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課堂情境問題設置與開放性思維培養

2019-05-29 10:31孫文華
新一代 2019年3期

孫文華

摘 要:本文針對高考全國卷開放性試題對學生開放性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背景下,結合中學歷史教學實例對歷史課堂情境和問題串的設置來探討對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全國高考開放性試題;課堂情境問題設置;開放性思維培養

全國高考卷中的開放性試題追溯至2010年,歷經幾年變遷有鮮明的延續性,即“保持學術高水準,考察學生平素之學養,考察學生運用歷史思維去獨立地解釋歷史事物的能力”①。面對這一趨勢,中學歷史教師需要更新陳舊的教學觀念和對史實單一的評價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開放性思維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那么,中學歷史課堂情境問題設置能否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通過問題的設置和充分的討論來提升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值得我們深入的探討。本文將結合中學歷史教學實例對歷史課堂情景和問題串的設置來促進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進行探討。

首先,在構建系統的時空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一些爭議性的材料引入到教學中去啟發學生。通過這些材料創設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構建時空秩序知識體系及逐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和評價問題的開放性思維。

如引入如下材料:“1937年開始,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被正式定為美國的聯邦法定節日“哥倫布日”。而哥倫布日在當代成為最具爭議的節日之一。

美國總統特朗普說: “歐洲人的永久到來...是一個變革的事件,不可否認地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過程,為我們偉大的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公告中宣布承認哥倫布的探索精神。但他說,國家應該“也承認在歐洲新移民到來之前,長期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美洲原住民的故事,及其所反映的痛苦和苦難?!泵绹〉诎踩巳珖髸敝魅瘟_布特?霍頓曾說:“我們對那些不是原住民寫的,受眾群也不是原住民的歷史資料總是持懷疑態度。這段歷史不是我們寫的”。也有人指出,歷史上所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說法是以歐洲為中心,實際上,北美大陸早就有了原住民。由于哥倫布以為他抵達的是印度,所以把這些原住民稱為“印第安人”?!?/p>

開展放性問題:歸納以上幾種觀點,分析他們的立場分別是什么?你覺得他們提出觀點的理由是什么?當代價值觀中提出你的觀點并用史實證明你的觀點(引導學生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當代全球一體化,近代化價值觀,西方國家,亞非拉國家等角度提出觀點并進行論證)。思考是否有更好方式來推動全球一體化?分析為什么當時的評價和現在的評價會不一樣?在當代價值觀中如何看待新航路開辟?它對我們當代社會有什么影響或啟示?對未來社會是否有影響?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思考。這幾個方面的問具體能解決到哪個程度需要視學生的學習進度而定。

第二,在歷史課堂中,通過設置課堂前后沖突或相反的情境引發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和提煉觀點的開放性思維能力。

如學習戊戌變法時我們可以設置情境,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不到三年之后,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清末“新政”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戊戌維新時的改革方案。連頑固派的首領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認“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

通過設置慈禧太后前后態度的轉變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出問題:分析慈禧太后在戊戌政變和清末“新政”的不同決策的原因?她代表著哪一部分人的立場。而面對戊戌變法,頑固派,改良派,革命派的態度如何?他們的價值取向分別是什么?戊戌變法對這些派別有哪些影響?哪些因素導致了戊戌變法的發生,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嗎?如果在當時時代背景下,你認為哪條道路才是最好的選擇,為什么?是否還有別的道路來實現救亡圖存?在當代價值觀中我們如何評價他們,他們對社會帶來了哪些不同的影響?通過設置課堂前后沖突或相反的情境引發問題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并提出自己觀點的意識習慣,有利于學生開放性意識的形成和開放性觀點的生成。

第三,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高質量的材料題來設置情境問題進行一題多解及觀點的提煉訓練,來提高學生的開放性意識和提煉觀點的能力。

如(2017·全國Ⅰ卷高考·42)要求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

圖表反映的是14—17世紀東西方兩大文明發展的不同趨勢,引導學生將表格內信息進行歸類整理,找出與所學歷史概念或時代背景相對應的邏輯關系。找出邏輯關系之后,提問:表中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可以從哪幾個角度擬定論題?從這些角度出發你能擬出哪些論題?

本則材料可以中外思想文化發展演變、中國與西方的相互交流、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等角度自擬論題,從全球史觀分析,可以論證新航路開辟后促進了各地區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也可從橫向上對比同一時期中國與外國在政治、經濟、對外關系、科技等方面的不同。論題可以是:14—17世紀中外交往密切、明朝對外交往的內容豐富、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中外交往、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差異性、明代朝貢貿易與殖民貿易的差異性、明代傳統科技與近代科技的差異性等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觀點,并引導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論題進行論證。

第四,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培養需注重對學生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的養成,需要科學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領。

開放性思維有了科學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領才不會因失去邊界而誤入歧途?!暗赖碌幕?,信仰的缺失,民族凝聚力的減少,所以加強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極其重要③”。當代中學歷史教育背負著引導學生的道德,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加強民族凝聚力的歷史使命,學生需要立足唯物史觀等其他史觀來對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事物的本質進行分析評判,立足家國情懷對歷史事物的立意和價值進行判斷。二者是學生面對開放性試題自主做出有價值的判斷,提出有價值的個人觀點的最根本的基礎所在。這是對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這包含了學生個人的價值立意和歷史哲學觀念的最高素養,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點滴中去引導。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要在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領下,設置相關情境問題,用開放的心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提出觀點,論證觀點,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歷史學科思維,在解決問題中思考,在思考中獲得新知。

參考文獻:

[1]張漢林.《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18年第13期

[2]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學會提問[M].吳禮敬,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第2頁

[3]楊寧一.《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回顧和展望》.2017(03):3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