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視野 跨界對話 多元發展 人才培養

2019-07-24 01:12武心怡
藝術科技 2019年6期
關鍵詞:人才培養

摘 要:2018年5月12日至27日、10月20日至11月4日,國家藝術基金“舞蹈評論與制作人才培養”項目分別在上海、北京陸續啟動。此次培訓由北京舞蹈學院主辦,是我國首個高水準舞蹈評論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項目,來自國內外的37位導師聯合授課,通過跨界鋒談、教學研討、觀摩調研、實踐交流等方式講述了舞蹈評論、舞蹈制作、舞蹈創作、舞蹈運營、舞蹈寫作等專業知識,同時豐富的導師結構也為我們帶來了國際視野和多重思考。此次培訓共有30名學員參與,在為期30天的學習中,逐漸建立起跨界的思考角度和多元的學習態度??梢哉f,立足舞蹈發展的當下,此次培訓不僅是對我國舞蹈發展現狀的一次梳理和小結,同時也是一次重塑舞蹈評論、發展舞蹈制作的良好契機,更是為未來舞蹈藝術的平衡有序地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口徑。

關鍵詞:舞蹈評論;舞蹈制作;跨界研究;人才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碑斀?,國家倡導中國旋律、倡導文化自信,大量的舞蹈創作以井噴之勢蓬勃發展,但其質量卻參差不齊,這與舞蹈實踐與理論不協調、內容與形式不匹配、評論與制作不發展有著深切的關系。此次培訓,正是基于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重要精神和舞蹈藝術的發展現狀而展開的,旨在尋求舞蹈藝術發展的基本問題,謀求新的解決方法或探求新的發展途徑。

1 跨界思考,多元建構

2018年5月12日至27日、10月20日至11月4日,國家藝術基金“舞蹈評論與制作人才培養”項目分別在上海、北京陸續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學員參加了此次培訓。該項目由北京舞蹈學院主辦、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承辦、英國密德薩斯大學表演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和《舞蹈》雜志協辦,同時中國舞蹈家協會、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發展基金會提供了大力支持。

在2018年5月12日開班儀式上,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許銳教授、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張麟書記、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發展基金會王延秘書長分別致辭。其中,許銳教授回顧了主辦此次培訓的初衷,分析了舞蹈評論的現狀,并指出了當今階段舞蹈制作人短缺的實質問題,進而闡述了此次培訓的兩個關注點——“舞蹈評論”與“舞蹈制作”的跨界思考和多元建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會議上指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痹诒本┪乃囎剷?、全國十次文代會上提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蓖瑯?,舞蹈制作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其重要性逐漸凸顯,它存在于舞蹈活動的始終,從編創到表演、從觀眾到社會,其商業化運作對舞蹈藝術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因此,“舞蹈評論與制作人才培養”項目順應了新時期舞蹈藝術發展的趨勢,在打通“評論”與“制作”的鴻溝的基礎上,加深了學術的思辨,拓寬了創作的思路,同時試圖尋求一種良性的發展態勢。

2 頂尖導師,國際陣容

該項目立足國際視野,致力于培養高級的舞蹈評論和制作人才,此次培訓的37位導師均是來自國內外實踐經驗豐富、藝術視野開闊、舞蹈技能高超的一線舞蹈批評家、舞蹈編導、舞蹈演員及舞蹈制作人,不僅引入了國際資源和先進經驗,同時將舞蹈理論與創作實踐緊密相連。國內外頂尖導師的陣容提高了此次培訓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同時也為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此次培訓共邀請國內外導師37名,其中中國導師32名(大陸29名、臺灣3名),國際導師5名(英國4名、美國1名)。37名導師為期30天的講授讓每一名學員受益匪淺。這不僅僅是對一些基礎理論知識的認知和了解,同時也是一次換位思考的機會,假如我是編導、假如我是制作人、假如我是評論家……三維立體的思維方式使我們以全方位的視角來審視舞蹈。如果說舞蹈制作是前期的統籌策劃,舞蹈編創是中期的項目實施,那舞蹈評論就是后期的反饋評價,三者之于舞蹈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在幾十位導師的講授過程中,我們嘗試著建立這種互相關聯的思考角度和評價眼光,努力跳出自己的專業看舞蹈,努力以更加國際化的眼光品評舞蹈。

