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面呈現,一枚硬幣

2019-06-11 09:46宋登水
課外語文·上 2019年1期
關鍵詞:共同性漁父屈原

宋登水

【摘要】屈原和漁父的形象,自《漁父》問世后,常為后人評說,但大多認為屈原和漁父處于對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教學參考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觀點為例進行分析,糾正關于漁父論述的偏差,從屈原和漁父對現實的認識、兩人的執著、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三個方面進行歸納,指出屈原和漁父實質上是一個本體的兩面呈現,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而不是對立相反的。

【關鍵詞】屈原;漁父;性格;共同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漁父》是出自《楚辭》的一篇文章,它采用對話的方式呈現屈原不茍合、不妥協的個性和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以及漁父與世推移、隨遇而安的性格特點。初讀文本,感覺屈原和漁父,各自人生態度和性格特點鮮明,好像沒什么共同點;二人語言針鋒相對,漁父用兩個“何不”勸告屈原,屈原用兩個“安能”反問表明心跡,有針鋒相對之意;最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留下屈原獨自一人,矛盾不容調和。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教學參考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語文必修五教參”)在《漁父》“專題內容解析”中說:“《漁父》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睆倪@一點來看,屈原和漁父是一對截然相反的矛盾體,無法對話,不能轉化。個人認為,這是對漁父形象的誤讀,是后代漁父形象的帶入導致讀者忽視了先秦時期漁父的不同形象,從而認為屈原與漁父格格不入。正如語文必修五教參后面寫道:“《漁父》的價值在于相當準確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為對比和襯托,還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p>

先秦時期的漁父,大多以智者的形象出現,這種思維可以上溯老子孔子對“水”的贊美。老子說“上善若水”;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是一個智慧的載體,“父”是老年男子的意思,“漁父”就是一個生活在水中的老年男子,無疑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第一個可以稱為漁父的人是姜尚,“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陽之濱耳?!保ā稇饑摺で夭呷罚┻@個漁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只是在渭水邊等待建功立業的機會,不是消極避世、隨波逐流。文學史上,“漁父”被當成一個虛構的人物形象,最早出現在《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揄袂……”這位漁父批評孔子“苦心勞形以危其真”,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乃是“八疵”“四患”的行為。接下去又進一步向孔子提出“真”是“受于天”。這個漁父并不是完全游離在世俗之外的隱者,只是一個“慎守其真”的智叟?!冻o·漁父》的作者有沒有看過《莊子·漁父》不得而知,但由于時代相距不遠,對漁父的刻畫有極大相似之處?!冻o》中漁父說“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與《莊子》中漁父“受于天”思想,如出一轍,是“受于天”思想在社會中的反映。而與后世將漁父的形象定格為“遠離世俗、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灑落自得”大有出入。由此可見,屈原和漁父的個性并不是后人評說的那樣完全對立、截然不同,二者甚至有很多共同性值得探究。

一、二者都看清社會現實,對現實極端不滿

《漁父》中屈原開口就顯出滿腹憤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到處渾濁不堪,眾人沉醉其中,不能覺醒。結合當時楚國背景以及屈原的遭遇,可以理解屈原內心的憤懣之情,鼎力革新,與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進行斗爭,卻遭到舊貴族的集體抵制,到處為難,變革舉步維艱。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任三閭大夫之職,第二年被流放到漢北。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政治黑暗使屈原喪失了通過革新振興楚國的希望。其后屈原主張齊楚聯盟,但不被楚王接受,第二次被流放到江南地區,在秦將白起攻下郢都時,屈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投汨羅江自盡。

漁父雖然沒有在文中對社會現實做出任何描述,但從他勸告屈原的話中可以判定,漁父對社會現實也極端不滿,他沒有對屈原描述的社會現實做出反駁,而是勸告屈原對這種社會的態度要做出改變,前提當然是承認現實的黑暗。唯其如此,漁父才淡然過著逍遙的日子,不理社會政治,獨善其身。另外,漁父見到屈原一下子就認出了他,“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三閭大夫是楚國一個高官,屈原更是皇族同姓,在當時媒體不發達的年代,漁父竟能一眼認出屈原,可見此人非同一般,可以設想,漁父“也曾是楚國官場上的人物,目睹過三閭大夫往日的風采”。屈原和漁父二者都看清了社會現實,且對現實極端不滿。二者都是政治活動的失敗者,無法得到當政者的重用,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無法建立自己的功業。

