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4.0背景下高校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途徑研究

2019-07-24 10:33李泉英蒲晶磊
智富時代 2019年6期
關鍵詞:高校教育培養途徑工匠精神

李泉英 蒲晶磊

【摘 要】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德國工業4.0的提出,即將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鞏固德國制造業發展的地位。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為了把握機遇,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工匠精神”,培養工匠精神成為了高校教育的重點方向。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工業發展的現狀形式,高校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以及培養的途經方式。

【關鍵詞】高校教育;工匠精神;培養途徑

隨著IT技術,云計算,互聯網等高科技在服務業、制造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全球產業布局正處于重大優化調整的歷史時期。德國政府在《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提出了“工業4.0”計劃,目的是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在未來的社會中保持和鞏固其領先地位。我國政府也毫不示弱,提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實現我國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戰略性轉變,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因素是中國質量水平的提高,現國內高校教育著重于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職業精神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一種,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反復提及,呼吁我們引起重視。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背景

18世紀60年代中期,蒸汽機的發明將人們帶入了“蒸汽時代”;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繼人類文明史上的蒸汽和電力革命之后,科學技術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主要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是一場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多個領域的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科技的發展,將世界帶入了智能化的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有三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生產系統和流程,實現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交互以及三維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該計劃將特別注意吸引中小企業參與,使它們成為新一代智能生產技術的用戶和受益者,以及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提供者。

第三,“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絡,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商、需求者的效率,能夠快速得到服務匹配、物流支持。

對于即將到來的數據流動自動化趨勢,世界主要制造強國的理解各有千秋,我國主要目標是實現中國制造質量的提高,“工匠精神”的提出,為我們實現由大國到強國的戰略性轉變指明了方向。

二、工匠精神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體現,是實踐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肮そ尘瘛钡幕緝群ň礃I、精干、專注、創新等方面?!肮そ尘瘛币辉~是聶圣哲首創的。正是這種精神造就了他所培養出來的第一流的木工。工匠精神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制造業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的時代賦予了它新的含義。

(二)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第一,提倡匠人精神是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1]。在這個時期,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依然不變,要完成更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大任務,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飛躍,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躍進,就是要繼承廣大職工創新和創造的匠人精神。

第二,提倡工匠精神,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制造出口。當前,在中國制造的過程中,產品的質量屢次被指出存在問題,迫切需要提高產品的品質。要想在競爭中獲勝,提高中國產品的質量是關鍵。只有充分發揚工匠精神,批量生產質量高的大國工匠,才能生產出質量高的產品,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的制造。

第三,提倡工匠精神,是滿足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的需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重提工匠精神具有某種歷史必然性。

三、高校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途徑

(一)宣傳“工匠精神”,重視校風在培養工匠精神中的導向作用

各大高校肩負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校風建設會直接影響人才的質量,良好的校園風氣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形式。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傳播弘揚工匠精神,通過演講,比賽,朗誦,歌唱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闊學生的眼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在這種特別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無形中受到啟發[2]。此外,學生可以直接了解公司對從業人員職業能力的要求,認識到職業素質對未來就業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學校也可外聘專家,組織會議,對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進行全面、徹底的分析,便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典型的技能大師以及學校優秀畢業生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他們的個人經驗是最直接、最令人信服、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可以很好地帶動學生向其學習。

(二)學習“工匠精神”,重視個人專業與匠人精神的相互滲透

在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中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深刻了解本專業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考核方式,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將工匠精神與本專業的基礎課程緊密結合,靈活運用,培養和塑造“卓越、謹慎、耐心、專注、敬業”的精神內涵。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是匠人精神與課程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徑。職業精神的培養能夠融入整個專業的素質培養中,與各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特別是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為學生成功轉為職業人士做出必要的準備。同樣,專業教育也要結合各專業特點,滲透工匠精神,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步意識到工匠精神在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中發揮的作用。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發揮榜樣作用,為學生提供模板,團結協作,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弘揚“工匠精神”,加強校企合作

聘請知名教師,增強學生的“工匠精神”責任感,為高職學生建立校內校外雙師制度。著名教師的技能水平相對比較熟練,在學生面前具有權威性,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名師具有工匠水平的專業技能和專業基礎,可以在傳授學生工藝技能的過程中同時傳授匠人精神,名師培養相關領域學徒的方法更加貼近于實際生產實踐,培養的學生也更容易與企業相聯系。教師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表達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高等學??梢愿鶕虒W需要,聘請退休碩士、校外傳統民間工藝人員,或者直接聘請高級技術人員、工程師到學校任教。再者,從課程設置的角度,實施以培養工匠精神為主要目標的方案。在課程標準中,增加名師參與的理論和實踐環節,充分發揮名師的作用,幫助學生培養工匠精神[3]。

四、結語

在智能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將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教育培養中是至關重要的。工匠精神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在我國穩定中高速發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我們必須肩負起自身上的重任,學習弘揚匠人精神,在獲得實用性能力的基礎上一并獲得富含技術的精神資源,不但了解個人技能所在,而且養成一絲不茍的工作理念,任何事情竭盡全力,力求盡善盡美。

【參考文獻】

[1] 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猜你喜歡
高校教育培養途徑工匠精神
高等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探討
高校設計教育網絡平臺的服務系統設計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