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瑪麗亞·孔塞浦西翁》看凱瑟琳·安·波特的婚戀觀

2019-03-20 10:03潘澤宇
文教資料 2019年33期
關鍵詞:瑪麗亞凱瑟琳波特

潘澤宇

摘 ? ?要: 凱瑟琳·安·波特是二十世紀美國作家,其短篇小說《瑪麗亞·孔塞浦西翁》的女主角瑪麗亞,她的婚姻經歷了一場巨變,由父權制社會的一名“屋內天使”蛻變成了殺人“惡魔”。她作為小說的女主角表現出的獨立意識及其在婚戀問題上的所作所為,是作家凱瑟琳·安·波特的婚戀觀的藝術再現。

關鍵詞: 凱瑟琳·安·波特 ? ?《瑪麗亞·孔塞浦西翁》 ? ?瑪麗亞 ? ?婚戀觀

凱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 1890—1980)是美國南方一名杰出的女作家,是“二十世紀美國最出色的文體學家之一”[1],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2],她與美國老一輩作家如威廉·??思{、艾倫·泰特等人齊名。波特自幼立志將來要當一個作家,她的藝術創作富于獨特的激情,尤其擅長短篇小說的寫作。波特的創作態度特別嚴謹,結果“她保存下來的手稿與她毀掉的相比,可謂江河之小流”[3]。波特的處女之作《瑪麗亞·孔塞浦西翁》(Maria Concepcion)于1922年問世。小說緊緊圍繞女主角瑪麗亞的婚戀風波,描繪她在親眼看見丈夫的出軌之后,始終難以壓抑內心的憤怒,最終手刃情敵捍衛自己家庭的故事。小說取材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波特在墨西哥聆聽到的真實事件,故事中的女主角表現出的獨立意識,以及她面臨婚姻挑戰表現出的堅強反抗精神,契合了作家波特的婚戀觀。這則墨西哥事件經過波特的藝術創作,前后修改多達“十五、六遍”[4],最終成為作家的處女作問世。

一、婚姻與忠誠

《瑪麗亞·孔塞浦西翁》的女主角瑪麗亞清楚知道,美滿的婚姻需要男女雙方的寬容和謙讓?;橐龀跏茧A段,瑪麗亞一直扮演著一名室內“天使”的角色,她體貼溫柔,善解人意,得到村里人的交口稱贊?,旣悂喓驼煞蚝捕寄隄M十八歲,他們生活在墨西哥印第安人村落上。他們從戀愛到結婚一切顯得那么自然,可謂水到渠成?,旣悂唽Ξ斚碌幕橐鰻顩r“感到十分心滿意足”[5](245)。作為人妻,瑪麗亞時刻提醒自己:一切的一切都要以夫為尊,言聽計從。

小說開篇描繪了女主人勤儉操持、辛勤忙碌的家庭生活細節。在日常生活的各種開銷中,瑪麗亞“討價還價總是堅持到底”[5](244),她是勤儉持家的好手,維持著家庭經濟的正常運轉。對于丈夫,瑪麗亞表現得極其恭順。由于妻子百依百順,丈夫胡安非常得意,曾經發誓說他決不會傷害自己的妻子。對于夫妻倆的相處模式,丈夫胡安甚是得意地對別人吹噓道:“我們過去一直和平相處,我對她說‘你來于是她就來了。我說‘你去,于是她很快就去了?!盵5](256)

從小說的這類描述中,女性的順從在父權制社會不僅被看成一種美德,還被認為維系婚姻和諧的潤滑劑?,旣悂喸诨橐鲋械摹爸t讓和順從”是符合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規范的,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作家波特不同于當時的激進女性主義者,她同樣認同在婚戀中男女雙方都要謙讓和包容。

瑪麗亞不能容忍丈夫的出軌,“忠誠”是婚姻的基石。丈夫的出軌意味著瑪麗亞的婚姻面臨解體的危機,她難以控制內心的憤怒,最終血刃情敵,從一名“屋內天使”蛻變為一名殺人“惡魔”,她保住了自己的婚姻。小說仿佛在表明:女性的悲劇命運有時可以通過激烈反抗得以改變。

