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人工采集野生松茸提質增效的保護技術與方法

2019-07-01 01:50張華國
西藏農業科技 2019年4期
關鍵詞:松茸孢子菌絲

張華國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西藏 拉薩 850000)

野生松茸學名松口蘑、別名松蕈、合菌、臺菌,錄屬與擔子菌亞門口蘑菇科,是松櫟等樹木外生的菌根真菌,具有獨特的濃郁香味、口感和潤滑感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藥用菌,同時也是一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用菌類,主要生長于松林或針闊混交林地上,新鮮松茸形若傘狀、色澤鮮明、菌蓋呈褐色、菌柄為白色、纖維狀茸毛鱗片、菌肉白嫩肥厚、質地細密等特點,野生松茸因其產量少、價值高而顯得極其珍貴,被譽為“萬菌之王”,我國植物資源界劃分為二級瀕危保護物種被譽為“菌種霸王”,據資料記載1945年8月日本光島原子彈襲擊后仍然存在的唯一多細胞微生物-松茸,也是世界農業資源歷史發展的奇跡,在萬物俱毀、一片焦土環境當中唯一存活的植物-松茸能夠頑強的生長與繁衍因為松茸具有超強的抗輻射、抗突變性能,松茸體內含有3種珍貴的活性物質分別是雙鏈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松茸醇是世界上珍貴的藥用菌類。野生松茸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只生長在沒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中,即野生松茸的孢子必須和松樹的根系形成共生關系且共生樹種的年齡必須在50年以上才能形成菌絲和菌塘,同時需要依賴柏樹、櫟樹等闊葉林以及周圍氣溫、環境等生態條件提供營養支持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實體,野生松茸在出土前必須得到充足的雨水,出生后必須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松茸從樹木根系吸收自身生長所需的物質、抗生物質及其它有用物質,另外溫度、蟲傷、人為暴力采集對菌絲的傷害等因素對松茸的生長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1-2]。

迄今為止野生松茸人工栽培技術尚未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歸根到底原因就是松茸是共生菌,在它的生活史中其菌絲體必須與活的宿主樹木根系共生并形成菌根,目前只能做到的是人工采集野生松茸保育保護和規范化采收,維持野生松茸的生態環境與菌種生存促進。野生松茸自成為買賣商品之前人們根據自己的食用需求進行適當的采集,采集量一般都低于其生長量,因此適當的采集對野生松茸的生長繁育不會造成大的影響;但自野生松茸價值被學術界與公眾界認可成為買賣商品以來,特別是隨著野生松茸價格地不斷攀升,人們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過渡加大野生松茸采集量,采用掠奪式方式采集松茸資源的狀況愈來愈突出,由于松茸的生長環境受到破壞,致使松茸的產量不斷下降,有的地方已經到了資源枯竭的境地,單一索取、無序利用,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的狀態,野生菌生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急待整治,不采取科學有效的管理采集措施,世界珍貴野生資源-松茸將會枯竭甚至滅絕,因此對野生資源—松茸的開發利用與監察管理已成為野生資源管理的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工作意義深遠。

1 西藏林芝地區野生松茸基本概況介紹

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地區生態環境宜人、野生農業資源物產豐富,如野生蟲草、羊肚菌、靈芝以及松茸這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物種在林芝分布極其廣泛,其中林芝地區野生松茸共有五大產區:林芝市巴宜區、米林縣、波密縣、察隅縣和工布江達縣,以工布江達縣區鄉鎮所產野生松茸為最為珍貴和出名,林芝松茸生于藏東南深山峽谷森林中,產區土壤主要為棕色林土或山地黑壤、黃壤,pH 5.1~5.5,林地枯枝落葉較稀疏,生產野生松茸的林齡一般不低于20年基本處于原始森林環境,西藏林芝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態環境,造就了野生松茸成為最潔凈的野生食物,具有無任何污染純綠色天然食材,林芝松茸具有個頭大、形體佳、蟲菌少等特點(圖1)。

2 西藏林芝地區野生松茸人工采集存在的問題

2.1 商品屬性與學術屬性分析

從野生松茸的商品性與學術性屬性來看,商品界規定成熟的野生松茸6~10 cm未開傘的子實體才符合市場要求,而學術界規定此時野生松茸從生物學上仍屬于幼茸,其繁殖下一代的擔狍子還沒有成熟。商品界與學術界的差異分歧造成了農戶人工采集野生松茸時沒有進行細致分類采集,而是按照盡可能最大化采集方式與理念不管松茸子實體不分幼老、大小一律采光的方法,這種絕對性殺雞取卵的方式會嚴重阻斷野生松茸孢子的成熟和孢子散播,孢子菌種生長發育如果長期缺乏新的散落孢子萌發對地下菌絲的補充與更新,久而之會導致子實體的產生成為無源之水,從而形成生長松茸的菌塘衰敗乃至滅絕,野生松茸資源再生能力將持續下降。

