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誤區,有效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019-06-26 19:15許艷玲
湖南教育·C版 2019年6期
關鍵詞:凳子椅子動手

許艷玲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把數學教學中的“雙基”發展為“四基”,即除了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技能之外,又增加了數學基本思想以及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梢?,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

然而在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時,一些老師們走入誤區。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時,首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動手涂一涂、畫一畫、貼一貼,感知主題圖中存在的規律。接下來,教師讓學生仿照音樂課打節奏的方式體驗規律,課堂非常熱鬧,學生也玩得非常開心。但是,學生除了開心之外,是否有找規律的活動經驗積累呢?答案是否定的。

教學“找規律”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圖形的排列是否有規律,再讓學生根據規律接著往下擺一擺,或畫一畫,然后和小組內的同學想辦法表示、交流存在的規律。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完整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同時也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學會了思考。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時,要先冷靜地觀察分析,感受規律,然后涂涂畫畫,驗證規律,最后表達規律。這才是我們期望學生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感知、體驗、探究、反思的過程,即活動是承載經驗的載體。但有些數學活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虛假活動,在教學中我們要杜絕。

觀察活動不能少。觀察在我們數學課堂上可以說是???,在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也總離不開觀察。觀察這種活動經驗的積累對學生的成長起到很大的作用。數學教學中,我們除了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數量及數量間的關系外,還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共性與特性。觀察共性是為了發現事物的核心和本質;觀察特性是為了區別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是進行分類、找到規律的重要方面。在觀察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觀察后,學生要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這種經驗是實現歸納的前提。

例如,課標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房間里有四條腿的椅子和三條腿的凳子共16個,如果椅子腿和凳子腿加起來共有60個,那么有幾個椅子和幾個凳子?”教師設計時首先要啟發學生觀察,“每減少一個椅子就要增加一個凳子,腿的總數就要減少4-3=1?!比绻^續嘗試下去會有怎樣的情況發生?學生帶著觀察結果,繼續探究。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腿的總數為60時,需要減少的椅子數是64-60=4,于是椅子數是16-4=12,凳子數是0+4=4。最后驗證:12×4+3×4=60,是正確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自然就形成了。

不能唯操作至上。對動作、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動手操作有利于激發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掌握知識、獲取經驗、發展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提到數學活動,很多教師立刻想到動手操作。然而,僅僅依靠動手操作,未必有利于學生全方位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還需要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例如,教學“長度單位厘米的認識”,教師課前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有一定長度的線段或繩子,有整分米的也有不足一分米的,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測量活動。先讓學生用分米單位去測量長,學生在測量過程中產生疑問,不夠一分米的怎么量?學生有了思考,操作活動才有靈魂,學生對厘米的認識體會就會更加深刻,活動經驗在操作和思考中自然形成。

(作者單位:邵陽市資江學校)

猜你喜歡
凳子椅子動手
兩把椅子
踢凳子
幾何:凳子一摞摞
尋找凳子腿
會走的“石凳子”
學溜冰
動手動腦DIY蠶寶寶
椅子會摔跤
幽默
動手動腦多快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