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現代城市空間設計對生態環境的應用

2019-07-21 15:00郝瑾
活力 2019年10期
關鍵詞:城市空間生態環境

郝瑾

[摘要]隨著城市規模和空間規模相應的擴張和蔓延,于是人們開始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樓房。以芝加哥為例,芝加哥被譽為世界上的超級城市,以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而被現代時代所引領。在這里建筑物建設集中,綠化面積少并且集中。如果城市的發展不注重環境,把生態格局破壞了,導致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下降,人們就容易感覺疲憊,甚至會導致大量人群患上難以治愈的疾病。而建筑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以人為本,城市的快節奏和環境的不合理規劃就像是魔咒一樣困擾著人們。

[關鍵詞]城市空間;自然要素;生態環境

一、現代城市空間設計的現狀

城市中的空間首先包括居住空間。在城市擴建的進程當中,很多城市為了擴大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而擴建,開設新區是最常見的形式,在對新區進行規劃時運用了新型小區的居住設施設計,功能設施更加人性化,綠化率也不斷提高,滿足大多數曾經居住條件較差的人群的要求。雖然新開發的小區離著主城區較遠,但是更人性化的設施吸引著人們來到這里居住,人們在現代交通逐漸便利的情況下也不會受到位置偏僻造成的影響,然而新區也會存在它的弊端:對于33層左右的高層來說還存在室內采光不足的問題;公攤面積增多,室外廣場中看到的多是高層建筑呆板的樣式,天空也被遮擋得只剩下樓與樓之間的狹窄空間;在較寬廣的草坪上種植的植物還未長成,光禿禿一片,在草坪上放置的游樂設施也是以裝飾為主;人口密度小,會讓愛熱鬧的中國人有種孤單的感覺。還有很多硬件設施方面及周邊環境方面的影響,都給最新搬去的人們帶來了較復雜的體驗感。實際上居民想要的居住空間多是寬闊的,有溫暖的陽光能照進屋里,走出房間有一個庭院,可以走到庭院中呼吸新鮮的空氣,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可以在池塘里喂魚等。當然會有人說,這不是別墅的體驗嗎!有多少人能買得起別墅呢?所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奮斗的最終目標還是能滿足自己和家人對于舒適生活的需求。大部分人奮斗一生都無法過上最理想的生活,但也會在現有條件下獲得最好的生活環境。

再從休閑區的植被來看,隨著不同性質工作的增多,一周天天工作的人已經很少了,再加上節假日的增多,很多時間便放在了休閑上。城市居民1/3的人群對于休閑生活較為熱衷。而老齡化時代人們的平均壽命提高了,很多退了休還精力充沛的老人把時間也放在了休閑上,辛苦工作一輩子也應該享享清福了。對于這些需要休閑生活的人群來說綠植的設計是很重要的,休閑活動的人們是會從一個休閑空間變換到另一個休閑空間,他們需要的不只是觀景,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讓精神世界增添平靜、放松、愉悅等感受,而能給人帶來愜意氛圍的就是一片綠蔭,但是現代綠化的植物都是購買的苗木,多年生長的大樹價格很高,也很難移栽存活,所以這片綠蔭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長成,現在能看到的多是一片草坪,但草坪上并沒有樹的遮擋,只有一片空曠的像操場一樣的草坪,有的草坪為了方便維護而限制人們進入,這對于觀景來說有很多弊端。

最后再從景區的路的設計來看,城市居民喜歡的道路是不行走在外區的時寬時窄的小路。拙政園、獅子林的一步一景之所以被人們稱贊,就是因為里面的路和植被及其小橋流水等設計恰到好處。建筑師設計路時更喜歡自然形成的路,往往自然的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人們在走這條新路時多是對此處的地形比較了解才會重復在這條新路上走,走的人多了,草被踩死了,硌腳的石頭也被移到一邊,就會隱約形成淺淺的路的痕跡。人們在走路時都會選擇較近的路線或者較安全的路線,路只要能走通都是可以設置的,區別在于走在路上所看到的風景不同,路的距離不同,路可到達的目的地不同,因此,設計路時應該從大的方面考慮,首先是目的地,解決的是交通問題,在現代交通中步行道和機動車道是分離的,主要是為了安全而設計的,走在禁止機動車駛入的路面上就不用擔心小孩和老年人的安全,對行動能力較遲緩或者安全意識較薄弱的人群來說是很重要的設計理念,保障了行人的安全。其次是路可以連接的目的地,還是從交通的主要職能出發來設計路,讓人們按照路的設計在路上行走,不要進入危險設施地段、不要破壞環保措施,有的路設計得不夠人性化導致讓常走這條路的人選擇其他更舒服的路走,因此,設計路時也需要應用人體工程學的理念。

