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招生“唯分數”的兩難困境:觀念及制度的根源

2019-05-29 11:43張會杰
中國考試 2019年1期
關鍵詞:考試分數總分公平

張會杰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62)

1 “五唯”評價場域中的“唯分數”

在我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絕大多數高校面向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僅僅依據高考分數而不考慮其他因素進行錄取的[1-3]。在“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簡稱“五唯”)評價場域中(如圖1),“唯分數”是我國高??荚囌猩贫鹊年P鍵特征?!拔ǚ謹怠钡幕竞x是只注重考試分數,以考試分數作為選拔人才的唯一評價標準。分數至高無上,自然而然成為學生、家長乃至學校一致追求的教育首要目標,由此導致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亦成為我國教育領域曠日持久的經典問題。陳玉琨先生曾概括稱之為“沒有高考分數,就沒有今天。只有高考分數,就沒有明天”。從學術界的研討到街頭巷尾的清談,種種希望和失望都折射出“唯分數”議題的兩難困境?!拔ǚ謹怠笔潜仨殢母旧峡朔闹贫缺撞??“唯分數”何以在我國成為頑瘴固疾,其癥結——觀念及制度的根源何在?要破除“唯分數論”,做到對癥下藥,上述問題的進一步辨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圖1 教育體系內外的“五唯”評價場域

2 “唯分數”為何是必須從根本上破解的制度弊病

2.1 單一測試具有局限性,難以準確測出學生的非智力特質

動機、情感、人格,以及對他人與公共利益的關心等非智力特質對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從考試測量學的基本原理看,單一的測試尤其是紙筆測試有著天然的局限性,難以準確測出學生的這些非智力特質??婆e考試千余年中“庸人多于非常之士”[4]可充分證明單一測試自身的局限性。為此,美國教育考試從業人員普遍遵從的行業標準——《教育與心理測試標準》(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明確規定:“在進行對學生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決定時,不能單憑考試分數,還必須依據其他信息?!盵5]198西方尤其是美國高校招生錄取學生時,除測試分數外,學生的求學動機、學習意愿等一般都會納入考量。2014年高考綜合改革啟動后,部分省市和高校試點的綜合評價招生,其中高校自主綜合測試環節的著眼點即在對學生的非智力特質進行面試或其他手段的全面考核,以克服單一測試的局限性。

2.2 分數的細微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不利于科學公平選拔人才

在我國,高校招生采用分省定額,以省級行政區劃作為常模參照的基本單位。每個省的考生群體幾萬、幾十萬甚至近百萬,同一分數的考生成百上千,在考生總分相同的情況下,招生辦法要細化到根據優先科目的得分差異來區分考生。實際招生中“分分計較”被推向極致,“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成為高中學校常見的勵志標語;然而,特定考試分數的細微差異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數必須相差到一定程度才能合理地推測考生水平真的不同[6]。此外,大家應該都知道,物理測量都有難以消除的誤差存在,作為對人的某方面特質進行測量的教育考試更是會存在誤差。不難看出,僅僅依賴考試分數的細微差異進行錄取并不具有技術合理性,不利于科學公平選拔人才。

2.3 各科分數直接加和后按總分排序的招生遮蔽了考生認知結構的差異

在“唯分數”招生機制下,考生各科分數直接加和,然后按照總分從高到低排序錄取,從教育評價價值判斷的合理性看,考生認知結構的差異被遮蔽。在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均強調專業本位和體系化的趨勢下[7],高校不同專業對學生的學科優勢本應有不同的要求,由易測的科目考試分數取代對人的整體考查,招生工作被簡化為僅由計算機系統自動篩選即可完成,不具備絲毫價值觀念的機器足以輕松勝任。用這種簡單粗放、片面化的刻板評價代替對學生的全面評價,看起來公平,卻是不科學,甚至是荒謬的。1929年,錢鍾書先生報考清華大學,英語滿分,國文接近滿分,數學成績只有15分,3科總分不足215分。假如當時的招生規則是按總分從高到低錄取,錢鍾書先生在英語和國文方面的絕對優勢必然被徹底掩蓋,繼而毫無懸念地被清華大學拒于門外。

古今中外,現代化的選才取士主要通過“才”的大小決定人才的取舍與去留,秉持“能力本位”幾乎是毫無爭議的基本原則;然而,究竟是錄取總分更高的、還是錄取單科更優異的,倚重的卻是不同的價值觀和人才觀。在分工日益細化和專業化的當代社會,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突出貢獻更多取決于其最擅長的優勢領域,正所謂用人之長、人盡其才[8]。大量事實表明,把各門學科分數加和求總分,甚至把其他一些因素折算成分數計入總分,最終按總分從高到低排序錄取是一種操作雖簡單但危害很大的選才模式[9]。