3 科學架構,創新思維

頂尖的導師團隊帶來了國際化視野,豐富的講授內容帶來了跨界的角度,科學的知識架構帶來了創新的思維。根據此次培訓項目的重點和目標,37位導師的講授內容大致可概括為舞蹈評論與寫作、舞蹈制作、舞蹈編創三個方面。

3.1 舞蹈評論與寫作

舞蹈評論與寫作是舞蹈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此次培訓中講授人數最多的一項,從國內舞蹈專業的教授到文藝評論的記者,從專業期刊的主編到國外的自由撰稿人,每位導師都根據自己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傾囊相授,讓學員在開闊的視角下認識了什么是文藝評論,什么是舞蹈評論,同時又在專業的視角下學習如何進行各種類型的舞蹈評論寫作。

北京舞蹈學院書記王旭東教授以“學習習近平文藝思想,促進舞蹈藝術繁榮興盛”為題,向我們講授了國家對于文藝評論的態度和觀點,讓學員們在準確把握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探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王曉藍教授根據自己多年在美國學舞、編舞、看舞、寫舞的經歷,為學員們講授了有關舞蹈評論寫作、美國舞蹈批評的發展歷程、美國著名的舞蹈評論人及其觀點;中國藝術研究院歐建平教授、江東研究員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向我們闡釋了舞蹈評論的基本性質、原理、流派、特點、目標和方法等;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羅斌教授以“中國舞蹈學的立場”為題,提出中國舞蹈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唯技術化、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激發了學員對中國當下舞蹈理論缺失、缺乏良好學術形態等問題的思考;《北京舞蹈學院學報》主編張延杰博士、《舞蹈》雜志主編張萍博士、上海音樂出版社舞蹈藝術中心黃惠民主編分別從自己在舞蹈核心期刊和出版社工作的經驗出發,舉例分析了目前中國舞蹈學術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提高舞蹈論文學術質量的建議與對策;北京舞蹈學院慕羽教授在為期2天的講授中,以“批評的共性和舞蹈的特性”為題,向學員們講授了中國舞評的歷史、舞蹈評論的類型、舞蹈評論的特性等內容,并進行了具體的寫作練習和舞評研讀;藝名為“駱駝單腿蹲”的中國舞蹈界新銳評論代表梁戈邏老師也為學員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舞評課,他從“舞者思維構建”“個人成長過程”“舞蹈評論是什么”“舞蹈編劇如何做”四個方面展開,他犀利、有趣且幽默的語言讓學員們迅速被帶入“駱駝式”的語境中;英國獨立評論家Donald Hutera(唐納德·胡特拉)通過40余年的舞蹈評論經驗,向我們講述了舞蹈評論應有的寫作視角和方法,Donald(唐納德)強調了舞蹈評論家應有的好奇心和警覺心,舞蹈評論的作用要處在制作人、觀眾、專業影評者三者相互促進且循環的邏輯關系中;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陳雅萍導師以“空間、歷史與身體”為主題,以黎海寧作品《雙城記》為藍本,向我們展示了舞蹈評論的另一種思路和方法;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鋒教授、上海音樂學院陶辛教授,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龐井君教授、副主任周由強教授分別從“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芭蕾與音樂”“社會價值論視角看藝術”“當代文藝作品的評價”等主題進行講授,開闊了舞蹈人的思路和視野,使得我們可以跳出舞蹈看舞蹈,從而擁有更加全面、更加清晰、更加客觀的關注點;《北京青年報》資深記者、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倫兵老師,《北京信報》文化記者、自由撰稿人張學軍老師也從自己十余年文藝評論與寫作的經驗出發,舉例分析了文藝評論寫作的思路、過程和方法,讓學員們看到了活躍在報刊上的舞蹈評論。

3.2 舞蹈制作

舞蹈制作是目前舞蹈領域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一部舞蹈作品從創意到編創再到展演,都離不開制作人對舞蹈宏觀形式的把握和運作細節的統籌。優秀的舞蹈制作人能夠判斷舞蹈市場的群眾取向,把控舞蹈作品的質量水平,協調劇組人員的分工合作。

