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的微顫”

2019-03-27 16:30孫可佳
世界文化 2019年2期
關鍵詞:領事敘述者印度

孫可佳

杜拉斯本人在談到影片《印度之歌》(1975)時如此評價:“一切都建立在演員與人物的分裂以及聲音和畫面的距離上,造成了一種存在的微顫,一種妙不可言的不適,一種愛情燃燒的憂思?!眱蓚€小時的電影里,渲染了一種炎熱、壓抑、倦怠、遲滯的環境,塑造了在其中的瘋狂、麻木、絕望的人,使得觀眾沉浸其中,仿佛是故事的參與者或近距離的旁觀者。

為了營造出這樣的氣氛,《印度之歌》采用了大量音畫技法,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音畫分離,即電影中的人物并不開口說話,但又不是“默片”,于是影片的音畫功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畫面給觀眾提供了一個窺視故事的窗口,觀眾又通過畫外音的講述得以了解故事。

敘述者

在《印度之歌》中,畫外音是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敘述者充滿感情地講述故事,他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故事的敘述者分為兩個女聲(聲音1和聲音2)和兩個男聲(聲音3和聲音4)。杜拉斯在劇本的《關于聲音1和聲音2的幾點說明》中寫道:

有時,她們共同講述一段愛情,是她們自己的愛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她們所說的,是另一個愛情,另一個故事。但這另一個故事,卻把我們帶入她們自己的故事中去。同時,她們自己的故事,又把我們帶入《印度之歌》的故事中去。

這兩個女性聲音有著瘋狂的愛情,她們甜美的聲音包含著危險性。她們對愛情故事的記憶是無條理的,是混亂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她們都處于譫妄狀態,這種譫妄既冷靜又熱烈。

這樣的敘述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觀影體驗:觀眾和畫外音一樣來觀取畫面的故事,達到了某種感覺上的共通;觀眾又仿佛和畫外音在交談,而畫外音的情感表達則形成了對觀眾的感染。

聲音1:聽到什么了?

聲音2:(停頓片刻)她在哭。

(停頓片刻)

聲音1:但并不痛苦,是吧……

聲音2:不再痛苦了。心情不好罷了。

聲音1:不能忍受嗎……

聲音2:不能。不能忍受。對印度,不能忍受了。

“我們應該有讀一本小說的感覺,卻又不是閱讀,因為它已經被上演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默讀的聲音?!?杜拉斯如是說。

影片中并非完全沒有人物對話,而往往是:當臺詞正被言說的時候,鏡頭卻拉開了,畫面空無一人,只有聲音,而對話仍然由畫外音代勞。其語氣緩慢沉靜,就像有人在朗讀小說中的對話一樣,和表演者之間保持了一種微妙的阻隔,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畫外音時而引而不發,時而沉默停頓,時而直指人的某些幽昧卻不便直陳的情感,它與畫面表演的凝重沉默之間的某種空隙,使得觀眾自發地再創作。

記憶與感覺

《印度之歌》的情節看似支離破碎,它省略了一切來龍去脈的講述,只有畫面場景的遞變。同時,影片中沒有全知視角,只把觀眾限制在敘述者(即畫外音)的視角里,敘述者能夠感知到的,就是觀眾能夠感知到的。

聲音1:他跟隨她來到了印度?

聲音2:是的。

(停頓片刻)

聲音2:為了她,他可是拋棄了一切。而且是在一晚上。

聲音1:是在舞會的晚上……

聲音2:是的。

這與杜拉斯“新小說”的創作觀念有關?!靶滦≌f”反對虛構一個完整而不現實的故事,而是截取現實卻不完整的片段。因此要求情節弱化,人物面目模糊,不強調完整的結構和具體的細節,而是沉迷在一種氣氛之中??梢哉f,《印度之歌》是對記憶的加工,碎片化的場景被凸顯出來,而事情的經過卻被模糊的概述糅作一團——這種敘述手段本身不是目的,渲染氣氛、描述感覺才是終極目的。

言在畫外

《印度之歌》可以說是對傳統電影敘事的反叛,畫外音的言說范圍非常廣泛。例如,當畫面從網球場過渡到大使館內的大廳時,畫外音在講述副領事的生平經歷:

——關于他的出身,大家能知道什么?關于他的童年又知道什么?

——他父親是那里的一個小銀行家,他母親可能同他父親離異了。由于他的品行不好,被學校開除過許多次。但中學以后學習卻特別出色……就是這些……

——總之,我們什么都不知道……

——什么都不知道。

這樣含義豐富的言說,配上緩慢遲滯的畫面,引發了觀眾無盡的思考。

再如,當畫面在大使館外部游移時,畫外音講述副領事在拉合爾的事:

——那天夜里,他在薩利瑪花園開槍,對著那麻風病患者和瘋狗。不過很多子彈卻是打在了房間里的鏡子上,他朝自己開槍。

當畫面在花園里游移的時候,畫外音在講述大使夫人的故事:

