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漢語辭書的編纂和資料的運用

2019-08-01 01:33蔣紹愚
辭書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注音書證義項

蔣紹愚

摘 要 古漢語辭書的編纂必須以充分的資料為基礎,文章從注音、釋義和義項、書證三個方面論述了這一點。

關鍵詞 古漢語辭書 資料 注音 釋義 義項 書證

要編纂一部高質量的古漢語辭書,牽涉到很多方面。本文只談一點: 古漢語辭書的編纂要以充分的資料(包括古代的文獻資料和近人、今人的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無論是注音、釋義還是書證,究竟該如何處理,都要以充分的資料為依據來分析和判斷。如果掌握資料不充分,分析不深入,理解不正確,就難免出現問題。資料的運用和古漢語辭書的質量關系很大。

本文對古漢語辭書的一些條目進行討論。為清晰起見,字頭和詞頭都加 。

一、 注音

古漢語辭書注音的問題看起來比較簡單,好像根據古代韻書注出今音即可。但實際上,有不少復雜的問題。

下面先看有關條目,再分析問題。

(一) 被

【被】

(一) bèi《廣韻》皮彼切,上紙並。歌部。

① 被子。③ 覆蓋?!冻o·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蓖跻葑ⅲ骸氨?,覆也?!?/p>

(三) pī《集韻》攀糜切,平支滂。歌部。

① 覆蓋。后作“披”?!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澳俗嫖犭x被苫蓋,蒙荊棘?!薄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軍士吏被甲?!保ā稘h語大字典》)

【被1】 [bèi《廣韻》皮彼切,上紙,並。]

① 被子。睡眠時用以覆體。③ 覆蓋?!段倪x·張衡〈東京賦〉》:“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毖C注:“被,亦覆也?!?/p>

【被3】 [pī《集韻》攀糜切,平支,滂。]后作“披”。

① 搭衣于肩背?!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拔羟厝似戎鹉俗嫖犭x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睏畈ⅲ骸氨煌?。蒙,冒也?!薄冻o·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p>

② 穿著?!睹献印けM心下》:“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薄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罚骸熬髮m以百數,婢妾被綺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薄顿Y治通鑒·魏明帝青龍三年》:“陛下既尊群臣,顯以冠冕,被以文繡,載以華輿?!保ā稘h語大詞典》)

兩部辭書的注音的依據都是《廣韻》和《集韻》:

紙韻: 被,寢衣也,皮彼切。又姓。又皮義切。

寘韻: 被,被服也,覆也,《書》曰:“光被四表?!逼搅x切。又平彼切,寢衣也。(《廣韻》)

支韻: 被,《廣雅》: 裮被,不帶也。攀糜切。

紙韻: 被,部靡切,寢衣。一曰及也。亦姓。

寘韻: 帔被襬,披義切,《說文》:“弘農謂裙帔?!被蜃鞅?,襬?!墩f文》:“寢衣長一身有半?!币辉患右?。平義切。(《集韻》)

無論是古代韻書,還是現代辭書,音和義都是相關的,哪個義讀哪個音,需要認真推敲。

孫玉文(2009)對兩部辭書“被”字條音義的處理提出批評,認為“把很多本讀平義切的字義都放到了皮彼切,平義切基本上只保留作為‘假發講的‘被,這種處理不符合中古‘被讀皮彼切和平義切的音義結合實際,沒有科學根據”,“把一些本讀並母的‘被處理為讀攀糜切的‘被,導致滂母和並母音義結合的混淆”,“(把‘穿著義)跟‘披在肩背上義混同起來,統一解釋為‘通披,或‘后作披,都不合于古”。他的意見是應該認真考慮的。下面討論幾個有關的問題。

1. 把“被子”“覆蓋”兩個義項都放在“皮彼切”下是否合適?

《廣韻》“寢衣”為“皮彼切”,“覆也”為“平義切”,兩者不同音。但“寢衣”和“覆也”是以聲調區分名動的四聲別義,其區別只在聲調。周祖謨(1966)《四聲別義釋例》:“區分名詞用為動詞”之例有:“被,寢衣也,所以覆體者,部委切。上聲。覆之曰被,部偽切。去聲?!薄皩嬕隆钡摹捌け饲小北緸樯下?,但濁上變去,就和“覆蓋”義的“平義切”同音了。所以,把“被子”“覆蓋”兩個義項放在同一個音項下,今音均為bèi,并以《廣韻》的“皮彼切”為音據,應該說是可以的?;蛘?,可以把“平義切”也作為音據,把注音改為:“bèi《廣韻》皮彼切,上紙,並。又平義切,去寘,並?!?/p>

2.? “搭衣于肩背”義的“被”讀什么音?

(三) pī《集韻》攀糜切,平支滂。歌部。

① 覆蓋。后作“披”?!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澳俗嫖犭x被苫蓋,蒙荊棘?!薄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軍士吏被甲?!保ā稘h語大字典》)

按: 把這兩個例句作為同一義項,不妥,而且此義項釋義“覆蓋”與“被(一)”義項③重復。

《漢語大詞典》也把“pī《集韻》攀糜切”作為一個音項,也說“后作‘披”。但分為兩個義項: ① “搭衣于肩背?!庇谩蹲髠鳌贰氨簧簧w”等例。② “穿著?!庇谩睹献印贰氨恍愐隆钡壤?。義項的分合比《漢語大字典》合理。

“苫蓋”是無法穿的,只能“披搭于肩背”。這個“被”古書也有反切: 如:

《經典釋文》: 《左傳·襄公十四年》“被苫蓋”: 普皮反(538)[1]。

《春秋左傳正義》: 《左傳·襄公十四年》“被苫蓋”:“被,普支反?!?/p>

其反切和《集韻》“攀糜切”相同,把它放在《集韻》的“攀糜切”下,今音為pī,這沒有問題。

3. 需要討論的是《漢語大詞典》的“穿著”義(《漢語大字典》無相應義項),這個義項該注什么音?《漢語大詞典》把它也放在《集韻》的“攀糜切”下,今音為pī,這是否合適?

