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畢摩文獻數字化的保護與共享研究

2019-04-27 01:40吳雪瑞
科學與技術 2019年21期

吳雪瑞

摘要:通過彝文古籍保存現狀調研建議采用數字化保護彝文(畢摩)文獻,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古籍文獻首先制作成PDF格式文檔保存(保護),然后通過資源共享翻譯整理畢摩文獻,最后規范畢摩文獻文字書寫與世共享人類文明成果。

關鍵詞:畢摩文獻;彝文信息處理;電子書圖書制作

一、畢摩文獻概況

彝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悠久的歷史,主要集居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約900萬左右人口。在彝族社區有一種圣神的職業叫做畢摩,畢摩是彝語音譯,在滇川黔桂四省區都有不同的稱謂,有畢摩、布莫、布摩、唄嚤、北默、唄耄、西波、臘摩等十多種稱謂。畢意為讀、誦、背,摩意為長者、母、師、智者之意,畢摩,掌握和通曉彝文典籍,被稱為民間有知識的人和智者,是彝族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傳播者、整理者、領軍人物。在彝族傳統節日、生育、婚喪、疾病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為人們提供信仰、心理、精神方面的支撐和服務,是彝族民間宗教儀式活動中溝通神鬼人之間的中介。他既是彝族民間各種宗教儀式的主持者和組織者,又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代表人物。畢摩不但掌握彝文文字,通曉彝族各種禮俗、習慣、倫理、道德、軍事、醫學、農業、畜牧、歷史、哲學、天文歷法等知識,故畢摩有彝族民間的知識分子、老師的尊稱,彝文文獻幾乎是在畢摩的指導下完成學習和抄錄。

畢摩是彝族文字的編撰者,是彝族文獻的傳抄者。畢摩扮演的職位有文官、祭司、教育者等角色,可以說彝文文獻都是畢摩文獻,因為都是在畢摩的帶領下完成傳抄的。畢摩古籍文獻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經濟及其社會生活中的諸多學科領域。彝族對文獻的傳統分類有二種,一類是畢摩專用于宗教儀式方面的經典著作(祭祀書),一類是用于民間儀式方面的普通文獻(百姓書)。中國畢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阿牛史日對畢摩文獻的分類比較權威,他認為畢摩文獻的分類有三種分法:

第一種從畢摩儀式和文獻分為“路上方”與“路下方”兩部分?!奥飞戏健蔽墨I,彝語叫“黎數”,主要指用于祭祖、超度祖靈儀式中的文獻?!奥废路健蔽墨I,是指一般的、比較“平?!钡奈墨I,為一般禳災祛禍、求福獻祭等小型儀式所用文獻。第二種從畢摩文獻從使用的場所來分,可以分為三大類,即超度送靈類、詛咒卸除禳祓類、占算預測類,每種類又可分若干小類。第三種從功能來分,主要有以下17種:1.占算類文獻;2.咒術類文獻;3.驅遣類文獻;4.祛污祓穢類文獻;5.禳解蛻除類文獻;6.賠償類文獻;7.衛護類文獻;8.調和類;9.祈愿類文獻;10.祭祀類文獻;11.歸魂類文獻;12、送靈類文獻;13、禁錮類文獻;14.招引類文獻;15.醫術技法類文獻;16、溯源類文獻;17.其它類文獻:如《判別清白經》《止哭經》《婚媾經》《收尾經》《變祖幻妣經》《訓世經》《創世經》等等。

北京文化宮研究室張邡2005年在中國民族報第10期上發表《關注中國彝文古籍保存現狀》中數據顯示:國內外各機構保存彝文古籍課15984冊,散落民間的約25000冊;楚雄師院杜仲良在其論文《云貴彝文古籍收藏與數字化保護現狀研究》(2018年,廣西師范大學學報)中對云南和貴州彝文古籍收藏機構做彝文古籍數字化調研,其中云南8所收藏機構和收藏有貴州彝文古籍的13個機構都沒有對古籍做數字化管理。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字化是必然的趨勢,將民間的彝文古籍搜集起來,置于國家的收藏機構圖書館或博物館里,加以妥善保管,并建立廣泛的網點長期收集,運用現代科技,實施有效保護。以現代影像和數字化手段,將其制成光碟或電子書,既便于長期保存和保護,同時方便人們查閱利用,統一建“庫”,信息共享,開發利用。

