口額31.11億元,增長8.1%;進口額14.89億元,下降5.0%。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5.56億元,增長6.7%,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69.26億元,增長6.7%(其中城區消費品零售額414.81億元,增長6.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66.31億元,增長6.8%。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055.3億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2.9億元,中央補助收入1231.1億元(返還性收入36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收入713.1億元,專項轉移支付收入482億元),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424.8億元,上年結余18.0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93.7億元,調入資金14.9億元。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47.4億元,上解中央支出2.2億元,調出資金0.09億元,補充預算周轉金-0.07億元,債務還本支出218.6 億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88.2億元。一般預算年終結余98.9億元。省對下轉移支付930億元。

全省政府性基金總收入265 億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136.9億元,中央補助收入12.2億元,專項債務收入49億元,調入資金1.9 億元,上年結余65 億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228.9億元,債務還本支出8億元,調出資金10.8億元。收支相抵后,年終結余17.3億元。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6 億元,中央補助收入0.03 億元,上年結余1.7 億元。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1億元,調出資金0.4億元,年終結余0.8 億元。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收入372.6億元,支出333.9億元,本年結余38.7億元,年末滾存結余258.2億元。

一、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立足于省情實際,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風險防控、脫貧攻堅、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政府債務風險防范有力。開好“前門”,嚴堵“后門”,嚴格政府債務限額管理,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舉借,強化隱性債務問責,開展隱性債務摸底,制定隱性債務化解方案,建立地方政府債券還本付息臺賬,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穩妥化解存量債務,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創新專項債券發行品種,發行全國首單醫療衛生專項債券,成功置換省本級中期票據,全面完成非地方政府債券形式的存量債務置換,并做好政府外債資金和項目監管,提升管理質量。二是脫貧攻堅縱深推進。繼續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下達專項扶貧資金63.9億元,同比增長69.6%,重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實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鄉村振興試點、連片特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完善扶貧資金投入機制,提高股權投資、以獎代補、貸款擔保貼息等間接扶持方式的比重。深入推進貧困縣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資金規模達220.7億元。向省農牧業信貸擔保公司、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基金和省供銷集團公司注資3 億元,支持融資平臺做大做強,助力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產業脫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繼續遞增,實現牦牛、藏系羊保險在玉樹、黃南各縣全覆蓋。三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下達資金72.6 億元,全面落實草原、林地、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等政策,支持實施國家公園、三江源二期、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大以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志性戰役為核心的環境保護投入,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階段性成效。

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促進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一是繼續保持較高的投資強度。下達資金359.5億元,重點支持和保障公路、鐵路、機場、水利、保障房、東部城市群、藏區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實施,較好地發揮了政府投資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二是實施減稅降費。嚴格落實國家降低增值稅稅率、擴大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小微企業范圍等稅收優惠政策,降低、停征5項行政性收費,全年減輕企業稅費負擔105.3億元,并為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企業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11.6億元,有效減輕了市場主體負擔。三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累計下達資金99.7億元,支持以提高農牧產品供給質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為主的特色農牧業發展,以新興產業培育、非公經濟發展、降低要素成本、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為主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以促進外經貿、商貿流通和電子商務為主的社會消費增長,以重點景區設施建設、旅文體經產業融合為主的旅游業加快發展。政府投資基金、PPP模式等規范有序推進,較好發揮了引導撬動社會資本的功能。

三、不斷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突出?;?、兜底線、建機制,持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一是支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面落實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的財政政策,完善就業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持續加大對特色勞務品牌、創業孵化基地、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扶持力度,完善公益性崗位補貼政策,促進更多城鄉居民充分就業。二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鞏固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各教育階段學生資助政策。支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堅持政策、資金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深入推進“三區三州”教育脫貧,支持各階段教育均衡發展。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能力。統籌提高了城鄉居民醫保、退休人員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公共衛生等政策補助標準。四是持續改善城鄉居民住房和生產生活條件。支持實施棚戶區改造3 萬套,綜合整治2 萬套,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6 萬戶,建設高原美麗鄉村300個、美麗城鎮16個。五是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支持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五館”免費和大型體育場館低收費向社會開放、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以及舉辦大型文化、旅游、體育活動。

