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案工作介入老年人機構養老適應難的實務研究

2019-01-30 02:25周航
智富時代 2019年12期
關鍵詞:機構養老

周航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老齡人口構成比例明顯擴張,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在很多城市依然有許多老年人家庭選擇機構養老模式,雖然滿足了部分家庭的養老需求,但老年人在機構中的適應難問題影響著機構養老的體驗?;诖诉x取X養老機構中的突出個案為例,以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運用訪談法及參與式觀察法,探索老年人機構養老適應難的原因,提出相應的介入策略和方法,最后進行評估與反思,為社會工作介入老年人機構養老適應難問題的解決及積極老齡化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個案工作;機構養老;適應問題

一、背景

目前,我國社會結構變化中最突出的是老齡人口構成比例增多,將迎來真正的老齡化時代。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壓力日益凸顯,老年健康服務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2000年至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人增加到2.49億人,占總人口比重從10.2%上升到17.9%。[1] 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機構養老作為傳統養老方式的重要類型,依舊是大部分家庭比較信任的選擇。

機構養老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它是由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養老事務執行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系統化、標準化的養老服務的模式。[2]范書南等認為機構養老能夠有效促進醫養結合,養老設施和設備的共享減輕了子女的照顧壓力,提高了資源利用率。[3]喬志華,劉芳認為,我國養老機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是其服務質量卻存在很多問題。養老機構給入住老人提供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到入住養老院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4] 李華認為養老機構數量上的增長并不意味著質量上的提升,養老機構對老年人入住適應困難問題、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關注嚴重匱乏。[5] 老年人機構養老適應難作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極大程度上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

在實地開展服務的過程中,選取問題突出的老年人作為個案,結合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以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以服務對象為核心,分析在機構大環境中老年人適應難的原因,從老年人個人、家庭、同齡人群體及養老機構四大維度探索解決對策,加強老年人與各個系統之間的聯系,為老年人宜居的機構養老環境。

二、老年人機構養老適應難的原因

本文所選取的服務對象是河北省T市X養老機構的一位老人:劉姨,80歲,雙腿常年患有風濕類疾病需依靠拐杖行走,左眼在年輕時因受傷而失明。中專畢業后在一家鋼鐵廠認識了老伴,后來結婚生育三女一兒,兒女們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照料雙老,為其選擇了X養老機構,劉姨和85歲的老伴于一年前住進養老院。劉姨的老伴屬于半失能老人,耳朵聽不見,視力模糊,不能與人進行正常交流,多數時間躺在床上。劉姨對養老院及其他老人的看法比較負面,抱怨多,不信任他人,經常打電話叫子女接她回家,無法與其他老人及護理人員正常相處,并認為養老院的生活難以堅持。通過社會工作者的觀察與訪談,對劉姨的認知、家庭支持、朋輩支持及養老機構管理體系進行了評估,分析她在養老機構生活適應難的原因。

(一)對機構養老存在消極認知

許多老人對機構養老模式存在著強烈的抵觸,李波等基于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2012年調查數據發現,高齡老人不愿意進入養老機構的比例達到81.7%,老年人所見到的、所聽到的養老機構的差別很大。[6] 他們并不期待在養老機構的陌生環境中能夠愉快生活。

對于80歲的劉姨來說,X養老公寓一年來的生活漫長又難熬,根源在于她對機構養老的模式從心底里就不接受,附加一年里經過的眾多不愉快經歷,更加深了她對機構養老的消極認知。劉姨告訴社會工作者,養老公寓每天都要花很多錢但服務又不好,飯菜不可口,飯量還受控制;護理員照顧態度差,動不動就罵人;其他老人喜歡組成小團體,一起說別人的不好;很多問題和管理人員反映是石沉大?!ぁぁ⒁绦那榈统?,始終強調家里的生活好過養老院,自由很多,鄰居朋友也多。劉姨只看到機構養老的消極一面,根據自己的經歷與家庭養老進行對比,這種落差進一步驗證了她“消極認知”的正確性。

(二)家庭子代給予的心理支持不足

子代支持是老年人最易獲得的支持,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在物質和照料方面對子代的要求偏低,但更渴望的是子代給予的心理慰藉。劉姨的兒女們經過多家養老公寓的對比選擇了X養老機構,認為已盡子女職責,但卻未考慮劉姨個人的心理想法。劉姨的床頭特別安裝了一部電話,旁邊用貼紙寫著子女們的電話,她經常等著兒女們的電話,為了不給兒女添麻煩一般不會主動打電話過去。從養老院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劉姨的兒女們看望的周期很長,偶爾來一次匆匆忙忙就離開,電話也很少,只是經常會寄一些保健品過來。子女們并未關注到劉姨的心理狀態,給予劉姨的心理支持處于缺位狀態。