其實,“穿著”義的“被”的讀音,在《廣韻》中是有的,《廣韻·寘韻》:“被,被服也,覆也?!稌吩唬骸獗凰谋?。平義切?!边@個“被服”不是名詞,而就是“穿著”的意思?!稄V韻》中“被服”義的“被”和“覆蓋”義的“被”同音,均為“平義切”;如果根據《廣韻》,今音應該讀去聲,為bèi。

這一點可以用陸德明《經典釋文》來證明。孫玉文(2009)做了統計,《經典釋文》給作“穿著”講的“被”注音12次,都是去聲。下面,我們引用《經典釋文》中給“被甲”做的注音作為例證:

《周禮·旅賁氏》注“被甲”: 皮偽反(284)?!蹲髠鳌べ夜四辍贰八鸟R被甲”: 皮義反(497)?!蹲髠鳌ぐЧ迥辍纷ⅰ敖?,被甲”: 皮寄反(615)?!斗Y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被甲嬰胄”: 皮既反(665)。

也可以用《漢書》顏師古注作證:

《漢書·高祖紀下》:“朕親被堅執銳?!薄冻傻奂o》:“多畜奴婢,被服綺縠?!薄督鋫鳌罚骸白哉堅敢运1环ㄒ拢┕谝娚??!薄顿Z誼傳》:“將吏被介胄而睡?!薄逗娱g獻王傳》:“被服儒術。(顏注: 言常居處其中也。)”《外戚傳下》:“即且令妾被服所為不得不如前?!薄锻趺魃稀罚骸氨环缛迳??!?/p>

這幾處顏注皆云:“被音皮義反?!薄段倪x》李善注也是如此:

《文選·南都賦》:“被服雜錯,履躡華英?!崩钌谱ⅲ骸半s錯,非一也。被,皮義切?!?/p>

(按: 《漢語大詞典》“被服”條有些問題,這里不討論。)

《經典釋文》、《漢書》顏師古注、《文選》李善注給“穿著”義的“被”注音所用的反切上字都是“皮”(並母),下字都是去聲字,“義、寄、偽”為寘韻,“既”為未韻。這和《廣韻》的“平義切”一樣?!稄V韻》“被服也(穿著)”和“覆也”都是“平義切”,都是去聲。

那么,辭書中把“穿著”義的“被”和“覆蓋”義的“被”分開,前者音pī,后者音bèi,對不對呢?下面討論這個問題。

4. 這牽涉到“被”和“披”的關系。

《漢語大詞典》【被3】“音pī,后作‘披”下有兩個義項,要分開討論。

(1) “披”在上古漢語中最常用的意義是“分開”,《廣韻·支韻》:“披,分也。敷羈切?!逼洹按钣诩绫成稀钡囊饬x是后起的,《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都列了這個義項: 《漢語大字典》【披】⑧ 覆蓋?!稘h語大詞典》【披1】B11 覆蓋或搭衣于肩。

當“披”的“搭于肩背上”的意義產生之后,“普皮反”的“被”與之同音同義,后來寫作“披”,這是可以的。這在文獻中可以找到例證。如:

《全唐文》卷七一五韋處厚《興復寺內道場供奉大德大義禪師碑銘》:“或披苫蓋,或窟巖石?!?/p>

(2) 但“皮義反”的“被(穿著)”音義都和“披”不同,這種“被”一般都不寫作“披”。如下列“被衣”就不能寫作“披衣”:

《呂氏春秋·去宥》:“清旦,被衣冠?!?/p>

《淮南子·人間》:“使被衣不暇帶,冠不及正,蒲伏而走,上車而馳?!?/p>

《淮南子·修務》:“彼乃始徐行微笑,被衣修擢?!盵2]

《楚辭·哀時命》:“下被衣于水渚?!蓖跻葑ⅲ骸颁?,水涯也。言己雖窮,猶鑿山石以為室柱,下洗浴水涯,被己衣裳,不失清潔也?!?/p>

這些“被衣”都是“穿衣”的意思。寫作“披衣”,就不是“穿衣”的意思,而是“把衣服搭于肩背”的意思。這兩者的意義必須分清。

“披衣”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漢語大詞典》有“披衣”條:

【披衣】 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p>

當今出版的古籍中,有的“披”字實為“被”字之誤。曹丕《雜詩》的“披衣”是比較可靠的,《文選》卷二十九,《藝文類聚》卷二十七此詩皆作“披衣”。

《韓詩外傳》有一例“披衣”:

《韓詩外傳》卷八:“越王勾踐使廉稽獻民于荊王?!G王聞之,披衣出謝?!?/p>

但這個故事和《說苑》卷十二的一個故事大致相同,而《說苑》作“被衣”:

《說苑》卷十二:“越使諸發執一枝梅遺梁王?!和趼勚?,被衣出以見諸發?!?/p>

所以要把《韓詩外傳》的“披衣”作為“搭衣于肩背”的始見例尚存疑問。

“衣”是既可以“被”也可以“披”的,但“被(平義切)衣”和“披(敷羈切)衣”音義都不同,雖然“被(bèi)衣”出現早,“披(pī)衣”出現晚,但不能籠統地說“被”后作“披”。

在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披衣”10例,均為“搭衣于肩背”之義;“被衣”未見,“穿衣”義用“著衣”(3例)??梢娭敝燎宕?,“披衣”仍不等同于古代的“被衣”之義。

(3) “皮義反”(去聲)的“被”有一些后來寫作“披”,主要是以下這些:

A. 被發——披發

先秦均作“被發”,讀去聲。如:

《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薄夺屛摹罚骸氨?,皮寄反?!?/p>

《左傳·哀公十七年》:“衛侯夢于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被發北面而噪?!薄夺屛摹罚骸氨?,皮義反?!?/p>

后作“披發”。如:

《韓詩外傳》卷六:“簡子披發杖矛而見我君?!保ò矗?但此例不可靠,因為《御覽》引此作“被發”。)

荀悅《漢紀·哀帝紀下》:“道中相逢多至數千人,或披發徒跣,斬斫門關,逾墻入屋,或乘騎奔馳?!?/p>

B. 被甲——披甲

唐以前的文獻,全作“被甲”。從五代開始,出現“披甲”,一些史書統計如下:

《舊唐書》“被甲”6例,“披甲”5例?!缎绿茣贰缎屡f五代史》均作“被甲”?!端问贰贰氨患住?1例,“披甲”3例?!对贰贰氨患住?例,“披甲”無?!睹魇贰贰氨患住?4例,“披甲”1例?!秲愿敗贰氨患住?7例,“披甲”19例?!顿Y治通鑒》全作“被甲”。而小說《三國演義》則全作“披甲”(13例)。下面一些例句值得注意:

《東觀漢紀》卷八:“(耿秉)性勇壯而易于事,軍行常自被甲在前?!?/p>

《后漢書·耿弇傳》:“秉性勇壯而易于事,軍行常自被甲在前?!?/p>

《北堂書鈔》卷一百十五引作“被甲在前?!?/p>

《冊府元龜》卷390、394引作“披甲在前”。

同一句話,《東觀漢紀》《后漢書》《北堂書鈔》均作“被甲”,而《冊府元龜》作“披甲”,《冊府元龜》的“披甲”只能是穿著甲,而不是披著甲。

《搜神記》卷六:“有數人披甲持弓弩至良家?!蓖艚B楹注:“本條見《藝文類聚》九四引作《搜神記》?!?/p>

但《藝文類聚》九四作“有數人被甲持弓弩至良家”。今本《搜神記》的“披甲”可能是明代人改的。

有一些唐詩清人注釋引文作“披甲”,但查原書,實際上是“被甲”:

杜甫《送楊六判官至西蕃》詩:“傷時即據鞍?!彼喂_《九家集注》:“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p>

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據案空矍鑠?!蓖蹒ⅲ骸啊逗鬂h書》:‘馬援披甲上馬?!?/p>

按: 《后漢書·馬援傳》:“援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p>

杜甫《陪王侍御同登》:“回職罷酒上馬歸?!背鹫做椬ⅲ骸啊妒酚洝罚骸H披甲上馬?!?/p>

按: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p>

有沒有更早的“披甲”?