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保持推進改革的力度不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一是深化部門預算改革。以2019 年預算編制為抓手,緊扣提高年初預算到位率、做實項目庫、全面壓減存量資金規模三項目標,出臺實施了項目庫編制、預算調整和調劑、基本支出預算編制、公用經費單項定額標準、政府采購預算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等制度辦法和操作規程,部門預算編制水平明顯提高。二是加快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報請省政府出臺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意見,并穩妥有序推進省對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醫療衛生領域等分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印發了省對下專項轉移支付目錄清單,準確界定省級支出和省對下轉移支付范圍,進一步健全完善了省對下專項轉移支付體系。三是推進稅制改革。如期實施環境保護費改稅,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增值稅稅率,落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政策。

五、加強財政監督管理

堅持問題導向,夯實基礎工作,強化整改落實,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一是深入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對違反財經紀律的問題,依法依規定性處理和督促整改,完善工作機制,堵塞制度漏洞,規范財務活動,嚴肅財經紀律。二是加強扶貧領域資金監管。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加強制度建設,對財政扶貧資金分配、撥付、使用、監督等做出明確規定,并把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目標管理與平臺動態監控深度融合,確保了扶貧資金安全運行和項目效益有效發揮。三是全面開展存量資金“清零”行動。強化盤活存量工作措施,除國家有特殊規定的資金外,對存量資金分類、分級次收回,累計收回112 億元,存量資金過大問題得到明顯緩解。四是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擴大績效評價范圍,優化考評指標體系,實施績效目標運行監控,強化績效考評結果運用,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五是繼續推進預決算信息公開。完善預決算公開制度,加強財務人員培訓,定期抽查和考核監督,全省所有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報告及相關報表全部公開。六是狠抓內控制度機制建設和執行。圍繞重點崗位和薄弱環節,完善相互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動態監控財政政策制定、預算編制和執行、資金分配、政府采購以及行政審批等工作過程,確保了干部和資金安全。

(青海省財政廳供稿,謝 珍執筆)

寧夏回族自治區

2018年,寧夏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05.2億元,同比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9.9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1650.3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1775.1億元,增長7.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8.2%。進出口總額249.2億元,下降27.0%,其中進口總額為68.7億元,下降26.8%,出口總額為180.5億元,下降27.2%。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 萬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 萬元,增長9.0%。全社會商品零售額增長3.8%,居民消費價格增長2.3%。

全自治區公共財政總收入完成743.5億元,增長11.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36.5億元,增長4.5%。其中:稅收收入完成298.3 億元,增長10.4 %,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8.3%。非稅收入138.2億元,下降6.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419.1億元,增長3.4%。其中,自治區本級支出347.2億元,下降3.0%;市級支出341.2 億元,增長6.7%;縣級支出730.7 億元,增長5.1%。

2018年,爭取中央各類轉移支付資金861.5億元。自治區下達市縣轉移支付資金741.2億元,較上年增加50.3億元,增長7.3 %。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121.3億元,支出208.8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收入420.7 億元,支出354.3 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8 億元,上年結余0.5 億元,當年結余0.1億元。

一、狠抓增收節支,確保平穩運行

(一)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18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減稅降費政策集中釋放的嚴峻形勢,全區各級財稅部門克服困難,全力確保收入穩步增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呈現“L”型走勢,一季度高開低走,收入增幅從年初的25.5%急劇下降至5.0%;二季度上行走穩,增幅從6.8%上升至7.8%;三、四季度大體平穩,略微波動,增幅基本保持在6%—8%之間,四季度末小幅上升至8.2%。分稅種看,增值稅完成133.7億元,增長7.5%;企業所得稅32.5億元,增長24.4%;個人所得稅13.4億元,下降11.0%;資源稅25億元,增長34.7%;城市維護建設稅20 億元,增長14.4%;契稅17.6億元,增長30.2%;房產稅12.6億元,增長3.7%;城鎮土地使用稅12.5 億元,增長1.5%。

(二)稅收收入支撐明顯,非稅收入持續下降。落實增值稅稅率下調、增值稅留底退稅等政策,在全區稅收收入至少減收20億元的形勢下,稅收收入完成298.3億元,同比增收28億元,增長10.4%,拉動地方財政收入增長6.7個百分點。自治區本級稅收收入完成113.9 億元,增長 13.3%;市縣稅收收入完成184.4億元,增長8.6%。地方財政收入稅收占比67.1%,高于去年同期2.4 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區非稅收入下降0.8%,為近五年來同期最低。區本級非稅收入增長較快,完成51億元,增長18.1%;市縣非稅收入完成95.2 億元,下降8.6%。分項目看,專項收入40.7 億元,增長28.5%,主要是教育資金收入、水利建設專項收入、教育費附加收入分別增長114.9%、30.7%、17.8%。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21.3 億元,增長14.8%。罰沒收入9.9億元,增長14.5%。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增長107.3%。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下降76.5%,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下降22.0%。

