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中的孝道

2019-04-26 01:10劉曉會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當代意義孝道論語

劉曉會

摘要:《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代表作品,其內容涉及諸多方面,是中國社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論寶庫?!靶ⅰ笔侵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的觀念在《論語》之前已相當發達,但被作為“道”提出來,并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則發端于《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論述和闡發?!墩撜Z》中的“孝道”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奠定了我國傳統孝道的基礎,展開論述孝的對象、方式、功能等內容,對當下社會文化建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論渤;孝道;當代意義

中圖分類號:B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010-02

一、前言

關于“孝”的基本意義,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道:“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爾雅·釋訓》中也說:“善父母為孝”,二者不約而同的指出孝的倫理含義,即對父母孝順為孝?!靶ⅰ弊衷凇墩撜Z》中共出現19次,其中孔子論“孝”12則,“孝”字出現16次;孔子與弟子論“孝”則,“孝”字出現3次;此外,數則論述沒有出現“孝”字,但含有孝道的哲理。

二、《論語》中“孝”的對象

《論語》中對于“孝”的對象界定,不僅局限于個人家庭中的父母,還包括宗族中的長輩、去世的祖輩,甚至是日月山川之鬼神。

(一)家庭中對父母的“孝”

孔子認為一個人對父母的孝順主要體現在敬養、無違、喪葬等方面。敬愛是子女對父母最基礎的“孝”?!墩撜Z·為政》中子游問孝@,孔子指出當時人們認為養育老人便是孝,然而動物也可養育父母,對父母不敬重,和動物有什么區別呢?俗話講,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講的自然也是這個道理??鬃釉谶@里指出了當時人,甚至當下人們的一種錯誤觀念,認為贍養老人便是做到孝順了。其實父母的內心渴望受到尊重,尤其是從中年步入老年這個階段,由于勞動能力下降,父母會產生“無用論”思想,這時,我們要給就不僅僅是衣食無憂,只有給予父母物質和精神雙重的贍養才是真正的孝順。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還提到“色難”,認為我們應理解父母要求,想其所想,為他們排憂解難使父母心情愉悅。為人子女應當以父母之心為心,《論語·為政》中孟武伯問孝,孔子認為只有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才是孝道,正如《孝經》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蹦欠N出于一時痛快,作出傷害自己身體行為的人,如何談得上孝順。在愛惜自己的同時,當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孔子認為子女應當知道父母的年齡,子女隨著父母年齡增長,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慶幸,另一方面也為他們日漸老去而擔憂。再者中孔子還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眱盒星Ю锬笓鷳n,現代我們出行十分便捷,且存在許多問題,總能聽到父母生病、子女無法陪伴左右;甚至父母去世時,子女不在身邊的消息。何況古人交通不便,一出行便是三月兩月,往來極其不便,杜甫“家書抵萬金”的名句,固然是有戰亂的阻隔,但也凸顯出古人交流的不便,如若子女出門遠游在外,父母如何安心,故讓父母安心也是孔子倡導的孝。

孔子倡導孝順要尊敬、和顏、使安心,但并不倡導“愚孝”,子女可以勸諫父母,從而與父母溝通??鬃诱J為在與父母觀點相左時,可以屢次向父母建議,只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即使無法改變,但需做到“又敬不違,勞而后不怨”。在孔子生活的時代,能夠提出向父母提建議的觀點實屬不易,可以說是孔子“孝”思想的民主部分、先進部分。

除了在父母生前盡孝之外,孔子還倡導父母去世后子女應盡的孝道。認為父母死后,子女當為父母守孝三年,一以報答三年襁褓撫養之恩,以使自己心安。弟子宰我覺得三年太久,孔子便認定宰我不仁,“仁”既是孔子最為推崇的思想,不守孝便是不仁,可想孔子在這里如何看重守孝三年的重要性。結廬守孝三年固然重要,然繼承其父之志、不改其父之道也是孝順的一個方面。父母在世時,子女受父母管制,行為舉止受到約束,而父母一旦去世,子女失去父母的約束禁錮,行為便會放松。如果這時這個人身上還有父母影子,遵守父母教誨,繼承父母遠大志向,方不失孝道,可以被稱為孝子。

最后,孔子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他的許多言論都表達了復禮的愿望,關于孝的思想也不例外?!墩撜Z·為政》中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边@句總括了孔子關于“孝”的理論核心——禮,一個人只有做到無論父母是生是亡,子女只有遵守禮制,才是真正實現孝道。