2.2 自身生理周期屬性分析

從野生松茸整個生理周期屬性來看,松茸生長十分緩慢,從一顆白色光滑的球形孢子到長成松茸至少要五六年;夏日一場暴雨后,蟄伏了五六年的松茸迫不及待地開始生長,用八九天時間出土破膜;子實體很快長大只需3~4 d功夫,它們就能把自己的菌蓋平展地伸開;從出土到完全成熟,松茸最美味的時光不過7 d。若錯過時間不能及時采摘,野生松茸會迅速衰老把體內的營養反哺給松樹的根系和土壤,造成后果主要表現為野生松茸體內的含水量逐漸變少,表面會出現開裂、脫膜、脫朵等狀態,被稱之為老茸,此時的野生松茸香氣大量逸失,營養物質也隨之流失,吃起來味道也會大打折扣,價值自然一落千丈,因此基于野生松茸采集時間是非常關鍵所在,過早、過晚均產生很大的差距。

圖1 西藏林芝地區野生松茸

2.3 人工采集技術分析

最后,從野生松茸人工采集技術來看,多數農戶缺乏相關的專業采集技術,從采集野生松茸子實體時使用鐵鍬、鋤頭、鎬頭、鉤子等常用工具來看,由于工具粗燥與笨重、采集方式多樣化破壞了腐殖層致使采集時不可避免地損傷和破壞地下菌絲團(結),甚至拋出地面暴露在外致使菌絲枯竭而死,也嚴重影響菌塘的結構和穩定、破壞了自然屬性的微環境和生長環境,這是直接影響野生松茸持續產出的重要外在人為因素,導致的結果就是野生松茸地下菌絲的補充受阻或得不到充分恢復與養息,使菌絲發育分化沒有緩沖恢復的時間,嚴重影響了松茸今后生長數量、產量和可持續增長。

3 西藏人工采集野生松茸提質增效保護技術方法

3.1 重點加強西藏林芝野生松茸產區農戶科普知識普及與公眾意識提升

西藏林芝的野生松茸產區多數集中在偏遠縣鄉村周邊高山峽谷、山地型森林交錯區、原始深山老林當中,當地農牧區居民文化水平有限、農業科技認知偏低,環境保護意識不強,接受新鮮事物程度緩慢、根深蒂固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要改善農區野生松茸產區環境質量、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增強野生農作物環保意識、切實認識野生資源重要性,唯要全民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做到思想、信念與實踐活動相統一需要進行長期的科普宣傳、思想引導和實際指導實踐方可取得成效。

3.2 制定科學合理的采集技術規范、盡最大可能保護原生態的菌塘

3.2.1 人工采集松茸行業標準 由于野生松茸不可人工培植且大多生長在高山林中,只能依靠人工尋找采摘。在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野生松茸時曾說,“當地人為了采摘松茸,要步行走進20 km之外的原始森林,每天行走11 h,才能采摘到數量極為有限的松茸?!背浞终f明了野生松茸采集范圍廣、具有不確定性和困難度,針對野生松茸按照國家等級標準進行分類采集保存,具體操作技術要點如下:禁止采摘未達到標準的幼小童茸和開傘成熟菌,只采收達到商品成熟的松茸,特別要合理區分與規劃優質、中等、劣質野生松茸,優質標準:6 cm<松茸<7 cm;中等標準:7 cm<松茸<10 cm;劣質標準:<6 cm或>10 cm。按照標準進行采集不僅可以提高野生松茸的質量、品質與價值,同時合理采集有利于野生資源合理優化配置,保證存留比例的開傘菌松茸孢子散發傳宗接代,合理充分的留存種子是現代人為促進野生資源保障松茸持續發展的重要可行措施,同時也是符合行業采購標準與收購標準[3-4]。

