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孔子禮學思想

2019-03-08 03:17陳潤賢
西部論叢 2019年8期
關鍵詞:周禮孔子思想

摘 要: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的國家,早在殷商時期,“禮”的觀念便開始形成并出現,直至今天,“禮”的觀念仍然是我們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鬃右簧孕Х隆爸贫Y作樂”的周公為目標,周禮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禮學思想,不僅豐富了“禮”的哲學含義,而且使“禮”的觀念真正實現了其政治意義。

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并沒有直接明確的指出“禮”具體指的是什么,這對于我們理解孔子禮學思想,研究孔子思想體系帶來了困難,本文從《論語》原文入手,通過分析孔子禮學思想的背景與起源、內容、作用這三個大的方面,力圖從哲學角度對孔子禮學思想進行分析。

關鍵詞:禮 仁 正名 名教

第一章 孔子禮學思想的背景與起源

1.1孔子禮學思想的背景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在孔子看來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一方面,由于鐵質農具、牛耕等新的生產技術的投入生產,使得更多的土地被開墾出來,進而造成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因此周天子對于土地的最高支配權也隨之逐步的瓦解,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等級制度也就逐步走向瓦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諸侯的強大與崛起,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利,得到更好的發展,諸侯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實力強的諸侯希望兼并實力小的諸侯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實力小的諸侯強烈的尋求自保的途徑,諸侯與諸侯之間的混戰隨之展開,同時,周天子與諸侯之間不再是強有力的君與臣的關系,諸侯“僭禮”的行為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亂世中生活,使得孔子無比向往從前由“周禮”所維系起來的“井然有序”的美好社會。另一方面,社會的動蕩造成了人們精神的動蕩與思想的混亂,社會的動蕩、思想的混亂、統治階級的式微,這些使得當時的人們陷入深深的迷茫,對未來充滿了絕望與恐懼,這就使得當時的一些思想家不得不正視社會動蕩、國家大亂的現象,不得不思考能使人們心靈的到解脫的途徑,不得不試圖建立一種新的道德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因此,孔子在周禮的基礎上,對周禮進行了“損益”,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禮學的思想。

1.2孔子禮學思想起源

《說文解字》中提到:“禮,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從示從豐,豐亦聲”。王國維先生通過研究小篆中“豐”字的形象,認為“豐”字“象二玉在器之形”,有在其《觀堂集林》中提出:“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亦謂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謂之禮”??梢?,“禮”字最原始的含義只是就祭祀而言的器具,“禮”被限定在宗教事務這一有限的范圍內。

到了周初,宗教的地位開始下降,人文精神逐漸豐富起來,“禮”的含義也具有了人文因素,周代事物“禮”除了具有宗教意義以外,還成為了周代關于政治、倫理、道德的總稱。徐復觀先生在他的《中國人性論史》中提到“凡先秦典籍中,所謂‘殷禮‘夏禮者,皆系后來追加上去的觀念。到了周公,才特別重視這種儀節本身的意義。于是禮的觀念始顯著了出來”。

到了春秋時期,“禮”的觀念進一步發展,在這一時期,人們在談及“禮”的內容時,沒有一點宗教的意味,“禮”開始成為一切道德的歸依,與此同時,“禮”代替了神的位置,成為監察君主行為,勘定是非禍福的標準。

第二章 孔子禮學思想的內容

2.1個人品質層面的“禮”

孔子推崇周禮,但并不是完全因襲周禮,他在周禮的基礎上對周禮進行了一系列的“損益”,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把“仁”的概念與“禮”的概念結合起來,使這兩者構成了一個更加完善的整體,互為補充,在《論語·八佾》篇中孔子提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作為一個人卻不仁,那么怎樣對待禮儀制度和音樂呢,從而可以看出,孔子認為,仁與禮、樂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在匡亞明的《孔子評傳》中曾評價道:“仁是禮的內在的主導因素,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禮則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因此,在孔子思想體系中,仁與禮密切聯系在一起”。

“仁”是“禮”的內在本質。魯國人林放向孔子請教禮的本質的時候,孔子也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對于禮,孔子不僅僅注重“禮”的形式,而是更注重“禮”的實質,這個實質就是“仁”,如果“禮”失去了“仁”的本質,也就意味著“禮”成為了一個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空虛形式。那么如何做才可以達到“仁”的境界呢,孔子在《論語·顏淵》中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币布词窃谝暵犙詣拥雀鱾€方面,讓自己的行為與“禮”保持一致,使自己的言行舉止都符合禮的要求,這樣就能達到“克己復禮”的效果,也就在本質上達到了“仁”的境界。

