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政府公信力建設研究

2019-02-01 02:29楊肖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9年3期
關鍵詞:政府公信力社會治理

楊肖

關鍵詞: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1月21日

政府公信力作為政府進行社會治理的社會資本,體現的是社會公眾對政府的認可與支持。從20世紀末以來,公信力不斷進入政府視角,成為衡量一國政府權威及信用的重要標志。中國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四十年,處于改革深水區以及關鍵轉型期的中國更應該挖掘公眾資源,應對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機遇,從而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動社會建設與發展。

一、新媒體時代政府公信力

國外關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最早開始于18世紀,孟德斯鳩、盧梭以及馬克思·韋伯等人的著作中都有提到關于公信力的研究,契約精神、法治以及政府存在都是基于政府公信力,是一種非常關鍵的社會資源,還有一些學者從關于政府的誠信和可信性分析。到了20世紀末,政府公信力便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而國內關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起步較晚,尤其是在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對政府公信力的研究還不夠多。國內關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大多從信用、權威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研究。本文綜合學界對政府公信力的解釋,認為政府公信力是基于社會治理過程中為獲取民眾信任、贏得政治認同感,從而推動社會穩步發展的一種社會資本。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政府不應該因循守舊,要依托互聯網這一機遇,改善管理模式,例如近年來比較熱門的電子政務方式,包括政務APP、各大政務網站及政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的使用。在信息如此巨大的時代,要及時發布信息,公開政務,避免網絡謠言的誕生,消除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避免輿情的產生,引起社會恐慌,陷入“塔西佗”陷阱。

二、新媒體時代政府公信力建設現狀

政府公信力作為一種社會資本,需要不斷地進行挖掘與使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為資源的有效性。在新媒體還沒有如此發達的時候,政府公信力一般通過其權威性獲取民眾信任與支持,從而達到社會治理的有效運行。而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政府需要不斷地適應環境,改變過去單純依靠權威來進行政府公信力的建設。在新興網絡通信工具如微博、微信以及APP等不斷沖擊的網絡環境下,各政府紛紛采取措施,開通自己的門戶網站、政府微博、官方公眾號、政務APP等,引得一片叫好,方便民眾了解政務,知悉事件發展情況。

政府公信力在依托新媒體的建設下,取得以下三個方面的成就:首先,公民責任感加強。依靠傳統媒體參與社會治理費時費力、渠道狹窄,對社會發展的信息獲取不夠,公民處于被動狀態,不愿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在新媒體時代,公民可以憑借一部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參與問政,渠道多樣,比如微博問政已經興起近9年,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喻國明說:“微博可以產生‘核裂變效應,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圍傳播,它可以讓每個人都發揮過去只有媒體才能發揮的作用?!睆亩沟妹總€人都有渠道去參與社會治理,感受每個時代的進步對社會的影響,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公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而不是被動接受;其次,行政部門辦事效率提高,流程簡化,服務意識強。依托各大政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政務APP的建立與發展,公民可以通過在網上預約辦事服務,網上上傳辦事材料,辦事部門進行網上審核從而簡化了辦事人來回折騰的時間。比如近年來的港澳通行證及護照的辦理,可以直接在相關部門出入境網上預約、填寫個人資料,辦理續簽時直接可以電子續簽無需等待,大大簡化了辦事流程,不必再像以前有排長隊、時間久、效率慢等問題的發生;最后,基于前面的成就,共同推動社會發展以及民主化進程的步伐。公民參與問政形式多樣,獲取信息及發聲渠道廣泛,辦事流程簡化,政府部門服務意識強,提高了公民的責任感,也不斷地對政府有了認同感和信賴,從而提高了政府公信力,不斷推動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步伐。

而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也衍生出了在傳統媒體時代所沒有的困擾。首先,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分層較嚴重,公眾對地方政府的評價遠遠低于中央政府,使得有些事件經政府回應后,反而使輿論發生,并且現在仍有部分官員存在“官本位”的思想,引起了社會公眾的不滿,公眾對地方政府極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其次,網絡信息過多且存在不實信息,易引起社會輿論?,F在是網絡轟炸時代,每個網民每天可以接受到的信息無法衡量,并且在今天這樣一個自由發聲、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的時代,更易使不實信息傳播,從而引發社會輿論,甚至引起社會恐慌;最后,政府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危機應對能力不足,網絡暴力嚴重。如最近發生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事故原因一開始沒有調查清楚,便經網友大幅度傳播,說是由于轎車女司機的錯誤逆行而引起的事件,這一不實消息經傳播,使得大批量網民謾罵女司機,而事件經過調查后,各大網民紛紛要求刊登錯誤信息的媒體進行道歉。政府在這一事件中應該及時發布官方消息,以避免更多不實。

三、新媒體時代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

政府公信力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要獲得民眾信任,贏得認同感,是一種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并且是國家實現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谇笆鲂旅襟w時代政府公信力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方面,政府應該從環境、制度機制、自身三個方面進行提升,積極完善不足從而獲得社會資本,推動社會發展。

首先,規范網絡環境,繼續完善針對互聯網環境下相關行為的法律法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國,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規范互聯網秩序,嚴格監控,為社會呈現出一個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針對新興媒體的出現,要建立準入準出規則,繼續實施惡意傳播不實信息超過500次的處理方式,后面也應繼續規定對引起社會輿論、恐慌的處理。在法律的保障下,使得民眾有法律依靠,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建立分層治理機制,逐步完善應急處理機制,提高政府內部公信力與廉潔性。中央和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應該建立其信息資源共享,中間運行不脫節,繼續創新與完善新媒體時代的電子政務模式,更加促進辦事流程簡化。政府官員一定要樹立好為民服務的思想,擺脫官本位,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加強對政府官員的廉潔性教育,不發表不當言論,樹立有擔當、有能力的責任政府。

最后,主動與民眾進行溝通,回復公眾質疑,注重信息公布及時性、準確性。不能謊報或欺瞞群眾,要不斷地及時反饋信息,避免社會輿論的發生,要構建責任體制,主動公開民眾關心的事件與信息,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從而失去民眾信任。

四、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國際局勢動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媒體時代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應緊緊圍繞:適應環境,能動的塑造環境;積極建設好政府內部,完善與民眾關系;創新管理模式,多渠道增強政府公信力建設。只有不斷跟隨時代發展完善政府自身建設,樹立危機責任意識,引導公民在網絡環境中的正確走向,才能不斷獲得民眾信任,從而贏得公民的政治認同與依賴,實現提升政府公信力,從而推動社會治理、社會發展以及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步伐。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唐鐵漢.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設信用政府[J].中國行政管理,2005(3).

[2]喻國明,歐亞,張佰明,王斌.試論微博的中國本土化發展戰略——一種基于用戶培育的差異化競爭[J].當代傳播,2010(2).

[3]周紅,趙娜.新媒體環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1).

[4]繆雪靜.自媒體時代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8.

[5]趙冬晶,駱正林.自媒體時代我國政府如何應對“塔西佗陷阱”[J].閱江學刊,2013.5(5).

[6]涂燕子,孫巧珍.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力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4).

猜你喜歡
政府公信力社會治理
結構性嵌入:社會治理視域下強制隔離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與評價實證研究
網絡輿情視域下政府公信力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