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制造類專業校企合作初探

2019-07-24 10:33廖江臨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

廖江臨

【摘 要】2019年初教育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職業教育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各種改革舉措有如滾滾春雷起萌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迎來了新時節。方案中對高職教育提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戰略指導,校企合作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本文就新時期制造類專業在校企合作現狀進行淺析, 進而探索深入發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關鍵詞】高職;制造類專業;校企合作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而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發展高職制造類專業是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必經之路,推動校企深度合作是培養高職制造類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

一、高職制造類專業校企合作現狀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為了能夠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 培養出更多企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很多高職院校都同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但當前制造類專業教育的校企合作依然不夠深度。一是校企合作的范圍過窄。一般是學校和企業簽訂協議進行訂單培養,學校按照訂單要求培養技能型人才輸送給企業,學校單一地將合作企業當作拓寬學生就業的一個渠道或使得校企合作政績化。企業則是對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搞一些資金或陳舊設備進行贊助,企業車間提供給學生見習等。二是校企合作的站位不高。學校站位是:有了企業合作就有了資金的贊助和硬件的升級;就拓寬了學生就業的渠道;甚至有些是因政策出臺去應付與企業簽訂協議。企業的站位是:與學校合作能得到更多國家政策給予的紅利;畢業生可以暫時填補企業流失的崗位人員,避免用工荒。三是校企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學校辦事講究流程,做事都要按章程審批才能往下運行,約束的條條框框太多,導致效率不高。企業辦事則是效益優先,利益主導。校企之間的文化差異勢必會阻礙合作項目的開展,影響校企合作的深度。

(二)校企合作的成效低

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改革創新,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中被捧得火熱,隨之也出現了很多阻礙校企合作發展的瓶頸,導致校企合作成效低下。一是合作意愿偏差。對于企業來說參與建設制造類專業實訓基地投入成本多、風險大,對于當前產業定位低的企業來說,廉價勞動力仍然為大多數企業競爭優勢,這導致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意愿不強。二是合作契合度不強。由于校企性質的差異,信息溝通不暢,導致學校培養目標和企業有人標準不相吻合。企業既想要管理人才,也想要一線操作工、產品設計員、工程師等,而學校培養很難有征對性分門別類地去培養,只能沿一個大的方向來培養,且學校人才培養不能順應企業的產業升級和產品的更新而及時調整。三是學校服務企業的能力不夠。學校只希望企業能夠給予, 但卻忽略了自身能為企業提供服務的能力,由于學校教師大多自身技能水平較低,實踐能力不強,光靠理論知識,難以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幫助企業進行產品研發,不能為企業解決根本性難題。四是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敖處熍囵B培訓基地”的建設和校企深度合作共育機制不完善,教師下到企業一線去一般都是以調研的形式去觀光學習,對于目前教師配置與學生人數完全不成配置比例的大多數學校來說,抽調不出教師下到企業專門去實踐。對于企業生產一線的能工巧匠也不愿意來學校兼職任教,他們在企業的工資待遇遠遠超過學校給的課時待遇,何況對于他們來講任教是個新崗位,不太去嘗試自己不擅長的職業。對于企業來說,能工巧匠都是安排在重要的崗位,能工巧匠所創造的效益是很難被替代的,更何況還很難有人可來填補這一空位。

二、高職制造類專業校企合作發展思路的探析

(一)挖掘校企各自優勢,促使合作形成依靠關系

校企合作只有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優勢,達到利益共享,互利共贏,使學校、企業、學生、社會多方共贏,才能發展長久地合作,實現更深遠實質性的合作關系。一是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深度合作,不僅要以服務就業為目標, 力爭實現既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又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還要在科研成果轉化上服務于合作企業,引導和鼓勵專業教師以合作企業為主要對象開展科研項目,將科研成果直接服務于企業建設與發展。二是企業利用資本、技術、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學校專業建設,企業與學校共建校內實訓室,形成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技能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讓所建實訓基地實現產能,既可優化學校實踐教學條件,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實用技能,又能服務社會,減輕企業投入資金壓力,實現多方共贏。通過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各自優勢,形成優勢互補,讓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促使合作相互依靠,共同發展。

(二)完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助力合作高效持續發展

當前校企合作成效低下很大程度上是因體制機制的問題,導致校企合作滯緩,沒有動力和活力。因此,完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是提升高職院校與裝備制造企業合作水平有效舉措。一是高職院校要完善教師素質提高和“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等職教方面的高層次人才隊伍;落實教師周期性輪訓制度,探索建立新教師教育實習和企業實踐制度;學習借鑒國外職業教育先進的“雙元制”經驗,形成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體制,通過人才激勵的方式和手段, 鼓勵企業優秀的能工巧匠到高職院校中對制造類專業的實習情況進行專業化的指導,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利用企業資源, 開發高職制造類專業教師的集體智慧, 有針對性地開展制造類技術的科學研發項目。二是政府要向西方國家的校企合作情況學習,將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保障機制與評價機制當作當前校企合作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將社會當中對舉辦職業教育、參與職業教育做得好的企業認定為產教融合型企業,對一些考核評價結果好的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在財政、稅收等其他方面另外,通過減免校企合作企業稅收、補償合作企業利益等措施來提升企業對校企合作的興趣,充分調動企業與高校合作的積極性。

三、結語

高職制造類專業在校企合作的出路要依托于“供需、共建、創新、共贏”的理念, 依托于新形勢和新視角,創新高職工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加速體制機制改革,補齊自身短板,注重服務企業、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的綜合意識,培養與社會發展接軌、與市場需求結合的應用型人才,才能在校企合作這條路上走出特色、走出效益、走得長久。

【參考文獻】

[1] 張鋒, 袁娟.高職校企協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機械職業教育, 2018 (1).

[2] 江奇.德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 2014.

[3]李姍.民辦應用科技大學的校企合作研究——以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機械系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7).

[4]顧海娟.協同創新視角下校企合作高職工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南方農機,2018,49(22).

[5]吳勇.我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 2011.

猜你喜歡
校企合作高職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職大學生孝文化教育淺探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關于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
關于中職與高職銜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