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19-03-24 04:25董艷紅
學校教育研究 2019年16期
關鍵詞:古典詩詞歷史

董艷紅

古典詩詞歷經千年馨香不衰。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在歷史教學中,引入相關詩詞,充分發掘詩詞所蘊涵的史學價值,教師的教學會更生動,知識更易于理解,學生更易融入問題思考,這樣的課堂別有洞天。

一、運用古典詩詞激發興趣,點燃學習歷史的熱情

美國教學設計專家——戴維·喬納森在其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習不是傳輸的過程,也不是接受的過程,學習是有意圖的,積極地、自覺地、構建的實踐。筆者利用學生已儲備的知識喚起對新知識的深一步或者高一個檔次的了解,更容易完成課堂教學的目標。故而利用學生已有的古典詩詞的儲備,讓歷史的課堂更生動有趣,更能增添學生學習歷史熱情和動力。

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的教學《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中,學生對“西域”這個概念的認知,停留在“陽關和玉門關以西的地區”地理范圍,利用地圖只是可以找到“陽關”和“玉門關”這兩個地名,但是對于空間的概念不能達成認識,如果利用唐朝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與“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學習效果大大增強。前者所蘊含的依依惜別和不舍之情能增進學生對于邊關陽關之遙遠的情感體驗;后者提到連春風都不肯光顧,足見玉門關的偏遠與荒涼。這兩首詩學生們耳熟能詳,情緒會積極投入于此,這不僅喚起學生的興趣,潛移默化地投入學習中,更加固了對原有知識的進一步解讀,輕松達成對新知識的掌握,生發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教學中適當引入些反映某一時期背景的詩詞章句,有助于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聯想,可以變枯燥抽象的歷史為形象的歷史,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充滿詩意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還會使歷史課堂更有生氣,并能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也因此也被點燃起來。

二、運用古典詩詞引爆情感,強化歷史事件的記憶

“詩言志”。自先秦《詩經》以后詩作有多少,這恐怕誰也說不清楚,教師從學生時代到走上工作崗位能吟誦,會解讀的可能不止幾百篇而已,一首“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難道不令人胸中澎湃?“壯志可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彪y道不令人精神振奮,不為歷史人物所折服?歷史教學中,一卷卷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一個個慷慨悲壯、感人肺腑的鮮活生命、一段段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等等。教師以真摯、飽滿的情感演繹,借助詩詞媒介淋漓盡至地抒發出來,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達到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學生在學習《工農紅軍長征》一課時,筆者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毛澤東手筆《七律·長征》,學生們看到偉人作品磅礴的氣勢,很快受到感染,不自覺地齊聲朗讀起“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比缓箜槃萏釂枺骸凹t軍在長征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如此艱難險阻,紅軍為什么能夠戰勝它?”長征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但是要讓學生真正領悟這一奇跡,詩詞是最好的媒介。在詩詞的誦讀中,學生被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所感染,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從而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三、運用古典詩詞豐富想象,提升史學的思辯能力

采用多種方式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情感上的共鳴,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氛圍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創造氛圍的關鍵,是把握“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保ā秶Z·越語下》)的基本原則。古典詩詞意境深遠,歷史課堂將精華詩詞納入學生融入教材所描寫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文本的情景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的情感體驗越深刻,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維越活躍,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歷史課程標準》規定“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古典詩詞為了表達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強烈的情感,總是以極具風格的邏輯結構組織排列極簡單、極鮮明的事實,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叩擊學生的心扉,拓開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講楚漢之爭時,怎樣以史為證,辯證的看待歷史人物,而不是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筆者首先展示了《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比缓笥謱Ρ韧醢彩摹稙踅ぁ分羞@樣描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蓖ㄟ^這種對比,在不同情境中分析項羽的成敗,從而使學生全面了解歷史人物。歷來的詩人對他的品質和功過作過許多值得深思的評價。但作為學生此刻我們應該以唯物史觀來看待歷史事件。項羽殘暴而不善于用人,而當時劉邦的約法三章,任用賢才,才使他們的命運有了最終的結局。學生通過詩詞,加深了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提升了初中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文本是靜止的,歷史是有血有肉的,學生是有感情的,讓詩詞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潛能,使之為歷史教學的目標達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筆者在歷史教學中運用詩詞解讀歷史的嘗試頗有收獲。古人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痹娧允?,詩言志,古今多少事,盡在詩詞中,正是歷史原因,詩歌才得以流傳而不衰,也正是這個原因它才可以作為解讀歷史問題不可置疑的有利材料,期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讓古典詩詞魅力永久而彌新的綻放在歷史解讀之中。

猜你喜歡
古典詩詞歷史
詩詞書法作品
【詩詞篇】
背詩詞的煩惱(下)
背詩詞的煩惱(上)
古典名畫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輕古典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