二、二者都執著于自己的理想,不茍合、不妥協

屈原一生的政治理想是“美政”?!峨x騷》中寫道:“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本褪遣环仲F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懊勒钡牧硪粋€基本內容是民本思想。他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反復談到“民”的問題,“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這實際上是古代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思想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政治理想,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粉身碎骨,絕不回頭。這種觀點在《漁父》中表現尤為突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義憤填膺,就是自盡也不妥協。

漁父沒有這種慷慨陳詞,但最后的《滄浪歌》值得玩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歌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鬃釉唬骸靶∽勇犞?!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泵献釉唬骸坝腥孀痈柙唬骸疁胬酥遒?,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睗O父借這首歌勸告屈原,不必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獨善其身也未嘗不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這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精神的另一種表達。漁父的精神不是對現實的茍合、妥協,而是保持自己的高潔。反過來說,如果漁父當真隨波逐流,他完全可以在官場上如魚得水,縱橫馳騁,大可不必“小舟從此逝,江海度余生”。漁父“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只是勸慰屈原的話,并非自己向往的做法,他勸慰屈原不必過于計較政治得失,大丈夫能屈能伸,用舍行藏,“道不行,乘桴浮于?!?。

總之,屈原和漁父都有著自己的理想,且為之奮斗,為之執著,絕不茍合,絕不妥協,只是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二者都對歷史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方式有所不同,但從歷史發展來看,都起到積極作用。屈原縱身一躍,定格為忠臣的形象,為國家獻身,死而后已,千百年來激勵多少賢能忠臣,他為政治理想獻身成為歷史的燈塔,照亮歷史前進的路,后代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魯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多少都受這種思想影響。也正因為有這種思想的存在,在民族和國家危急關頭,總有一批優秀人物拋頭顱,灑熱血,點亮大眾的心燈,讓中華民族歷久不衰。

漁父的精神偏重于老子思想,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適時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這是一種隱忍以發的心態,司馬遷的“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一種“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生活方式,蘇武的“仍留一支箭,未射魯連書”,就是暫時委屈自己,內心永遠向著大漢;這是一種臥薪嘗膽的魄力,魯迅“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就是將悲痛壓在心里,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前行。

屈原和漁父,是硬幣的兩面,表現出來雖有不同,一面是字,是錚錚鐵骨;一面是花,是委婉曲折。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內核,就是自己的理想,為了心中的理想,執著不改;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推動歷史發展,向前運行。正如南開大學副校長陳洪教授在《〈漁父〉賞析》中說:“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內心的矛盾,用一種文學的手法表現出來了,也就所謂自設問答?!睗O父只是一個虛構的人,或者說就是另一個屈原,屈原在《卜居》中考慮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一個屈原告訴自己,社會既然如此,我何苦這么執著呢?適應它,我的處境就會好起來。另一個屈原說,我不能為一時的名利、誘惑、壓力所動搖。兩種聲音,化為兩個形象,就有了漁父和屈原的這番對話。屈原和漁父不是兩種對立的思想態度,而是一個屈原兩種思想的不同呈現,是一體兩用。

參考文獻

[1]張駿翚,孫久榮.試論中國文學史上漁父形象的古今演變[J].當代文壇,2012(3).

[2]張娜.楚辭《漁父》中的漁父形象分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1(2).

(編輯:張曉婧)

猜你喜歡
共同性漁父屈原
“共同性擴大”: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演進規律再認識
丁酉端午前重讀《漁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漁父
夢見屈原
端午思屈原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異性原因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圖像與風格——略論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明朝散發弄扁舟——“漁父”形象解讀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