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絕對命令”到“國家習慣”

2019-03-29 12:05鄒萌
祖國 2019年3期
關鍵詞:倫理道德

摘要:康德在其道德哲學中提出“絕對命令”的要求,將道德從感官世界拉回到自我意識之中,但同時帶來了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黑格爾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在于他的二元論立場。對此,黑格爾采取對立統一的方法,構建起一個由抽象法、道德、倫理組成的倫理學體系,最終走向國家這個倫理實體。因此個體要按照“國家習慣”來生活,這是精神的運動發展,也是個人的本質與目的。

關鍵詞:絕對命令 國家習慣 物自體 道德 倫理

一、康德道德哲學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哲學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全面的展開。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自身就現實地具有實踐能力,先天地具有普遍要求。它使得每個人在每一次行動中都遵從先天的普遍法則,并使這些法則接受理性自身的檢驗,而與人的欲求好惡無關。但是事實上,由于人類并不能夠完全以實踐理性來規定自己的意志(有時會受到欲望和偏好的影響),所以實踐規則在人身上表現出一種應然的性質,這就是康德的“道德律”:“道德律在人類那里是一個命令,它以定言的方式提出要求,因為這法則是無條件的?!雹俚赖侣舍槍σ磺芯哂欣硇院鸵庵镜挠邢薮嬖谡?,包括作為最高理智的無限存在者。道德律的絕對無條件的性質決定了它在人這里表現出一種強制性,這就是“絕對命令”。

康德看到,人作為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智思界”中,他運用實踐理性立法,承認道德律的權威性和普遍性;同時在“現象界”中,他可能受到感官和欲望的誘惑而違背了道德律。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內心法則與絕對命令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因此康德的道德哲學首先要求每個人返回自身的內心,尋求內心法則與絕對命令的一致,即每個人都能自覺地遵從絕對命令。

這種道德自覺把道德從外在的行為標準拉回到內在的實踐法則,而這種轉變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之上。在自由的狀態下,人完全是有理性的,因此他們都能夠自覺地擺脫感官世界的干擾而聽從心中的道德律。因此,道德與自由在康德的語境中其實是一回事,人在道德上實現的“應當”也就是他運用理性自由選擇的結果。同時,這種自由選擇又將是人的必然的意愿。也就是說,當我意識到自己做某一件道德的事情是必然的時候,我同時也是幸福的。這是康德對自由和自然、道德和幸福、理性世界和感官世界的統一。

二、黑格爾對康德道德哲學的批判

“絕對命令”是康德以一種先驗的方式在自我意識中建立起的普遍性,黑格爾因此說康德把真理放在人心之中,但是這種真理只是“檢驗的真理性”?!敖^對命令”只能用于檢驗我們的行為是否道德,而不能引導我們去實施道德行為。而且這種檢驗只是自我檢驗,因為康德哲學所依賴的自我意識是有問題的。

康德的自我意識僅是個體的抽象的自我意識,全部知識都包含其中,在它之外便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因此它唯一的真理性就在于自我肯定。由此得到的是一個同樣抽象的理性概念,因為其規定性并不來自任何外在于它的內容,而是蘊藏在它自身之中,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同一性和絕對性??档略谶@里遇到的更大的問題是,每一個個體都把意志的規定根據納入自我意識之中。他們不僅為自然立法、為自己立法,還試圖在道德實踐中為另一個個體立法。這樣,每個人的自為存在和立法能力都得到肯定,其結果就是每個人都主動地去行規定而不愿被規定,個體的自我意識的規定性必然受到個體之外的其他自我意識的限制,這顯然違背了康德“人是目的”的原則。因此,個體意識和普遍意識的矛盾沖突也就產生了,而這樣的問題在僅具有檢驗意義的“絕對命令”之下是無法解決的。最后的結果是康德只能把道德的進程無限延長,并借用靈魂不滅和上帝存在的公設加以保證。

所有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康德的二元論立場,即在自我意識之外還存在著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即物自體??档乱环矫姘阉械臇|西全部歸入自我意識的范圍,同時用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取消了自我意識之外的規定性,在我們的思維和外部事物之間劃出巨大的鴻溝,在道德領域表現為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這個“物自體”,在黑格爾看來是有問題的,它實際上是一個無限趨近于抽象、甚至說是完全空虛的東西,它只是把這種空虛的同一性當做自己的對象,因此黑格爾感嘆,“再也沒有比物自體更容易知道的東西”②,因為我們的思維即是事物自身,“物自體”就是由我們的思維決定的。③在道德實踐中,我之外的另一個人其實就是“物自體”,康德既然沒有辦法解決物自體,自然也就沒辦法解決我和他者之間的矛盾,所以康德的道德哲學始終指向個體自身之內。黑格爾因此說,康德道德世界中的一切也因此僅具有主觀的確定性,而非客觀的真實性。④