“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鬃釉凇墩撜Z·泰伯》中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如果沒有“禮”作為人們行為的準則,即使人們認為自己擁有了“恭”、“慎”、“勇”、“直”等一系列美好的品德,也會因為程度過分或者程度不足而使自己走向道德的反面,這樣就會導致人們向著“仁”的反面越走越遠。也就是說,只有遵守“禮”,按照“禮”所規定的社會秩序和規范做事,才能在實踐上達到“仁”的境界,“禮”也就因此成為了“仁”在社會事務中的外在表現形式。

2.2國家層面的“禮”

身處“禮崩樂壞”這樣一個亂世的孔子,更加向往穩定有序的大同社會,因此,孔子的“禮”學思想就不可能僅僅停留在個人品質和修養層面,其更高一層的目的是為了通過“禮”約束人們的行為,進而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創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國家。

只有每個人都自覺的服從“禮”所規定的社會秩序和規范,社會才能井然有序,而要使百姓自覺的用“禮”的行為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前提是統治者自己自覺的服從“禮”的規范,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能達到“民莫敢不敬”的效果。我們前文提到,“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因此,在國家層面,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就表現了他的“仁政”的政治思想。在《論語·學而》中有:“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在《論語·八佾》中又提到:“定公問于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孔子仁政中“仁”的思想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這種聯系的契合點就是“禮”,每個人都自覺的用“禮”來規范自己,是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這樣人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就會降到最低,從而上至統治者,下至臣民百姓,大家就會有一個和諧的整體,仁政得以實現。

周禮最突出的特點是區分了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所以孔子認為“禮”的另外一項重要的作用就是“正名”,“正名”的內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為君主應該享受君主所應該享受的待遇,得到君主所應該得到的地位,履行君主所應該履行的義務,作為臣子應該享受臣子所應該有的待遇,履行臣子所應該履行的義務,作為父親就應該得到父親所應該享受的待遇,得到父親所應該有的地位,履行父親所應該履行的義務,作為兒子就應該享受兒子所應該享受的待遇,得到兒子所應該得到的地位,履行兒子所應該履行的義務,只有這樣才是合乎“禮”的規范的,也就是說,社會中每個人都應有自己從屬的階級,都應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自己的一切言行,都應當是符合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否則就是違背了“禮”,如果人人都這樣做的話,國家將陷入混亂的狀態。因此,孔子對于當時諸侯中頻繁出現的“僭禮”的行為,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悲憤感嘆。但是孔子并不是完全的因襲周禮,他在“親親”的基礎上增加了“賢賢”作為補充,認為選拔官吏不能再像周代那樣任人唯親,而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考察這個人的才能,看他是否賢能??鬃诱驹趪医嵌壬咸岢龅摹百t賢”補充原則,沖破了宗法等級制度任人唯親的禁錮,適應了當政者的需要,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第三章 孔子禮學的影響

3.1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3.1.1孟子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以為比較有影響力的儒者,他以繼承孔子思想為己任,但孟子的繼承并不是全部照搬,他發展和改造了孔子“禮治”和“德政”的理論,提出了自己的“仁政”學說,在經濟上主張“分田制祿”,在政治上主張采取“以德服人”的辦法,但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實質只是企圖用宗法觀念維護封建制的統治秩序。

3.1.2荀子

同時推崇孔子的儒者還有荀子,在《荀子》一書中的《禮論》、《樂論》兩篇文章,可以作為闡發荀子“以禮治國”思想的代表作品。荀子在人性論方面提倡“性惡論”,認為人們生來就有物質欲望,如果不把這種物質欲望加以約束,就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無休止的爭奪,引發社會的混亂,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統治者因此制定了“禮義”、“法度”等社會政治制度。

3.1.3董仲舒

董仲舒通過改造孔子的禮學思想,提出了“三綱”、“五?!?,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奔础叭?、義、禮、智、信”。董仲舒通過“三綱”、“五?!钡睦碚?,把君臣、父子,夫妻等一系列人倫關系固定下來,載這些關系中,君主、父親、丈夫永遠處于統治地位,臣子、兒子、妻子永遠處于被統治地位,臣、子、妻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將這種絕對服從稱之為“天意”。

