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水稻種植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析

2019-04-27 01:40李繼文
科學與技術 2019年21期
關鍵詞:水稻種植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

李繼文

摘要:近年來,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呈現出逐年遞增態勢,這也對種植管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導致水稻減產、水稻質地良莠不齊,面對這種形勢,廣大水稻種植戶不斷加大病蟲害的防治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病蟲害消滅在萌芽狀態,并取得了理想效果。

關鍵詞:水稻種植;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措施

受到地域條件的影響,水稻的病蟲害類型也有所不同,如何針對性的防治病蟲害是廣大水稻種植戶迫切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水稻種植技術

(一)水稻種子預處理

對種子進行預處理,能夠保證種子的成活率。在篩選種子時,選擇飽和度高、體態健康的種子,剔除一些干癟的或者表面有缺陷的種子。種植戶將選好的種子進行晾曬,晾曬時一定隨時關注天氣情況,以免種子受到雨水侵蝕。通過陽光照射,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種子起到殺菌與消毒作用,能夠促進種子正常發育和生長。

(二)水稻的育苗技術

東北大米的品牌效應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傳播,因此,近年來,東北水稻種植戶的數量也連年增長。種植水稻的首先考慮的問題是科學的育苗技術,要想提升水稻產量,產出優質大米,種植戶必須嚴把水稻的育苗關,做好選種工作。由于受到東北地區氣候條件的影響,在選種過程中,水稻種子必須具備高度的適應性、高產性以及抗逆性,種植戶應充分考慮全年的無霜期、種植與生長的節氣以及地理條件等因素。在選擇種植區域時,盡量選擇平坦的地勢,向陽、背風種植。而水稻比較適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種植戶應牢牢把握這一點,將水稻種植前的育苗工作做好、做細、做精[1]。

(三)種植管理技術

水稻種植的田間管理至關重要,種植戶根據水稻的生長環境以及水稻種子的特性,制訂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方案。尤其做好田間的水層管理工作,由于水稻對水的依賴性與需求量較高,所以種植戶在制訂方案時應充分考慮水稻在各個生長區間所需要的用水量,確保水量充足。比如在水稻的分蘗階段,水稻比較適宜在淺水區生長,在正常情況下,種植戶盡量予以少量灌溉,當遇到高溫天氣或者施肥期時,可以適當的補充水量,使水層保持在5cm左右,這樣有利于分蘗的順利進行。對于低洼地區種植的水稻,應及時做好排水工作,避免水量過大導致水稻生長失去活性,而直接影響到水稻產量。對于水稻種植戶而言,對水稻田間水層的控制必須貫穿于水稻生長的各個階段,這就要求種植戶應增加巡視頻次,及時發現田間水層的高低,而采取補水或者排水措施。

(四)田間施肥技術

水稻生長的每個階段對肥料的需求量各有不同,種植戶應針對水稻的具體生長情況,科學合理的予以施肥處理。在水稻基肥的施肥期間,應在水稻移植之前將硫酸鉀、尿素、磷酸二銨等肥料施入土壤當中,然后對土壤進行旋耕。通常情況下,水稻種植戶在施肥時必須結合考慮水稻的預期產量、肥料的養分、土壤養分與肥力以及水稻對肥料的需求量等因素。

(五)水稻移栽技術

水稻在移栽時,根系極易受損,進而吸收水份與肥料的能力大幅下降,就會導致葉色變黃,停止生長,而直到新根據系長出后,才能繼續生長,在這階段,種植戶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點是及時查苗補苗,因為水稻插秧后,往往會發生缺穴現象,使水稻的苗數與整體密度不符合基本的種植要求,這時應該填補苗間空隙,以確保水稻的正常生長。第二點時及時灌溉,對于一些水稻大苗,應盡量多灌水,靜止兩個小時后,水層落到一寸左右,對于小苗移栽,只需要淺水灌溉,灌溉深度為一寸左右。第三點是青肥的追施,當水稻新根長到兩寸時,種植戶可以根據苗木的生長狀態,對苗木追施返青肥,這樣,水稻分蘗較早。追肥時保證每畝地施加硫銨兩公斤左右。

二、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原則

水稻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因為受到水稻生長環境的影響,病蟲害的類型也較多,在實際防治過程中,往往通過施灑農藥進行防治,但是種植戶必須嚴格控制農藥的濃度與劑量,如果農藥使用過多,水稻的生長就會受到限制,如果施灑農藥過少,就不會起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因此農藥施灑必須把握住一個“度”的問題。此外,為了保護水稻苗木不受損傷,種植戶在選擇防治技術時,應盡量選取無公害的方式,在滿足水稻生長需要的同時,保護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

三、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根據病蟲害類型,采取的防治技術與方式也各有不同,具體的防治措施如下:

(一)稻瘟病的防治技術

稻瘟病一般發生在東北地區,因為東北地區氣候比較寒冷,空氣比較干燥,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往往會突發稻瘟病,這種病癥會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而且波及范圍較廣。稻瘟病主要對葉片、莖稈、穗部產生危害。防治稻瘟病就盡量選用無病土做苗床的營養土,用藥土做播種后的覆蓋土。在向大田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的混合藥。種植戶在田間施肥時,應采用酵素菌漚制的或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料,采取測土配方技術,堅持早促、中控、晚保的原則,科學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使水稻植株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在田間灌溉時,遵循淺水勤灌的原則,防止串灌,烤田時要適中。在插時,一定堅持五不插原則,即不插老齡秧、不插隔夜秧、不插深泥秧、不插冷水秧、不插烈日秧。如果在田間巡視過程中發現稻瘟病株,應及時做拔除燒毀處理,避免病源擴散[2]。

(二)紋枯病的防治技術

紋枯病是水稻較為常見的一種病蟲害,這種病蟲害直接影響水稻的畝產量與水稻質量,在防治這種病蟲害時,種植戶必須做好預防為主的準備工作,即提前制訂出系統的應對方案,以應對可能隨時發生的病蟲害。在選種時,種植人員應聽取相關農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選擇一些優質上乘的水稻種子,這樣可以降低發生紋枯病的幾率。防治紋枯病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對水稻植株進行施加磷鉀肥的處理,如果種植戶發現田間的水層過厚,積水過多時,必須及時進行排水處理,保持田間干燥,在噴酒藥劑時,要針對水稻的中下部位,不可直接噴灑到上部的葉片部位,這樣對水稻的生長會起到抑制作用。

(三)白葉枯病的防治技術

水稻白葉枯病的防治主要阻止病蟲害以及菌源體的入侵,在選種期間,種植戶應認真做好種子的檢驗檢疫工作,通過檢驗,將帶有白葉枯病的種子挑選出來,做焚燒處理。如果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發現白葉枯病,種植戶應立即拔掉病體植株,并做好消毒與焚燒工作,避免此病源的傳播。在施灑藥物進行防治時,要掌握好水稻的發病期,發病初期,對稻苗噴20%氟硅唑咪鮮胺800~1000倍液,注意觀察變化視病情可隔5-7天施一次。發病中期,20%氟硅唑咪鮮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通過以上噴灑藥物的方法,可以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結束語:

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水稻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廣大種植戶應始終秉持與時俱進的態度,以現代化農業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進一步提升水稻田間管理水平,做好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為人民群眾種植出更加優質的大米。

參考文獻

[1]呂剛.關于水稻種植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析[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8(12):70.

[2]陳英林,李啟孟.水稻種植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7(6):69.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

猜你喜歡
水稻種植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
水稻種植中關于抗病技術的創新探討
檔案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系分析
重慶云陽同一地區不同土質種植的質量分析
計算機存儲系統的管理技術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