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性科學地引導建構母語能力
——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對教學改革的引領價值芻議

2019-05-29 11:43劉笑天
中國考試 2019年1期
關鍵詞:母語思維語文

劉笑天

(濟南外國語學校,濟南 250107)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所撰《論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一文中指出:“面向新時代,高考改革要適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的根本方向,逐步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體系。高考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突出對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全面提高科學選才能力,助力實現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盵1]高考如何充分體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是我們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德國著名學者洪堡特指出:“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盵2]從這一角度論,我們的母語教育將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空間,甚至決定一個民族的精神格局。依此論斷,高考語文負載的文化使命可謂任重而道遠。

在“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高考核心功能中,最受重視而又最被忽視的是“引導教學”。之所以說它受重視,是因為高考對高中日常教學的影響強勢、無所不在;對教學的實踐操作層面而言,它的實際影響甚至遠遠超過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許多基層學校、一線教師和家長理所當然地把高中教育等同于“應試教育”,吳非先生比較形象地比喻:“高中三年,每天上課不離高考,‘課堂教學考試化’,猶如一直‘只吃第五塊餅’。這種教學的危害,在于讓學生對教育產生了錯誤認識。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生沒有聽到來自學?;蛏鐣牟煌曇??!盵3]可以說,這種過度重視,并不是對高考“引導教學”功能的正確角度,相反,是一種誤讀甚或戕害。說“引導教學”被忽視,是因為對這種功能的內質缺少正確的解讀和貫徹,把教學實踐等同于“應試”并非重視,而是一種嚴重的低估。

就高考語文而言,除去育人功能之外,它的價值在于引導師生共同構建母語語言文化的知識、能力、素養系統。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表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盵4]4可見語言學習強調“習得”,即通過有效學習,提升母語的核心素養。

高考語文對教學實踐的引導功能體現在哪些方面?筆者認為,核心在于引導教學重視母語的文化屬性,通過深度生活化的學習,整體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及梳理構建符合母語學習規律的路徑與方式。下面嘗試以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為例,闡釋高考語文在對教學的引導功能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1 樹立文化價值取向,重視母語文化屬性

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母語屬性,最早的課程名稱是“國文”,始于1906年。這一時期,學生讀的寫的都是文言文,國文所指當然就是用文言寫的書面語言。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1920年北洋政府訓令,將小學一、二年級“國文”改為“國語”(后小學各年級均改為“國語”),并通令自1922年以后,國民小學各種教材一律改為語體文,之后就沿用了小學“國語”、中學“國文”的稱名。1949年,葉圣陶先生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及《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時,第一次使用“語文”作為學科名稱,用來取代當時在小學稱為“國語”、在中學稱為“國文”的課程。葉先生后來解釋:“‘語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盵5]以葉老的學養識見,不可能忽略母語特質,所以“語文”最初是“國文”“國語”的合稱;然而后人的理解卻出了偏差,對“語文”的詮釋紛紜,但無論“語言和文字”還是“語言和文學”最終舍棄的皆是一個“國”字。國人最重“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雖然教育實踐不必糾纏于概念術語,但問題是國民整體語文素養的確在呈衰退之勢。

“國語”也好,“國文”也罷,突出了漢語文教育的本質屬性,有專家指出“學科概念不允許含混不清,學科性質也不允許含混不清。針對母語教學的衰敗,我們有理由說:復興母語,必須從我們的母語正名開始,然后明確其本質,找回其民族特征,否則,再繼續‘語文’下去,母語的學科建設、基礎研究、課程改革還將會繼續衰敗下去”[6]。時至今日,理性而科學的態度是其名可以棄,其實必須究。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學科核心素養——“文化傳承與理解”部分的詮釋如下:“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盵4]5這里對文化傳承的內容作出明確界定,即文化傳承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黨的十九大之后,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高考語文負載的責任必須凸顯,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在此方面的改進尤為突出。

