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露地及設施蔬菜煙粉虱越冬種群密度及耐寒性研究*

2019-06-12 07:46姚鳳鑾丁雪玲盧學松何玉仙翁啟勇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 2019年6期
關鍵詞:煙粉蟲口若蟲

姚鳳鑾,鄭 宇,丁雪玲,盧學松,何玉仙**,翁啟勇**

(1.農業部福州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監測與治理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福州 350013;2.閩臺作物有害生物生態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福建農林大學 福州 350002)

煙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廣泛分布于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是熱帶、亞熱帶及相鄰溫帶地區的一種重要害蟲[1]。20世紀90年代,MEAM1隱種(原稱為B生物型)入侵我國并迅速擴散,在廣東、北京、河北、山東等地相繼暴發,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成為我國蔬菜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蟲[2-3]。MED隱種(原稱為Q生物型)是近年來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一種新的隱種,我國于2003年首次在云南發現[4],目前已廣泛入侵我國大部分省市[5-7]。

溫度是影響煙粉虱種群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8-9],低溫脅迫直接影響煙粉虱的越冬[10-11]。王勇等[10]研究發現,煙粉虱不耐低溫,不能在江蘇地區(30°45′0″~35°19′8″N)的露地越冬。董國等[12]認為煙粉虱在我國浙江臺州(28°40′48″N)以北地區不能在室外露地越冬。崔洪瑩等[11]依據等溫線繪制煙粉虱越冬北界模型圖,推測煙粉虱在我國的自然越冬北界分布線為浙江省金華市(29°4'48″N)、江西省南昌市(28°40′48″N)、湖北省仙桃市(30°22′12″N)以及四川 省(26°3′36″~34°19′12″N)和云 南 省(21°7′48″~29°15′0″N)的大約北緯 28°的地區。但是,周國珍等[13]的研究表明煙粉虱在湖北省(29°5′24″~33°19′48″N)露地能安全越冬。盡管如此,這些研究主要關注煙粉虱的越冬北界[10-13],而在遠離越冬北界、氣候較溫暖且適宜露地煙粉虱越冬的地區,越冬煙粉虱的蟲態、種群數量特征還鮮見報道。

福建省的緯度介于 23°30′36″~28°22′12″N,根據上述研究結果[10-13]推測,煙粉虱可以在福建地區露地越冬。然而,由于福建省橫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南北氣候差異大,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為主,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方性氣候以及與地理環境要素密切相關的區域農業生態系統,加上福建省近年來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等因素,因此,除了與緯度、海拔直接相關的溫度條件外,不同地區之間的作物品種布局和栽培方式的差異亦可能影響冬季煙粉虱的發生數量。另外,盡管眾多研究認為雜草是煙粉虱的越冬寄主,但煙粉虱在雜草上的生存適宜性鮮見報道[14]。

目前,有關福建省煙粉虱隱種(生物型)的發生和分布、抗藥性發展動態已有研究報道[7,15-16],但關于福建省煙粉虱田間種群消長動態及其冬季發生情況目前尚少見報道。越冬蟲量通常與翌年害蟲的發生數量關系密切[17],因此,越冬煙粉虱的蟲量調查可以為該蟲的科學防治提供理論依據。鑒于此,本文通過田間調查福建地區露地和溫室大棚冬季煙粉虱發生情況,室內測定煙粉虱的耐寒性,以及雜草作為煙粉虱寄主的適宜性,以期明確福建地區煙粉虱的越冬規律,闡明不同地區冬季煙粉虱發生數量差異的生態學機制,增進對煙粉虱在我國南方較溫暖地區越冬規律的認識,為科學制訂煙粉虱綜合防治技術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時間和地點

福建省漳州市和南平建甌市是福建省兩個重要蔬菜生產地,因此,選擇漳州市和南平建甌市分別作為此次煙粉虱越冬調查的南北界。2017年1月9—12日和2月21—24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小松鎮(27°6′36″N,118°21′36″E,海拔 134.6 m)、三明市將樂縣光明鄉(26°46′48″N,117°24′0″E,海拔 210.95 m)、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26°9′36″N,117°41′24″E,海拔439.8 m)、福 州 市 閩 侯 縣 南 通 鎮(25°55′12″N,119°13′48″E,海拔 32.14 m)、龍巖市新羅區東肖鎮(25°0′0″N,117°0′0″E,海拔 427.9 m)和漳州市龍海市東園鎮(24°22′12″N,117°51′36″E,海拔 22.64 m)等地開展調查。其中,前三者調查地點位于中亞熱帶,福州和龍巖的調查地點位于南亞熱帶北界附近,而漳州的調查地點位于南亞熱帶。

