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特殊教育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2019-02-15 17:36張曉梅
長春大學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隨班殘疾兒童上門

張曉梅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 長春 130022)

吉林省政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辦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等文件精神。吉林省各市(州)高度重視《吉林省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2014—2016年)》《吉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的貫徹落實,從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強力推進特殊教育事業發展,使吉林省特殊教育水平有了較大提高。2015年到2017年,特殊教育學校由 47所增加到50所,在校生由6015人增加到8797人,專任教師由1463人增加到 1595人[1]。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機會不斷擴大,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提高;財政投入逐年增加,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特殊教育發展水平不平衡,經費投入力度不夠,隨班就讀、送教上門質量不高,教師數量不足、專業水平有待于提高。吉林省特殊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普遍性的問題,也有個別性的問題,要在充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對策,切實提升特殊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水平,推進教育公平,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

1 吉林省特殊教育發展現狀

1.1 擴大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規模

各地特殊教育學校積極創設條件,擴展招生類別,擴大服務范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我國兒童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有所下降,早產兒童的存活率升高,但他們的遺傳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表現為聾兒減少,患腦癱、智力障礙、自閉癥、多重障礙的兒童增多。原來單一招收聾生或智力障礙學生的特殊教育學校,針對聾生生源不斷減少的情況,開始轉型為招收聽障、智障、視障、自閉癥等殘疾兒童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多措并舉,吉林省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的入學率明顯提升。2013年,視力、聽力、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為84.5%,2016年,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1.23%,符合國家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提出的“到2016年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0%以上”的要求。

各地區大力推進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工作。近年來,吉林省中小學隨班就讀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經成為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標準、高質量發展特殊教育的重要舉措。各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了對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和管理,在經費投入、師資配備、教育教學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了殘疾兒童少年普通學校隨班就

讀支持保障體系。如吉林市政府實施了“一個不放棄”工程,完善隨班就讀機制,整合特殊教育學校的資源,成立了“吉林市隨班就讀工作研究指導中心”。2017年12月,長春市政府委托長春市特殊教育學校成立“長春市特殊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各地區政府高度重視重度殘疾兒童送教上門工作。對于不能到特殊教育學校學習的學生進行送教上門服務,由于沒有經驗可鑒、沒有方法可循,充滿了挑戰性,但各地區政府均攻堅克難,腳踏實地地開展了送教上門工作。

1.2 發展非義務階段特殊教育工作

眾所周知,學前階段是殘疾兒童康復及教育的黃金時期,在學前階段對其進行早期干預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吉林省對殘疾兒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康復、早期教育一直很重視。長春市政府在2010年就發布了29號文件要求各城區指定醫療衛生機構為特殊兒童及其家長提供咨詢、診斷、康復、指導的專業服務,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做好早期篩查工作;同時建立特教學校、特教班、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對特教兒童進行教育康復[2]。2016年初,吉林市已經實現入學殘疾兒童學前兩年康復教育。梅河口市、四平市已經把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納入學前教育總體規劃,列入學前教育重大建設項目。2016年,全省殘疾兒童學前教育階段在園殘疾兒童494人,建有3所特殊教育普通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附設的幼兒園(學前教育部)19個,普通幼兒園附設特殊教育部(班)1個。

高中階段教育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的需求,根據需要開設以升學教育為主的高中部(班)和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部(班)。2016年,全省高中階段在校殘疾學生553人,建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校(部)2個,普通高中附設特殊教育教育部(班)2個,接收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學校有107個,特殊教育中等職業學校(部)6個,普通中職學校附設特殊教育部(班)4個,接收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普通中職學校5個。例如,長春市特殊教育學校高中部辦學歷史悠久,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高中教育連續多年高考升學率100%。除升學教育外,大力培養殘疾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他們今后融入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農安特殊教育學校構建了無障礙就業職業教育模式,采取了“校企合作”和“種植養殖創業”雙軌并行方式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與吉林省宇平工藝品制造公司等單位達成用工協議,經過學校培訓的學生,可以直接到公司就業。立足農業大縣實際情況,對學生開展種植養殖培訓,主要開展大棚果蔬種植、花卉栽培、蛋雞等種植養殖技術,學生通過掌握技術成為家庭主力,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1.3 提高特殊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自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國發〔2015〕67號)印發執行以后,吉林省各市(州)按照該《通知》要求普遍提高了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長春市、遼源市、延邊州等9個市區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已提高至6000元,通化市達到6800元。11個市區落實了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附設特教班和送教上門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參照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執行的政策,且生均經費標準與本市區特殊教育學校標準保持一致。在殘疾學生資助方面,11個市(州)均推行了各級各類殘疾學生資助項目。各市(州)投入一定的資金支持建設、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的項目,6個市區設立了市(州)級特殊教育專項經費,努力提高殘疾學生資助水平,到2020年實現殘疾學生從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12年免費教育。例如,白城市政府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了“政府投入為主,爭取項目資金和社會捐資為輔”的經費投入機制。吉林市政府與市財政、民政和殘聯聯合,使財政支持的殘疾人康復項目“彩票公益助學金”、“助殘日”捐款等款項優先資助于殘疾兒童。長春市政府在2015年10月出臺文件,對在民辦機構就讀的7—15歲殘疾學生,每人每年給予1.2萬元學費補貼;2017年5月出臺文件,免除殘疾學生在校期間的餐費;從2017年春季開始,對殘疾學生進行交通補貼,納入校車管理,免費提供校車服務;實施公辦特殊教育學校高中階段免費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參照義務教育階段執行。2018年,長春市投入750萬元在全市建設10個區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25個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大力推進融合教育,促進特殊教育融合優質發展。

