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我兄弟

2019-05-30 23:47耿立
安徽文學 2019年5期
關鍵詞:高漸離鮑叔牙貞觀

耿立  

我一直想寫一篇文章:《你是我兄弟》,敘寫文森特·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奧。梵高一生經濟困窘,無論是畫筆顏料,衣物爨食,時常闕如,只有靠提奧接濟,方可勉強度日。弟弟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與崇拜者,他知梵高,他懂哥哥。提奧是梵高精神的盾牌,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沒有提奧就沒有偉大的梵高藝術。人們認為,包括梵高自己也在信中說,弟弟提奧是他的至親、知音和支柱。

在法國奧維爾麥田,梵高創作了生前最后的一幅作品《麥田上的鴉群》。也正是在這塊麥田里,梵高朝自己的胸口開了一槍,但他并沒有立刻死去,而是掙扎著回到了小旅館。兩天后,梵高死在弟弟提奧的懷中。生命的最后,他對提奧說了一句話:悲傷永無止境。

梵高去世六個月后,提奧也追隨他的兄長去了。

文森特·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奧是血親,但,在血緣之上,還有一種你是我兄弟的那種不求報償、人我兩忘的境界,更加珍罕,更加令人神往。

多年前,我在大學的講臺上,為學生講解《管晏列傳》,總想到梵高和提奧?!豆荜塘袀鳌分泄苤俸王U叔牙的友情敘寫,使我心動,我在參與數個版本的《大學語文》的編寫時,放棄荊軻與高漸離,放棄垓下之圍,放棄鴻門宴,而力主把這段罕見的友情傳播給當下,不至于淹沒在輕薄的當下。

也許在歷史的縫隙,在人生的各階段,看到了太多的背叛和傷害,血緣親情的,同一陣營的,敵對營壘的,男女私情的,告發告密與臥底,踩著別人的尸骨和鮮血的騰達。兄弟反目連魯迅也不能避免,手足相殘連李世民也心狠手辣。

所以,我很珍罕這樣的歷史瞬間,管仲和鮑叔牙。這是一個荒寒的時代,各種利益如菌種充斥四周,看不見避不掉,有時膿血一樣潰瘍,有時又潛伏暗處。春秋戰國這段時期,是我們中國人的價值體系、道德觀念得以成型的一個重要基因期。我們的先人種下了種種的因,才有今天種種的果。

每當我在講臺上講《管晏列傳》的管仲和鮑叔牙,慷慨處、激憤處、擊節處曾多次令學生側目,我報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p>

學生則答:“此何人哉?”

整個課堂轟然大笑。

在這個把兄弟當作修飾和冠冕的世間,“兄弟”是一蒙塵的詞。所謂的殺熟,所謂的落井下石,所謂的兄弟妻不客氣。

戊戌年二月的早晨,在濟南歷城鮑山尋找鮑叔牙墓的時候,我對朋友王展說,男人間的友誼是個黑洞,內在可闡釋的東西太多,里面有利用,有依附,有洗腦,大哥就像一個精神符號,叫小弟死,小弟就死,比如宋江和李逵。李逵對宋江的馴順、忠心與依賴正可看作狗與主子的關系。宋江是梟雄,他看李逵可造就,就舍得在李逵身上投資,既花銀子,也花時間和感情。李逵初見宋江,宋江又是送銀子,又是帶李逵喝酒,對他那魯莽的行事一味微笑著任從,你說需要銀子還債,便給你銀子還債,你說小盞吃酒不過癮,便吩咐酒保專給你換大碗,看你吃魚吃不飽,又專為你要了兩斤肉,臨別還送了五十兩一錠大銀。宋江這樣的感情投資就如馴熟一條狗,養狗還要骨頭,還要耐心,等養熟了,那狗就忠心在骨。宋江因題反詩入獄,戴宗因受知府差遣進京需離開一段時日,李逵怕貪酒誤了宋江飯食便“真個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伏侍,寸步不離”,這樣的形態與忠實的狗子何其相似。狗是主人的寵物,主人與狗難免也產生感情,宋江說“他與我身上情分最重”,而狗呢,主人是有生殺大權的,于是李逵說“我夢里也不敢罵他,他要殺我時,便由他殺了吧”。

宋江帶數人元夜上東京時,曾對李師師戲稱李逵是“家生的孩兒小李”,難道這種戲稱可移用到武松、魯智深身上?李逵在宋江眼里不是家奴不是狗子又是什么?