1.1 古詩文閱讀試題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3套試卷的文言文選文均屬于傳記類散文,分別節選自《晉書·魯芝傳》《后漢書·王渙列傳》《宋史·范純禮傳》,出自二十四史,是典范的“淺易文言文”。魯芝身處三國亂世,安境撫民,深受百姓愛戴;“清忠履正,素無居宅”,同僚羊祜高度評價“潔身寡欲,和而不同”;面對牢獄之災和死亡威脅,“口不訟直,志不茍免”,贏得政敵司馬懿尊重。王渙遇事敢于決斷,掃除積弊,境內風清氣正;鏟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兗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肅下屬部門,極有聲威;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他對于疑難案件以及法理難平者,探尋本來面目,盡力還以公正;又能夠揭發奸隱之事,被譽為有神算,去世后百姓仍然緬懷其恩德。范純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兒子,為了免除百姓過重的賦稅負擔,敢于抗言;關懷下屬,處分重在懲戒;在遂州任上對下屬寬厚;鑒察往事,愛護百姓,治事去苛從寬;為人沉毅剛正。魯芝、王渙、范純禮雖然屬于不同時代,但都是清官良吏,私德清正廉明,剛正不阿,長于治理,政績突出,更重要的是寬厚愛民,深受百姓擁戴;從另一個層面說,他們不僅是“官”“吏”,更代表著一脈相承的中國士人精神,由此釋放出的政治理念彰顯了傳統文化的仁政愛民的價值導向。范純禮,不僅得蔭于父親范仲淹獲取官職,更秉承了范仲淹的為人為政風范,如果再擴展到他的兄長范純仁的事跡,從中可以讀到一種醇厚家風的延續,讀到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這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優質元素。這些內容的呈現可以引導日常教學通過閱讀漸染學生的文化傳統,其效果會勝過諸多灌輸說教。

古代詩歌閱讀分別選取中唐天才詩人李賀的七律《野歌》、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七言古詩《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中唐詩人王建的七言古風《精衛詞》。李賀本是唐朝皇室,但是命運多舛,懷才不遇,彎弓射鴻、麻衣沖風、飲酒高歌都是詩人排解心頭苦悶與抑郁的方式,“少年心事當拿云”,雖然處于困厄之中,但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如初春之柳,“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按毫薄盁煗鳚鳌笔侵袊姼璧慕浀湟庀?,嫩黃未綠,遠望如輕煙籠罩,蘊含生機希望?!额}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的前8句寫醉中作草書,宛如臨陣殺敵,在蓄勢、疾書、書成的整個過程中,詩人將滿腔壯志和豪放的英雄氣概運之于書中,表現了高昂的愛國熱情,風格雄健縱肆。陸游愛國情懷一以貫之,考生初高中均學過陸游作品,對此應該不會陌生;報國無門、借酒澆筑也是中國詩歌常態,通過書法藝術的形式抒懷解憂則是本詩特色?!毒l詞》中的精衛為中國古代神話典型形象,精衛堅韌不拔、前赴后繼的奮斗精神學生非常熟悉,詩的后2句“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表現了作者對精衛的贊美。高考對古代詩歌閱讀的考查重在引導學生結合意象、意境、描寫、抒情解讀題目所給定的詩歌,這種閱讀模型的建構對日常教學有多層次的啟發。

1.2 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傳遞革命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精髓

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從選材到測試,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選文節選自當代作家阿成的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作品曾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這篇小說在敘述方式、人物塑造、表現手法上有許多突破性的創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沒有把人物簡單化、臉譜化,既描寫了她堅定的革命信仰,面對酷刑讓敵人一無所獲,同時又是一位深明大義且充滿母性的母親,她對兒子那份期望、愧疚讓這一形象有血有肉。在敘述方式上,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既能表現當代人對趙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現趙一曼精神的當下意義,使主題內蘊更深刻;靈活使用文獻檔案,與小說敘述相互印證,使藝術描寫更真實。在刻畫人物“身上彌漫著拔俗的文人氣質”時,細膩描摹她喜歡丁香花,情趣不俗;時常深情,甜蜜地回憶戰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義與真情感化青年,智慧過人。烈士立體豐富的形象與精神讓小說充滿一種感染力,同時也彰顯了革命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全國Ⅱ卷所選文本《有聲電影》,根據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說改寫,所刻畫的人物是北京市井婦女的群像,文本巧妙地選取她們面對新事物——“有聲電影”所展示出的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現,借助對生活細節的精雕細刻,細致入微地刻畫小市民的集體無意識文化心理:面對新事物強不知以為知,但又從眾趨新,傲慢自大,故步自封,無所適從,焦慮不安。這是那個時代面對新事物的表現,同時也是一種歷時性文化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這種“市民化心理”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也會時時以各種面目再現,需要我們時刻警醒自省。