二、彝文信息處理現狀及彝文電子圖書

1980年國務院以70號文件批準推行《彝文規范方案》,有819個表音文字,《彝文規范方案》在四川省涼山州推行近40年來,彝語文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彝區日常的生活生產中,學校教育、各項社區掃盲、公務活動、出版、新聞、廣播、影視、翻譯、印刷廠、教育、科研院所、辦公自動化、信息處理、古籍整理和學術研究等社會各領域。目前,滇、川、黔、桂四省區提出進一步完善規范彝文,選用49個輔音,10個元音,5598個彝文字,幾乎涵蓋了六大有方言的語言,并把這5598個彝文字確定為通用規范彝文標準文字,固定字形字義,在六大方言區推廣。彝文輸入法的研究成果也不斷的推陳出新,并在種類和功能上也不斷的齊全和完善,現有彝文全拼輸入法、彝文簡拼輸入法、彝文智能輸入法、彝文筆畫輸入法、彝文詞匯輸入法等等。但是由于方言差異較大,彝文規范工作還在推進中,可是彝文古籍的保護又不容從緩,所以保護古籍文獻只能另辟一路,只能從圖片、圖書制作、電子書籍制作等出發。電子書籍容量大、速度快、分布廣的電子書籍的出版,將各種媒體的內容產品結合、集成以后以新的面貌和方式迅速廣泛的傳播出去。

目前彝文古籍文獻進入市場的很少,尤其是數字化的古籍文獻幾乎沒有進入市場。這幾乎是彝文古籍電子化產品向高端邁進的瓶頸。目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研發了古彝文輸入法,實現了基于Unicode國際編碼標準的古彝文輸入,建立了古彝文字庫,項目研發的古彝文兩種形碼輸入方式,解決了彝語方言不統一的實際問題,這將推動傳統彝文文獻數字化的實現。無論是普及性還是研究性的文本,必須由權威機構和專家確定版本,這既尊重原整理者和出版社的勞動,又能保證其學術水平,不會造成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例如西南民族大學有關彝文古籍的電子、影像資料和彝文出版物約1000多冊(件),《瑪幕特依》《勒俄特依》等書籍可以下載閱讀。

三、畢摩文獻的電子圖書制作

電子圖書又稱e-book,是指以數字代碼方式將圖、文、聲、像等信息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使用,并可復制發行的大眾傳播體。其實質的含義是指利用構成電子書籍形態構成要素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進行設計制作的全過程。電子圖書以其閱讀方便,“體積”小,易保管、易攜帶、易于傳播等特點。電子書是一種電子讀物,它將原始的html、txt、doc、圖像文件等打包制作而成的一個獨立的可執行文件。隨著Internet的飛速發展,電子出版物網絡化已成為現實,來越多的讀者更喜歡在電腦、手機、電子詞典、MP4、PSP、iPod、PDA等閱讀書籍。電子書的格式有EXE格式、TXT格式、CHM格式、HLP格式、PDF格式、LIT格式、WDL格式、CEB格式、PDG格式等很多種,最為常見的是CHM、EXE和PDF這三種格式。