在鄉間生活時,那些鄉間的草臺班子多搬演桃園結義劉關張兄弟的情義,老父親常講的也是關二爺在曹營時時想著大哥的情景。當關羽辭別曹營,曹操追趕關羽的時候,我們老家的那唱詞真是鄉土味十足,令人發噱,更襯出劉關張的兄弟情分。

曹孟德在馬上一聲大叫,

關二弟聽我說,你且慢逃。

在許都我待你哪點兒不好,

頓頓飯包餃子又炸油條。

你曹大嫂親自下廚燒鍋燎灶,

大冷天只忙得熱汗不消。

白面饃夾臘肉你吃膩了,

又給你蒸一鍋馬齒菜包。

搬蒜臼還把蒜汁搗,

蘿卜絲拌香油調了一瓢。

我對你一片心蒼天可表,

有半點孬主意我是屌毛!

當老父親模仿鄉村版的曹操唱出這樣樸野的文辭,我看到俗到極處的可愛。

當然,所謂的兄弟之間的背叛利用的個案更多,史不絕書。由此,我們回頭看鮑叔牙與管仲,在鮑山之晨,我想到,這海拔不過百米的鮑山,卻是古代男人間友誼的高海拔,我們今天來尋找和憑吊的,是友誼寬闊,還未淪落背叛的時代。在鮑山的山腳下一個住宅小區的旁邊,我們找到了鮑叔牙的墓。

一抔黃土,幾棵柳樹。

我想在那厚厚的黃土下,埋葬的不一定是鮑叔牙,他的尸骸早已融成了土色,而那地下埋著的是那讓人神往的友誼。

鮑叔牙墓坐南朝北,上下兩層,第一層臺階東側,立一石碑,上書“鮑叔牙墓”,第二層臺階中間,刻有雙龍戲珠石雕,臺階上面用一青磚壘砌成的平臺,平臺正中一個大土丘,周圍用半米高的青磚砌墻,這便是鮑叔牙墓。墓前石碑上刻“齊大夫鮑叔牙墓”,碑前有一石案,一對石狻猊分置左右。

當年桓公封此地予大夫鮑叔牙為食邑。鮑叔牙死后葬于此,得名“鮑山”。據《歷城縣志·山水考》載:“鮑山、鮑邑故城,在縣東三十里處?!滨U叔牙就是以鮑邑得姓:鮑,這里是天下鮑氏的祖源。

我站在鮑叔牙墓前,從這里看鮑山,雖近在咫尺,但被小區的樓房遮蔽,想起曾鞏曾有《鮑山》詩云:“云中一點鮑山青,東望能令兩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p>

自神宗熙寧四年(1071)六月至熙寧六年(1073)六月,曾鞏曾因知齊州軍州事而在濟南宦居兩年,但山東人是不好治理的?!耙坝腥盒兄I,里多武斷之家”(《襄州謝到任表》),“俗悍,喜攻劫,豪宗大姓多撓法”(《元豐類稿》附錄《墓志》)。曾鞏到任后,“無忘夙夜,勉盡疲駑”,他那時到鮑山,是否想到手下能有鮑叔牙和管仲一二人物助自己一臂之力。

杜甫曾到濟南,不知是否到過鮑山,但他寫下了“翻手為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杜甫的感慨是對的,也許是飽經風霜,嘗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經歷太多,才有這憤世嫉俗的詩句。在杜甫的時代,很少見到貧賤之交了。

毫無疑問,今天的人交往是計算利益成本的,講究投資回報率,大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計算精妙,滴水不漏,對貧賤的人疾言厲色如無尾惡狗,對權勢者如逐臭的去勢的宦豎,他們也有兄弟,但他們翻臉比翻書還快。

