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烙畫的流變與創新

2019-06-17 11:36張藝千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19年5期
關鍵詞:電烙鐵烙畫竹木

張藝千

一、載體用材的演變

中國畫興起于巖畫、陶彩、青銅紋、石刻和帛畫,其載體原是石頭、陶器、青銅器、竹簡與縑帛,而烙畫的載體則僅限于竹木。烙畫源于對簡書的模仿。既然字可以在竹簡上寫,那么畫當然也可以在竹木上烙。

南陽烙畫、遼寧烙畫和兩廣烙畫并稱烙畫三大流派。南陽烙畫的最初載體主要是冬青木筷子,而筷子是家庭常用之物,極利于流行;廣西廣東多竹,而竹耐磨,擱置既久,烙畫更顯古樸,故兩廣烙畫主要借重于竹器;遼寧烙畫主要借助于椴木,椴木質地細白,適宜烙畫。

在蔡倫發明造紙之前,文契與繪畫的流傳與收藏多借以縑帛與竹木。即使有了造紙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般百姓也用不起紙張,而竹木則隨處可取。再者,在竹木上烙的畫,較之用水墨在竹木上繪的畫更能持久保存,且更容易借助于民用器具廣泛流行。這是烙畫興盛于兩漢之交的原因。

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創新,總是與生產力的發展同步而行。東漢之后,烙畫逐漸式微,乃至瀕臨滅絕,與紙張的廣泛使用有直接關系。在紙上繪畫比在竹木上烙畫,呈現的空間更大,水墨更便于揮灑,色彩更加豐富,更便于攜帶和收藏。

及至當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機制板材問世,尤其是椴木板材的問世,為烙畫的繁榮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細膩、光滑、寬整、潔白而質地疏松的椴木板材,猶如宣紙一樣,更適宜于烙燙大型山水畫,最終讓烙畫擺脫了狹小的表現空間,從筷子、葫蘆和家具上轉嫁到寬大的木板上。

而木板烙畫的一個重要弱點,就是體量重、易變形、不能折疊收卷,不便于攜帶和收藏。因此,近幾十年來,絲絹、宣紙烙畫悄然興起。用于烙畫的宣紙是特制的,價格昂貴。絲絹價格適中,有更強的生命力。但無論是宣紙還是絲絹烙畫,都不能完全達到木板烙畫的特殊效果。畢竟烙畫原生于竹木,充盈著古典風韻,又有凸凹的浮雕效果。

二、烙燙工具的更替

烙畫源于炭火對竹木的燙灼。千百年來,烙畫的工具就是鐵針、鐵釬甚至是香火。烙畫之前,鐵針、鐵釬須在爐火中預熱,熱度全憑經驗感覺,難以準確控制;工具須輪換加熱,不能恒定;畫面的濃淡、虛實,畫痕的深淺、粗細,難以準確把握;尤其是細描、潤色、烘暈、渲染,須反復多次燙烙,費時費工。

由炭火到電火,是烙畫工具更替的一次飛躍。隨著家用電器的廣泛使用,專門用于烙畫的電烙鐵應運而生。先是烙畫藝人根據需要自制了一些簡單趁手的電烙鐵。近年來,烙畫工具由個人自制升級為專業制作,繼而成為一個專門行業。根據烙畫技法和環節的不同,大小、寬窄、形態各異,溫度高低不同的各種專用工具紛紛出現,甚至創新出烙燙機。

相對于炭火加熱,電烙鐵可以隨時調控溫度。工筆、寫意、潑墨,燙刻、熏染、烘暈,各有專用工具。線條的粗細、深淺,畫面的濃淡,色彩的層次,均可精確把握。

烙畫機的出現,是烙燙工具的一個創新發展,從而使烙畫由個人作坊式制作,進入工廠式生產時代。

三、烙畫技藝的變革

在烙畫板材出現之前,烙畫更多地被稱為“烙花”或“燙花”。烙畫載體僅限于日常生活用具,種類多限于花鳥、人物、吉祥紋飾、文字等,技法上大都是工筆作品,多用線條勾畫素描。在機制板材和電烙鐵出現之后,才真正將大型山水作品引入烙畫,工筆、寫意、潑墨各逞其能;勾、染、點、描、皴、潑,各善其工;山水、花鳥、人物交相輝映。

與水墨畫相較,烙畫在色彩表現上受到很大限制,僅能在黑、白、棕、茶、黃幾種顏色間變化區分。也正因為這種限制,烙畫方顯出一種古色古香、蒼茫朦朧的風韻,營造出一種超塵脫俗、莊重淡雅的氣質。烙畫套彩著色,是近幾十年來的一種嘗試和創新。

如何在宣紙和絲絹上烙出潑墨大寫意的效果一直是個難題。焊塑槍只能在木板上運用,而不能用于宣紙和絲絹。如何運用電烙鐵在宣紙和絲絹上演繹潑墨技法呢?有一次,筆者在宣紙上烙制潑墨荷花,不小心,幾滴濃茶水灑到了宣紙上,很快浸染成一片片茶色。筆者趁茶水半干之際,用大號電烙鐵在浸染處烙燙荷葉,收獲了意外的驚喜:宣紙不焦不爛,色彩過渡更加自然流暢。筆者將這種方法戲稱為“水火相濟法”。

任何事物的發展,既要有創新、有前進,又會有回復,烙畫也同樣遵循這個規律。潮流究竟朝哪個方向涌動,全由推動潮流的看客們選擇。

猜你喜歡
電烙鐵烙畫竹木
美術作品欣賞
淺析健康化設計理念之下的竹木家居設計之美
烙畫
浙江九川竹木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全竹辦公系列定制家具
烙畫的流變與創新
故園
錫焊燙錫兩用型電烙鐵頭的研制
筷子
注射式電烙鐵創新設計
一種節能耐用型電烙鐵的改進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