畢摩文獻電子出版物的成書一般包括以下程序:挑選書目→數據規劃→人工錄入或掃描轉換→查缺補漏→打印校對→標引→軟件設計→數據聯調→軟件測試→美術設計→包裝。畢摩文獻電子書籍按照設計理念、設計思維、設計規律設計好并且把相關的材料準備好以后,按照設計流程制作軟件。畢摩文獻制作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即圖片式制作與圖文混排制作。本文以PDF格式電子書的制作為例說明彝族畢摩文獻電子化實現的簡單性、便捷性、實用性、共享性、保護性、傳承性。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格式是Adobe公司在其PostScript語言的基礎上創建的一種主要應用于電子出版的文件規范系統。PDF文件可以將文字、字型、格式、顏色及與設備和分辨率獨立的圖形圖像等封裝在一個文件中,該格式的文件還可以包含超文本鏈接、聲音和動態影像等電子信息,支持特長文件,集成度和安全可靠性都比較高。PDF的優點在于PDF文件可以不依賴操作系統的語言和字體以及顯示設備,就能“逼真地”將文件原貌展現給每一個閱讀者,如同看一本真實的書刊,這點剛好能彌補古彝文字未全面納入字庫的弊端。這種格式的電子讀物圖文并茂、查閱方便、美觀、便于瀏覽、安全性很高。

制作一本PDF格式的畢摩文獻電子書籍第一步:準備好源文件,把要制作成為電子書的文件全部以JPG的形式建立在一個文件夾里;第二步:排版,對JPG進行排版,頁眉頁腳,腳注也可以在word里圖文混排;第三步,打印輸出原始PDF文件,文字處理全部完成以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輸出PDF文檔了,之后我們會到Acrobat中去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選擇菜單“文件” “打印”選項,在彈出對話框中“名稱”一欄中選擇Acrobat PDF打印,生成PDF文檔;第四步,初始PDF文檔的修改加工,包括書簽、超級鏈接、注釋、文檔初始化屬性、電子書加密等屬性;第五步,保存所作的修改。一本簡單但是完整的PDF電子書就輕松制作而成。

四、畢摩文獻電子圖書的共享

目前關于彝族文化的相關網站有彝族人網、中國彝族網、彝語在線、楚雄彝文化網、彝新網、楚雄彝族畢摩網、中國彝歌網、烏蒙彝學網、烏蒙彝人網、中國彝繡網、中國彝學研究中心、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等十多個,但是從目前彝學網站的建設來看,網站的建設還不夠完善規范,下載專區沒有豐富的彝文電子圖書供閱讀者下載。

首先,畢摩文獻(彝文文獻)的共享可以是大眾的公開性的網站開放,也可以是“小眾”的局域開放。當今英語慢慢的成為全世界交流的一種語言,彝語——漢語——英語三步轉換實現才能真正的做到資源的共享、資源共建。目前動彝文彝語的人越來越少,要進一步研究彝文古籍文獻——中國傳統文化,除了自身要培養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翻譯、研究、傳播,只有翻譯整理成三語的書籍才打到真正的共享、共建。

其次,針對文獻研究成果共享的版權問題。在充分考慮作者權益的基礎上,可以將畢摩文獻(彝文文獻)研究成果放在相關網站,供讀者或研究者共享。這類共享成果,還可從作者使用傳統文獻共享資料的深淺度進行前期約定,目前超星圖書館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一些作法可以借鑒,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礎上進入共享。如果研究者有相應報酬,這項工作的進展會更快些。

五、結語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喜好節約時間節約空間,保護傳統彝文文獻最直接、最簡單、最迅速、最廉價的方法就是把文獻制作成電子圖書,實現畢摩文獻數字化勢在必行,大家要與時俱進必須把彝族文化信息化,實現彝族文化資源共享、共建。畢摩文獻的保護從簡單的數字化信息化開始,保護的目的是充分的利用畢摩文獻資料,而不是控制資源,畢摩文獻數字化是對畢摩文獻最好的保護方法,也是普及彝族文化,畢摩文化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張邡:關注中國彝文古籍保存現狀[J].中國民族,2005.10

[2]李仲良等:云貴彝文古籍收藏與數字化保護現狀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科研項目“彝族畢摩資格及職業等級認證標準研究”,課題編號:YZWH1814,此文為項目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