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少兒歌唱訓練點滴心得

2019-03-05 02:31孫艷會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19年8期
關鍵詞:咽腔丹田韻母

□ 孫艷會

兒童時期,男女生的聲帶長得相仿,所以發出的聲音區別不大,這時的聲音可以統稱為童音或童聲。 喉腔較窄,聲門窄而短,聲帶短小而柔弱、 細薄、 不夠堅韌,因此孩子的聲調較成人高,而且清脆明亮; 但是孩子音域較窄,聲帶較易疲勞,如果孩子發音時間過長,發聲方法不正確,容易使孩子的聲帶變厚,孩子唱歌的聲音變得不再清脆、 明亮,而是變得沙啞。 因此,下面談談在少兒歌唱訓練中的點滴感悟:

一、 歌唱姿勢的訓練:

“ 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在歌唱中有兩種姿勢:

(1) 站立式姿勢:

a.兩腿前后略為分開,一腳在前,一腳在后,身體的重心根據需要落在前腳或后腳上。

b.兩腳橫向自然分開,與肩平寬,重心在兩腳之間。

c.腰椎頂起,向下延伸,雙肩略向后展,兩手自然下垂; 頭要正,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眼神要隨著歌曲的感情變化而變化;挺胸,提臀,尾椎、 膝蓋提起。

姿勢要領口訣: 頭正、 頸直、看前方,“ 脊梁插著搟面杖”,手勢自然體型美,“ 松而不謝,緊而不僵”。

提神口訣: 頭如頂碗站如松,直背收臀要展胸。 眉宇舒展心暢快,凝目遠視神志清。

上臺動作: 行如風,站如松。

(2) 坐姿:

坐在凳子前三分之一左右,不要倚靠后背,兩腳平放在地上,身體上部的要求和站姿相同。

二、 先呼、 后吸的歌唱呼吸訓練

讓學生用先呼后吸的方法,很容易學會歌唱的正確呼吸方法,在呼氣前不用吸氣,因為人活著本身就有氣息存在,只需要將肺部的氣息吐掉,吐氣時下丹田內收,吐氣后松掉小腹靠大氣壓強將氣息壓入肺部,同時擠壓橫膈膜下降,使腹部突出。 要領:“ 腹鼓則吸氣,腹收則呼氣”; 步驟: 吐氣——吸氣——控制——流動——換氣。

1.用半聲咳嗽的方法讓學生找到下丹田的位置,即在肚臍下方二至三指處,找到點狀的發力點,并體會發力的方向,咳嗽時丹田向里收,咳嗽一聲后松掉小腹,反復同樣的動作,體會彈性,發力時以點帶面。 整個過程中體會氣息的存在,而不是純粹的鼓肚子。

2.用上述“ 咳嗽” 時的發力辦法吹蠟燭、 吹紙條,用吹蠟燭的辦法體會歌唱呼吸的要領。 用急吹和緩吹兩種方法吹氣,吹氣時丹田向里收( 呼氣) ,然后松掉小腹( 吸 氣) ,急 吹 后 快 速 松 掉 小腹,反復動作。 緩吹時,丹田向里發力后控制氣息,緩緩吹氣,沒有氣息支撐時松掉。 體會“ 腹收則呼氣,腹鼓則呼氣” 的呼吸要領。

3.用上述同樣的發力方法讓氣息從牙縫擠出,發出“ 嘶” 的聲音。 先發短“ 嘶”,丹田向里收一次發一聲“ 嘶”,然后松掉小腹換氣,反復練習,感覺像是在腹部“ 拍皮球”; 再發長“ 嘶”,發“ 嘶”時丹田向里收,同時控制氣息,直到自己沒有氣息支撐時松掉,整個過程體會氣息的控制,反復練習,想象氣球慢慢收縮的感覺,讓學生體會呼氣——吸氣——控制——流動——換氣的呼吸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我用打氣筒給學生現場做實驗,讓學生直觀的體會歌唱呼吸的原理,打氣筒桿拉出時就是“ 吸氣” 的過程,打氣筒拉桿推進時就是“ 呼氣” 的過程。 同時做快拉快推的動作和快拉慢推的動作,讓學生直觀的體會到呼吸訓練中“ 急吸急呼” 和“ 急吸緩呼” 的過程,因為歌唱過程中用的最多的呼吸方法就是“ 急吸緩呼”。 進一步將“ 嘶” 的氣流聲轉化為元音,讓學生體會發出聲音時氣息的運用。