1.2 越冬寄主調查方法

在6個調查地區,選擇煙粉虱常年發生較為嚴重的露地和溫室大棚蔬菜地,廣泛采集蔬菜作物和雜草,每種植物采集10~15株,帶回室內鏡檢確定煙粉虱越冬寄主。植物鑒定參照《中國農田雜草圖冊》[18]和《農田雜草識別及防除——幼苗和成株簡明圖鑒》[19]。

1.3 越冬種群密度調查方法

選取面積不少于667 m2的蔬菜溫室大棚和露地,采用五點取樣法調查處于生長中后期蔬菜上的煙粉虱蟲量?;ㄒ?Brassica oleraceaL.var.botrytisL.)的生育期為蓮座期、花球形成期和采后殘株期;茄子(Solanum melongenaL.)的生育期為座果期;辣椒(Capsicum annuumL.)、黃瓜(Cucumis sativusL.)和豇豆[Vigna unguiculata(Linn.)Walp]的生育期為采后殘株期。每個地區調查 3~7塊露地,在南平建甌、三明將樂和龍巖新羅各調查 5~7個溫室大棚。調查成蟲時,每點調查 4株,每株僅調查頂部展開的 5片真葉,共調查 100片葉;調查卵和若蟲時,每點調查 2株,每株寄主采集上、中、下 3片葉,共查30片葉。對于辣椒等葉片較小的作物,以1根枝條代表1片葉。調查時記錄采集或觀測的樣地數量和生育期。將寄主葉片帶回室內,在解剖鏡下觀察記錄煙粉虱卵和若蟲數量。以頭·葉-1為單位表示每個樣地成、若蟲密度,以?!と~-1為單位表示每個樣地卵密度。

選取面積不少于667 m2的處于休耕期的蔬菜溫室大棚和露地,隨機調查處于生長期雜草上的煙粉虱蟲量。在南平建甌、三明將樂和龍巖新羅各調查3~6塊露地,3個溫室大棚。每塊樣地至少調查10株。調查成蟲時,每株調查寄主頂部展開的 5片真葉,共調查至少50片葉;調查卵和若蟲時,每株寄主采集上、中、下3片葉,共調查至少30片葉,在解剖鏡下觀察并分別記錄卵和若蟲的數量。調查時記錄采集或觀測的葉片數量和樣地數量。以頭·葉-1為單位表示每個樣地成、若蟲密度,以?!と~-1為單位表示每個樣地卵密度。

1.4 低溫對煙粉虱各蟲態存活的影響

福建省各地區2017年1—2月份日最高溫和最低溫情況見圖1。其中,南平建甌極端低溫 0~4℃,持續時間 4~6 d;三明極端低溫 3~5℃,持續時間2~5 d;三明將樂極端低溫 3~5℃,持續時間 3~6 d;福州閩侯極端低溫3~5℃,持續時間4~6 d;龍巖極端低溫3~5℃,持續時間3~4 d;漳州龍海極端低溫6~8℃,持續時間 3~5 d。鑒此,本研究中低溫分別設置為0℃、4℃、8℃,處理時間分別設置為6 h、24 h、48 h、96 h和144 h。低溫脅迫試驗在±1℃、相對濕度(65±5)%、光照14 h/10 h(L/D)的人工氣候箱(三洋MIR-154)中進行。

在25℃室溫條件下,取 20~30頭混合日齡MEAM1隱種煙粉虱雌成蟲,用微蟲籠固定于無蟲花椰菜葉片背面,產卵8 h后去除成蟲,飼養待用。之后,將帶有1日齡卵、低齡若蟲(產卵后8 d,包括1~2齡若蟲)、高齡若蟲(產卵后16 d,包括4齡若蟲和偽蛹)的花椰菜葉碟(直徑 35 mm),利用培養皿瓊脂保濕法進行培養,即將葉碟正面朝下置于具透氣網培養皿(直徑 35 mm)的瓊脂上。另選取 4~7日齡成蟲(雌雄數量比為1∶1)置于上述利用培養皿瓊脂保濕法培養的無蟲花椰菜葉碟上。在解剖鏡下觀察記錄初始卵、若蟲和成蟲數量后,在0℃、4℃、8℃條件下處理6 h、24 h、48 h、96 h和144 h,然后移到(25±1)℃、相對濕度(65±5)%、光照 14 h/10 h(L/D)的人工氣候箱中(一恒 MGC-350HP)繼續飼養,逐日觀察存活率。卵和低齡若蟲發育至下一蟲齡,高齡若蟲發育至成蟲視為存活,否則視為死亡。每處理重復3次。

