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創新實踐方面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美術素養的提高

2019-06-14 09:02劉思琦
藝術評鑒 2019年7期
關鍵詞:意圖圖像實踐

劉思琦

摘要:如何做好美術教育?美術教師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更全面的美術素養,對于學生和教師是困難亦是契機。觀念的“創新”與思想的“實踐”是一脈相承的,學生的可塑性成為教師進行美術教育的前提,美術教師的有效引導成為藝術教育發展的保障。

關鍵詞:創新? ?意圖? ?實踐? ?圖像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129-02

羅恩菲德說過:“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目標本身;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于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便已達到?!泵佬g課,作為藝術教育的前沿陣地,隨著時間的推進,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和蘊意。

新理念下的美術課,它的五個核心素養分別是: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新實踐以及文化理解。美術教師面對具有觀者和畫者雙重身份的學生,對于如何培養其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感受愛好和審美能力任重而道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的審美感受力的提高歸根結底還得回到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上。

創新實踐是指在美術活動中的創新意識、創意思維和創作方法。具有創意實踐素養的人能養成創新意識,學習和借鑒美術作品中創意和方法,在線條、形狀、色彩、肌理、空間、明暗等方面運用形象思維,大膽想象,嘗試創作有創意的美術作品;能通過各種方式搜集信息,進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聯系現實生活,對物品和環境進行符合實用功能和審美要求的創意構想,并通過草圖、模型等予以呈現,與他人交流,不斷加以改進和優化。

創新實踐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又是在平時點滴積累起來的。我們抬頭看天空中千姿百態的云有時像一條蛟龍,有時又仿佛一座高聳的城堡?!耙磺€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天空中的云在無數個眼睛里會有無數個形狀。學生看到了什么,和他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像有關。如何對待這些不經意間出現的圖像創意,達芬奇曾提到“混亂的形狀”,無意識地將一片云或一片污水看作一個事物,有助于我們的美術創作。學生已有的藝術語言對偶然出現的佳作或美術作品欣賞環節,對美術作品進行解釋或評述,為以后創作美術作品的想象力鋪墊更多的素材。這和羅夏墨跡實驗很相似,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頭腦中的模像來進行創作,有助于合理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學生作畫略顯粗糙,而恰恰是這種似草圖般的粗糙猶如神來之筆,精彩至極。一幅繪畫作品中如果有幾處“拙劣”的地方,往往比處處都細致入微而更引人入勝。在練習時不確定的線條可以作為偶然所得的作品,藝術家將此稱為藝術意圖的體現。

相反的,學生在欣賞一幅美術作品時,又可以促進其通過已知映像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例如,印象派不屑于古典時期畫家在畫面上對形狀的暗示,轉而運用明亮的色彩來調配畫面,這需要我們觀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如何引導學生來通過已有的知識完成對畫面空間的想象,并且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進行創作是美術教育推陳出新的關鍵。

一幅畫主題表現的明顯,引導觀者去聯想到整個畫面的含義,觀者往往以畫者的位置自居,并去揣測,正如我們在混亂的環境中去聽一個人說話,即使我們聽得不太全面,但是假如我們偶爾聽到了關鍵性的只言片語,我們就可以大概地去理解他的意思,當然這要建立在雙方熟識的基礎上。所以對畫者的認識,尤其是將其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中去看待就至關重要,這也往往是創作或欣賞一幅美術作品的樂趣所在。