2.4 當招生“分分計較”,基礎教育自然異化為“唯分數”的應試教育

基礎教育肩負著培養合格勞動者,以及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生源的雙重使命,有自己獨立的教育目標和支撐該目標實現的課程體系及教育教學活動;然而,當考試分數成為高校錄取的唯一依據,且優秀大學競爭十分激烈時,出于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基礎教育自然窄化為“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的應試訓練,高中學校主動削弱乃至放棄對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責任,學生的個性發展、興趣特長、人格養成、社會關懷等難以直接測評的教育內容被堂而皇之地架空虛置。從高考“指揮棒”對基礎教育的導向上看,高考“唯分數”招生機制在為國家和社會選拔大量人才的同時,對基礎教育也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中小學教育尤其是高中與初中教育的基本現實是應試教育一統天下,且應試教育強度越來越大、難度越來越高,學生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從世界范圍看,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取需要考試,只要有考試和競爭性的選拔,“指揮棒”效應就不會消失,關鍵問題在于“指揮棒”如何指揮,指向哪里。有研究對中美兩國精英高?!本┐髮W和耶魯大學的本科生高中階段的學習狀況及進入大學之后的綜合表現進行對比發現,中美兩國的“高考”準備都是一個應試過程,只是應試內容不同,備考行為模式各異。進入大學后,中美兩國精英學生都具備精英性的個人品質,包括勤奮、堅持不懈、抗壓能力強和個人主動性;但在學習狀態、文體志趣、戀愛觀等方面,北京大學與耶魯大學的學生存在差異[10]。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的徐凱文先生曾揭示:“30.4%的北大新生厭惡學習,認為學習沒有意義;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在活,最極端的情況是已經放棄了自己?!彼堰@種現象稱為“空心病”,是價值觀虛無導致的心理障礙[11]?!翱招牟 焙汀熬碌睦褐髁x”成為當代中國大學生的一種標簽。

3 “唯分數”何以成為我國考試招生中的頑瘴固疾

閻光才先生曾指出,就理想化的教育追求和實質性正義而言,“唯分數”的高考制度雖不至于是“大惡”,但它于現實之中對人性之戕害卻是顯而易見的[12]。單一的高考分數決定著整體的、綜合的錄取考量,其弊病是顯而易見的,由此,自1984年開始試行保送生制度、2003年啟動自主選拔錄取等系列改革,破除“唯分數”、扭轉“應試教育”日益成為高考改革政策目標的關鍵詞。盡管歷次改革屢屢倡導、高校招生文件也都宣稱要“德智體美全面衡量,擇優錄取”,但實然的招生卻總是演變成幾乎完全“唯分取人”?!拔ǚ謹怠睂医恢?,成了打不倒的“不倒翁”?!拔ǚ謹怠焙我猿蔀槲覈荚囌猩屑值膶嵺`難題,甚至頑瘴固疾?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

3.1 公平為首而非效度優先的觀念根深蒂固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考試選拔制度中,公平選才一直是執政者和社會大眾頗為關注的一個方面,也是所有政權努力追求的目標。正如《教育與心理測試標準》所揭示的,公平至關重要,但并不完全是一個技術概念,關于公平的定義和解釋隨不同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而變化[5]49。社會文化、觀念習俗等一直深刻地影響著公平的操作性定義及具體的實施辦法。在我國,破除“唯分取人”的招生錄取機制與“分分計較”公平客觀的矛盾及爭論古已有之。長期研究科舉及高考制度的劉海峰先生曾明確指出,高考中的公平是指基于考試成績的公平,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不以考試分數為錄取的唯一標準,用多元渠道和多樣方式考核錄取學生,綜合考查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不拘一格選拔大學新生,最有效率①以往文獻多以“效率”指稱,本文認為用測量學術語“效度”更準確。,然而由于沒有剛性標準,這種方式容易出現弄虛作假和后門盛行,因而往往走不通行不遠。通常情況下,一項選拔制度最初雖也能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但在長期實行之后,往往會演變為公平優先,兼顧效率[14]。

在我國,社會文化與觀念習俗雖然也承認“分數至上”的諸多局限,可一旦關涉到公平,更占上風的觀念常常是:沒有考上,大家都服氣;而其他選拔方式,權勢、關系有可能發揮作用,大家就不服氣?!胺謹得媲叭巳似降取?,名落孫山者雖然難免會有挫敗感,但也只能怨自己水平不夠或運氣不佳,哪怕迷信自己“命不好”,卻無從責怪他人或社會,即使是離錄取分數線只差一兩分也是如此;但如果是覺得競爭機制不公平而落榜,他們怨恨的則是制度設計者,還可能對政府和社會產生抗爭心理,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高考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公平為首而非效度優先的觀念根深蒂固,以至于不少學者和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如果不以考試分數作為錄取的首要標準,極可能危害公平競爭機制,弱勢家庭子女將更被邊緣化。因此,學者們大多主張:高考改革必須首重公平,只有在基于公平的前提下穩步推進,才可能使改革的教育與社會成效實現最大化[15]。作為高考改革穩健派的代表人物,劉海峰先生認為,公平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公平競爭是高考制度的靈魂和根本,目前高考仍是首重公平,未來的發展必是走向公平與效率的兼顧與平衡[16]。