(三)地區間收入增幅差異較大。區本級收入領跑全區,保持較快增長,完成年度預算的107.3%,超收11.3億元。市縣間收入差異較大,全區市、縣(區)中,鹽池縣、同心縣、彭陽縣以及寧東管委會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海原縣、靈武市在內的13 個市縣持續低位運行,增幅在0.4%-9.9%之間;永寧縣、中寧縣、青銅峽市3 個市縣財政收入負增長。全區19個市、縣(區)中,14個市、縣(區)完成年度預算收入目標。

二、積極財政政策,助力高質量發展

全面落實中央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213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工作得到財政部通報表揚。設立工業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科創投資基金,擴大工業擔?;鹨幠?,撬動貸款80 多億元,緩解企業融資壓力。設立總規模30億元的政策性紓困基金,幫助民營企業走出發展困境。推進開發區低成本化改造,提升服務企業水平。支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立科技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全區安排財政科技支出34 億元,增長33%,其中自治區本級R&D(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投入9.5 億元,增長82%,有效帶動社會R&D 投入,預計全區R&D 投入強度達到1.3%。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做好銀川都市圈建設投資基金設立工作,完成銀川市地下綜合管廊和固原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首次發行土地、交通專項債券13 億元,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有力支持銀西高鐵、城際鐵路、銀百和京藏高速公路改擴建、自治區60 大慶等重大項目建設。特別是爭取包銀高鐵建設債券資金36 億元,確保包銀高鐵寧夏段順利開工。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開展120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支持建成20個美麗小城鎮、10個特色小城鎮和100個美麗鄉村,完成3萬戶農村改廁。

三、支持自治區重大戰略,攻堅成效顯著

注重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導向作用,研究制定支持“三大攻堅戰”和自治區“三大戰略”的一整套財政政策體系,各項政策深度融合、高效銜接、協同發力。一是支持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打好加大投入、整合資金、突出績效、強化監管“組合拳”,充分賦予貧困地區使用扶貧資金的自主權,集聚扶貧資金向“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做到保障有力、靶向精準、監管到位。全區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09.2億元,比上年增長14.6%,投入增幅超過中央考核標準,人均投入高于周邊省份。支持鹽池縣高質量脫貧“摘帽”,隆德、涇源、彭陽三個貧困縣初步具備“摘帽”條件。開發使用扶貧資金監管信息系統,得到財政部、審計署、國務院扶貧辦等部委的充分肯定。二是支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完善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創新建立財政環保支出穩定增長、財政投入與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兩項機制”,確保資金保障和責任落實“兩個到位”。全區各級財政安排生態環保和污染治理資金80.1億元,比上年增長49.1%,是歷年來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支持“藍天、碧水、凈土”三大行動,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實施、大型河泊生態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引黃灌區鹽堿地治理等重大項目得到有效保障。三是支持打贏風險防范攻堅戰。穩妥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出臺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意見,制定隱性債務風險化解方案,全面完成全區隱性債務數據統計,發行新增債券202 億元、地方政府置換債券120 億元、再融資債券84億元,緩解市縣還債壓力,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積極防控財政金融風險,將入庫的148 個PPP 項目清理為51個,對自治區本級的15 支政府投資基金實施績效評價,有效防范風險,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上發揮重要作用。著力防范地方財政運行風險,加大市縣財力補助,高效調度國庫資金,及時下達階段性財力,自治區財政共下達市縣各類補助資金736億元,較上年增長6.5%,市縣基本財力得到有效保障,緩解困難市縣“三?!眽毫?。

四、保障推進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全區各級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達到1090.8億元,占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6%。其中,節能環保、城鄉社區、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等支出分別增長27.8%、10.2%、8.1%、3.7%。一是支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投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連續6 年占GDP 的4%以上,寧夏成為西部第一個全省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的省份,成功獲批國家級“互聯網+教育”示范區。二是推進醫療健康事業發展。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自治區級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足額安排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財政補助資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55元,寧夏被列為國家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三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和城鄉低保標準,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建立病殘津貼制度。四是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棚戶區和農村危窯危房改造力度,優先完成自治區確定的300 個脫貧銷號村和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四類重點對象危窯危房改造。爭取中央提前下達補助資金5.3 億元,為全區全面完成危窯危房改造任務創造有利條件。五是支持創業就業。購買公益性崗位7000 個,新增“三支一扶”計劃3000 個 。支持開展就業技能培訓6 萬人,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六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支持完成《閩寧鎮》等一批文藝精品創作,繼續實施文化扶貧惠民工程,率先在全國實現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加強社區、學校、公園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

