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中的悲鳴

2019-07-31 01:32許曉迪
讀者 2019年16期
關鍵詞: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核泄漏

許曉迪

1986年4月26日深夜1點23分,位于烏克蘭基輔以北110公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剎那間,1200噸的頂蓋被掀飛,火花從裂開的缺口噴濺而出,攜帶著大量輻射粒子,噴向幾千米的高空。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核泄漏事故,其影響遠超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

在最近引發熱議的HBO迷你劇《切爾諾貝利》中,這一爆炸時刻被呈現得唯美而令人絕望:核電站上空升起炫目的光柱,居民被它吸引,走出家門。男人們拿著伏特加,女人們穿著裙子、推著嬰兒車。柔光的慢鏡頭里,灰塵正安靜地落在他們身上——那是核泄漏所產生的放射性塵埃,但他們毫不知情。

片頭那個消防員和妻子的故事,來自女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寫于1997年的非虛構作品《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當天,只穿著襯衫去滅火的丈夫瓦西里遭受了1600倫琴的巨量輻射,被送往莫斯科隔離治療。妻子露德米拉一直守候在他身邊,盡管所有人都告訴她:“他已經不是人了,他是一個核反應堆?!?/p>

她看著他開始變化,每一天都與前一天判若兩人。全身皮膚的顏色從藍色、紅色到灰褐色,皮膚龜裂,全身長瘡,每天排膿血便25到30次,只要一轉頭,一簇頭發就留在枕頭上;到最后,身體組織開始解體,骨頭晃來晃去,肺和肝的碎片都從嘴里跑出來,她要用繃帶包著手,把它們掏出來……

14天后,瓦西里死去。這一年,露德米拉23歲。他們結婚沒多久,連到商店買東西都要牽手,街上的路人對他們報以微笑。

露德米拉的口述,被阿列克謝耶維奇放在《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的開篇。在這位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白俄羅斯作家看來,它“和莎士比亞一樣偉大”。3年來,她四處旅行,采訪這次災難中的幸存者:核電廠的工人、科學家、政府官員、醫生、士兵、直升機駕駛員、礦工、難民、遷居的人們……將這些“切爾諾貝利人”的聲音匯聚成一部普通人的歷史。

在這些訴說中,有那些“被壓制成鐵板一塊”的歷史所遮蔽或不屑的圖像和聲音:雞冠變成了黑色,牛奶變成了白色粉末,被人類遺棄的動物四處流浪;官僚集團中充斥著無知與傲慢,“人們害怕上級長官的程度,甚于害怕核”;從阿富汗戰場逃過一劫的士兵,如今在反應爐附近的森林里吸收輻射,去世時腫得像個水桶,像黑炭一樣黑;當機器人都因輻射太強而癱瘓時,“清理人”喝上兩口伏特加就上陣了,“用鏟子對抗原子”……

5年后,蘇聯解體。因此,阿列克謝耶維奇呈現的不僅僅是災難史,也是蘇聯劇變前的歷史。

33年過去,切爾諾貝利已成為一個沉默的遺留物。鄰近的城市普里皮亞季成為一座“鬼城”,100年之內不能住人;13萬居民成了核難民,終生不能返回故鄉;60萬搶險大軍中,超過一半的人已經在過去20年里死去,剩下的人余生都將飽受病痛的折磨。同樣沉默的,還有撲朔迷離的傷亡人數,糾纏錯節的事故原因,那些罹患癌癥的兒童,那些被政府拋棄的貧病交加的昔日英雄……

歷史的敘述永遠無法還原昔日真實的歷史圖景,無論是HBO還是阿列克謝耶維奇,也都有各自的“洞見”與“偏見”。但他們都在努力抵抗人們對切爾諾貝利的遺忘——那一夜核電站上空炫目而令人恐懼的火光,讓我們永遠無法溫和地走入歷史的黑夜。

猜你喜歡
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核泄漏
斯大林次子瓦西里的后半生
海洋升降流動力學機制及其生態環境效應探討
東日本大地震文學作品的生態價值
論日本福島核污染跨界環境損害的責任
演唱瓦西里的人
阿列克謝耶維奇諾獎獎金資助年輕作家
外刊人物
為愛狙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