《漢語大詞典》: 【披甲】1. 穿上鎧甲?!稘h書·陳湯傳》:“望見單于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p>

如果把《漢書·陳湯傳》多看一點,可以看到,在這句話后面還有一處“被甲”:

“單于乃被甲在樓上,諸閼氏夫人數十皆以弓射外人?!?/p>

有人認為《漢書·陳湯傳》的“披甲”不是穿著鎧甲,而是披著鎧甲。但經查檢,《漢書》中“被甲”11見,“披甲”僅此一見。標點本《漢書·陳湯傳》確實作“披甲乘城”,但標點本是以王先謙《漢書補注》為底本的,而中華書局1981年據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本影印出版的《漢書補注》1327頁此句仍作“被甲乘城”?!顿Y治通鑒》亦載此事,幾乎是全抄《漢書》的,經查對,《資治通鑒》卷二十九中此事的記載(有一頁多)與《漢書補注》僅有2字不同(《漢書》作“幡織”“卬射”,《通鑒》作“幡幟”“仰射”),而此句作“數百人被甲乘城”,胡三省注:“被,皮義翻,下同?!边@也證明《漢書》“被甲乘城”不作“披”。

C. 被堅執銳——披堅執銳

【披堅執銳】 唐劉長卿《請赴行營表》:“披堅執銳,雖未經于戎行;制勝伐謀,亦嘗習于事業?!泵魍跤穹濉斗傧阌洝しh》:“戰陳軍旅,此武夫之常;披堅執銳,乃臣子之分?!保ā稘h語大詞典》)

【披堅執銳】 原作[被堅執銳]《墨子·魯問》:“翟慮被堅執銳救諸侯之患?!薄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皩④娚肀粓詧啼J,伐無道,誅暴秦?!?/p>

后來多作[披堅執銳]《(唐)劉禹錫集·一一·請赴行營表》:“臣再授兵符,夙參軍幕。披堅執銳,雖未經于戎行;制勝伐謀,亦嘗習于事業?!泵魍跤穹濉斗傧阌洝ひ灰弧しh》:“戰陣軍旅,此武夫之常;披堅執銳,乃臣子之分?!保▌嵭蕖冻烧Z源流大詞典》)

按: 【披堅執銳】條,《漢語大詞典》引劉長卿例誤,應為劉禹錫。劉禹錫例實為“被堅執銳”,見《劉禹錫集》卷十一(中華書局,1990)和《全唐文》卷六百二(中華書局,1982)?!斗傧阌洝防_是“披堅執銳”,但時代已是明代。

《全唐文》中有7篇文章作“被堅執銳”,有9篇文章作“披堅執銳”。9篇的作者為: 謝偃(156)、蕭穎士(323)、李筠棲(370)、白居易(662)、胡曾(811)、王滔(821)、錢珝(833)、史在德(849)、錢昱(893)。除白居易外,都沒有個人的別集。而《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二所收的白居易《魏博軍將呂晃等從宏正到鎮州各加御史大夫賓客等制》一文,收在《白居易集箋?!分?,作“被堅執銳”(見朱金城1988)。其余8篇的“披”無法查考,可能未必是唐代的寫法,而是清代編《全唐文》時的寫法。

D. 被褐——披褐

最早見于《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被褐懷玉?!敝T本均作“被”,唯宋代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作“披”,注云:“披音被,衣覆也?!?/p>

唐代以前的文獻除三例外均作“被褐”。這三例需要討論:

《抱樸子·君道》:“或披褐而朝隱,或沉淪于窮否?!睏蠲髡兆ⅲ骸氨緯督浑H》《任命》《吳失》《博喻》四篇,亦并有‘被褐之文,則此處之‘披當作‘被矣?!?/p>

《南史·隱逸傳·臧榮緒》:“自號‘披褐先生?!?/p>

《南齊書·高隱傳·臧榮緒》:“自號‘被褐先生?!?/p>

按: 《南史》唐李延壽撰,《南齊書》梁蕭子顯撰?!芭焙汀氨弧笔菚r代的不同。

李玉明主編《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隋大業三年石刻(有圖版):“披褐懷珠?!?/p>

按: 這是筆者所見到的“披褐”的最早例。

從宋代開始,“披褐”逐漸增多。如:

《冊府元龜》“被褐”14例,“披褐”3例。其中卷791:“猛披褐而詣之?!卑矗?《晉書·石勒載記》:“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p>

《太平廣記》全是“披褐”(5例),無“被褐”。

《資治通鑒》“被褐”2例,其中卷291《后周紀》:“北漢主自高平被褐戴笠?!焙∽ⅲ骸氨?,皮義翻?!薄芭帧?例,卷99《晉紀》:“聞桓溫入關,披褐詣之?!?/p>

清人注唐詩,引書也作“披褐”:

李白《貶夜郎半道承恩》:“捫虱對桓公?!蓖蹒ⅲ骸啊稌x書》:‘王猛披褐詣之?!?/p>

《全唐文》“被褐”31例,“披褐”僅1例: 725卷李公佐《謝小娥傳》:“娥誓心不嫁,遂剪發披褐?!?/p>

(4) 下面要進一步討論:“被(皮義反)”和“披”音義都不同,為什么有的“被”后來能寫作“披”呢?

這有多種原因。

A. “被發”的“被”雖然《釋文》音“皮義反”,但不是“穿著”義,而是“覆蓋”義,“被發”謂以發覆身,也就是頭發蓋在身上(主要是肩背上)。當“披”產生了“搭于肩背上”之義后,“被發”也就可以說成“披發”。但“被發”的“被(bèi,覆蓋)”和“披發”的“披(pī,搭于肩背上)”音義都不同,這是詞匯的替換,而不是字形的替換。

B. “被衣”的“被”一般不能換成“披”,但在某種情況下,“被”和“披”也會有交叉。如:

《漢書·揚雄傳》:“衿芰茄之綠衣兮,被夫容之朱裳?!鳖佔ⅲ骸氨灰襞?,又音皮義反?!?/p>

這個句子,既可以理解為穿著芙蓉之朱裳,這時“被”就是“穿著”義,所以顏注音“皮義反”;也可以理解為把芙蓉披在身上為朱裳,這時“被”就和“被苫蓋”的“被”一樣,是“披著”義,所以顏注“音披”。

《楚辭·九辯》“被荷裯之晏晏兮?!焙榕d祖注:“被,音披,又如字?!薄氨弧弊謨勺x,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種“被”如果音披,后來就可以寫作“披”了,如:

劉長卿《望龍山懷道士許法棱》:“中有一人披霓裳,誦經山頂飧瓊漿?!?/p>

C. 正因為有“被發——披發”和“被夫容之朱裳——披霓裳”共存的情況,才會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被”可以寫作“披”。我想,“披甲”“披堅執銳”和“披褐”就是這樣產生的,這種寫法的時代都相當晚,都是宋代以后,那時“穿著”的“被”已少見,而“披”的“搭衣于肩背”的用法已經相當普遍了。

(5) 那么,這些后來可以寫作“披”的“被”,應該讀什么音呢?

