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2019-07-10 01:29羅丹
活力 2019年6期
關鍵詞:學生主體

羅丹

[摘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教育適應信息時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產物。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豐富并整合了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優化了學習方式?;谡Z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要做到語言為本,堅守學科本質;學生為主體,碰撞思維火花;三評一介,提高審美素養;人文緊隨,傳承優良文化。語文課堂教學中以語言文字為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傳承祖國優良文化,為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助力。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言為本;學生主體;三評一介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簡言之,即培養學生完成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終身發展的、具有語文學科本質屬性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課堂教學提出了要求,作為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基地的課堂教學又將走向何方?這是當下語文課堂教學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出發,探究課堂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一、語言為本,堅守學科本質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姓‘語文本的任何價值都應通過語言文字體現出來”?!罢Z”既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語言是語文學習最基礎也是最本質的內容?!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文字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起點,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教學的終點,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否有語言文字的學習是判斷一堂課是否是“真語文”的重要標準,沒有語言文字學習的課堂易走向“泛語文”和“非語文”?!罢嬲Z文課是集中于語言表達的形式,品味其中的語言美,培養學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達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在完成語言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再自然地從語言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美、思想美,提升學生精神素養的課”。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語言為本,堅守語文的學科性質。

首先,教師要帶領學生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語言的真味。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咀嚼字詞、賞析句子、剖析段落、品評篇章,步步深入,品味文字中蘊含的精妙。語文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應在學生對文章初步感受和整體感知后,抓住文章核心字詞或總領字詞,將其作為切入點,學習后對核心字詞的深化是文本學習的落腳點。字詞的學習為理解句子奠定了基礎,結合句子語境,升華字詞的內容,深化句子的意蘊。再剖析文章段落,從意境中理解文章深刻內涵。最后統觀全篇,分析語言技巧。例如,教師教學《想北平》一文時,以文中出現了十一次的“愛”字作為文章的切入點,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愛得深,所以想得切,以“想”字作為文本學習的落腳點。緊扣標題,學生通過咀嚼字詞,深刻體會作者用“想北平”而不用“寫北平”“愛北平”作為標題的深刻含義。接著賞析表達“愛”“想”情感的句子,學習作者平民化的語言形式。再剖析文中描寫巴黎等城市的段落,學習作者平民化的比較。最后品評篇章,引導學生總結作者選取平民化的北京物,運用平民化的北京語所表達出的深深故鄉情

其次,打鐵需趁熱,語用練習應及時。教師要善于結合上課內容巧置語言運用題,使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語言運用題設置本著始于模仿,終于創造的原則,使學生通過學習語言表達的范例,獲得語言運用的能力。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運用題目應巧置,結合學生的認知上水平、教學內容,適當添加新穎的成分;數量要少而精,一節課最多一至兩道題;類型多樣,可以是基礎型、應用型和拓展型;抓住語用練習的恰當時機,即在學習完語言表達形式或語言表達技巧后,立即拋出語言運用題。課堂中巧置語言運用題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想北平》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品味語言文字,學習語言表達的形式和技巧,設置“請以我的故鄉為主題,結合本文運用的表達技巧,用兩到三句話描寫故鄉中最想寫的內容”的語用題。

最后,積累語料,培養學生的語感。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離不開語料的積累和語感的作用。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地拓展與所學課文相關的內容,推薦課后讀物,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整理積累、誦讀理解中培養語感。一般而言,推薦內容包括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使學生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或是推薦不同作者的具有相同主題的文章,使學生學習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打開學生思維,多角度思考。摘抄其中妙句佳段,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料庫,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培養語感。

二、學生主體,碰撞思維火花

思維與言語相互依存,語言建構的正確性,體現思維清晰性;語言運用的層次性,體現思維的邏輯性。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機制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思維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借助語言文字把抽象的、內隱的思維具體化和外顯化。學生思維的發展源于反思和批判,需要學生不斷地調動思維,主動進行思維活動。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和激發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表達的時間,教師要有意識的閑,并使學生有價值的忙,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獨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相互啟迪,不斷地碰撞出思維火花。在真實的情景中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滿堂封閉式、指示性地問,看似熱鬧的課堂,實則是學生機械地回答,并沒有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激發學生的智慧潛力。