圖1 各調查點2017年1—2月每日最高溫和最低溫Fig.1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of each sampling site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of 2017

1.5 越冬寄主對煙粉虱生長發育的影響

分別取20~30頭混合日齡MEAM1隱種煙粉虱雌成蟲,用微蟲籠固定于花椰菜、龍葵(Solanum nigrumL.)和辣子草(Ranunculus sieboldiiMiq.)供試寄主植株葉片背面,待產卵8 h后,移去微蟲籠和煙粉虱成蟲,在解剖鏡下觀察記錄葉片初始卵量后,移至(25±1)℃、相對濕度(65±5)%、光照 14 h/10 h(L/D)的人工氣候箱中(一恒 MGC-350HP)飼養,觀察至成蟲羽化,統計各供試寄主植物上煙粉虱的世代存活率和世代發育歷期,每種寄主植物重復3次。

1.6 越冬隱種鑒定

在2017年1月,采集露地或溫室大棚中栽培蔬菜和雜草上的煙粉虱成蟲,并參照鄭宇等[20]方法提取單頭煙粉虱總 DNA,參照Shatters等[21]的方法進行隱種鑒定。MED隱種煙粉虱特異性引物為:上游引物 CTTGGTAACTCTTCTGTAGATGTGTGTT和下游引物 CCTTCCCGCAGAAGAAATTTTGTTC;MEAM1隱種煙粉虱特異性引物為:上游引物CTAGGGTTTATTGTTTGAGGTCATCATATATTC和下游引物 AATATCGACGAGGCATTCCCCCT。PCR反應條件為94℃預變性3 min,94℃變性30 s,64℃退火45 s,72℃延伸60 s,35個循環,72℃延伸 10 min。

1.7 統計分析

利用混合線性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分析調查月份、調查地點、蔬菜生育期、栽培方式對蔬菜和雜草上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的影響,模型中將田塊以及寄主作為隨機效應因子,以平均每片葉片上煙粉虱卵、若蟲、成蟲的數量作為響應變量。以 95%置信區間的重疊與否來檢驗同一地點、煙粉虱同一蟲態蟲口密度差異顯著性以及低溫下煙粉虱各蟲態存活率之間的差異顯著性。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One-way ANOVA)比較龍葵、辣子草、花椰菜對煙粉虱世代存活率和發育歷期的影響。對于在a=0.05水平上存在差異的處理效應,應用 Tukey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所有分析和作圖均在R語言軟件上完成。

2 結果與分析

2.1 煙粉虱越冬寄主植物

調查農作物及農田雜草共 13科 31種,發現并記錄到煙粉虱寄主植物6科16種(表1),分別為茄科(Solanaceae)4種、十字花科(Brassicaceae)2種、葫蘆科(Cucurbitaceae)1種、豆科(Fabaceae)1種、菊科(Asteraceae)7種、唇形花科(Labiatae)1種。露地越冬寄主主要為花椰菜,溫室大棚越冬寄主主要為花椰菜、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Mill.)、茄子和黃瓜蔬菜以及龍葵、小飛蓬[Conyza canadensis(L.)Cronq.]、辣子草和勝紅薊(Ageratum conyzoidesL.)等闊葉類雜草。

2.2 煙粉虱在露地的越冬情況

福建省不同地區露地花椰菜上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在不同調查月份(F1,27.0=148.6,P<0.001)、不同調查地點(F5,15.0=10.7,P<0.001)和不同生育期(F2,25.2=56.3,P<0.001)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表2)。其中,1月份的越冬蟲口密度顯著高于 2月份;漳州龍海的越冬蟲口密度顯著高于其他地區(P<0.05),而其他地區之間的越冬蟲口密度均差異不顯著(P>0.05);花椰菜采后殘株上的越冬蟲口密度顯著多于蓮座期(t15.0=10.4,P<0.001)和花 球 形 成 期(t26.0=8.1,P<0.001),花球形成期的越冬蟲口密度顯著高于蓮座期(t26.0=10.0,P<0.001)。在溫度較低的2月份,南平建甌、三明三元和將樂,僅零星發現卵和偽蛹;福州閩侯和龍巖新羅主要發現卵、高齡若蟲和成蟲;漳州龍海發現煙粉虱的各種蟲態。