選取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藝術與審美的形式,把革命先進文化、現代文明意識點點滴滴滲透在學生心田,而不是簡單、粗暴、直白地進行灌輸,這樣做既有效又符合文學閱讀學習規律,應該成為一種具有典型價值的教學導向。

1.3 寫作試題傳達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思想

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全國Ⅲ卷的寫作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材料中選取的背景、節點具有極強的指向性、象征性和隱喻意義,可以使考生的想象空間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新世紀改革與考生同頻共振,考生耳濡目染新時代的新氣象,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構建中國夢想的交響主題。

全國Ⅰ卷寫作題給出的材料是7個關鍵年份已經或者將發生的大事,以此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關注中國的改革發展;引導學生走出書齋,投身到時代中。在回顧過往的基礎上,聯想到17年以后,激發考生的想象力。題目強調了“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及“你”是怎樣聯想和思考的,使考生產生多方面的代入感,既客觀關注“際遇和機緣”,同時帶入自己應該承受的使命及自己所遇到的挑戰。

全國Ⅲ卷寫作題的3條標語濃縮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展現了“發展”的內涵: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追求高速發展,到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再到綠色智慧發展理念?!鞍l展”就是破解當下難題,尋求未來路徑,說好中國故事,體現中國智慧,共筑中國精神。題目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放眼世界,育成家國情懷。

這2個寫作題的材料雖然氣象宏大,但是引導學生感受思考的切入點又是具象的、鮮明的而且富于想象與思考的空間?!笆兰o寶寶”“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天宮一號”“村村通”“互聯網普及率”是具體的事件,又是具有豐富寓意的文化符號?!皶r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時代特色突出,在廣闊豐厚的寫作空間內學生可以選取的材料多元多樣,可以優中選優。

語文學科的學習內容、學習載體和學習范式,都應該體現其本質屬性,也就是母語文化屬性;與此同時,母語文化發展到今天,其內涵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在學習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要理解貫徹新時代精神,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2 深度凝視現實生活,整體提升思維品質

顧頡剛先生在為鄧嗣禹著《中國考試制度史》所作序言論及科舉考試積弊:“所不幸者,有良法而不能濟之以實學,所試科目惟限于經典詩文,馴至流為八股試帖,與民生日用毫發無關;弊之所至,桎梏思想之自由,禁遏創造之能力,國家陰受其禍,重為識者所嘆恨?!盵7]科舉考試題目不貼近生活,缺少人文含量,缺少對整體思維、思辨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引導。從人才培育角度而言,這些積弊在當下的考試建設中都應該避免,在思想深度和思辨精神引導策略上的矮化同樣應該摒棄。

思維品質的實質是思維的個性特征,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6個方面。對其研究的深度,尤其在教學實際中如何提升思維品質,我們還處于萌芽階段。2018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在此方面作出一些有益嘗試,對教學實踐有頗多啟發。

2.1 引導學生深度凝視生活

試題語料外在的變化是時效性,內在的變化也就是實質的變化在于語料的思想深度、人文精神和思維強度?!澳暋薄笆〔臁蓖癸@的是用心體驗、品悟、選擇,而不是簡單地從生活中照搬原生態的經驗進行閱讀,這是高中生進行閱讀訓練的一項優化原則。

全國3套卷實用類文本閱讀中的“量子通信”“科技成果”“互聯網+時代的圖書出版”話題和內容,在現實生活和人文科技思想領域中都是深刻新穎、富于活力和充滿爭議的;更重要的是,選文以及命題的重點不在于照搬生活,而在于啟發學生深度觀察,有距離地凝視,進行有溫度、有含量、有高度、多元化的閱讀,這才是高考改革實質性的價值,語文日常教學亦應該作出實質性的革新。