“被發”的“被(覆也)”仍應為去聲,今音為bèi。前面說過,“被發”和“披發”意義相同,但“被”和“披”不是一個詞,音義都不同。

“被甲”“被堅執銳”“被褐”的“被(穿著)”,從宋代到清代有兩種讀法。

A. 《資治通鑒》卷65:“被甲者少?!焙∽ⅲ骸氨?,皮義翻?!本?91:“北漢主自高平被褐戴笠?!焙∽ⅲ骸氨?,皮義翻?!倍鸥Α蹲頃r歌》:“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背鹫做椬ⅲ骸氨?,去聲?!薄断囊箛@》:“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背鹫做椬ⅲ骸氨?,去聲?!闭者@種讀法,“被(穿著)”仍為《廣韻》的“平義切”,去聲,今音bèi。

B. 賈昌朝《群經音辨·卷六·辨彼此異音》:“箸謂之被,音披。覆謂之被,平義切?!痹潭硕Y《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卷三引用了賈昌朝的讀音:“被音披,著謂之。平義切,覆謂之?!背鹫做棥抖旁娫斪ⅰ?、楊倫《杜詩鏡詮》為杜甫詩《魏將軍歌》“被堅執銳略西極”做注,均在“被”下注“音披”。照這種讀法,“被(穿著)”應和“披”同音,平聲,今音pī。

我想,A讀法是循古的,《資治通鑒》中全部是“被甲”,無一例“披甲”,本身就是循古的寫法。胡三省為“被”的注音全都是“皮義翻”,也是循古的注音。B讀法是趨新的。因為宋代以后不少“被(穿著)”可以寫作“披”,所以把“被(穿著)”也讀作“披”。究竟在明清時期哪一種讀法占優勢?我看到的資料有限,無法判斷。仇兆鰲對同一個“被(穿著)”有兩種不同的注音,可能他認為“被(穿著)”一般是應該讀去聲的,但“被堅執銳”寫作“披堅執銳”的太多了(上文說過,清編《全唐文》中“披堅執銳”9例,“被堅執銳”7例),把“被堅執銳”和“披堅執銳”讀作兩個音,可能人們覺得不習慣,所以就都讀作pī。那么,是否隨著把“被(穿著)”寫作“披”的越來越多,“被(穿著)”讀作“披”的也越來越占優勢?這個問題是需要研究的。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如果從明清到現在,把“被(穿著)”讀作“披”的占了優勢,那么,盡管與中古音不合,辭書也應把“被(穿著)”注為pī。

(二) 亡

【亡】 (二) wú《集韻》微夫切,平虞微。陽部。

通“無”?!都崱び蓓崱罚骸盁o,或作亡?!保ā稘h語大字典》)

【亡2】 [wú《集韻》微夫切,平虞,微。]

① 無,沒有?!墩撜Z·子張》:“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毙蠒m疏:“亡,無也?!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上》:“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義?!鳖亷煿抛?“亡讀曰無?!保ā稘h語大詞典》)

【亡】 2. wú《集韻》微夫切,平,虞韻,微。魚部。

通“無”。(《辭?!返?版)

【亡】 wáng武方切,平,陽韻,微,陽部。

無?!?,此義后人讀如“無”音,但《廣韻》《集韻》無此音,《經典釋文》亦無此音。(《王力古漢語字典》)

“亡”有“無”義,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這個義為“無”的“亡”讀什么音?是讀wú還是讀wáng?

認為應讀wáng也有道理。上古漢語中與“無”同義的有很多詞,如“罔”也有“無”義,但“罔”讀wǎng而不讀wú。王力(1982)《同源字典》收了一組義為“無”的同源詞,其中有“無”和“亡”“罔”,王力先生認為“無”和“亡、罔”是魚陽對轉。確實,同源詞的音不一定相同,也可以是對轉?!锻醋值洹愤€說:“‘亡有‘無義,但仍讀武方切,不讀‘無音?!稄V韻》下平聲陽韻:‘亡,無也。上平聲虞韻不收‘亡?!?/p>

這個問題是需要討論的。

確實,《廣韻·陽韻》:“亡,無也,滅也,進也。無方切?!钡都崱び蓓崱罚骸盁o無亡武橆,微夫切?!墩f文》:‘亡也。奇字作無?!蜃魍鑫錁??!薄都崱り栱崱罚骸巴鰜?,武方切?!墩f文》:‘逃也。一曰無也?!眱刹宽崟淖⒁舨灰粯?。

《經典釋文》對此也有注音。

《周禮·車僕》注:“為銘各以其物,亡則以緇?!薄夺屛摹肪?:“亡則音無?!保?77)《左傳·昭公十三年》:“子干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其貴亡矣,其寵棄矣。民無懷焉,國無與焉。將何以立?”《釋文》卷十九:“亡音無,又音如字?!保?79)《論語·述而》:“亡而為有?!薄夺屛摹肪矶模骸巴鋈缱?,一音無?!保?02)朱熹《集注》:“亡,讀為無?!薄墩撜Z·子張》:“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釋文》卷二十四:“亡如字。無也?!保?16)朱熹《集注》:“亡,讀作無?!薄肚f子·大宗師》:“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釋文》卷二十六:“亡如字。絕句?!保?56)

其他注音材料也有。如:

《穀梁傳·莊公二十九年》:“一有一亡曰有?!狈秾幾ⅲ骸巴鋈缱?,又音無?!?/p>

《左傳·襄公九年》:“史曰: 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 亡?!笨资瑁骸巴鋈缱肿x者,或音無?!?/p>

《禮記·儒行》:“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编嵶ⅲ骸巴詿o也?!标懙旅鳌夺屛摹罚骸巴?,鄭音亡。亡,無也?!笨资瑁骸巴?,鄭音亡。亡,無也。王音忘?!?/p>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薄都狻芬鞆V曰:“亡音無也?!?/p>

