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程與經驗

2019-04-05 14:19劉朝
青年與社會 2019年7期
關鍵詞:改革開放經驗

劉朝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時代,為了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我們需要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程進行梳理,全面總結四十年政治體制改革的寶貴經驗,以便更好指導我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政治保障。

關鍵詞:政治體制改革;改革開放;經驗

政治體制改革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十年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更加科學合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不斷完善;黨政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基層治理體制等取得重大突破。新時代,為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我們需要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程進行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為推動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一、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

(一)政治體制改革的啟動和探索階段(1978—1989)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社會出現了權力過于集中而得不到有效的約束,個人權威凌駕于憲法之上,家長制、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現象,組織機構、權力機構不合理,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等亂象叢生。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這些問題,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黨的十二大提出廢除干部“終身制”,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針對權力過于集中、機構重疊、黨政不分等問題,強調“黨政分工”,穩步推進權力的下放,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精簡機構。做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相應的進行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但是由于黨的工作重心在經濟體制改革,所以造成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后的現象。為此,鄧小平在1986年的一系列講話談話中,大部分都提到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注意到政治體制改革的一些問題:一,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協調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做不好,經濟體制改革也無法深入,就如人的兩條腿一般,必須亦步亦趨,才能平穩前行;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端正黨的作風。有些黨員作風出現問題,這很有可能破壞我黨的形象,使我黨走上岔路、邪路。只有端正黨風,才能避免;三,提出了黨政分開的設想。黨政分開是經過實踐的檢驗,對黨政分工的深化,更加科學。

黨的十三大指出,要實行黨政分開,推動權力的進一步下放,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完善選人用人制度,強調黨的政治領導。此外,十三大還對政府的工作機構、社會協商制度、民主政治等方面都進行了相關部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西方思潮涌入,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推動下,諸如像西方一樣搞三權分立等所謂的自由化思潮涌動。黨的領導人敏銳察覺到這些思想主張本質上是想否定我黨,否定社會主義,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是對黨的領導的變相削弱。明確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不能搞自由化,要保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鄧小平指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四個有利于”。一切工作都要以“四個有利于”為標準和原則,圍繞“四個有利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十三大以后,政治體制改革成為黨代會的重要內容,后面的改革大都以此為藍本。

(二)政治體制改革的調整和完善階段(1989—2013)

黨的十三大雖然對我國目前的政治體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部署,但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際社會動蕩。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國際反社會主義的聲音越來越多,國內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再加上部分領導干部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理解不夠透徹,產生偏差,在實際工作中把黨的領導與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對立起來,偏離了十三大的正確部署,造成了嚴重政治后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鞏固黨的領導,穩中求進發展社會主義。1989年,鄧小平強調,我國的政治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當時的總書記江澤民也隨勢將鄧小平的“四個有利于”目標發展為“五個有利于”,為政治體制改革的調整奠定了理論基礎。

黨的十四大指出鞏固和完善十三大的政治體制改革的路線、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重點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著重于民主法制建設和機構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客觀的要求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與之相適應。進行機構改革,組建與經濟改革相適應的上層建筑,更好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經濟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不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政治體制改革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之后,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新的認識,將法制第一次上升到國家的層面。十五大提出進一步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的五項任務。在黨的領導下,處理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進行依法治國的關系。十五大之后,黨和政府的機構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反腐倡廉等工作都有了一定的進展。

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21世紀初,國內外形勢更加復雜多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迅速復蘇騰飛,創造了“中國速度”。但是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各種社會矛盾暴露出來。首先我國的社會結構進入轉型時期,社會各階層沖突不斷;其次領導干部不作為,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再次廣大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訴求高漲。因此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實現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維護社會穩定迫在眉睫。這就需要進行黨內民主教育,轉變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黨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進行了小結,并對接下來的政治體制改革進行了指導。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加強對權力的監督,進行反腐倡廉建設。繼續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黨的十八大繼續強調黨執政能力建設。通過加強思想建設,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轉變政府職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三)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階段(2013至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準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會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偰繕瞬粌H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繼承,還立足于新時期,我國發展的現狀,面臨的難題,對政治體制發展提出新的目標任務。在總目標的指導下,會議還對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黨建等各領域、各制度體系做出了具體的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再一次強調,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總目標為指導,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九大在總結十八大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新時期、新階段的政治體制改革做了詳盡的指示。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改革進入攻堅期。同時,黨的領導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權力的運行更加合理,得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和鞏固黨的領導,堅持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的指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增強政府公信力,調動地方的積極性。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體系;轉變政府的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調動雙方積極性......

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歷程。在這四十年里,社會主義民主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法制不斷健全完善、政府機構人事制度更加合理完善、黨的領導更加科學有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新時期,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我們需要牢牢把握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脈搏,在總結這四十年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更好的指導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正因為這四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導,我們在撥亂反正后繼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堅持黨的領導;正因為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導,我們頂住了反社會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等思潮的逆流;正因為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導,我們一次次瓦解國內外別有用心者的反動,抗住來自各方不和諧的聲音和壓力;正因為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導,我們在經歷各種艱難和考驗之后,探索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堅定的走了下去......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關鍵在于堅持了黨的領導。有了黨的領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有了明確的方向,政治體制機制也不斷發展完善。雖然目前黨內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黨員素質不高;學習能力不強,對中央的指示、精神沒能學習透徹,不能及時上傳下達,發揮好先鋒示范作用;少數黨員干部腐敗問題等等。但是我們要對黨有信心,相信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指導下,我們的黨能夠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更好指導政治體制改革。

(二)堅持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

不同于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其他政黨制度,我國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效率,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另一方面權力的過于集中,而得不到有效的制約與監督,就有可能導致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滋生腐敗。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

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一是通過發揚民主,以權利制約權力。通過健全協商民主制度,創新協商民主形式,確保政協參政議政、民主協商的權利;通過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提高公民政治意識和政治素養,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二是通過簡政分權,以權力約束權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現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等亂象,政府機構重疊,效率低下,極大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通過黨政分開、權力下放、精簡機構等方式,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轉變政府的職能,加強了政府的公信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三是強化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僅靠民主監督是不夠的,還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對權力進行制約監督。通過加強黨內監督,紀委和監察部門配合,形成監督的合力,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決定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做主。但是人民的政治素養參差不齊,政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不強,這就需要在黨的領導下,合理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來更好維護人民自身的權益。權力的行使一旦缺少規范化的程序、缺少法律的約束,就會導致權力的缺少和濫用,損害人民的利益。如何做到既發揚民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又有堅強的領導核心,指引方向;還能保證權力行使的制度化、規范化?國家領導人在這四十年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終于找到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所以需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鞏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所以需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的合法權益,調動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所以需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做到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中實現三者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周前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歷史與邏輯[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8,08.

[2] 孫澤海.改革開放40年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8,06.

[3] 王春璽.改革開放40年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進展和走向[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8,07.

猜你喜歡
改革開放經驗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經驗
韓國人眼中的改革開放40年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小經驗試試看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改革開放:干點什么最時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