五、推進財稅改革,財政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穩步推進稅制體系建設。深入實施環境保護稅、水資源稅改革,實現全區水資源“費改稅”全覆蓋。繼續完善增值稅制度,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地方稅體系更加健全。推動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在基本公共服務、醫療衛生領域明確自治區與市縣政府間的事權范圍和分擔比例,進一步完善寧東基地收入劃分和財政支持政策。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重,下達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370.3億元,增長14.7%。加快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實行“零基預算”,建立預算支出考核、約談、通報機制,促進預算約束有力、執行均衡、效益提升,部門預算追加較2017年又減少近30%,追加資金僅占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0.3%。探索資金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大專項+支出用途+具體項目”的預算編制模式,推進財政專項資金面向社會公開競爭分配,并實行績效目標審核,科技研發經費、產業發展、城市公交和城鄉公交一體化等資金分配改革率先突破。推行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先行建成科技、環保、扶貧、教育四大類專項指標體系,開展全區38 個重大項目和“三大戰略”重點項目績效評價。石嘴山市、鹽池縣和民政廳、教育廳績效管理工作走在全區前列。全力服務保障機構改革。在經費保障和資產管理上優先服務部門機構改革,確保自治區機構改革順利推進。強化國有資產管理。首次代表自治區政府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不見面、馬上辦”,寧夏財政電子票據管理改革、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和電子賬戶管理等工作得到財政部充分肯定。

六、著力健全制度,財政管理更加規范

自治區財政廳全面梳理政策規定,建立財政政策、資金投入“數據庫”,修訂完善一系列制度辦法,構建一整套涵蓋黨建、人事、業務、行政管理的制度體系。各市、縣(區)財政部門也相繼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辦法,財政管理更加規范。加強監督檢查,從流程管理、關鍵環節、風險控制入手,對市縣財政、廳機關和所屬單位制度建設、資金管理開展專項檢查。推進法治財政建設,全國29 家法治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寧夏法治財政建設情況,提升寧夏財政法治影響力。全區非稅收入管理、會計管理、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政務公開和信息宣傳等工作成效全面提升。寧夏財政總決算、部門決算、社?;痤A決算、財政預算執行分析、庫款管理工作在財政部考評中先后獲獎。

(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供稿,黃 娟執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18 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12199.08 億元,比上年增長6.1%。人均生產總值49475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92.09 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4922.97 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5584.02億元,增長8.0%。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同)比上年下降25.2%。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00.1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7%。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00.9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2%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6.97億元,比上年增長5.2%。

自治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計5737.8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31.4億元,中央財政補助收入3022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691.5億元,上年結余收入120.8億元,調入資金260.6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11.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計5586.7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012.5億元,上解中央支出89.5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321億元,調出資金0.3億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63.4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151.1億元,減結轉下年支出151.1 億元,凈結余為零。

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總計1111.1億元,其中: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614.3億元,中央財政補助收入23.2億元,上年結余收入91.5億元,調入資金0.8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381.3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總計1046.6億元,其中: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790億元,調出資金170.9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85.7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64.5億元。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總計14.8 億元,其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8.2億元,中央財政補助收入0.4億元,上年結余收入6.2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總計13億元,其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9.9億元,調出資金3.1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1.8 億元,減結轉下年支出1.8 億元,凈結余為零。

自治區本級對各地補助2472.6 億元,比2017 年增加351.1億元,增長16.5%,其中:稅收返還76.7億元,增加5.8億元,增長8.2%;一般性轉移支付1159.9 億元,增加268.5億元,增長30.1%;專項轉移支付1236億元,增加76.8億元,增長6.6%。

一、認真組織財政收入

一是堅持完善組織收入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組織收入責任。二是抓好稅收征管,嚴格依法征稅,加強對重點稅源、重點企業和重點稅種的征管,確保應收盡收。三是嚴格執行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嚴禁擅自減免稅和緩征稅,堅決防止和糾正“虛收空轉”行為,不斷推動財政收入有質量、可持續。四是堅持預算執行分析會議制度,密切關注經濟形勢,加強收入分析監控。五是規范非稅收入管理,杜絕違規減免、緩繳現象,確保各項收入及時入庫。