《史記·魯仲連列傳》:“亡意亦捐燕棄世?!薄端麟[》:“亡音無?!?/p>

《經典釋文》的注音是不一致的,上述5處注音,有一處說“如字”,兩處說“音無”,一處說“亡如字,一音無”,一處說“亡音無,又音如字”??磥?,陸德明聽到的讀法,“如字”和“音無”都有。在其他注音材料中,最早的是鄭玄為“妄”的注音,讀作“亡”,說明在鄭玄看來,義為“無”的詞不一定讀作“無”,也可以讀作“亡”。晉代的范寧也把“亡”讀為如字。劉宋的徐廣讀作“無”。唐代的孔穎達讀為如字,司馬貞讀作“無”。到朱熹作《論語集注》,就明確地讀作“無”。也許,義為“無”的“亡”字的讀法,較早是如字,后來逐漸讀為“無”。

王念孫《讀書雜志》卷八十五:“亡讀如無,或言亡,或言亡其,皆轉語詞也。亡或作無?!稘h書·貨殖傳》:‘寧爵無刁。孟康曰:‘奴自相謂: 寧欲免去作民有爵邪?無將止為刁氏作奴乎?無發聲助也?!肚f子·外物篇》曰:‘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呂氏春秋·審為篇》曰:‘君將攫之乎?亡其不與?《愛類篇》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韓策》曰:‘聽子之謁而廢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是凡言亡其者皆轉語詞也?!对秸Z》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谷邪?《趙策》曰:‘不識三國之憎秦而愛懷邪?妄其憎懷而愛秦邪?妄亦讀如無?!?/p>

他的意思是: 不但表否定的“亡”讀作“無”,就是表選擇問的詞語“亡其”“妄其”,其中的“亡”“妄”也讀作“無”。

《莊子·外物》:“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郭慶藩《莊子集釋》:“亡讀如無,亡其轉語也?!妒酚洝し饿虏虧闪袀鳌罚骸銎溲猿颊哔v不可用乎……《呂氏春秋·愛類篇》:‘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韓策:‘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是凡言亡其皆轉語詞也?!?/p>

王念孫、郭慶藩的讀音反映了清代學者的讀音??赡軓乃未燎宕藗円呀洶蚜x為“無”的“亡”讀為“無”了。辭書把“亡”的這個義項注音為wú是對的。

上述材料都是后代人對“亡(無也)”的讀法。至于“亡(無也)”在先秦究竟是讀陽聲韻還是讀陰聲韻,我們今天無法考知?!对娊洝分杏小巴觯o也)”一例: 《詩經·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钡巴觥辈皇琼嵞_,無法從押韻推求是什么韻部。但辭書的注音,是告訴讀者這個字在今天該怎么讀,所以,根據清代人的讀法,注為wú是可以的。

從上引王念孫、郭慶藩的材料可以看到,除“亡”以外,古代“妄”“忘”也可以表示“無”。這兩個字該怎樣讀?

《漢語大詞典》對“妄”和“忘”字條的注音不太一致:

“妄”有兩個音項:

【妄1】 [wànɡ《廣韻》巫放切,去漾,微。]

【妄2】 [wánɡ《集韻》武方切,平陽,微。]通“亡”。

【妄2】下有兩個義項:

(1) 無?!抖Y記·儒行》:“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编嵭ⅲ骸巴詿o也。言今世名儒無有常人,遭人名為儒?!标懙旅麽屛模骸巴?,鄭音亡。亡,無也?!?/p>

(2)連詞,表示選擇。抑或,還是。

而復音條目“妄其”的注音是:

【妄2其】 抑或,還是?!秶Z·越語下》:“道固然乎?妄其欺不穀邪?”參見“亡2其”。

“忘”有三個音項:

【忘1】 [wànɡ《廣韻》巫放切,去漾,微。]

此音項下第4個義項為:

④ 無?!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日暮之后,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彼抉R貞索隱:“忘者,無也。其中,市朝之中。言日暮物盡,故掉臂不顧也?!庇帧镀浇蚝钪鞲噶袀鳌罚骸案呋实凵w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p>

【忘2】 [wánɡ《集韻》武方切,平陽,微。]通“亡”。

【忘3】 [wú]見“忘3其”。

也就是說,義為“無”的“妄”音wánɡ,“妄其”的“妄”也音wánɡ。而義為“無”的“忘”音wànɡ,“忘其”的“忘”音wú。這是需要統一的。

二、 義項和釋義

義項和釋義都是辭書的重要問題。本文不擬全面討論,只從資料運用的角度,談一些義項和釋義的問題。

(一) 釋義錯誤,義項不成立

1. 有的釋義錯誤,是因為誤解了書證。釋義既誤,這個義項當然就不能成立。

【通判】 ① 公正裁決?!缎绿茣ぐ俟僦舅摹罚骸笆辛钜蝗?,從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鼻寮o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所謂通判,乃中允也?!雹?官名。宋初始于諸州府設置,即共同處理政務之意?!嘀溉瓮ㄅ兄?。(《漢語大詞典》)

按: 義項①釋義誤。所引《新唐書·百官志四》例的“通判”并非“公正裁決”義。唐五代文獻中《通典》《舊唐書》《新唐書》中“通判”用作動詞的很多。請看下面例句:

《通典》卷二十一: “(門下?。┦讨小偱惺∈?。門下侍郎員二人,掌侍從,署奏抄,駁正違失,通判省事?!o事中……分判省事?!?/p>

卷二十五: “(太常卿)卿一人,掌禮儀祭祀,總判寺事。少卿二人,通判?!峙兴率??!?/p>

卷二十五: “(大理卿)大理正……通判寺事?!罄碡峙歇z事?!?/p>

卷二十七: “(左右千牛衛)各置大將軍一人,……總判衛事?!欣蓪⒁蝗?,通判衛事?!?/p>

《舊唐書·百官志二》:“武德四年,太宗平洛陽之后,又置天策上將府官員。天策上將一人,掌國之征討,總判府事。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并掌通判府事?!?/p>

《新唐書·百官志二》:“(內侍?。﹥瘸J塘?,正五品下,通判省事。內給事十人,從五品下,掌承旨勞問,分判省事?!?/p>

《新唐書·百官志四》:“都督掌督諸州兵馬、甲械、城隍、鎮戍、糧稟,總判府事。市令一人,從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p>

“總判”“通判”“分判”是唐五代的政事術語,“總判”指一個機構或行政區的長官總管裁決此機構或行政區的政事,“通判”指一個機構或行政區的副長官協同長官全面管理裁決此機構或行政區的政事,“分判”是下面的官員分管某方面的政事?!巴ㄅ小焙汀肮脹Q”無關。

把“通判”解釋為“公正裁決”可能與紀昀例關系更大,因為紀昀說“所謂通判,乃中允也”。紀昀例全文如下:

