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格不入

2019-04-06 05:13
當代美術家 2019年6期
關鍵詞:身份

格格不入

——何工作品(2009—2019)

2019年11月9日—12月8日

主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支持:域上和美集團

出品人:邱偉

策展人:馮博一

展覽地點: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2“格格不入——何工作品(2009—2019)”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覽現場

《當代美術家》(以下簡稱“當”):“格格不入”源于薩義德的《格格不入》,這也是您反復提到對您的人生有著很大影響的一本著作。閱讀在您的生活、創作中有著怎樣的意義?對您來說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書籍都有哪些?

何工(以下簡稱“何”):我年少時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由不得自己選擇的家庭出身決定了自幼的階級身份,我時常戲稱自己從小盼望共產主義早日實現,誰也用不著背負不光彩的身份負擔或為優良的家庭出身而沾沾自喜。雖然家徒四壁,好歹還有幾個書架和父親留下來的書籍,留給我在故紙堆里打發惶惶不可終日的時間。像《魯濱遜漂流記》這樣的讀本注定就是我從黑暗現實中逃亡的一束光亮,它注定成為我人生宿命般的隱喻,多年后造訪英國我第一站就去的約克城,只因迪福開篇的第一句話說:“1632年,我出生在約克郡一個上流家庭里……”雖然是杜撰,然而就是杜撰塑造了我的選擇。從16歲到23歲我在長江三峽地區當了7年知青,被下放到了一個窮得一無所有卻有些破書可讀的村子,因為從縣文化館、縣師范、縣中學抄家來的封資修書籍被送到生產隊的磨坊當作掛面包裝紙,在那里我讀了些無頭無尾的書(書封面太厚太硬不適合做包裝紙被事先撕掉了),杰克·倫敦傳記刺激了我逃亡和歷險的念頭,后來在北美不僅讀他的作品也讀研究他的作品,造訪過他生活過的每一個地方,連他遠在加拿大西北角的育空地區和美國阿拉斯加北極圈里的探險足跡也沒錯過。前不久在加州他建立的美麗農場采集了一些橡樹種,我想用余生實現一個移栽計劃。我青少年時代的讀書全然不是出于學習動機,倒像是逃避現實的精神避難所。進大學后的閱讀無疑帶上了實用主義色彩,考研、出國,努力學習是為了有所回報,而這方面我是受益者。我的閱讀雜亂,也存在階段性的興趣傾向,低迷時也讀些宗教(或準宗教)的內容,總的說史地人文類偏多,文學次之,藝術類再次之。這十多年到川大教書,多少有些被迫地為所謂知識“系統化”而閱讀,但是我對近些年來所謂的知識譜系心存懷疑,因為我對買過的一些叢書的原版查詢后發現好多被讀者誤以為經典的書籍在被翻譯選擇上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它們的時髦流行又在形成新的規訓和遮蔽。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再度出走北美,在那里遇到了另一種身份困擾,這種困擾不是來自別人的歧視,反倒是來自別人的重視。同學、師長和朋友出于一些立場和動機,鼓動我宣明自己的身份認同,而我既不認同過往,又不屬于棲居地的“此在”。恰恰在那時開始閱讀到薩義德,在西方與非西方關系、主流文明與非主流文明沖突、知識分子立場的建構、身份問題的回答方面他都是一盞燈火,雖然他的《東方學》對于20世紀末葉,特別對于“9.11”事件之后的世界顯然缺少了說服力。突然想起來閱讀對于我的另一個影響,《在路上》(On the Road)的所有線路我都走過,而且不是一次。后來我的家就安在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鎮旁邊,書中的男主人公薩爾就是在那里認識了他雙腿如柴棍的西班牙裔女友并在那里干過農活,嬉皮時代著名的曼森家庭農場也在附近。

當:“格格不入”展覽現場出現了很多關于遠行的元素,比如《最后的方舟》、穿越巴塔哥尼亞高原時的汽車、地圖、飛機等,這些元素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您的個人經歷。您選擇出走、自我放逐的原因是什么,每次出走會有明確的目的嗎?您的出走是逃離還是追尋?

