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觀的浙江實踐*

2019-07-12 11:02
觀察與思考 2019年7期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民生浙江

唐 任 伍 李 楚 翹

提 要:主政浙江是習近平同志長期地方從政工作中的重要階段,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觀全面形成的關鍵時期。理論源于實踐,系統梳理和解讀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的民生探索,能夠更深刻地認識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觀形成的實踐基礎和來源,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浙江,自古以來就在華夏大地占據特殊位置。山與海勾勒出浙江輪廓,也孕育了上下求索、敢為人先的浙江氣魄。當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在中國燃起,浙江嘉興南湖駛出的一葉紅船,為中國革命翻開了新的篇章。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赴浙江主持工作,就職之初他便專程前往嘉興南湖瞻仰紅船,回望中國共產黨革命的初心,回望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主政浙江的5年,習近平同志時刻把“初心”記在心間,以紅船精神激勵并推進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改善。浙江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當時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上已經取得了全國領先的成績,但也在快速發展中逐漸凸顯出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立足當時浙江發展的實際情況,借鑒民生建設的成功經驗,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八八戰略”的總綱領,強調“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構建了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綠色浙江”為核心內容,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的民生總布局。在夯實浙江民生建設經濟基礎的同時,致力于補齊民生短板,使浙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躍上了新的臺階,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創造了引起廣泛關注的“浙江經驗”。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的民生實踐是對紅船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也是習近平 “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觀得以形成的重要實踐來源和鮮活素材。

一、“八八戰略”引領優勢發揮,促進改革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大幅度提高。但進入21世紀后,走在前列的浙江也率先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作為沿海省份,浙江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的不足開始突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轉型升級。針對這一現實問題,習近平同志對浙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充分考察,認識到只有將浙江經濟的“蛋糕”做大做實,才能為高質量的民生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2003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未來浙江發展的“八八戰略”①“八八戰略”內容包括:一、進一步發揮浙江的體制機制優勢,大力推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三、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四、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五、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六、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努力使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七、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環境優勢,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法治建設、信用建設和機關效能建設。八、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即進一步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鞍税藨鹇浴眱群S富,立足浙江實況和地區優勢,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開辟了浙江實踐的新境界,并成為長期引領浙江改革發展的總綱領。

在實施“八八戰略”的過程中,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改革開放始終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②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5、7頁。,“要堅持‘立足浙江做強浙江’、‘跳出浙江做大浙江’”③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5、7頁。,并針對浙江經濟發展提出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策略,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梯度轉移、加強陸域和海域經濟的聯動發展、推動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等,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茖W的謀劃推動實踐取得出色成果,“2005年浙江人均生產總值達27703元,排名省區第1位;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列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居全國第4位、省區第1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更連年居省區第1位”④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5、7頁。。雄厚的經濟基礎為推動民生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使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二、構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綠色浙江”的民生格局

在浙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流動人口增加、社會階層分化、資源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這些矛盾如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不穩定因素,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會使民生建設的成果大打折扣。習近平同志履職浙江后,通過實地調研獲得了一系列關于浙江社會發展和民生狀況的重要一手資料,并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實事求是地對浙江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進行了科學規劃,在長期實踐中構建出了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綠色浙江”為核心的民生總體布局,其最終目標在于強化人民群眾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滿意度,切實提高浙江人民的幸福指數,打造“幸福浙江”。這一布局蘊含著清晰的大局意識和長遠意識,也是浙江在具體領域民生建設取得實效的根本保障。

(一)“平安浙江”,為民生建設奠定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高度重視發展與穩定的問題,人民群眾向往幸福生活,但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社會的和諧穩定,他強調,“富裕與安定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致富與治安是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①習近平:《之江新語》,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204、202頁。。堅持“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②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頁。的基本立場,針對浙江地處東南沿海,經濟的市場化和社會的開放度高,社會穩定形式相對也更加復雜的情況,習近平同志提出建設“平安浙江”,并指出:“建設‘平安浙江’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工程”,“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抓住重點,又要把握全局,做到重點突破,整體推進?!雹哿暯剑骸陡稍趯嵦?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頁。建設“平安浙江”的目的是統籌考慮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從全局出發為改革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從而為高質量、可持續的民生建設提供可靠平臺,鞏固民生建設成果,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在2004年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設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決定后,浙江全省各級黨政領導承擔起了“促一方發展,保一方穩定”的重要責任,形成了打造“平安浙江”的合力,真抓實干維護穩定,努力實現富民、安民、樂民、康民并舉,促進了社會長期和諧穩定。