因這,我覺得,歷史深處應該有鮑山,有鮑山的位置,因它,管鮑之交有了活的例證。

我一直認為,因為鮑叔牙這樣的民族精神資源的稀少,所以千年來,鮑叔牙的故事才被我們民族反復記憶。

到了近世,人們信了這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边@是叢林法則,但這不是放到哪里都可以行得通的,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但人與人之間不僅僅只是利益,不僅僅只有交換,如果只有利益,你是無法獲得真心的朋友。你能找的,只是米面和豬狗,當利益利誘的時候,他會背后捅刀,我們明白,利益之上,還有道義。

有一種美就是一種當世界都拋棄你的時候,它還站在你的身后,這種美知道人性的弱點但包容它,知道人性的自私但認可它。

當世界都背叛了你陷害了你,兄弟我還站在你的身邊。

我要告訴世界,再相信他一次,再相信一下人世還有多種的可能未窮盡,我們看鮑叔牙如何對待管仲就明白。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我們知道,鮑叔牙、管仲兩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多取利潤,鮑叔牙說:“他不是貪心,是因為他家窮?!惫苤偃巫龉俣冀o人辭了,鮑叔牙說:“他不是不長進,是他一時運氣不好?!惫苤俅蛉握?,每次都敗亡逃走,鮑叔牙說:“不要罵他膽小鬼,他是因為家有老母?!?/p>

張曉風有個觀點,是因為鮑叔牙對管仲的期許,是鮑叔牙永遠站在管仲的背后,給世人解釋說:“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是圣人?!惫苤僦缓米悦C自策,真的把自己變成圣人。

我信服張曉風的如此說法,給世人一個解釋,讓我們就可以義無反顧地擁抱這荒涼的世界。

歷史深處有一雙期許的眼睛,這眼睛就是力量的源泉。

我們知道,鮑叔牙和管仲曾分屬兩個不同的利益陣營,齊襄公在位時,邦國無道,隨意誅殺朝臣百姓,人人自危,大家紛紛外逃。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

逃往國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率兵回國爭位。

不是冤家不聚頭,兩方相遇格外眼紅,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銅制衣帶鉤,小白趁勢詐死,騙過了管仲,麻痹了魯軍,而悄悄兼程直入臨淄,得到高傒等重臣的擁戴,得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

《國語》記載鮑叔牙幫助齊桓公求管仲的故事: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被腹唬骸胺蚬芤奈嵘涔讶酥秀^,是以濱于死?!滨U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被腹唬骸叭艉??”鮑子對曰:“請諸魯?!被腹唬骸笆┎?,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被腹拐堉T魯,如鮑叔之言。

其實,齊桓公要殺管仲,要報那一箭之仇。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p>

齊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齊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后來齊桓公依靠管仲,任用管仲,對內改革弊政,致力于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樹立了威嚴和信譽。齊桓公、管仲抑強扶弱,存亡國,繼絕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以至孔子在《論語·憲問》中對桓管霸業這樣評價:“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p>

鮑叔牙對待管仲可說肝腦涂地,一而再,再而三,為朋友著想,而管仲在病逝前向齊桓公推薦宰相人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鮑叔牙不以為忤,他知道管仲以國事為上,不以私情為上。

《史記》記管仲論相,管仲晚年病,齊桓公趕去看他:“仲父,你不能死呀,你死了,我可怎么辦?群臣之中,究竟有誰可以接替您的相位?仲父務必推薦一個合適的人?!?/p>

管仲已經有氣無力,只緩緩說了五個字:“知臣莫如君?!?/p>

齊桓公想了想,問道:“仲父,你看易牙這人怎樣?我曾開玩笑說沒吃過人肉,他馬上就把兒子殺了讓我嘗鮮。這么忠心的人,天下少有?!?/p>

管仲搖頭:“此人不行。愛自己的兒子,是人之常情,他居然不惜殺子來迎合國君,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愛,又怎么會真的忠心于你!”

齊桓公又問:“衛開方這個人怎樣?為了追隨我,他連自己可以繼承的君位都放棄了?!?/p>

管仲搖頭:“他拋棄了自己的雙親來迎合國君,父母死了也不回去奔喪,這樣的人,才真正可怕?!?/p>

齊桓公又問:“那豎貂這人怎樣?為了來侍奉我,他竟然把自己給閹了?!?/p>

管仲還是搖頭:“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這還是人嗎?”

