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專業研究性教學探析

2019-07-30 10:09沈映春
教育教學論壇 2019年26期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創新人才探析

沈映春

摘要:研究型教學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教改重點。本文以經濟專業本科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教改中如何建立起特色人才培養機制,把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滲透在培養模式、培養途徑中,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和相當研究能力的經濟學高級人才。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經濟專業;創新人才;探析

中圖分類號:FO,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6-0001-03

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經濟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開設研究型課程、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是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要求的必然舉措。經濟專業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應該是培養學生基本研究能力,在扎實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基礎上,善于從社會經濟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能創造性地運用經濟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學界介紹研究型教學相關理論和實踐的較多,但對經濟類專業核心專業基礎課如“經濟學原理”、“發展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進行研究型教學探討的很少,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重點。具體思路是在加強和拓寬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體體現為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環節如在專業課中增加課程設計、實驗以及專業實習等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把研究能力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各環節

課堂教學是培養本科生創新研究能力的主陣地。要不斷優化課程設置,構建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綜合素質同步演進機制,創建研究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首先,不斷用經濟理論的新成果、經濟發展的新實踐去改造、充實教學內容。老師上課主要講重點難點,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并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從而培養創新能力。其次,改革教學方法。教師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作為自己的使命和任務,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活躍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維和激發學生創新的過程。多種教學方式并用,如啟發式教學,即運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啟發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研究興趣。每個專題都為學生創造一種研究的氛圍,即突出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共同研究如何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如后面會介紹到的北京霧霾問題的治理。討論式教學,幾乎每堂課講授某一經濟原理時都會將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引入教學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將啟發、閱讀、探究、點評、總結有機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如“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這章涉及到一個重要的經濟學理論“資源詛咒”,老師提前讓一個小組的學生搜集資料做準備,上課時學生從正反案例進行對比展示評價?!俺鞘谢c經濟發展”這章,課堂展示的學生對中國“滯后性城市化”和拉美過度城市化進行對比,并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議。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去分析解決現實中的經濟社會問題,鍛煉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在講人口流動和城市化專題內容時,啟發學生關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城市中的農民工問題、城市管理的交通擁堵問題等。學生成立課題小組,發問卷調查、采訪相關人士、查閱文獻資料,然后結合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完成了優秀的調研報告和論文。如“北京市農民工市民化水平及影響因素考察”、“北京城市化進程中的城中村問題分析”、“北京市交通擁擠收費的可行性探究”、“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北京市水資源承載力研究”都發表在經濟學核心期刊上。

我們這種研究性教學強調理論與社會的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關注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它伸展了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為調動學生們自主學習熱愛經濟學專業,組織學生成立了經濟學會和自辦刊物《經濟學報》。經濟學會吸引了經濟學和非經濟學專業的大量同學,學會經常舉辦各種講座、學術研討會,對社會熱點的經濟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學生在這種科研氛圍中培養了科學精神和專業素質?!督洕鷮W報》為學生們的科研創新活動提供了平臺,提高了他們對科研的興趣和水平。學生習作“對助學貸款新政策的經濟學思考”、“逃課的制度分析”、“宿舍經濟學”、“體育中的經濟學”都是從身邊的現象入手,運用經濟學的供需原理、均衡價格原理和新制度經濟學中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理論來探討生活中的問題。這些與同學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論文及時發布在自辦《經濟學報》上,吸引了大量經濟專業和非經濟專業學生閱讀討論,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圍。以致不少理工科學生熱衷報考經濟學二學位或研究生轉專業改學經濟學。學校為鼓勵教師教改的積極性,每年都對課程改革探索進行獎勵。

