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核心素養理念下三種新型音樂教學模式
——基于長沙市小學歌唱教學的調查研究

2019-03-05 02:31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19年8期
關鍵詞:知識點素養音樂

□ 張 玲

一、 傳統音樂教學法

多數傳統的音樂課堂都是“ 一課一歌” 的教學模式,一節課的最終目標是學會一首歌曲,而一學期的最終目標是學完教學大綱規定的歌曲,但小學六年結束后學生在音樂方面幾乎一無所獲。筆者認為其中癥結在于:

1.把音樂課等同于“ 學歌課”

每節課只教學生唱一首歌,極少涉及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情緒,且教學方式單一,局限于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這樣的課堂極易令學生產生乏味感而失去對音樂的興趣。

2.音樂課程缺乏系統性

第一節課教完歌曲,第二節課直接教授新的歌曲,不排除部分老師在教新歌前會讓學生復習上節課學過的歌曲,全班齊唱或許能勉強把歌曲唱出來,但絕大多數同學都不能獨立演唱,也就是說學生并非掌握了歌曲。

這種簡單復習在兩節課之間建立的聯系微乎其微,兩首歌曲之間的銜接更顯生硬。 久而久之,課堂之間便毫無聯系,音樂課程內容就是一盤散沙,整個音樂課程沒有結構性和系統性可言,在這樣的音樂課堂中,很難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當然,部分老師會在中高年級學生學習歌曲之前介紹歌曲創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涉及到人文底蘊、 責任擔當等方面的滲透,但過于表面,以致效果不佳。

“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但我們在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中鮮少看到將新授內容與學生原有經驗建立聯系的有效行為,而沒有和原有認知結構建立聯系的全新內容更易被遺忘,長此以往,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自然得不到發展,更無需提核心素養和學科素養的銜接問題。

二、 順序性音樂教學法

順序性音樂教學中的課堂以一首歌曲為主,并聯系類似歌曲來學習某一音樂知識,打破了“ 一課一歌” 的課堂模式,學會歌曲不再是唯一目標,更是學習音樂知識的手段和過程。

1.歌曲是音樂知識的載體

每首歌曲都包含多個音樂知識,老師備課時在歌曲中找出一到兩個教授對象當前階段能接受的知識點作為重點或難點,在學生掌握重難點后以該知識點為中心,鏈接到學過的含有該知識點的歌曲加以鞏固。 這樣,學生不僅能學會作為音樂知識載體的歌曲本身,也能學會音樂理論知識,提高音樂素養。 知識的獲得和素養的提高讓學生產生自我肯定、 自我滿足、 自信自豪的體驗,從而起到“ 正強化作用”,促進學生“ 樂學”。

例《 時間像小馬車》 : 這首歌曲中多次運用模進手法,很適合講解這一知識點。 在一節示范課上,老師先出示兩小節動機3 32 11 10,并要求學生借助音梯將這幾個音上整體向上移一個臺階。 完成該練習后出示第二個動機66 65 44 40,要求向下移一個臺階,這種方式既能讓學生領會到模進手法的要領,又體驗到歌曲創作的過程,同時熟悉了即將學習的新歌曲。 學完新授歌曲后再復習和鞏固模進手法: a.學生找出歌曲中所有運用模進手法的地方; b.回憶學過的歌曲中有哪些用了模進手法,在鞏固知識點的同時復習學過的歌曲。

筆者認為可以把該例中的《 時間像小馬車》 看作數學里的例題,通過例題來講解“ 模進” 這一知識點,回憶起同樣運用了模進手法的歌曲可以被看作是練習題,學會了知識點后通過練習題來鞏固。 從語文的角度出發,可以把《 時間像小馬車》 看成是一篇課文,分析歌曲中的“ 模進手法”,就像在學習課文時分析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 學數學不可能只要求會做例題,學語文也不可能只要求背誦課文,同理學習歌曲不能局限于曲調,還應分析歌曲的曲式結構、 作曲手法等音樂理論知識。 而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所帶來的成就感會讓學生做出自我贊賞的“ 自我反應”,正強化作用會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 好學”,更是“ 樂學”。

2.注重歌曲之間的關聯

如果學生記不住學過的歌曲,音樂課便失去了意義。 順序性音樂教學提倡聯結記憶,利用某一個點將歌曲進行關聯從而幫助學生記憶,長期使用此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生學會“ 聯結記憶法” 本身,“ 授人以魚” 的同時“ 授人以漁”,即教會學生“ 善學”。