表1 福建省煙粉虱越冬寄主植物種類Table 1 Overwintering host plant species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in Fujian Province

2.3 煙粉虱在溫室大棚中越冬情況

生產大棚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顯著低于休耕大棚(F1,10.2=20.4,P=0.001),兩者之間的差異并不隨著地區的改變而改變(F2,16.2=1.44,P=0.266)。在三明將樂的生產大棚內,蓮座期和花球形成期的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存在顯著差異(F1,5=7.5,P=0.041),花球形成期煙粉虱卵、若蟲和成蟲數量分別為3.43?!と~-1、1.45頭·葉-1和0.29頭·葉-1,分別明顯高于蓮座期的0.59 ?!と~-1、0.43 頭·葉-1和0.08 頭·葉-1(表3)。

2.4 溫室大棚對煙粉虱越冬的影響

福建冬季極端低溫條件下,蔬菜上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在不同栽培方式下差異顯著(F1,9=30.0,P<0.001),即露地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顯著低于溫室大棚。栽培方式與不同調查地點之間沒有交互作用(F1,9=2.36,P=0.158),表明在三明將樂和龍巖新羅地區均是溫室大棚的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顯著大于露地(表4)。

2.5 煙粉虱在雜草上越冬情況

表5結果顯示,栽培方式顯著影響雜草上越冬的煙粉虱蟲口密度(F1,18=95.5,P<0.001),即休耕溫室大棚內雜草上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顯著高于棚外露地雜草。栽培方式與地區之間不存在交互效應(F2,18=1.0,P=0.371),即栽培方式間煙粉虱蟲口密度的差異顯著性不隨調查地點的變化而變動。另外,在三明將樂地區,溫室大棚外露地雜草上煙粉虱蟲口密度與距離大棚的遠近相關(χ2=6.6,df=2,P=0.038)。距離增大,蟲口密度顯著減小,溫室大棚附近的露地雜草上蟲口密度最大,而周圍無溫室大棚的露地煙粉虱蟲口密度極低。

2.6 低溫對煙粉虱存活的影響

由表6可知,在0℃、4℃和8℃低溫下,處理6 h后,煙粉虱低齡若蟲的存活率顯著低于卵、高齡若蟲和成蟲;處理96 h后,成蟲的存活率顯著低于

卵和高齡若蟲。卵和高齡若蟲的存活率差異程度與低溫強度及持續時間相關,在8℃低溫下處理 48 h至144 h,卵的存活率顯著高于高齡若蟲;在4℃低溫下,處理6 h至144 h,高齡若蟲的存活率顯著高于卵;而在0℃低溫下,高齡若蟲的存活率在6 h至24 h顯著高于卵,在48 h至144 h兩者差異不顯著。

表2 福建省不同地點露地花椰菜上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Table 2 Density of overwintering Bemisia tabaci(Gennadius)on Brassica oleracea L.var. botrytis L.grown in open fields in different investigated sites in Fujian Province

表3 福建省不同地點溫室大棚中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Table 3 Density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overwintering in greenhouses in different investigated sites in Fujian Province

表4 福建省不同地點溫室大棚和露地花椰菜上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Table 4 Density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overwintering on Brassica oleracea L.var. botrytis L.grown in greenhouses and open fields in different investigated sites in Fujian Province

表5 福建省不同地點休耕溫室大棚和露地雜草上煙粉虱越冬蟲口密度Table 5 Density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overwintering on weeds grown in fallow greenhouses and open fields in different investigated sites in Fujian Province

表6 低溫對煙粉虱各蟲態存活的影響Table 6 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at various life stages

2.7 越冬寄主對煙粉虱世代發育的影響

在室內25℃適溫條件下,煙粉虱在花椰菜、龍葵和辣子草上的世代存活率分別為83.7%、79.3%和81.6%,差異不顯著(F2,6=0.127,P=0.883);世代發育歷期分別為18.9 d、16.7 d和18.8 d,差異顯著(F2,6=22.0,P=0.002)。其中,煙粉虱在龍葵上的發育歷期顯著短于在花椰菜和辣子草,而在花椰菜和辣子草上的發育歷期差異不顯著(表7)。

表7 煙粉虱在不同越冬寄主上的生長發育Table 7 Development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on different overwintering plants

