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感:職中作文教學的瓶頸

2019-02-10 10:54黎明李煒陳婕君
現代職業教育·中職中專 2019年12期
關鍵詞:棗樹旋律語感

黎明 李煒 陳婕君

[關? ? 鍵? ?詞]? 語感;職中;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5-0074-02

作文教學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隨著語文教研改革的深入,作文教學中出現的困惑也成為學科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中學作文教學既不是培訓班的創作模式,也不是文秘專業的模式。中學作文教學的難點不是章法或技巧的傳授,而是語言能力的切實培養。語言能力是什么?語言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運用能力。

作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培養書面語言——文字的相關能力的教學。放在職業中學的作文教學環境中,語言問題尤為突出。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學比較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文字的實用性訓練,實際作文教學傾向于操作性較強的寫作技巧、方法、規律等形式因素,疏于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整體感知。這樣就出現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職業中學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不夠敏銳,作文質量難以提升。

筆者認為,語感是職業中學作文教學的瓶頸,要切實改善和提升職業中學作文教學,就必須充分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作文的核心要素是文字,即書面語言。語感是什么?語感(sense of language),對遵循或背離某一語言的既定用法的敏感性,對語言的有效性或適合性的感覺。換言之,語感之“語”的文字特點在作文教學中要得到充分尊重?!案?,動人心也?!闭Z感之“感”的層次是豐富的,可以是感覺、感觸、感知、感發、感受、感悟,這是一個復雜而又充滿無限創造可能的心理體驗。

傳統語言學認為,語言只是思維的外殼,是形式因素。人們對語言的感受主要停留在語義、語法、語用層面,停留在認識、記憶和判斷之上?,F代語言學則賦予語言本體的價值,語言是有生命的機體,可以繁殖、蛻變、遷移、結合、生存和死亡。就像一個生物系統,有著自成一體的獨立品質。而且,語言從來都以一種不易體察的方式干預著思想的表達,甚至直接成為思想本身。作文教學如果忽視了語言文字的這種內在生命力,也就把文字教學的根本丟了。

在文學界,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早已得到作家們的高度重視,韓少功的小說《馬橋詞典》就是這種理論思想的成功范例。馬橋人生活在馬橋地區特有的語言世界里。馬橋的詞匯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滲透在馬橋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語言帶給人們快樂和痛苦,改變人們的生活軌跡,甚至結束人的生命。馬橋發生的事情就是“一次語言事件,是一次詞義錯接和詞義短路的荒唐作業”。作文教學應該借鑒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的有益經驗,用開放的眼光重新審視自身,才可以走得更遠。

很多教師覺得,語感固然重要,卻是個模糊概念,在具體的教學中缺乏切實可行的操作模式。其實不然,語言文字的這些“缺點”恰恰是它的“優點”所在。感覺,說起來是不容易界定的心理活動,這種模糊的特質使文字的意義豐富起來,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文字的想象空間在模糊中得到拓展,主體作者和客體文字之間就形成一種生動的互動關系,文字活了,文章的生命力也就彰顯了。教師在教授作文的時候,從語感出發,就能激發學生對文字的自由理解,發揮學生語言創造的多種潛能。文章“作”的痕跡少了,“寫”的色彩濃了,作文的質量也就有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如何在模式林立的具體教學中,進行深入而有效的語感訓練?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對文字的視覺感

文字跟畫像、影像不同,它的形象感沒有那么直接。文字的畫面感必須建立在對文字的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文字構建的畫面不是線條或色彩,任何局部的感知是不能正確理解文字的真正意義的。作文教學中可以通過經典文學作品和作文范文進行解讀,引導學生用頭腦而不是眼睛繪制出文字所營造的畫面。魯迅的《秋夜》中環境描寫適合訓練學生對文字的視覺感。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眨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草上?!保ā肚镆埂罚?/p>

筆者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

“讀了這段文字,在你的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什么色調?”(灰色調,暗色調,冷色調……)

“你繪制的畫面里出現哪些意象?”(棗樹、天空、星星、野花草)

“畫面的主體部分是什么?”(有的回答棗樹,有的回答天空,答案各異)

“你畫出的兩棵棗樹的位置如何?距離多少?為什么魯迅不說‘墻外有兩棵棗樹?如果這樣改,畫面又會出現什么變化?距離說明什么?棗樹與棗樹是同類,人與人也是同類,棗樹的距離與人的距離有何關系?”(引導學生體會文字蘊含的作者內心深刻的孤獨感)

“夜空是藍色的,為什么是奇怪的呢?”(體會秋天夜晚特有的清幽詭秘之感)