1.4 提升特殊教育教學質量

推進課程教學改課。2016年末,教育部正式發布了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這是我國第一次專門為殘疾學生制定的一整套系統的學習標準,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特殊教育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各地特殊教育學校積極做好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落實工作。認真組織開展課程標準培訓,廣大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全面推進特殊教育教學和評價改革。加強特殊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加大資源開發力度,豐富特殊教育課程資源。例如:白山市逸夫特殊教育學校對聽障部和培智部的教材進行了調整,把教學內容整合起來,在教學中把關愛和快樂等情感因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先后開發了《服裝制作與裁剪》《結藝與紡織》《律動與舞蹈》等10余門校本課程。長春市寬城區培智學校還把“課程研發”作為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重點工程,建立了核心課程與支持性康復課程相結合的運作模式。生活教育是核心課程,以生活為核心,開展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的學科教學和主題單元活動。支持性康復課程是圍繞“醫教結合”實踐進行課程開發、主題單元活動研發的。

推動“醫教結合”實驗項目。特殊兒童既有教育的需求也有康復的需求?!搬t教結合”已經成為國內特殊教育和康復醫學領域中重點關注的問題。長春市特殊教育學校與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進行深度合作,啟動醫教結合項目。吉林市特殊教育學校對7—12歲的特殊兒童和學前三年的兒童采用醫學康復和教育康復相結合的方法,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醫療評估,制定個體康復方案,開展一對一個體化康復教育訓練。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對長春市朝陽區紅旗小學特殊兒童進行了韋氏智力測查,包括維生素、染色體、遺傳基因檢查,綜合能力及獨立性的評定,為每名兒童定制了周期訓練計劃。依托醫學評估的結果,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融入了感覺統合能力、語言溝通能力訓練,使醫學康復與教育康復相得益彰。

1.5 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加強教師培訓。由于特殊教育學校班額小、學生殘疾程度差異大,教師的教育教學、康復任務繁重,還需承擔送教上門巡回指導等工作,特殊教育學校急需補充教師。近幾年,通過招聘特崗教師等途徑補充了特殊教育學校所需教師名額。長春市特殊教育系統每年新進專業教師10余人,并配備了特殊教育專職或兼職教研員。各地區積極組織教師參加轉崗培訓、送教上門培訓、國培計劃、省陪計劃等各級各類的培訓,進一步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長春市設立了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對全市公辦、民辦特殊教育學校的管理者、教師進行免費培訓。延邊州將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承擔特殊教育的教師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年度計劃?!都质〉诙谔厥饨逃嵘媱潯诽岢隽思哟筇厥饨逃處熍嘤柫Χ?,實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國培計劃”,承擔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和骨干教師培訓任務;“省培計劃”承擔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培訓;縣(市、區)一級承擔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教師、資源教師和送教上門教師培訓。針對不同培訓對象,優化培訓方式和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3]。2018年“省培計劃”中,全省有美術教師50余人參加了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全省有50余位骨干教師參加了特殊教育骨干教師研究能力提升班。