2.8 越冬煙粉虱隱種

由表8可知,福建省越冬煙粉虱隱種有MEAM1隱種和MED隱種,總數量分別為105只和111只,而溫室大棚中,兩隱種的數量分別為57只和111只。其中,漳州市龍海市東園鎮露地花椰菜和番茄上僅發現 MEAM1隱種;三明市將樂縣光明鄉溫室大棚黃瓜上僅發現 MED隱種;其他地區發現兩種隱種混合發生,其中龍巖市新羅區東肖鎮和南平市建甌市小松鎮溫室大棚內MED隱種占優勢,而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和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溫室大棚內MEAM1隱種占優勢。

3 討論與結論

目前已記錄到煙粉虱寄主植物 600多種[22-24]。何玉仙等[25]前期調查記錄福建省福州、漳州農田煙粉虱寄主植物 17科 62種,主要包括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茄科、葫蘆科、錦葵科(Malvaceae)等植物。越冬寄主是特指在冬季給昆蟲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使其能安全越冬的植物。周國珍等[13]通過調查發現,湖北省煙粉虱露地越冬寄主主要有荔枝草(Salvia plebeiaR.Br.)、小飛蓬、一年蓬[Erigeron annuus(L.)Pers.]、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Laur.)S.Y.Hu]、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L.)、馬蹄金(Dichondra repensForst.)和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Thunb.),且以荔枝草為主。崔洪瑩等[11]發現露地上的煙粉虱寄主有荔枝草、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Rupr.]、甜菜(Beta vulgarisL.)、菠菜(Spinacia oleraceaL.)、萵苣(Lactuca sativaL.)、蘿卜(Raphanus sativusL.)和一年蓬,而溫室大棚中主要有辣椒、酸模(Rumex acetosaL.)、婆婆草(Bidens pilosaL.)、薺草[Brassica juncea(L.)Czern.and Coss.]、繁縷[Stellaria media(L.)Cyr.]和番茄,露地上荔枝草的蟲量最大,大棚中婆婆草的蟲量最大。本研究同樣發現蔬菜作物和雜草可作為煙粉虱的越冬寄主,露地上花椰菜的蟲量最多,大棚中蔬菜和雜草上均具有較多蟲量,尤其是休耕大棚前茬作物殘株上的蟲量很大,可以擴散到棚內大量生長的龍葵、勝紅薊、辣子草、小飛蓬等闊葉類雜草上。結合煙粉虱在龍葵和辣子草上的生長發育表現(表7),我們認為這些闊葉類雜草是福建地區冬季煙粉虱重要的越冬替代寄主。Mu?iz[14]同樣發現龍葵是煙粉虱的適宜寄主。此外,闊葉類雜草錦葵(Malva parvifloraL.)、薺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和田芥[Brassica kaber(DC)]也是適宜煙粉虱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越冬寄主[14]。

表8 福建省不同地區冬季煙粉虱隱種發生情況Table 8 Number of cryptic species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overwintering in Fujian Province

低溫的強度和持續時長與露地煙粉虱越冬數量密切相關[10-11]。崔洪瑩等[11]和Lin等[26]發現隨著溫度降低,煙粉虱成蟲在低溫暴露下的致死中時間不斷縮短。本研究亦發現隨著溫度降低及持續時間延長,煙粉虱各蟲態的存活率呈下降趨勢。2017年2月的溫度較1月低,2月份蔬菜上的蟲口密度也相應地顯著少于 1月份蔬菜上的蟲口密度。另外,我們還發現卵和高齡若蟲更耐低溫,在溫度更低的三明和南平地區露地蔬菜上煙粉虱以卵和偽蛹越冬。這與周國珍等[13]、董國等[12]的研究發現相符。但是,除了湖北仙桃的荔枝草和江西南昌的一年蓬以煙粉虱卵為主外,崔洪瑩等[11]發現在湖北、浙江和江西的露地蔬菜和雜草上,煙粉虱主要以成蟲越冬。