2.2 強化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

所謂系統思維,就是運用系統觀點,把對象的相互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其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整體性原則是系統思維的核心,這一原則要求無論干什么事都要立足整體,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來認識和把握整體。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在語料選取和試題命制上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意識,比如全國3套試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其中的簡答題或者分析比較基于不同立場、不同寫作重點對同一對象報道的側重點的異同,或者分析綜合高校、企業、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上的協作關系和各自作用,或者概括說明“互聯網+”影響下的圖書出版業的變化。以此延伸到語文閱讀教學,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空前豐富,閱讀教學應當強化閱讀的量與質。閱讀教學中的群文閱讀、主題閱讀屬于中觀層面的改革,以一個“主題”為統帥,選取內容、風格、手法中的一個點切入,或相近、或相關、或相逆、或相反,思維獲得密集訓練,跳出單篇文章閱讀的窠臼,不再把一篇文章大卸八塊、零打碎敲,從更豐富的維度對文章進行分析、理解、整合、概括;微觀閱讀也是,抓住一詞、一句、一細節,在同一點上廣取博征,反復咀嚼,強化學生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2.3 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不僅本身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品質,而且是核心素養的基礎。當今全世界共同倡導的跨學科核心素養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創造創新能力(Creativity)、合作協作能力(Collaboration),其中的創造創新能力是以批判性思維為前提的。

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對批判性思維和思辨意識的考查是亮點之一:論述類文本“大數據背景下的被遺忘權”思考技術對人類個體乃至社會的支配和壓抑傾向;“城市的文明彈性”思考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困境和問題;《微紀元》描寫人類對自身命運的焦慮與希冀;《有聲電影》雖然以喜劇形式呈現,卻飽含對國民劣根性的反諷;全國Ⅱ卷語言文字運用題所選語段,對戲曲繼承與創新出現問題的批評;等等。這些試題及材料給予學生思考的內容都不是膚淺的、輕飄的,而是富于思維空間,充滿思維張力,引導學生增強責任使命意識,關注現實與未來,關注他人、社會并且反省自我。相對而言,語文教材建設更多注重的是語言層面的“典范性”,從選文到學習活動的設計在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上存在滯后,教師對學生的日常閱讀指導受個人知識結構和教材選文限制,也存在能力不足等問題。

全國Ⅲ卷寫作題的3條標語,以“發展”一以貫之,記述中國發展的主旋律;但是也并不回避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第一條標語中的“時間就是金錢”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第二條標語的“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也是具有彈性空間的,部分時段、部分區域違背可持續發展規律,唯GDP是求,缺失和諧綠色發展智慧,這類反例和教訓是發展進程中的不和諧音程,引導我們的學生具有正視、批判的勇氣和力量,寫作的立意空間和批判導向極富價值。再比如,全國Ⅱ卷的寫作題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可以表達尊重客觀現實,走出思維定勢;可以記述堅守自我認知,做到以理服人;可以贊頌樹立全面思維,追尋問題真相;可以抒寫對理性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敬意;等等。日常教學的寫作訓練,從材料選取,立意導向引導,都應該作出積極探索,以培育學生的理性態度、探究習慣、批判意識和科學思維方式。

情懷的溫度,思維的品質,思想的重量,2018年的高考語文試題一樣也沒有缺失,我們的語文日常教學也一樣都不能少。

3 聚焦關鍵能力培養,梳理母語學習思路

如何提高學生乃至整個國民的母語素養和能力是一項極為巨大的課題和工程。語感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構建語感、如何通過語感提高學習者的母語能力,一直是一個難題。多數人認為語感不具操作性,實用價值不高,所以非常期待梳理出母語學習的路徑和譜系,建議少一些學理層面的高論,而多一些操作層面的措施。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有益嘗試。

為有效落實財政稅收監督管理機制,需要加強各部門工作監督,與行政管理模式創新,促使各個監督管理模式結合,約束財政稅收監督行為。同時積極借鑒國外財政稅收監督管理工作經驗,確保監督管理機制創新完善。

3.1 以語言的母語特質為核心進行訓練

要解讀民族的文化精神,最科學合理而又富于效度的通道和密鑰就是它的母語語言特性。比如從古詩鑒賞分析,李賀《野歌》中“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中的“寒風”“春柳”“煙濛濛”等意象背后蘊含的“不遇于時而又樂觀自勉”,是中國士子特有的文化心理和風貌;“男兒屈窮”中“窮”對應著“達”而并非“富”,它的文化意蘊豐富異常,屬于文化譜系中的基本語匯。陸游以雄健豪邁之筆墨抒寫報國無門的悲慨,王建對精衛精神的解讀,屬于鑒賞能力培養的常態課文和必修課程。