(二)國家對公祭對象的“孝”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孝,孔子認為“孝慈則忠”,對此多數學者理解為國君上孝于親,下慈于民,上下便會一心從而效忠君王。周朝設有三老、五更,《白虎通疏證》中認為:“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陳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舊國君不僅要孝順自己的親人,還要像對待父兄那樣對待三老、五更。這是周朝宗法制的要求,三老代表的是國家長輩,國君只有對他們孝順,才能夠讓民眾更加的忠心。周朝利用血緣關系實現對國家的控制,只有上至國君下至平民遵循孝道,才能夠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除了對國家長者的孝順,《論語》還提及了對山川鬼神的孝順,應當恭敬、盡其所能、遵從禮制?!墩撜Z·八佾》孔子認為祭祀神明應當恭敬,禮節固然重要,祭祀者的心態更加重要。在祭祀的時候還應當不加諂媚之心,以守禮法,不被正統承認的鬼神為“淫祀”,而祭拜不當祭祀的鬼神,不僅得不到庇佑,且這種做法本身會被別人嘲笑是對鬼神的諂媚之心。

此外,孔子還指出對宗族長輩應盡“孝”,他對士行為要求的第二條便指出:宗族中應當做到孝。這源于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由“血緣社會轉變為地域國家”的春秋,此時西周推崇的孝道己然淡化,而他試圖重新建立由個人宗族推及天下的宗法制,這種與歷史發展大洪流相違背的思想必然不為統治者所接受。雖然關于宗族中的孝的觀點,顯示了孔子思想落后的一面,但是對于維系傳統社會宗族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地位。

國家由無數個小家庭構成,一個家庭又由一個個獨立的個人組成,孔子從個人、家庭、宗族、國家等方面對孝作出規定,由小到大,最后實現國家安定和諧。

三、《論語》中“孝”的作用

“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墩撜Z》在提到孝的對象的時候,也指出了孝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習,我們也可從中借鑒經驗,完善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對個人思想道德的培育作用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舊孔子指出一個人首先要在家孝順,出門與人為善,平易近人,多行仁義之事。此時有多余的能力,再去學習其他的知識。這里孔子將孝作為一個人品行的首位,試想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都不孝順,他的品行讓人們如何信任。而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學生,在孝的基礎上,當能夠與別人和諧相處,幫助他人。

(二)對國家長治久安的穩定作用

孔子作為著名的政治家,他的許多思想必然為政治服務,《論語》中他多次提及孝為統治者服務的觀點。別人曾問他為什么不從政時的回答,他認為從政不一定要當官,做到孝也是為政的一種方式,只要自己行孝的方式影響到政治中去,孔子將個人孝行與國家政治緊密結合起來。有子認為一個人如果長期遵循孝道,便會形成順從心理,繼而不會做出犯上作亂的行為,從而達到安定社會的作用。歷代統治者都看到了這種教化的作用,而社會也順應這種觀點,如高則誠所作《琵琶記》開篇言明:“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倍杜糜洝分兴茉斓牟滩?、趙五娘形象,皆是作者塑造的全忠全孝的代表,果然這部作品被統治者極力推崇,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三)《論語》中的“孝”對當代的作用

當前人們受西方外來思想的侵蝕,傳統道德感越來越模糊,孝道也被破壞,子女不行孝道的事件屢見不鮮,重新審視《論語》中的孝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利于喚醒當前人們行孝的緊迫感,父母作為我們的避風港,總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行孝需及時,不要過后悔之晚矣。

其次,利于喚醒人們對父母精神狀態的關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不再匱乏,但子女卻很少關注老人心理健康,老人所求只是希望子女多陪自己,但對于繁忙的現代人來說,這恰恰是最為艱難的事情。重溫孝道,可以讓我們慢下來,多多關心老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讓他們可以安度晚年,也使我們在未來的人生中不留遺憾。

最后,重溫孝道有助于實現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孔子倡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當下社會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兄弟和睦,家庭才可以喜樂長安。由小及大,每個家庭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么長此以往,整個社會必然“路不拾遺”,實現長治久安。當然,我們還應該看到《論語》中的“孝”,由于受到歷史時代的約束,不免存在歷史局限性,如孔子倡導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庇兄扌⒌囊馕?。但瑕不掩瑜,孔子“孝”的思想對現實有積極的一面,總而言之,孔子關于孝道的思想利大于弊。

四、結語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下,都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于家庭,它是最重要的連接紐帶,對于社會也是重要的約束條件?!靶⒌赖躺鐣髁x核心價值觀倡導的主題,也是每個人應該遵守的內心道德底線。

猜你喜歡
當代意義孝道論語
淺談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認識及其當代意義
塑成作為倫理主體的父母與子女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盡孝而親不待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國家理論及當代意義
淺談中學生的孝道教育
劉瑞龍的群眾觀及其當代意義
馬克思與弗洛姆自由觀比較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絕對“孝道”有悖人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