紀昀《灤陽消夏錄二》:“董文恪公為少司空時,云昔在富陽村居,有村叟坐鄰家,聞讀書聲,曰:‘貴人也。請相見,諦觀再四,又問八字干支,沉思良久,曰:‘君命相皆一品。當某年得知縣,某年署大縣,某年實授,某年遷通判,某年遷知府,某年由知府遷布政,某年遷巡撫,某年遷總督。善自愛,他日知吾言不謬也。后不再見此叟,其言亦不驗。然細較生平,則所謂知縣,乃由拔貢得戶部七品官也;所謂調署大縣,乃庶吉士也;所謂實授,乃編修也;所謂通判,乃中允也;所謂知府,乃侍讀學士也;所謂布政使,乃內閣學士也;所謂巡撫,乃工部侍郎也。品秩皆符,其年亦皆符,特內外異途耳?!?/p>

顯然,文中的“中允”為官名,即太子中允。如果編纂者不僅僅是摘引紀昀《灤陽消夏錄二》中的一句話,而能多看一點,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2. 有的義項是僅根據一條書證而設立并釋義,而且此唯一的書證不足憑信。這樣的釋義并不可靠,義項也就不能成立。

【設】 B11 羞恥?!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伊尹為庖,百里奚為虜,皆所由干其上也。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汙也,則非能仕之所設也?!彼抉R貞索隱:“按: 《韓子》作‘非能士之所恥也?!薄稘h語大詞典》

按: 《史記》中這幾句話,是引述《韓非子·說難》的?!俄n非子》和《史記》有關文字如下:

《韓非子·說難》:“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烈鼮樵?,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p>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敬,而滅其所丑?!烈鼮殁?,百里奚為虜,皆所由干其上也。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則非能仕之所設也?!?/p>

《索隱》曰:“《韓子》作‘能士之所恥也?!边@只是比較了兩書文字的異同,并沒有說“設”有“恥”義。從上引兩段文字看,《史記》的大意確實與《韓非子》相同,但并非每個字都對應。而且,研究《史記》的學者,對《史記》中這幾句話有不同的解釋。

清李笠《史記志疑》:“案: 此言役身涉世,圣人尚不以為庖為虜為污,則遇合之際,非才士所可措施也。仕士古字通。設猶措施也?!俄n子》則作此‘設作‘恥,與此語異而意同?!保ㄞD引自《中國基本古籍庫》)

王叔岷《史記斠證》:“《考證》:‘當從《韓子》作‘恥?!?/p>

“案: 恥無緣誤為設。竊疑此文本作‘則能仕之所設也,猶言‘此能士之所行也。與《韓子》作‘此非能仕之所恥也義亦相符,則下‘非字,蓋后人據《韓子》妄加之耳?!?/p>

按: 李笠認為《史記》與《韓非子》“語異而意同”,把“設”解釋為“措施”。王叔岷所引的《考證》即日本瀧川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考證》意謂《史記》之“設”為誤字,當從《韓非子》改為“恥”。王叔岷則認為《史記》當作“則能仕之所設也”,“非”為衍文;把“設”解釋為“施行”義。此二人所言亦非定論,但都認為“設”無法解釋為“恥”,這是對的。

而且,查檢語料庫,先秦兩漢“所設”共40多次,無一例可解釋為“所恥”。所以《史記》是一孤證,而且此例不足憑信。據此而為“設”立一“羞恥”義項,是不妥的。

辭書的義項是從一個詞的眾多用法中概括出來的。語言是有社會性的,很難想象,一個詞的一個義項從古到今只有一個人用過一次。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話都被記錄下來,而保存至今的文獻資料,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排斥這樣的可能: 有的詞的義項,我們在辭書中只能找到一個書證。如《左傳·昭公元年》:“引其封疆?!倍蓬A注:“引,正也?!薄稘h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辭源》第3版均立為義項,而且僅此一例?!锻趿艥h語字典》作為“備考”?!稘h語大詞典》中僅有孤證的條目不少,對這樣的條目,在修訂時要盡可能補充更多的書證。實在補不出來的,一定要慎重對待,經過嚴格的審核,確實可靠的可以留下,錯誤的或沒有把握的應當刪去。修訂中新增的條目更要嚴格把關。研究語音、語法的學者說:“例不十,法不立?!蔽覀冃抻嗈o書,原則上也應該是“書證不十,義項不立”。像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這樣的經典著作,以及很多當代學者詞義考釋的著作,都是收集了大量例句,才概括出一個詞的某些意義。我們在辭書編纂中一定要學習這種精神,不能僅僅根據一兩個例句或某一個古注,就輕率地立一個義項。

3. 虛詞的詞義與其語法功能密切相關,為虛詞立義項,必須有較強的語法觀念,否則容易出錯。下面舉二例。

【底】 ⑨ 猶邊,面。用于指示代詞后,表處所。明湯顯祖《邯鄲記·度世》:“這底是三楚三齊,那底是三秦三晉,更有找不著的三吳三蜀?!薄瑽13 的確;確實?!吨熳诱Z類》卷一二六:“譬如人食物,欲知烏喙之不可食,須認下這底是烏喙,知此物之為毒,則他日不食之矣?!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腳”的詞義最初是“小腿”(膝蓋以下的部分),后來演變為“腳丫子”(踝骨以下部分)。本條的釋義把古今意義混淆了?!澳_”的詞義演變汪維輝(2017)已有詳細論述,茲不贅。

(2) 【皮】 ① 獸皮。帶毛叫皮,去毛叫革?!对姟む{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币曛溉说钠つw或動植物體表面的一層組織?!稘h書·高帝紀上》:“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碧祈n愈《去歲自刑部侍郎以罪貶潮州刺史小女道死留題驛梁》詩:“數條藤束木皮棺,草殯荒山白骨寒?!鼻迤阉升g《聊齋志異·畫皮》:“鋪人皮于榻上,執采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遂化為女子?!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 先秦西漢“皮”只表示獸皮和樹皮,不表示人皮,人皮叫“膚”。直至西漢末、東漢時才有“皮膚”連用,如: 劉向《列女傳》卷六:“(無鹽)皮膚若漆?!薄墩摵狻だ滋摗罚骸吧渲腥松?,則皮膚灼剝?!钡綎|晉則“皮”可單用表人皮,《抱樸子·登涉》:“沙虱……初著人,便入其皮里?!边@是漢語詞義的古今差別,《漢語大詞典》把人皮和植物的皮放在一個義項中,而且籠統地說“引申指人的皮膚或動植物體表面的一層組織”,沒有反映這種詞義演變,不妥。