同樣以《 時間像小馬車》 為例,以模進手法為知識點,可以關聯《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 《 母雞叫咯咯》 等歌曲,在課堂上老師帶領學生復習這幾首歌曲,它們便組成以模進為關鍵字的“ 小群體”。 另外,《 時間像小馬車》用到了音階進行,在以后的課堂里它也可以被關聯到音階進行的“ 小群體”。 換言之,音樂作品和“ 小群體” 之間為多對多的關系。以一個音樂知識為中心,每一個“ 小群體” 中的音樂作品都具有相同的音樂特點,或都采用模進手法,或都運用大跳音程,或創作時期相同,或都風格相近……以一個音樂作品為中心,從各個知識點出發,可以聯系到無數的音樂作品。 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長時間記憶音樂作品和積累音樂素材,也有利于學生歸納和總結音樂作品的特點,還在無形中訓練了學生的集中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同時幫助學生牢固掌握“ 聯結記憶” 這一學習方法,使學生“ 善學”。

綜上,順序性音樂教學尤其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把歌曲的學習和積累作為提高音樂素養的手段和過程。 同時,順序性音樂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實現了音樂學科素養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六大素養之一“ 學會學習” 的具體要求“ 樂學善學” 的銜接。

三、 新體系音樂教學法

新體系音樂教學模式注重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情緒,采用浸入式教學方法,并根據學生發展規律和音樂教學順序編訂了教材,具有較強的系統性。

1.情緒為先、 聯系生活

新體系音樂教學注重學生的情緒體驗和角色扮演,在情境活動中進行歌唱教學,寓教于樂,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喜愛,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愛好。同時,筆者看到了其中的良性循環,即教師聯系生活進行歌唱教學,學生又將所學歌曲運用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強化了課堂內容,以便后續課堂教學的進行。

例《 下雪啦》: 老師在課堂上創設雪花漫天飄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到下雪時快樂的情緒,帶著情緒演唱歌曲。 一方面,學生在快樂的情緒體驗中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習歌曲的效率大大提高,有效的學習會促進學生“ 樂學”,就像斯賓塞所說“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 另一方面,學生在生活中真正看到雪花漫天飄的場景時,便會自然地唱起《 下雪啦》。 在自然景象中體驗快樂的情緒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尤其利于增強“ 熱愛并尊重自然” “ 綠色生活方式” 的責任感。 另外,在生活中學會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是“ 健全人格” 的具體表現之一。

2.浸入式教學

新體系音樂教學中的歌曲和童謠多采用整歌教學的方式,并善于利用機會重復曲調,讓學生通過建立聆聽經驗的方式學習歌曲,相比老師唱一句學生模仿一句的方式,浸入式教學保證了歌曲的完整性和學生情感體驗的流暢性。

例: 老師在《 數瓜》 課堂上完整且富有藝術性地范唱了九遍歌曲,每唱一遍都提出問題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邊聽邊思考,第一遍讓學生聽歌詞內容,第二遍聽有幾句,第三遍聽情緒變化,再是歌詞、 節奏、 旋律的要求。 學生在不同問題的引導下聽老師多次范唱后,既得到了藝術審美體驗,又建立了足夠的聆聽經驗,既培養了“ 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又基本學會了歌曲。在學生能夠帶情緒完整演唱歌曲時老師才著手解決mi-do 七度大跳這一技術難點: 在學生集體演唱歌曲過程中用科爾文手勢將七度大跳表現出來,唱完后提問“ 老師剛剛做了什么”,用這種教學策略讓學生注意到七度音程,既能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學生意識到在保證完整性的同時也應該注意細節,為其初步建立宏觀和微觀概念打下基礎,逐步訓練學生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這也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科學精神”的具體表現之一。

同時,從新體系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低年級階段常有同一段旋律配不同歌詞或同樣的節奏念不同童謠的情況,這也是浸入式教學的體現。 用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場景中唱不同的詞既可以鞏固旋律音高,在初級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鼓勵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和心境改編歌詞、 舊曲填詞、 改編曲調、 創作曲調,在提升音樂素養的同時提高創新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綜上,新體系音樂教學在聯系生活進行歌唱教學的過程中滲透音樂知識、 提高音樂審美和音樂素養,體現了在學生既有的經驗上建立新的知識結構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同時在音樂學科素養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間做到了較多的銜接。

結語

本文從歌唱教學的角度著重分析了三種音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運用。 顯然,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音樂學習已浮現不少問題,而順序性音樂教學模式和新體系音樂教學模式在學生音樂學科素養的培養方面有了質的飛躍。 但筆者認為即便是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師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套用教學流程,解放中國尚不能生搬硬套十月革命,歌唱教學也應綜合考慮學情、 教學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另外,先進的教學模式需要更高素質的教師,教師應不斷提升自我,不只是教唱歌曲,還要教學生如何學習音樂、 欣賞音樂、 運用音樂、發展音樂,通過音樂教學生如何為人、 如何發展自身和社會。 簡言之,通過歌唱教學同時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才是真正的音樂教育。

猜你喜歡
知識點素養音樂
一張圖知識點
一張圖知識點
第四頁 知識點 殲轟-7A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音樂
關于G20 的知識點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