這是《史記》上的記載,管仲否決了齊桓公身邊最親近的三個小人,他沒有向齊桓公推薦鮑叔牙來接替他的位置。比《史記》更早的《呂氏春秋》上面也有一段“管仲論相”:

管仲重病,將不久于人世,齊桓公親往問之,執其手曰 :“仲父,萬一您有個三長兩短,寡人將把國家托付給誰?”

管仲緩緩問道:“那您打算用誰呢?”

齊桓公說:“鮑叔牙,您看行嗎?”

管仲回答說:“不行。我最了解鮑叔牙了。鮑叔牙這個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之為伍,偶一聞知別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若是不得已的話,我看那個隰朋大概還行吧?!?/p>

管仲是鮑叔牙全力舉薦的,可以說,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但在管仲得勢之后,甚至到他臨死的時候,還在說鮑叔牙這個人不行。鮑叔牙是最知管仲的。管仲以前做對不起鮑叔牙的事,鮑叔牙不計較,因為他知道管仲是怎樣的一個人;現在,他不舉薦鮑叔牙,鮑叔牙同樣也能理解,也不計較。

我們為這種超越一般世俗意義的友情而感動,無疑,管仲是巨人,但沒有鮑叔牙的大度和包容,很難說他能無所依憑地成為我們民族令孔子和諸葛亮敬仰的人物。一個巨人的成長,有很多的條件,他自身只是一種,他還要憑借他周邊的人的理解、包容、推舉、尊敬,在這些人給予的溫暖中,他前行,如果沒有這些可以憑依的東西,那么再強大的生命也難免夭亡。春秋時代,我們的民族是健康的,出了那么多星漢燦爛的人物,而到了現在,就如郁達夫所議論的那樣,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我把鮑叔牙的精神看成立著的鮑山,站著的鮑山,層石磊磊,筋骨勃然。是它定義著友誼的邊界就是無遠弗屆,這是令人敬仰的高度。

后來,這種友誼被義氣、兩肋插刀、肝膽相照、生死與共、不棄不離等詮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江湖文化,直到今天還或隱或現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鮑叔牙、管仲死后四百年有荊軻、高漸離,死后兩千年有顧貞觀,吳兆騫。

大家都熟知《刺客列傳》上荊軻刺秦的故事,我獨看中的是易水送別,是高漸離和荊軻的送別,不是燕太子丹和荊軻的爭執,那種逼人送死和督戰的投入要求回報的行為,就是一種可恥的利益的返本。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蹦翘烨G軻和高漸離在易水之畔的悲壯唱和,那是怎樣的一種兄弟間的訣別?蒼涼。悲壯??犊?。我想現在怎樣探察內在的密碼?那是一種兄弟告別,也是一種激勵,是一種誓言,也是一種悲壯的告別,揮手自茲去。

無疑,秦的國家機器是高聳的城墻,而荊軻、高漸離們是雞蛋,但雞蛋卻作為弱小者和正義者向不義的城墻撞擊。雞蛋碎了,但雞蛋的意義被歷史肯定,后世,一代代的雞蛋向城墻撞擊,最終城墻倒塌。

荊軻死了,而在高漸離將灌鉛的筑向秦王再次發起攻擊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兄弟的囑托,兄弟的血不能白流,即使流,也要流到一塊,流到歷史的高處凝結。

荊軻死后,高漸離更名改姓給人家當酒保,有次他聽到主人堂上有客人擊筑,他走來走去不肯離開,高漸離說:“那筑的聲調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笔毯虻娜税迅邼u離的話告訴主人:“那個酒保懂得音樂,私下說是道非的?!敝魅私懈邼u離到堂前擊筑,滿座賓客都說他筑擊得好,賞給他酒喝。高漸離退下堂,把自己的筑和衣裳從行裝匣子里拿出,改裝整容來到堂前擊筑唱歌,賓客們聽了,沒有不被感動得流淚的。這消息被秦始皇聽到,秦始皇召令覲見,有認識他的人就說:“這是高漸離?!鼻厥蓟蕬z惜他擅長擊筑,就赦免了他的死罪,但熏瞎了他的眼睛,讓他在階下演奏以供取樂。誰知暗地里高漸離在筑中灌鉛,把樂器變成了兵器,在荊軻之后,擊筑靠近秦王,因為自己目盲而憑感覺向近處的秦王實施了第二次攻擊。