瑪麗亞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有過復雜矛盾的心理變化。一開始,對于丈夫的背叛,她感到死亡般的絕望,她想“割斷她的男人和那個姑娘的喉管……”[5](248)瑪麗亞是一個獨立意識鮮明的女性,內心的仇恨逐漸增強她的反抗意志。面對失去家庭,失去愛情,失去婚姻建立起來的高傲儀式感,她在痛苦掙扎。

目前,她只能暫忍內心的怒火,因為她的丈夫和情人已經私奔去了前線。她表現得與往常一樣,“除非不得已,她從不開口。她勞動得比以前更加勤奮,她的殺雞刀很少離手”[5](254)。她周圍的女人都在說:“現在誰也看不出她是一個遭受過這么重大痛苦的女人?!盵5](253)但是瑪麗亞骨子里已經埋藏了“惡魔”般的反抗意識。這一點早就被洞悉人性的主管一語道破,這位主管是她丈夫胡安工作場地的頭頭。有一天,這位主管對胡安說道:“總有一天瑪麗亞·孔塞浦西翁會用屠刀把你頭砍下來。你要記住這一點?!盵5](257)因為這位主管知道,胡安經常背著妻子在外面“拈花惹草”。主管善意地勸說胡安收斂一點,自以為是的胡安壓根兒沒把主管的關心當一回事。

私奔去了前線的丈夫和他的情人又悄悄地回來了。一天傍晚,瑪麗亞的丈夫胡安為情婦生下的孩子舉行了生日慶祝。她的丈夫準備好了,就在這個晚上要把他的妻子狠狠地痛打一頓,他要進一步鞏固作為男人在家里的絕對權威?,旣悂唭刃牡摹澳Ч怼卑愕膹统鹨庾R終于失控。面對丈夫的無法調和的挑釁,瑪麗亞“沒有喊叫也沒有哀求;她毫不后退而是堅決抵抗;她甚至還打了胡安”[5](258)。夫妻之間的這場沖突讓她的丈夫胡安大驚失色、手足無措。那晚,自以為是的丈夫蜷縮在屋內一個陰暗的角落稀里糊涂地昏睡了過去。

第二天是一個集市日,瑪麗亞抓了幾只雞,準備拿到集市出售。當她走出家門時,瑪麗亞內心的“惡魔”意識再次失控。她沒有朝集市走去,恍惚之中摸到了丈夫的情人居住的地方。她內心迸發出的復仇力量促使她用那把殺雞刀刺死了丈夫的情人羅莎。

瑪麗亞以暴力的方式捍衛了自己的家庭。她的反抗是殘忍的謀殺,全然不顧法律的約束。這種暴力抗爭方式雖然符合人們在極端憤怒時的原始反應,卻是現代文明社會不允許的?,旣悂喪秩星閿车男蜗?,藝術地象征了婚戀中女性的強烈抗爭。面對妻子的決絕對抗和勇氣,丈夫胡安后來對人說他的妻子“無比珍貴,在百萬個婦女中也挑不出第二個來”[5](262)。在這段婚姻中,瑪麗亞從一個謙讓溫和、滿心奉獻的屋內“天使”蛻變成手刃情敵的“魔鬼”?,旣悂喿鳛樾≌f女主角的形象意義在于:她們敢愛敢恨,獨立意識鮮明。小說揭示了那個時代女性意識不斷覺醒的現狀。

波特的婚戀觀是:婚姻中一旦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女性就應該有權利爭取平等和獨立。在小說中,瑪麗亞親眼看見了丈夫的出軌事實,對瑪麗亞而言,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作家波特說得透徹:當她的婚姻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波折,無法和男方共同生活時,她會選擇分手。對波特而言,文學創作權利是她永遠的堅持。波特曾經坦言:“寫作第一?!盵5](1)