歌唱呼吸要領口訣:腹鼓吸氣沉丹田,胸口松開向下嘆,要以緩勁就換氣,呼吸穩定最省力。

三、 發聲時腔體打開的訓練

1.口腔打開,打開牙關是打開口腔的重要手段。 牙關上抬,下巴自動掉下來,使嘴角拉成直線,舌面相當于口腔的底,舌面要自然平平的放著,舌尖抵住下齒齦,上口蓋呈穹形。

2.咽腔打開,半打呵欠是打開喉腔的重要手段。 在歌唱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半打呵欠的狀態,小舌上提,軟口蓋抬起,徹底離開舌根,露出咽壁,喉咽腔真正打開,咽腔像個槽,讓聲音入槽。

3.胸腔打開,保持吃驚的狀態是打開胸腔的重要手段,在吸氣的一瞬間就打開胸腔,胸腔支點的打開,是打開發聲的樞紐,打開胸腔支點就打通了發聲通道。

4.內視能力的訓練:讓學生通過想象“ 看見” 自己歌唱時口腔、喉腔、 咽腔、 胸腔的狀態,這種相像叫內視。 通過內視在心里呈現各腔體的畫面,在歌唱中隨時調整各個腔體發聲時的狀態,做到清晰且有目的歌唱,而不是盲目的歌唱。 并想像身體小瓶扣大瓶的結構,準確掌握高位置發聲方法及通道的存在感。 同時意識到高位置不是找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高位置到底有多高,高也高不出自己的身體,即眉毛以上的位置。

四、 發聲訓練步驟

1.打嘟訓練: 打嘟練習,雙唇松閉,向外吹氣,使雙唇震動發出清晰的嘟嚕聲。 吹氣時丹田發力方法同上,體會氣息對聲音的支持。

2.哼鳴訓練: 哼鳴練習能較好地使喉部肌肉放松,進而有助于“ 打開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前提,也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同時,它也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 哼鳴練習時,將雙唇微微閉住,舌頭平放,舌尖抵住下齒齦,軟腭上提,我們要努力克服不把聲音壓在喉嚨里,口腔內建立自然空間,就好像含著半口水,感覺聲音是位于頭的前上部,眉心略感震動,氣息則均勻柔和地嘆出來,而聲音好像是從很遠很小的地方傳來的。 這時,學生可以體會到頭腔共鳴,逐漸由哼鳴轉唱為開口音,而聲音的感覺位置始終保持在哼鳴的高度上。 這樣,經過反復的練習,發出的聲音就會逐漸集中明亮,結實圓潤,穿透力更強。 采用這樣的練習,就使歌唱者獲得了歌唱技巧中追求高位置的頭腔共鳴。

3.閉口音發聲訓練: 閉口音多讓學生發元音i、 u、 ü,閉 口音的練習對于聲帶的閉合以及共鳴位置的尋找有幫助。 讓學生用內視的方法在口腔和喉腔內塑造韻母的豎起來形狀,找到每個韻母在口腔內的著力點,并體會高位置發聲。

4.開口音發聲訓練:開口音是讓學生發元音a、 e、 o,發音時口腔張開的程度較大,開口音的練習對于聲音的打開有幫助。 同樣讓學生用內視的方法在口腔和喉腔內塑造韻母的豎起來形狀,找到每個韻母在口腔內的著力點,并體會高位置發聲。