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積極思考,讓課堂成為思維涌動的海洋,教師拋出的問題必須是開放的、不指示答案的。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應是教師投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就要求教師拋出的問題是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開放性問題。問題拋出后給學生充足的獨立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時間,從而保證學生能認真地思考,理清思路。其次教師要關注全體,鼓勵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眼光流動,關注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處在課堂學習的中心,不讓弱勢學生游離在課堂邊緣。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真誠地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及時追問,啟發性地引導。由于知識積累的限制,學生回答問題往往局限于一個方面或是停留在淺層,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追問,追問要有水平,抓住學生回答的漏洞,使學生能通過教師的追問有所啟發,有所思考。

三、三評一介,提高審美素養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取的文章大多數是膾炙人口、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基本涉及美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反映出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人性美。語文教學將這些名篇佳作的美學價值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主要途徑。正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到的“語文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文在語言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品味作者的語詞之美,刻畫的形象之美,語篇的結構之美和營造的意境之美,體會到語言文學的藝術美,豐富自身審美感覺,提高審美的敏銳度。語文課堂教學中,了解學生對文本的審美情況和水平的途徑就是評價。學生通過對課堂表現自評,同學評,再教師評,了解自己對文本語言形式、人物形象、語篇結構等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師介紹自己對文本語言形式、人物形象、語篇結構等進行細致的描述性反饋,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感知。

在課堂中不管是自評、同學評還是教師評,教師都應在評價之前明確學生回答問題的要求。如學生的初讀感受應說得真誠、細膩、獨特;對課文內容得理解應說得準確、全面、參考文獻:深刻。教師評價起到示例作用,評價時指出學生對哪個字或是詞抑或是某一句話賞析存在的問題,并指出具體原因,使學生自主反思,及時調整角度,提高審美感知。語文教師的審美素養因其閱歷和知識比學生的審美素養更加完善和深刻,因此教師通過認真聽學生的回答,快速抓住學生回答存在的問題,進而發現學生是否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獲得成長,是否受到了美的熏陶。在學生進行自評和同學評的基礎之上,教師進行評價,使學生明確自己存在的問題。教師對學生回答只是讓學生明確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但對自己應該達到的水平或是發展方向沒有明確的認識。因此,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評價,還要在學生發現完畢之后介紹自己的理解。教師在介紹自己的理解時,自己的理解必須達到三級要求,并逐級亮出自己的理解,將自身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以及審美感知呈現出來。通過自評、同學評、教師評,使學生獲得感知美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審美品質。教師介紹自己的基本理解,使學生對提高自身審美情趣的途徑更加明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四、人文緊隨,傳承優良文化

思維的發展、審美的鑒賞都立足于語言文字,同樣優良文化的品讀與傳承也離不開具有存儲功能的語言文字。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緊隨其后學習文字蘊含的人文內容。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深入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而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镀胀ǜ咧姓n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言文字的運用體現時代的發展狀況和人的文化修養,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選擇和繼承中國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和傳播”。文化傳播與建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時應將文化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語言運用的同時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意蘊。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在于將文章中的人文內容單獨拎出來大講特講,而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體會其中的人文精神,傳承優良文化。選入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兼具不同文體,不同國別,蘊含著豐富的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學生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品味語言文字,挖掘出語言文字中存儲的人文內容,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進而傳播和建設社會發展的新型文化。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四個方面的內容,這四個方面構成一個整體,相互獨立,相互融合。在這個整體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基礎,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思維、審美與文化是在語言的基礎上衍生。因此,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以語言為基,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傳承優良文化,在語言形式的學習中使學生成為具有語言素養和精神素養的語文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

[3]鄭逸農.‘非指示性語文課堂觀察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4]石修銀.論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學會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35).

[5]景燕燕.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培育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

猜你喜歡
學生主體
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優化德育常規,發揮學生主體,放飛學生心靈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淺談學生主體在高職《經濟數學》中教學改革
高校中長跑運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優化高三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有效講評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