(三)朋輩支持網絡難以建立

無論在何種環境中,朋輩群體所帶來的支持能夠彌補家庭支持的缺失,為老年人機構養老帶來慰藉和樂趣。在劉姨的生活中,她對機構養老的消極認知中也包括著對其他老人群體的片面認知??陀^情況是,養老院居住的失能老年人占比高,X養老機構北院共住有約102位老人,其中超過半數是失能老人,無法下床;大部分老人患有風濕等腿部慢性疾病而不愿意下樓活動,能夠與劉姨進行互動的老人數量少。主觀情況是,劉姨對其他老年人信任度不高,且認為外人會瞧不起他們夫妻,基本不參與養老院每天早晨的活動。因此這一年來劉姨基本未結識新朋友。

(四)養老機構管理體系森嚴

為了保證每一位老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X養老機構一直都實行較為嚴格的管理制度體系。每天一日三餐飲食時間固定,起床、晨練和午休及睡覺熄燈的時間固定,機構如此管理也無可厚非,保證了老年人良好的生活作息。最讓劉姨無法忍受的是門禁制度嚴格,所有的老年人在沒有家人的陪同下無法外出,劉姨在養老機構的生活不滿意總會想推著老伴出去走一走,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緩解壓抑和不安的情緒。她曾經多次和管理人員說過此事卻以不安全為由被拒。森嚴古板的管理條例使老人對生活無所適從,滿意度極低,歸屬感和幸福感難以建立。

三、老年人機構養老適應難問題的對策

機構養老標志著老年人不僅要經歷生活場域的變化,心理情緒上的轉變也必須正確對待。機構養老適應難是多重因素影響下而出現的突出問題,結合個案劉姨與周圍各系統之間的關系,在生態系統理論的指導下,為解決老年人機構養老適應難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推動老年人傳統養老觀念的轉變

推動老年人轉變傳統的養老觀念需要長時間的介入和努力。一則老年人對家庭養老根的偏好讓其難以接受機構養老,二則機構養老的消極體驗影響著老年人的評價?;诖?,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的過程中,耐心傾聽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消極經歷的陳述,給予正向回應,予以其抒發不滿情緒的機會;其次,向老年人宣傳機構養老模式的時代色彩和現實優勢,通過解讀養老新聞,觀看機構養老宣傳片等活動創造重新認識機構養老模式的機會,讓老年人感受到是自身對機構的片面認知影響著個人對機構養老模式的評價,而非機構中的人和事影響著自己,讓其明白調整心態的重要性,不再沉浸于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非理性對比中。

(二)促進老年人與家庭子代之間的聯系

個人問題應置于家庭體系中全面考慮,通過發揮家庭支持作用讓老年人獲得心理慰藉,樂觀積極對待機構養老。子女出于無奈將老年人送至機構養老,并不意味著解脫了后續對老年人的贍養義務,反之,應更關注老年人生理及心理層面的變化。社會工作者利用節假日,鏈接市區內的餐飲企業資源開展孝老敬老活動,邀請老年人的子女參與活動,給予老年人與子代交流互動的機會,讓其感受到家庭溫暖;以養老機構管理層作為橋梁,通過管理人員聯系老年人的子代,鼓勵其定期看望老人,多子女家庭實行輪流看望制,以此協助老年人獲得穩定的心理支持。

(三)協助老年人建立朋輩支持網絡

協助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建立朋輩支持網絡不僅需注意老年人的獨特個性,而且也應防止老年人群體出現次團體行為。在個案介入的過程中觀察服務對象的生活習性和興趣愛好,明確其對“朋友”的認知和看法,進行積極賦義,鼓勵服務對象嘗試著理解信任他人。加強對“以老助老”志愿理念的宣傳,號召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簡單的服務,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從而加強一般老人與其他老人群體之間的聯系。以小組活動為載體,通過興趣類小組創造一個讓老年人相互認識的平臺,在小組中鼓勵老年人協作完成任務,在合作中相互認識,并體會朋輩的重要性。

(四)倡導完善機構管理體系

養老機構的管理體系強制性色彩鮮明,我們難以直接對其進行更改。因此,社會工作者需發揮倡導者的作用,從訪談中收集老年人關于養老機構的看法和意見,了解老年人提出該意見的原因,將其意見和建議進行整理總結,提煉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內容,反饋于養老機構的管理層,倡導養老機構在不改變大框架的前提下對某些過于森嚴的要求進行微調,例如在門禁制度、作息時間及工作人員服務素質提升等層面進行改進,設置更多生動的安全標志,通過生活環境的微變化提高老年人的適應度。在每一季度與志愿者組織開展出游觀光活動,給予老年人外出體驗的機會。進一步體現養老機構管理體系的人性化。