(3) 【趾】 ① 腳指頭。漢焦贛《易林·否之艮》:“興役不休,與民爭時,牛生五趾,行危為憂?!薄夺t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足五趾骨》:“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于手也,俗名足節?!泵鲃⒒侗鄙细袘选吩姡骸皩幹詧A方,舉足輒傷趾?!濒斞浮豆适滦戮帯ぱa天》:“〔女媧〕正要伸手,又覺得腳趾上有什么東西刺著了?!雹?泛指腳?!对姟め亠L·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泵珎鳎骸八闹?,周四月也,民無不舉足而耕矣?!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趾”在上古的意義為“腳”,很晚才變為“腳趾”義?!稘h語大詞典》把時代顛倒了。而且,“腳指頭”的例句有問題?!兑琢帧防摹拔逯骸笔恰拔遄恪?,可參見《漢書·五行志下之上》:“京房易傳曰: 興繇役,奪民時,厥妖牛生五足?!倍夺t宗金鑒》是清代的作品,時代太晚。據我查檢,“趾”的“腳指頭”義見于唐代:

韓愈《寄盧仝》詩:“渾含驚怕走折趾?!蔽褐倥e注:“趾,足指?!?/p>

但魏注未必可靠??煽康睦涫牵?/p>

孫思邈《千金要方》卷四十四:“寒厥必起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

(4) 【睡】 ① 睡覺?!肚f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碧祈n愈《宿神龜招李二十八馮十七》詩:“夜宿驛亭愁不睡,幸來相就蓋征衣?!彼翁K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卑徒稹短剿骷ぴL問廣島》:“我感到溫暖和安慰,終于沉沉地睡去了?!雹?打盹;瞌睡?!稇饑摺で夭咭弧罚骸白x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薄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骸靶⒐纫娦l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睡”的“打盹;瞌睡”義在先,“睡覺”義在后?!肚f子》例的“睡”是瞌睡。把《莊子》例理解錯了,也就把時代顛倒了?!八钡脑~義演變見汪維輝(2017),茲不贅。

三、 書證

(一) 始見例

書證的始見例很重要?!稘h語大詞典》不說明詞義產生的時代,但根據始見例可以大致知道其時代。始見例過晚,就把詞義產生的時代推遲了。但如果用了很早卻不可靠的始見例,那又會錯誤地把詞義產生的時代提前。如前面所舉的“睡”字條,在“睡覺”義項下用了《莊子》例,就表示“睡覺”義在先秦就有了。這是錯誤的。所以,選擇始見例要慎重。

(1) 【那3】 ① 指示代詞。與“這”相對。唐張《朝野僉載》卷二:“尚書右丞陸余慶轉洛州長史,其子嘲之曰:‘陸余慶,筆頭無力嘴頭硬。一朝受詞訟,十日判不竟。送案褥下。余慶得而讀之,曰:‘必是那狗。遂鞭之?!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 此書證正確。這是在王力《漢語史稿》中指出的。至今研究漢語語法史的學者,找到的指示代詞“那”的最早例句就是此例。

荷蘭漢學家許理和(Zürcher1987)在東漢支婁迦讖譯的《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中找到一個例子:“諸過去佛悉那中浴?!彼J為“我們這個得自佛經譯文的唯一例子比非宗教文獻上關于‘那的記載要早五百年?!钡珜嶋H上,許理和所舉的“那”不是指示代詞,而是介詞,義為“於”?!澳恰钡倪@個意義早見于《爾雅》:

《爾雅·釋詁》:“爰粵于那都繇,於也?!?/p>

在先秦文獻中也能找到例證:

《國語·越語下》:“吳人之那不穀?!表f昭注:“那,於也?!?/p>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典中,“那”的這個意義用得很多,如前秦曇摩蜱、竺佛念譯《摩訶般若鈔經》卷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問品》:“菩薩摩訶薩、摩僧那涅僧、摩訶衍三拔諦色不那中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不那中住,須陀洹不那中住……”連用43個“那中住”。同本異譯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中大致作“於中”。(關于“那”的解釋承南京師范大學何亞南教授提供)

(2) 【慚】 僅一義: 羞愧?!稘h語大詞典訂補》增加了一個義項: 感激,感念。唐杜甫《北征》:“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p>

【慚愧】 亦作“慙媿”、“慙愧”。① 因有缺點、錯誤或未能盡責等而感到不安或羞恥?!秶Z·齊語》:“是故大國慙媿,小國附協?!雹?感幸之詞。意為多謝、難得、僥幸。唐王績《過酒家》詩之五:“來時長道貰,慚愧酒家胡?!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 蔣禮鴻(1995)《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慚,感謝?!迸e例甚多。這個義項《漢語大詞典》應該補充。此義項的始見例是什么呢?《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說: 《搜神記》卷二十“仆是蟻中之王,不慎墮江,慙君濟活”,“是慚作感謝義之最早見者”。

王锳(1980)《詩詞曲語辭例釋》舉江淹《別賦》:“乃有劍客慙恩,少年報士?!辈⒎治觥秶Z·齊語》“是故大國慙愧,小國附協”例,說:“文中所敘桓公所作所為,都是‘以德綏諸侯的事,大國諸侯根本沒有愧懼、愧恥的必要,倒是‘感荷、感服之義于文義較為切合?!彼?,“慚愧”表示“感謝”義可追溯至先秦。

可見,要找始見例,是需要查檢大量文獻并加以分析的。

(3) 【莫2】 ② 副詞。(3) 表示揣測?;蛟S;大約;莫非?!墩撜Z·述而》:“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敝祆浼ⅲ骸澳?,疑詞?!碧贫鸥Α肚锶占念}鄭監湖上亭》詩之三:“賦詩分氣象,佳句莫頻頻?!鼻寮{蘭性德《滿宮花》詞:“盼天涯,芳訊絕,莫是故情全歇?!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 此義項以《論語》為始見例,時代是很早,但“文,莫吾猶人也”歷來有多種解釋,而且大多不主張把“文”和“莫”點開,朱熹只是一家之言。辭書的書證,最好不采用這種例句。杜甫例又太晚。董志翹、蔡鏡浩(1994)《中古虛詞語法例釋》舉出六朝三例,如:

《古小說鉤沉·幽明錄》:“閣上人曰:‘聞魚龍超修精進,為信爾不?何所修行?長和曰:‘不食魚肉,酒卜經口,恒轉尊經,救諸疾痛。閣上人曰:‘所傳莫妄?”