何:“五月花號”是逃亡者,逃離身份,逃向無邊無際。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在加拿大班夫(Banff)藝術中心做了《第八回夢方舟》木船裝置,并將其燒毀,緊接著在多倫多做了裝置《這不是五月花號》(IT IS NOT THE MAYFLOWER),從名字表面看是在戲仿馬格利特《這不是一只煙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而實際上跟當時的世界現象有關。阿爾巴尼亞人偷渡到意大利,福建人偷渡到美國,越南人逃往世界上任何可以去的地方,逃難船就是他們的“五月花號”。后來我又到了美國,學朋友的樣做商業肖像畫掙了一點錢,買了心儀的二手車,沿著經典漫游。早春的一天我到了普利茅斯港看“五月花號”,不知怎么的還未登船聽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陸》我就淚流滿面了……我到過太多書里的和電影里的地方,更多的時候也漫無目地做些無聊的舉動,我曾經多次把從西海岸太平洋打的水倒進東海岸的大西洋,又打大西洋的水回到西海岸倒進太平洋,也把一罐從烏斯懷雅靠近南極洲打的海水在幾年之后倒進了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北冰洋,下意識里我不是要把事物弄得涇渭分明,而是要使它們含混不清。作為邊緣人我會少擔許多責任而獲得更多自由,很難說清楚是逃亡還是追尋,或者兼而有之。在切·格瓦拉摩托之旅60年之后我重走了他當年的路線,既是追尋,也是反思,既有感動,也有疑問,從某種程度講,重走摩托之旅是一個借口。102天的旅行,近距離體會了南美洲古文明,考察了殖民時代歐洲人的移民路徑、族群分布以及后來的國家形成原因,拜訪了貝隆夫人、聶魯達、博爾赫斯等舊居,深入巴塔哥尼亞沉浸于加烏喬牧人的馬背生活,也到人跡罕至的亞馬遜叢林與當年食人族家庭混了幾天,到秘魯高原提提卡卡湖一個島上感受原始社會主義部落生活,從更豐富層面觸碰真實的南美,收獲還是挺多的。

當:米歇爾·吉姆斯(Michael James)在研討會上提到,文化身份的糾結與壓抑會激發出更多的創作激情。但您個人更想抗拒和消解身份的差別。面對東西方的不同文化體系,您對文化身份的問題是怎么看的?

何:文化差異始終存在,但在今天的世界,不是原教旨主義者而是現代人的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價值觀沖突而不是簡單的西方和非西方文明沖突。如果一個人僅從自己的血緣和種族出發選邊站隊,那就會喪失公正,喪失對棲居社會的真實判斷。我始終試圖打破粘連,抗拒身份符號,和一切保持距離,成為不抱團的一粒散沙。一些年前我在中國和美國都組織策劃過展覽活動,它們都以“散沙”命名。

3何工鼠年布面油畫260cm×750cm2009

當:您的裝置作品和繪畫作品體量很大,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氣場。請談談您在作品體量和表現手法上的考慮。

何:如前所述,我是身份犧牲品,進而成了身份抵抗者,無論對曾經的時代多么厭惡,多么想忘卻而后快,但是它的陰影都尾隨著我或者說尾隨著我這一代人,我們是宏大社會實驗的產物,曾經的大工業崇拜造就了我們的美學和心理學格式塔,下意識地影響著我對事物的觀看方式和我的工作方式。二十幾年前我乘火車浪游歐洲,精致的古典建筑遠不如沉重鐵黑的火車站建筑吸引我,它們像歷史劇場,上演過一幕又一幕流亡與歸返的人間悲喜劇,也更明白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們的敘事根源,中國人曾經穿越的黑暗與他們如此相似,后來我用近似的方法畫了好多火車站、地鐵站、廢棄的工廠和群氓般曾經的工人階級,不自覺地將宏大敘事方法延續至今。此刻夜深人靜,回頭審視自己那些習慣性的繪畫方法,感到不小的沮喪。

當:您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綜合材料,這些材料具有強烈的文化屬性和象征意味,比如茶磚,它代表了東方,也代表了遷徙和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融;比如《最后的方舟》中的竹、藏區牦牛皮和上海造船廠的船錨。在您的作品中,源于不同文化和地域的物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場跨時空的對話。請談談您選擇用茶磚、牦牛皮等進行創作的原因。將這些不同文化屬性的物結合在一起,是想消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和距離嗎?