歌唱發音要領口訣:自然發音不能憋,張嘴“內視” 看“ 瓶口”,忘掉喉嚨沒感覺,聽著看著咽腔響。

五、 歌唱的咬字吐字訓練

1.出聲(咬聲母)

聲母即字頭,字頭要咬得正,但在演唱歌曲時,要根據歌曲的具體內容和情感的需要決定聲母要發得剛勁還是柔和。 抒情的歌曲柔和地咬聲母,剛勁的歌曲聲母要咬得有力,活潑輕快的歌曲聲母要咬得有彈性。 聲母要咬得短促,很快過渡到韻母。

2.延長(吐韻母)

韻母即字腹,是歌唱時每個字的延伸部分,字腹延伸的質量和準確程度直接關系到歌唱的好壞。 所以口腔不能隨曲調的變化而改變,必須保持一致,字腹延伸時不能走樣,即“ 吐字在咽腔”,并有通道感。

3.歸韻(收尾)

字尾是指字的結尾部分,在歌唱發聲中,凡是有字尾的字,都要把字尾收住,要歸韻,才是一個完整的字,否則,只唱了一半。 一般單韻母沒有字尾,不需要歸韻,在輔音結束后直接發元音,對復韻母必須注意收音歸韻。字尾收音時應收得自然,符合語言規律,音量適中,緊密配合音樂表現。

4.字的抑揚聲調要準確

作為歌唱者,懂得了解每個字音節的四聲變化,在歌唱中可以把語勢表現得更加清楚、 準確、生動。 尤其是演唱地方風味的民歌,為強調和突出地方特點,更要注意四聲的走向,因為該地區的風格特殊語調都是通過聲調體現的。

歌唱咬字要領口訣: 貼著咽壁吸著念,咬字吐詞在咽腔,被動念字最輕松,語音清晰聲音棒,字正腔圓真功夫,表現內容有分量。

六、 歌唱情感的訓練

音樂都是為了抒發感情而產生的。 聲樂與器樂的區別就是有詞,歌詞基本上已經表達了所要歌唱的內容和演唱的情緒。 但只有歌詞還遠遠不夠,就像《 詩·大序》 中說的“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p>

1.歌詞

用高位置標準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誦歌詞,透徹理解歌詞中所表達的內涵,即在歌詞中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歌唱藝術的終極目標就是歌唱文化。

2.旋律

理解音樂,準確把握音準、節奏、 強弱、 風格及情緒,科學發聲、 歌唱,在旋律中進一步升華歌詞內涵,最終達到聲情并茂表現歌曲的情緒,感動自己,感染觀眾。

3.表情

表情是人內心情感在面部的表現,在演唱歌曲中要準確地理解歌曲的情緒,準確地在面部呈現出來。

歌唱技巧要領口訣: 起音找氣不找勁兒,“ 連音” 串在氣息上。 斷音想著拍皮球,滑音想著高位置。 “ 腦 后摘音” 高位置,共鳴點上找音響。 歌唱技巧顯真功,勤學苦練用腦想。

總之,在少兒歌唱訓練中,用簡單科學的方法從姿勢、 呼吸、發聲、 共鳴、 咬字幾個方面進行訓練,同時調動孩子的天性,讓每個孩子發出自己最美最自然的聲音,并且做到準確有表情的歌唱。

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歷程表明,“ 氣者聲之帥” 與“ 開三腔”,以及聲、 腔、 字、 韻、 味至關重要,首先抓住少兒歌唱的基本訓練,為深造奠基。

猜你喜歡
咽腔丹田韻母
聲母韻母
淺談歌唱中的氣息與聲音的高位置
少林內勁一指禪丹田功(三)
少林內勁一指禪丹田功(三)
少林內勁一指禪丹田功(一)
單韻母扛聲調
淺析聲樂演唱技巧中喉咽部的放松方法
《湘水韻》及其編撰原理要點
發聲中要求咽腔打開的重要性
喚醒丹田方法之我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