二、實行專題研究教學模式,堅持課堂講授和學生自主研究相結合

經濟學的核心課程大都是教師按邏輯關系進行“灌輸式”講解的,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樹立問題意識的專題研究教學模式是很好的途徑。問題是開展研究的起點,也是推動研究的動力,經濟理論基本都是從問題出發來展開的,如本人所講授的《發展經濟學》課程是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的。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決會涉及很多方面,我們將發展經濟的重點內容分成“資本”、“人口與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環境”、“工業化與城市化”、“農業”、“制度”七個主要專題。對每個專題,老師授課前給出要學生閱讀的經典文獻和結合實際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要求學生在給定的專題范圍內結合自己的興趣來選題研究。主要通過兩個環節的組織模式,一是以小組為單位選題,就發展中國家某個經濟發展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做成PPT然后上課展示討論。這就需要小組成員提前閱讀相關問題的文獻,了解國內外研究動態,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這樣展示成員對相關問題就有了基本了解。為活躍氣氛和鼓勵非小組成員的參與和對相關專題有更深的了解。展示過程中,鼓勵下面聽講同學可以提問或者展示同學向聽課同學發問(發言積極的同學都有平時獎勵分)。這樣,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相互協作,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與學相互促進的活動。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擴大了知識面,又提高了其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綜合能力。第二個環節是布置論文,要求每個學生緊扣某個專題,結合自己興趣完成一篇學術論文。開學第一堂課,老師先把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介紹,把要進行研究探討的主要問題印發給學生。這些問題可能是課本內容的拓展,也可能是現實經濟問題的提煉。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課后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去獲取相關資料,完成課程論文,全過程都有老師進行指導。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如“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這個專題中有關環境治理問題。學生既要對環境問題進行經濟學分析,也要了解環境治理的政府作用。一般教科書認為政府治理環境的措施主要是管制、征稅、補貼。但發達國家如美國早就推行了“排污權交易”,我在課堂上補充了這部分內容,也出了思考題。課后學生感興趣寫了研究論文。如劉暢的“基于中國排污權交易的初始權分配的經濟學分析”,后來獲得“大創”立項。李雅蘭的“北京市PM2.5初始排污權分配研究——基于總量分配模型”完成質量很高。論文認為初始排污權的分配是排污權制度實施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初始分配的方法有免費分配、公開拍賣和標價出售三種,以我國當前的市場發展程度和法律建設程度來看,免費分配的方法更具可行性。在免費分配的諸多方法中,根據北京市的實際情況和當前排污權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情況,選取了第一層次排污權分配模型——總量控制模型來對北京市進行實證分析,同時對該模型做出了適當的改進使其更加適應北京市空氣污染治理的現實要求,并初步得出了北京市各區縣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以獲得的初始排污權。這為北京市這樣工業種類豐富,污染源多樣的大型城市進行排污權制度建設提出了一些思路,對其空氣污染的治理行動富有積極意義。該論文獲得滿分,其后參賽獲當年北航“人文杯”一等獎,同時被《中國城市管理藍皮書》(2016年)收錄。

為增強學生專業學科素養,激活其掌握的各種知識儲備,提高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引導他們學會溝通與合作。引導學生組織研究小團隊,關注現實中存在的經濟問題,運用專業知識印證分析基本的經濟事實,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這個過程通常包括發現問題、收集資料、設計技術路線、提出問題解決方案等重要環節。如講授“環境與經濟發展”章節時,課堂上我重點介紹了目前發展中國家總體環境狀況,對教學重點進行必要的點撥,然后對環境問題的影響因素進行了一定的說明,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引導學生如何收集、篩選和使用各種信息,結合這些信息如何運用所學經濟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期間,不定期組織學生討論和解決問題,最終完成嚴謹科學的專題報告或明確的問題議案。2016年,我們2014級學生王一辰等對北京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通州、順義、昌平這8個區進行了調研。他們發放1000份問卷,做了5個深度訪談,分別對企業、政府、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個體戶進行實地調查,完成了探究該地區PM2.5空間集聚和影響因素溢出效應的文章《京津冀霧霾空間關聯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基于空間自相關和空間杜賓模型》。該作品在本屆“挑戰杯”競賽上獲得一等獎。在其基礎上完成的論文“京津冀霧霾空間關聯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從能源消費和京津冀南北產業結構、工地揚塵、汽車尾氣和燃煤取暖等方面解釋了京津冀嚴重霧霾污染原因,運用arcGIS 12.2.2解析衛星圖柵格數據,獲取京津冀13個城市近十年的PM2.5年均濃度值,分析得出京津冀霧霾具有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整體聚集特征。依據霧霾源解析選取了人均GDP等指標進行空間計量估計,得到影響因素的空間溢出效應。該論文刊發在核心期刊《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上。

