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拱廊橋研究綜述

2019-02-15 06:28陳曉悅陳進燎彭東輝
四川建筑 2019年6期
關鍵詞:拱廊廊橋技藝

陳曉悅, 韓 笑, 馬 英, 陳進燎, 彭東輝

(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通信作者]彭東輝(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設計等研究工作。

木拱廊橋是一種“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而獨特的橋梁樣式。1954年,橋梁專家唐寰澄在故宮博物院首次公開展出的宋代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發現畫中的虹橋制式是有別于西方國家,中國獨有的一種木拱橋形式,該木拱橋在北宋時期風行于中原,自北宋滅亡后該橋逐步消失,900多年后卻在閩浙山區一帶被重新發現,被稱為我國木結構橋梁的活化石。在2004年,南京大學的趙辰教授將這種大量存在于閩浙交界山區,編木拱結構且帶有廊屋的木構橋稱為“木拱廊橋”。目前,木拱廊橋這個名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1]。

木拱廊橋是閩浙交界山區先民遺留下的,具有獨特性與地域性的文化遺產。同時,木拱廊橋作為閩浙山區城鎮的地標性建筑,承載著故鄉的記憶,寄托著游子的鄉愁。2009年,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列入世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國家文物局審核通過了閩浙七縣聯合申報的22座木拱廊橋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木拱廊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但由于自然或者人為原因,近代以來有幾十座木拱廊橋毀壞消失,現僅遺存100座左右,并逐年減少,與此同時建造技藝由于傳承人的逐漸老去而瀕臨失傳。因此,木拱廊橋以及營造技藝的研究與保護迫在眉睫。

中國木拱橋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前后,50~80年代末主要體現為橋梁技術學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后,地方文物工作者、高校和國際學者先后加入木拱廊橋研究與學術研討,呈現多元化、國際化的研究局面。為了促進木拱廊橋的研究更加系統與深入,本文從木拱廊橋普查、建筑學、文脈研究、保護與利用方面等對前人研究進行系統整理,以期對木拱廊橋的后續研究提供參照。

1 木拱廊橋區域普查

木拱廊橋分布于閩浙十余個縣(市、區),許多學者多年專注于木拱廊橋調研,成果豐碩。其中,部分學者與政府對福建省屏南縣[2]、寧德市[3-4],浙江省慶元縣[5]、泰順縣[6-7]、麗水市[8]等地區的廊橋進行調查研究,同時也包括廊橋群與古村落的國際、多學科、多領域合作的調查研究[9],充分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與鄉土文化背景,加強了縣級文物普查與地域文化的研究,但成果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各不相同,難以形成木拱廊橋相關信息收集的均衡發展。以龔迪發[10-11]、陳鎮國[12]為代表的學者多次參與木拱廊橋調查和資料收集,介紹了現存閩浙木拱廊橋的名錄情況,較為全面地總結了福建地區的木拱廊橋橋譜,對橋址、年代、橋長和寬等基本信息進行詳細描述。方傭[13-15]、戴志堅[16]在閩浙山區考察,介紹木拱廊橋的技術傳播、留存情況、結構成就等情況。

總體來說,對木拱廊橋進行區域調查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厚,體現形式為文字描述結合圖片,研究內容較為綜合。但調查分散且覆蓋范圍局部,導致調查信息的匯總與交流不足,調查工作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調查內容采用的標準不一,導致調查結果的內容與深度參差不齊。

2 木拱廊橋建筑學方面的研究

2.1 木拱廊橋結構和力學方面

結構研究一直是木拱廊橋的研究熱點。1954年唐寰澄將新發現的虹橋結構稱為“疊梁拱”,引起了國外橋梁建筑學者的關注,英國李約瑟引用唐先生的資料,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書中錯誤地將虹橋認為是“多角度伸臂梁”[17]。20世紀80年代,茅以升、唐寰澄在閩浙交界山區發現了結構類似的木拱廊橋,稱其為“演進了的虹橋式木拱橋”[18],后經過唐先生的深入研究,將其更名為“貫木拱”或者“編木拱”[19]。

1998年趙辰就試圖用新的理論解讀中國傳統建筑木構系統,木拱廊橋的木構體系進入她的研究視野。趙辰團隊赴閩浙山區進行實地考察,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分析木拱廊橋構造關系,得出橋梁建筑形態的特殊建構意義,這是國內學者第一次從建構的角度研究木拱廊橋[20]。結構類型學為木拱廊橋結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雙三節苗是混合撐和成熟的木拱廊橋之間的過渡形式,說明了木拱廊橋結構類型學的發展體系[21],橋板苗系統對木拱廊橋類型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2]。其結構發展同時也引申出木拱廊橋獨立發展體系的問題探討[23],獨特的中國編木拱結構有別于國外木拱橋,使中國編木拱結構研究意義深刻[24]。

隨著結構力學量化方法不斷擴展,學者們構建力學結構模型分析木拱廊橋構建技術[25],內力模擬分析探究其拱的受力機制[26],基于現存木拱廊橋的結構調查,對其主要參數進行歸納分析,總結主要的結構特點,提出用有機玻璃模型進行試驗受力研究[27]。

2.2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方面

早期關于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介紹多是在相關綜合研究中附帶,少有系統地介紹營造技藝的研究。2009年,“中國木拱橋營造技藝”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后出現了更全面介紹營造技藝的專著。在全方位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中國木拱橋營造技藝深入挖掘,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闡述[28]。程霏介紹了木拱廊橋建造技藝,分類論述了建造活動、建造工具、造橋工匠、建橋組織與橋約、社會管理等[29],為保護和傳承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提供參考。Siviero以中國與意大利合作建造的木拱橋為例,稱其為溝通兩地對話的橋梁,介紹中國木拱廊橋中木材與傳統建筑工具、工藝、梁編和榫卯接合的核心技術,追溯文化遺產的歷史[30]。