隨著環境心理學深入人心,設計師們為滿足城市規劃的整體需求,通過有效、合理的環境設計展現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內涵,并且使城市的生態系統更進一步地達到平衡,從而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并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城市中的自然要素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之一,有研究表明,大自然更能給予人們心理上更多的舒適感。所以人們對自然、綠色事物的向往是與生俱來的?!耙曈X語言是人類感官最直接的感受感官之一。從古至今,人們對自然的索取和借鑒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人們的感官反應給大腦,美學再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當今越來越多的建筑考慮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僅考慮個人所有空間的大小,還考慮更在個人的感受。

二、自然要素的特點

(一)自然要素與生態觀

“生態觀的定義是人類對生態問題的總的認識或觀點。這些觀點建立在生態科學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并在人類和自然全球生態系統層次上進行哲學世界觀的概括,能夠用以指導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基本思想。人類對環境的重視越來越多,自然要素也越來越重要?!币虼?,生態觀與自然要素結合的設計構思要符合這些要素的要求,同時要結合人體工程學的知識,因為人體工程學是人性化設計理念延伸至今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實踐依據。在每一個設計中都會存在新的問題,就算是生搬硬套也會在施工過程或者開發商眼中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都會有解決方案。具體是否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都是有相關規范要求的,在開發商制定的合同里很多詳細的條款對這些進行約束,至少在大的環節上不會有什么變化。但是有很多開發商利用這些漏洞進行開發,由于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理論,形成了盲目落后、無序開發的混亂局面。

(二)自然要素的開放性

人的一生居住在建筑中的時間很長,設計建筑時要使自然與人和諧共生。人們可以與自然有深入的交流,自然要素就是橋梁,因為自然要素具有開放性,它能夠與人建立一種聯系。如何讓人在建筑中能感受到自然呢?有設計師提出了“生態中庭”概念。

生態中庭這一形式目前正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各種類型的建筑之中。所謂“生態中庭”,就是一種庭院,希臘人最早在建筑中利用露天庭院這一概念。隨著這一概念被引入了現代建筑設計,建筑物內部逐漸成為人們喜歡逗留和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自然要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與人們進行著互動。它與建筑結合,能使建筑更加完整和美觀,同時也增加了透氣性,也使自然要素與人的互動增加了。

因為自然要素的開放性使人更加貼近自然,沒有違和感。城市緊張的生活節奏,使人們與自然的關系日漸疏遠?,F代的建筑材料如鋼筋混凝土更多地體現了當今社會的精確和冷靜,使人無法與自然進行情感交流。

(三)自然要素的多樣性

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可以算作自然要素,自然要素可以是我們身邊的塵埃與泥土,可以是我們身邊的花花草草。它的樣貌是多樣的、豐富的、多彩的,但又是人類需要的。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有時候這些作用是直接的,有時候是致命的。人類生存在環境中的方式是很多彩的,同時自然要素的多樣性可以滿足人們的要求。這里所指的滿足往往是廣義上的,還是存在很多的不滿意,但因為無法解決所以只能妥協。很多設計以無法讓所有人滿意為理由偷工減料,導致本來很好的設計方案因為施工不規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很難全部杜絕的弊端,只能說設計效果圖是理想的效果,可是在未建成之前人們看到的都是效果圖,都是把效果圖做得很漂亮來吸引人?,F在規定居住房的相關設計及周邊自然環境的設計完工效果要與效果圖一樣,至少起到了一定的監管作用。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所呈現的自然要素是最真實的效果,同樣也可以實現多樣性,使人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四)自然要素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氣候與植被。全球有16個氣候,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平原、針葉、闊葉、常綠、落葉林等。生物種類是豐富的、多樣的,氣候也是不同的。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僅僅追求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所以世界各大河流沿岸便成了人類最早聚集的區域,出現了很多河谷文明。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落后,還沒有高效率的工具,水是人在這個世界上最需要的物質之一所以人們沿河一個一個地形成了小聚落點。自古以來,人類就對生存環境有所要求,現在全球變暖,生活水平飛速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具有不同經濟能力的人對環境的要求也不同,人們都喜歡使自己身心愉悅的環境和具有豐富的自然要素的環境。

