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支撐華夏文明脊梁的傳統文化精髓

2019-02-06 03:56祁雨江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19年12期
關鍵詞:道家老子中華文化

關鍵詞:道家文化;儒家學說;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精髓

摘 要: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過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發源于中原的中華文化是以華夏族的起源開始,始于西周,建于春秋,成于西漢,歷經我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而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深刻剖析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對比東西方文明,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精髓進行深刻了解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黨和國家適時提出了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力推傳統文化大發展,圖書館應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努力實踐完成這一神圣職責。

中圖分類號:G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12-0039-03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華夏文明的精髓

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弘揚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對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習和傳承悠久的華夏歷史文化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淺析了這種作用的傳承途徑,而要了解什么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就一定要談及道家、儒家和龍的文化。

2 道家學說的其人其道

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天長地久、寵辱不驚、人之主體性與道法自然、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其人其道到底如何?

老子其人其道?老子怎么做人,怎么看事情的?老子的思想是什么?返璞歸真、道法自然。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去生活,不要遣愁,錢財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寵辱不驚,受寵了,大紅大紫;受辱呢?人生遭遇到了重大不幸,遭遇了重大災難,受盡人間屈辱,那是人間榮幸,這是人間屈辱,這是兩個極端,老子講要寵辱不驚,無所謂。

老莊哲學、孔孟之道,老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為什么是尊稱呢?一是因為這個人年齡很大,二是這個人一輩子與世無爭,是一個和事佬。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今天河南東部鹿邑縣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百家爭鳴,當時最著名的兩大學派,一個是以孔子、孟子為首的儒家思想,再一個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老莊哲學。儒家和道家兩大學派在中國影響很大,一直影響到今天??鬃痈献酉啾?,這兩個人是同時代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呢?簡單的兩個字——入世。我國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調和了儒家和道家,一個出世,一個入世;一個看破紅塵,一個是奮斗再奮斗。任何人的奮斗不可能一輩子都一帆風順,肯定會有災難、挫折和曲折,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就是老子的思想,看破紅塵,淡泊名利,不跟別人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進有退,不走極端,儒家和道家是互補。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由于孔子主張大丈夫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做官幫助魯國治理國家,無果后他就回家講學,招了3,000多名學生,要把他們培養成政治家??鬃舆€周游列國,回來之后向老子求教。老子說:“子之所言,其人與骨皆已朽矣”。意思是說你這個人啊,已經老朽了,你講的這些理論沒有人聽你的?!傲假Z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薄傲假Z”就是指做生意的,發大財了不要露富,露富之后容易招來殺身之禍?!熬邮⒌隆?,一個人很有學問,很有能力,最好謙虛一點。人要去掉驕氣,去掉多欲,去掉態色與淫志,這些會阻礙人,對人不利?!拔崴愿孀?,若是而已?!笨鬃勇牶笫①澙献?,還夸贊老子:鳥、魚、獸這三種生物,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走獸、水里的魚,人們用工具可以抓到,但是只有龍,“龍吾不能知,乘風云上天”??鬃訉献拥脑u價,可以說迄今為止都是最高的評價和至高無上的評價。

3 龍文化的起源

中華民族號稱龍的傳人,二里頭文化是我國青銅時代的文化,文化以發現于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命名,一件距今3,700年的大型綠松石龍型器被正式命名為“中國龍”,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我們民族講龍的精神。

孔子是贊成龍的,龍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龍的精神是剛健有為的精神,按照孟子講的是大丈夫的精神,是浩然之氣,是英雄氣概。老子做人非常低調,上善若水,像水一樣低調。

莊子和老子并稱為老莊哲學?!兜赖陆洝返膭摿?,就是一個詞語——“紫氣東來”。老子在函谷關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終”。西安有一個講經臺,靈寶旁邊還有一座老君山,成都有一座青城山,都說是道教發源地。歷史上的記載到此為止。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道家是一種哲學思想,道教是一種宗教。

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思想的核心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道”。但什么是“道”呢?這個“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個“道”說不清、道不明,根本解釋不清?!暗揽傻馈钡摹暗馈笨梢杂谜Z言文字來表達,但是任何語言、任何文字都不可能把道的意思表達出來?!兜赖陆洝返谒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今天這個世界,大千世界、花花世界、萬事萬物從哪里來的?來自于“三”,三生萬物?!叭笔鞘裁茨??天、地、人。有了天、地、人,才有萬世萬物。萬事萬物本身雖然存在,“三”來自什么?“二”,三生于二?!岸笔翘旌偷?,這個時候人還沒有產生,只有天、地。天、地未分。天、地還合在一起,時間和空間還合在一起,天地未分之前這個叫“一”?!耙弧敝笆鞘裁??“道”?!暗馈笔鞘裁??天、地未分之前叫道,道是天地萬物產生之前那樣一個自然狀態。它逐漸運動發生變化,到最后凝固了,變成了一個球,變成“一”,一分二,分為天、地,天地之間產生了人,然后成為“三”,然后萬事萬物皆產生了?!暗馈笔侨f事萬物的本源,它包含一切。

萬事萬物產生之前叫“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有”和“無”的關系,“有”來自哪里?天地之始。大千世界出現了,就可以認知事物了。