越冬北界是煙粉虱越冬研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也得到了較多的關注[10-13],而且多數研究選擇接近中亞熱帶北界的地區開展試驗。例如,崔洪瑩等[11]認為湖北省仙桃市、江西省南昌市和浙江省金華市可以作為煙粉虱的自然越冬北界。陳春麗等[9]研究預測,12月下旬,我國除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海南、臺灣等省有煙粉虱田間存在,其他省的煙粉虱在露地基本上消退。實地調查發現煙粉虱在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的一些露地蔬菜大田可以安全越冬[8-9]。本研究調查結果亦證實,在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小松鎮和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以南地區,煙粉虱可在露地越冬。本研究還發現,在南亞熱帶北界附近的福州閩侯和龍巖新羅露地蔬菜上煙粉虱各蟲態均可安全越冬,但主要是卵、高齡若蟲和成蟲,且越冬蟲口密度較小;而在南亞熱帶的漳州龍海露地蔬菜上煙粉虱各蟲態均可安全越冬,且越冬蟲口密度較大,可周年危害。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在南亞熱帶北界附近的區域,煙粉虱越冬的數量可能會率先出現積極的響應,應予以關注。

盡管煙粉虱在露地上的越冬界限與冬季的低溫等溫線分布范圍關系密切[9,11],但溫室大棚對煙粉虱成功越冬具有積極的保護作用。王勇等[10]發現在越冬北界分布線以北的江蘇江淮地區,煙粉虱可在雙膜覆蓋的大棚和日光溫室等保護地設施中越冬。甚至在高緯度地區如哈爾濱和遼寧的溫室大棚中,煙粉虱仍可以偽蛹越冬[27-28]。本研究發現福建各地區溫室大棚蔬菜和雜草上煙粉虱各蟲態均可安全越冬,且溫室大棚內煙粉虱蟲口密度遠高于棚外露地,休耕溫室大棚內煙粉虱蟲口密度明顯高于生產大棚。由于溫室大棚中越冬有助于煙粉虱以更大的蟲源基數擴散到田間進行為害,是煙粉虱周年循環為害的一個重要環節[10,26]。因此,建議在冬季休耕期要及時清除大棚內作物殘株及闊葉雜草以降低越冬煙粉虱蟲量。

在福建省,MED隱種煙粉虱于2013年在局部地區被發現,2014年于多個地區被發現且占比不斷上升,但截至2014年福建省煙粉虱仍以MEAM1隱種為主[7]。Chu等[29]證實冬季廣泛使用的溫室大棚有助于增加煙粉虱的遺傳多樣性,促進MED隱種煙粉虱的成功定殖。溫室大棚的建立可能是MED隱種煙粉虱在福建省定殖的重要因素之一[7]。本研究表明MED隱種煙粉虱可以在大棚中越冬。由于MED隱種對雜草寄主的適應性較 MEAM1隱種煙粉虱更高[14],在休耕大棚中大量生長的雜草可能也會促進 MED隱種競爭取代MEAM1隱種。

本文主要關注蔬菜高強度生產的農田生態系統,僅選取了典型作物即蔬菜和雜草進行調查,而園藝花卉中也有煙粉虱喜好的寄主植物[26,30],在花卉與蔬菜毗鄰種植區域開展越冬調查,有助于進一步明確煙粉虱越冬規律。冬季煙粉虱MEAM1、MED隱種的競爭替代對翌年種群建立具有重要作用[29],加大不同栽培方式下煙粉虱取樣和鑒定數量,對比MEAM1、MED隱種的耐寒性以及對常見越冬雜草的適應性,可以增進對兩者競爭替代規律的認識。

綜上,溫度是影響煙粉虱越冬的最重要因素,煙粉虱可以在福建露地越冬。溫室大棚的保溫作用有助于煙粉虱越冬,尤其在休耕大棚內,前茬作物殘株和闊葉雜草上留有大量各蟲態煙粉虱,成為翌年春季擴散到露地為害的重要蟲源。溫室大棚的發展建設可能有助于MED隱種煙粉虱的定殖擴散。建議清除田間蔬菜殘株和闊葉類雜草,壓低煙粉虱的越冬蟲口基數。

猜你喜歡
煙粉蟲口若蟲
煙盲蝽對茄子煙粉虱的防控效果研究*
基于輕量級SSD模型的夜間金蟬若蟲檢測
11種殺蟲劑對透明疏廣蠟蟬3齡若蟲的毒力測定
蟲口奪糧早行動 科學防控保豐收
番茄褪綠病毒對Q型煙粉虱重要生物學參數及保護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影響
統防統治“蟲口奪糧”保豐收 全省“蟲口奪糧”保豐收暨重大病蟲統防統治現場觀摩會在洪洞召開
山西全力以赴“蟲口奪糧”保豐收
全力以赴“蟲口奪糧”保豐收,天津植保在行動
美洲大蠊幼齡若蟲腸道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近10年我國煙粉虱發生為害及防治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