二、全力保障重點支出

一是全額保障工資和基本運轉支出。對全區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的工資性支出、各類社會保險繳費、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額予以保障,對按照政策規定給各類人員發放的補貼支出,全額予以保障。二是各項穩定支出全部落實。圍繞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籌集資金,以落實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為總目標的各項穩定防控措施得以順利實施。三是對自治區確定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重大工作、重大工程等支出給予全額保障。對涉及國計民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三大攻堅戰”、“三項重點”工作、推進改革開放等重點支出,全額予以保障。四是民生支出足額予以安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自治區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對自治區確定的各項重大民生支出,特別是涉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支出,全額予以保障。五是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壓縮一般性支出。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從嚴控制公款出國(境)支出。除特殊事項外,一律停止車輛購置審批手續。壓減公務接待經費,從嚴控制會議規模和天數。嚴格控制各類慶典活動,除自治區統一安排外,一律不安排慶典、論壇、評比、達標等活動經費。

三、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重大工作部署

一是堅持把維護穩定作為壓倒一切的硬任務,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保持嚴打高壓態勢不放松?;I集資金支持便民警務站、維護穩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社會面防控,織密城鄉維穩防控網絡,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二是安排“訪惠聚”(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專項資金,支持駐村工作隊落實維護穩定、脫貧攻堅、群眾工作、建強基層組織,落實惠民政策、拓寬致富門路、辦好實事好事、壯大黨員隊伍等?;I集村級惠民生資金50億元,支持在全疆所有行政村建成一大批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項目,幫助村民解決各類生產生活問題。三是通過預算安排、盤活存量等,支持邊境防控建設。提高護邊員補貼標準,確保平原防區護邊員每人每月補助2000元、高原防區每人每月補助2600元,實現邊民守邊職業化,6萬多邊民家庭穩定脫貧。

四、打好“三大攻堅戰”

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按照自治區黨委關于債務防控要求,明確“三個界限”,堅持把違規舉債作為帶電的“高壓線”,以2017年7月14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界限,2018年和今后,做到違規舉債為零;2017年7月14日之后產生的政府隱性債務,立即化解,做到零違規舉債;2017年7月14日之前產生的政府隱性債務,分類指導、穩妥化解,消除風險隱患。落實“四個一律”:發改委、財政、金融等部門一律不準下達可能導致債務風險或隱性債務風險的指標,一律不準受理無資金來源的項目,各地各部門一律不準申報無資金來源的項目,各地各部門一律不準上無資金來源的項目。落實自治區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意見,嚴守隱性債務數據紅線,嚴格按照化解方案完成化解任務。落實自治區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辦法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自治區政府違規舉債聯席工作會議制度。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防范政府性債務風險的決策部署,規范自治區各級政府舉債行為,強化違規舉債督察問責,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未嚴格落實隱性債務化解任務的,嚴肅追責問責。二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確定的脫貧目標,重點面向南疆四地州,緊扣“兩不愁、三保障、一接近”(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既不降低標準、影響質量,也不調高標準、吊高胃口。創新扶貧投入方式,從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推進財政金融扶貧、提高產業扶貧成效、強化扶貧資金監管等方面發力,為脫貧攻堅提供財力保障。健全扶貧資金監管機制,推進扶貧資金績效考核評價工作,對擠占挪用、截留私分、揮霍浪費扶貧資金的單位和個人,堅決查處、嚴懲不貸,確保每一分扶貧資金、每一個扶貧項目都落實到貧困戶上。圍繞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組指出的問題,主動認領、強化擔當,建立臺賬、分解任務,明確整改目標、整改時限、整改措施、整改責任,確保每一個問題都一抓到底、整改到位。三是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財政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支持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推進重大生態工程,依法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全力支持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遏制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切實讓各族群眾感受到環境改善的成果。

五、堅定不移推動“三項重點”工作落實

一是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落實《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行動計劃(2014—2020年)》,向社會公開發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國別稅收投資指引,幫助企業享受稅收政策紅利,防范涉稅風險。安排專項資金0.5 億元,支持西行班列實現多點多線、常態化、市場化運行。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進駐新疆、建設新疆。安排資金6.5 億元,支持喀什、霍爾果斯兩個特殊開發區建設。二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落實《自治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年)》,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安排資金81.2 億元,支持農業產業發展,草原生態保護、退耕還林、森林植被恢復等,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三是發展旅游產業。落實《新疆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安排旅游發展專項經費2.2 億元,重點支持旅游基礎設施、旅游公共服務設施、風景名勝區保護、紅色旅游景區、旅游宣傳推介、鄉村旅游和215座旅游廁所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