——大家可能會說……她是被囚禁在痛苦的“牢房”里的一名囚徒,但……時間太長了,長得她已不再痛苦了……

——但她卻常常垂淚……有時候……有些人……在花園里常見到她哭……

——她可能是個有才氣的女人……但是處境卻那么艱難……你看她那雙眼,多么明亮……

在這樣的敘述中,言說的深度和廣度都突破了畫面的限制,激發觀者的想象力,文字承載的內容甚至超出了畫面的豐富性,更像是小說、戲劇和電影敘事方式的自然融合。

突破畫外音

電影中唯一突破了畫外音原則的言語是副領事的哭喊。

副領事的經歷頗為崎嶇:幼年父母離異,父親死后別人一直指責他殺死了父親,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在寄宿學校里做惡作劇而被開除。為著母親常彈奏的曲子《印度之歌》而來到印度,到了印度之后卻因無法忍受炎熱、荒蕪、孤獨以及麻風病盛行的環境,開槍打死了麻風病人和瘋狗,別人因此對他側目而視。在加爾各答等待發配的時候,他強烈地愛上了大使夫人。

他和大使夫人都愛《印度之歌》這首曲子,大使夫人的鋼琴上一直放著此曲的琴譜,只是“天氣潮濕,鋼琴走音”,故很少彈奏。副領事說:“到印度來就是因為 《印度之歌》,聽著它就能讓人產生愛。我還從來沒愛過?!?/p>

副領事和大使夫人都無法適應印度的生活,只是有著各自不同的抗爭世界的方式。在他們兩人跳舞的時候,彼此間的對話很能說明兩人的相通與共鳴:

副領事:您和我,都站在拉合爾前面。

安娜—瑪麗·斯特雷泰爾:我也知道。

副領事:您就在我身體內。我會把您也帶去的。您將和我一起向那些麻風病人開槍。我不需要邀請您和我跳舞以便認識您。這您也知道。

安娜—瑪麗·斯特雷泰爾:我知道。

副領事:您和我,沒有必要走得更遠。我們之間根本用不著互相說什么。我們倆都一樣。

安娜—瑪麗·斯特雷泰爾:我相信您剛才說的那些。

副領事:您同其他人在一起的那些戀愛,我們都不需要。

副領事和大使夫人都是同樣孤獨的靈魂,只是副領事表現得瘋狂,大使夫人表現得麻木。副領事對大使夫人產生了強烈的愛,卻又因其麻木而難以靠近;大使夫人并非對這種情感上的共鳴無動于衷,只是不想因這段排山倒海的愛情而打破麻木所帶來的安適感,因此不敢去接受副領事這份熾熱、瘋狂而絕望的愛情。

當副領事得知自己將被調到遠離加爾各答的地方任職時,深感絕望,于是決定:“我要大聲喊了,我要讓他們今天晚上把我留在這兒?!睆亩l出強烈而瘋狂的愛的吶喊。電影中,他的哭喊聲突破了畫外音,突破了“默讀劇本”的方式,強烈的情感洶涌而來。之前遲滯并存的緊張感和壓抑感被他的哭喊聲撕碎,把痛苦絕望徹底宣泄出來。正是有了音畫分離的不適感,最后的瘋狂絕望才如此令人震撼。

緩慢的蒙太奇

《印度之歌》多用空鏡頭和長鏡頭。大使夫人和青年跳舞的鏡頭時長約7分鐘;副領事哭喊時,大廳里停滯的鏡頭時長約3分鐘;大使夫人和情人在窗邊交談的鏡頭長達5分鐘,更有大量的鏡頭是停佇的畫面伴隨著畫外音的講述或者沉默。比如,僅僅是大使夫人和情人百無聊賴的談話,畫外音卻言及了副領事的失蹤,鳥的叫聲,季風的來臨;兩人在凌晨緩慢地走出大使館,畫面是裊裊上升的煙,緩緩轉動的電風扇……這些持續的長鏡頭和緩慢的動作,表現了時間上的冗長與延續。

片中的空鏡頭常用在空蕩蕩的使館大廳,鏡頭往往對準一個位置,人物走進走出,攝像頭卻不一定追隨著人物。靜止的鏡頭中,常常會出現人物未來的空寂和走后的余音,讓觀眾在緩慢的節奏中,反復探尋戲中的謎點。陰暗的天空,昏暗光線下的樹影,古老的建筑……都在渲染一種沉郁、寂寥、不安的氣氛。

《印度之歌》中的時間,是被空間化了的時間,由一個個瞬間所構成;更表明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永恒的、絕對的存在。這樣的時空概念,渲染了在法屬印度殖民地的時間緩滯,生活的倦怠無聊,以及人的痛苦和麻木。

《印度之歌》是對傳統現實主義敘事的反叛,它不去虛構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傾向于截取真實故事的片段和場景,描述氣氛和情感體驗。在藝術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音畫分離,這是對畫面為主、聲音為輔的形式的反叛。這樣的手法,能夠在敘事中加入更加縱深的時間和豐富的敘事,造成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語言的自由發揮使得想象力恣意馳騁,畫面和聲音之間的阻隔渲染了一種倦怠和壓抑的氣氛。因此,《印度之歌》是在一種迷離、倦怠、壓抑的氣氛中講述了一個朦朧而又瘋狂絕望的愛情故事,帶領觀眾身臨其境地回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法屬印度殖民地。

猜你喜歡
領事敘述者印度
今日印度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漫漫圣誕歸家路》中的敘述者與敘述話語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
域外證據領事認證的合理性質疑
以比爾為敘述者講述《早秋》
中國—東盟區域突發事件中的領事保護合作機制構建
印度式拆遷
領略中國外交為民的務實寫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