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針聯合中藥治療中風合并痹癥臨床研究

2019-05-31 09:51
光明中醫 2019年10期
關鍵詞:痹癥火針風濕性關節炎

路 璐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歸于中醫痹癥,是臨床較為常見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在我國人群患病率在5‰以上[1]。本病為慢性疾病,疼痛與關節腫脹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喪失勞動力。西藥以非甾體抗炎藥為主,長期服用可導致消化出血、肝損傷、頭痛、失眠等不良反應。若中風急性期患者合并痹癥,如單一治療中風,會影響后期康復效果,西藥治療多緩解癥狀;利用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可標本兼治,但臨床中尚無相關報道,故開展本次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沈陽市第二中醫醫院針灸科治療的60例符合中風合并痹癥診斷及納入標準的患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觀察1組與觀察2組,每組3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痹癥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2010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醫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進行診斷[2~4]。

1.3 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且年齡在18~70歲;2)治療前6個月未發生嚴重感染者;3)患者本人神志清晰,無精神障礙,有自主行為能力;4)患者首次罹患中風,或再發且上次未遺留后遺癥者;5)患者自愿同意,且65歲以上患者另需1名直系親屬同意才能參加本次臨床觀察。

1.4 排除標準1)不符合診斷及納入標準者;2)合并嚴重的神經、呼吸、消化、免疫、血液等系統疾病與惡性腫瘤及有出血傾向者;3)治療前3個月接受過系統治療,或使用過激素者;4)已知患者暈針及對本次治療所使用的藥物過敏者;5)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5 治療方法觀察1組給予常規營養腦細胞、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中風,并使用來氟米特片10 mg(國藥準字H20000550),每日1次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 mg(國藥準字H10980297),每日1次口服;甲氨蝶呤片10 mg(國藥準字H31020644),每周1次口服。體針選穴犢鼻、足三里、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委中,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觀察2組在觀察1組基礎上減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甲氨蝶呤片,加蝮龍抗栓丸(批準文號Z05010265)每次5 g,每日3次口服;自擬行痹止痛湯(牛膝15 g,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5 g,香附10 g,蒼術6 g,秦艽10 g,羌活10 g,白芍15 g,甘草10 g)150 ml,早飯前晚飯后口服,針刺治療在原穴位不變的基礎上改為火針。2組對中風共用藥2周,對痹癥共治療4周,停藥第4周進行隨訪。

1.6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治療當天、治療第4周及停藥第4周血清中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變化情況。

2 結果

入院當天2組患者ESR、CR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第4周觀察2組CRP優于觀察1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第4周ESR及停藥第4周ESR、CRP均呈現觀察2組明顯優于觀察1組,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1)。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2組患者各時間點ESR、CRP比較 (例,

注:與觀察組比較,1)P>0.05,2)P≤0.05,3)P≤0.01

3 討論

中風為臨床常見病,其中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較為常見。治療多為先治中風,兼顧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但效果相對有限,且影響患者后期康復,故標本兼顧開展治療才為上策。而現代醫學尚不明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目前多傾向于因環境陰冷潮濕、過度煙酒導致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浸潤滑膜組織,產生炎癥反應[5]。在治療上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達到解熱鎮痛消腫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療效,但對消化系統不良作用較為明顯,且此類藥物只能緩解病情,不能控制疾病發展。而免疫抑制劑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癥狀,但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及肝腎毒性等不良作用較為突出。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歸屬于痹病,早在《黃帝內經》即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論述,明確指出痹病的病因病機。在治療上,《靈樞·官針》云:“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故本次臨床觀察使用火針對痹病進行治療。

根據本次臨床觀察結果發現,利用火針聯合中藥治療明顯優于普通針刺聯合西藥治療的效果。特別是在停藥4周后,火針聯合中藥效果更加突出,說明本方案治療能夠產生持續療效,較少發生病情反復?;疳樃轻槍︼L寒濕等病因,通過對針灸針的加熱,達到抵外寒、驅內寒的同時,增強人體正氣。通過溫熱的力量祛風化濕,并通過遺留針孔給邪氣以出路。犢鼻、足三里、梁丘為足陽明胃經之穴,能夠調節后天之本,健脾和胃化濕,且穴位所在,主治所在,三穴與陽陵泉配伍能夠治療一切膝部、下肢疾病,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功。梁丘又具有調水運行,散寒止痛的功效。血海、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穴,能夠排滲脾濕,化血為氣,運化補血。委中為治療下肢及腰背的要穴。諸穴配以溫熱之能,可運化脾土,除風寒濕邪,解歷節諸痛,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而行痹止痛湯以身痛逐瘀湯為基礎,取本方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祛風除濕之功效;不僅針對痹癥,也適合中風的治療。加芍藥、甘草增強止痛的功效;白芍酸甘化陰,解蒼術之燥,不僅祛寒濕之邪,還防祛之太過傷及陰液,內外兼顧,標本兼治。

綜上所述,火針聯合行痹止痛湯治療中風合并痹癥具有毒副作用小,節省醫療費用等優勢,且療效突出,能夠有效避免痹癥在短期內復發,影響中風后期康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痹癥火針風濕性關節炎
從“痹癥有瘀血說”論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神奇的火針療法
火針經筋點刺配合針刺治療Megie綜合征驗案1則
體、火針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42例療效觀察
中醫火針聯合沙利度胺治療結節性癢疹78例臨床觀察
蒙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260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蒙醫證型與AKA相關性研究
壯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
藏醫外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