我被高漸離熏瞎眼睛的隱忍所感動,他的刺秦與燕國無關,與太子丹無關,這是“士為知己者死”,他這是對兄弟荊軻的精神呼應。面對強權,弱小的雞蛋再次起來,以粉身碎骨的姿勢撲向了強權。這是一種早知結局的悲壯,是歷史中友情的大概率,但卻是成功的小概率事件。

我們要深深地銘記這樣的時刻,使歷史顫栗的時刻。

再敘述兩千年后的又一個兄弟的情誼。清詞里人們常吟誦的是納蘭性德,我2000年居住在北京阜成門外地下室的時候,曾把納蘭性德和顧貞觀的詞對著看,來抵抗那冬夜的寂寞與寒冷,當時就背下了他們二人填寫的《金縷曲》,后來也曾用這個詞牌多次填詞。

納蘭性德《金縷曲·贈梁汾》曰:“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竟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边@首詞是納蘭初識顧貞觀時酬贈之作,也是納蘭詞中熠熠生輝的一首絕唱,當看到滿城“人生若如初見”的時候,我心想,把納蘭看小了,他更有深沉的質地,慈悲的愛意。

梁汾,就是顧貞觀的別號,清初著名的詩人,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早年擔任秘書省典籍,因受人輕視排擠,忿而離職。顧貞觀是在四十歲時,才認識納蘭性德的,他說:“歲丙午,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見即恨識余之晚?!蹦菚r,顧貞觀又一次上京,經人介紹,當了納蘭性德的家庭教師,兩人相見恨晚,成為忘年之交。

納蘭性德與顧貞觀心心相印,據顧貞觀說,好友吳兆騫被誣流放,納蘭性德看了顧給吳的兩首《金縷曲》,異常感動,決心參與營救吳兆騫,并且給顧貞觀寫了這首披肝瀝膽的詩篇。

我們看顧貞觀的那讓納蘭心折的《金縷曲》(二首):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

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

這以書信格式入詞的《金縷曲》,是清詞里的名作,康熙十五年(1676),歲在丙辰冬日,京師一派大雪。小冰河時期的北京千佛寺庭院天寒地凍,客居在此的顧貞觀望著窗外天地一白,想起了流放在荒寒千里寧古塔的好友吳兆騫。不禁悲從中來,遂匆匆冰硯下寫詞兩闋。

納蘭后來讀了這兩闋詞,不由泣下如雨。于是,顧貞觀就托付納蘭幫助營救吳兆騫,納蘭慷慨答應:“兄的詞作足以和李陵贈蘇武的詩,向秀緬懷嵇康、呂安的賦鼎足而三。你所托的事,我一定在十年內辦成?!?/p>

但顧貞觀堅持“人壽幾何?請以五載為期”,因為那時吳兆騫已經在寧古塔流放了18年之久。

吳兆騫生于蘇州世家,從小隨父游,有雋才,傲岸自負。他曾對汪琬說:“江東無我,卿當獨步?!?他常把同窗的帽子拿來當溺器,老師責問,他辯解道:“戴在那些俗人腦殼上,何如拿來裝尿?!崩蠋焸饶浚骸按俗赢悤r必有盛名,然當不免于禍?!苯相l試舞弊案發,嚴懲涉案官員后,順治帝還在中南海瀛臺親自復試該科江南中舉試子。恃才清高的吳兆騫依然不改桀驁不馴的品性,聲稱:“焉有吳兆騫而以舉人行賄乎?”于是交白卷,表白自己考試根本不需要靠行賄作弊。事后經禮部、刑部查實,吳兆騫確實沒有行賄作弊,但他還是為在順治帝面前的特立獨行付出了慘重代價:流放寧古塔!