3.2 社會誠信機制缺失,主觀評價難以得到大眾的信任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由于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差序格局,人們主觀性強的價值判斷常常會背離普遍主義原則,自覺不自覺地摻雜著親疏遠近的人情請托以及對更高位權力的逢迎。綜合評價必然涉及主觀評判,因人情、關系、權勢的困擾,淡化分數的招生機制不可避免地遭遇社會誠信缺失帶來的諸多挑戰,極有可能出現不公平、不公正的暗箱操作。即使進行主觀評價的評價者完全客觀、科學、公正,由于缺乏社會誠信機制的監督和公證,仍然難以得到大眾的信任和認可?!拔ǚ秩∪恕闭猩鷻C制有助于抵制權貴的請托,有助于減少招生過程中的違規行為及各類腐敗現象。由此,在我國,不管是學界高峰論壇,還是民間街頭巷議,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高考改革要從根本上破除“唯分數論”,必須建立健全完備的社會誠信機制。只有當社會誠信機制建立健全、可以有效監督評價者的評價行為和評價過程、可以約束評價者的自由裁量權時,高考改革破除“唯分數論”才具備了現實基礎。

3.3 在現行招生制度的條件約束下,“唯分數”操作效率高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嚴格按照考試總分從高到低排序錄取才是公平,也是更具效率的實踐形式,這一樸素觀念在我國深入人心?!拔ǚ秩∪恕笨陀^剛性,除了符合不少人的公平期待,操作效率也很高;相反,淡化考試分數的主觀評價需要投入的人力、精力和財力則會大幅增加,西方國家的高校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就是全年全天候的專業工作。我國試點過“綜合評價招生”“三位一體招生”的高校均表示,破除“唯分數”后,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雖然邊際成本遞減,但選拔成本總體上是提高的,選拔效率有所降低[17]。在現行招生制度的條件約束下,由于錄取時間相對較短,破除“唯分取人”可以說是不切實際的。

除了招生環節的時間安排,我國高校招生的宏觀制度框架是考試事務與高校招生錄取均由教育行政部門下設的省級考試機構負責統籌規劃及組織實施,考試實施主體與高校招生錄取主體合一,高校始終處于從屬和配合的地位。從考前填報、到估分填報、再到知分填報,從順序志愿、到平行志愿,招生領域的這些改革使各個院校的錄取分數范圍顯著變窄,高度“收斂”[18]。高校招生時分數的作用被推向極端,與破解“唯分數”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雖然國家已對農村和貧困地區考生設立了照顧政策,這些學生被重點大學錄取的機會得到進一步保障,但是類似錢鍾書先生的這種情況,現行的招生制度還不能保證其入學機會。是錄取總分更高的,還是錄取單科更冒尖的,如果應當錄取單科更冒尖的,冒尖要冒到什么程度,選拔標準的大方向及內部的詳盡細則離不開來自高校的以專業大類為基礎單元的專業判斷。盡管本輪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已經在專業大類招生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改革步伐,但當前的大類招生立足點僅局限在高校對考生選考科目的規劃和要求上,高考分數的功用沒有絲毫淡化,統一招生渠道依然是以高考分數作為唯一依據選拔生源?;謴透呖贾贫群蟮臍v次高考改革,在省級考試機構而非高校作為招生主體的制度安排下,人們實在也難以尋找到一個能夠與之比肩的相對剛性、規范化且值得信任的制度[12]。

從上述方面看,在現行高考招生機制下,“唯分數論”的選拔觀念與“唯分取人”的制度實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直接導致理論與實踐的兩難困境,也為從根本上加以破解帶來了難度。伴隨我國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由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向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轉變,固守“求才之道不足而防奸之法有余”的“唯分數論”,其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盡管剛性遴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招生過程中的違規行為,卻以教育本體功能的異化,以犧牲絕大多數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為代價。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精神文明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經到了超越“唯分數”這樣一種簡單粗放招生機制,朝向更加以人為本、以技術支撐科學管理,從而使結果更具實質公正的歷史發展階段。

猜你喜歡
考試分數總分公平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笨柴兄弟
第59屆IMO團體總分前十名的代表隊及總分
考試分
透過試卷分數查找知識能力缺陷
一年級下冊期末考試
一年級下冊期末復習題
公平的決定
考的不好沒關系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