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產學研用合作的思考

2019-02-01 04:51楊樹果楊學麗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19年23期
關鍵詞:農業院校農林產學研

楊樹果 劉 麗 楊學麗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大慶 163319

2.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事處 黑龍江大慶 163319

我國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自20世紀上半葉形成以來,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其專業建設的目標、內容等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目前我國開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校共53所,其中農業院校22所,綜合院校14所,林業院校7所(其中有2所為農林院校),財經院校5所,海洋院校2所,師范院校2所,工學院1所??傮w而言,綜合院校和財經院校的農林經濟專業更偏重于對宏觀農業經濟的運行規律的把握和宏觀管理,而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更偏重于對宏觀農業經濟的運行基礎,即農業微觀組織(包括合作社、鄉鎮企業和農戶等)的管理[1];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更側重林業經濟管理,而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更傾向農業經濟管理。因此,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產學研用合作對象(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農戶等)方面的研究更為具體、針對性更強,也顯示了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的新特點。

1 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產學研用合作現狀

近年來,各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結合本校該專業的特色,紛紛在多方面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其中最為突出的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實踐教學改革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

1.1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更注重應用性

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結合農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點,突出研究性和應用性。例如,中國農業大學作為國家農業院?!?85”重點工程大學的代表,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政府部門、國內外教學科研機構、各類企業培養具備良好的實踐應用、溝通協調和創新創業思維能力及能夠勝任工作的國際化、復合型、研究型高水平人才[2]。東北農業大學作為國家農業院?!?11”重點工程大學的代表,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研究或者管理工作且適應農業經濟國際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3];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作為普通農業院校的代表,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著重培養能在各級政府涉農(林)部門、農(林)業企事業、農村基層經管等單位從事管理、經營、生產等方面工作的應用性復合型人才[4]。盡管不同院校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不盡相同,但均以區域或地方經濟服務為主導,以培養生產一線專門技術人才為目標,其專業定位與地方產業發展結合更為緊密。

1.2 課程體系不斷完善

各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依自身的特點及教學資源的不同,在課程體系設計上既體現有利于“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高素質”復合型管理人才的培養,又強調基礎知識、注重靈活應用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使課程體系具有綜合性、通用性,體現專業的特點,實現“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具體操作中,合理安排各類課程的比例關系,完善“平臺+模塊”結構的理論課程體系,構建“實踐+實訓”模式的實踐課程體系。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該專業在修訂2018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總體上將課程劃分為通識必修課、通識選修課、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模塊等。與過去的培養方案相比,課程體系的設計增加了選修課程的備選比例,擴大選擇范圍,同時可以兼顧學生個人需要、興趣的選擇,尤其是專業方向類課程。將原來沒有實驗的課程增加實驗課程,原來實驗學時少的課程增加實驗學時,以此來加大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目前專業課實驗達72學時。

1.3 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形成

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長期的探索中也初步形成了頗具典型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1)校企合作產學研用結合模式,這是目前高校與企業聯合最常見的模式,也是近年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農業企業合作采用較多的模式。(2)專業+實習基地/用人單位的綜合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將專業實習或畢業實習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有機結合,完成實習工作的同時完成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任務,最終實現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雙贏。(3)訂單培養培訓班模式,這是確保學生就業的一種典型模式。如于2009年12月中旬啟動墾區擔任管理區主任助理培訓班。從農林經濟管理等多個專業選拔優秀學生,專門制訂培訓計劃,培訓為期3個月,培訓合格的學員將被分配到相應農牧場任職。(4)“學習—實踐—再學習”的“三明治”模式,這一模式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實習計劃安排相關,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學生在校內完成全部或部分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第二階段,大三學年,學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實習單位參加專業實踐;最后一個階段,大四上半學期,學生再回到學校,完成后續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直至完成學業。

1.4 實踐教學基地陸續建立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集中實踐環節主要有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許多院校都逐漸淡化這三大實踐教學環節的界限,如中國農業大學專業實踐環節僅安排了4周的畢業實習,畢業論文不單獨安排時間,只計學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雖然分別安排三個實踐環節的時間,但在操作中則將三者結合,建立基于產學研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新模式。在此基礎上,先后與引龍河農場等9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掛牌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將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有機結合,創設了“專業認知—實景模擬—見習頂崗”的實踐教學模式;沈陽農業大學則先后與禾豐牧業公司等16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其中有4個是遼寧省產學研相結合示范建設基地。中國農業大學從2013年在涿州開展農經實習,2015年8月涿州農場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固定觀察點揭牌成立。