2.3 木拱廊橋裝飾造型方面

建筑裝飾是木拱廊橋廊屋造型的重要部分,其造型藝術特點反映了當地文化背景與審美認知。該領域研究多數是從微觀角度解析木拱廊橋裝飾藝術,研究范圍或者覆蓋的研究對象相對局限,未能涉及全面的比較。大都從建筑自身和裝飾特點出發總結不同地區的木拱廊橋建筑藝術以及裝飾藝術[31-32]。也有從藝術學角度研究福建地區木拱廊橋的造型藝術,詮釋了其對現代藝術的啟發,并提出對廊橋保護的思考[33]。

3 木拱廊橋文脈方面的研究

木拱廊橋作為多元價值的地域文化載體,承載著多樣的文化信息。學者從不同角度切入木拱廊橋的文化研究,主要是文化特殊意義、農耕文化、民間信仰等方面論述其文脈內涵。當地的地域地理環境、民俗以及歷史文化是木拱廊橋產生的大背景,木拱廊橋作為特殊的山地人居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34]。由于其地域性特點,木拱廊橋的文脈可從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兩個角度展開,其文脈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5]。從文脈擴展至文化景觀[36]、木拱廊橋文化生態體系[37]等概念,更全面地詮釋了木拱廊橋建筑群獨特的文化遺產文化與景觀特性。木拱廊橋作為居民信仰文化的載體,是鄉民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38]。木拱廊橋具有豐富的民間信仰內容,木拱廊橋民間信仰中包含神明類型、活動類型及其社會功能等方面,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調查木拱廊橋民間信仰概況,能夠挖掘木拱廊橋中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內涵[39-40]。國外學者也提出從民俗活動中探求祭祀和建造活動中的音樂與聲音研究[41]。

4 木拱廊橋保護與利用方面的研究

自2004年“浙閩木拱廊橋保護與開發研討會”以來,木拱廊橋保護研討受到閩浙兩省政府的重視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

木拱廊橋的保護與利用長期以來都是學者關注的焦點。根據所用材料和所在地區特性,木拱廊橋防火[42]、防風抗洪[43]、保護措施[44]等方面的研究有一些成果。國外學者呼吁建立中國廊橋名錄,論述了中國古橋中的木拱廊橋[45]美國古廊橋的遺存情況[46]。閩浙七縣設立廊橋保護聯盟,22座閩浙木拱廊橋已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在世界文化遺產的特質下木拱廊橋文化遺產價值討論持續增加,提出申遺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47],論述其遺產價值、保護與開發方面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48-50]。在海西發展背景下,木拱廊橋與海西城市特色研究[51]、親水文化旅游[52]、遺產旅游產品開發研究[53]也成為近年來新的關注點。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發展實現了更加個性化、表現性和視覺性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參與的新形式。通過對中國廊橋網的案例討論,從互聯網角度提出了促進公眾參與廊橋保護與申遺行動的研究新方向[54]。

5 展望

縱觀前人的研究成果,木拱廊橋的研究得益于學界、政界、地方等多方力量支持,研究工作已進入多學科、多領域、國際化的研究階段,已取得一些成果。由于木拱廊橋作為中國特殊的文化遺產,其結構形式為中國所特有,故國外的研究相對較少?,F有研究內容涵蓋從物質形態到非物質形態,主要涉及廊橋普查、建筑形制、木拱結構和構造、民俗文化、營造技藝、保護與開發等方面的討論,但研究內容不夠系統,研究的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研究手段還停留在定性,調查的范圍不夠全面。對此,筆者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有待加強:

5.1 系統性與規范性研究

聯合學界、政府、社會力量組成調查團隊,構建統一的調查內容標準,建立廊橋(木拱廊橋)名錄,并對信息及時補充與更新,有利于更全面地探討木拱廊橋的多元價值。

5.2 木拱廊橋與周邊環境的聯系

將研究對象從木拱廊橋本身轉移至周邊,把木拱廊橋與人、村落、古道,自然環境作為有機的整體聯系起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與歷史變遷。

5.3 宏觀尺度與跨學科綜合研究

現狀研究大都處于微觀、中觀層面,研究尺度應進一步擴大至宏觀層面,進行多個樣本的比較,探索木拱廊橋與中國其他類型、地區廊橋的聯系;融合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借助新技術手段,擴展木拱廊橋的研究方法,從定性轉變定量研究,加強學科綜合研究。

5.4 保護與開發研究

強化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培養技藝傳承專業人才;建立木拱廊橋修繕、防洪、防火檢測與應急響應保護機制;在政府的監督與倡導下,健全村民參與機制,政府聯結民間——“自下而上”,協調保護與發展,逐步構建木拱廊橋文化生態保護體系;宏觀規劃古村落和廊橋群的串聯旅游線路,發展廊橋-古道-村落徒步旅游,促進木拱廊橋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平衡。

猜你喜歡
拱廊廊橋技藝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木拱廊橋三維有限元建模與抗震性能分析
琉璃燈工技藝的魅力與傳承
去廊橋找你
鄭慶章 把“弄虎”技藝傳回大陸
木拱廊橋傳承鄉土文化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廊橋文化的匯集地——泰順
風雨廊橋——武夷山馀慶橋
壽寧獲評“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