“星星帶著冷眼微笑,到底有什么深意呢?”(體會世事的深邃多變,人在對抗人生的變幻時顯得單薄無力、孤獨無助)

二、培養學生對文字的節奏感

文字的節奏不僅隨著內容的推進而變化,也隨著情感的起伏而變化。節奏體現在字里行間,體現在長、短、整、散句式的變化,體現在語義色彩的張弛,體現在排篇布局的用心。通過節奏感的體驗進一步追蹤情感的體驗,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才能更深入。下面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談談文字節奏感的訓練。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保ā逗商猎律罚?/p>

教學設計:

“這段文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短句為主)

“朗讀出來,這段文字讀出來的感覺是對誰說話?”(獨白,對自我心靈的一次透視)

“如果用音樂形容這段文字,它屬于哪種類型?”(小夜曲)

“輕松還是憂郁的小夜曲?從哪里看出來?”(憂郁小夜曲,幽僻、寂寞、陰森森、怕人)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字反映作者心理節奏是怎樣的?”(“且”是暫且,說明作者將自己從煩惱的現實中掙離出來,沉醉于美麗的荷塘月色,得到暫時的解脫。心理上忙里偷閑,苦中尋樂。)

三、培養學生對文字的音樂感

文字的音樂性不僅體現在節奏變化上,更體現在內在情感的律動上,如音樂的旋律或悠揚或高亢,或小橋流水或高山仰嘆。文字和音樂都具有聲音的特質:文字好比音符,詞匯好比音節,字音好比音韻,句式好比旋律。文字的組合和粘連形成張力無窮的語境,正如音符串聯成不同旋律。不同的是,語境的意義比旋律的指向更開放、更多元。音樂感的培養是文字素養的重要部分。下面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教學案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的詞牌對每個字的平仄和韻腳的韻轍都有著具體的規定,請把詞的平仄變化標示出來,然后找到韻腳,分析所押的韻轍?!保ㄆ截坡?,韻腳是天、年、寒、間、眠、圓、全、娟,押an韻)

“過去詞是拿來唱的,詞牌規定它的旋律。今天看來,詞牌定下一個主旋律,具體歌詞也應有獨立的旋律。如果請你給這首詞譜曲,旋律的風格應該是怎樣的?”(境界高遠,悠揚舒緩)

“作曲家已完成一個版本,是王菲演唱的,你喜歡這個旋律嗎?”(引導分析旋律的優點,也可提出不同意見)

(跟唱、學唱、吟唱,體會意境)

“唱著這首詞,你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表達什么心境?”(處處吟月,處處抒懷。超脫塵世又眷戀人間的矛盾,哲理深邃,意境唯美)

四、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想象能力

所謂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文字想象,就是根據文字創作的意象進行的二度創作。所以,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常常意在言外,有著潛臺詞、畫外音。這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文字想象可以是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當文字延伸到文字之外的廣闊世界,文字的生命力給予心靈的沖擊就更加強烈。文學經典是訓練想象能力的良好素材。文學名著的解讀多有定勢,如何進行更深入的重讀,拓展文字的想象空間?不妨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開頭結尾部分)為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再別康橋》)

教學過程:

“‘輕輕的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輕盈飄逸)

“我是一個什么形象?我的情緒如何?”(憂郁的離別者,帶著惆悵和傷感)

“整首詩歌表達什么主題?”(不舍的別離之情)

“它和一般的離別詩在感情色彩上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感情色彩較淡,幽幽的,淺淺的,含蓄綿長)

“徐志摩的傷感有什么特點?跟他的個性有關系嗎?”(不沉重,跟他的大孩子性格有關)

“‘不帶走一片云彩說明什么心情?”(是他大孩子個性的一次放大,別離帶給他的不無憂傷,只是這孩子式憂傷來得飄逸而不滯重、短暫而不長久,淡淡的憂傷里能品味出淡淡的忘憂之喜)

以上事例都沒有強調作文的“寫”,而是著眼于作文的“感”,因為“寫”是跟著感覺走的,感覺有了,感覺深了,感覺豐富了,寫出的文字才有靈魂和生命。敏感和善感應該是作文教學的重心,是比知識和技法更根本的東西。

◎編輯 王海文

猜你喜歡
棗樹旋律語感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在異鄉
“讀”辟蹊徑 助培語感——指向語感培養的朗讀教學策略
給你的信
棗樹皮煎水治療腹瀉
語感培養和語文學習
棗樹下的故事
7月,盛夏的旋律
談談對語感的認識
大地的旋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