3.1.3魏晉玄學

作為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之一,王弼提倡“崇本以息,守母以存子”,強調“無為”才是根本,只有以無為為本,才能使禮法的作用真正的顯現出來。

與王弼同時的另一派魏晉學者主要以阮籍、嵇康為主要代表人物,這一排的學者在批判“明教”的同時,有肯定了禮在維護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級秩序中的作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

玄學的第三個流派以郭象為主要代表人物,他們提出“名教即自然”,認為名教和人的本性是相合的,仁義等封建道德是人本性中所固有的,服從封建名教也就是順從“天理自然”的本性。

3.1.4朱熹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提到“禮者,天理之節文也,人事之儀則也”。朱熹所說的“禮”主要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倫理綱?;蛘咝袨橐幏?。董仲舒的“三綱”、“五?!痹谥祆溥@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3.2禮學思想的作用

孔子的禮學思想發展至今,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人們的血液中,在今天,“禮”在更多的時候成為一種人們追求和向往的美好品德,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禮具有強有力的教育性,一方面,在我們每個人的童年,就被家中的長輩教導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成年以后,禮也是我們走向社會時學到的第一課,小到進電梯時禮讓同學、同事,大到商業談判中需要注意的社交禮儀,“禮”的行為標準,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衡量是非價值的尺度,幫助我們分辨出那些是不合“禮”的、不道德的,那些行為是合“禮”的、有道德的;另一方面,“禮”的最初含義是指祭祀的儀節或者器具,“禮”與祭祀具有密切的聯系,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會有一些對于祖先或者民族英雄的追念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一方面加強了我們個人對家庭或者民族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強化了我們的家庭意識和民族意識。

禮具有強有力的傳承性,很多家庭關于“禮”的觀念是由長輩由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授給家中的晚輩,再由這代晚輩傳承給他們自己的晚輩,久而久之,我們甚至會發現今天的很多禮節禮儀與古代的一些禮節禮儀具有相似之處,久而久之,代代相傳,就形成了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民族特征。這些無不提醒著我們“禮”的重要性,無不體現著“禮”這一重要品質時時刻刻地規范著我們的生活行為。

就個人而言,對于“禮”這一品質的追求,在約束我們個人不適當行為的同時,也使得我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能夠合理的處理與他人之間的人際交往關系,使自己處于一個融洽的環境中;就社會而言,“禮”的觀念,緩和了人與人之間由于不必要的誤會可能存在的矛盾,使整個社會具有一個和諧的氣氛,為整個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就民族而言,我國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個民族之間存在著習俗差異、異于差異、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民族之間產生沖突,但是由于“禮”的觀念的存在,完美的緩和甚至消融了各民族之間由于各種差異所產生陌生感,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紐帶,增強了我國的民族凝聚力。

結 語

自殷周時期“禮”的觀念產生起,“禮”的觀念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走到了今天,孔子在“周禮”的基礎上,對“禮”的內涵進行了豐富和改造,賦予了“禮”社會意義,使得“禮”與人們的聯系日益密切起來,也因此,“禮”的觀念日益得到后世的肯定。在古代社會政治的發展,民族的融合等方面,“禮”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可以說中國社會和歷史孕育了“禮”的哲學內涵,同時“禮”又推動了中國社會和歷史的發展。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好好珍惜這份文明遺產,進一步發掘孔子“禮”學思想思想的精華,積極吸收合理部分,探析其當代價值,發現、拋棄孔子“禮”學思想的糟粕部分,淘汰影響社會發展的不良部分,使孔子的“禮”學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2]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3]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 夏傳才,《論語講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6] 李零,《喪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7] 郭沫若,《十批判書》東方出版社

[8] 匡亞明,《孔子評傳》齊魯書社

[9]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上海世紀出版社

[10]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安徽文藝出版社

作者簡介:陳潤賢(1992年4月17日—),女,湖南長沙,河北師范大學,碩士,中國哲學。

猜你喜歡
周禮孔子思想
張滿菊 周禮平作品選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還好,我們沒有放棄
我得了一種叫手癢的病
還好沒放棄
極限思想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一次函數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阿吾(一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