三、吸收優秀本科生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

著名的高等教育家歐內斯特·L博耶在《學術水平的反思——大學教授的工作重點》一書中把學術分為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即發現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這四種學術相互促進。大學教學過程中,教學與科研是滲透在一起的,教學不僅傳播高深知識也創造知識和擴展知識??蒲谢顒邮菍W生學習、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會促使學生主動去了解本領域相關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我讓學生參與課題的研究,讓他們在參與協助科研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學術發展的前沿知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我主持的“北京現代產業新區發展研究基地課題”,參與課題的閆佳琪同學完成了課題論文“京津冀都市圈產業結構與城鎮空間模式協同狀況研究——基于區位熵灰色關聯度和城鎮空間引力模型”。論文通過一系列數據指標勾勒出都市圈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及城鎮空間模式的結構特征,運用區位熵灰色關聯分析厘清兩者協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城鎮空間引力模型并測算出都市圈內核心城市之間的引力值,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趨勢。李艾潔同學完成的論文“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京津冀產業結構優化研究”,從科技創新、能源低碳度、資本存量等方面對京津冀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探究,并對低碳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進行耦合效應分析。兩篇優秀的論文不僅參賽學?!榜T如杯”獲得一、二等獎,還分別發表在專業核心期刊《產業經濟評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科版)》上。

四、重視實踐教學,“課內課外”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社會實踐是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但這種運用不是書本、課堂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要經過消化和加工處理,這就需要學生培養創新思維。

學校通過寒暑假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專業實習等多種渠道,讓學生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得到鍛煉。我們經濟學專業也始終把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除了學校統一安排的生產實習外,還根據經濟學學科的特點,安排了假期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社會調研和公益活動,更深入地了解了國情和社會工作環境,既培養了社會責任感,也為畢業后適應工作環境奠定了較扎實的基礎。針對經濟發展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街道、農村進行社會調查,廣泛收集第一手資料,完成對某個問題的綜合調查報告,這些活動成效明顯,由我指導的大二學生李文玥組隊的社會實踐團隊獲得過大中專暑假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寒假返鄉實踐一等獎。蠟染產業是典型的西南資源型城市傳統手工業,在調研基礎上實踐隊負責人完成了研究論文《西南資源型城市傳統手工業轉型研究——以貴州安順蠟染為例》。借鑒“菱形理論”,論文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產業內要素等六個維度對其進行定量分析。構建“AHP”模型,測算貴州安順蠟染產業轉型升級中重要影響因素所占權重,再依照權重排序給貴州安順蠟染產業轉型提出政策建議。論文完成質量較高,在核心期刊《貴州科學》上刊發。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國情,增強了實踐能力,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調節等多方面功能。對學生的評價上,提倡評價標準多元化,針對不同的課程,實行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以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我們采用平時考核和期末閉卷考試各占50%的方式??季聿皇菃渭兛己藢W生的記憶能力,除了基礎的理論知識外,突出獨立思考的內容,既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又檢測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如考題增加對現實問題的理論分析與建議、經濟政策的理論解讀等。我講授的“發展經濟學”課程科研論文占40分,要求就某一經濟問題進行創新性研究,包括選題角度的創新、研究方法的創新等,根據研究創新能力相應給分。平時考核占10分,主要是上課展示、討論發言得分。不同的考核方式會對學生學習狀態產生直接的影響,這種多維度評價方法,既能激勵學生牢固基礎知識,又要激勵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

參考文獻:

[1]鄭海濤,田瓊,楊梅英,等.微觀經濟分析課中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6):88-89.

[2]郭芹,金艷紅.《發展經濟學》應用“情境—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初探[J].文教資料,2014,(27):168-170.

猜你喜歡
研究型教學創新人才探析
VR閱讀探析
創新創業背景下高等數學教學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學設計的《國際金融》教學實踐研究
現代計算流體力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高校全員育人的三級管理體系新探
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
HTTPS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