(五)自然要素的代表性

“布正偉設計的重慶白市驛市航站樓一期工程就是一個利用天井來組織自然通風的建筑。該航站樓位于夏季氣候以‘火爐著稱的重慶市,該建筑飛機場是東西朝向,由于氣候炎熱,所以要調整建筑結構。建筑以一二層相結合的低矮體為主,呈‘一字型布置,候機廳則被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組合在一起。在陽光的照射下,濕熱的空氣通過天井向空中逸出,而經過屋檐遮陽降溫冷卻的空氣則由窗口進入候機廳,通過候機廳流向天井。通過空氣的流動,帶走了候機廳里濕熱的空氣,在室內形成了徐徐的微風,給旅客營造了舒適的環境。該建筑在建成使用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尤其是對其在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利用自然來改善建筑內部環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給予了高度評價?!?/p>

自然要素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局限,具有不同的代表性。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人們對環境不同的欲求。南方和北方的區別主要是在氣候上,差別性對待植物適應生長的氣候可以避免造成的大量浪費,現在的苗木價格也是很貴的,植物的繁殖品種每年也在不斷更新,因此,四季如春是值得期待的,就如同現在冬天也能吃到西瓜一樣。讓四季常在,讓人們生活的環境更加舒適。

三、自然要素對現代城市空間設計的影響

自然要素對現代城市空間設計布局的影響。它會對城市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割裂城市空間和減少交往。

自然要素對現代城市空間設計構成的影響。自然要素與現代城市空間設計理念相融合,可以更滿足人們的欲求。如植物中的樹木可參與空間的建構和營造。同時人類在利用自然景觀構成城市空間的同時也在改造自然景觀,出現了很多城市與自然景物相融共生的例子。如沿河流走向平行的街道布置,如意大利山城將人為環境與自然地形結合的多種形式。這種方式會給人類社會造成很好的影響,使人與自然共生,使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愉悅人們心情。建成綠色生態城市,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自然要素對現代城市空間設計發展的影響。山體、河流等自然要素本身就具有比其他用地更多的生態功能,擁有著較高的生態地位,對優化人的居住環境有著潛在的作用。自然要素還與人文歷史聯系起來,“例如,秦淮河周邊的夫子廟、江南貢院等恢復的歷史建筑,與秦淮河形成體系,似乎在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嵩山與少林寺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互相作用,雙方都成為對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有這些特色空間的存在,才能使地方的特色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并傳承下去”。

四、案例分析

以青島城市規劃為例,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位于東經119。30與121。00之間,北緯35。35與37。09之間,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青島利用自己獨特自然和沿海的地形條件,形成分區明確、功能比較完善的規劃格局,沿南部濱海一帶布置行政中心和優質便利的生活功能區。由于歷史悠久,曾多次作為殖民地,建筑元素豐富,中西方文化交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和城市風貌。從海面遠望,塔尖與山頂在天際形成豐富的城市輪廓線,從山頂可以看到城市整體錯落有致。

結語

總而言之,在這個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時代里,人們對事物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生態環境的變化,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關專家和學者也著重去研究、探討這方面的問題,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見解以及實際行動來完善人們地居住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猜你喜歡
城市空間生態環境
淺談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
中國元素在城市空間中的運用研究
區域特色文化與城市空間的景觀語言生產
馮小剛電影中的城市空間與身份認同
產權視角下的西寧特鋼企業環境風險評價與控制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對媒體融合生態環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如何強化我國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綠地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