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一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獎補資金,支持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減輕企業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實施企業在崗職工技能補貼等,降低企業成本負擔。推進城鄉居民用電同網同價改革,支持實施“電化新疆”建設。二是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深化增值稅改革,落實西部大開發、困難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小微企業稅收、進口自用設備免征關稅等稅收優惠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權責事項清單動態管理機制。落實各項減稅政策,清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涉企收費標準和工商企業電價,累計減輕企業負擔474 億元。三是推進向西開放。用好財政政策和資金,重點支持紡織服裝、石油石化、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進口設備、技術和緊缺資源產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舉辦第六屆中國——亞歐博覽會、亞歐商品貿易博覽會等活動,全方位深化與周邊及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

七、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一是加強預算編制管理。細化部門預算編制,減少代編預算規模,提高年初預算到位率。繼續提高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和劃轉一般公共預算比例,提高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制定出臺自治區國有資產年度報告管理辦法,初步建立政府資產報告制度。二是加強預算執行管理。堅持“先有預算、后有支出,未列入預算的項目不得支出,未經審批的項目不得調整”的原則,嚴格控制預算追加。對確需解決的重大支出事項,原則上通過調整本單位部門預算解決。三是強化財政績效管理。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圍繞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任務,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推動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四是推進預決算公開透明。進一步明確自治區預決算信息公開的主體、范圍、內容和時間等工作。除法定涉密信息外,自治區各級政府和部門單位全部公開了預決算信息。

八、加強財政監督檢查

一是接受人大監督。嚴格按照預算法規定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要求,及時上報預算執行情況和預算草案、預算調整報告、決算報告。建立健全國有資產報告工作體制機制,首次向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報告2018 年自治區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和2018 年自治區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情況。落實自治區黨委關于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認真做好相關工作。配合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推進自治區人大預算審查聯網監督工作。二是接受審計監督。按照自治區黨委工作要求,配合支持審計署做好財政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自然資源審計、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審計和債務審計工作,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未審先改、邊審邊改工作。對審計部門提出的問題,認真分析研究,及時整改落實。三是健全完善財政資金撥付跟蹤檢查監督制度。每撥付一筆資金,同時下達此項資金使用情況跟蹤反饋單,對資金的撥付使用情況進行全程監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供稿)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201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生產總值2515.16 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5.61億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1050.17億元,增長0.5%;第三產業增加值919.39億元,增長11.9%。全年人均生產總值8.23 萬元,比上年增長1.2%。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66萬元/人,比上年提高2.9%。年末兵團總人口310.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03 萬人、增長3.3%。

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85.93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3.82億元(其中返還稅收收入68.6億元,非稅收入35.22億元),上級補助收入838.66億元,債務收入40億元,上年結余160.69億元,調入資金21.47億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1.29億元。轄區全口徑稅收收入213.47億元,比上年增長7.2%。實際完成地方稅收收入104億元、比上年增長5.4%,中央財政返還68.60億元、增長1.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6.15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57.12億元,債務還本支出3.29億元,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5.74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219.78億元,其中結轉下年227.84億元,凈結余-8.06億元。年終結轉下年支出主要是未執行完需結轉下年的中央轉移支付項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總計94.65億元,其中兵團政府性基金收入46.18億元,上級補助收入4.51億元,債務收入20億元,調入資金0.21億元,上年結余23.75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總計61.78億元,其中基金支出55.15億元,調出資金6.06億元,債務還本支出0.57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32.87億元,結轉下年支出29.12億元,凈結余3.75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總計58.49億元,其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3.12億元,上級補助收入28.42億元,上年結余16.95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總計17.94億元,其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4.21億元,調出資金3.73億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40.55億元,其中結轉下年40億元,凈結余0.55億元。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總計364.64億元,比上年增加37.43億元,增長11.44%;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總計340.33億元,比上年增加33.35億元,增長10.86%;收支相抵,年末收支結余24.31億元,年末累計結余171.56億元。

一、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著力提升財政干部政治和業務素質

(一)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清醒認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嚴峻形勢,強化紀律教育、警示教育,持續推進源頭防腐制度建設。大力支持派駐紀檢監察組履行監督責任,充分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開展監督執紀問責,對違反財政政策制度規定的行為堅決予以查處,絕不姑息。加大對重點資金、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監督檢查力度,確保資金使用和干部廉潔“兩個安全”。

