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之后“溫病學”興起原因探討

2019-05-31 09:21尚藝婉朱旺旺陳玉龍
光明中醫 2019年10期
關鍵詞:人口遷移宋元本草綱目

尚藝婉 朱旺旺 陳玉龍

溫病一詞首見于《素問·生氣通天論》,其中有“冬傷于寒,春必溫病”的記載。這里所言的“溫”并不是后來所說的“瘟病”。關于溫病在宋元之后驟然興起的原因,各家看法不一。其中主要的說法是在宋元時期(公元1200年前后)氣候的逐漸回暖導致溫病的發生增多[1];也有的學者認為宋元時期戰爭頻繁,而大災之后必有大疫,所以當時瘟疫頻繁,而對應的用寒涼藥治療瘟疫的現象也越來越多[2,3]。但是這些觀點總有些牽強,為什么宋元之前溫病反而沒有傷寒多,偏偏到了13世紀開始變多?要說戰爭的話,那歷史上東漢末年、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也是飽經戰亂,為什么當時溫病不多?這些都沒有人做出過解釋。溫病自古有之,但宋元之前為什么形勢衰微,以“傷寒”為主,而宋元之后溫病會在幾百年間興起達到與傷寒并駕齊驅,成為中醫學中基本理論之一的存在呢?筆者認為,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只有社會有較大的需求,才有相應學說的流行。如果一個學說,不立足于社會需求,那么是不可能繁榮發展下去的。由此可知,溫病的形成,肯定是由于當時的醫者在行醫過程中發現溫病的發生率上升,而后由于社會有這種需求才出現了溫病學說。下面從政治、飲食等方面探討下溫病發生率上升的原因。

1 宋元之后“溫病”發展的影響因素

溫病學得以形成發展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氣候變暖所造成的影響卻不是主要因素。造成“溫病”在宋元之后得以萌芽、發展以及形成溫病學的原因大致有兩點:①民族大遷移;②白酒以及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普及。

1.1 宋朝及其之后的民族大遷移在南宋之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北方,所以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人口眾多,當時出名的醫家也絕大多數在北方,像扁鵲、淳于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等都是北方人。根據記載,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4],而在公元1126年后,隨著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隨之而來的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四川、江蘇、浙江、湖北等大片南方地區,使得南方人口迅速增長。而隨著此次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地區的還有當時先進的北方文化、制度等,因此使得南方原來的“蠻荒之地”變成了現在的“魚米之鄉”?!饵S帝內經·異法方宜論》中有“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勝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庇纱丝芍?,南方多濕熱。這和北方“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的天氣正好相反。而在宋元之前,名醫絕大多數都是北方人,并且北方人口占據絕對優勢。所以北方患傷寒人數眾多,醫生可以有更多觀察記錄對象。因此宋元之前的文獻記載傷寒案例,注重傷寒理論的占據了很大部分。但隨著靖康之難,大量北方人口、名醫尤其是宋朝皇家御用醫生的南遷,導致南方人口激增。而南方為“陽之所勝之處”“霧露所聚之地”,因此所患“溫病”“濕病”的人口基數也大量增加,而恰好此時南方有很多隨之而來的名醫,因此將所見所聞之病給記錄了下來。宋元時期的人口遷移為今后幾百年南方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皽夭 痹谟写罅咳丝诨鶖岛兔t觀察的情況下也越來越多的被記載下來。人口遷移是“溫病”得以開始萌芽以及發展的關鍵時刻。