二、婚姻與宗教

瑪麗亞信奉宗教?,旣悂唽ψ诮痰男叛鲋饕憩F在對宗教儀式的尊重,她相信有了上帝的庇護,就會有他人的敬畏。在生活中遇到大事,瑪麗亞會堅持按宗教規矩去做,比如她的婚禮,瑪麗亞就堅持要在教堂內舉行。村里人結婚時都會選擇在教堂舉行,這樣既能節省不少開支,又能得到人們的認可。但是,瑪麗亞堅持自己的婚禮必須在教堂之內舉行。她很早就把舉行婚禮的費用親自交給了牧師,在這件事上瑪麗亞不怕花錢,雖然她平時非常節儉?,旣悂喼詧猿诌@樣做,是因為她相信自己的婚禮有了上帝的見證,勢必更加圣潔、更加牢固。

瑪麗亞婚后恪守己任,毫無怨言地為家庭奉獻。她的品行受到村里人的普遍贊揚。村民們議論道:“她在我們中間是一個名聲很好的婦人?!盵5](268)但是,當她親眼看見丈夫的不忠之舉,她那顆虔誠的心被殘酷的現實擊碎了,人性的掙扎令她感到茫然。盛怒之中,她脫口咒罵了情敵:“她是一個婊子!她沒有權利活下去?!盵5](249)虔誠的瑪麗亞第一次感受了宗教的慰藉收效甚微。

瑪麗亞照樣去教堂,而且更加頻繁,因為她的丈夫和情人已經私奔上了前線?,旣悂喍热杖缒?,唯有依賴宗教的慰藉。她“像往常那樣上教堂,在圣像前點燃蠟燭,兩臂交叉成十字架,一跪就是好幾個小時,每月照舊領一次圣餐”[5](252)。仿佛她對宗教仍然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得到上帝的庇佑,通過自我犧牲抹平心中遭受的打擊。

宗教的清規戒律失效了,瑪麗亞壓抑太久的人性復活了。當她得知丈夫和情人從前線偷偷溜回了家鄉時,她感到忍無可忍。她違背了宗教戒律,拋棄了理性的呼喚,殺死了丈夫的情人。當她以暴力殺害了丈夫的情人后,瑪麗亞還在不停地為自己開脫,認為她的情敵該死,因為她“吃了太多的蜂蜜,享受了太多的愛情,現在她一定坐在地獄里痛哭她造下的罪孽和橫死,直到永遠”[5](265)?,旣悂喌淖诮绦叛龀錆M矛盾。

作家波特是在宗教氛圍濃厚的南方家庭長大的,自幼深受父親和祖母的宗教信仰影響。但是,波特對于宗教的清規戒律十分反感,談及早年在修女學校受到的教育時,她的評論是:“零零碎碎、完全沒有任何用的裝飾性教育?!盵5](2)后來,她干脆從教會學校里逃走了。波特的宗教態度自然影響了她的小說人物塑造:女性信奉宗教是一回事,當她的婚姻遭遇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應該有權利為平等和自由抗爭,宗教阻止不了她。

三、婚姻與母性

在小說中,瑪麗亞的“母性”首先表現在她的高度家庭責任感。她任勞任怨,承擔著一個人妻的責任,在她懷有身孕的時候,每日依然奔波于田野和集市之間。既要照顧在田野里干活的丈夫,又要趕赴集市做買賣。她拖著懷孕的身體,頂著烈日為丈夫送午飯。她一路匆匆,“連腳上的仙人掌刺都來不及拔掉”[5](245)。有時忙得自己連飯都吃不了。稍得空閑,她首先考慮的是體內的孩子,她說:“要是我現在不吃點蜂蜜,會影響我的孩子的?!盵5](246)瑪麗亞為自己將為人母感到自豪,“她步調從容自然,安閑卻又謹慎”“她的體態給人以舒適之感”[5](244-245)?,旣悂喌哪赣H角色承載著人們心中對母性的期望。