1.5 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近年來,圍繞著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合作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各農業院校紛紛建立縣鄉村或農業企業作為實踐基地,選派專業教師到培訓基地實踐、考察或指導培訓,鼓勵教師到農業企業實踐與考察以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做法值得借鑒:一是將黑龍江墾區作為專業教師實踐培訓基地,每年有計劃的安排講師(含)以下職稱的教師赴黑龍江墾區進行為期3個月的社會實踐;二是選派教師到地方縣鄉掛職鍛煉,曾選派專業教師到大慶市林甸縣掛職科技副縣長一職;三是選派教師赴墾區農場或農業企業開展講座或培訓等。有利于教師掌握操作技能和總結管理經驗,拓寬教師把握專業技術前沿的渠道。

2 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產學研用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建設目標的實現。

2.1 合作存在盲目性

部分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不能清楚地認識到本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特點,沒能準確地辨別區域發展優勢,導致其專業教學與科研無法與本地經濟,特別是與本地農業經濟較好地聯系起來,由此導致人才培養不能為本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科研成果不能為當地經濟社會服務。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該專業自身資源和條件來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往往直接盲目照搬某些名牌學校的做法,在選擇產學研用合作人才培養運行模式時,往往忽略本校的實際情況而盲目模仿其他學?;驀獾某晒δJ?,沒有因地制宜地選擇運行模式,致使專業建設產學研用合作目標不明確,無法達到產學研用合作的目的。

2.2 合作重外延發展 輕內涵建設

部分農業院校為實現所謂的產學研用合作的人才培養目標,一味地將增加合作項目、拓展合作領域作為專業建設的重點,而忽視了專業建設的整體改革和特色化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存在一定的從眾現象。盲目拓展產學研用合作的空間和領域,盲目追求合作項目的數量而忽視適用性和質量,甚至很多合作流于形式,既耗費了精力,也耗費了大量物力和財力,不僅給專業辦學條件與教學資源建設帶來了壓力,也使得有限的資源不能有效滿足專業建設產學研用合作的需要,也不利于實現專業本身的整體改革,從而影響了專業建設的整體發展。

2.3 合作各方不能互利互補協調發展

在產學研用合作教育過程中,不同的利益主體在社會職責和價值觀方面存在差異或沖突,一方面,學校作為產學研用合作人才培養的教育主體,不能主動與當地產業融合或融合不深入,不能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和進行教學改革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產業部門作為產學研用合作教育的運行主體,往往片面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擔心學生實習會影響企業正常運轉,不舍得投入人才和物力對人力資源進行培養,這些短視行為影響產學研用教育的開展。

3 加強農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產學研用合作的思考

3.1 因地制宜 統籌規劃

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認真調查分析該專業的現狀,結合該專業的特色和優勢以及資源條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制訂科學合理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與前瞻性的專業建設產學研用規劃。地方農業院??梢罁胤睫r業經濟發展狀況,立足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密切與行業、企業和地方的合作,尋找并建立一批相對長期穩定的服務對象和合作伙伴,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的方案、途徑和模式,形成合作優勢和特色[6]。

3.2 進一步深化改革 明確培養目標

高等農業院校進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要對專業綜合發展趨勢有深入和全面的把握,并結合社會需求的多樣性與專業自身發展條件進行深入探討,不能盲目追求合作數量,應根據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有針對性地研究與實踐,拓寬專業口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在各門課程和各教學環節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空間,在此基礎上,構建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

3.3 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用合作體制機制

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合作的激勵機制。在產學研用合作中除加強必要的政策導向和法律保障外,還必須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產學研用合作,形成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相關團體共同參與的全方位合作體系。其次,要進一步建立和健全產學研用合作的利益分配機制。要在法律框架范圍內,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科學制訂合作各方利益分配方式及其比例。第三,要改革產學研用合作的管理體制??煽紤]在職稱、工資、福利等方面制訂相應的傾斜政策穩定和發展專業的科研合作、成果推廣和社會服務隊伍,通過形式多樣的獎勵政策對在產學研用合作中有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正在這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將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貢獻納入績效考核。

猜你喜歡
農業院校農林產學研
精益求精產學研 繼往開來朝陽人
信陽農林學院作品精選
高等農業院校寵物專業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平臺的構建與實踐
高等農業院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研究
《天津農林科技》征稿啟事
《天津農林科技》稿約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卓越“三農”法治人才培養路徑探析
“政產學研用”:培養卓越新聞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轉化機制 推動產學研融合
AC311A加裝農林噴灑設備首飛成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