語言運用和表達的試題設置同樣匠心獨運。2018年全國Ⅱ卷第21題要求以母句“諸子爭鳴、造紙印刷、筑長城開運河,中國人民具有偉大的創造精神”為示范,續寫3句話,答案如下:

墾田拓海、抗災治水、脫貧困奔小康,中國人民具有偉大的奮斗精神。

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御外侮衛家國,中國人民具有偉大的團結精神。

開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強國謀復興,中國人民具有偉大的夢想精神。

無論句式、修辭、邏輯、內容皆與例句一氣呵成、連貫緊密。仿句的訓練方式淵源既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本題在內容上也關聯密切,組成一個整體,詮釋“中國精神”。

3.2 結合語境提升語言運用得體的能力

不是把語言能力考查簡單化地視為一個靜態的考點,而是把它作為母語能力構建的一個過程,把它置于一種具體的語境之中,在解決測試問題、完成模型建構的同時,達成能力培養的目標。如2018年全國Ⅲ卷第21題:

21.某同學擬了一個被拒絕后常見的4種反應及應對方式的構思框架,請把這個構思框架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00個字?!氨痪芙^后”點明具象化的小語境,答案除了必須符合題干明確提出的要求之外,在內容上還必須包括4種反應及其應對方式。組織此題答案,要注意話語的完整性和流暢性,因此,在開頭必須有一句話指出語境,后面的內容應該將框架圖中所有的內容組織進去,同時注意詞語的準確和表達的清晰。

再如全國Ⅲ卷第20題:“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內容,其中有5處不得體,請找出并作修改?!笔招耪邽槲膶W院教授,語境為教授從教50周年。從得體的角度修改,答案為:“教書”改為“從教”;“光臨”改為“前往”或“參加”;“惠贈”改為“奉上”“奉送”或“敬贈”;“先睹為快”改為“指正”或“斧正”;“快來了”改為“將至”或“將臨”。全國Ⅰ卷第20題:“下面是某校一則啟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5處不合書面語體的要求,請找出并作修改?!睆恼Z體角度修改,答案為:“堵住”改為“堵塞”;“管子”改為“管道”;“換掉”改為“更換”;“打算”改為“計劃”;“正遇上”改為“正值”。2個題目難度不大,其共同之處在于設置具體語境進行語言訓練,改正后用詞準確優雅,與文段整體風格保持一致。

通過考試,學生從中不僅可以學到遣詞規范、正確的重要性,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母語語言文化的內涵,體悟到如何提升母語文化素養,如何使語言表達趨于得體優雅。駕馭語言的能力往往從習得中來,重點不在于識記名詞術語、不在于分析語法功能,而在于“用中學”。語言得體看似不難,無非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對什么人說什么話,用什么語體說什么話,但實際情況卻是不得體的現象俯拾皆是。在系統學習母語的高中階段,應該強化語言得體訓練,大量結合文體、文化、遣詞、句式等專項練習,提高駕馭母語的關鍵能力。

3.3 強化探究意識,完善學習路徑

強化探究意識,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領域,拓寬能力范疇,面對全新語言背景提高能力素養。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最后一個簡答題,往往滲透較強的探究意識考查,2018年全國Ⅰ卷第6題“小說中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全國Ⅲ卷考查“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的關系”,這2個知識點在小說研究領域早已是基礎知識,但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尚屬于新成果,以此引導我們在教學中拓展新領域,更新知識庫,培養學生的實際閱讀水準。與此同時,2018年的高考語文試題注重信息整合加工、辨析推斷方面的策略考查以及信息遷移應用考查?!盎ヂ摼W+”時代,語言能力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本質性改變,不管愿意不愿意,它不可拒絕地變成了必須面對的“已然”,我們的日常教學也理應作出回應和強化:拓寬閱讀視野和閱讀文體,不局限于課文和課本,以及以它們為坐標構建的知識系統,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路徑。

如本文開篇所論,高考改革和日常教學的良性關系是理性互動,相互引導,此方的過于強勢其實也就意味著對彼方的低估。進入新時代,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呈現出的革命性變化——對母語能力本質屬性的確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優化、對母語學習思路的梳理,對母語教學改革的取向、走向均有實質性的啟發與引領價值。

猜你喜歡
母語思維語文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母語
母語教育:從美出發
論《遠大前程》的語言特色及其母語遷移翻譯
語文知識連連看
語文妙脆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