身懷六甲的瑪麗亞目睹了丈夫對婚姻的背叛?,旣悂啽緫硎転槿酥傅男腋8?,瞬間轉變為痛苦的煎熬。將要身為人母的瑪麗亞,母性的責任感、使命感都迫使她忍住悲憤。面對丈夫的離家出走,她只能選擇隱忍,一如既往,默默操持著日常事務?,旣悂喌暮⒆映錾鷦倓偹奶熵舱哿?。面臨巨大的雙重打擊,瑪麗亞沒有掉淚。雖然“她的臉色蒼白,兩眼像瞎了似的”[5](252)。雖然她失去了為人之母的希望,但是她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她的母性意識非常強。她不畏一切苦難,悲憤讓她變得越發強大。每日照常奔波于市場、菜園和教堂,她倔強而瘦削的身影閃耀著母性的光輝。

瑪麗亞自從收養了情敵的孩子,就對這個嬰兒精心照顧有加,她“感到全身輕松溫暖,她夢到這新生兒就是她自己的,她甜蜜地休息了”[5](271)?,旣悂喼鲃邮震B情敵孩子的舉動,無疑否定了她只是一個純粹的復仇悍婦的猜想?,旣悂喺故境龅哪感灶嵏擦四感愿灿谘夑P聯的原始特征。母親身份不再局限于一個女性的生育?,旣悂喌哪感员憩F為:責任與擔當、堅強與忍辱。

在小說中,瑪麗亞的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這一點與作家波特的狀況驚人的相似,波特雖然有過多次婚姻,但是她為人之母的機會也失敗了。因此,在小說中,女主角瑪麗亞如何扮演母親的角色,如何展示母性的關愛與仁慈,已經深入融入了作家波特本人的婚戀觀。

四、結語

短篇小說《瑪麗亞·孔塞浦西翁》作為凱瑟琳·安·波特的處女之作,藝術地再現了作家的婚戀觀。波特塑造的瑪麗亞手刃情敵的形象,藝術地象征了婚戀中女性的強烈抗爭。但是在波特后來的小說中,女性的堅強反抗方式有了多種選擇。比如在《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中,老奶奶年輕時被戀人無情拋棄,后來的丈夫又英年早逝,但老奶奶選擇了堅強不屈,獨自把孩子撫養成人。波特不同于西方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她認為在婚戀之中男女雙方都應該有所妥協,婚姻才能持續。但是,當婚姻遭遇到不能妥協的問題時,女性應該有權利抗爭。

凱瑟琳·安·波特本人經歷過四次不成功的婚姻。她像其他女性一樣,曾對婚戀充滿美好遐想。她在自己的婚姻中做出了努力,但是當她的婚姻無法持續下去的時候,主要原因是她的丈夫大多不贊成她寫小說,波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寫作權利。對波特而言,文學寫作永遠是第一位的。

參考文獻:

[1]張永義.沉睡之書:西方文學掠影[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73.

[2]Eric Rygaard Gary. Death and Katherine Anne Porter — A Reading of the Long Stories[D].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2003:3.

[3]伊麗莎白·B·布茲.凱瑟琳·安·波特[J].馬清洶,譯.文化譯叢,1988(06):8.

[4]屠珍.當代美國風格典雅的女作家——記凱瑟琳·安·波特[J].讀書,1981(06):108.

[5]凱瑟琳·安·波特.波特中短篇小說集[M].鹿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項目名稱:女性主義視角下凱瑟琳·安·波特小說的婚戀觀研究。(項目編號:2019SJA2190)。

猜你喜歡
瑪麗亞凱瑟琳波特
完美的鯊魚
讀《哈利?波特》有感
成為哈利·波特
勇敢的哈利·波特
瑪麗亞·蒙臺梭利:學醫的貴族少女
淺析《呼嘯山莊》凱瑟琳的人格特征
賈寶玉與凱瑟琳·恩肖的三角戀比較研究
完美的未來
體育“大總管”薩馬蘭奇的浪漫情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