(二)“法治浙江”,為改善民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保障。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愿望和利益訴求日益增長,對民主政治建設也提出新的要求。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社會和諧有賴于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遵循;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同時,法治也為社會和諧提供重要保證”④習近平:《之江新語》,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204、202頁。。因此,“必須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積極建設‘法治浙江’”⑤習近平:《之江新語》,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204、202頁。,將涉及人民群眾自由平等生存和發展的民主權利和利益訴求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同時,習近平同志也強調法治政府的價值理念,“治國者必先受治于法”⑥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頁。,并對依法規范行政權力、全面建設法治政府建設做出了全面、細致的部署?!胺ㄖ握憬钡慕ㄔO充分彰顯了涉及人的生存、發展等民生問題在法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并努力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個方面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民生建設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法治保障,使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三)“綠色浙江”,為幸福生活創造永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環境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明確指出,“經濟增長是政績,保護環境也是政績”⑦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頁。,經濟的發展要以全面發展為目標,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為促進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雙贏,2003年3月,浙江制定了《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開啟了“生態省”建設。隨后,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指出,生態省建設要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體制的創新,從而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針對余村經濟發達但污染嚴重的狀況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意義深遠的科學論斷?!熬G色浙江”建設,作為“功在當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⑧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39、366、186、159 頁。,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生態質量的良性互動,也使浙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對資源環境的關注空前高漲,2007年以來,浙江生態環境質量一直位居全國各省區市前列,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60%,居全國第二。

三、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補齊民生短板

改善民生是一項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且浩大復雜的工程,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要從根本上改善民生狀況,既要統籌兼顧,又要突出重點。浙江作為經濟大省,雖然具有民生建設的堅實基礎,但仍存在不少民生短板,如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教育、就業、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發展和相關政策措施不完善等。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實惠感,浙江省委省政府聚焦民生攻堅的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拓展民生建設的廣度和深度,以一系列兼具全局性和針對性的民生舉措為民謀福。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最終要落實在一件一件的實事之中。這些實事,既體現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惠及全社會的‘大事’,也體現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門口的‘小事’”①習近平:《之江新語》,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頁。。

(一) 統籌城鄉發展,扎實做好“三農”工作。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他告誡浙江各級黨委、政府要清醒認識到,浙江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終重視“三農”工作,然而,浙江所面臨的“發展中的困擾”,也都與“三農”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有關。為此,必須要以人為本謀“三農”、統籌城鄉興“三農”、改革開放促“三農”。

在解決“三農”發展的根本思路上,明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習近平同志強調,“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②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207頁。。因此,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較好基礎上,有條件也有必要統籌城鄉發展,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率先在全國走出一條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在習近平同志的部署下,浙江從城鄉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城鄉規劃與生態環境建設、城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城鄉配套改革等方面著手開始了推進浙江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探索。

“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三農’工作要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維護農民權益為中心”③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207頁。,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增加“三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有效調動農民積極性、創造性的決策思路?!罢憬?002年開始,在農村稅費改革上積極探索,在欠發達地區率先取消屠宰稅、特產稅、停征農業稅,開啟了中國免征農業稅的先河,到2005年全省全面免征農業稅,從制度上做到了農業稅費零負擔?!雹芰暯剑骸陡稍趯嵦?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207頁。同時,糧食生產直補、農機具補貼、產業化扶持等政策落地,以及財政給予農村社會服務和保障的大力投入,也使農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根本改變。

在農業生產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創新發展模式,大力推動有強大市場競爭力、能使農民持續致富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以先進科技和先進文化為支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科技貢獻率和土地產出率;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各地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并推動優勢產業向區域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效益農業產業帶;此外,大力實施農業發展“走出去”戰略,提高外向型農業發展水平,在參與國際國內分工中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

在農村建設上,完善農村發展基礎設施,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2003年6月,在習近平同志的倡導和主持下,浙江全省啟動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經過十余年的扎實推進,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在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中發揮了“基礎工程”的作用,也帶動了浙江鄉村整體人居環境領先全國。

(二)縮小地區差距,補齊欠發達地區短板。區域發展差距較大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日益顯現出的重要問題。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難點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欠發達鄉鎮”①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頁。?!皼]有欠發達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沒有欠發達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全省的現代化?!雹诹暯剑骸吨抡Z》,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2、92頁?!艾F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也不能掉隊?!雹哿暯剑骸陡稍趯嵦?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頁。因此,要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把促進發達地區發展與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有機統一起來,“發達地區要發揮自身優勢,盡力幫助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欠發達地區自身要轉變觀念、創新體制、改善環境、不懈努力”④習近平:《之江新語》,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2、92頁。。

在此基礎上,習近平同志積極探索實現發達地區在更高層次上加快發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一方面,促進發達地區做好全省發展的龍頭,“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促進勞動力和人口向發達地區轉移,在帶動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新的發展空間”⑤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頁。。另一方面,大力推動“山海協作”“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百億幫扶致富工程”,鼓勵欠發達地區發揮優勢,搶抓機遇,以開放的思維開拓致富門路,并通過這些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載體,使浙江26個縣做長了欠發達的短板;針對受自然、社會歷史等問題長期影響的貧困老區,緊抓對口扶貧幫困項目落實,通過資金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聚焦重點領域,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教育、就業、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發展在民生建設中與人民群眾的健康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更關系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浙江的民生建設攻堅時期,習近平同志也聚焦這些重點領域存在的短板,做出了科學的定位和謀劃。