此次培訓共有12位導師講述了有關“舞蹈制作”的知識。其中,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許銳教授以舞劇《一刻》的制作過程為例,模擬案例、假定身份,從舞蹈創作和舞蹈制作兩方面剖析了二者的關系;阿庫·漢姆舞團金牌制作人Farooq Chaudhry(法魯克·喬杜里)和英國密德薩斯大學表演藝術創意研究中心主任Christopher Bannerman(克里斯多夫·班納曼)共同進行了題為“舞蹈商業——以阿庫·漢姆舞團為例”的講座,Farooq(法魯克)講述了阿庫·漢姆舞團的運營現狀和優秀制作人的基本品格,Christopher(克里斯多夫)將“舞臺生態學”理念引入課程,闡釋了舞蹈制作人、藝術家、觀眾之間的聯系;倫敦國際舞蹈節“舞蹈傘”藝術總監兼首席執行官Emma Gladstone(艾瑪·格拉德斯通)重點講述了國際舞蹈節的策劃和運營,她不僅介紹了英國舞蹈藝術發展現狀和自己的藝術經歷,更是讓學員們通過Programming Task(編程任務)的練習了解了“框架建構”的問題;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所長林亞婷博士、林雅嵐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劉春研究員分別以“在后人類時代——與人/物共舞”“舞蹈與媒體”為題,通過經典的多媒體舞蹈影像的觀摩和講解,讓學員們看到了現代科技下,舞蹈藝術與多媒體技術交互融合的多重可能性,并探討了“人”和“物”的主客關系;中國青年舞蹈家劉巖博士從公益的視角出發,講述了兒童舞劇《26分貝》《天使的微笑》的創作和制作過程;上海華人夢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田元總經理通過自己在中國音樂劇產業策劃運營20余年的經驗,向我們展示了世界經典音樂劇中文版制作和運營的過程;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運營副總經理江濤導師以“演出運營”為主題,向我們講述了綜合劇院內舞蹈項目的運營情況;楊麗萍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王焱武總經理從策劃出品《云南的響聲》《孔雀》《十面埋伏》《孔雀之東》等大型舞臺劇的實踐經驗出發,從舞臺、舞美、燈光、前期制作、試演、首演、巡演等多個方面演示了制作過程,強調了制作人應有的基本素養;北京舞蹈學院教學實踐中心推廣部長張昊導師以其曾在國家大劇院工作的相關經驗展開,向學員們講述了國家大劇院的運營模式,并介紹了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和期刊的運營情況。

3.3 舞蹈編創

舞蹈評論是對舞蹈作品的評價,舞蹈制作是對舞蹈作品的制作。因此,舞蹈作品作為舞蹈藝術活動的核心,其輻射和連接著舞蹈活動的方方面面。舞蹈評論家和舞蹈編導經常會對同一舞劇持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對于舞蹈評論家來說,或許不需要完全懂得編舞的技法或編導的思維,但要試著以編導的視角審視舞蹈藝術,從而為自己帶來更全面的視野。

北京舞蹈學院院長郭磊教授從《儺情》談起,和學員們探討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問題,同時也提出了關于中國舞蹈教育發展的問題,讓學員們從學科建構的層面對于中國舞蹈藝術的教育和發展有了更深的思考;文化部藝術司、科技司前司長于平教授以“現實題材舞臺劇十題”“從‘啞劇敘事到‘隱喻敘事”為題,對中國舞劇創作的題材及其敘事功能做了生動的講解;國家一級編導趙明教授結合自身的舞蹈創作之路,分別從“古典意識的重要性”“身體語言的思維方式”“文化環境下編導的創作選擇”三個層面與學員進行了分享;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創始人兼團長王媛媛導師、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編導佟睿睿導師分別以其編創的經典作品為基點,探討了自己的編創理念和形式特色,梳理了不同時期的藝術追求和表現手法,并提出了自己在編創過程中的一些思考;趙粱ART(藝術)藝術總監、具有東方神秘氣質的“編舞鬼才”趙梁老師以其“東方靈欲三部曲”為例,分享了編創的過程和對待藝術的態度,探討了宗教對創作的影響、制作人和舞臺的關系等,傳達了“以心為本,以舞為道”的創作理念;國家一級演員、舞蹈編導、舞蹈制作人王亞彬導師通過《生長》《青衣》《一夢·如是》等經典作品的分享,探討了舞蹈創作的相關問題,并通過“舞影工作室”的策劃運營,分享了國際合作的相關經驗。