1.2 白酒以及辛辣調味品的普及白酒又叫燒酒,在元朝之前是沒有的。隨著蒙古鐵騎南下,來自于北方地區用來驅寒的高度酒在中原大地以及南方地區得到迅速普及。元朝之后隨著蒸餾技術的發展而應用于釀酒技術。而在民國時期,尤其是建國初期,白酒更是得到熱烈歡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5]記載“時珍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庇纱丝芍?,宋元之前中國人飲酒以米酒或黃酒為主,而到元朝時才開始飲用白酒。并且《本草綱目》記載有燒酒的性味為“辛、甘,大熱,有大毒?!薄皶r珍曰:燒酒,純陽毒物也……北人四時飲之,南人止暑月飲之。其味辛甘,升揚發散;其氣燥熱,勝濕驅寒?!睆睦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可知,白酒不可多飲,多飲則傷人體之“陰”?!饵S帝內經》曰:“陰虛者,陽必湊之”,由于貪杯過飲而導致人體陰氣或陰液受損,而在外的陽邪則乘虛而入,因此而表現出了“溫病”一派“陽盛”的證候。筆者在臨床過程中,也發現很多病人由于喝高度酒而患上各種陽盛疾病,比如因為喝酒而導致的腦出血、斑疹以及謝頂等。另外,現在很多藥酒都是高度酒泡制而成,但是據《本草綱目》記載,泡藥酒是只能用米酒釀制的,高度酒雖然讓藥物有效成分更多的析出,但是其本身的毒性是不可忽視的。所以高度酒的流行,是導致溫病發生率增多的較大影響因素之一。元明以及清朝初期之時,溫病學正處在發展階段。這其中除了“人口遷移”“燒酒出現”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外來食物以及調味品”的大量流入我國。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辣椒。據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八·諸蔬部》[6]記載“人家園圃多種之,深秋山人挑入市貨賣,取以熬辣醬及洗凍瘡用之,所用甚廣,而綱目不載其功用。陳靈堯食物宜忌云:食茱萸即辣茄,陳者良。其種類大小方圓黃紅不一,唯一種尖長名象牙辣茄,入藥用;又一種木本者,名番姜。范咸臺灣府志:番姜木本,種自荷蘭,開花白瓣,綠實尖長,熟時朱紅奪目,中有子辛辣,番人帶殼啖之,內地名番椒;更有一種結實圓而微尖,似柰,內地所無也。藥檢云:辣茄,一名臘茄,臘月熟,故名,亦入食料。苗葉似茄葉而小,莖高尺許,至夏乃花,白色五出,倒垂如茄花,結實青色,其實有如柿形,如秤錘形,有小如豆者,有大如橘者,有仰生如頂者,有倒垂葉下者,種種不一。入藥惟取細長如象牙,又如人指者,作食料皆可用”。由此可知,在明朝中后期辣椒隨荷蘭人占領臺灣而流傳入我國,并迅速擁有了一大批忠實的食用者。另外,根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辣椒的功用有“性辛苦大熱,溫中下氣,散寒除濕,開郁去痰消食,殺蟲解毒。治嘔逆,療噎膈,止瀉痢,祛腳氣,食之走風動火,病目發瘡痔,凡血虛有火者忌服。藥檢云:味辛,性大熱,入口即辣舌,能祛風行血,散寒解郁,導滯止瀉,擦癬”。由其功用可知,辣椒能“走風動火”“血虛有火者忌服”。但是眾所周知,在我國南方地區,辣椒是大多數人日常飲食中的必需品。所以,和白酒一樣辣椒也導致了人體的陰氣、陰液受損,而出現了一系列“生風動火”的陽性病癥。由此可知,辣椒也能導致溫病發生幾率的升高。

綜上可知,白酒和辣椒等外來飲食的流入導致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的改變。從而出現了一系列新的陽性癥狀,為了適應新的廣大的社會需求,而使得溫病學逐漸得到發展、繁榮以及鼎盛。

2 中國氣候變化對溫病學形成的影響

現在關于宋元之后溫病發病率提高,而出現溫病學的現象,有很多的學者認為是氣候變化所引起。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工業革命至今,全球科技大發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而出現的溫室效應而導致的全球變暖所引起的假象。眾所周知,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開始,全球變暖也是在20世紀開始,而溫病萌芽于金元,發展于明朝,旺盛于清朝葉天士時期。所以全球變暖的說法,筆者看來是站不住腳的。

另外,筆者查閱了一些文獻,其中通過竺可楨先生《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中的記載[7],我們可以看到如圖1所示從晉朝(公元300年前后)到民國年間(公元1911年)的溫度變化。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在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即公元200年前后的氣候溫度要比當今的溫度低2℃左右,而宋元溫病萌芽時期的氣候溫度也要比現在低上1℃左右,在之后的明清時期溫度更是比現在低很多,甚至和張仲景生活年代相比都相差無幾。所以從中國氣候溫度變化來說明溫病是隨著氣候溫度的升高而發病率增高的說法顯然是不合適的。

圖1 一千七百年來世界溫度波動趨勢圖

綜上,中國溫病學的誕生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中出現的,這和歷史上的人口由北向南的大遷移有主要關系,和白酒以及辣椒等外來飲食的逐漸流行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人口遷移導致了南方人口迅速增多而提升了溫病發病的人口基數,而白酒和辣椒等的逐漸流行也導致了人體更容易受到陽邪侵襲。由歷史可以看出,人口遷移后,溫病學當時處在萌芽階段,而當燒酒和辣椒在明清時期逐漸流行開來后,溫病學則慢慢處在了發展以及頂峰時期。

猜你喜歡
人口遷移宋元本草綱目
愛上《本草綱目》 不只因為健身操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再發展期|宋元明清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遺址
《宋元語言詞典》釋義商兌
“人口的空間變化”教學設計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內容詳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