3.2.2 人工采集松茸使用工具 采集野生松茸方式、方法的改進與提升方面,禁止用大型鐵質工具,鐵鍬、鐵鏟、鐵鉤的禁止禁用,除此之外不能用砍刀、鐮刀、鋤頭等利器采摘松茸。主張使用小型竹木、小木棍、小竹簽子等工具輕輕挖出,具體操作技術要點如下:使用輕輕翹起野生松茸的根部,保持松茸根部的完整性且近最大可能避免傷害到菌根和頸部,嚴禁使用金屬等工具碰觸松茸根部避免改變松茸的香味與品質,乃至于從采摘到后期的包裝、加工、烹飪、燒煮等環節都會盡量避免使用金屬。

3.2.3 人工采集松茸具體規范 為了保持野生松茸微環境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今后野生松茸的生長創造條件,盡可能最大程度防止傷及地下的菌塘。具體操作技術要點如下:要求采摘時用手指或木棍、竹棍、木片、竹片等工具從松茸基部輕輕撬起,嚴禁拉拽菌柄或把菌柄拖帶出地面;既要避免破壞和傷及地下菌絲又要保持采集到的松茸子實體的完整,盡可能避免泥土、林地雜物黏附子實體上,減少二次污染;挖出的地面坑洼凹面采用手動或木棍、竹棍等輕輕填埋,用腐殖質填平,蓋好,盡量不破壞地表和枯枝落葉層,禁止用腳進行踩壓破壞周邊微生物環境。

3.2.4 人工采集松茸日常管理 提倡采取輪歇式采集方式,使野生松茸的生長發育有個緩沖時間便于來年的菌絲分化發育以補充地下部分,使松茸子實體在第2年產出具備更強的發展勢能。具體做法如下:采用輪歇制的采集方式以農戶集中采集片區分區域進行野生松茸采集為主,采集完畢盡可能3天以上間斷式采集,每個區域最多采集3次并且避免采集后牲畜的放養,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良好的生態居于環境和采集優質野生松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方法是由村民自行制定村規民約,規定松茸的采集時間、地點、方式、人數、巡回時間、看管人員范圍與時間等良好的遵循制度。

3.3 發展野生松茸行業科學留種是關鍵與重中之重

野生松茸主要通過完全成熟開傘的子實體菌褶上的擔孢子和土壤中的菌絲體2種途徑來進行繁殖。如果農戶大量采收幼小的童茸,林地里幾乎沒有開傘的成熟松茸也就不能產生擔孢子,導致的結果就是野生松茸失去了繁殖的“種子”以至于“種子”越來越少,如果長期持續這種狀態致使菌塘逐漸萎縮,嚴重造成區域野生松茸滅絕。因此具體技術操作要點:嚴格按照具體實施規范要求進行采集,至少保留90 %以上的野生種源留存與自然界,值得注意的是第1種方式,菌塘每年至少保留1個開傘的成熟子實體留存不應采取,同時要將地表枯枝落葉刮開使擔孢子有機會直接落入土中萌發成的菌絲體能與幼根結合形成新的菌根從而產生新的菌塘,實現松茸的自我繁殖;第二種方式是采集當中發現沒有商品價值的松茸子實體或者受病蟲危害的子實體留下來,讓其在林地內自然成熟、腐爛,讓其菌褶上產生成熟的擔孢子,使孢子充分發揮生理作用重新開始新一輪繁殖。

3.4 發展野生松茸行業嚴格保存需要科研創新公關

野生松茸含有49種活性營養化學物質,由于外界自然條件的變化導致活性物質極易流失和變質,用常規方法長期保存鮮松茸極易出現發酸、發黃等現象,所以野生松茸的保鮮一度是世界性共同難題。具體操作技術要點如下:野生鮮松茸采摘后立刻上下覆蓋樹葉及冰袋存放在16~18 ℃恒溫的保鮮冰箱中,清潔松茸時不能用水清洗否則會破壞松茸鮮香,將表面的泥土和雜物擦凈即可,切割時用直接手掰,避免遇到金屬物質;如果是風干、烘干的松茸可以及時真空快速冷凍的方式保存,不過這樣處理會導致松茸所含的營養物質大量流失降低品質。

猜你喜歡
松茸孢子菌絲
羊肚菌母種培養基配方的優化研究
中國被毛孢三種菌絲形態的超顯微特征觀察
山東茌平:種植赤松茸讓秸稈變廢為寶
瘋狂的蟲草,瘋狂的松茸和瘋狂的岷江柏*——專訪作家阿來
如何保鮮一顆松茸?
蛹蟲草菌絲液體培養條件研究
甘露醇對低溫下草菇菌絲的保護效應研究
姬松茸當松茸賣是不是售假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3例臨床分析
制作孢子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