多年以后,在寧古塔出生并長大的吳兆騫的兒子吳桭臣在回憶錄中,寫到寧古塔:“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向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襲裘,久居即重裘御寒也。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p>

顧貞觀因吳兆騫流放寧古塔,曾立下“必歸季子”的誓言。但這個案件是順治欽定,康熙無昭雪之意。顧貞觀多年奔走無果。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納蘭介入,才有轉機。經納蘭父子營救,康熙二十年(1681),朝廷同意吳兆騫以認修工程的名義自贖。十一月,吳兆騫在流放寧古塔23年后,終于重入山海關。出關時,他還是風華正茂的青年,入關時已是頭發皤然的老者。

吳兆騫能從寧古塔活著回來,顧貞觀功莫大焉。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金縷曲》改變了一個流放者的余生。

然而,令顧貞觀痛心的是,歸來的吳兆騫委頓了,身上再也沒有了昔日的那股傲岸自負、鋒芒畢露,而是多了小心,多了暮氣,多了落寞。吳兆騫歸來后的情狀,在他死后,他的妹夫為他寫的墓志銘里曾這樣描述:“初,漢槎為人性簡傲,不諧于俗,以故鄉里嫉之者眾;及漂流困厄于絕塞者垂二十余年,一旦受朋友脫驂之贈,頭白還鄉,其感恩流涕固無待言,而投身側足之所,猶甚潦倒,不自修飾。君子于是嘆其遇之窮,而亦痛其志之可悲也已?!?/p>

歲月弄人。造化弄人。命運弄人。吳兆騫還是吳兆騫,吳兆騫已不是吳兆騫,顧貞觀在《金縷曲》詞作中曾經設問:“問人生至此凄涼否?”

這本來是一種慰安和慰藉,但看到歸來后丟失魂魄的吳兆騫,人們難免追問“性情簡傲,不拘禮法,狂放騰越,四座傾動”的吳兆騫哪去了?二十余年流戍那種傷害,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那種對心靈和肉體的塑造和改造,令人悲傷不已。

更有一事說,《蕙風詞話》卷五有“梁汾營救漢槎事”:“梁汾營救漢槎事,詞家紀載綦詳。惟《梁溪詩鈔·小傳》注:兆騫既入關,過納蘭成德所,見齋壁大書:‘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不禁大慟云云,此說他書未載?!?/p>

關于這事,我是不信的,“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照直了說,這就是要求施恩圖報,我想這是侮辱了顧貞觀,也侮辱了納蘭,這種世俗的市場法則與超越的友誼是侮辱,不是并存,更非兼容。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享年僅五十有三的吳兆騫,到了謝幕的時候了。臨歿語其子曰:“吾欲與汝射雉白山之麓,釣尺鯉松花江,挈歸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豈可得耶?”他留戀的竟不是顧貞觀費盡心力為他爭取而來的結束流戍后的自由,而是流戍了。我不禁為顧貞觀流淚了。

一年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納蘭性德英年早逝。

29年后,康熙五十三年(1714),顧貞觀辭世于故里。

但,友情是注重過程不計結果的,我們需要這樣的友情和品性,我們不能把不計后果只為承諾的精神丟盡,我們需要這種美的精神的承傳。

那天早晨,我在鮑叔牙墓前折了幾枝發青的柳枝,放在他的墓前。我知道,我們現在的內心比什么時候都需要一種包容的精神,兄弟的,社會的,只有有了好兄弟才有好社會,只有有了好社會,才有好兄弟。我們需要那種熏染,那種來自歷史深處的精神。

友情只有在艱難世事的洗滌中才有鉆石的質地,那友情需要淬火,需要經歷。春天的鮑山,下面是晨練的人們,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但他們看到我和王展穿過他們跳舞的隊列,異樣地打量著我們這不速之客,他們不知我們的尋找。在這片土地上,在鮑叔牙生于斯葬于斯的土地上,那種友誼還在嗎?基因還在而不是變異了吧。

鮑叔牙墓前,我折下的柳枝,算是對一種別樣友誼的祭奠,當世界都背叛了你,還有一個兄弟站在你的身后,是因為他想告訴世界再相信你一次,再相信一下這人世還有希望,還有可能。

責任編輯 夏 群

猜你喜歡
高漸離鮑叔牙貞觀
管仲不薦鮑叔牙
淺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貞觀之治的當代啟示
不覺技癢
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
最后一擊
鮑叔牙與管仲
《高漸離》節選
唐貞觀年間“罷大都督府”事考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