蔣禮鴻(1995)《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引俞忠鑫說:“莫”的此種用法可以溯源至先秦,如:

《莊子則陽》:“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

但《莊子》此句有不同解釋。郭象注:“殺人大菑,謂自此以下事。大菑既有,則雖戒以莫為,其可得已乎!”宣穎注:“又言不是為盜乎?不是為殺人乎?”解釋不同,標點也就不同。一般都從郭注,標點為“莫為盜!莫為殺人!”我也傾向于郭注,因為除此例外,先秦找不到“莫”表示揣測的用法,宣穎的解釋是根據六朝人的語感來讀先秦文獻。所以,難以用《莊子》此例作為始見例。

可見,找始見例是要謹慎從事的。

(二) 義例不合

書證是辭書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書證合適與否,也關系到辭書的質量。書證的問題很多,本文只談一點: 要正確理解書證,不能義例不合。

(1) 【知1】 B14 表現。謂有動于中,表現于容色?!豆茏印ば男g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于形容,可知于顏色?!薄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皶x侯聞之而后喜可知也?!倍蓬A注:“喜見于顏色?!薄秴问洗呵铩ぷ灾罚骸拔暮畈徽f,知于顏色?!备哒T注:“知,猶見也?!薄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骸胺钜痪艟?,不知于色?!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 《呂氏春秋》《淮南子》例是?!蹲髠鳌贰豆茏印防鞘??!蹲髠鳌氛f“晉侯聞之而后喜可知”,是說他人可知其喜。杜預注“喜見于顏色”是解釋說: 晉侯之喜表現于外,故“喜可知”,并非說“可知”的“知”就是“見”?!豆茏印穬删涫钦f: 如金之心“外見于形容”,所以“可知于顏色”,也不是說“知”就是“見”。如果這兩處“可知”之“知”義為“表現”,那么,“可”該如何解釋?

(2) 【軼1】 ② 突襲,突擊?!蹲髠鳌る[公九年》:“鄭伯御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倍蓬A注:“軼,突也?!睗h劉向《新序·雜事四》:“莊王曰:‘嘻!吾兩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師以軼晉寇?!雹?通“逸”。(2) 奔馳;逃跑。(《漢語大詞典》)

按: 《新序》例誤。此例原文如下:

《新序·雜事四》:“既而晉人之救鄭者至,請戰,莊王許之。將軍子重進諫曰:‘晉,強國也,道近力新,楚師疲勢,君請勿許。莊王曰:‘不可。強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無以立乎天下也。遂還師,以逐晉寇。莊王援枹而鼓之,晉師大敗。晉人來,渡河而南,及敗,奔走欲渡而北,卒爭舟,而以刃擊引,舟中之指可掬也。莊王曰:‘嘻,吾兩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師,以軼晉寇?!?/p>

這是寫楚莊王看到晉軍戰敗,士卒爭相逃命的慘狀,說“百姓何罪”,于是就退軍而讓晉軍逃逸?!拜W”通“逸”,逃跑義,這里是使動用法,應歸于義項⑤之(2)。編纂者沒有讀懂這個句子,錯誤地把它放到“突襲,突擊”義項下了。

(3) 【靶1】 [bà《廣韻》必駕切,去祃,幫。]

① 轡首垂下部,即轡革。② 韁繩。③ 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④ 槍靶子。借指槍。⑤ 比喻可以被人用以要挾的過失。⑥ 弓身的正中。張弓時握手處。唐王維《出塞作》詩:“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p>

【靶2】[bǎ]射擊的目標。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一折:“伸猿臂攬銀鬃,靶內先知箭有功?!保ā稘h語大詞典》)

按: 王實甫例的“靶”應為義項⑥張弓時握手處。意為箭尚在弓內就先知必能射中?!鞍小敝吧鋼舻哪繕恕绷x出現很晚,我查檢到明代僅一例:

明代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二十四回:“我做個~子,你射來?!?/p>

(4) 【薺】 1. cí① 草名。蒺藜。孟浩然《登蘭山寄張五》詩:“天邊樹若薺,江畔月如舟?!?/p>

2. jì② 菜名,薺菜?!对娊洝ぺL·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保ā豆艥h語詞典》第二版)

按: 在“蒺藜”下引孟浩然詩誤。孟浩然詩是有來歷的。

《顏氏家訓·勉學》:“《羅浮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故戴暠詩云:‘長安樹如薺?!?/p>

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三:“《羅浮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自是俊語。梁戴暠詩:‘長安樹如薺。用其語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詩:‘遙原樹若薺,遠水舟如葉。孟浩然詩:‘天邊樹若薺,江畔洲(當作“舟”)如月?!?/p>

《太平御覽》卷四十一裴淵《廣州記》:“羅山隱天,……山際大樹合抱,極目望之,如薺菜在地?!?/p>

首先,“望平地樹如薺”不可能是樹像蒺藜,“薺”是薺菜,《廣州記》說得很清楚。其次,“蒺藜”義的“薺”是平聲字(《廣韻》疾資切),“薺菜”義的“薺”是仄聲字(《廣韻》徂禮切)。詩詞中用“樹如薺”的很多,看一看這些詩詞的押韻情況,就可以知道“薺”是仄聲字。

戴嵩《度關山》是轉韻的,前六句押的是仄聲韻。

昔聽隴頭吟,平居已流涕。今上關山望,長安樹如薺。千里非鄉邑,四海皆兄弟。

唐詩宋詞中也是如此:

李商隱《偶成轉韻》:“明年赴辟下昭桂,東郊慟哭辭兄弟。韓公堆上跋馬時,回望秦川樹如薺?!?/p>

辛棄疾《西河》詞:“西江水。道是西風人淚。無情卻解送行人,月明千里。從今日日倚高樓,傷心煙樹如薺?!?/p>

附 注

[1]數字為黃焯(2006)《經典釋文匯?!讽摯a。

[2]《淮南子》中除人名外,僅此2例。

參考文獻

1. 陳彭年(宋).新?;プ⑺伪緩V韻.余迺永校注.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 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

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訂補.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 崇文書局,2010.

6. 何九盈,王寧,董琨主編.辭源(第三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5.

7. 黃焯.經典釋文匯校.北京: 中華書局,2006.

8.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五版).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 劉潔修.成語源流大詞典.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10. 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3,1989.

11. 梅祖麟.唐五代“這”“那”不單用作主語.中國語文,1987(3).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

13. 孫玉文.大型語文工具書編寫和修訂應該加強字的音義關系的研究——以“被”字為例.∥中國訓詁學會《中國訓詁學報》編輯部.中國訓詁學報(第一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9.

14.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15.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 中華書局,2000.

16. 王叔岷.史記斠證.北京: 中華書局,2007.

17. 王锳.詩詞曲語辭例釋.北京: 中華書局,1980.

18. 蕭滌非,張忠綱.杜甫全集校注.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9. 趙振鐸.集韻校本.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0. 周祖謨.四聲別義釋例.∥周祖謨問學集.北京: 中華書局,1966.

21. 朱德熙.自指與轉指.《方言》,1983(1).

22.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3. 許理和.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中譯文).∥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四輯),1987.

(責任編輯 郎晶晶)

猜你喜歡
注音書證義項
我國書證提出命令制度構造的反思與調整*
用語文方法為數字分組
《漢語大詞典·火部》書證斷句獻疑
《說文解字》注音釋義識略
兩用成語中的冷義項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注音有變化
《漢語大詞典》現代書證失誤及其影響——以《圍城》書證為例
我國民事訴訟書證內涵的再探析
東巴文從音補到注音式形聲字的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