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不說營養,強調吸收

2019-03-08 14:33趙艷
飲食與健康·下旬刊 2019年11期
關鍵詞:水谷生理功能運化

趙艷

從傳統文化角度看,中醫上并沒有“營養”的概念。營養學是近代西醫學的產物,通過分析每種食物的成分,得出“不同營養”的區別。由于古代中醫無法作出這種分析,自然不會從“營養”角度來認識其與健康的關系。

從養生角度看,中醫更側重強調“吸收”(“受納運化”)能力,中醫學認為,任何營養均是外來物質,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而內因就是人體的“消化吸收”能力,這與脾胃的生理功能最為密切相關。

中醫學觀點認為,脾和胃五行屬土,同居中焦,位于人體中央,在自然界中土為萬物之母,脾胃也是人體的“母”,是人體“后天之本”,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健康維系均有賴于脾胃功能正常。

胃為水谷之海,被稱為“太倉”,負責受納水谷(飲食),并向下傳導給大小腸。而脾主運化,也就是說脾具有將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并將精微物質傳輸至全身的功能,即《黃帝內經》所言“脾氣散精”。

因此,只有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為化生精、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養料,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

反之,若脾胃生理功能減退,則人體消化吸收機能隨之失常,繼而出現腹脹、食欲不振,甚至是倦怠、乏力、消瘦等氣血衰弱的病變。

所以,中醫更強調人體本身能否吸收營養,不太在意營養成分本身。如果脾胃強壯,粗茶淡飯也足夠養生,反之怎么補都沒用。這也是中醫所謂“虛不受補”的原因,即脾胃功能減退、身體虛弱,吃得營養再全面、搭配再均衡,補藥用得再多,也未必能對身體有益,相反還可能導致營養過剩、飲食積滯等問題。

當然,中醫也并非完全不認同營養的重要性,中醫歷來重視“營氣”“營血”的作用,想要達到平衡,最好“內外兼修”。大家在注重營養的同時,也能夠重視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做到“顧護脾胃”。下面就教給大家三個顧護脾胃的小妙招:

1.常摩腹。飯后半小時,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順時針按揉腹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可以防治消化不良、飲食積滯。需要注意的是,按摩腹部的力度不要過重,若吃得太飽則不可急于摩腹。

2.灸三穴。艾灸足三里、神闕、氣海等三個穴位,具有溫補陽氣、健脾養胃的功效,適用于調治脾胃寒濕、脾胃虛寒等證。若有胃火上炎、口唇生瘡、牙痛口臭等癥狀則不可艾灸。

3.飲粥湯。脾胃虛弱的人可以根據自身體質及癥狀適當服用一些具有健脾養脾功能的粥湯等,或加入山藥、石斛、太子參、山楂等藥材。但需要注意的是,加入了中藥材的藥膳粥湯一定要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配制和使用。

猜你喜歡
水谷生理功能運化
水谷隼接搶段技戰術分析
從《黃帝內經》認識脾的作用
RNA干擾技術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豬病中的應用
植物精油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飼料中的應用
殼寡糖的制備方法,生理功能以及應用趨勢
碳酸酐酶的生理功能、多樣性及其在CO2捕集中的應用
脾主運化淺議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