(二)著力提升財政干部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圍繞當前財政改革轉型,財政干部主動從政治和大局的高度,研究財政政策,謀劃財政工作,推進財政改革,發揮了兵團黨委的參謀助手作用。持續推進干部作風轉變,樹立財政理念和財政思維,優化內部機構設置,明確工作責任,加強干部培養,加大人才交流,深入調查研究,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隊伍凝聚力增強。

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供堅強有力的財政保障

(一)支持兵團向南發展。按照黨中央關于兵團向南發展戰略部署,按照兵團黨委的工作部署,統籌資金支持兵團向南發展、集聚人口。2018年各類專項資金45%用于向南發展,支持南疆師團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建設,支持二、三產業發展,繼續安排“五共同一促進”(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維穩、共同致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專項資金,推動兵地融合、共同發展,壯大南疆師團實力,促進就業,集聚人口。

(二)堅定不移維護社會穩定。聚焦總目標,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打好維護穩定“組合拳”。支持兵團公共視頻監控體系和反恐維穩信息平臺建設;支持邊境管控建設,提高護邊員補貼標準;支持保障輔警、民兵等基層維穩力量以及便民警務站、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等維穩機構的基本運轉;支持“訪惠聚”(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駐連管寺、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促進兵地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各族職工群眾的安全感,確保轄區社會穩定。

(三)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嚴格政府債務管理,強化政府債務紅線意識,防范化解債務風險,違規舉債終身問責,取消團場貸款資格,如期實現307億元團場金融債務轉換承接,成功發行60億元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緩解了政府當期償債壓力,支持了師團基礎設施建設。聚焦南疆、邊境和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統籌整合涉農資金,保證扶貧攻堅的資金需求,強化扶貧資金監管,確保扶貧資金的安全。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村環境整治、退耕還林還草、節能減排和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的投入力度,支持解決環境保護中的突出問題。

(四)支持兵團深化改革。統籌安排資金,保證兵團各級行使“政”的職能。大幅度增加對團場的補助,對團場城鎮運行、人員分流、債務付息等方面給予支持,保證團場正常運行;規范職工經營地收入,明確經營地收入使用范圍。大幅度減輕連隊職工負擔,穩定連隊一線職工隊伍,保障團場綜合配套改革順利進行。用好各項專項資金,促進“三供一業”企業分離移交、“僵尸企業”處置,減輕企業負擔,支持國資國企改革。

三、聚焦兵團職責使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著力提升財政保障能力。2018年中央財政補助比上年增長26%,其中均衡性轉移支付同口徑比上年增長29%。按照“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久裆?,壓一般”的支出原則,優化支出結構,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債券資金,壓縮一般性支出,集中財力保剛性、辦大事,財政支出質量進一步提升。

(二)助推經濟運行穩中提質。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堅定不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安排重大專項資金,保障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實施。積極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西部大開發、困難地區、小微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支持振興實體經濟,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兵團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發展帶動人口集聚。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安排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涉農資金以及水利專項資金,支持兵團現代農業體系建設。

(三)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2%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推進兵團“新時代惠民工程”,為各族職工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支持就業創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提高西部大學生志愿者、“三支一扶”(指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等人員補助標準,吸引更多的內地勞動力和優秀人才到兵團就業創業;支持教育發展,實現兵團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全覆蓋,兵團全域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安排困難群眾生活補助資金,對6.5萬名低保對象和1300名特困人員實施兜底救助;支持推動全面實施健康兵團戰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全民健身,支持兵團特色文化產業和旅游事業發展。

四、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推進財政體制改革

(一)中央財政給予大力支持。2018年,中央財政年初預算通知兵團,中央財政補助收入比上年實際撥款增長14%;比上年年初預算收入增長25%。特別是安排用于保障兵團基本運轉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原綜合財力補助),同口徑比上年增長28.6%。按照中央財政對地方規范的均衡性轉移支付辦法,選取人口、學生數等因素計算,2018年兵團的均衡性轉移支付無法達到上年度綜合財力補助的補助水平,考慮兵團深化改革實際,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基數加增量的方式,安排兵團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等基本運轉支出,確保了兵團深化改革任務的全面推進。