四、總結與反思

整個個案介入過程進展順利,從結果評估的角度看,服務對象在在心理及社會聯結方面得到了較明顯的改變,證明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機構老年人適應難問題的實務工作是可行的,有效的。

(一)總結評估

1.從心理上接受機構養老

服務對象在與社會工作者的多次接觸下,進一步認識了解機構養老的模式,明確了養老機構的規章制度,個人意見反饋獲得了機構管理者的重視,管理者親臨服務對象的房間進行看望,給予她更多的表達機會,讓她很感動。服務對象不再抱怨機構養老的弊端,取而代之的是對機構養老及未來生活的向往,每天嘗試著與護理人員訴說自己的想法,理解護理人員的不容易,對機構養老的消極認知逐漸朝著積極方向轉變。

2.家庭支持穩定化

在社會工作者為家庭支持設計的活動及機構管理層聯系服務對象子代的情況下,服務對象的子女意識到對雙老生活狀況予以關懷的重要性,子代每月輪流看望,為服務對象及其老伴爭取了穩定的家庭支持。家庭成員帶來的關愛很大程度上治愈了服務對象的負面情緒,精神狀況有所好轉,能夠正向面對生活中的瑣事。

3.人際支持網絡得到拓展

在“以老助老”志愿理念的宣傳下,服務對象在身體狀況較好的情況下會隨護理人員一起去看望其他失能半失能老人,與他們聊天,講述自己照料老伴的時候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幫助其上廁所,共同討論提高照顧效率的方式方法,逐漸也獲得了其他老人家屬的關懷,每周也會有其他老人的家屬過來看望。在小組活動中,通過合作,服務對象與三位老人建立了信任關系,每天早晨一起散步,一起用餐,相互分享子女寄來的保健品等等,朋友圈得到了拓展,收獲了更多的關心照料。

4.個人對養老機構的歸屬感得到強化

經過為期三個月的個案跟進,服務對象在社會工作者的支持下學會為養老機構的發展建言獻策,積極關注機構在節假日開展的活動及季度出游活動,將自己的想法告知管理人員。這樣的舉動表明服務對象已將自己作為機構中的一份子,認真履行主人翁的責任和義務。養老機構管理制度的微調給予服務對象更靈活的時間分配和人身自由,管理層每月對服務對象及其他老年人的反饋和關懷讓服務對象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得到強化。

(二)反思

1.個案工作方法運用的專業性有待提升

在本案例中,介入成效較為顯著,但個案工作專業方法的使用還存在不足和欠缺。在前期對服務對象進行需求評估的環節,訪談提綱的設計未與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相契合,導致沒有深入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所在,無法制定相應的服務計劃。在服務中期,服務對象對社會工作者表現出較強的依賴,存在將社會工作者當成其女兒的傾向,每次分別都很不舍,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移情,而社會工作者當時未察覺該情緒,并未與督導探討正確的應對方式,專業敏感性不足,在以后的服務中應該引起重視。

2.多元角度看待老年人養老機構適應難問題

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生活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適應難的問題是在多元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需要時間進行觀察和反思,不能一蹴而就,應從老年人身邊的各系統出發去尋找問題的起因,加強老年人與周圍環境的聯系,才能對癥下藥,協助老年人從消極認知中走出來,建立起正向意識。

【參考文獻】

[1]全國老齡辦.健康老齡化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由之路[EB/OL]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16/188714.html.2019-03-11.

[2]劉輝. 我國老齡化社會養老模式探究[J]. 法制與社會, 2015

[3]范書南,郭海嵐,董雪. 中國老年人養老模式的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9,(4).

[4]喬志華,劉芳. 我國機構養老服務質量研究現狀及其思考[J]. 經濟研究導刊, 2019: 79-80.

[5]李華. 養老機構初入住老年人社會適應問題研究——基于山西省Y市的小組工作介入[D].西北大學, 2019.

[6]李波,石大建,常詩悅. 中國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2012年調查數據[J]. 勞動保障世界, 2018.

猜你喜歡
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遇坎兒,如何助其“成長”
機構養老的發展現狀及困境分析
“醫養結合”模式下的高齡者護理產品設計研究
獨生子女父母養老現狀及影響因素
重慶市機構養老服務建設中的政府職能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