何:我是一個遲鈍的人,對新事物缺乏敏感?;蛘哒f我是一個歷史主義者,正在發生的事情很難帶給我興趣,而對一切過往總是有探究的熱情,盡管帶給我的不盡是快樂。生活中我喜歡汽車,它是逃亡之舟也是思想之舟,好多問題我都是在路上想通的,到現在我先后買過近二十輛汽車,但是從來沒買過一輛新車,因為我的趣味單調,所喜歡的經典車型早就不生產了,它們都有一些基本特點——樸素的美學氣質和戰地救護車一樣的方舟品格。我自己家里的小書房就是按衛士130篷卡一比一仿造的,車外的半景畫是非洲草原、森林和乞力馬扎羅雪山,現在工作室里的小臥房則是憑借記憶仿造的“五月花號”船長室。我是個反戰的人,但是買過無數各國各時期的舊軍裝,在美國車庫里堆滿了美國各個時期的農具和工具,它們既是實用物品,又那么有設計感,還飽含歷史上下文信息,希望能將一切都在自己的裝置作品里派上用場。在國內我最喜歡去各地工業廢品收購站,前幾年我在鄉間有較大的工作室,里里外外堆滿了舊機床、鍋爐和飛機零部件,還沒能夠好好地把它們用到自己的作品里,但一直有這樣的愿望。一些年前我和一位法國行為藝術家做了對應展,他的觀念來自易經算法,我則用牦牛糞隱射法國奢侈品和現代消費主義。之后又把牦牛糞運到威尼斯做成裝置《5000米到0海拔-拯救威尼斯》參加了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后來用牦牛糞磚塊畫名人肖像,總之這種材料自身的批判力是很強的。在茶磚上畫美國歷史圖像是我長期的工作,也許沒有中國茶就沒有波士頓傾茶事件,也就沒有今天成為獨立國家的美國。我到甘孜藏區支過教,牦牛皮的材質感給人關于用拉丁文在羊皮紙(Vellum)上書寫的聯想,樸素而神圣,用它做作品的念頭由來已久。

當:這次的參展作品《鼠年》呈現了一種悲壯的氛圍,您用汶川大地震中真實的廢墟,在畫布上創作了關于人,關于生命的悲劇。請談談《鼠年》這件作品。

何:《鼠年》是大地震后創作的,除顏料之外作品上的所有材料來自地震現場,我和其他做志愿者一道,用自己的越野車從紅十字會運送到紅白鎮災區的第一車救援物資就是塑料裹尸袋,生命脆弱無辜,在我記憶里多年揮之不去。

當:王端廷老師形容您的作品體現了“文化的廢墟,精神的荒蕪”,這是否是您對當下社會環境的解讀?您的作品或悲痛,或焦慮,或沉思,對于您來說,藝術創作是對這些負面情緒的抒發、排解,或者說是您問題意識的作品化呈現?

何:繁榮的表象之下的確是一派荒蕪,僅藝術和藝術教育這個行業而言,策略研究與價值訴求分離,只求在話語權系統中入列,靠前,實現利益交換。精神追問和美學快樂消失了,學術無道義,易于變通,卑躬犬儒,渴望與權力合作,知識分子全面退場,這就是今天的狀況。我也身在其中,自相矛盾,格格不入,但本質上我又是個虛無主義者,貢獻率極低,隨時準備逃避無聊的現實,重返路上,逆向回溯到歷史趣味中去,和嬉皮們抽顆原住民生產的“美國精神”香煙,和天體運動者們草地午餐,平安夜聽列儂唱《戰爭不再》(THE WAR IS OVER),只有在與歷史的遭遇中身份才自動失效……這也是為什么多年來我不知疲倦地一次又一次或獨自一人,或帶著國內的朋友穿越美洲大陸的原因吧。

猜你喜歡
身份
停下!請接受身份核驗
鄉鎮干部如何擺脫“身份迷?!?
假如,我是你——當你和父母互換身份
假如你和孩子互換身份......
關于“take”的其中身份
政委何方禮的三種身份
我的身份變幻莫測(外一首)
跟蹤導練(三)(5)
媽媽的N種身份
身份案(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