老子認為人對萬事萬物、大千世界的認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無欲,一個是有欲,兩種觀察世界的心態。先說“無欲”,有人認為太復雜了,以“無欲”這種宏觀的眼光、抽象的眼光、想象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看待這個大千世界。不管“有欲”也好,“無欲”也好,這二者是不是同出而異名???都是大千世界,都是萬事萬物,無非是兩種態度,兩種觀點,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叫同出而異名。不管藝術家看待世界,還是工程師看待世界,這個世界永遠都是無窮的,永遠都是無盡的,任何人的認識都是有限的。任何一個人,不管用什么態度,宏觀的也好,微觀的也好;抽象的也好,具體的也好;大的也好,小的也好,對萬事萬物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這個世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世界很奇妙,很玄乎,很神秘,這就需要人繼續努力,繼續觀察事物,觀察萬事萬物,認識無止境。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暗馈笔菬o形的,看不到、摸不著的;“器”是具體的。器物是形而下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是三維的物體,這是形而下的東西。形而上的是隱藏在事物里面的,人的宏觀的意識的東西,那叫“道”。

還有兩個詞“無中生有,有生于無”。老子講,“有”和“無”都是名,“名”就是萬事萬物。不能用“有”和“無”來判斷它、形容它,“有”和“無”是人的意識,是“有欲”和“無欲”??陀^事物本身是叫“有”和“無”嗎?叫隱和顯??吹靡?、摸得著,顯示出來的東西叫“有”;看不到、摸不著,那是不是沒了?沒了,那是不是“無”??!從理論上來講,物質無滅,能量守恒,有“無”沒有?就沒有“無”,“無”就是隱?!坝小焙汀盁o”的概念就是人的生活態度,人對萬事萬物的認知。

《老子》辯證法強調“貴柔”“守雌”,趨于消極保守。具體的觀點叫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安毁F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人只要身體健康就行,不需要夾帶東西,無為而無不治,這樣天下才能太平。

上善若水,至高無上的善就像水一樣,人要行善,就要像水一樣,水最柔弱、最柔軟。水比較低下、謙虛、低調,所以講上善若水。最高的善,最大的善,那就是像水一樣。

功遂身退就是自然法則,老子認為做人做事差不多就行,不要過分追求,過分追求、貪得無厭,到時候適得其反?!肮λ焐硗?,天之道”,這是自然法則。

夫唯不爭,莫能與之爭,這是老子講的辯證法的問題。

老子講做人低調,宇宙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人,再加上道,這三樣東西如果離開了人,那個道、天、地就沒有意義了。只有有人了,這才有意義,這就是人的主體性。

認識自然規律了,順天應時、與時偕進?,F在我國的思想路線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芭c時偕行”這個詞,現在叫“與時俱進”,它來自于古老的《周易》,來自于先人的智慧。

柔弱勝剛強。剛與柔二者是相對的,人當然都希望剛,但是老子知道柔弱,這個柔弱和剛強相比,表面上看柔弱要吃虧,但是柔弱勝剛強,滴水可以穿石,這是一個辯證的思想。

天長地久是老子《道德經》第七章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天為什么長?地為什么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痹鯓幼龅教扉L地久呢?“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感嘆:“非以其無私邪!”解譯為難道不是因為他無私嗎?是的,就是因為他無私。最后的結果是什么故能成其私,所有的利益都是他的,不爭的人反而給你了,爭的人什么都沒有。這是辯證法。老子告誡人,為人處事,在金錢名利面前,要后其身,要站在后面,不要往前沖,要外其身,要置身度外,不要去爭,不要去搶。這就是老子的辯證思維,要學會不爭之德,要做到像水一樣與世無爭、虛懷若谷。

4 儒家文化對我國幾千年的影響及大數據環境下繼續弘揚經典文化

儒道對后世文學藝術的影響,實事求是地說,老莊哲學比孔孟之道影響更大。我國的田園風格、山水文化,都是老莊哲學。老莊哲學講不要有什么約束,不要有什么限制,而且要崇尚自然,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自然是第一位的,人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我國的山水畫,大幅的畫面都是自然山水,很少有人物,偶爾有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在山水畫里所占的篇幅很小很小。像一條河流,山川之下有一個小橋,旁邊有一塊稻田,里面有一個小人,戴一個斗笠,還有牧童騎在牛背上,他在山水里面不顯眼,人和自然融為一體。

儒道互補,講儒和道是中國哲學文化、中國文明的兩大主干,這兩大主干的根是道家哲學,因為道家哲學為人類文明提供了一種本體論。中國歷史上所有的人物都引起過爭論,包括孔子??鬃又v《論語》,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人治,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連孟子也是以自學的方式繼承了孔子思想。孟子說:至于我最大的愿望,“學孔子也”。孟子為什么強烈地渴望學習孔子呢?因為在孟子看來,“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孫丑上》)

中國的佛教也好,道教也好,講信則有,不信則無,心誠則靈。中國有中國的國情,西方有西方的國情,中華民族講的民族是文化上的民族,中國的民族是一種廣義的,中國文化是寬容的、大度的一種民族關系。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過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發源于中原的中華文化是以華夏族的起源開始,始于西周,建于春秋,成于西漢,歷經中國的各個朝代而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但與此同時,中華文化也多次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來自北方游牧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但不管怎樣,中華文化早已在中原族群中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已達到了融于血液、根深蒂固的程度。特別是儒家學說、道家文化精髓在華夏文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傳承,始終制衡著游牧民族文化的沖擊和破壞,并且逐漸遵循農耕社會人文秩序和對儒家學說、道家文化及龍文化的遵從,自然而然地成為中華文化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傳承者,并最終成為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史記(全十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1905.

[2]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8.

[3] 吳乃恭.孟子[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26.

[4]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 吳瑞卿.抄本寶卷的目錄提要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11):138-140.

(編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1-05

作者簡介:祁雨江(1964— ),河南省圖書館館員。

猜你喜歡
道家老子中華文化
漫畫道家思想
兩岸青年在廈門共商中華文化傳承與青年擔當
漫畫
《莊子說》(二十五)
漫畫道家思想
《莊子說》(十九)
智者老子
尋找老子【三】
老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