在教育領域,習近平同志強調“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要著眼于實現教育公平,不失時機地加快推進教育強省建設”⑥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頁。,并提出了包括全面發展各級各類教育,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完善助學、貸學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以教育促民生的舉措。在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方面,強調“牢固樹立‘質量立教’意識,既要注重教育‘量’的擴張,更要突出教育‘質’的提高,走教育內涵發展之路”⑦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207、187、338、346頁。,因此,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教學及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就業領域,習近平同志堅持“就業是民生之本”的理念,著眼于改善就業環境的客觀條件和提高就業群體的主觀能力,提出要通過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的創新,探索符合浙江實際的就業發展路子。首先,緊緊抓住發展要務,以促進經濟增長來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并為解決就業、再就業問題提供更多財力支持;其次,以改革創新的思路解決就業、再就業問題,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場化的就業機制、探索建立勞動力專業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準入制度、完善勞動用工管理、充分發揮政府對勞動力流動的引導和對勞動力市場的管理作用等;此外,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實現充分就業的基礎工作,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提高勞動力素質,積極實施“千萬農民素質工程”,加強對農民的專業技能培訓,解決勞動力的結構性矛盾。

在醫療衛生領域,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沒有衛生現代化,就沒有全社會的現代化”,“必須從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的高度出發,加快推進衛生強省建設”。①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4、241頁。在此基礎上,公共衛生建設工程、社區健康促進工程、科教興衛工程、“強院”工程、中醫藥攀登工程等一系列旨在促進健全現代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舉措開始落實。針對農村衛生工作的難點和薄弱環節,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重點攻破三大難題以逐步化解矛盾,即“有錢看病”問題、“有人治病”問題和“有人管事”問題,相應地通過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深化基層衛生院改革和衛生隊伍建設、加強對農村衛生工作的監督管理等措施,切實改善農民衛生服務條件,確保農村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在社會保障領域,“堅持按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②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4、241頁。,“積極推行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失地農民生活基本保障、公共衛生建設和孤寡老人集中供養等‘新五?!w系建設”③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和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4、241頁。,并取得顯著實效。同時,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社會福利事業也逐步發展完善,建立起長效幫扶機制,重點關注因病致貧、因貧失學、因殘失業、因災受困的家庭和人員的救助工作,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也有效地在人民群眾生活中筑起了覆蓋面更廣泛的民生保障網。

四、創新民生工作方法,求真務實問需于民

知民情,是制定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民生政策的根本前提和保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表達愿望的日益強烈,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方式如果一成不變就會愈來愈受制于覆蓋面較窄、溝通效率低等局限。為進一步提高民生政策的科學性、可行性,提升政府為民服務的能力,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期間,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并推行領導干部下訪制度。他指出,領導下訪接待群眾,“是從源頭上化解各類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有力舉措”④習近平:《之江新語》,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7頁。。領導下訪,要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問需于民,更要做好調查研究,求真務實。習近平同志率先垂范,用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多個縣市區,深入各地基層和部門調查研究,探訪民情。浙江省自2003年開始建立領導干部下訪接待群眾工作制度后,在各級領導干部接待來訪群眾,解決信訪事項工作,獲得群眾較高滿意度方面成績突出。同時,在習近平同志的提議下,浙江省政府年度著力辦好“為民十件實事”的長效機制得以落地,“為民十件實事”件件與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且每一件都有明確的量化目標。這一舉措使“為民辦實事”從一種工作理念轉化為真切的工作要求,推動黨員干部為人民群眾更全面到位、更有實效的服務?!案鶕憬∶袂槊褚庹{查中心2007年披露的數據顯示,浙江省委、省政府2006年承諾的‘為民十件實事’,一年內件件都有著落,而且各項‘民生指數’多是‘超額完成’,群眾對十個方面實事的滿意度達88.8%?!雹葭娐?、謝方文:《習近平從浙江到上海始終追求民生 疏通民情通道》,《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5月24日。領導干部深入群眾,通過下訪和實地調查研究,聽民聲,解民憂,大大提高了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而對這一制度和工作作風的推行,凸顯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確保民生政策的科學性,以及民生建設必須取得真實成效的堅定決心。

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間的民生探索,也是不斷深化認識“以人民為中心”價值理念的過程,使“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觀在實踐中得以形成和檢驗,并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進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猜你喜歡
以人民為中心民生浙江
“浙”十年:品讀浙江文化 見證浙江變遷
Mother
Task 2
陳穎 巾幗之花綻放在民生一線
掃一掃閱覽浙江“助企八條”
聚焦學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點”
為了精準治霾 為了民生幸福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