4 對話思辨,實踐交互

為了更好地實現培訓目標,培養具有跨界合作、互動協調和國際視野的舞蹈高級評論與制作復合型人才。一方面,能夠與舞臺實踐產生良性互動;另一方面,能夠帶動舞臺制作、創作等舞蹈全行業鏈的發展。此次培訓摒棄傳統的“導師教、學員學”的形式,采取了“對話式”教學、“思辨式”研討、“實踐式”視野“三位一體”的培訓方法和手段。

4.1 “對話式”教學

第一,導師跨界鋒談“對話”。導師跨界鋒談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邀請舞蹈評論家、舞蹈編導、舞蹈制作人、舞蹈策劃出品人共同針對某一作品或現象進行對話,撞擊出新的火花,帶來新的思考。雙方的對話都基于某一點具體展開,產生學術的思辨或爭鋒,獨特的教學方式讓我們看到了對于作品理解的更多可能性,對于作品編創的更大驅動力,對于作品制作的更強意志力。舞蹈評論者的理解和關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舞蹈作品的構思和編創,舞蹈制作人的品格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舞蹈作品的前景和市場,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對話式教學方式對二者的互相滋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第二,導師學員作品“對話”。北京舞蹈學院慕羽教授是此次培訓中講授時間最長的一位導師,第一天的講授引出評論的“共性”和舞評的“特性”,并進行了具體的范例分析,當晚學員們在國家大劇院觀看“云門2”的《十三聲》演出,進行即時性的舞評寫作。第二天下午,慕羽老師根據學員們的文章進行一一點評,進行導師與學員間的“對話”,針對同一部作品各抒己見、觀點交鋒,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三,學員匿名互評“對話”。此次培訓十分注重學員寫作能力的培養,項目組特意于上海培訓期間安排了學員們進行“習作匿名批改與互評”,工作人員將論文隨機發給學員,學員之間首先展開互評并撰寫評語;再由各小組進行論文評議,并推選出每組的優秀論文;隨后組長陳述各組論文互評的基本情況并推出優秀論文;最后獲評“優秀論文”的學員與大家分享寫作心得和方法??梢哉f,舞評的快速寫作可以有效地鍛煉學員的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匿名互評”的方式也更加直接地讓學員之間實現良好的互動和學習,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4.2 “實踐性”視野

此次培訓注重學員“實踐性”視野的培養,學員們先后赴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實驗劇場、上海芭蕾舞團、國家大劇院進行參觀走訪,學習了演出制作的相關知識、了解了劇場與運營定位。同時,此次培訓還特別為學員們預定了各種類型的現場觀摩,以“實踐性”的視野帶動學術的思考和探討。學員現場觀摩藝術作品12場、學術沙龍1場、視頻觀摩藝術作品5部。

“對話式”教學激發了學術思想的碰撞,“思辨式”研討提高了邏輯推理的能力,“實踐性”視野拓寬了藝術欣賞的視角,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為學員們帶來了生動的話題和多樣的思考。

5 結語

近幾年,我國舞蹈高等教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培養目標重新定位、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此次培訓正是教育改革浪潮中邁出的堅定而有力的一步,它首次提出“舞蹈制作”的概念,首次將“舞蹈評論”與“舞蹈制作”合并跨界,首次邀請到國內外優秀的“舞蹈制作人”講授課程。

37位導師、30天學習、30位學員,在不預設學習成果的前提下,實現思想的碰撞和學術的交流,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角度,最終激發了我們對于舞蹈藝術“跨界”研究的自主思考。同時,此次培訓深深喚醒了每個舞蹈人內心的激情和責任擔當,一成不變的工作和生活打磨著我們的夢想與執念,而這次培訓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閃光的自己,就像在漆黑的隧道看到盡頭的光亮,銘記“不忘初心”的人生信仰,前進和拼搏是我們唯一的誓言。

作者簡介:武心怡(1986—),女,陜西西安人,研究生,講師,從事舞蹈人體科學、舞蹈歷史與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人才培養
速錄專業 “三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員育人的三級管理體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