不同類型的畫面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具象繪畫的錯覺給予畫面的平衡感,刺激觀者以旺盛的精力去探求錯覺與現實的差異,抽象繪畫則利用錯覺克制畫面以一種無可挑剔的圖像來展現。因此,無論具象還是抽象,都可根據錯覺的多義性來調整畫面,給觀者以或真或假的感覺,自古亦是如此。畫面的多義性引領我們去探索圖像的含義,有些甚至是超脫于畫面之外。藝術家本身意境之外的東西、業已解決的錯覺假象給現代畫者的是契機,給觀者的則是更深刻的欺騙和無解,畫者可以利用對抗錯覺基礎上的圖像的多義性創作深層次的作品。通俗來說,就是:藝術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我們在作畫時往往被告誡把握實際物體與畫面中圖像的關系,即我們是遵循自然的規律將其畫的和實物一般大,還是運用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其呈現在畫面上。無疑,前者是不現實的,我們會自覺地遵從比例關系方面的知識進行創作,因而也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我們大多數人在作畫時可能從未意識到我們以將要描繪的物象按照自己已有的圖像模式進行分門別類的歸納,我們所畫的已不是我們實際所見的,這也是孩子初學繪畫時涂鴉性的根源所在。孩子看似真實的圖像,在成年人看來可能并非物體之本來面貌,甚至已大為改觀,這也是兒童畫獨特的魅力所在,我們孜孜不倦地探尋的形準與形像問題再次被輕而易舉地解決了。但是我們并不能否定寫實的圖像確實更加接近于物象本身,正如我們不能否認原始藝術無藝術性一樣。完全拋棄純真的美術是不可行的,藝術史從來都是環環相扣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笑看眾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對相同的母題做出不一樣的表現,好的運用可以調動觀者追隨畫者的筆觸游歷于畫面中,這就是欣賞一幅佳作的有效性。

畢加索說過:“在繪畫中,尋找是無聊的,發現才是根本?!庇^者被畫者影響,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大自然,社會的藝術氛圍就會涌現,美育也就可以得到普及。觀者、畫者是相通的,一旦進入畫者的世界,再晦澀難懂的現當代藝術都可了解一二。畫者亦是觀者,觀者亦是畫者。藝術的實用性并不單純的在于你能熟練地繪制一幅畫,作為觀者,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穎的物象時,我們可以將其與我們頭腦中的藝術儲備進行匹配、解釋;作為畫者,我們可以將其轉換為我們正在或即將表現的視象,進行不斷地試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刷新自我認識。

胸中有丘壑,意在筆先。中國自古以來的對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創作者心中有意,頭腦中有物象,方可在實踐中大展身手。作為中國繪畫典型語言的線條有很多種,學生運用得最多的繪畫語言也是線條,在創作中,僵硬的線條對畫面沒有太多的用處,靈活的線可以給予畫面注入豐富的情感。學生對線條的表現其實并沒有固定的想法。我們從一開始學畫就被告誡:“形要畫準”這個“形”即概念化的圖式,而一旦我們被這種觀念困住,就很難擺脫“形”的禁錮,甚至會無從下手。固有的框架對于畫者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協助畫者快速進入特定圖式,又可能會對畫者產生禁錮,無以復加。教師將圖像含義暗示給學生,學生對圖像寓意理解的錯覺傳遞給教師,教師如何與學生互動,反映出教育機制對課堂氛圍的重要性,是予以糾正,還是將錯就錯,有效地利用錯覺,激發異于往常的想象力,也可相反地促進學生對自然與藝術聯系的探知。

然而這一標準并非一無是處,它可以將其作為一個界定,而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界定,將初學者或者還未被這一觀點束縛住的畫者引導至圖像表達的多義性上,就如我們觀看拉斯科洞窟中的野牛壁畫時發出的驚訝與贊美,在原始時代卻是司空見慣的,他們可能僅僅是為了捉住更多的獵物而非特意的創作。將所要表現的事物教導學生歸納為圓形、三角形等,或將色彩歸納為一個個色塊,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繪畫狀態,抑或是為我們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提供便利。往往以一種固有思維去欣賞不同的作品,一出現新的表現圖式,就會另其無所適從。從畫者的視覺角度去理解作品,對于觀者再創作時亦是一種幫助。對于傳統圖式運用得體可跨越固有模式,相反則會導致僵化。藝術家在原有路徑之上開鑿一條自我模式進行風格的探索,在這個大的歷史范圍中,不斷地肯定與否定,最終達到理想的境地。

對于學生而言,繪畫技巧與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學習,我們在面對日益發展的視覺文化環境時的淡定與從容,這也是美育之于社會的作用。所以,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要成長為藝術家,但通過藝術,我們可以更加清晰而全面地看待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英]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M].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譯.邵宏校注.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意圖圖像實踐
自然教育《小螞蟻的生日會》教案
A、B兩點漂流記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不打自招
名人語錄的極簡圖像表達
一次函數圖像與性質的重難點講析
不打自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