提高教師待遇。特殊教育教師因其職業的特殊性而享受特殊教育津貼。在2017年之前,吉林省執行特殊教育教師享受基本工資15%的特殊教育津貼。個別地區根據特殊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傾斜政策,提高了教師的特殊津貼,如吉林市有2所特殊教育學校特教教師享受基本工資25%的特殊教育津貼。2018年發布的《吉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從事特殊教育的教職工特殊教育津貼提高到30%,落實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貼等工資傾斜政策,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適當傾斜,有條件的地區可適當提高績效工資總額[3]。教師職務(職稱)評聘向特殊教育教師傾斜,將兒童福利機構特教班教師職務(職稱)評聘工作納入當地教師職務(職稱)評聘計劃,拓寬晉升渠道。各地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為送教上門和承擔“醫教結合”實驗的相關人員提供工作和交通補貼。

2 吉林省特殊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特殊教育發展水平不平衡

從義務教育普及率來看,農村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偏低,自閉癥、腦癱、重度殘疾兒童入學困難。2016年,全省有未入學殘疾兒童少年1050人。各個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兒童入學率差距較大。2016年,各市(州)視力、聽力和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以上,其中梅河口市入學率最高,為97.5%,白山市入學率最低,為76.2%,最高和最低相差20多個百分點。

從經費保障情況看,投入差距較大。在《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中確定了2016年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其中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殘疾學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標準補助公用經費。吉林省各市(州)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多數達到定額,但個別市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低于國家定額,個別市區沒有落實好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附設特教班和送教上門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參照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執行的政策。全省共有6個市州設立了特殊教育專項經費,有21個縣區設有縣級特殊教育專項經費,如2016年,長春市特殊教育的教育經費達到3864萬元,延邊州為303萬元,吉林市龍潭區為33.83萬元。

2.2 經費投入力度不夠

吉林省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執行的是6000元最低基準定額,有必要適時合理提高。我國有部分地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高于最低基準定額。2017年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各地建立完善學前教育、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中提到:2016年,各地已普遍將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至6000元以上,基本保障了特殊教育學校的日常運轉。北京規定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為12000元,廣東最低為小學9200元、初中15600元,上海為7800元,福建省一級的學校2017年達到7600元[4]。鑒于此,吉林省有必要在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6000元補助標準的基礎上,建議有條件的地區根據學校招收重度、多重殘疾學生的比例,適當增加年度預算。全面落實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和特教班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按特殊教育學校執行。吉林省尚沒有非義務階段生均經費標準定額,但在《吉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提出,在制定學前、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時,重點向特殊教育傾斜[3]。

各市(州)特殊教育財政預算經費難以滿足特殊教育辦學發展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一是用于改善校舍、建設無障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夠。由于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他們對教學場地、輔助設施有特殊的要求,如需要有進行小班教學的教室、多種康復訓練室,還需要有食堂、宿舍、操場,而且在校內各個場所都要建有無障礙設施。雖然在近年來省、市(州)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特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依然不能滿足學校辦學發展的需求。二是用于購買教學和康復訓練的儀器設備、建設資源教室(中心)等投入不足。用于特殊教育教學和康復的儀器設備專業性強、種類多、價格高、更新快,學校教學康復設備不足或陳舊,亟待完善和更新。隨著隨班就讀、送教上門的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需要大筆資金投入,建立資源教室(中心)等輔助支持系統。如在2014—2016年,長春市投入400萬元支持建設了縣(市、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3個,投入330萬元支持普通學校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9個。但這仍然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還需要繼續加大經費投入?!堕L春市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3—2020年)》中提出,重點選擇部分普通學校建立資源教室,其他招收殘疾學生5人以上的普通學校也要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加強農村隨班就讀工作,依托鄉鎮中心學校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5]。特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2.3 隨班就讀、送教上門質量不高

隨著融合教育的發展,現在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人數不斷減少,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或附設特教班就讀的人數逐漸增加。與特殊教育學校相比,各地各級政府對隨班就讀的重視程度相對不夠。目前,為隨班就讀提供的輔助支持系統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隨班就讀學生的需求,學校沒有無障礙措施,缺乏學業、康復訓練上的支持服務,使得這些特殊需要的學生跟不上正常學習進度,不能正常與老師和同學交往,不能正常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因此出現了“隨班混讀”“隨班就坐”的現象,教學質量普遍偏低。例如,為隨班就讀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特殊教育咨詢、輔導和轉介服務,就需要在一些隨班就讀的普通中小學建立資源教室。這是一種支持式資源教室,是以支持本學校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為主的資源教室,也可以是跨學校使用的功能更強的資源教室或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由于資源教室(中心)需要有固定的場地、基礎設施、資源教師和教育教學康復資源配置,所以現在很多學校并沒有條件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這樣的資源教室(中心)的服務。有的學校雖然建有資源教室,但由于缺乏有經驗的資源教師,資源教室并沒有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有效的支持。