三、黑格爾對康德道德哲學的超越

黑格爾的倫理學體系包含抽象法、道德和倫理三個環節,這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首先,抽象法作為“精神的種子”,尚未展開自身的運動發展過程,但已經包含有邏輯上完成的一切東西。這是黑格爾倫理學中的柏拉圖因素。他在序言中說到,柏拉圖時期的詭辯學派“把法的東西安置在主觀目的和私見之上,安置在主觀情感和私人信念之上”⑤,而“柏拉圖信念中特殊的東西圍繞著轉的原則,正是當時迫在眉睫的世界變革所繞著轉的樞軸”⑥。道德,也稱道德法,是黑格爾倫理學中的康德因素。道德向內訴諸個體內心的自覺,所以黑格爾對康德的“絕對命令”用于自我檢驗的真理性表示完全贊同。但當康德的“絕對命令”把幸福和情感排除在外,黑格爾則認為,主體在道德實踐中追求幸福,并且把這種幸福推廣到所有人的幸福,才能達到一個更加圓滿的道德概念。這就預示著黑格爾的道德必然要沖破康德道德中的自我意識而達到倫理。

抽象法和道德法,一個是客觀意志的法,一個是主觀意志的法。倫理,作為它們的對立統一,具有實體性地位。在黑格爾之前,實體一直被看作是無差別的自身同一,而到了黑格爾這里,實體就是“絕對精神”,它不僅是自己連同他物的根據,還要生成具體的特殊的存在。因此倫理實體同時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倫理觀念,包括法律和權力,這對主體來說是獨立存在,并且絕對權威的力量,表現為普遍性。另一方面是主體,即特殊性,把倫理觀念納入自身內部,成為主體所特有的本質,所以倫理實體就是獲得了普遍性的特殊性,是前兩者的對立統一。

國家,作為完成的倫理實體,是普遍意識和個體意識的統一。伽達默爾曾說:“黑格爾的倫理學是一個令人惱火的公設:‘道德即在于與某個國家的習俗一致?!雹呷绻档碌牡赖抡軐W是遵從“絕對命令”,那么黑格爾的倫理學則是遵守“國家習慣”。國家習慣,不是嚴格明確的法律條文,也不是深思熟慮的理性規則,而是“客觀精神”的體現。黑格爾也稱之為“風尚”,它是個人的普遍的行為方式,已經到達精神的層面,在抽象法和道德中還遠沒有出現。⑧它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沒有誰能夠運用理性、通過反思去規定或改變。而對風尚的習慣最終成為人的第二天性,因為此時倫理性的東西就是人的本質。

四、結語

康德道德哲學,或者說整個康德哲學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將所有的東西全部歸入抽象個體的自我意識之中,因此“絕對命令”只能用于自我檢驗。一旦在道德實踐中涉及多個主體,矛盾必然產生。而黑格爾用“國家習慣”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每一個個人都意識到國家的習慣正是自己的本質,這才是真正的道德自由。黑格爾對康德的超越意味著之前一切形而上學的完成。而道德哲學若要有所發展,在理性自身內部顯然已經無法超出黑格爾的限度。但同時我們看到,黑格爾的哲學是對抽象的抽象,是把主體和客體同時納入自我意識之中。這種高度抽象使人成為一種唯靈論的存在。如果我們還要進一步對黑格爾作出批判,就需要像馬克思和海德格爾那樣,在存在論上由知識論進入生存論,這是思想史的下一個任務。

注釋:

①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2頁。

②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26頁。

③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20頁。

④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47頁。

⑤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楊,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頁。

⑥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楊,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頁。

⑦伽達默爾:《伽達默爾集》,鄧安慶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年,第298頁。

⑧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楊,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94-195頁。

參考文獻:

[1]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楊,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4]伽達默爾.伽達默爾集[M].鄧安慶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鄒萌,碩士研究生(在讀),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猜你喜歡
倫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論《覺醒》中的倫理關系
從變譯理論看翻譯倫理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道德模范自有后來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