(二)財政職能作用明顯增強。推進財政機構健全和職能轉變。在兵團本級和各師成立財政局,團場設立財政局(財政所),參照地方財政機構職能,調整和增加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共同構成兵團履行財政職能的機構體系。建立兵團稅源信息數據庫,兵師團稅源清晰,稅收入庫實時掌握,完成兵團社保繳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按時劃轉工作。兵團本級、師市及符合條件的33個大型團場國庫設立運行,國庫單一賬戶體系規范建立,實現集中核算向集中支付模式的轉軌。承接自治區授予政府債務管理等6 項行政職能和行政執法權,從研究財稅政策、建立財政制度、安排財政資金,從思路醞釀、政策設計、方案出臺到落實落地,都堅決服從服務于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兵團黨委的工作安排。

(三)兵團內部財政關系基本確立。按照黨中央關于兵團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中關于“由兵團明確本級、師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對師的轉移支付制度”的要求,兵團規范建立了對下財政體制機制,優化了財政轉移支付結構。隨著兵團深化改革的全面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重點任務的基本完成,兵團財政緊緊圍繞健全和轉變“政”的職能,規范建立對下財政體制機制,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兵團對下財政管理體制的意見》,參照地方對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實行中央、兵團和師市分稅制;明晰了兵團與師市的收入分配體系;建立以均衡師市基本財力的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專項轉移支付為補充、體現激勵導向的轉移支付制度體系;對南疆和邊境團場,提高財政保障水平;將中央財政和兵團安排的經常性轉移支付納入對下體制基數,提高師市年初預算到位率;實施稅收收入增長獎勵和師市基本財力保障獎補政策,充分激發和調動了師市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發揮財政體制保障社會穩定及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四)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已經構建。根據黨中央關于兵團深化改革決策部署中“符合條件的大型團場(鎮)可設立財政局和國庫,其他團場(鎮)作為師轄預算單位管理”的要求,兵團以健全完善制度為抓手,增強了各級、各部門的預算意識,硬化預算約束,盤活存量資金,退出無效低效專項,統籌用于保障兵團黨委重大安排部署,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依據。沒有預算就不能開支的理念深入人心,規范了預算管理,構建了兵團預算管理體系。兵團參照地方財政管理,制定印發《兵團預算管理實施暫行辦法》《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兵團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兵團財政存量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系列預算管理制度辦法,形成縱向兵團本級、師市和大型團場的三級財政管理和橫向部門預算的管理體制機制;對財政資金實行預算績效目標全覆蓋,并真正在預算安排上體現績效評價結果。兵團本級部門預算基本實現“一個部門一本預算”;財政存量資金實現統籌規范,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

(五)債務管理更加規范有效。2018年,兵團財政底線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得到強化。各級財政嚴守政府債務管理的紅線和底線,不再亂舉債、亂投資,全年沒有發生違規舉債;安排支出時,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依照該保的支出必須保障好,該減的支出一定要減下來的原則,更加注重兜底線、補短板、強弱項,不搞超越發展階段的過高承諾。改革后,根據中央關于兵團深化改革決策部署中“兵團的政府債務參照地方政府債務予以規范管理”的需求,兵團清理甄別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政府性債務和團場經營性債務。在摸清底數基礎上,積極推進化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2018 年成功發行新增債券60 億元,支持兵團經濟社會發展。貫徹落實黨中央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部署要求,堅決做到不逃廢一筆債務。采用清理往來、處置資產、直接償付和解除擔保等方式,減少政府性債務存量,推進政府性債務化解。對團場經營性金融債務進行轉換承接并展期,暫時穩住流動性風險。

(六)財政底線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強化。加強預算管理,硬化預算約束,兵團各級各部門主動研究預算的意識提高,對沒有預算就不能支出有了清醒的認識。安排支出時,堅持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集中財力辦大事、想辦事就要多增收”的原則。加強績效管理,實施兵團項目支出績效目標全覆蓋。建立財政信息公開機制,全面向社會公開財政預決算、資金分配及財政政策等。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強化法制財政監管。繼續組織開展財經紀律檢查,通過處理、處罰、通報等方式督促整改落實。對個別團場違紀線索開展專項核查工作,收繳違規資金,規范財政管理行為和財經秩序。聯動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強化扶貧資金監督檢查,實行檢查結果公開、共享和線索移送,充分擴大財政監督檢查成效。深入推進財政內控機制建設,主動接受審計監督、財政部駐新疆專員辦的監督和社會監督,規范財經秩序,保障資金安全。同時,逐步推進預算編制評審,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推進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改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供稿,晏清華執筆)

猜你喜歡
財政資金
新形勢下基層財政職能創新探索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單資金凈增(減)倉股前20名
略論近代中國花捐的開征與演化及其財政-社會形態
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研究
醫改需適應財政保障新常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