隨著送教上門常態化后,發現在實施過程中有很多困難,各種問題凸顯出來,整體看來送教上門質量不高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三個主要因素:一是缺乏送教上門的教師,教師缺乏工作熱情。特殊教育學校普遍存在師資短缺問題,幾乎是以“一個蘿卜一個坑”的方式保持在學校正常上課。特殊教育學校負責送教上門都是由本校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承擔,如果在周一至周五的時間送教,那么本校的教學任務無法保證;如果在周六、周日的時間送教,那么占用了教師的休息時間,增加了工作量和負擔。很多送教的地方交通不方便,有的村莊每天只有一趟交通車,送教的老師當天返回不了市區。這樣的工作強度、工作環境,加上很多額外工作量無法統計,不能核算補貼,使得教師缺乏送教的熱情,直接影響到送教的效果。二是學生的特殊性和家長的不支持態度。接受送教上門的學生一般都是殘疾程度較重的,更需要進行連續、長期的教育和康復才能取得成效,而一周一次的送教效果并不明顯。有的家長存在殘疾兒童無需接受教育的觀念,或與殘疾學生一樣伴有精神障礙、智力障礙等問題,所以他們不愿意接受或不關注送教上門,家長不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生的教育及訓練中來,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課后輔導,使送教效果事倍功半。三是缺乏送教上門的輔助支持措施。送教上門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制度不健全;便攜式康復儀器設備短缺,缺少必要的資源支持,影響教育教學及康復訓練的效果和質量。

2.4 教師數量不足,專業水平有待于提高

特殊教育的發展,需要大量特殊教育專業的人才,目前,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師的缺口較大。特殊教育學校普遍存在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原因之一是教師工作量大。殘疾兒童的個體差異性很大,因材施教需要“一人一案”,教學任務重。隨著殘疾兒童類別的增加、殘疾程度的多樣性,送教上門、醫教結合的開展,教師大都是在超負荷工作。原因之二是教師編制有限,由于解決不了年輕教師的編制問題,所以抓不住人才,留不住人才,很多特殊教育專業的本科生由于解決不了編制問題而“孔雀東南飛”。原因之三是教師心理壓力大。有的從事自閉癥早期教育的老師,從早上8點接到學生開始,就一直得用手牽著、用眼睛看著學生,中午不能休息,直到晚上4點學生放學才能放手。有的學生情緒不穩定,打老師、咬老師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每天面對各種哭鬧、自殘和臨時發生的狀況,很難體驗到職業的自豪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從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師隊伍來看,專業化程度難以滿足特殊教育教學和康復需求。一是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專業單一。特殊教育學校招生類別增加了,有些老教師只會教聾生、只會教盲生或只會教智力障礙的學生,以前的專業知識不能滿足自閉癥、腦癱、多重障礙、行為問題、精神問題等兒童少年的教學和康復需求。有些教師具備教育教學知識,卻不具備“醫教結合”背景下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能力。二是隨班就讀的教師專業能力差。目前,吉林省特教專業教師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學校,而隨班就讀已經逐漸成為特殊兒童少年就學的主要方式,普通學校教師都是普通師范院校畢業的,缺乏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即使經過階段性的培訓,但其特殊教育技能水平仍然不盡如人意。三是特殊教育教師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能力弱。多數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由于師范教育中所學的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專業知識,所以在承擔殘疾兒童少年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等教學時存在缺乏學科專業知識的問題。四是教師專業不對口,存在“半路出家”現象。有些教師從普通師范院校畢業后到特殊教育學校工作,還有的是由普通學校轉調到特殊教育學校任職的。

3 總結

發展特殊教育,是黨和政府保障基本人權的重要措施,是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社會公平、建設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吉林省高度重視特殊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強力推進,助推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吉林省特殊教育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辦好特殊教育,《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正式發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正在實現。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與黨和政府的要求相比,與殘疾兒童家長的期待相比,吉林省特殊教育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在科學分析制約吉林省特殊教育發展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吉林省特殊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

猜你喜歡
隨班殘疾兒童上門
基于社會工作對隨班就讀社會支持體系的建構研究
積極利用數學實踐活動 促進隨班就讀學生成長
給這些孩子一個溫馨的世界——寶雞對殘疾兒童“應救盡救”
保障殘疾兒童隨班就讀
上門可行 診療不可
農村殘疾兒童教育康復保障的問題與對策
殘疾兒童康復機構少水平低
生意上門
美上門:“愛美麗”是個剛需
送禍上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